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1825U -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1825U
CN217361825U CN202221344041.9U CN202221344041U CN217361825U CN 217361825 U CN217361825 U CN 217361825U CN 202221344041 U CN202221344041 U CN 202221344041U CN 217361825 U CN217361825 U CN 217361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ositive
row
plate
end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440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440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1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1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1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载连接器和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板载连接器包括外壳、正极片和负极片,通过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设置在外壳内,同时在正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正极端排和正极连接脚,负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负极端排和负极连接脚,正极端排和负极端排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正极连接脚和负极连接脚位于同一侧并伸出外壳,用于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本实施例中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集成在外壳内,集成度高,并通过正极连接脚和负极连接脚实现焊接固定,方便了正极端排和负极端排与电池输出端子连接,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板载连接器可以提前组装,在电池组装时更加方便简单。

Description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类产品一般会有一个或多个对外输出正、负极端子。对外输出端子与电池内部的电连接通常比较复杂,常用线束连接两端;或者用一个铜排并连后,再用线束连接。
而经发明人调研发现,目前当有多个对外连接器输出时,通常需要额外设置并联铜排,即需要先用正、负极铜排做并联,然后再用线束连接到BMS板(电源管理模块),由此导致连接时操作步骤多,连接复杂,零件数量多,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载连接器和电池,其能够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组装步骤简单,连接结构集成度高,且简化了连接结构,降低了连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载连接器,包括外壳、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正极片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正极端排,另一侧设置有正极连接脚,所述负极片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负极端排,另一侧设置有负极连接脚,所述正极端排和所述负极端排间隔设置,并伸出所述外壳,所述正极连接脚和所述负极连接脚间隔设置,并伸出所述外壳,用于固定在电路板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盖板,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相互平行地容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正极端排和所述负极端排由所述壳体的前侧面向外伸出,所述盖板盖设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正极连接脚和所述负极连接脚由所述盖板向后伸出。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前侧面开设有第一端排孔和第二端排孔,所述第一端排孔和所述第二端排孔间隔设置,所述正极端排由所述第一端排孔伸出,所述负极端排由所述第二端排孔伸出。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排孔和相邻的所述第二端排孔之间还设置有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用于电气隔离所述正极端排和所述负极端排。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连接器定位脚,所述连接器定位脚向后伸出,用于插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连接脚设置在所述正极片的边缘,并朝向远离所述负极片的方向折弯,所述负极连接脚设置在所述负极片的边缘,并朝向远离所述正极片的方向折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片上靠近所述正极连接脚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一焊接定位脚,所述第一焊接定位脚向后伸出,并用于插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负极片上靠近所述负极连接脚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二焊接定位脚,所述第二焊接定位脚向后伸出,并用于插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端排相对于正极片朝向靠近所述负极片的方向凸起,所述负极端排相对所述负极片朝向靠近所述正极片的方向凹陷,且所述正极端排靠近所述负极片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负极端排远离所述正极片的一侧表面相平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端排远离所述负极片的一侧设置有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排远离所述正极片的一侧设置有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用于与输出端子相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包、电池管理模块、电池壳和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板载连接器,所述电池包、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和所述板载连接器均容置在所述电池壳内,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具有电路板,所述正极连接脚和所述负极连接脚焊接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载连接器,通过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设置在外壳内,同时在正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正极端排和正极连接脚,负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负极端排和负极连接脚,正极端排和负极端排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正极连接脚和负极连接脚位于同一侧并伸出外壳,用于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本实施例中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集成在外壳内,集成度高,并通过正极连接脚和负极连接脚实现焊接固定,方便了正极端排和负极端排与电池输出端子连接,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板载连接器可以提前组装,在电池组装时更加方便简单。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载连接器,其能够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组装步骤简单,连接结构集成度高,且简化了连接结构,降低了连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板载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板载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另一种形态的板载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板载连接器;110-外壳;111-壳体;113-盖板;115-第一端排孔;117-第二端排孔;118-绝缘隔板;119-连接器定位脚;130-正极片;131-正极端排;133-正极连接脚;135-第一焊接定位脚;137-正极端子;150-负极片;151-负极端排;153-负极连接脚;155-第二焊接定位脚;157-负极端子;200-电池;210-电池包;230-电池管理模块;250-电池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板载连接器100,其能够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组装步骤简单,连接结构集成度高,且简化了连接结构,降低了连接材料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板载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10、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间隔设置在外壳110内,正极片13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正极端排131,另一侧设置有正极连接脚133,负极片15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负极端排151,另一侧设置有负极连接脚153,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110,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110,用于固定在电路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能够有效地防止漏电,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均采用铜排结构,并间隔设置,从而避免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之间搭接短路。本实施例中将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集成在外壳110内,集成度高,并通过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实现连接固定,方便了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与电池输出端子连接,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板载连接器100可以提前组装,在电池200(图4示出)组装时更加方便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均为两个,两个正极端排131和两个负极端排151两两并排设置,且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均伸出外壳110的前侧,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均伸出外壳110的后侧,从而方便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也可以是单个,从而实现单组输出端子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对于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的个数并不作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的安装位置仅仅是举例说明,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正极片130在下,负极片150在上。或者说,本实施例中对于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的电连接特性仅仅是举例说明,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自身并不区分正负极,其正负极的确定是由外接连接器的正负极所确定的,故此处对于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的排布顺序并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自由更换。
外壳110包括壳体111和盖板113,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相互平行地容置在壳体111内,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由壳体111的前侧面向外伸出,盖板113盖设壳体111的后侧,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由盖板113向后伸出。具体地,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都可以是焊脚结构,并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壳体111和盖板113可以采用粘接或螺栓连接进行固定,盖板113上开设有供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伸出的开口。优选地,外壳110整体可以采用矩形结构,其中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上下间隔分布。通过采用外壳110集成,使得板载连接器100对应的BMS区域可以走线或放置器件,占用BMS空间较少,有利于减小BMS尺寸,降低成本,降低设计难度等。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1的前侧面开设有第一端排孔115和第二端排孔117,第一端排孔115和第二端排孔117间隔设置,正极端排131由第一端排孔115伸出,负极端排151由第二端排孔117伸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排孔115和第二端排孔117相邻设置,其开口间隔可以根据实际输出端子的正负极间距进行设计。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的宽度相同,第一端排孔115的宽度略大于正极端排131的宽度,第二端排孔117的宽度略大于负极端排151的宽度,从而方便进行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排孔115和相邻的第二端排孔117之间还设置有绝缘隔板118,绝缘隔板118用于电气隔离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具体地,绝缘隔板118一体设置在壳体111的前侧,并采用绝缘材料,从而能够将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电气隔离,避免发生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绝缘隔板118相对于壳体111的伸出长度大于或等于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相对于壳体111的伸出长度,使得绝缘隔板118能够完全隔离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1上还设置有连接器定位脚119,连接器定位脚119向后伸出,用于插接在电路板上。具体地,连接器定位脚119一体设置在壳体111的后侧边缘,例如可以设置在壳体111后侧的上边缘,并且连接器定位脚119的端部呈锥台形,方便进行插接。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定位脚119可以是两个,两个连接器定位脚119间隔设置并用于插接在电路板上。当然,此处对于连接器定位脚119的个数也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连接脚133设置在正极片130的边缘,并朝向远离负极片150的方向折弯,负极连接脚153设置在负极片150的边缘,并朝向远离正极片130的方向折弯。具体地,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分别朝上和朝下折弯,并且折弯角度可以是90°,从而使得正极连接脚133与负极连接脚153能够贴合焊接在电路板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仅仅是对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的形状进行举例说明,但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的具体形式并不仅仅限于图示中所公开的折弯形,例如,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也可以是直插式结构,即采用直板构造并直接插入到电路板上的焊接孔,在插入电路板后即可以完成焊接,此处对于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的具体形状和焊接方式并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片130上靠近正极连接脚133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一焊接定位脚135,第一焊接定位脚135向后伸出,并用于插接在电路板上;负极片150上靠近负极连接脚153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二焊接定位脚155,第二焊接定位脚155向后伸出,并用于插接在电路板上。具体地,第一焊接定位脚135和第二焊接定位脚155对应间隔设置,并且用于插接在电路板上,从而起到焊接固定的作用,保证焊接的顺利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端排131相对于正极片130朝向靠近负极片150的方向凸起,负极端排151相对负极片150朝向靠近正极片130的方向凹陷,且正极端排131靠近负极片150的一侧表面与负极端排151远离正极片130的一侧表面相平齐。具体地,正极端排131朝下凹陷,负极端排151朝上凸起,从而能够使得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方便与电池200输出端子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端排131远离负极片150的一侧设置有正极端子137,负极端排151远离正极片130的一侧设置有负极端子157,正极端子137和负极端子157用于与输出端子相接。具体地,正极端子137和负极端子157均朝下凸起,方便插入到输出端子的开孔中,从而方便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分别与输出端子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载连接器100,通过将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间隔设置在外壳110内,同时在正极片130的两侧分别设置正极端排131和正极连接脚133,负极片150的两侧分别设置负极端排151和负极连接脚153,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110,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位于同一侧并伸出外壳110,用于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本实施例中将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集成在外壳110内,集成度高,并通过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实现焊接固定,方便了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与电池200输出端子连接,实现BMS与对外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板载连接器100可以提前组装,在电池200组装时更加方便简单。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200,包括板载连接器100,其中板载连接器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210包括电池包210、电池管理模块230(BMS)、电池壳250和板载连接器100,电池包210、电池管理模块230和板载连接器100均容置在电池壳250内。板载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10、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正极片130和负极片150间隔设置在外壳110内,正极片13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正极端排131,另一侧设置有正极连接脚133,负极片15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负极端排151,另一侧设置有负极连接脚153,正极端排131和负极端排151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110,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间隔设置,并伸出外壳110,用于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电池包210与电池管理模块230连接,电池管理模块230具有电路板,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电路板上设置有焊接电连区域,将正极连接脚133和负极连接脚153焊接固定后即能够实现了电路板、正极片130、负极片150之间的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正极片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正极端排,另一侧设置有正极连接脚,所述负极片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负极端排,另一侧设置有负极连接脚,所述正极端排和所述负极端排同侧间隔设置,并伸出所述外壳,所述正极连接脚和所述负极连接脚同侧间隔设置,并伸出所述外壳,用于固定在电路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盖板,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相互平行地容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正极端排和所述负极端排由所述壳体的前侧面向外伸出,所述盖板盖设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正极连接脚和所述负极连接脚由所述盖板向后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前侧面开设有第一端排孔和第二端排孔,所述第一端排孔和所述第二端排孔间隔设置,所述正极端排由所述第一端排孔伸出,所述负极端排由所述第二端排孔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排孔和相邻的所述第二端排孔之间还设置有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用于电气隔离所述正极端排和所述负极端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连接器定位脚,所述连接器定位脚向后伸出,用于插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脚设置在所述正极片的边缘,并朝向远离所述负极片的方向折弯,所述负极连接脚设置在所述负极片的边缘,并朝向远离所述正极片的方向折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上靠近所述正极连接脚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一焊接定位脚,所述第一焊接定位脚向后伸出,并用于插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负极片上靠近所述负极连接脚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二焊接定位脚,所述第二焊接定位脚向后伸出,并用于插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排相对于正极片朝向靠近所述负极片的方向凸起,所述负极端排相对所述负极片朝向靠近所述正极片的方向凹陷,且所述正极端排靠近所述负极片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负极端排远离所述正极片的一侧表面相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排远离所述负极片的一侧设置有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排远离所述正极片的一侧设置有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用于与输出端子相接。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电池管理模块、电池壳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板载连接器,所述电池包、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和所述板载连接器均容置在所述电池壳内,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具有电路板,所述正极连接脚和所述负极连接脚焊接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CN202221344041.9U 2022-05-30 2022-05-30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Active CN217361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4041.9U CN217361825U (zh) 2022-05-30 2022-05-30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4041.9U CN217361825U (zh) 2022-05-30 2022-05-30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1825U true CN217361825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16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44041.9U Active CN217361825U (zh) 2022-05-30 2022-05-30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1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4609B (zh) 电池连接模块
JP3312339B2 (ja) 回路基板実装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80807B2 (ja) 基板実装用及びケーブル取付け用コネクタファミリー
US8859122B2 (en) Interconnect device for battery assembly
JP3575366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を印刷回路基板に接続する為の電気コネクタ
JP20040145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端子
CN2562408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1018141Y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536B (zh) 电池连接模块
US6511345B1 (en) Guide rail assembly for receiving optoelectronic modules
EP1993172A1 (en) Fixer, surface-mount component using the fixer, and mounting structure using the fixer
JPH0748389B2 (ja) 印刷回路板用高密度電気コネクタ
CN217361825U (zh) 板载连接器和电池
JP294298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5645090U (zh) 电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0720538U (zh) 一种端钮盒及电表
JPH1032914A (ja) 電気接続箱
CN209804980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6626283U (zh) Pcb组件
CN217444707U (zh) 一种多用途线排、用电模块及泵
CN214378975U (zh) 一种通用立式Type-C电连接器
US2024007980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CN220368692U (zh) 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CN216450585U (zh) 一种机械强度高的熔断器壳体
CN210111079U (zh) 一种直流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