CN217374714U -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4714U
CN217374714U CN202221204967.8U CN202221204967U CN217374714U CN 217374714 U CN217374714 U CN 217374714U CN 202221204967 U CN202221204967 U CN 202221204967U CN 217374714 U CN217374714 U CN 217374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 arm
vertical rod
shaft sleeve
rubb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049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山铁
班顶顺
杨强
韦天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049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4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4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4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包括:纵梁、橡胶扭力轴套、拐臂以及支重轮;在纵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橡胶扭力轴套;每个橡胶扭力轴套上连接有两个拐臂,且这两个拐臂位于纵梁的两侧;在每个拐臂上设置有一个支重轮;拐臂的竖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纵梁与拐臂的竖杆之间设置有摩擦副结构。通过利用拐臂和支重轮一起形成支重轮组件,并通过利用在纵梁的左右两侧各安装多组支重轮组件的方式,使纵梁处于两支重轮组件的中部,当履带通过坑洼不平路面时,安装在纵梁两侧的支重轮可使履带全面贴地,使履带与路面实际接触面积更大,接地比压更小,通过能力更强,同时路面传递冲击力时,冲击力可均匀的作用在纵梁左右两侧,使车架受力更为合理。

Description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同时涉及一种具备该支重减震机构的履带式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一种能够在高寒山地、热带丛林、沙漠戈壁、沼泽滩涂、河流湖泊等各种地理环境下行驶并具有高越野通过性、水陆两栖功能、高灵活性和可靠的防护能力的履带式全地形工程车辆。由于其行驶地域复杂,交变载荷对支承轮系及车体的冲击大,支承轮系的设计必须满足整车良好的减震和履带的全面贴地。需研发一种用于缓冲、衰减交变载荷履带式全地形车支重减震机构,保证全地形车在复杂地域下的高机动行驶能力。
现有履带式全地形车大多采用单轮支重减震,支重轮胎位于履带中心、纵梁位于支重轮一侧,当履带经过坑洼不平的路面时,无法保证履带全面接地,同时路面传递冲击力时,支重轮胎传递的冲击只能作用在纵梁一侧,导致纵梁受力不均,影响车架使用寿命;
现有履带式全地形车支重轮胎与车架纵梁采用刚性连接,主要靠轮胎进行支重减震,只能衰减地面垂直向上的冲击,减震效果差;且当车辆高速通过垂直障碍时无法减小水平向后的冲击,导致对车架造成冲击,影响车架使用寿命及驾驶舒适度;
现有支重减震机构,当地面冲击较大时,支重轮发生较大的向上偏移时,由于没有限位,易对刚性连接轴套造成损坏,且乘坐时舒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包括:纵梁、橡胶扭力轴套、拐臂以及支重轮;在纵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橡胶扭力轴套;每个橡胶扭力轴套上连接有两个拐臂,且这两个拐臂位于纵梁的两侧;在每个拐臂上设置有一个支重轮;拐臂的竖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纵梁与拐臂的竖杆之间设置有摩擦副结构。
优选的,所述摩擦副结构包括限位块和耐磨块;限位块安装在拐臂的竖杆上;耐磨块安装在纵梁上;限位块与耐磨块形成摩擦副。
优选的,所述橡胶扭力轴套包括钢制内轴套、钢制外套、以及设置在钢制内轴套与钢制外套之间的橡胶套;钢制内轴套、橡胶套以及钢制外套三者之间为高温粘接结构;拐臂的第一轴体的外柱面上设置有花键,拐臂的第一轴体插设在钢制内轴套上并通过花键配合;
优选的,在所述支重轮上包覆有橡胶层。
优选的,拐臂包括中空状的第一轴体,第一轴体设置在竖杆的上端;两个拐臂的第一轴体插设在橡胶扭力轴套内,螺栓穿过两个拐臂的第一轴体的内孔,并将两个拐臂紧固在橡胶扭力轴套上。
优选的,在纵梁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耐磨块设置在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之间,且耐磨块的上端面抵靠在第一定位块上,耐磨块的下端面抵靠在第二定位块上;耐磨块与纵梁之间通过螺钉紧固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重减震机构还包括履带;所述履带将支重轮包络在其内;所述履带为橡胶履带。
支重减震机构拐臂包括第二轴体;第二轴体设置在竖杆的下端,支重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轴体上;在第二轴体上设置有润滑油腔,在竖杆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注油口,注油口与润滑油腔相连通;在第二轴体上设置有油孔,油孔从润滑油腔贯穿至轴承安装位置处的外柱面上。
支重减震机构所述限位块包括耳板和U型板;耳板设置在U型板的开口处;耳板与U型板的两侧壁之间形成卡槽;拐臂的竖杆截面为矩形性状,其宽度与卡槽相匹配;限位块通过卡槽卡接在竖杆上;在耳板上设置有螺钉过孔,限位块通过螺钉紧固在竖杆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该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上述支重减震机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拐臂和支重轮一起形成支重轮组件,并通过利用在纵梁的左右两侧各安装多组支重轮组件的方式,使纵梁处于两支重轮组件的中部,当履带通过坑洼不平路面时,安装在纵梁两侧的支重轮可使履带全面贴地,使履带与路面实际接触面积更大,接地比压更小,通过能力更强,同时路面传递冲击力时,冲击力可均匀的作用在纵梁左右两侧,使车架受力更为合理。
(2)当受到路面冲击力时,冲击力先通过橡胶履带传递更支重轮、支重轮再通过拐臂传递给橡胶扭力轴套,在冲击力传递过程中逐渐衰减,衰减后的冲击力通过拐臂传递给橡胶扭力轴套时,由于拐臂上的竖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垂直向上的冲击力沿拐臂的竖杆进行分解,使拐臂作用在橡胶扭力轴套上的力得到进一步衰减,最后通过橡胶扭力轴套的橡胶变形将冲击力更进一步的将冲击力衰减,冲击力沿拐臂分解、在拐臂-橡胶扭力轴套的作用下进一步衰减,使最后传递至纵梁上的冲击力更小,减震效果更优,同时,当受到其他方向的冲击时。
(3)当路面冲击较大时,橡胶扭力轴套发生较大形变,使得拐臂发生偏移,可通过设置在纵梁与拐臂的竖杆之间设置有摩擦副结构,可以对拐臂的竖杆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当拐臂的竖杆绕橡胶扭力轴套发生偏移较大时,摩擦副结构可以对拐臂的竖杆偏移起到摩擦阻力作用;进一步起到减小冲击的作用,提高减震效果。
(4)由于橡胶扭力轴套为两同心钢套内部嵌入橡胶,可对轴套径向方向上发生冲击进行减震,减震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重减震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重减震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重减震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重减震机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拐臂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A出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扭力轴套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重减震机构套上履带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纵梁;101-第一定位块;102-第二定位块;2-橡胶扭力轴套;201-钢制内轴套;202-橡胶套;203-钢制外套;3-拐臂;301-第一轴体;302-竖杆;303-第二轴体;304-润滑油腔;305-油孔;306-注油口;4-支重轮;401-橡胶层;5-摩擦副结构;501-限位块;5011-耳板;5012-U型板;5013-卡槽;502-耐磨块;6-螺栓;7-履带;8-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包括:纵梁1、橡胶扭力轴套2、拐臂3以及支重轮4;在纵梁1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橡胶扭力轴套2;每个橡胶扭力轴套2上连接有两个拐臂3,且这两个拐臂3位于纵梁1的两侧;在每个拐臂3上设置有一个支重轮4;拐臂3的竖杆30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θ;在纵梁1与拐臂3的竖杆302之间设置有摩擦副结构5。进一步地,所述摩擦副结构5包括限位块501和耐磨块502;限位块501安装在拐臂3的竖杆302上;耐磨块502安装在纵梁1上;限位块501与耐磨块502形成摩擦副。还包括履带7;所述履带7将支重轮4包络在其内;所述履带7为橡胶履带。在所述支重轮4上包覆有橡胶层401。
所述橡胶扭力轴套2包括钢制内轴套201、钢制外套203、以及设置在钢制内轴套201与钢制外套203之间的橡胶套202;钢制内轴套201、橡胶套202以及钢制外套203三者之间为高温粘接结构;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的外柱面上设置有花键,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插设在钢制内轴套201上并通过花键配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拐臂3和支重轮4一起形成支重轮组件,并通过利用在纵梁1的左右两侧各安装多组支重轮组件的方式,使纵梁1处于两支重轮组件的中部,当履带7通过坑洼不平路面时,安装在纵梁1两侧的支重轮可使履带7全面贴地,使履带7与路面实际接触面积更大,接地比压更小,通过能力更强,同时路面传递冲击力时,冲击力可均匀的作用在纵梁1左右两侧,使车架受力更为合理。
当受到路面冲击力时,冲击力先通过橡胶履带7传递更支重轮4、支重轮4再通过拐臂3传递给橡胶扭力轴套2,在冲击力传递过程中橡胶履带7与支重轮4外层橡胶有着衰减冲击的作用,衰减后的冲击力通过拐臂3传递给橡胶扭力轴套2时,由于拐臂3的竖杆302与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θ,垂直向上的冲击力沿拐臂3的方向被分解为Fcosθ,使拐臂3传递至橡胶扭力轴套2上的力得到进一步衰减,最后通过橡胶扭力轴套2的橡胶变形将冲击力更进一步的将冲击力衰减,经过橡胶履带7-支重轮4、冲击力沿拐臂3分解、拐臂3-橡胶扭力轴套2的三级衰减,使最后传递至纵梁1上的冲击力更小,减震效果更优,同时,当受到其他方向的冲击时,由于橡胶扭力轴套2为两同心钢套内部嵌入橡胶,可对轴套径向方向上发生冲击进行减震,减震范围更广。
进一步,当路面冲击较大时,橡胶扭力轴套2发生较大形变,使得拐臂3的竖杆302绕着橡胶扭力轴套2旋转发生偏移,可通过竖杆302上的限位块501和纵梁1上的耐磨块502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限制竖杆302继续绕着橡胶扭力轴套2进一步旋转,当拐臂3的竖杆302发生偏移较大时,耐磨块502与限位块501形成摩擦副,对竖杆302的偏移形成摩擦阻力,阻碍其运动,进一步起到减震作用,避免竖杆302位移过大。通过多组支重轮组件并联在履带式全地形车纵梁上,使履带的全面贴地的同时,其减震效果更佳,适用范围更广。
结合图1、图5所示,拐臂3包括中空状的第一轴体301,第一轴体301设置在竖杆302的上端;两个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插设在橡胶扭力轴套2内,螺栓6穿过两个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的内孔,并将两个拐臂3紧固在橡胶扭力轴套2上。通过将第一轴体301设置成中空形状且利用螺栓6将两个拐臂2固定在同一个橡胶扭力轴套2内,安装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及拆卸。
结合图1所示,在纵梁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块101和第二定位块102;第一定位块101与第二定位块102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耐磨块502设置在第一定位块101与第二定位块102之间,且耐磨块502的上端面抵靠在第一定位块101上,耐磨块502的下端面抵靠在第二定位块102上;耐磨块502与纵梁1之间通过螺钉紧固连接。由于限位块501与耐磨块502开始接触时,会产生瞬时冲击力,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块101和第二定位块102,对耐磨块502上下方向形成限位作用,避免耐磨块502发生移动。
结合图3、图5所示,拐臂3包括第二轴体303;第二轴体303设置在竖杆302的下端,支重轮4通过轴承8安装在第二轴体303上;在第二轴体303上设置有润滑油腔304,在竖杆302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注油口306,注油口306与润滑油腔304相连通;在第二轴体303上设置有油孔305,油孔305从润滑油腔304贯穿至轴承8安装位置处的外柱面上。通过油孔305与润滑油腔304相连通的结构,可以实现对于轴承8的润滑。在进行润滑时,无需拆卸支重轮,避免在拆卸过程中对轴承、以及内部限位环造成损坏。
结合图1、图6所示,所述限位块501包括耳板5011和U型板5012;耳板5011设置在U型板5012的开口处;耳板5011与U型板5012的两侧壁之间形成卡槽5013;拐臂3的竖杆302截面为矩形性状,其宽度与卡槽5013相匹配;限位块501通过卡槽5013卡接在竖杆302上;在耳板5011上设置有螺钉过孔,限位块501通过螺钉紧固在竖杆302上。通过将拐臂3的竖杆302截面设置为矩形状,利用耳板5011与U型板5012的两侧壁之间形成卡槽5013与竖杆302相配合,卡槽5013起到定位卡紧作用,便于限位块501的安装,同时避免限位块501与耐磨块502在摩擦时发生移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该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上述支重减震机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1)、橡胶扭力轴套(2)、拐臂(3)以及支重轮(4);
在纵梁(1)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橡胶扭力轴套(2);
每个橡胶扭力轴套(2)上连接有两个拐臂(3),且这两个拐臂(3)位于纵梁(1)的两侧;在每个拐臂(3)上设置有一个支重轮(4);
拐臂(3)的竖杆(30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纵梁(1)与拐臂(3)的竖杆(302)之间设置有摩擦副结构(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副结构(5)包括限位块(501)和耐磨块(502);限位块(501)安装在拐臂(3)的竖杆(302)上;耐磨块(502)安装在纵梁(1)上;限位块(501)与耐磨块(502)形成摩擦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扭力轴套(2)包括钢制内轴套(201)、钢制外套(203)、以及设置在钢制内轴套(201)与钢制外套(203)之间的橡胶套(202);钢制内轴套(201)、橡胶套(202)以及钢制外套(203)三者之间为高温粘接结构;
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的外柱面上设置有花键,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插设在钢制内轴套(201)上并通过花键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重轮(4)上包覆有橡胶层(40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拐臂(3)包括中空状的第一轴体(301),第一轴体(301)设置在竖杆(302)的上端;两个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插设在橡胶扭力轴套(2)内,螺栓(6)穿过两个拐臂(3)的第一轴体(301)的内孔,并将两个拐臂(3)紧固在橡胶扭力轴套(2)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在纵梁(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块(101)和第二定位块(102);第一定位块(101)与第二定位块(102)上下间隔设置;所述耐磨块(502)设置在第一定位块(101)与第二定位块(102)之间,且耐磨块(502)的上端面抵靠在第一定位块(101)上,耐磨块(502)的下端面抵靠在第二定位块(102)上;耐磨块(502)与纵梁(1)之间通过螺钉紧固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履带(7);所述履带(7)将支重轮(4)包络在其内;所述履带(7)为橡胶履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拐臂(3)包括第二轴体(303);第二轴体(303)设置在竖杆(302)的下端,支重轮(4)通过轴承(8)安装在第二轴体(303)上;在第二轴体(303)上设置有润滑油腔(304),在竖杆(302)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注油口(306),注油口(306)与润滑油腔(304)相连通;在第二轴体(303)上设置有油孔(305),油孔(305)从润滑油腔(304)贯穿至轴承(8)安装位置处的外柱面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501)包括耳板(5011)和U型板(5012);耳板(5011)设置在U型板(5012)的开口处;耳板(5011)与U型板(5012)的两侧壁之间形成卡槽(5013);拐臂(3)的竖杆(302)截面为矩形性状,其宽度与卡槽(5013)相匹配;限位块(501)通过卡槽(5013)卡接在竖杆(302)上;在耳板(5011)上设置有螺钉过孔,限位块(501)通过螺钉紧固在竖杆(302)上。
10.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重减震机构。
CN202221204967.8U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374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4967.8U CN217374714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4967.8U CN217374714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4714U true CN217374714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7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04967.8U Active CN217374714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4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58359A (en) Missing link swivel for four-link rigid axle suspensions
KR101362177B1 (ko) 궤도차용 트랙 슈 어셈블리
US4253679A (en) Trailer hitch carriage
CA2090881A1 (en) Suspension and shock absorber system for vehicles and trailers
US11383774B2 (en) Track kit
US4061361A (en) Vehicle suspensions
CN217374714U (zh)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CN114889715A (zh) 一种支重减震机构及履带式全地形车
US20210387698A1 (en) Ski assembly
CN217515301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5U (zh) 全地形车
US20030102645A1 (en) Arrangement for wheel suspension
US20020180170A1 (en) Shock controlled ladder bar system
CN112874644A (zh) 一种行走装置及履带式车辆
CN219667915U (zh)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EP3870500B1 (en) Track kit
CN111483490A (zh) 一种转向架、轨道车辆与轨道交通系统
CN213534371U (zh) 一种电动四轮车前桥平衡装置
CN217435928U (zh) 全地形车
CN217867986U (zh) 一种叉车的平衡桥结构
CN217435919U (zh) 全地形车
CN209738732U (zh) 一种军用越野汽车悬架减振器连接装置
CN215322846U (zh) 一种全地形车碟刹转向机构
CN117087369B (zh) 一种汽车用与悬架柔性连接的防止脱出的结构
CN217515300U (zh) 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