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6865U -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6865U
CN217326865U CN202220505317.0U CN202220505317U CN217326865U CN 217326865 U CN217326865 U CN 217326865U CN 202220505317 U CN202220505317 U CN 202220505317U CN 217326865 U CN217326865 U CN 2173268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andle
hole
light source
ligh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053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Dianwe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Dianwe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Dianwe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Dianwe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053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68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68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68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包括:门拉手主体,其中空形成有容纳腔,门拉手主体的前侧面设有第一通孔,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通孔,门拉手主体的下表面设有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与容纳腔连通;第一灯条,其设于第一通孔处;第二灯条,其设于第二通孔处;灯盖,其设于第三通孔处;光源组件,其设于容纳腔内,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部、第二光源部和第三光源部,第一光源部与第一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第一灯条照射设置,第二光源部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第二灯条照射设置,第三光源部与第三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灯盖照射设置。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采用多种灯光照射设计,功能繁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业中,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和不可再生能源的问题,电动汽车产品迅速崛起,而隐藏式的车辆门把手也随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隐藏式的车辆门把手在性能上可以减小车辆的风阻,且在外观层面上提高了车辆的档次,给予消费者满满的仪式感和科技感。但是,目前市面上的隐藏式车辆门把手功能单一,照明效果一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在夜间使用车辆门把手时,需要在车门处摸索一段时间,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使用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包括:
门拉手主体,其中空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门拉手主体的前侧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门拉手主体的下表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第一灯条,其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处;
第二灯条,其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处;
灯盖,其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处;
光源组件,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部、第二光源部和第三光源部,所述第一光源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一灯条照射设置,所述第二光源部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二灯条照射设置,所述第三光源部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灯盖照射设置。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第一光源部、第二光源部和第三光源部均设在门拉手主体的容纳腔内,第一灯条设在门拉手主体的第一通孔处,第二灯条设在门拉手主体的第二通孔处,灯盖设在门拉手主体的第三通孔处,而且,第一光源部与第一灯条相对设置,使第一光源部所发出的光线经第一灯条朝向门拉手主体的前方向进行照射,在夜间时起到较好的示宽灯、转向灯和泊车警示灯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能;第二光源部与第二灯条相对设置,使第二光源部所发出的光线经第二灯条朝向门拉手主体的上方向进行照射,在夜间时起到较好的氛围灯作用,且能显示出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位置,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门拉手主体的位置,并对门拉手主体施力以开启车门;第三光源部与灯盖相对设置,使第三光源部所发出的光线经灯盖朝向门拉手主体的下方向进行照射,在夜间时起到较好的照地灯作用,方便使用者在打开车门前观察汽车周围的环境,且能对来车和行人发挥警示作用。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采取多种灯光照射设计,功能繁多,能很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拉手主体设有用于与车门活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灯条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所述门拉手主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侧面,所述灯盖位于所述门拉手主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部。
门拉手主体通过连接部与车门活动连接,以便使用者通过门拉手主体开启车门,灯盖设在门拉手主体的下表面,且位于门拉手主体远离连接部的端部,在门拉手主体发生相对车门转动后,灯盖与车门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大,促使第三光源部照射至地面的面积增加,起到较好的照明效果,以便使用者更清楚获知汽车周围的环境;第二灯条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门拉手主体远离连接部的侧面,增加氛围灯的面积,在第二光源部发射光线时,促使门拉手主体远离连接部的端面出现亮光,方便使用者更加清楚获知门拉手主体的位置,并快速握着门拉手主体开启车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拉手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共同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一壳体的前侧面设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后侧面,所述第二壳体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灯条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接。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连接,促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容纳腔,降低第一灯条、第二灯条和灯盖的安装难度,且方便对容纳腔内的光源组件进行维护更换;第二通孔设在第一壳体的上表面,且贯穿第一壳体的后侧面,能够增加第二灯条的导光面积,从而增强门拉手主体的氛围灯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的前侧面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沿着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的后侧面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第二灯条的后侧面设有第二定位凸块,所述第一定位凸块和第二定位凸块组成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与所述定位凹槽适配连接。
第二壳体设置呈环状的定位凹槽,第一壳体设置第一定位凸块,第二灯条设置第二定位凸块,在第二灯条卡接于第一壳体后,第一定位凸块和第二定位凸块共同构成环形凸部,将环形凸部插入定位凹槽内,完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安装前定位工作,降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组装的难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呈环状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定位槽环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灯条设有呈环状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适配连接。
第一壳体设置呈环形的定位槽,定位槽环绕第一通孔的边缘设置,定位槽位于容纳腔内,且第一灯条设置呈环形的定位块,将定位块对应插入定位槽内,促使第一灯条卡在第一壳体的定位槽内,实现第一灯条与第一壳体紧紧连接,而且,可避免第一灯条与门拉手主体分离而影响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正常使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拉手主体还包括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覆盖所述第一壳体的前侧面,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接。在第一壳体的前侧面设置透光盖板,为第一灯条提供密封保护作用以免第一灯条受到灰尘、雨水等影响,且第一光源部所发出的光线能经第一灯条和透光盖板照射出去;透光盖板与第一壳体之间采用卡接方式,方便将透光盖板安装于第一壳体上,无需借助工具,且能提升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美观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还包括触摸感应片和导电件,所述触摸感应片的后侧面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触摸感应片的前侧面与所述透光盖板连接,所述第一壳体设有贯穿前后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触摸感应片呈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PCB板,所述第一光源部、第二光源部、第三光源部和导电件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导电件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并与所述触摸感应片连接。
在透光盖板与第一壳体之间设置触摸感应片,光源组件还包括PCB板,PCB板与导电件电连接,且导电件穿过第一壳体的第四通孔并与触摸感应片电连接,采用电容式触摸技术,在使用者用手接触透光盖板对应触摸感应片的触摸区,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触发信号,致使PCB板产生信号,以便PCB板将信号反馈至汽车内置的系统,有利于汽车内置的系统控制电机工作,让电机驱使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相对车门转动,促使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弹出,方便使用者开启车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的前侧面凹陷形成有安装凹槽,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安装凹槽连通,所述触摸感应片设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触摸感应片与所述第一灯条呈左右相对设置。第一壳体设置安装凹槽,以对触摸感应片进行定位,防止触摸感应片相对第一壳体发生位移而影响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触摸感应功能;触摸感应片和第一灯条呈左右相对设置,可避免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宽度过大而影响汽车的美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的前侧面设有环形凸块,所述环形凸块环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灯条的前侧面与所述环形凸块的前侧面齐平,所述透光盖板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环形凸块和所述第一灯条插入所述限位凹槽,并与所述透光盖板抵接。
第一壳体设置环形凸块,透光盖板设置限位凹槽,在透光盖板与第一壳体连接后,环形凸块与限位凹槽适配连接,且第一灯条与透光盖板相抵接,如此设计,能够减少第一光源部所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盖板的距离,从而减少光线的损失;环形凸块的前侧面与第一灯条的前侧面齐平,以确保光线穿过第一灯条朝前照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均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将第一凹槽分隔出第一光源区、第二光源区和第三光源区,所述第一光源部和第一灯条均位于所述第一光源区,所述第二光源部和第二灯条均位于所述第二光源区,所述第三光源部和灯盖均位于所述第三光源区。
第一壳体设置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能将第一凹槽划分成第一光源区、第二光源区和第三光源区,使第一光源部、第二光源部和第三光源部分隔开来,能起到防窜光的作用,防止第一光源部、第二光源部和第三光源部相互干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结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结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在省略透光盖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PCB板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灯条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安装于第一壳体的结构爆炸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A-A截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灯条、第二灯条和灯盖安装于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100、透光盖板;200、第一壳体;210、第四通孔;220、安装凹槽;230、第一通孔;240、环形凸块;250、定位槽;260、卡接槽;270、第一定位凸块;280、第一分隔板;290、第二分隔板;300、触摸感应片;400、第一灯条;410、第一入光面;420、第一出光面;430、定位块;500、第二灯条;510、第二入光面;520、第二出光面;530、第二定位凸块;540、卡接部;600、PCB板;610、第一光源部;620、第二光源部;630、第三光源部;640、线缆;650、导电件;700、灯盖;800、第二壳体;810、轴孔;820、导线孔;830、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第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X方向是由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后侧指向前侧;Y方向是由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左侧指向右侧;Z方向是由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下侧指向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13,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举出若干实施例。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包括:门拉手主体、第一灯条400、第二灯条500、灯盖700和光源组件。
由于汽车的两侧均具有对称设置的车门,而两个车门上的门拉手主体关于汽车呈对称设置。下面对其中一个门拉手主体进行说明。
门拉手主体设有用于与车门活动连接的连接部,在本实施例中,门拉手主体设有轴孔810,轴孔810为连接部,以便通过转轴与轴孔810匹配连接,实现门拉手主体与车门活动连接,从而让车门内的驱动机构如电机驱使门拉手主体相对车门摆动,方便使用者开启车门。
门拉手主体内中空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仅需满足能容纳光源组件、第一灯条400和第二灯条500便可。门拉手主体的前侧面设有第一通孔230,第一通孔230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门拉手主体的下表面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通孔230、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与容纳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门拉手主体包括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第一壳体200位于第二壳体800的前侧,第一壳体200远离车门设置,第二壳体800靠近车门设置。第一壳体200的后侧面往前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二壳体800的前侧面往后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可拆连接,如通过螺丝或卡扣结构进行连接。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连接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围成容纳腔。第一通孔230设在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第二通孔设在第一壳体200的上表面,且第二通孔贯穿第一壳体200的后侧面,第三通孔设在第二壳体800的下表面。
第一灯条400设于第一通孔230处,第一灯条400的形状大小与第一通孔230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30呈长条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灯条400的后侧面设置第一入光面410,第一灯条400的前侧面设置第一出光面420,如图7和图8所示。
如图3、图7、图10和图13所示,第一壳体200设有呈环状的定位槽250,定位槽250位于容纳腔内,定位槽250环绕第一通孔230的边缘延伸设置,具体的,第一凹槽的内壁面沿着第一通孔230的边缘朝后凸起形成呈环形的第一凸块,且第一凹槽的内壁面设有呈环形的第二凸块,第二凸块环绕第一凸块延伸设置,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之间的间隙形成定位槽250。
第一灯条400设有呈环状的定位块430,定位块430环绕第一出光面420延伸设置,定位块430与定位槽250适配连接,让第一灯条400卡在第一壳体200的定位槽250内,促使第一灯条400与第一壳体200紧紧连接,而且,可避免第一灯条400从门拉手主体上脱离而导致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无法正常使用。
第二灯条500设于第二通孔处,第二灯条500的形状大小与第二通孔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第二灯条50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门拉手主体远离连接部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灯条500自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延伸至门拉手主体的右侧面,整体呈L形,如图3、图9和图10所示。
在开启车门时,驱使门拉手主体相对车门转动,门拉手主体的右端部远离车门,第二灯条500采用上述结构设计,能增加第二灯条500的导光面积,促使门拉手主体的右侧面出现亮光,方便使用者更加清楚获知门拉手主体的位置,并快速握着门拉手主体开启车门。
第二灯条500与第一壳体200卡接。如图9、图10和12所示,具体的,第二灯条500的前侧面朝前凸起形成有卡接部540,卡接部540沿着第二灯条500的长度延伸,卡接部540由两根相互平行的凸条构成,两根凸条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对应的,第一壳体200设有卡接槽260,卡接部540能对应插入卡接槽260,实现第二灯条500与第一壳体200产生卡接作用,可以防止第二灯条500相对第一壳体200发生左右方向上的移位。
在第二灯条500的卡接部540与第一壳体200的卡接槽260连接时,可以采用防水密封胶进行填灌,使第二灯条500与第一壳体200相粘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9、图10和图12所示,第二壳体800的前侧面往后凹陷形成有定位凹槽830,定位凹槽830沿着第二壳体800的边缘延伸设置,定位凹槽830呈环形。第一壳体200的后侧面往后凸起形成有第一定位凸块270,第二灯条500的后侧面往后凸起形成有第二定位凸块530,在第二灯条500安装于第一壳体200后,第一定位凸块270和第二定位凸块530组成环形凸部,环形凸部与定位凹槽830适配连接,完成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的安装前定位工作,降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组装的难度。
在环形凸部插入第二壳体800的定位凹槽830后,可以使用防水密封胶进行填灌,使得第一壳体200和第二灯条500均粘接在第二壳体800上。
灯盖700设于第三通孔处,灯盖700的形状大小与第三通孔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如图4、图5和图13所示,灯盖700位于门拉手主体远离连接部的端部。在本实施例中,灯盖700位于门拉手主体的右端部。灯盖700采用如此设计,在门拉手主体发生相对车门转动后,灯盖700与车门之间的距离较大,减少穿过灯盖700的光线落于车门上,有利于增加照射至地面的面积,发挥更加好的照明效果,以便使用者更清楚获知汽车周围的环境。
光源组件设于容纳腔内,如图1、图5、图12和图13所示,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部610、第二光源部620和第三光源部6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部610和第二光源部620均为LED灯珠,LED灯珠设有多个且可以按照均匀间隔设置,第三光源部630为圆头灯珠,圆头灯珠设有一个。
如图8所示,第一灯条400针对多个LED灯珠设置多个第一入光面410,具体的,第一灯条400的后侧面凹陷形成多个容纳凹槽,容纳凹槽与LED灯珠一一对应,容纳凹槽的内底面为第一入光面410,如此能够减少第一光源部610所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灯条400的距离,减少光线的损失。
并且,第一光源部610与第一通孔230相对设置,且朝向第一灯条400照射设置,使第一光源部610所发出的光线经第一灯条400朝向门拉手主体的前方向进行照射,在夜间时起到较好的示宽灯、转向灯和泊车警示灯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能。
第二光源部620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第二灯条500照射设置,使第二光源部620所发出的光线经第二灯条500朝向门拉手主体的上方向进行照射,在夜间时起到较好的氛围灯作用,且能显示出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位置,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门拉手主体的位置,并对门拉手主体施力以开启车门。
第三光源部630与第三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灯盖700照射设置,使第三光源部630所发出的光线经灯盖700朝向门拉手主体的下方向进行照射,在夜间时起到较好的照地灯作用,方便使用者在打开车门前观察汽车周围的环境,且能对来车和行人发挥警示作用。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采取多种灯光照射设计,功能繁多,能很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10和图13所示,第一壳体200设有第一分隔板280和第二分隔板290,第一分隔板280和第二分隔板290与第一壳体200一体成型。第一分隔板280和第二分隔板290均位于第一凹槽内。
第一分隔板280和第二分隔板290将第一凹槽分隔出第一光源区、第二光源区和第三光源区,第一光源部610和第一灯条400均位于第一光源区,第二光源部620和第二灯条500均位于第二光源区,第三光源部630和灯盖700均位于第三光源区,使第一光源部610、第二光源部620和第三光源部630分隔开来,能防止出现窜光的问题,避免第一光源部610、第二光源部620和第三光源部630的光线相互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12所示,门拉手主体还包括透光盖板100,透光盖板100覆盖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透光盖板100与第一壳体200卡接,具体的,透光盖板100的内侧壁面设有卡块,第一壳体200对应设置卡槽,将透光盖板100盖合于第一壳体200后,卡块对应插入卡槽,实现透光盖板100安装于第一壳体200上,无需借助工具,有利于提升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美观性。
透光盖板100的设置,为第一灯条400提供密封保护作用,以免第一灯条400受到灰尘、雨水等的影响,且第一光源部610所发出的光线能依次经第一灯条400和透光盖板100照射出去。
透光盖板100与第一壳体200相连接时,可以在透光盖板100的后侧边缘使用防水密封胶,使透光盖板100与第一壳体200粘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图6和图10所示,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还包括触摸感应片300和导电件650。
触摸感应片300的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是圆形、圆角正方形等。触摸感应片300的后侧面与第一壳体200连接,触摸感应片300的前侧面与透光盖板100连接,触摸感应片300与透光盖板100紧密贴合,中间没有空气间隙。在本实施例中,触摸感应片300为铜片。透光盖板100可以是具有透光和导电的材料制成,比如,可以是导电玻璃,在普通玻璃的表面镀上一层导电膜。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凹陷形成有安装凹槽220,安装凹槽220的形状大小与触摸感应片300相适配。触摸感应片300设在安装凹槽220内,可以利用3M双面胶将触摸感应片300粘在第一壳体200上。触摸感应片300与第一灯条400呈左右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触摸感应片300位于第一灯条400的左侧,以便使用者的大拇指与触摸感应片300相接触。
第一壳体200设有贯穿前后的第四通孔210,第四通孔210可以为圆孔,第四通孔210与安装凹槽220连通,第四通孔210与触摸感应片300呈前后相对设置。并且,光源组件还包括PCB板600,第一光源部610、第二光源部620、第三光源部630和导电件650均与PCB板600电连接。
由于第一光源部610和第二光源部620均设在PCB板600的前侧面,则第二灯条500所设置的第二入光面510和第二出光面520相垂直,第二入光面510位于第二灯条500的后侧面,第二出光面520位于第二灯条500的上表面,第二光源部620所发出的光线进入第二入光面510,然后经第二出光面520往门拉手主体的上方向照射。
PCB板600(也即印刷电路板)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二壳体800上,导电件650穿过第四通孔210并与触摸感应片300连接,导电件650可以是由导电金属制成的圆柱体,通过焊接工艺固定在PCB板600上,且与PCB板600实现电连接。
PCB板600的线缆640(包括电源线、信号线)穿过第二壳体800所设置的导线孔820,与汽车内置的系统电连接。导线孔820可以使用防水密封胶进行填灌。
在使用目前市面上的隐藏式汽车门把手时,使用者一般是通过按动遥控车钥匙,或者人为地按压隐藏式汽车门把手的一端,使隐藏式汽车门把手的另一端翘出,此时再握住隐藏式汽车门把手向外拉动,以开启车门。
而本实施例采用电容式触摸控制技术,通过触摸方式取代人为按压的方式,在使用者用手接触透光盖板100对应触摸感应片300的触摸区时,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触发信号,致使PCB板600产生信号,以便PCB板600将信号反馈至汽车内置的系统,有利于汽车内置的系统控制电机工作,让电机驱使该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相对车门转动,促使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的右端自动弹出,方便使用者开启车门。
触摸感应片300和PCB板600组成触摸控制装置,能够与汽车内置的系统配合,发出控制信号至汽车内置的系统,有助于实现汽车内置的系统控制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自动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向前凸起形成有环形凸块240,环形凸块240环绕第一通孔230的边缘延伸设置,在第一灯条400安装于第一壳体200后,第一灯条400的前侧面与环形凸块240的前侧面齐平。透光盖板100对应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的形状大小与环形凸块240相匹配,环形凸块240和第一灯条400插入限位凹槽,并与透光盖板100抵接。
如此设计,能够减少第一光源部610所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盖板100的距离,从而减少光线的损失;环形凸块240的前侧面与第一灯条400的前侧面齐平,以确保光线穿过第一灯条400朝前照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拉手主体,其中空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门拉手主体的前侧面设有第一通孔(230),所述门拉手主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门拉手主体的下表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230)、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第一灯条(400),其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30)处;
第二灯条(500),其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处;
灯盖(700),其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处;
光源组件,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部(610)、第二光源部(620)和第三光源部(630),所述第一光源部(610)与所述第一通孔(230)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一灯条(400)照射设置,所述第二光源部(620)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二灯条(500)照射设置,所述第三光源部(630)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灯盖(700)照射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拉手主体设有用于与车门活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灯条(50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所述门拉手主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侧面,所述灯盖(700)位于所述门拉手主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拉手主体包括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所述第一壳体(200)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壳体(800)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800)可拆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共同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200)位于所述第二壳体(800)的前侧,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设有所述第一通孔(230),所述第一壳体(200)的上表面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后侧面,所述第二壳体(800)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灯条(500)与所述第一壳体(200)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800)的前侧面设有定位凹槽(830),所述定位凹槽(830)沿着所述第二壳体(800)的边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后侧面设有第一定位凸块(270),所述第二灯条(500)的后侧面设有第二定位凸块(530),所述第一定位凸块(270)和第二定位凸块(530)组成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与所述定位凹槽(830)适配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0)设有呈环状的定位槽(250),所述定位槽(250)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定位槽(250)环绕所述第一通孔(230)的边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灯条(400)设有呈环状的定位块(430),所述定位块(430)与所述定位槽(250)适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拉手主体还包括透光盖板(100),所述透光盖板(100)覆盖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所述透光盖板(100)与所述第一壳体(200)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摸感应片(300)和导电件(650),所述触摸感应片(300)的后侧面与所述第一壳体(200)连接,所述触摸感应片(300)的前侧面与所述透光盖板(100)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00)设有贯穿前后的第四通孔(210),所述第四通孔(210)与所述触摸感应片(300)呈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PCB板(600),所述第一光源部(610)、第二光源部(620)、第三光源部(630)和导电件(650)均与所述PCB板(600)电连接,所述导电件(650)穿过所述第四通孔(210)并与所述触摸感应片(30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凹陷形成有安装凹槽(220),所述第四通孔(210)与所述安装凹槽(220)连通,所述触摸感应片(300)设在所述安装凹槽(220)内,所述触摸感应片(300)与所述第一灯条(400)呈左右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前侧面设有环形凸块(240),所述环形凸块(240)环绕所述第一通孔(230)的边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灯条(400)的前侧面与所述环形凸块(240)的前侧面齐平,所述透光盖板(100)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环形凸块(240)和所述第一灯条(400)插入所述限位凹槽,并与所述透光盖板(100)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0)设有第一分隔板(280)和第二分隔板(290),所述第一分隔板(280)和第二分隔板(290)均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将第一凹槽分隔出第一光源区、第二光源区和第三光源区,所述第一光源部(610)和第一灯条(400)均位于所述第一光源区,所述第二光源部(620)和第二灯条(500)均位于所述第二光源区,所述第三光源部(630)和灯盖(700)均位于所述第三光源区。
CN202220505317.0U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Active CN2173268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5317.0U CN217326865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5317.0U CN217326865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6865U true CN217326865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9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05317.0U Active CN217326865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68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31314B2 (en) Vehicle door outer handle system
US7217899B2 (en) Vehicle door outer handle system
US8950914B2 (en) Lighting unit
GB2338693A (en) Exterior rear view mirror with indicator light
CN108189748A (zh) 具有发光模块的用于车辆的外置安装部件
CN217326865U (zh)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拉手
US20050047160A1 (en)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CN210424853U (zh) 电子单元
JP5196225B2 (ja) 照明装置付き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CN217540539U (zh) 能够作为装饰条和立体线形氛围灯的通用结构
CN108437909B (zh) 一种通用型隐藏式环绕发光徽标装置
CN215061796U (zh) 一种具有幻影效果的洗墙灯
CN212313749U (zh) 一种电动车龙头及电动车
CN114619996A (zh) 一种汽车发光保险杠
CN216940551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锤子灯
CN209904653U (zh) 一种汽车外后视镜
KR20110085574A (ko) 자동차용 파워 윈도우 조명장치
CN220430005U (zh) 前风窗玻璃的灯饰结构及汽车
CN221119526U (zh) 一种可发光的隐藏式汽车门把手
CN216659792U (zh) 一种机动车后发光徽标
CN220379507U (zh) 一种面光源配合厚壁件发光的贯穿式尾灯
CN209977922U (zh) 一种救护用的自动隐藏的车灯
CN215913455U (zh) 头盔报警装置
CN218772718U (zh) 车载显示屏及车辆
CN220930933U (zh) 一种柔光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