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0303U - 一种毫米波雷达 - Google Patents

一种毫米波雷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0303U
CN217360303U CN202220769913.XU CN202220769913U CN217360303U CN 217360303 U CN217360303 U CN 217360303U CN 202220769913 U CN202220769913 U CN 202220769913U CN 217360303 U CN217360303 U CN 217360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ntenna
contact area
millimeter wave
wave rad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699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彦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aif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tel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el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tel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699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0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0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0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包括底座、金属支架、天线板和屏蔽罩;底座设置有第一接触区域;金属支架安装于底座并与第一接触区域导通;天线板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天线板安装于金属支架,天线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区域和天线芯片,第二接触区域与金属支架导通;屏蔽罩设置于天线板,并将天线芯片罩设在内,屏蔽罩与第二接触区域导通,通过设置金属支架,金属支架不仅用于安装天线板,还能够导通天线板和底座,天线板还用于导通屏蔽罩和金属支架,从而构成屏蔽罩接地的完整通路,实现屏蔽罩的功能,并且拆卸时不易损坏屏蔽罩接地的结构,零件完整安装后屏蔽罩接地的结构又复通,可拆装性能好,便于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毫米波雷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毫米波雷达。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智能汽车对于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需要更多、精度更高或可靠性更好的传感器才能进一步提升驾驶员的安全,以及提升探测识别车辆周围环境的能力。其中,毫米波雷达作为一种常用的车载雷达,在智能驾驶中具有重要地位,毫米波雷达可以测量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角度、速度等。
毫米波雷达通常具备壳体和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天线部和信号处理部,信号处理部外需要罩设接地的屏蔽罩。现有技术中,雷达的屏蔽罩一般采用导线连接至雷达的接地插口或雷达的壳体,再通过接地插口或雷达的壳体连接至外部的金属件实现接地,例如连接至汽车的车壳、车架等。这种雷达在拆卸时,需要考虑到连接屏蔽罩的导线,操作时尽量避免损坏导线,因此拆卸时不方便,还伴有损坏屏蔽罩完整结构的风险;而安装时,需要连接导线并固定导线,既要保证屏蔽罩接地,又要避免导线晃动而造成短路等风险,因此这种雷达结构复杂,拆卸均十分不便,不利于安装及维护,生产成本高,而且拆卸过程中易损坏屏蔽罩的完整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毫米波雷达,屏蔽罩接地的结构简单,易于拆卸安装及维护,拆卸过程中屏蔽罩接地的结构也不易被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毫米波雷达,所述毫米波雷达包括底座、金属支架、天线板和屏蔽罩;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接触区域;所述金属支架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导通;所述天线板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所述天线板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所述天线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区域和天线芯片,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与所述金属支架导通;所述屏蔽罩设置于所述天线板,并将所述天线芯片罩设在内,所述屏蔽罩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毫米波雷达包括第一天线板和第二天线板,所述第一天线板和所述第二天线板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天线板具有第一探测视角,所述第二天线板具有第二探测视角,所述第一探测视角和所述第二探测视角叠加形成总探测视角,所述总探测视角大于所述第一探测视角和所述第二探测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向外的突起,沿平行于所述金属支架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面的方向,所述突起具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天线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天线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板设置有屏蔽罩安装架,所述屏蔽罩安装架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导通,所述屏蔽罩安装架用于安装所述屏蔽罩并与所述屏蔽罩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毫米波雷达还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与所述天线板电连接,所述电源板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电源板邻近所述金属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接触区域,所述第三接触区域与所述金属支架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板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第四接触区域,所述底座邻近所述电源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五接触区域,所述第四接触区域与所述第五接触区域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毫米波雷达还包括雷达接口,所述雷达接口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雷达接口与所述电源板电连接,所述雷达接口用于插接线缆并输入和输出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至少一侧壁与所述底座的主体抵接,所述雷达接口安装于所述底座时,所述雷达接口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至少一侧壁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至少一侧壁与所述底座的本体抵接;所述毫米波雷达还包括天线罩,所述天线罩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底座邻近所述金属支架的一侧,所述天线罩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密封环的至少一侧壁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环朝向所述第二密封环中心的侧壁凸出设置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凸筋用于填充所述底座和所述金属支架之间的间隙。
区别于相关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毫米波雷达,通过设置金属支架,所述金属支架不仅能够用于安装天线板,还能够作为导体导通所述天线板和底座,所述天线板还用于导通屏蔽罩和所述金属支架,从而构成所述屏蔽罩接地的完整通路,不仅可以实现所述屏蔽罩的功能,而且拆卸时不易损坏所述屏蔽罩接地的结构,零件完整安装后所述屏蔽罩接地的结构又复通,可拆装性能好,便于维护;并且所有电路板与所述金属支架和底座充分接地,增强所述毫米波雷达的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地环路引起的干扰,提高所述毫米波雷达的整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毫米波雷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毫米波雷达的爆炸视图;
图3是图2中金属支架与底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金属支架与底座配合的局部剖视;
图5是图2中金属支架与电源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00、毫米波雷达;
1、底座;11、第一接触区域;12、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14、第三安装孔;15、第四安装孔;16、第五接触区域;17、第一密封环;18、第二密封环;181、凸筋;
2、金属支架;21、第一斜面;22、第二斜面;23、第五安装孔;24、第六安装孔;25、第七安装孔;
3、天线板;31、第二接触区域;32、天线芯片;33、第八安装孔;34、屏蔽罩安装架;35、第一天线板;36、第二天线板;
4、屏蔽罩;
5、电源板;51、第三接触区域;52、第九安装孔;53、连接线缆;54、第四接触区域;
6、雷达接口;61、第十安装孔;
7、天线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毫米波雷达100,所述毫米波雷达100可安装于汽车,用于对汽车左右两侧的视觉盲区进行探测,提醒驾驶员注意到盲区内的障碍物,改善汽车在转弯的情况下与行人或障碍物发生碰撞的问题,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减少车祸发生的概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毫米波雷达100包括底座1、金属支架2、天线板3、屏蔽罩4、电源板5、雷达接口6和天线罩7。所述金属支架2、所述天线板3、所述屏蔽罩4和所述电源板5安装于所述底座1,所述天线罩7设置于所述底座1邻近所述金属支架2的一侧,并将所述金属支架2、所述天线板3、所述屏蔽罩4和所述电源板5罩设在内,即所述天线罩7安装于所述底座1并将所述金属支架2、所述天线板3和所述屏蔽罩4容纳在所述天线罩7和所述底座1之间,从而提供安装基座以及提供保护;所述金属支架2安装于所述底座1,所述金属支架2用于安装所述天线板3,所述屏蔽罩4用于屏蔽对天线板3上的芯片的干扰信号,从而提升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抗干扰性及稳定性;所述电源板5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2朝向所述底座1的一侧,所述电源板5用于电连接所述天线板3并提供电力支持;所述雷达接口6设置于所述底座1并位于所述天线罩7外,所述雷达接口6用于电连接所述电源板5并用于连接外部线缆,从而输入或输出雷达的信号。可选的,所述天线罩7采用可穿透毫米波的材料,减少对所述天线板3辐射性能的影响。可选的,所述天线罩7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底座1。可选的,所述毫米波雷达100可设置于车体内,并集成于车辆的某些设备中,例如集成于倒车镜或车灯中,从而无需设置所述天线罩7,缩小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体积。
对于上述底座1,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一接触区域11,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具有导电性,并用于与所述金属支架2导通,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还通过导体连接于所述底座1背离所述金属支架2的一侧,从而所述毫米波雷达100安装于车辆的车壳或车架时,所述底座1的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能够与车辆的车壳或车架导通,从而实现接地;或者,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还通过导体连接于所述底座1上的接地接口,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线连接从而实现接地,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的接地。可选的,所述底座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为所述底座1的裸露区域。
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的,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2,所述第一安装孔12用于将所述底座1安装于车辆。可选的,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3,所述第二安装孔13用于将所述金属支架2安装于所述底座1。可选的,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4,所述第三安装孔14用于通过紧固件将所述天线罩7安装于所述底座1,例如通过螺钉或螺栓将所述天线罩7安装于所述底座1。可选的,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四安装孔15,所述第四安装孔15用于将所述雷达接口6安装于所述底座1。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底座1邻近所述电源板5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五接触区域16,所述第五接触区域16用于与所述电源板5导通,从而实现接地。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一密封环17,所述第一密封环17至少一侧壁与所述底座1的主体抵接,所述雷达接口6安装于所述底座1时,所述雷达接口6与所述第一密封环17的至少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一密封环用于填充所述雷达接口6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液体从所述雷达接口6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间隙渗入,提升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防水性能。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底座1设置有第二密封环18,所述第二密封环18至少一侧壁与所述底座1的本体抵接;所述天线罩7盖设于所述底座1上时,所述天线罩7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至少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密封环18套设于所述底座1,且邻近所述金属支架2的一侧朝向背离所述底座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底座1,从而所述金属支架2安装于所述底座1时,所述第二密封环18与所述金属支架2接触,增强所述第二密封环18对所述金属支架2的密封效果;所述天线罩7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至少一侧壁抵接,即所述天线罩7受到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挤压力,增强所述第二密封环18对所述天线罩7的密封效果,提升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防水性能。可选的,所述天线罩7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外侧壁相接触,即所述天线罩7安装于所述底座1时,所述天线罩7与所述底座1将所述第二密封环18保护在内,减少外界高温或阳光等对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影响,延长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密封环18朝向所述第二密封环18中心的侧壁凸出设置有凸筋181,所述凸筋181沿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凸筋181用于填充所述底座1和所述金属支架2之间的间隙。因为要优先保证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的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接触或者所述电源板5与所述底座1接触,因此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接触的部位和所述底座1与所述电源板5接触的部位设计有余量,当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的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接触或所述电源板5与所述底座1接触时,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存在间隙;而所述凸筋181弹性支撑于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既能够使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的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接触,又能够使所述凸筋181填充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间隙,使所述电源板5与所述底座1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腔,减少外界干扰,也减少对所述天线板3的辐射;而且所述凸筋181还能够在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夹持下,改善所述第二密封环18发生移位的问题,提升所述第二密封环18的密封效果。可选的,所述第二密封环18为橡胶材质。
对于上述金属支架2,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金属支架2背离所述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向外的突起,沿平行于所述金属支架2邻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面的方向,所述突起具有第一斜面21和第二斜面22。即所述金属支架2背离所述底座1的一侧呈棱锥形,沿垂直于所述棱锥形的轴线的方向,所述棱锥形包括所述第一斜面21和所述第二斜面22,所述第一斜面21和所述第二斜面22用于安装所述天线板3。可选的,所述突起呈屋顶状,所述“屋顶”的两个倾斜面即所述第一斜面21和所述第二斜面22。可选的,所述金属支架2设置有让位孔,所述让位孔用于线缆穿过。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可选的,所述金属支架2设置有第五安装孔23,所述第五安装孔23用于将所述金属支架2安装于所述底座1。可选的,所述金属支架2设置有第六安装孔24,所述第六安装孔24用于将所述天线板3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2。可选的,所述金属支架2设置有第七安装孔25,所述第七安装孔25用于将所述电源板5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2。
对于上述天线板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天线板3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所述天线板3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2,所述天线板3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区域31和天线芯片32,所述第二接触区域31与所述金属支架2导通,从而实现所述天线板3的接地。所述第二接触区域31直接与所述金属支架2接触实现导通,无需连接导线,导通方便。可选的,所述第二接触区域31为覆盖设置于所述天线板3本体的金属片,例如铜片。可选的,所述天线板3设置有第八安装孔33,所述第八安装孔33用于将所述天线板3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2。
如图2所示,所述天线板3设置有屏蔽罩安装架34,所述屏蔽罩安装架34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31导通,所述屏蔽罩安装架34用于安装所述屏蔽罩4并与所述屏蔽罩4导通。所述屏蔽罩4安装于所述屏蔽罩安装架34从而设置于所述天线板3,并且通过所述屏蔽罩安装架34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31导通,导通方便,便于所述屏蔽罩4的拆装。
如图2所示,所述天线芯片32位于所述屏蔽罩安装架34的中央,从而所述屏蔽罩4安装于所述屏蔽罩安装架34时,所述屏蔽罩4将所述天线芯片32罩设在内,屏蔽外界对所述天线芯片32的干扰信号,从而提升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抗干扰性及稳定性。
所述天线芯片32上覆盖设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用于吸收所述天线芯片32的热量并辐射或传递至空气中,从而实现散热。
如图3所示,所述毫米波雷达100包括第一天线板35和第二天线板36,所述第一天线板35设置于所述第一斜面21,所述第二天线板36设置于所述第二斜面22。即所述第一天线板35和所述第二天线板36呈预设角度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天线板35具有第一探测视角,所述第二天线板36具有第二探测视角,所述第一探测视角和所述第二探测视角叠加形成总探测视角;由于所述第一天线板35和所述第二天线板36之间的角度设计,所述总探测视角大于所述第一探测视角和所述第二探测视角,从而增大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探测视角,提升探测性能。
对于上述电源板5,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电源板5与所述天线板3电连接,所述电源板5邻近所述金属支架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接触区域51,所述第三接触区域51与所述金属支架2导通。所述电源板5与所述金属支架2接触实现导通,导通方便,便于所述电源板5的拆卸,并且所述电源板5接地能够减少对所述天线板3的辐射干扰。可选的,所述电源板5设置有第九安装孔52,所述第九安装孔52用于将所述电源板5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2。
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板5上设置有连接线缆53,所述连接线缆53穿过所述金属支架2的让位孔并与所述天线板3电连接,实现对所述天线板3的供电以及信号传输。
如图5所示,所述电源板5邻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四接触区域54,所述第四接触区域54与所述第五接触区域16导通。所述第四区域和所述第五区域直接接触导通,导通方便,便于所述电源板5的拆装;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第四接触区域54,能够改善所述电源板5接地出现异常的情况,提升所述电源板5的接地效果,减少所述电源板5对所述天线板3的干扰,增强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抗干扰性及稳定性。可选的,可选的,所述第三接触区域51和所述第四接触区域54为覆盖设置于所述电源板5的本体的金属片,例如铜片。
对于上述雷达接口6,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雷达接口6与所述电源板5电连接,所述雷达接口6用于插接线缆并输入和输出电信号。所述雷达接口6设置于所述毫米波雷达100外部,用于与车辆的雷达控制装置连接。可选的,所述雷达接口6与所述电源板5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所述雷达接口6的更换与维护。可选的,所述雷达接口6设置有第十安装孔61,所述第十安装孔61用于将所述雷达接口6安装于所述底座1。可选的,所述雷达接口6包括插接部和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所述插接部之间紧密连接,所述导电片与所述插接部之间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即液体不易通过所述导电片与所述插接部之间的间隙渗入。可选的,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导电片之间通过注塑填充有绝缘塑料。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环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毫米波雷达100,通过设置金属支架2,所述金属支架2不仅能够用于安装天线板3,还能够作为导体导通所述天线板3和底座1,所述天线板3还用于导通屏蔽罩4和所述金属支架2,从而构成所述屏蔽罩4接地的完整通路,不仅可以实现所述屏蔽罩4的功能,而且拆卸时不易损坏所述屏蔽罩4接地的结构,零件完整安装后所述屏蔽罩4接地的结构又复通,可拆装性能好,便于维护;并且所有电路板与所述金属支架2和底座1充分接地,增强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地环路引起的干扰,提高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整机性能;还设置有密封环,能够提高所述毫米波雷达100的密封效果,增强防水性能,其中设置于所述底座1与所述天线罩7之间的所述第二密封环18还能够在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的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1接触的情况下,使所述凸筋181填充所述金属支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间隙,使所述电源板5与所述底座1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腔,减少外界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接触区域;
金属支架,所述金属支架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导通;
天线板,所述天线板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所述天线板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所述天线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区域和天线芯片,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与所述金属支架导通;以及
屏蔽罩,所述屏蔽罩设置于所述天线板,并将所述天线芯片罩设在内,所述屏蔽罩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雷达包括第一天线板和第二天线板,所述第一天线板和所述第二天线板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天线板具有第一探测视角,所述第二天线板具有第二探测视角,所述第一探测视角和所述第二探测视角叠加形成总探测视角,所述总探测视角大于所述第一探测视角和所述第二探测视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向外的突起,沿平行于所述金属支架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面的方向,所述突起具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天线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天线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板设置有屏蔽罩安装架,所述屏蔽罩安装架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导通,所述屏蔽罩安装架用于安装所述屏蔽罩并与所述屏蔽罩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雷达还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与所述天线板电连接,所述电源板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电源板邻近所述金属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接触区域,所述第三接触区域与所述金属支架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邻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第四接触区域,所述底座邻近所述电源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五接触区域,所述第四接触区域与所述第五接触区域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雷达还包括雷达接口,所述雷达接口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雷达接口与所述电源板电连接,所述雷达接口用于插接线缆并输入和输出电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至少一侧壁与所述底座的主体抵接,所述雷达接口安装于所述底座时,所述雷达接口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至少一侧壁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至少一侧壁与所述底座的本体抵接;所述毫米波雷达还包括天线罩,所述天线罩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底座邻近所述金属支架的一侧,所述天线罩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密封环的至少一侧壁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毫米波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朝向所述第二密封环中心的侧壁凸出设置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凸筋用于填充所述底座和所述金属支架之间的间隙。
CN202220769913.XU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毫米波雷达 Active CN217360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9913.XU CN217360303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毫米波雷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9913.XU CN217360303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毫米波雷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0303U true CN217360303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53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69913.XU Active CN217360303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毫米波雷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03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67669B1 (en) Antenna structure for vehicles
KR102660413B1 (ko) 레이더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레이더 센싱 장치
US20220349988A1 (en) Radar apparatus and mobile platform
CN111225831B (zh) 应用于车辆的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模块和车辆
WO2022222659A1 (zh) 一种毫米波倒车雷达
JP4100090B2 (ja) 合成樹脂製ドアパネル
CN210554537U (zh) 一种车载毫米波雷达结构
CN217360303U (zh) 一种毫米波雷达
CN112014843A (zh) 一种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毫米波雷达
CN110824486A (zh) 一种车载超声波雷达
CN111688607A (zh) 集成式控制器、控制器仪表、仪表台及车辆
JP3629466B2 (ja)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
CN114578359A (zh) 一种毫米波雷达
CN215894930U (zh) 一种兼容车内外检测的毫米波雷达
CN215067291U (zh) 一种毫米波倒车雷达
CN216670258U (zh) 雷达装置和车辆
US20020075138A1 (en) Portable object detection system
CN214676176U (zh) 一种汽车辅助驾驶雷达及汽车
CN208867962U (zh) 盲区探测传感装置
CN210894677U (zh) 一种能够加强信号发射与接收的雷达
CN211829179U (zh) 一种防盗型汽车天线
CN114624654A (zh) 雷达结构及车载雷达设备
CN210401648U (zh) 一种雷达安装结构
CN209448111U (zh) 一种车载防水摄像头连接器
CN218941666U (zh) 一种控制器emc防护结构及智能座舱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5 401, Building B1,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aif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701, building B1, Nanshan wisdom garden,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aotong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