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5958U - 内窥镜用持针器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持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5958U
CN217365958U CN202220412924.2U CN202220412924U CN217365958U CN 217365958 U CN217365958 U CN 217365958U CN 202220412924 U CN202220412924 U CN 202220412924U CN 217365958 U CN217365958 U CN 217365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holder
sheath
coil
proximal end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129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泽启太
林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04129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5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5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5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内窥镜用持针器(100、100A),包括:挠性管(1);设置在所述挠性管的远位端的把持部(3);设置在所述挠性管(1)的基端的手柄(4、4A、4B);以及长度比所述挠性管(1)的整个长度短,覆盖所述挠性管(1)的基端侧,固定在所述手柄(4、4A、4B)上,并且从所述手柄(4、4A、4B)的远位端向远位侧延伸的套管(6)。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持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用持针器。
背景技术
直至现在,在借助于内窥镜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当对体腔内的部位进行手术时把持缝合针并进行运针的内窥镜用持针器为人们所熟知。
专利文献1记载了对缝合针进行把持的手术用把持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手术用把持器在硬性轴的远位端具有把持部,把持部能够调节对被把持物进行把持的力,并能够将缝合针的方向和位置变更到期望的方向和位置而无需在把持部重新把持缝合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81052号公报
【实用新型概要】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将手术用把持器插入到软性内窥镜时,内窥镜操作者把持插入部,辅助者把持操作部。在这种状态下,当将手术用把持器的内窥镜插入部插入到插入通道内时,内窥镜插入部沿各个方向对操作部施加力。其结果是,有时会导致插入需要花费时间或产生内窥镜插入部的压曲。
由于采用手术用把持器把持直径细小的缝合针,故把持部需要较大的把持力。在手术用把持器中,通过操作者用手把持的操作部进行驱使远位端的把持部产生较大把持力的操作,故操作部需要由刚度大的部件构成。为了将操作部的较大把持力传递到远位端的把持部,要求构成插入部的护套具有较强的耐压缩性。因为手术用把持器要将所把持的针调整到期望的方向,故驱使操作部绕轴旋转以驱使远位端的把持部旋转。要求手术用把持器具有用于提高针的把持力的刚度和较高的旋转跟随性。因为凭借一个插入部护套很难同时实现耐压缩性和旋转传递性,因此,有时需要将耐压缩性较强的护套和旋转传递性较好的护套组合在一起构成插入部护套。如果将功能各异的护套作为插入部护套连结到操作部,则有时会导致各护套的特性被消除而无法发挥出本来意欲实现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事实,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软性内窥镜进行缝合手术时可防止压曲并能够实现顺畅的操作的内窥镜用持针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第一方式的内窥镜用持针器包括:挠性管;设置在所述挠性管的远位端的把持部;设置在所述挠性管的基端的手柄;以及套管,其长度比所述挠性管的总长度短,覆盖所述挠性管的基端侧,固定在所述手柄上,并且从所述手柄的远位端向远位侧延伸。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持针器,可提供一种内窥镜用持针器,其在采用软性内窥镜进行缝合手术的情况下,即使内窥镜插入部沿各个方向向操作部施加力也能够防止压曲,并可实现顺畅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持针器的处置系统的整体图。
【图2】是示出该持针器的整体图。
【图3】是该持针器的护套的远位端部沿轴线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该持针器的近位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5】是从图4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该持针器的沿轴线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区域RA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区域RB的放大截面图。
【图8】第二实施方式的持针器的沿轴线方向的截面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区域RC的放大截面图。
【图10】图8所示的区域RD的放大截面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持针器的远位端部沿轴线方向的截面图。
【图12】是从图11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该持针器的沿轴线方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持针器(以下称之为“持针器”)100进行说明。
[处置系统300]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100的处置系统300的整体图。如图1所示,处置系统300包括软性内窥镜200和持针器100。持针器100插入到软性内窥镜200中使用。
[软性内窥镜200]
如图1所示,软性内窥镜200包括插入到体内的插入部202和安装到插入部202的操作部207。在下文的说明中,将插入部202插入体内的插入端侧称为远位侧,将操作部207侧称为近位侧。
插入部202具有摄像部203、主动弯曲部204和软性部205。从插入部202的远位端开始依次配置有摄像部203、主动弯曲部204和软性部205。在插入部20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插入持针器100的通道206。插入部202的远位端形成有通道206的远位端开口206a。
摄像部203例如包括CCD或CMOS,并能够对处置对象部位进行拍摄。摄像部203在持针器100从通道206的远位端开口206a突出的状态下能够对下文描述的持针器100的把持部3进行拍摄。主动弯曲部204可根据操作者对操作部207的操作而积极地弯曲。软性部205是具有可挠性的管状的部位。
操作部207连接在软性部205上。操作部207包括握柄208、输入部209、钳子口206b和通用线缆210。握柄208是操作者把持的部位。输入部209接收用于驱使主动弯曲部204进行弯曲动作的操作输入。钳子口206b是与通道206相连通且相对于通道206插拔处置器具的开口。通用线缆210将摄像部203所拍摄的图像输出到外部。通用线缆210可经由处理器等图像处理装置连接到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
[持针器100]
图2是示出持针器100的整体图。持针器100包括护套1(挠性管)、硬质部2、把持部3、操作部4、操作线5和套管6。
护套1是具有可挠性且从远位端1a延伸到近位端1b的长形构件。如图1所示,护套1具有可插入到软性内窥镜200的通道206中的外径。在护套1插入到通道206的状态下,护套1的远位端1a能够从通道206的远位端开口206a突出和没入。护套1的远位端1a能够进入到软性内窥镜200的摄像部203的拍摄视野内,并被摄像部203拍摄。
如图2所示,护套1的近位端1b上设置有操作部4。护套1的远位端1a上设置有硬质部2。操作线5插通护套1的内部。操作线5连接到操作部4和把持部3。
图3是护套1的远位端部的截面图。护套1是经由内窥镜插入到体腔内的构件。护套1包括供操作线5插通的第一线圈护套11、供第一线圈护套11插通的第二线圈护套12。第一线圈护套11并不限于线圈护套,也可以是PEEK等耐压缩性较好的树脂套管等。
第一线圈护套11是将一根金属线材紧密地卷绕成绳索状而形成的所谓单条形的线圈护套。第一线圈护套11例如是扁平线圈(第一扁平线圈)。第一线圈护套11相对于插入的操作线5具有耐压缩性。第一线圈护套11将操作部4对把持部3的开闭操作较理想地传递到把持部3。
第二线圈护套12是将多条金属线材沿径向排列并紧密地卷绕成绳索状而形成的所谓多条形的线圈护套。第二线圈护套12例如是多条多层线圈。第二线圈护套12将用于驱使把持部3旋转的操作部4的旋转操作较理想地传递到把持部3。第二线圈护套12的金属线材的条数可以适当确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第一线圈护套11由金属线材的横截面为矩形的金属线材形成且第二线圈护套12由金属线材的横截面为圆形的金属线材形成的实例进行了说明。金属线材的横截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护套1的设计值等进行适当地选择。
如图2所示,套管6固定在操作部4上,并从操作部4的远位端向远位侧延伸。套管6覆盖护套1的近位端侧的一部分。如图4~图6所示,套管6与护套1同轴配置。也就是说,护套1的近位端部插入到套管6的内部,护套1和套管6同轴配置。套管6的长度比护套1的总长短。套管6的远位端6a例如在插入到软性内窥镜200中使用时被配置在比软性内窥镜200的钳子口206b更靠近位侧漏出的位置。即,套管6从操作部4的远位端向远位侧延伸,并具有不插入到通道206的长度。
套管6例如是线圈套管。套管6例如采用金属制成。套管6例如是将一根金属线材紧密地卷绕成绳索状而形成的扁平线圈(第二扁平线圈)。
套管6的近位端6b和护套1的近位端1b固定在操作部4上。如图6所示,套管6的近位端6b插入到主体40的远位端的插入孔40j,并固定到主体40。护套1插入到套管6的管路6c内,并向比套管6的近位端6b更靠近位侧的位置突出。第二线圈护套12的近位端12b向比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更靠近位端侧的位置突出。第二线圈护套12(多条多层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操作部4的远位端部的、第一线圈护套11(第一扁平线圈)和套管6(第二扁平线圈)之间。
如图3所示,从第二线圈护套12的远位端12A到近位侧的规定长度的区域通过切削等加工方式而具有平坦的内周面12B。
硬质部2由不锈钢材(SUS)等坚硬的材料形成。硬质部2的近位端侧形成为筒状。硬质部2上设置有把持部3。
第二线圈护套12的内周面12B和硬质部2的近位端部的外表面2A通过激光焊接或钎焊等固定在一起。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远位端11A通过激光焊接或钎焊等固定在硬质部2的基端。
固定在硬质部2的外表面2A的第二线圈护套12的远位端12A不能相对于硬质部2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并且不能相对于第一线圈护套11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硬质部2和护套1的连接方式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形成为筒状的硬质部2的近位端侧,第二线圈护套12固定在外表面,第一线圈护套11固定在内表面。在硬质部2中,固定护套1的部位的形状也可以不是筒状。
如图3所示,把持部3包括第一把持构件31、第二把持构件32和连接机构36。第一把持构件31和第二把持构件32可借助于连接机构36进行开闭动作。
第一把持构件31是硬质部2的远位端部的一部分。第一把持构件31沿着护套1的中心轴Y1延伸。在图3所示的实例中,第一把持构件31和硬质部2一体成型。
第一把持构件31具有第一突起部311和第二突起部312。第一突起部311和第二突起部312设置在第一把持构件31的远位端部,并向与中心轴Y1交叉的方向突出。一对第一突起部311和第二突起部312包夹着护套1的中心轴Y1设置。
第二把持构件32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31可进行开闭动作地连结到硬质部2。具体地,相对于形成在第二把持构件32的贯通孔38和形成在硬质部2的贯通孔39插入连结轴37,从而第二把持构件32可转动地连结到硬质部2。第二把持构件32可绕连结轴37的长轴Y2转动。
连接机构36包括第一连接构件36a、第一结合构件36b、第二连接构件36c、以及第二结合构件36d。第一连接构件36a借助于第一结合构件36b连结到第二连接构件36c。第二连接构件36c借助于第二结合构件36d连结到第二把持构件32。
把持部3构成为:第二把持构件32借助于连接机构36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31可进行开闭动作。在第一把持构件31和第二把持构件32关闭的状态下,第二把持构件32的远位端部位于第一突起部311和第二突起部312之间。把持部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实例,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第一把持构件和第二把持构件分别相对于硬质部2可转动地安装,并能够进行开闭动作。
图4和图5是操作部(手柄)4和护套1的连接部位的截面图。操作部4包括主体40、滑动件41、固定机构42、解除按钮423、滑动构件45、连结构件44和卡定构件46。
在主体40上形成有沿中心轴Y1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插通路径48。插通路径48贯通到主体40的远位端40k、滑动槽40f的远位端。操作线5插通插通路径48。插通路径48内从近位侧开始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近位固定构件47、连结构件44、卡定构件46和滑动构件45。操作线5可进退地插通近位固定构件47、连结构件44、卡定构件46和滑动构件45。
第二线圈护套12的近位端12b插入并固定到连结构件44的远位部441。金属或树脂制的管13的远位端13a插入到连结构件44的近位部442。连结构件44自由旋转地设置在插通路径48内。连结构件44的远位部441比近位部442的直径小,远位部441和近位部442之间具有段差。管13的近位端13b固定在近位固定构件47上。近位固定构件47不能进退地安装在主体40上。管13的近位端13b固定到主体,管13的远位端13a并不固定到连结构件44上,而是在连结构件44内自由转动且不能进退地定位。连结构件44的远位侧设置有卡定构件46。卡定构件46嵌合到插通路径48内,并且相对于主体40不能进退且不能旋转。连结构件44的远位部441插入到卡定构件46的引导孔461中。连结构件44设置成相对于卡定构件46可旋转且不能进退。卡定构件46限制连结构件44的前进位置。
滑动构件45是在主体40的内部滑动的构件,并具有供第一线圈护套11插通的贯通孔。由于沿主体40的宽度方向的、滑动构件45的截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故当主体40绕轴线旋转时,因为滑动构件45挂到滑动槽40m上,所以滑动构件45和第二线圈护套12也与主体40一起绕轴线旋转。此外,滑动构件45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长方形,例如也可以是长圆形状。
滑动构件45能够在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于主体40内部的滑动槽40m的内部滑动。因此,当护套1在通道206内弯曲或蜿蜒行进时,滑动构件45相对于主体40进退(后退)。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安装成不能相对于主体40绕中心轴Y1转动,并且能够相对于主体40和第二线圈护套12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如图5~图7所示,主体40组装多个部件而构成。主体40从近位端开始沿长度方向依次连结有保持体40h、第一主体40a、第二主体40b、第三主体40c和第四主体40d而构成。第一主体40a、第二主体40b、第三主体40c和第四主体40d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挿通路径48,该插通路径48中插入了包含操作线5在内的部件。保持体40h是操作者可插入手指以保持主体40的手柄部件。第一主体40a是形成有滑动槽40f且安装滑动件41的部位。第二主体40b固定在第一主体40a的远位部,并且在第一主体40a和第三主体40c之间包夹着近位固定构件47而固定。第三主体40c和第四主体40d的连结部位的内部配置有卡定构件46和连结构件44。第四主体40d是构成主体40的远位部的部件。第四主体40d的内部配置有滑动构件45。第四主体40d的远位端部形成有插入孔40j。插入孔40j在主体40的远位端开口,并与插通路径48连通。在第四主体40d内,插通路径48形成为在插入孔40j的近位端直径缩小,在近位侧直径再度扩大。护套和套管的近位端插入并固定到第四主体40d的插入孔40j内。
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在主体40的插通路径48内固定在滑动构件45上。
滑动件41相对于主体40可进退地连结,并且沿着在主体4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滑动槽40f可进退。
固定机构42是设置在滑动件41的棘轮机构,其包括卡合爪424、弹簧422、解除按钮423。固定机构42是允许相对于滑动件41的主体40沿长度方向进退,并且在允许前进的状态和不允许前进的状态之间切换的机构。
卡合爪424由于弹簧422的恢复力而与设置在主体40上的棘轮421卡合。在卡合爪424与棘轮齿421卡合的情况下,滑动件41不能相对于主体40前进。另一方面,即使卡合爪424和棘轮齿421卡合的情形,滑动件41也能够相对于主体40后退。
解除按钮423是解除滑动件41和主体40之间的卡合的按钮。解除按钮423配置在滑动件41内,并设置成能够沿与中心轴Y1正交的方向在滑动件41内移动。滑动件41内配置有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具有与主体40的棘轮齿421相对配置的卡合爪424。滑动件41和卡合爪424之间设置有弹簧422。由于弹簧422的作用力,卡合爪424保持与棘轮齿421卡合的状态。以大于等于弹簧422的作用力的力将解除按钮423朝向弹簧422按压,从而卡合爪424与棘轮齿421脱离,可解除卡合爪424与棘轮齿421之间的卡合。只有在以大于等于弹簧422的作用力的力按压解除按钮423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才能够使滑动件41相对于主体40沿中心轴Y1前进。也就是说,由于是通过按下解除按钮423使卡合爪424和棘轮齿421之间的卡合(挂住)脱开,故切换为能够驱使滑动件41相对于主体40沿中心轴Y1前进。由于卡合爪424相对于棘轮齿421以可后退且前进受到限制的方式进行卡合,故在没有按下解除按钮423的状态下,保持滑动件41可进行后退操作且不能前进。因而,在滑动件41牵引操作线5的状态下驱使卡合爪424和棘轮齿421卡合时,能够维持操作线5被牵引的状态。
连结构件44大致呈圆筒状或环状,并且外径大于第一线圈护套11。固定在连结构件44的第二线圈护套12的近位端12b安装成可相对于主体40绕中心轴Y1旋转且不能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对使用持针器10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从软性内窥镜200的钳子口206b插入持针器100。如上所述,在内窥镜操作者把持插入部而辅助者把持操作部的状态下,将持针器100的护套1插入到通道206内。这时,护套1沿各个方向向操作部4施加力。操作部4是刚度大的部件,而护套1则是适合于在体内蜿蜒行进的软性部件。因而,操作部4的远位端40k与护套1的连接部分附近将产生压曲。但是,由于持针器100具有套管6,故能够防止护套1产生过剩的弯折。结果是,能够防止护套1发生压曲,或者能够避免因为护套1的过剩弯折而导致插入到通道206内需要花费时间这样的事态发生。
由于体腔内的脏器等的形状以及患者的姿势等原因,软性内窥镜200的长形的插入部202和被插入部202插通的持针器100的护套1有时会产生蜿蜒或弯曲等。但是,即使由于护套1的蜿蜒等而导致构成护套1的第一线圈护套11和第二线圈护套12发生相对移动的情形,由于连接了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的滑动构件45在主体40内部的滑动槽40m内滑动到中心轴Y1方向的远位侧,故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相对于第二线圈护套12沿中心轴Y1方向相对移动所产生的、第一线圈护套11和第二线圈护套12的长度差也将被抵消。
滑动槽40m与滑动构件45的位置关系优选设定为:即使在护套1发生最大程度弯曲的状态下,滑动构件45也始终不与滑动槽40m的长度方向的端面接触。
如图3所示,操作线5在护套1的内部沿护套1的长度方向配置。操作线5是柔软的线,能够传递来自操作部4的操作力量。操作线5穿过主体40的内部与滑动件41连接。
如图3所示,操作线5的远位端固定到连接机构36的第一连接构件36a。如图6所示,操作线5的基端连接到操作部4的滑动件41。也就是说,操作线5的远位端和第二把持构件32经由连接机构36相互连接。因而,用于操作第二把持构件32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31的开闭动作的操作量从操作部4经由操作线5和连接机构36向第二把持构件32传递。
沿主体40驱使滑动件41进行进退动作,从而能够使操作线5沿护套1的长度方向进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使滑动件41沿主体40向基端侧移动,从而能够将操作线5向操作部4侧牵引。
通过向操作部4侧牵引操作线5,由此第二把持构件32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31向关闭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通过向把持部3侧按压操作线5,由此第二把持构件32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31向打开的方向移动。
接着,手术操作者维持按下解除按钮423的状态,驱使滑动件41相对于主体40沿主体40的轴线方向前进。其结果,第二把持构件32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31向打开的方向移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其也包含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结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而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到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持针器100A。持针器100A的操作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持针器100A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44而具有卡定构件44A。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固定在滑动构件45上。滑动构件45不能旋转且可滑动地设置在主体40A上。第二主体40b嵌合到插通路径48内。隔板40n位于第二主体40b和第三主体40c的连结部分,并设置在第二主体40b的远位端。隔板40n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插通孔48n。插通孔48n是大小为可供第二线圈护套12的近位端12b和操作线5进退而卡定构件44A不能通过的开口。虽然卡定构件44A在卡定构件46A的远位端和隔板40n之间沿中心轴Y1方向可移动,但出于设计上的考量,其仅仅是可稍稍进退的程度,实质上,卡定构件44A在卡定构件46A的远位端和隔板40n之间相对于中心轴Y1方向进行定位,并绕中心轴Y1自由转动。持针器100A不具有近位固定构件47和管13。持针器100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持针器100同样地,当绕中心轴Y1旋转操作部4A时,主体40A、卡定构件45和第一线圈护套11旋转,向把持部3传递旋转驱动力。在卡定了滑动件41的状态下驱使操作部4前进时,第一线圈护套11被压缩,近位端11b和滑动构件45相应于护套1的蜿蜒、弯曲状况而进退。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和图12是进行持针器100、100A的辅助操作的把持器100B的实例。例如,在进行手术时,如果能够采用另外的持针器100B来把持、卡定组织T和缝合线S,则采用持针器100、100A能够进行与在开腹手术中手术操作者使用双手进行处置的情形相类似的操作。此时,由持针器100和100A进行主要的处置,由把持器100B进行辅助操作。因而,把持器100B的把持部不需要具备诸如像持针器100、100A那样牢固地把持细小的针并高精度地对准方向这样的功能。因此,滑动件41B也可以采用相对于主体40B自由进退的结构。如图12所示,第一线圈护套11的近位端11b固定在滑动构件45B上。滑动构件45B配置在主体40B内的矩形收纳部40p内。滑动构件45B具有供操作线5可进退地插通的大致立方体形状。此外,滑动构件45B并不限于立方体形状,也可以是半圆柱形状。滑动构件45B相对于收纳部40p不能旋转且能够进退地被收纳。因此,当操作部4B绕中心轴Y1进行旋转操作时,滑动构件45B也追随主体40B旋转,第一线圈护套11向把持部传递旋转力。由于滑动构件45B相对于主体40B可进退地设置,故借助于护套1的蜿蜒行进,能够消除第一线圈护套11的路径长变动。把持器100B也与持针器100同样地设置有套管6,可防止护套1的压曲。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其也包含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结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而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 护套(挠性管)
3 把持部
4、4A、4B 操作部(手柄)
5 操作线
6 套管
40、40A、40B 主体
11 第一线圈护套
12 第二线圈护套
41、41A、41B 滑动件
100、100A 持针器(内窥镜用持针器)

Claims (10)

1.一种内窥镜用持针器,包括:
挠性管;
设置在所述挠性管的远位端的把持部;
设置在所述挠性管的近位端的手柄;以及
长度比所述挠性管的总长度短,覆盖所述挠性管的近位端侧,固定在所述手柄上,并且从所述手柄的远位端向远位侧延伸的套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套管是金属制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套管是线圈套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挠性管是包含多条多层线圈、以及同轴配置在所述多条多层线圈的中心轴的第一扁平线圈的线圈护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线圈套管是第二扁平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线圈套管是第二扁平线圈,所述多条多层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和所述第二扁平线圈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把持部具有用于把持缝合针的把持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所述手柄的近位端侧具有用于使所述把持部开闭的滑动件,所述挠性管的近位端配置在所述套管的近位端和所述滑动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相对于所述手柄的长轴固定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近位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相对于所述手柄绕所述长轴自由转动地安装。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用持针器,相对于所述手柄的圆周方向固定所述多条多层线圈的近位端部的位置,所述多条多层线圈相对于所述手柄沿所述长轴自由滑动地安装。
CN202220412924.2U 2022-02-28 2022-02-28 内窥镜用持针器 Active CN217365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2924.2U CN217365958U (zh) 2022-02-28 2022-02-28 内窥镜用持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2924.2U CN217365958U (zh) 2022-02-28 2022-02-28 内窥镜用持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5958U true CN217365958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9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12924.2U Active CN217365958U (zh) 2022-02-28 2022-02-28 内窥镜用持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59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1171B2 (en) Endoscope, and treatment instrument for endoscope
EP1518500B1 (en)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a medical device
EP1518492B1 (en) Endoscopic device with a handle
EP2147638B1 (en) Endoscopically inserting surgical tool
US9005196B2 (en) Medical device handle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US9277932B2 (en) Endoscopic scissors instrument with friction enhancing tissue stops
US8025626B2 (en) Biopsy forceps with hold open jaw feature
CN110381798B (zh) 引导线把持器具
JP2009183690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EP2083715B1 (en) Removable handle for medical device
CN217365958U (zh) 内窥镜用持针器
JP4323375B2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14302683B (zh) 内窥镜用持针器及缝合针的操作方法
JP6996000B2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WO2020121523A1 (ja) アプリケータ、医療機器、および医療機器の装着方法
WO2020121519A1 (ja) アプリケータ、医療機器、および医療機器の装着方法
JP2005319164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21176636A1 (ja) 内視鏡用持針器および内視鏡下縫合方法
US20100298853A1 (en) Endoscopic Instrument Having Rotatably Mounted End Effector Assembly
CN114343753B (zh) 牵引器具、牵引系统、缝合线的牵引方法以及缝合方法
US2023017261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moclip deployment
JP6926593B2 (ja) 縫合装置
JP2001286479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21046084A1 (en) Endoscopic medical device with a needle passer and with a needle grasp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