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5358U - 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5358U
CN217355358U CN202220661180.8U CN202220661180U CN217355358U CN 217355358 U CN217355358 U CN 217355358U CN 202220661180 U CN202220661180 U CN 202220661180U CN 217355358 U CN217355358 U CN 217355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il storage
shock absorber
cylinder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611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aw and Tokico Shock Absor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aw and Tokico Shock Absor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aw and Tokico Shock Absor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611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5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5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5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振器,涉及车辆器件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减振器充气注油后无法拧紧端盖,导致减振器无法正常完成组装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包括贮油缸、浮动活塞以及端盖;贮油缸内形成有第一容纳部,且第一容纳部沿第一方向贯通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敞口部;端盖封堵于敞口部,浮动活塞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将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和贮气腔;贮气腔远离浮动活塞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充气结构内形成由于贮气腔相连通的进气道,进气道远离贮气腔的一端内设有封堵组件。

Description

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器。
背景技术
单缸减振器大多用在车辆轮系的减振系统中,通过贮油缸内设置的浮动活塞将腔体分隔成油腔和气腔,当活塞杆移动时,能够压缩油腔内油液,从而推动浮动活塞移动,压缩气腔内空气,达到减振缓冲的目的。
而现有单缸减振器的充气过程需要通过气嘴实现,但由于气嘴设置在贮油缸外部,且凸出于贮油缸设置,因此,气嘴的布置难度较大,并且,在使用及移动过程中极易造成气嘴的损坏,导致无法充气,甚至造成油缸气体泄漏失效的问题。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减振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减振器充气注油后无法拧紧端盖,导致减振器无法正常完成组装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振器,包括贮油缸、浮动活塞以及端盖;所述贮油缸内形成有第一容纳部,且所述第一容纳部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敞口部;所述端盖封堵于所述敞口部,所述浮动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将所述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和贮气腔;所述贮气腔远离所述浮动活塞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所述充气结构内形成由于所述贮气腔相连通的进气道,所述进气道远离所述贮气腔的一端内设有封堵组件。
其中,所述充气结构为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的轴线与所述贮油缸的轴线共线,且所述连接螺杆与所述贮油缸相连接;所述连接螺杆远离所述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封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进气道形成于所述连接螺杆内,且所述进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贮气腔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封堵组件包括封堵螺栓及橡胶栓;所述封堵螺栓封堵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端部,所述橡胶栓位于所述封堵螺栓与所述进气道之间,所述封堵螺栓形成有与所述进气道相连通的充气口。
其中,所述充气结构为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贮油缸相连接,所述连接环的颈部形成有连通气道以及第二容纳槽;所述连通气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相连通,所述封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还包括油缸外套以及活动组件;所述油缸外套套设于所述贮油缸的外部,且所述油缸外套与所述贮油缸滑动连接;所述油缸外套内形成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沿所述油缸外套的轴向贯通所述油缸外套的一端,所述第一容纳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相连通;所述活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油缸外套远离所述贮油缸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容纳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还包括连接套组件,所述连接套组件套设于所述油缸外套的外部,且所述连接套组件与所述油缸外套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组件包括定位螺母和连接套,所述定位螺母与所述油缸外套相连接,且所述连接套的一端与所述定位螺母相抵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还包括摩擦环,所述摩擦环套设于所述贮油缸的外部,且所述油缸外套上形成有第三容纳槽,所述摩擦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
具体地,所述摩擦环上形成有排尘通道,且所述排尘通道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摩擦环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排尘通道呈闪电形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包括贮油缸、浮动活塞以及端盖;贮油缸内形成有第一容纳部,且第一容纳部沿第一方向贯通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敞口部;端盖封堵于敞口部,浮动活塞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将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和贮气腔;贮气腔远离浮动活塞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充气结构内形成由于贮气腔相连通的进气道,进气道远离贮气腔的一端内设有封堵组件。
由此分析可知,通过在贮油缸内设置浮动活塞,从而能够使贮油缸内的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和贮气腔,在装配时,先向贮油腔内充入油液,之后再将端盖与贮油缸相连接,使端盖对敞口部进行封堵,从而形成密闭的贮油腔。
由于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充气结构内形成有与贮气腔相连通的进气道,因此,通过进气道能够向贮气腔内充入气体,并使浮动活塞达到平衡状态。
由于本申请中进气道远离贮气腔的一端设有封堵组件,因此,能够对进气道进行密封,避免贮气腔内气体泄出。
通过本申请形成在贮油缸一端的充气结构,且进气道形成于充气结构内,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进气道的使用安全性,避免在移动或使用过程中造成进气道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无需使用气嘴等凸出于贮油缸的充气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摩擦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贮油缸;101-贮油腔;1011-第一贮油腔;1012-第二贮油腔;102-贮气腔;2-浮动活塞;3-端盖;4-连接螺杆;401-进气道;402-橡胶栓;403-封堵螺栓;4031-充气口;5-连接环;501-连通气道;6-油缸外套;601-第二容纳部;7-活塞杆;701-复原阀;8-连接套;9-定位螺母;10-摩擦环;1001-排尘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器,包括贮油缸1、浮动活塞2以及端盖3;贮油缸1内形成有第一容纳部,且第一容纳部沿第一方向贯通贮油缸1的一端形成敞口部;端盖3封堵于敞口部,浮动活塞2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将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101和贮气腔102;贮气腔102远离浮动活塞2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充气结构内形成由于贮气腔102相连通的进气道401,进气道401远离贮气腔102的一端内设有封堵组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通过在贮油缸1内设置浮动活塞2,从而能够使贮油缸1内的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101和贮气腔102,在装配时,先向贮油腔101内充入油液,之后再将端盖3与贮油缸1相连接,使端盖3对敞口部进行封堵,从而形成密闭的贮油腔101。
由于贮油缸1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充气结构内形成有与贮气腔102相连通的进气道401,因此,通过进气道401能够向贮气腔102内充入气体,并使浮动活塞2达到平衡状态。
由于本申请中进气道401远离贮气腔102的一端设有封堵组件,因此,能够对进气道401进行密封,避免贮气腔102内气体泄出。
通过本申请形成在贮油缸1一端的充气结构,且进气道401形成于充气结构内,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进气道401的使用安全性,避免在移动或使用过程中造成进气道401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无需使用气嘴等凸出于贮油缸1的充气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间占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还包括油缸外套6以及活动组件;油缸外套6套设于贮油缸1的外部,且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滑动连接;油缸外套6内形成有第二容纳部601,第二容纳部601沿油缸外套6的轴向贯通油缸外套6的一端,第一容纳部与第二容纳部601相连通;活动组件的一端与油缸外套6远离贮油缸1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伸入第二容纳部601。
本申请中活动组件包括活塞杆7及复原阀701,活塞杆7的一端与油缸外套6远离贮油缸1的一端相连接,活塞杆7的另一端伸入第二容纳部601,且活塞杆7伸入第二容纳部601的一端连接有复原阀701。
复原阀701将贮油腔101分隔成第一贮油腔1011和第二贮油腔1012,复原阀701与浮动活塞2之间为第一贮油腔1011,端盖3与复原阀701之间为第二贮油腔1012。
动作时,油缸外套6相对贮油缸1运动,从而带动活塞杆7在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601内活动,进而带动复原阀701在第二容纳部601内向浮动活塞2的方向移动。通过复原阀701,一方面能够使第一贮油腔1011和第二贮油腔1012内的油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流动,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浮动活塞2压缩贮气腔102。在此过程中,实现减振器的减振阻尼效果。
当油缸外套6失去推力,贮气腔102内被压缩的气体推动浮动活塞2回位,从而压缩第一贮油腔1011内的油液,通过油液推动复原阀701和活塞杆7复位,而活塞杆7的复位过程同样具有阻尼效果,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减振器的减振和阻力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还包括连接套8组件,连接套8组件套设于油缸外套6的外部,且连接套8组件与油缸外套6螺纹连接。
通过连接套8组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油缸外套6,由于连接套8组件与油缸外套6螺纹连接,因此,为避免连接套8组件与油缸外套6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连接套8组件包括定位螺母9和连接套8,定位螺母9与油缸外套6相连接,且连接套8的一端与定位螺母9相抵接,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连接套8起到限位紧固作用,避免使用时连接套8与油缸外套6之间产生松动的问题。
装配时,先将浮动活塞2装入第一容纳部中的适当位置,并向贮油腔101内充入油液,再将活塞杆7及复原阀701安装入第一容纳部内。之后将端盖3套设在活塞杆7上并与贮油缸1的端部相连接,再通过进气道401向贮气腔102内充入空气,完成减振器的装配。
使用时,当设置在贮油腔101内的活塞杆7移动时,能够推动浮动活塞2向贮气腔102的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压缩贮气腔102内的气体,实现缓冲作用。
而当活塞杆7失去推力,贮气腔102内被压缩的气体推动浮动活塞2复位,从而使贮油腔101内的油液带动活塞杆7复位,完成一次减振和回位过程。
基于上述结构,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为,充气结构为连接螺杆4,连接螺杆4的轴线与贮油缸1的轴线共线,且连接螺杆4与贮油缸1相连接;连接螺杆4远离贮油缸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容纳槽,封堵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槽内;进气道401形成于连接螺杆4内,且进气道401的一端与第一容纳槽相连通,另一端与贮气腔102相连通。
当充气结构为连接螺杆4时,连接螺杆4与车辆的车体相连接,从而使减振器的连接套8与车辆的轮系相连接,进而使整体减振器处于倒置状态。
当车轮向上跳动时,连接套8上移,从而带动活塞杆7和油缸外套6相对贮油缸1上移。而活塞杆7的上移能够推动浮动活塞2向贮气腔102移动,从而逐渐压缩贮气腔102内气体,并且,通过复原阀701能够在贮油腔101内产生阻尼效果,进而实现活塞杆7的缓慢上移,起到减振作用。
可选地,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为,充气结构为连接环5,连接环5与贮油缸1相连接,连接环5的颈部形成有连通气道501以及第二容纳槽;连通气道501的一端与进气道401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容纳槽相连通,封堵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槽内。
当充气结构为连接环5时,连接环5与车辆的轮系相连接,从而使减振器的连接套8与车体相连接,进而使整体减振器处于正置状态。
当车轮向上跳动时,连接环5上移,从而带动贮油缸1相对油缸外套6上移,由于活塞杆7固定不动,因此,贮油缸1的上移能够使浮动活塞2向接近活塞杆7的方向移动,从而逐渐压缩贮气腔102内的气体,实现贮油缸1的缓慢上移,起到减振作用。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本申请中采用连接环5时,进气道401沿贮油缸1的轴向延伸,而连通气道501沿垂直于进气道401的轴向延伸,与进气道401形成L形结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间占用。
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中均设有封堵组件,且本申请中的封堵组件包括封堵螺栓403及橡胶栓402;封堵螺栓403封堵于第一容纳槽的端部,橡胶栓402位于封堵螺栓403与进气道401之间,封堵螺栓403形成有与进气道401相连通的充气口4031。
通过橡胶栓402能够对进气道401和连通气道501进行密封,但由于充气时,需要将气针插入进气道401或连通气道501通,因此,在多次插针充气后,会使橡胶栓402无法对进气道401或连通气道501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橡胶栓402的端部设置封堵螺栓403,并将封堵螺栓403开设沿轴向贯通封堵螺栓403的充气口4031,当需要充气时,气针由充气口4031进入并刺透橡胶栓402,从而能够到达进气道401或连通气道501,实现对贮气腔102的气体充入。
当橡胶栓402需要更换时,将封堵螺栓403与连接环5或连接螺杆4分离,即可完成对橡胶栓402的拆卸和更换。
由于本申请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分别在连接螺杆4和连接环5上开设有呈阶梯形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因此,能够使橡胶栓402和封堵螺栓403的安装更加稳定。
优选地,如图1结合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减振器,还包括摩擦环10,摩擦环10套设于贮油缸1的外部,且油缸外套6上形成有第三容纳槽,摩擦环10设置于第三容纳槽内。
由于贮油缸1与油缸外套6需要能够相对运动,因此,本申请中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为间隙配合,而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油缸外套6套设于贮油缸1的外部,因此,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贮油缸1露出部分的外壁上的灰尘和杂质容易进入缝隙中,造成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之间的运动卡滞,甚至造成减振器损坏的问题。
通过本申请在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之间设置的摩擦环10,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之间的相对运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灰尘或杂质进入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之间的缝隙中。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摩擦环10为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优选地,摩擦环10上形成有排尘通道1001,且排尘通道1001的两端分别贯通摩擦环10的两端。
由于油缸外套6与贮油缸1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二容纳部601内的气体会经过缝隙排出,因此,通过形成的排尘通道1001,一方面能够实现第二容纳部601内的气体顺利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形成的排尘通道1001能够在气体排出过程中吹除缝隙内的灰尘,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整体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申请中的排尘通道1001呈闪电形结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灰尘或杂质沿排尘通道1001进入内部缝隙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油缸、浮动活塞以及端盖;
所述贮油缸内形成有第一容纳部,且所述第一容纳部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敞口部;
所述端盖封堵于所述敞口部,所述浮动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将所述第一容纳部分隔成贮油腔和贮气腔;
所述贮气腔远离所述浮动活塞的一端形成有充气结构,且所述充气结构内形成由于所述贮气腔相连通的进气道,所述进气道远离所述贮气腔的一端内设有封堵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结构为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的轴线与所述贮油缸的轴线共线,且所述连接螺杆与所述贮油缸相连接;
所述连接螺杆远离所述贮油缸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封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所述进气道形成于所述连接螺杆内,且所述进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贮气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组件包括封堵螺栓及橡胶栓;
所述封堵螺栓封堵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端部,所述橡胶栓位于所述封堵螺栓与所述进气道之间,所述封堵螺栓形成有与所述进气道相连通的充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结构为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贮油缸相连接,所述连接环的颈部形成有连通气道以及第二容纳槽;
所述连通气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相连通,所述封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缸外套以及活动组件;
所述油缸外套套设于所述贮油缸的外部,且所述油缸外套与所述贮油缸滑动连接;
所述油缸外套内形成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沿所述油缸外套的轴向贯通所述油缸外套的一端,所述第一容纳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相连通;
所述活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油缸外套远离所述贮油缸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容纳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套组件,所述连接套组件套设于所述油缸外套的外部,且所述连接套组件与所述油缸外套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组件包括定位螺母和连接套,所述定位螺母与所述油缸外套相连接,且所述连接套的一端与所述定位螺母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摩擦环,所述摩擦环套设于所述贮油缸的外部,且所述油缸外套上形成有第三容纳槽,所述摩擦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环上形成有排尘通道,且所述排尘通道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摩擦环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尘通道呈闪电形结构。
CN202220661180.8U 2022-03-23 2022-03-23 减振器 Active CN217355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1180.8U CN217355358U (zh) 2022-03-23 2022-03-23 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1180.8U CN217355358U (zh) 2022-03-23 2022-03-23 减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5358U true CN217355358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53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61180.8U Active CN217355358U (zh) 2022-03-23 2022-03-23 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53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55358U (zh) 减振器
CN108944540B (zh) 新能源电动汽车安全充电装置
CN108980367A (zh) 一种适用于汽车燃油蒸发排放系统的碳罐截止阀
CN102927352B (zh) 带缓冲气室结构的车用天然气cng减压阀
KR100764695B1 (ko) 압축천연가스 차량용 가스충전시스템의 리셉터클
CN210978643U (zh) 一种叠加式液控单向阀
CN213298933U (zh) 一种加注活门
CN204900080U (zh) 带有快插式喉口结构的节气门体
CN203453177U (zh) 具有后盖塞的气缸
CN209724443U (zh) 一种自动排气的垂直式机油滤清器
CN103672071A (zh) 一种乘用车燃油蒸发系统使用的低压保护阀
CN113606072A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高压油管接头
CN208482066U (zh) 一种带减压功能的过滤器
CN203323961U (zh) 一种油气水隔离器
CN202867409U (zh) 具有通气孔的气缸
CN201568585U (zh) 气体流量控制阀
CN214698131U (zh) 一种分体式燃油滤清器
CN215721651U (zh) 水锤吸纳器
CN216976470U (zh) 一种卡扣式限压阀
CN210239711U (zh) 供煤矿综采液压支架使用的氮气安全阀
CN219932131U (zh) 一种自适应控制筛管
CN217583304U (zh) 一种燃气微压单向隔水阀
CN202971427U (zh) 一种用于采煤机自封式吸油过滤器
CN108487992A (zh) 一种发动机用防爆阀
CN216046157U (zh) 一种汽车空调防漏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