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5708U - 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65708U CN217365708U CN202220136625.0U CN202220136625U CN217365708U CN 217365708 U CN217365708 U CN 217365708U CN 202220136625 U CN202220136625 U CN 202220136625U CN 217365708 U CN217365708 U CN 2173657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eaning roller
- supporting wheel
- head
- surface cleaning
- lab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头及可转动设于机头上的把手杆,机头包括主支撑轮、清洁辊、辅支撑轮及安装腔,安装腔的端部设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中心与安装腔顶侧的距离大于其与待清理面的距离,以使清洁辊的刷毛向下外露于机头的底面并与待清理面之间形成向前的摩擦牵引力,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小于其与主支撑轮的距离,以使主支撑轮在机头后退时形成支点减小清洁辊的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合理设置表面清洁装置的具体结构,减小用户在使用装置时需要施加的作用力,使装置的操作更加省力,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些智能的清洁设备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清洁设备为用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擦地机是一种常见的清洁设备,擦地机的清洁头上设置清洁辊及用于驱动清洁辊的电机,机体工作时,电机驱动清洁辊转动使清洁辊对待清理面进行擦拭,实现清洁目的。用户在使用擦地机进行清洁时需要向机体施力以使机体前后移动,由于机体的部分构件在机体前后移动时会与待清理面产生摩擦阻碍移动,用户操作时较为费劲,不利于提高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机头及可转动设于机头上的把手杆,机头包括设于后端的主支撑轮、设于前端由电机驱动的清洁辊、设于主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辅支撑轮及用于安装清洁辊的安装腔,安装腔的端部设有与清洁辊传动配合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中心与安装腔顶侧的距离大于其与待清理面的距离,以使清洁辊的刷毛向下外露于机头的底面并与待清理面之间形成向前的摩擦牵引力,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小于其与主支撑轮的距离,以使主支撑轮在机头后退时形成支点减小清洁辊的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的,述主支撑轮的中心高于辅支撑轮的中心以使机头后高前低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支撑轮的中心与辅支撑轮的中心形成有斜面,斜面相对于机头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20°。
优选的,所述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不超过机头底面在前后方向上长度的1/3。
优选的,所述机头设有位于辅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吸污口和柔性的地刮条,地刮条设于吸污口的下方且向吸污口倾斜,以便在机头后退时减小地刮条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的,所述地刮条相对于吸污口中心的倾斜角度为45°~70°。
优选的,所述机头设有位于辅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吸污口和柔性的地刮条,地刮条设于吸污口的下方,地刮条的底边低于主支撑轮与辅支撑轮形成的支撑面。
优选的,所述地刮条的底边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为2mm~5mm。
优选的,所述把手杆包括位于顶端的握持部、位于底端的机身部及连接两者的杆体部,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不大于机身部的高度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重心。
优选的,所述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为机身部高度的0.2~0.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清洁装置,转动轴的中心与安装腔顶侧的距离大于其与待清理面的距离,清洁辊底侧的刷毛向下外露于机头的底面,电机驱动清洁辊转动时清洁辊底侧的刷毛对待清理面进行擦拭实现清洁目的,同时,刷毛与待清理面接触时形成向前的摩擦牵引力,该摩擦牵引力在用户向前推动装置时可以起到辅助牵引作用,有助于合理减小用户向前推动装置时施加的作用力,使操作更加省力,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小于其与主支撑轮的距离,用户向后回拉装置时机头的前侧以主支撑轮作为支点向上翘起,有效减小清洁辊的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清洁辊对机头后退造成的阻碍,有利于合理减小用户向后回拉装置时施加的作用力,使操作更加省力,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2、主支撑轮的中心高于辅支撑轮的中心,使机头后高前低设置,有助于适当增大清洁辊与待清理面之间的压紧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清洁辊对待清理面的擦拭效果,也有助于适当增大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牵引力。
3、合理设置主支撑轮中心与辅支撑轮中心形成的斜面相对于机头底面的倾斜角度,适当增大清洁辊与待清理面之间的压紧力。如果斜面相对于机头底面的倾斜角度小于5°,清洁辊与待清理面之间的压紧力较小,不利于提高清洁辊的擦拭效果及其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牵引力。若斜面相对于机头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20°,清洁辊与待清理面之间的压紧力过大,会对清洁辊的转动造成一定的阻碍。
4、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不超过机头底面在前后方向上长度的1/3,合理设置辅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距离,使辅支撑轮在机头前进时对机头的前侧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5、机头前进时,地刮条可以对待清理面进行刮扫,地刮条与清洁辊之间的脏污可以经吸污口被收集起来,有利于提高清洁效果。地刮条向吸污口倾斜,机头后退时地刮条可以朝吸污口上翻,有效减小地刮条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减小用户回拉机头时需要施加的作用力。
6、合理设置地刮条相对于吸污口中心的倾斜角度,使其满足刮扫要求及在机头后退时朝吸污口上翻的要求。若倾斜角度小于45°,地刮条不能很好的满足对待清理面的刮扫要求。若倾斜角度大于70°,地刮条在机头后退时不能有效朝吸污口上翻。
7、地刮条的底边低于主支撑轮与辅支撑轮形成的支撑面,使地刮条在机头前进时能对待清理面进行有效的刮扫,提高对待清理面的清洁效果。
8、合理设置地刮条的底边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使地刮条满足刮扫要求。若地刮条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小于2mm,地刮条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接触过盈量较小,不利于对待清理面进行有效刮扫。若地刮条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大于5mm,地刮条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接触过盈量过大,地刮条的底侧容易受压变形而不能对待清理面进行有效刮扫,另外,机头前进时地刮条的底侧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也较大,会对机头的前进造成较大阻碍,不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把手杆的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不大于机身部的高度设置,以便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重心,有利于提高装置整体在放置和使用时的稳定性,也有利于降低用户在使用时通过把手杆向装置施加的作用力。
10、合理设置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相对于机身部高度的比值,满足握持要求的同时合理降低装置的重心。若比值小于0.2,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较小,不利于满足用户的握持要求,机身部的高度较大,不利于合理降低装置的重心。若比值大于0.7,机身部的高度较小,不利于满足装置中相关构件的组装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表面清洁装置的整机图;
图2为实施例一表面清洁装置中机头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一表面清洁装置中机头的部分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一表面清洁装置中机头沿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00-机头,110-主支撑轮,120-清洁辊,130-电机,140-辅支撑轮,150-安装腔,160-转动轴,171-底壳,172-机盖,173-前盖,180-传动机构,190-地刮条,200-把手杆,210-握持部,220-杆体部,230-机身部,310-吸污口,320-接头,330-管道,340-盛污桶,350-吸污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机头100及可转动设于机头100上的把手杆200,机头100包括设于后端的主支撑轮110、设于前端由电机130驱动的清洁辊120、设于主支撑轮110与清洁辊120之间的辅支撑轮140及用于安装清洁辊120的安装腔150,安装腔150的端部设有与清洁辊120传动配合的转动轴160。转动轴160的中心与安装腔150顶侧的距离大于其与待清理面的距离,以使清洁辊120的刷毛向下外露于机头100的底面并与待清理面之间形成向前的摩擦牵引力。辅支撑轮140与清洁辊120的距离小于其与主支撑轮110的距离,以使主支撑轮110在机头100后退时形成支点减小清洁辊120的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把手杆200的底端与机头100的后侧枢接在一起,把手杆200可相对于机头100上下摆动一定角度。主支撑轮11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机头100后部的左右两侧,辅支撑轮140设有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于机头100偏前部位的底侧。机头100包括固定在一起的底壳171与机盖172,机盖172的前侧设有与底壳171固定的前盖173,安装腔150由底壳171与前盖173配合形成。清洁辊120横置于安装腔150中且轴向沿左右方向布置,电机130设于机头100的内部,转动轴160设有两根且分别可转动设于安装腔150的左右端部,两根转动轴160分别插设于清洁辊120的两个轴向端部中,电机130的输出轴与其中一根转动轴160之间设有传动机构180,电机130通过传动机构180与转动轴160驱动清洁辊120转动,使清洁辊120对待清理面进行擦拭。
结合图4,转动轴160的中心与清洁辊120的中心等高,点D1为清洁辊120和转动轴160的中心点,转动轴160中心与安装腔150顶侧之间的距离即为清洁辊120的中心点D1与前盖173的内顶壁之间的高度差H1,转动轴160的中心与待清理面之间的距离即为清洁辊120的中心点D1与待清理面P1之间的高度差H2,H1>H2,清洁辊120的刷毛与待清理面P1过盈抵触。装置工作时,装置向前移动,电机130通过传动机构180与转动轴160驱动清洁辊120顺时针转动,清洁辊120与待清理面之间产生向前的摩擦牵引力,通过该摩擦牵引力可适当减小用户向前推动装置的作用力,使操作更加省力。
结合图4,点D1为清洁辊120的中心点,点D2为辅支撑轮140的中心点,点D3为主支撑轮110的中心点,辅支撑轮140与清洁辊120的距离指点D1与点D2之间的水平距离L1,辅支撑轮140与主支撑轮110之间的距离指点D2与点D3之间的水平距离L2,L1<L2。用户向后回拉装置时,机头100的前侧容易以点D3为支点向上翘转,减小清洁辊120与待清理面P1之间的过盈接触量,从而减小清洁辊120的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向后回拉装置的操作更加省力。
结合图4,主支撑轮110的中心高于辅支撑轮140的中心设置,即点D3高于点D2设置,使得机头100后高前低设置,如此可以适当增大清洁辊120与待清理面之间的压紧力,有助于提高清洁辊120对待清理面的擦拭效果,也有助于适当增大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牵引力。具体的,根据两个主支撑轮110的中心点D3及两个辅支撑轮140的中心点D2可以确定一个如图4中虚线所示的斜面P2,即主支撑轮110的中心与辅支撑轮140的中心形成有斜面P2,该斜面P2相对于机头100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20°。机头100放置在待清理面上时,机头100的底面与待清理面P1重合,斜面P2与待清理面P1之间的夹角α即为斜面P2相对于机头100底面的倾斜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α优选设置为13°。
为了使辅支撑轮140在装置工作时能稳定的支撑住机头100的前部,辅支撑轮140与清洁辊120的距离不超过机头100底面在前后方向上长度的1/3。结合图4,辅支撑轮140与清洁辊120之间的距离即为点D2与点D1之间的水平距离L1。机头100底面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指机头100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如图4中所示的距离L3。L1≤1/3*L3,本实施例中,L1优选设置为0.2*L3。
结合图4、图5,机头100设有位于辅支撑轮140与清洁辊120之间的吸污口310和柔性的地刮条190,地刮条190设于吸污口310的下方且向吸污口310倾斜,以便在机头100后退时减小地刮条190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地刮条190的底边低于主支撑轮110与辅支撑轮140形成的支撑面。本实施例中,吸污口310由底壳171形成,机头100内设有位于吸污口310后侧且与吸污口310对应配合的接头320,把手杆200上设有通过管道330与接头320连接的盛污桶340及与盛污桶340配合的吸污风机350,吸污风机350工作时形成自吸污口310处流入然后经接头320和管道330流入盛污桶340内的吸污气流,地刮条190与清洁辊120之间的脏污可以在吸污气流的作用下被吸入盛污桶340中。地刮条190固定于底壳171前端的底侧,地刮条190相对于吸污口310中心的倾斜角度为45°~70°,地刮条190的底边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为2mm~5mm。
图5中,虚线S1表示吸污口310的中心线,虚线S2表示地刮条190前侧的切向,虚线S1与虚线S2之间夹角β即为地刮条190相对于吸污口310的倾斜角度,本实施例中,夹角β优选设置为50°。
地刮条190的底边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如图5中所示的Δh,本实施例中,Δh优选设置为3mm。机头100放置在待清理面上时,主支撑轮110与辅支撑轮140形成的支撑面与待清理面P1重合,Δh即为地刮条190的底侧与待清理面之间P1的过盈接触量,通过地刮条190与待清理面P1之间的过盈接触有助于提高地刮条190在机头100前进时对待清理面的刮扫效果。
结合图1,把手杆200包括位于顶端的握持部210、位于底端的机身部230及连接两者的杆体部220,杆体部220与握持部210的总高度不大于机身部230的高度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重心。本实施例中,杆体部220固定于机身部230的顶端,握持部210固定于杆体部220的顶端,机身部230的底端与机头100的后侧枢接。握持部210的高度为H3,杆体部220的高度为H4,机身部230的高度为H5,H3+H4<H5。
为了在满足握持要求的同时合理降低装置的重心,杆体部220与握持部210的总高度为机身部230高度的0.2~0.7,即0.2*H5≤H3+H4≤0.7*H5。本实施例中,H3+H4优选设置为0.5*H5。
使用时,机头100与待清理面P1接触,用户向前推动装置时,清洁辊120的刷毛与待清理面P1接触产生向前的摩擦牵引力,有利于减小用户向前推动装置施加的作用力。同时,地刮条190对待清理面P1进行刮扫,地刮条190与清洁辊120之间的脏污在吸污风机350的作用下被吸入盛污桶340中。
用户向后回拉装置时,机头100以主支撑轮110的中心点D3为支点上翘,减小清洁辊120与待清理面P1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也减小地刮条190与待清理面P1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减小用户向后回拉装置时施加的作用力,使操作更加省力。
可以理解的是,表面清洁装置的其他结构参考现有技术。
可以理解的是,夹角α也可以设置为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等其他合理的角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L1也可以设置为0.05*L3、0.1*L3、0.15*L3、0.18*L3、0.21*L3、0.25*L3、0.3*L3、1/3*L3等其他合理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夹角β也可以设置为45°、47°、49°、51°、55°、60°、63°、67°、70°等其他合理的角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H3+H4也可以设置为0.2*H5、0.3*H5、0.4*H5、0.45*H5、0.55*H5、0.6*H5、0.65*H5、0.7*H5等其他合理的高度。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机头及可转动设于机头上的把手杆,机头包括设于后端的主支撑轮、设于前端由电机驱动的清洁辊、设于主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辅支撑轮及用于安装清洁辊的安装腔,安装腔的端部设有与清洁辊传动配合的转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中心与安装腔顶侧的距离大于其与待清理面的距离,以使清洁辊的刷毛向下外露于机头的底面并与待清理面之间形成向前的摩擦牵引力,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小于其与主支撑轮的距离,以使主支撑轮在机头后退时形成支点减小清洁辊的刷毛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轮的中心高于辅支撑轮的中心以使机头后高前低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轮的中心与辅支撑轮的中心形成有斜面,斜面相对于机头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支撑轮与清洁辊的距离不超过机头底面在前后方向上长度的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设有位于辅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吸污口和柔性的地刮条,地刮条设于吸污口的下方且向吸污口倾斜,以便在机头后退时减小地刮条与待清理面之间的摩擦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刮条相对于吸污口中心的倾斜角度为45°~7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设有位于辅支撑轮与清洁辊之间的吸污口和柔性的地刮条,地刮条设于吸污口的下方,地刮条的底边低于主支撑轮与辅支撑轮形成的支撑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刮条的底边相对于支撑面向下凸出的高度为2mm~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杆包括位于顶端的握持部、位于底端的机身部及连接两者的杆体部,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不大于机身部的高度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重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部与握持部的总高度为机身部高度的0.2~0.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36625.0U CN217365708U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36625.0U CN217365708U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65708U true CN217365708U (zh) | 2022-09-06 |
Family
ID=83095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36625.0U Active CN217365708U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65708U (zh) |
-
2022
- 2022-01-19 CN CN202220136625.0U patent/CN2173657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26441B1 (en) | Floor sweeper with split brush assembly | |
CN114403757B (zh) | 一种使用方便的表面清洁装置 | |
CN206761643U (zh) | 清洁机器人 | |
JP2008104627A (ja) | 掃除機用吸込具及び電気掃除機 | |
CN211674011U (zh) | 一种带有吸尘功能的擦地刷头 | |
CA2480203A1 (en)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
CN201356510Y (zh) | 电动拖把 | |
CN215838803U (zh) | 一种洗地机 | |
CN217365708U (zh) | 一种操作省力的表面清洁装置 | |
CN202505272U (zh) | 可增大清洁面的自动清洁器 | |
CN213640755U (zh) | 辊式地面清洁器 | |
CN205458467U (zh) | 电动拖把 | |
CN2321377Y (zh) | 洗吸清洁机 | |
CN216439132U (zh) |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 |
CN202537419U (zh) | 一种全自动清洁器 | |
CN115633919A (zh) | 一种方便调节重心的洗地机 | |
CN213371791U (zh) | 一种吸拖一体擦地机 | |
CN211381087U (zh) | 一种具有高效集成复合功能的清洁工具及其清洁一体机 | |
CN211381158U (zh) | 一种便于高效维护的清洁工具安装结构及其清洁一体机 | |
CN211381126U (zh) | 一种清洁一体机的喷液组件及其清洁一体机 | |
CN218574550U (zh) | 开口铁桶清刷机构 | |
CN209789746U (zh) | 一种边刷装配机构、底壳及清洁机器人 | |
CN200939101Y (zh) | 集扫地、拖地为一体的地面清洗机 | |
CN219962768U (zh) | 一种清洁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 |
CN113925404B (zh) | 清洁底座以及表面清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