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2804U -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2804U
CN211822804U CN201922165362.7U CN201922165362U CN211822804U CN 211822804 U CN211822804 U CN 211822804U CN 201922165362 U CN201922165362 U CN 201922165362U CN 211822804 U CN211822804 U CN 211822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dsorption
dehumidification
fan coil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653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秋浩
朱明明
王保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DI International Shenzhen Design Consulta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DI International Shenzhen Design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DI International Shenzhen Design Consulta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DI International Shenzhen Design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653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22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2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2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风机盘管在过渡季节调节湿度时能耗过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包括箱体,箱体形成风道,风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内设有蒸发器,风道内还设有除湿模块,除湿模块用于对经过除湿模块的空气进行除湿。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空气除湿。

Description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风机盘管是由风机、换热器(蒸发器或冷凝器)等部件组成的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相关技术中,风机盘管可利用水蒸气遇冷凝结原理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当需要进行除湿时,开启空调的制冷系统,此时,蒸发器表面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蒸发器遇冷凝结成冷凝水并排出,从而能够降低空气湿度。
相关技术中,采用蒸发器进行除湿,必然要开启空调的制冷系统,能耗较大,同时,为了避免空气温度降的过低,还需要设置回热装置来升高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进一步增加了能耗。在过渡性季节,对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调节要求较低,利用蒸发器除湿能耗较大,因此,如何在过渡季节实现低能耗湿度调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在过渡季节使用风机盘管调节湿度能耗较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形成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内设有蒸发器,所述风道内还设有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用于对经过所述除湿模块的空气进行除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中的风机盘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和空调系统,由于风机盘管的风道内还设有除湿模块,除湿模块用于对经过除湿模块的空气进行除湿,因此,在过渡季节,当空气湿度调节要求较低且不需要对温度进行调节时,可以关闭空调的制冷系统、开启除湿模块,利用除湿模块对空气进行除湿,相较于制冷系统,除湿模块耗费电能较少,因此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在过渡季节实现低能耗湿度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串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串联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串联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串联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湿模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并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并联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并联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除湿模块并联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箱体1,箱体1形成风道11,风道11包括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风道11内设有蒸发器2,风道11内还设有除湿模块3,除湿模块3用于对经过除湿模块3的空气进行除湿。
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内还设有风机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风机盘管的风道11内还设有除湿模块3,除湿模块3用于对经过除湿模块3的空气进行除湿,因此,在过渡季节,当空气湿度调节要求较低且不需要对温度进行调节时,可以关闭空调的制冷系统、开启除湿模块3,利用除湿模块3对空气进行除湿,相较于制冷系统,除湿模块3耗费电能较少,因此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在过渡季节实现低能耗湿度调节。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除湿模块3的结构不唯一。比如,如图5和图6所示,除湿模块3可以包括解吸装置、两个切换风门32和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吸附除湿单元33包括吸附通道331,吸附通道331内设有吸附剂333,两个切换风门32与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一一对应设置,切换风门32能够开闭其对应的吸附除湿单元33的吸附通道331,当吸附通道331打开时,利用吸附剂333对流经吸附通道331的空气进行吸附除湿,吸附通道331关闭时,解吸装置能够对吸附剂333进行脱附,具体地,如图5所示,利用该除湿模块进行除湿时,分别控制两个切换风门32,打开吸附除湿单元33b的吸附通道331、关闭吸附除湿单元33a的吸附通道331,吸附除湿单元33b利用其吸附通道331内的吸附剂333对流经的空气进行除湿,吸附除湿单元33a利用解吸装置对其吸附通道331内的吸附剂333进行脱附、实现其吸附通道331内的吸附剂333的再生,当吸附除湿单元33b内的吸附剂333达到饱和时,通过改变两个切换风门32的位置,可以实现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工作模式的转换,进而实现连续除湿。
另外,除湿模块3也可以为转轮除湿机,转轮除湿机包括吸湿区和再生区,空气流经吸湿区时进行除湿,吸收了水分的转轮移动到再生区,在再生区中进行解吸再生,转轮能够继续工作,进而能够实现除湿模块3的连续除湿。相比于转轮除湿机,设置了解吸装置、切换风门32和除湿单元的除湿模块3,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安装到风机盘管中时占用的空间较小,能够相对减小风机盘管的整体尺寸,进而使风机盘管的设计安装更加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仅为设置两个切换风门32和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时的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模块3中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数量相同的切换风门32和吸附除湿单元33,除湿模块3在工作时,利用多个切换风门32可以打开至少一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吸附通道331、关闭至少一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吸附通道331,此时除湿模块3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解吸装置对吸附剂333进行脱附时,可以采用升温脱附或减压脱附等方式进行脱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吸附除湿单元33的结构不唯一。比如,吸附除湿单元33可以还包括未设置吸附剂333的非吸附通道332,切换风门32可在第一位置(例如图5中吸附除湿单元33a对应的切换风门32所在的位置)和第二位置(例如图5中吸附除湿单元33b对应的切换风门32所在的位置)之间运动,如图5所示,吸附除湿单元33a对应的切换风门32运动至第一位置时,能够将吸附除湿单元33a的吸附通道331关闭,并使其非吸附通道332处于打开状态,空气由吸附除湿单元33a的非吸附通道332通过吸附除湿单元33a,当吸附除湿单元33b对应的切换风门32运动至第二位置时,能够将吸附除湿单元33b的非吸附通道332关闭,并使其吸附通道331处于打开状态,空气由吸附除湿单元33b的吸附通道331通过吸附除湿单元33b;另外,吸附除湿单元33也可以仅包括吸附通道331,切换风门32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切换风门32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吸附通道331关闭,空气绕过吸附除湿单元33,当切换风门32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吸附通道331打开,空气由吸附通道331通过吸附除湿单元33。相比于仅包括吸附通道331的吸附除湿单元33,同时包括吸附通道331和非吸附通道332的吸附除湿单元33,对空气流通造成的阻力较小,能够有效减小能量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加热升温的方式对吸附剂333进行脱附时,为了避免对非吸附通道332内的空气传递热量,影响空气温度,应使用绝热材料制造吸附通道331和非吸附通道332。
当吸附除湿单元33还包括吸附通道331和非吸附通道332时,吸附除湿单元33和切换风门32的结构不唯一。比如,如图5和图6所示,吸附除湿单元33可以包括多个吸附通道331,多个吸附通道331并排且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吸附通道331之间均设有一个非吸附通道332,沿吸附通道331的延伸方向(例如图5中X所示方向),切换风门32设置于其对应的吸附除湿单元33的任意一侧,切换风门32上设有多个通风口321,多个通风口321的排列方向与多个吸附通道331的排列方向相同,且相邻两个通风口321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个吸附通道331的间隔距离相适应,当切换风门32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多个通风口321与多个吸附通道331对应连通,当切换风门32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多个通风口321与非吸附通道332对应连通;另外,吸附除湿单元33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吸附通道331和一个非吸附通道332,吸附通道331和非吸附通道332尺寸相同,切换风门32可在吸附通道331和非吸附通道332间运动以关闭其中一个通道。相比于仅包括一个吸附通道331的实施例,包括多个吸附通道331、多个吸附通道331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吸附剂333分散设置于多个通道中,可以有效增加空气和吸附剂333的接触面积以及对吸附剂333的利用率,除湿效果更好。
为了简化切换风门32的结构,同时使切换风门32能够更好地工作,吸附通道331和非吸附通道332的尺寸可以相等或相近。
上述实施例中,切换风门32可以与箱体1滑动连接,以使切换风门32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其中,可以通过设置滑槽实现滑动连接,也可以通过在切换风门32上设置滑轮实现滑动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多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分布方式不唯一。比如,如图5和图6所示,除湿模块3还包括壳体34,壳体34包括吸入口341和吹出口342,壳体34内形成有用于连通吸入口341和吹出口342的导风通道343,切换风门32和吸附除湿单元33设置于导风通道343内,且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排列方向(例如图5中X所示方向)与导风通道343的延伸方向(例如图5中Y所示方向)垂直,沿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分布方向,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分别为第一吸附除湿单元33a和第二吸附除湿单元33b,导风通道343内设有风向切换装置35,风向切换装置35能够在第一工作位置(例如图6中风向切换装置35所在的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例如图5中风向切换装置35所在的位置)之间切换,如图6所示,当风向切换装置35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置时,由吸入口341进入导风通道343内的空气从第一吸附除湿单元33a流向第二吸附除湿单元33b(如图6中虚线所示),并由吹出口342吹出,如图5所示,当风向切换装置35切换至第二工作位置时,由吸入口341进入导风通道343内的空气从第二吸附除湿单元33b流向第一吸附除湿单元33a(如图5中虚线所示),并由吹出口342吹出;另外,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也可以沿导风通道343的延伸方向排列,靠近吸入口341侧的为第一吸附除湿单元33a,靠近吹出口342侧的为第二吸附除湿单元33b,由吸入口341进入导风通道343内的空气从第一吸附除湿单元33a流向第二吸附除湿单元33b,并由吹出口342吹出。相比于将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设计成沿导风通道343的延伸方向排列,将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列方向设计成与导风通道343的延伸方向垂直,空气流经吸附除湿单元33时,可以均匀流经各吸附通道331,能够避免仅在与吸入口341和吹出口342相对的通道中流通,进而能够保证充分利用各吸附通道331中的吸附剂333,获得较好的除湿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仅为设置两个吸附除湿单元33时的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模块3中也可以设置多个吸附除湿单元33,且位于最外侧的吸附除湿单元33分别为第一吸附除湿单元33a和第二吸附除湿单元33b,多个吸附除湿单元33的分布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吸附除湿单元33靠近吸入口341侧和靠近吹出口342侧均通过密封板31连接,风向切换装置35包括进风转动板351和出风转动板352,进风转动板351的转轴和出风转动板352的转轴分别设置于靠近吸入口341侧和吹出口342侧的密封板31上,且进风转动板351和出风转动板352均可绕其转轴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和图9所示,还可以通过调整进风转动板351和出风转动板352的位置,使空气可以绕过吸附除湿单元33直接从吸入口351流向吹出口352。
另外,为了保证进入风道11中的空气可以全部流经除湿模块3,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1所示,风道11的进风口12和除湿模块3的吸入口341通过锥形进风罩5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除湿模块3的数量不唯一。比如,如图1和图7所示,风道11内可以设有两个除湿模块3,两个除湿模块3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另外,风道11内也可以仅设置一个除湿模块3。相比于设置一个除湿模块3的实施例,设置两个除湿模块3,当除湿要求较低时,可以仅开启一个除湿模块3进行除湿,两个除湿模块3可以交替使用,能够减少使用频率,进而增加使用寿命,同时,当除湿要求较高时,可以同时开启两个除湿模块3进行除湿,除湿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风机盘管,蒸发器2与除湿模块3的位置关系不唯一。比如,如图1所示,蒸发器2可以设置于除湿模块3的出风侧;另外,除湿模块3也可以设置于除湿模块3的进风侧。当空气除湿要求较高,仅利用除湿模块3无法达到要求时,可以同时开启空调的制冷系统,使用蒸发器2和除湿模块3共同进行除湿,相比于将蒸发器2设置于除湿模块3的进风侧,将蒸发器2设置于除湿模块3的出风侧时,空气进入风道11后首先利用除湿模块3中的吸附剂333进行除湿,再经过蒸发器2进行二次除湿,可以充分利用除湿模块3,减小蒸发器2的除湿负担,节省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夏季空气制冷要求较高时,蒸发器2的表面温度设定较低,仅使用蒸发器2即可完成除湿和降温需求,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闭除湿模块3,同时,在使用蒸发器2进行除湿时,为了方便收集冷凝水,如图1所示,蒸发器2的下方还设有接水盘6。
为了获得更好的除湿效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1所示,蒸发器2与除湿模块3之间还设有挡风结构7,挡风结构7可在第三位置(例如图1中挡风结构7所在的位置)和第四位置(例如图3中挡风结构7所在的位置)间运动,如图1和图2所示,当挡风结构7位于第三位置时,从除湿模块3流出的空气全部流经蒸发器2,如图3所示,当挡风结构7位于第四位置时,从除湿模块3流出的空气能够绕过蒸发器2。通过设置挡风结构7,可以控制风道11内的空气是否进行二次除湿,能够获得更好的除湿效果,且适合多种情况下的除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4所示,也可以根据除湿需求,控制挡风结构7使其位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此时从除湿模块3流出的空气部分经过蒸发器2、部分绕过蒸发器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当风道11内设有两个除湿模块3,且两个除湿模块3串联设置时,挡风结构7的结构不唯一。比如,如图1所示,挡风结构7可以包括第一转动板71和第二转动板72,沿与风道11的延伸方向(例如图1中Z所示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转动板71的转轴和第二转动板72的转轴分别设置于蒸发器2的相对两侧,第一转动板71和第二转动板72可绕其转轴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转动,如图2所示,当第一转动板71和第二转动板72位于第三位置时,蒸发器2与箱体1的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关闭,如图3所示,当第一转动板71和第二转动板72位于第四位置时,蒸发器2与箱体1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打开;另外,挡风结构7也可以为与箱体1滑动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沿与风道11的延伸方向,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设置于蒸发器2的进风侧,且沿与风道1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滑动,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位于第三位置时,蒸发器2与箱体1的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关闭,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位于第四位置时,蒸发器2与箱体1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打开。相比于与箱体1滑动连接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与箱体1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板71和第二转动板72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且由于第一转动板71和第二转动板72处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时,与风道11的延伸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因此,空气在风道11中流通时,受到的阻力较小,能量损耗较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当风道11内设有两个除湿模块3,且两个除湿模块3并联设置时,挡风结构7的结构不唯一。比如,如图7和图10所示,挡风结构7可以包括隔板73和第三转动板74。隔板73设置于两个除湿模块3之间,用于将风道11分为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蒸发器2设置于第二风道11b中,隔板73上设有连通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的开口731,开口731位于除湿模块3的出风侧和蒸发器2的进风侧之间,第三转动板74的转轴设置于开口731处,且位于靠近蒸发器2的一侧,以使第三转动板74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转动,如图7所示,当第三转动板74位于第三位置时,开口731被关闭,并使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出口均处于打开状态,如图9所示,当第三转动板74位于第四位置时,开口731打开,并使第一风道11a和的出口处于关闭状态;另外,挡风结构7也可以包括第三转动板74和第四转动板,沿与风道1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三转动板74的转轴和第四转动板的转轴分别设置于蒸发器2的相对两侧,第三转动板74和第四转动板可绕其转轴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转动,当第三转动板74和第四转动板位于第三位置时,蒸发器2与箱体1的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关闭,当第三转动板74和第四转动板位于第四位置时,蒸发器2与箱体1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打开。当两个除湿模块3在风道11内并联设置时,风道11的截面的尺寸相对较大,通过设置隔板73,可以将截面尺寸较大的风道11划分为截面尺寸较小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进而能够将转动板的尺寸设计的较小,转动板在转动时更加灵活且不易损坏,且转动板在中间位置时,对空气流通阻力较小,因此,相比于第三转动板74和第四转动板,将挡风结构7设计成隔板73和第三转动板74的结构更加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也可以位于第一风道11a中,当第三转动板74位于第三位置时,开口731被关闭,并使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出口均处于打开状态,当第三转动板74位于第四位置时,开口731打开,并使第二风道11b的出口处于关闭状态,蒸发器2位于第一风道11a中时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事实例提供的风机盘管,为了进一步减小第三转动板74的尺寸,使其结构更加合理,如图7所示,在未设置蒸发器2的风道11a中,还可设置挡板75,挡板75与箱体1内壁连接,第三转动板74位于第四位置时,与挡板75相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根据实际的除湿要求,风道11内的空气可部分流经除湿模块3进行一次除湿、可部分流经除湿模块3和蒸发器2进行二次除湿,为了使从风机盘管中吹出的空气更加舒适,如图8所示,风道11内还设有混风结构8,混风结构8位于蒸发器2的出风侧,混风结构8用于混合流经蒸发器2的空气和未流经蒸发器2的空气,通过设置混风结构8,能够将风道11内湿度不同的空气均匀混合,从而保证向室内输送的的空气湿度均匀的空气,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混风结构8的结构不唯一。比如,如图9所示,混风结构8可以为混风隔板81,混风隔板81上设有多个通孔,混风隔板81与出风口13间形成混风通道82;另外,混风结构8也可以为设置于蒸发器2出风侧的风扇,经过蒸发器2的空气和未经过蒸发器2的空气流经风扇时被充分混合。相比于在蒸发器2的出风侧设置风扇,设置混风隔板81结构简单,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能,能够节省能耗,且使用混风隔板81进行混风产生的扰动较小,空气在风道11中流通时更加顺畅。
为了提升风机盘管的性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10所示,进风口12上还设有风阀14,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性关闭或开启风阀14,控制进入风机盘管中的风量,进而能够根据环境更好地调整风机盘管的工作情况。
为了使从风机盘管中吹出的风更加舒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如图9所示,混风通道82内还设有锥形出风罩9,锥形出风罩9的小端靠近出风口13所在的一侧,且锥形出风罩9出风侧与出风口13之间的箱体1上还设有引流口15,引流口15上设有打开或关闭引流口15的引流开关16,具体地,由于锥形出风罩9的作用,在引流口15处可以形成负压,风道11外未处理的空气可经过引流口15进入风道11中并和经过处理的空气混合,在夏季使用蒸发器2降温时,低温空气从风机盘管吹出前可以和常温空气进行混合,能够提升出风口13出风温度,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舒适性体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出风口13处还设有导风板17,导风板17可以使空气从风机盘管中吹出时沿一定的方向流出,避免直接吹向用户,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中的风机盘管。
本使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与第一方面中的风机盘管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风机盘管,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形成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内设有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还设有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用于对经过所述除湿模块的空气进行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包括解吸装置、数量相同的多个切换风门和多个吸附除湿单元,所述吸附除湿单元包括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吸附剂,多个所述切换风门与多个所述吸附除湿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切换风门能够开闭其对应的所述吸附除湿单元的吸附通道;
当所述吸附通道打开时,利用所述吸附剂对流经所述吸附通道的空气进行吸附除湿,当所述吸附通道关闭时,所述解吸装置能够对所述吸附剂进行脱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除湿单元还包括未设置吸附剂的非吸附通道,所述切换风门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切换风门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能够将所述吸附通道关闭,并使所述非吸附通道处于打开状态,空气由所述非吸附通道通过所述吸附除湿单元;当所述切换风门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将所述非吸附通道关闭,并使所述吸附通道处于打开状态,空气由所述吸附通道通过所述吸附除湿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除湿单元包括多个所述吸附通道,多个所述吸附通道并排且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吸附通道之间均设有一个非吸附通道,沿所述吸附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切换风门设置于其对应的所述吸附除湿单元的任意一侧,所述切换风门上设有多个通风口,多个所述通风口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吸附通道的排列方向相同,且相邻两个所述通风口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吸附通道的间隔距离相适应,当所述切换风门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多个所述通风口与多个所述吸附通道对应连通;当所述切换风门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多个所述通风口与多个所述非吸附通道对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吸入口和吹出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的导风通道,所述切换风门和所述吸附除湿单元均设置于所述导风通道内,且所述多个吸附除湿单元的排列方向与所述导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沿多个所述吸附除湿单元的分布方向,位于最外侧的所述吸附除湿单元分别为第一吸附除湿单元和第二吸附除湿单元,所述导风通道内设有风向切换装置,所述风向切换装置能够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风向切换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由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导风通道内的空气从所述第一吸附除湿单元流向所述第二吸附除湿单元,并由所述吹出口吹出;当所述风向切换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由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导风通道内的空气从所述第二吸附除湿单元流向所述第一吸附除湿单元,并由所述吹出口吹出。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两个所述除湿模块,两个所述除湿模块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除湿模块的出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除湿模块之间设有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运动,当所述挡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从所述除湿模块流出的空气全部流经所述蒸发器;当所述挡风结构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从所述除湿模块流出的空气能够绕过所述蒸发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两个所述除湿模块,两个所述除湿模块串联设置,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沿与所述风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转动板的转轴和所述第二转动板的转轴分别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板可绕其转轴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间转动,当所述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箱体的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完全被关闭;当所述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箱体的内壁间的空气流通间隙被完全打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两个所述除湿模块,两个除湿模块并联设置,所述挡风结构包括隔板和第三转动板,所述隔板设置于两个所述除湿模块之间,用于将所述风道分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中或第二风道中,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除湿模块的出风侧与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之间,所述第三转动板的转轴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位于靠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三转动板可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间转动,当所述第三转动板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开口被关闭,并使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均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第三转动板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开口打开,并使所述第一风道或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处于关闭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还设有混风结构,所述混风结构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所述混风结构用于混合流经所述蒸发器的空气和未流经所述蒸发器的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结构为混风隔板,所述混风隔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混风隔板与所述出风口间形成混风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上还设有风阀。
14.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
CN201922165362.7U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11822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5362.7U CN211822804U (zh)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5362.7U CN211822804U (zh)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2804U true CN211822804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31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65362.7U Active CN211822804U (zh)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228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0218A (zh) * 2024-01-17 2024-02-20 常州埃依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封装置及使用该密封装置的除湿设备和工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0218A (zh) * 2024-01-17 2024-02-20 常州埃依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封装置及使用该密封装置的除湿设备和工作方法
CN117570218B (zh) * 2024-01-17 2024-04-02 常州埃依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封装置及使用该密封装置的除湿设备和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36790U (zh) 用于调湿的装置
KR101228748B1 (ko)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US790510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1558001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CN212511502U (zh) 窗式空调器
KR20200092221A (ko) 공조 시스템
CN211822804U (zh)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KR100657808B1 (ko) 환기장치
KR100742527B1 (ko) 기류전환을 이용한 가정용 공조기
KR20060037583A (ko) 환기장치
CN112923459B (zh) 新风系统
CN100424427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212511503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0601220B1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를 이용한 멀티시스템
CN21500197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KR102257513B1 (ko) 가습모드로 전환 될 수 있는 전외기 공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5336792U (zh) 湿度调节器
CN216132009U (zh) 用于除湿的装置
JP2022124315A (ja) 換気装置
CN218955074U (zh) 一种新风空调
CN218936572U (zh) 新风调湿机组
CN21832839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402695U (zh) 空调一体机
CN220314654U (zh) 空调箱、空调系统及汽车
CN218884148U (zh) 湿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