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7279U -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7279U
CN217357279U CN202221077247.XU CN202221077247U CN217357279U CN 217357279 U CN217357279 U CN 217357279U CN 202221077247 U CN202221077247 U CN 202221077247U CN 217357279 U CN217357279 U CN 217357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ort
opening
fresh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7724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信博
颜鲁华
都学敏
张赫男
赵玉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7724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7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7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7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风道切换装置实现排风通道和新风通道的切换,其具有两个独立风腔和四个风口;第一和第二风口为常开,第一风口与第一风腔连通,第二风口与第二风腔连通;第三和第四风口分别具有与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正对的两部分,第三风口与第二风道连通,第四风口与第一风道连通;第三和第四风口上分别设有风门,两个风门相对的侧边上分别设有齿条,两个齿条之间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齿轮转动,带动两个风门相向直线运动,以将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的不同部分敞开,实现风道切换,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两个风门逆向运动实现风道切换,风门数量少,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新风装置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以调节室内空气。夏季除湿时,新风通过蒸发器降温,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后吸附到材料上,再切换风道,将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后,冷凝器将吸附材料上的水分蒸发,通过室外排风将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带走;冬季加湿时原理相反,室内回风通过蒸发器降温,将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后吸附到材料上存储,再切换风道,将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后,冷凝器将吸附材料上的水分蒸发,并通过室内送风将水分带入室内,达到保湿和加湿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换热器不断从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再由冷凝器变成蒸发器,而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也需要不断的相互之间进行切换,因此需要一种切换装置实现风道的自由切换。
现有新风装置通过多个风阀的组合开启和关闭,实现了上述目的,但是风阀数量多,且占用空间大,过程中有一个风阀故障,则装置就无法工作。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其内设有风道切换装置,通过两个风门实现风道切换,两个风门通过齿轮齿条结构实现同步运动,风门数量少,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提高风道切换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
新风调湿装置的室内送风口与室外排风口之间、室内回风口和室外新风口之间分别设有风道切换装置;
风道切换装置内设有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其壳体上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以及第四风口;
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为常开,第一风口与第一风腔连通,第二风口与第二风腔连通;
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分别具有与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正对的两部分,第三风口与第二风道连通,第四风口与第一风道连通;
第一风口、第三风口与第一风腔正对的部分、第四风口与第一风腔正对的部分形成一个三通风道,第二风口、第三风口与第二风腔正对的部分、第四风口与第二风腔正对的部分形成另一个三通风道;
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上分别设有风门,两个风门相对的侧边上分别设有齿条,两个齿条之间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
齿轮转动,带动两个风门相向直线运动,以将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的不同部分敞开。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槽,所述风门的左右两侧滑动设于对应的滑槽内,并且两个所述风门相对的侧边分别从对应的滑槽伸出;
所述齿轮设于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轮设于所述凹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分别为不规则六边形,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有依次连接的六个侧壁;
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第二风腔;
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设于同一侧壁上,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间隔地设于另外两个侧壁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侧壁宽度大于其他侧壁的宽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口包括上第三风口和下第三风口,所述第四风口包括上第四风口和下第四风口;
第一工作状态时,一所述风门向上运动以将所述上第三风口遮挡、所述下第三风口敞开,另一所述风门同步向下运动以将所述下第四风口遮挡、所述上第四风口敞开;
第二工作状态时,一所述风门向下运动以将所述下第三风口遮挡、所述上第三风口敞开,另一所述风门同步向上运动以将所述上第四风口遮挡、所述下第四风口敞开。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门在所述齿轮的作用下存在使在第一工作状态下和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上第三风口和所述下第三风口、以及所述上第四风口和所述下第四风口均分别具有通风敞口的状态;
使从所述上第三风口流出的新风和从所述下第三风口流出的回风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混合,从所述上第四风口流出的新风和所述下第四风口流出的新风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混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调节所述风门的运动位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设于所述新风调湿装置的一侧,设于二者之间的风道切换装置上的第一风口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第二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所述室内回风口和所述室外新风口设于所述新风调湿装置的另一侧,设于二者之间的风道切换装置上的第一风口与所述室外新风口连通,第二风口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新风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新风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公开的新风调湿装置中,风道切换装置内设有两个三通风道,每个三通风道的其中两个风口处设有风门,通过齿轮齿条结构驱动两个风门同步逆向运动,进而实现排风通道和新风通道的切换,使新风和回风交替地流经两个换热器,风门数量少,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提高风道切换可靠性。
若将风门设计为旋转式的,那么在进行混风时,张开一定角度的风门对气流会引起一定的阻力作用,增大风阻,提高风损,所以本申请通过齿轮和齿条配合实现风门的直线运动,这样风门在任一位置都不会阻碍气流。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调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调湿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路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调湿装置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路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切换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切换装置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切换装置的正视图;
图8为图7中A-A向剖视图;
图9为图7中B-B向剖视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二风道切换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进行混风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二风道切换装置在第二工作状态下进行混风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0-室内送风口,120-室内回风口,130-室外新风口,140-室外排风口;
210-第一风道,220-第二风道;
310-第一换热器,320-第二换热器;
410-排风机,420-排风机,430-压缩机;
500-风道切换装置;
510-第一风口;
520-第二风口;
530-第三风口,531-上第三风口,532-下第三风口;
540-第四风口,541-上第四风口,542-下第四风口;
551-第一风腔,552-第二风腔;
561-第一风门,562-第二风门;
571-上壳,572-下壳,573-侧壁,574-隔板,575-凹槽;
581-齿轮,582-齿条;
A-第一风道切换装置;
B-第二风道切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新风调湿装置,用于调节室内温度。参照图1,新风调湿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210和第二风道220,第一风道210内设有第一换热器310,第二风道220内设有第二换热器320,新风调湿装置还包括压缩机430、排风机410、送风机420等部件。
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都分别设有吸附材料。
壳体上还设有室内送风口110、室内回风口120、室外新风口130、室外排风口140。
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室外新风携带的水分需先经过吸附材料的吸收,再经过室内排风将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带走,从而实现使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无法进入室内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需要两个换热器不断从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再由冷凝器变成蒸发器,这就需要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不断的相互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施例通过风道切换装置500实现新风调湿装置在制冷除湿或制热加湿模式下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之间的风道切换。
室内送风口110与室外排风口140之间、室内回风口120和室外新风口130之间分别设有风道切换装置500,标记室内送风口110与室外排风口140之间的为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室内回风口120与室外新风口130之间的为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
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与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在结构形态上相同,只是由于其设置位置的不同,风口的进出风有所不同,下文将有详述。
参照图4和图5,风道切换装置500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风腔551和第二风腔552,风道切换装置500的壳体上设有第一风口510、第二风口520、第三风口530以及第四风口540。
第一风口510和第二风口520为常开,第一风口510与第一风腔551连通,第二风口520与第二风腔552连通。
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分别具有与第一风腔551和第二风腔552正对的两部分,第三风口530与第二风道220连通,第四风口540与第一风道210连通。
第一风口510、第三风口530与第一风腔551正对的部分、第四风口540与第一风腔551正对的部分形成一个三通风道,第二风口520、第三风口530与第二风腔552正对的部分、第四风口540与第二风腔552正对的部分形成另一个三通风道。
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上分别设有风门,通过风门运动以将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的不同部分敞开,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敞开的部分连通于不同的风腔,通过风门的变化运动,可以使两个三通风道与不同的风道(指第一风道210和第二风道220)连通,实现风道切换。
风门的运动通过齿轮、齿条结构实现,具体的,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左右布置,第三风口530上的风门与第四风口540上的风门相对的侧边上分别设有齿条582,两个齿条582之间设有齿轮581,齿轮581设于风道切换装置500的壳体上,齿轮581与齿条582啮合。
齿轮581转动,带动两侧的齿条582同步逆向做直线运动,进而带动两个风门同步逆向做直线运动,进而将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的不同部分敞开,实现风道切换。
齿轮581设于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之间,齿轮581的安装充分利用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之间的间隔区域,结构更为紧凑,不会额外引起整个风道切换装置500的体积变化。
齿条582可以与风门一体加工成型,也可以由两个部件连接而成,便于加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槽(未标示),风门的左右两侧滑动设于对应的滑槽内,并且两个所述风门相对的侧边分别从对应的滑槽伸出,也即齿条582从滑槽伸出,以便与齿轮581啮合,并且滑槽结构也有助于提高风门的运动可靠性,结构紧凑。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之间设有凹槽575,凹槽575沿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的长度方向延伸,齿轮581设于凹槽575内,使齿轮581外表面与风门尽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齿轮581与齿条582之间的啮合可靠性,另一方面不会额外引起风道切换装置500外形体积的增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风道切换装置500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上壳571和下壳572,上壳571和下壳572分别为不规则六边形,上壳571和下壳572之间设有依次连接的六个侧壁573。
壳体内设有隔板574,以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第一风腔551和第二风腔552。
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设于同一侧壁上,第一风口510和第二风口520间隔地设于另外两个侧壁上。
在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中,参照图4至图6,一侧壁靠上的部分设有第一风口510,与第一风口510间隔一个侧壁的另一侧壁靠下的部分设有第二风口520,与第一风口510和第二风口520分别间隔一个侧壁的另一侧壁上设有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
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与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类同,不做赘述。
整个风道切换装置500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便于安装到新风调湿装置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的侧壁宽度大于其他侧壁的宽度,以满足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左右布置的空间需求,保证第三风口530和第四风口540的大小,保证风量。
为了便于下文描述,将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的四个风口分别标记为第一风口Ⅰ、第二风口Ⅱ、第三风口Ⅲ以及第四风口Ⅳ,两个风腔分别标记为第一风腔Ⅰ和第二风腔Ⅱ;第二风道切换装置的四个风口分别标记为第一风口Ⅰ'、第二风口Ⅱ'、第三风口Ⅲ'以及第四风口Ⅳ',两个风腔分别标记为第一风腔Ⅰ'和第二风腔Ⅱ';将第三风口530处的风门标记为第一风门561,将第四风口540处的风门标记为第二风门562。
在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中,第一风口Ⅰ和第二风口Ⅱ为常开的出风口,第三风口Ⅲ和第四风口Ⅳ为进风可调的进风口。
在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中,第一风口Ⅰ'和第二风口Ⅱ'为常开的进风口,第三风口Ⅲ'和第四风口Ⅳ'为出风可调的出风口。
第一风口Ⅰ与室内送风口110连通,第二风口Ⅱ与室外排风口140连通,第三风口Ⅲ与第二风道220连通,第四风口Ⅳ与第一风道210连通。
第一风口Ⅰ'与室外新风口130连通,第二风口Ⅱ'与室内回风口120连通,第三风口Ⅲ'与第二风道220连通,第四风口Ⅳ'与第一风道210连通。
图4至图9以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为例进行图示,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与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在结构形态上相同,只是对风口的风口标示有所不同,从图2、图5以及图8可以看出,在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中,第一风口510与第二风口520相邻,第一风口510与第三风口530相邻,第二风口520与第四风口540相邻;而在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中,第一风口510与第二风口520相邻,不同的是第一风口510与第四风口540相邻,第二风口520与第三风口530相邻,可参照图10。
新风调湿装置在进行制冷除湿或制热加湿时风道切换具有两个状态,第一状态如图2所示,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调湿气体流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第一状态下新风风道用虚线表示,具体为:室外新风口130→第一风口Ⅰ'→第一风腔Ⅰ'→第四风口Ⅳ'→第一风道210→第一换热器310→第四风口Ⅳ→第一风腔Ⅰ→第一风口Ⅰ→室内送风口110;
第一状态下排风风道用实线表示,具体为:室内回风口120→第二风口Ⅱ'→第二风腔Ⅱ'→第三风口Ⅲ'→第二风道220→第二换热器320→第三风口Ⅲ→第二风腔Ⅱ→第二风口Ⅱ→室外排风口140。
第二状态下新风风道用虚线表示,具体为:室外新风口130→第一风口Ⅰ'→第一风腔Ⅰ'→第三风口Ⅲ'→第二风道220→第二换热器320→第三风口Ⅲ→第一风腔Ⅰ→第一风口Ⅰ→室内送风口110;
第二状态下排风风道用实线表示,具体为:室内回风口120→第二风口Ⅱ'→第二风腔Ⅱ'→第四风口Ⅳ'→第一风道210→第一换热器310→第四风口Ⅳ→第二风腔Ⅱ→第二风口Ⅱ→室外排风口14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第三风口530与第一风腔551、第二风腔552正对的两部分为上第三风口531和下第三风口532,上第三风口531与第一风腔551正对连通,下第三风口532与第二风腔552正对连通;第四风口540与第一风腔551、第二风腔552正对的两部分为上第四风口541和下第四风口542,上第四风口541与第一风腔551正对连通,下第四风口542与第二风腔552正对连通。
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的第三风口530的两部分用Ⅲ标识、第四风口540的两部分用Ⅳ标识,将第二风道装置B的第三风口530的两部分用Ⅲ'标识、第四风口540的两部分用Ⅳ'标识。
参照图2和图5,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风门561将上第三风口531遮挡、而将下第三风口532敞开,第二风门562将下第四风口542遮挡、而将上第四风口541敞开。
具体到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新风风路为第一风道210内的新风经上第四风口Ⅳ、第一风腔Ⅰ、第一风口Ⅰ至室内送风口110;排风风路为第二风道220内的回风经下第三风口Ⅲ、第二风腔Ⅱ、第二风口Ⅱ至室外排风口140。
具体到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 新风风路为室外新风至室外新风口130、第一风口Ⅰ'、第一风腔Ⅰ'、上第四风口Ⅳ'至第一风道210;排风风路为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20、第二风口Ⅱ'、第二风腔Ⅱ'、下第三风口Ⅲ'至第二风道220。
参照3和图6,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风门561将下第三风口532遮挡、而将上第三风口531敞开,第二风门562将上第四风口541遮挡、而将下第四风口542敞开。
具体到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新风风路为第二风道220内的新风经上第三风口Ⅲ、第一风腔Ⅰ、第一风口Ⅰ至室内送风口110;排风风路为第一风道210内的回风经下第四风口Ⅳ、第二风腔Ⅱ、第二风口Ⅱ至室外排风口140。
具体到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 新风风路为室外新风至室外新风口130、第一风口Ⅰ'、第一风腔Ⅰ'、上第三风口Ⅲ'至第二风道220;排风风路为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20、第二风口Ⅱ'、第二风腔Ⅱ'、下第四风口Ⅳ'至第一风道210。
为了进一步便于理解,可参照图7至图9,图8为沿第一风腔551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沿第二风腔552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第一状态下气流通道情况,实线表示第二状态下气流通道情况。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调湿装置具有混风模式,混风模式适用于某些较为极端的工况,如冬季制热加湿情况下,如果外界温度过低,新风直接通过冷凝器时,仅依靠冷凝器的工作能力可能无法将室外冷空气加热至室内需要的制热温度,达不到制热能力会使人感受到不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就会进入混风模式,在引入新风的同时,会通过室内回风口120吸入部分室内空气进入风道,在风道内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和新风混合,能够提高新风的温度至冷凝器可以有效运行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调湿装置的制热能力。同理,在夏季制冷除湿的情况下,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可以通过引入室内低温空气和温度较高的新风混合,降低新风的温度来保证蒸发器以及调湿装置的制冷能力。
混风模式也是在调湿装置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调节,混风模式时需要在新风内混入一定量的室内空气,所以新风的量要比正常的运行模式低。
具体的,对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上的两个风门分别进行调节,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下第三风口Ⅲ'和上第四风口Ⅳ'敞开,图如10所示;使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上第三风口Ⅲ'和下第四风口Ⅳ'敞开,如11所示。
这样可以使从上第三风口Ⅲ'流出的新风和从下第三风口Ⅲ'流出的回风在第二风道220内混合,从上第四风口Ⅳ'流出的新风和下第四风口Ⅳ'流出的新风在第一风道210内混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混风模式下,因为室外的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新风温度过低或过高,需要混入的室内空气也越多,所以需要根据室外温度,通过风口开度对风腔内新风风量和回风风量的比例进行调节。
第一风道210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第二风道220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调节风门的运动位置,实现新风与回风的混合比例的调节。
若将风门设计为旋转式的,那么在进行混风时,张开一定角度的风门对气流会引起一定的阻力作用,增大风阻,提高风损,所以本申请通过齿轮和齿条配合实现风门的直线运动,这样风门在任一位置都不会阻碍气流。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新风口130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用于检测新风温度,根据新风检测温度判断实现需要进行混风。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室内送风口110和室外排风口140设于新风调湿装置的一侧,以便于与第一风道切换装置A连接;室内回风口120和室外新风口130设于新风调湿装置的另一侧,以便于与第二风道切换装置B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包括:
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
新风调湿装置的室内送风口与室外排风口之间、室内回风口和室外新风口之间分别设有风道切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风道切换装置内设有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其壳体上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以及第四风口;
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为常开,第一风口与第一风腔连通,第二风口与第二风腔连通;
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分别具有与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正对的两部分,第三风口与第二风道连通,第四风口与第一风道连通;
第一风口、第三风口与第一风腔正对的部分、第四风口与第一风腔正对的部分形成一个三通风道,第二风口、第三风口与第二风腔正对的部分、第四风口与第二风腔正对的部分形成另一个三通风道;
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上分别设有风门,两个风门相对的侧边上分别设有齿条,两个齿条之间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
齿轮转动,带动两个风门相向直线运动,以将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的不同部分敞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槽,所述风门的左右两侧滑动设于对应的滑槽内,并且两个所述风门相对的侧边分别从对应的滑槽伸出;
所述齿轮设于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轮设于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切换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分别为不规则六边形,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有依次连接的六个侧壁;
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第二风腔;
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设于同一侧壁上,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间隔地设于另外两个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侧壁宽度大于其他侧壁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风口包括上第三风口和下第三风口,所述第四风口包括上第四风口和下第四风口;
第一工作状态时,一所述风门向上运动以将所述上第三风口遮挡、所述下第三风口敞开,另一所述风门同步向下运动以将所述下第四风口遮挡、所述上第四风口敞开;
第二工作状态时,一所述风门向下运动以将所述下第三风口遮挡、所述上第三风口敞开,另一所述风门同步向上运动以将所述上第四风口遮挡、所述下第四风口敞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风门在所述齿轮的作用下存在使在第一工作状态下和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上第三风口和所述下第三风口、以及所述上第四风口和所述下第四风口均分别具有通风敞口的状态;
使从所述上第三风口流出的新风和从所述下第三风口流出的回风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混合,从所述上第四风口流出的新风和所述下第四风口流出的新风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调节所述风门的运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设于所述新风调湿装置的一侧,设于二者之间的风道切换装置上的第一风口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第二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所述室内回风口和所述室外新风口设于所述新风调湿装置的另一侧,设于二者之间的风道切换装置上的第一风口与所述室外新风口连通,第二风口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新风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新风温度。
CN202221077247.XU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Active CN217357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7247.XU CN217357279U (zh)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7247.XU CN217357279U (zh)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7279U true CN217357279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11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77247.XU Active CN217357279U (zh)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7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36790U (zh) 用于调湿的装置
KR101916315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US20070079619A1 (en) Air conditioner
US20060196195A1 (en)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KR102232441B1 (ko) 육구 공조기
JP463948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883595A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7441852U (zh)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CN217357279U (zh)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CN217464700U (zh)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CN219640395U (zh) 一种新风机和新风设备
EP1624256B1 (en)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JPH0228774B2 (zh)
CN116075108A (zh) 内外循环可调式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11822804U (zh)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CN114838420A (zh)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KR100547674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8296047U (zh) 新风调湿一体式空调器
CN218936531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5336792U (zh) 湿度调节器
CN21778538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7057841U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368706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217785309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