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02681U -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02681U
CN217302681U CN202220425457.7U CN202220425457U CN217302681U CN 217302681 U CN217302681 U CN 217302681U CN 202220425457 U CN202220425457 U CN 202220425457U CN 217302681 U CN217302681 U CN 217302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transmitting cover
source module
luminair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254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京蔓
郭丹阳
高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254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02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02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02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照明灯具,灯具组件包括灯壳、光源模组、导光元件以及透光罩,所述灯壳内部限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光源模组和所述导光元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透光罩与所述灯壳相连接并且封闭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导光元件与所述光源模组匹配安装,用于将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引导至所述透光罩;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至少有部分表面构造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通过在透光罩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至少有部分表面构造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避免导光板产生的颗粒感明显以及眩光问题,改善出光效果,并且省去了传统侧发光照明灯具结构组成中的遮光环、防眩光膜等零部件,结构更加简化,组装起来更便捷。

Description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背景技术
侧发光照明灯具的出光方式是将LED光源侧贴在导光板的外周表面上,导光板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入光面,导光板靠近透光罩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出光面,光线通过导光板的入光面进入并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将光线射出,其中导光板的加工方式有丝印、激光打点以及微米级工艺导光板,以上工艺导光板可实现均匀照亮灯具表面的效果,但是由于侧发光灯具的出光方式,会造成靠近LED一侧的导光板会有明显的眩光及颗粒感,会严重影响灯具整体的出光效果,市面上解决眩光的方式有:在导光板外加扩散板,通过扩散板的本身的雾度特性减弱眩光,这个方式比较简单,但会损失部分光效,且整体不美观。
公开号为CN21117639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导光系统的灯,其结构组成包括透光罩、遮光环、微米级结构钻石型防眩光膜、微米级结构导光板、LED灯、遮光纸和LED散热器,虽然能够解决导光板的眩光问题,但是其零部件繁多,组装起来较为麻烦、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出光效果、结构更加简化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灯具组件的照明灯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包括灯壳、光源模组、导光元件以及透光罩,所述灯壳内部限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光源模组和所述导光元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透光罩与所述灯壳相连接并且封闭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导光元件与所述光源模组匹配安装,用于将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引导至所述透光罩;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至少有部分表面构造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
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沿着所述透光罩的周向均匀布置,各个所述凸起自所述透光罩的外缘沿着径向朝向所述透光罩的中心一侧延伸。
优选的,多个所述凸起沿着径向成内外两圈排布,位于外圈的所述凸起毗邻布置,位于内圈的所述凸起间隔布置。
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占所述透光罩表面积的比例为0.5~1,其中,位于外圈的所述凸起占据的表面积与位于内圈的所述凸起占据的表面积的比值为0.25~1。
优选的,位于外圈的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弧形,位于内圈的所述凸起的形状为锯齿形。
优选的,所述凸起的形状为锯齿形,所述锯齿形的凸起具有相交的两个面,所述两个面的夹角为大于0°并且小于180°。
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布满至少部分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半球形。
优选的,所述微结构占所述透光罩表面积的比例为0.5~1。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遮光元件,所述光源模组为环形,其套设在所述导光元件的外周侧,所述导光元件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入光面,并且至少在其外表面一侧形成有出光面,所述遮光元件贴附在所述导光元件的内表面一侧并且用于反射从所述导光元件内表面一侧射出的光线。
优选的,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贴附在所述灯壳内表面一侧并且藉由所述遮光元件与所述光源模组导热接触。
优选的,所述灯壳包括相连接的壳体和端盖,所述壳体与所述端盖共同将所述透光罩夹置在二者之间。
优选的,所述光源模组包括光源板、多个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光源板的形状为环形,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沿着周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光源板上。
优选的,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除所述防眩光的微结构以外的表面构造有混光面。
优选的,所述混光面为蚀纹面或磨砂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照明灯具,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在透光罩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至少有部分表面构造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避免导光板产生的颗粒感明显以及眩光问题,改善出光效果,并且省去了传统侧发光照明灯具结构组成中的遮光环、防眩光膜等零部件,结构更加简化,组装起来更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灯具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灯具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所示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透光罩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所示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透光罩的微结构采用锯齿形凸起的光路图;
图9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透光罩的微结构采用圆弧形凸起的光路图;
图10是符合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透光罩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透光罩的微结构采用半球形凸起的光路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0、灯具组件;
1、灯壳;11、壳体;111、卡钩;12、端盖;121、卡槽;
2、光源模组;21、光源板;22、发光元件;
3、导光元件;
4、透光罩;41、微结构;411、凸起;42、混光面;
5、遮光元件;
6、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中心”、“上”、“下”、“内”、“外”、“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100以及应用该侧发光的灯具组件100的照明灯具。需要说明的是,该照明灯具类型可以是吸顶灯、台灯、装饰灯等,具体应用照明灯具的类型有很多,此处不作限制。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2具体说明该侧发光的灯具组件100的结构组成。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100,其结构组成包括灯壳1、光源模组2、导光元件3、透光罩4、遮光元件5以及散热器6。
灯壳1采用塑料件制成,其形状为圆盘状。灯壳1包括相连接的壳体11和端盖12。结合图4、图5所示,壳体11与端盖12之间具体为卡扣连接,壳体11上设置有卡钩111,端盖12上设置有卡槽121,于其他实施例中,卡钩与卡槽位置也可以互换。某些实施例中,壳体11与端盖12之间的连接关系不限于卡扣连接,也可是其他可拆卸或不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螺钉连接、胶粘连接、铆接或焊接,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制。
灯壳1内部限定一容置空间,光源模组2、导光元件3、遮光元件5以及散热器6均设置在容置空间内。从壳体11至端盖12一侧方向看,各组件的排布依次为壳体11、散热器6、遮光元件5、光源模组2、导光元件3、透光罩2以及端盖12。具体的,结合图3所示,光源模组2包括光源板21、多个设置在光源板21上的发光元件22,其中光源板21的形状为圆环形,其套设在导光元件3的外周侧,多个发光元件22沿着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在光源板21上。某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2可以是LED芯片,例如COB-LED芯片或SMD芯片。也可是普通的LED灯珠,具体不作限制。
导光元件3用于将光源模组2发出的光线引导至透光罩4。遮光元件5用于遮挡光源模组2朝向所述壳体11一侧发出的光线,并使得光线尽可能的反射到透光罩4一侧。具体而言,导光元件3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入光面,并且至少在其外表面一侧形成有出光面,遮光元件5贴附在导光元件3的内表面一侧并且用于反射从导光元件3内表面一侧射出的光线。其中,导光元件3为透明的导光板,遮光元件5为遮光纸,其具有遮光和反光作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遮光元件5,将导光元件3的内表面(即靠近壳体11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反射面即可,例如复合一层反光膜等,具体不作限制。
散热器6贴附在灯壳1内表面一侧并且藉由遮光元件5与光源模组2导热接触。具体而言,散热器6采用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铝制件,散热器6藉由遮光元件5与光源模组2导热接触,从而将光源模组2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壳体11上,进而散发至外界环境,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透光罩4与灯壳1相连接并且封闭容置空间,壳体11与端盖12共同将透光罩4夹置在二者之间。某些实施例中,透光罩4与壳体11、端盖12的接触部分可以填充胶水,以便固定透光罩4,也可采用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等方式将透光罩4固定在壳体11与端盖12之间,具体不做限制。
由于导光元件3将光源模组2发出的光线引导到透光罩4上之后,会产生明显的颗粒感和眩光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在透光罩4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至少有部分表面构造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41。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结合图6所示,透光罩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41。微结构41包括多个凸起411,多个凸起411沿着透光罩4的周向均匀布置,结合图7所示,多个凸起411沿着径向成内外两圈排布,位于外圈的凸起411毗邻布置,位于内圈的凸起411间隔布置。由于导光元件3产生的颗粒感、眩光等缺陷主要集中在靠近环形的光源板21一侧,即导光元件3的外周边缘,因此,设计整个微结构41占透光罩4表面积的比例为0.5~1,其中,位于外圈的凸起411占据的表面积与位于内圈的凸起411占据的表面积的比值为0.25~1。这样设计,由于内圈的凸起411比较松散,外圈的凸起411比较紧密,光线经透光罩4出射时,有部分光线被外圈凸起411所遮挡,有部分光线经内圈凸起411混光和扩散,使得从透光罩出射的光线更加柔和,减少眩光缺陷,同时消除导光元件3产生的颗粒感。
进一步的,位于外圈的凸起411的形状为圆弧形,位于内圈的凸起411的形状为锯齿形。各个凸起411自透光罩4的外缘沿着径向朝向透光罩4的中心一侧延伸。锯齿形的凸起411具有相交的两个面,两个面的夹角为大于0°并且小于180°。例如,可以是90°。对于锯齿形凸起411的微结构4而言,其光路图如图8所示,对于圆弧形的凸起411而言,其光路图如图9所示。光源模组2发出的光线经微结构41的锯齿形凸起411后,能够混光和扩散,使得从透光罩出射的光线更加柔和,减少眩光缺陷,同时消除导光元件3产生的颗粒感。某些实施例中,微结构41不限于上述的两圈不同形状的凸起,也可是其中一种单一形状的凸起,例如微结构41只含有单一锯齿形的凸起或单一圆弧形的凸起。某些实施例中,微结构41可以仅设置在透光罩4的外侧表面,也可仅设置在透光罩4的内侧表面,也可在透光罩4的内外两侧表面均设置上述微结构41,其变形方式有很多种,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混光和消除导光元件3颗粒感的效果,具体不作限制。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结合图10所示,微结构41包括多个凸起411,多个凸起411沿着周向靠近透光罩4的边缘布置在透光罩4的外表面上。结合图11、图12所示,各个凸起411的形状为半球形。当然,半球形凸起构成的微结构41也可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可以仅设置在透光罩4的外侧表面,也可仅设置在透光罩4的内侧表面,也可在透光罩4的内外两侧表面均设置上述微结构41,其变形方式有很多种,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混光和消除导光元件3颗粒感的效果,具体不作限制。
为了进一步的消除眩光缺陷,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结合图6、图10所示,可在透光罩4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除防眩光的微结构41以外的表面构造有混光面42,例如蚀纹面或磨砂面,从而改善出光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书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应当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包括灯壳(1)、光源模组(2)、导光元件(3)以及透光罩(4),所述灯壳(1)内部限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光源模组(2)和所述导光元件(3)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透光罩(4)与所述灯壳(1)相连接并且封闭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导光元件(3)与所述光源模组(2)匹配安装,用于将所述光源模组(2)发出的光线引导至所述透光罩(4);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4)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至少有部分表面构造有用于防眩光的微结构(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41)包括多个凸起(411),多个所述凸起(411)沿着所述透光罩(4)的周向均匀布置,各个所述凸起(411)自所述透光罩(4)的外缘沿着径向朝向所述透光罩(4)的中心一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起(411)沿着径向成内外两圈排布,位于外圈的所述凸起(411)毗邻布置,位于内圈的所述凸起(411)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41)占所述透光罩(4)表面积的比例为0.5~1,其中,位于外圈的所述凸起(411)占据的表面积与位于内圈的所述凸起(411)占据的表面积的比值为0.25~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外圈的所述凸起(411)的形状为圆弧形,位于内圈的所述凸起(411)的形状为锯齿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形的凸起(411)具有相交的两个面,所述两个面的夹角为大于0°并且小于1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41)包括多个凸起(411),多个凸起(411)布满至少部分所述透光罩(4)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11)的形状为半球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41)占所述透光罩(4)表面积的比例为0.5~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遮光元件(5),所述光源模组(2)为环形,其套设在所述导光元件(3)的外周侧,所述导光元件(3)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入光面,并且至少在其外表面一侧形成有出光面,所述遮光元件(5)贴附在所述导光元件(3)的内表面一侧并且用于反射从所述导光元件(3)内表面一侧射出的光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6),所述散热器(6)贴附在所述灯壳(1)内表面一侧并且藉由所述遮光元件(5)与所述光源模组(2)导热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1)包括相连接的壳体(11)和端盖(12),所述壳体(11)与所述端盖(12)共同将所述透光罩(4)夹置在二者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2)包括光源板(21)、多个设置在所述光源板(21)上的发光元件(22),所述光源板(21)的形状为环形,多个所述发光元件(22)沿着周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光源板(21)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4)的内表面与/或外表面除所述防眩光的微结构(41)以外的表面构造有混光面(4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面(42)为蚀纹面或磨砂面。
16.一种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发光的灯具组件。
CN202220425457.7U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Active CN217302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5457.7U CN217302681U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5457.7U CN217302681U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02681U true CN217302681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3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25457.7U Active CN217302681U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02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9296B2 (en) Modular optic for changing light emitting surface
US20120147588A1 (en) Omnidirectional led module
JP2011159435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
US9441819B2 (en) Modular optic for changing light emitting surface
CN212929596U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US2016010326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uminaire
JP2008218089A (ja) 照明装置
JP2008053660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6388649B2 (ja) 照明デバイス
JP5379642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2074404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
US20110141731A1 (en) Reflection-type light-emitting assembly
CN213207543U (zh) 一种照明灯具
CN217302681U (zh)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JP2012119152A (ja) 照明装置
CN111998242A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CN111998243A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JPS6323604B2 (zh)
CN212901110U (zh) 光学器件及照明灯具
CN210179534U (zh) 一种低眩光的光学透镜及其灯具模组
JP2008021561A (ja) 照明装置
CN113932163A (zh) 导光元件及灯具
JP5565775B2 (ja) Led照明装置
JP5350072B2 (ja) 照明器具
CN216047226U (zh) 吸顶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