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00415U - 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00415U
CN217300415U CN202220724319.9U CN202220724319U CN217300415U CN 217300415 U CN217300415 U CN 217300415U CN 202220724319 U CN202220724319 U CN 202220724319U CN 217300415 U CN217300415 U CN 217300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pair
cross
sides
sid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43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贤德
黄昱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00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00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阻降装置包括一固定座以及至少一轴杆。固定座包括一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位于所述底壁的两侧,每一侧壁形成至少一卡固凹槽。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轴杆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的至少一卡固凹槽内。本实用新型能防止轴杆转动,增加阻降装置及无外露拉绳窗帘的耐用性。

Description

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即一种无外露拉绳的窗帘以及安装于窗帘的阻降装置,无外露拉绳的窗帘可直接透过拉动下桁杆以升降窗帘。
背景技术
为了窗帘使用的安全,目前已发展无外露拉绳的窗帘。现有无外露拉绳的窗帘通常包含一卷放机构、以及两个阻降器,两个阻降器分别位于卷放机构的两侧。每一阻降器具有一固定座,固定座内通常设置至少一个轴杆。内拉绳穿绕过固定座的至少一轴杆,再朝下穿过叶片,然后固定于窗帘的下桁杆。通过内拉绳与阻降器之间的摩擦力,以避免受自然外力、或窗帘本身的重量而下滑。
先前技术的轴杆为一金属圆杆。金属圆杆的两端通常都是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座的两侧凹槽内。经久使用,金属圆杆受到内拉绳的拉扯难免造成松动,造成金属圆杆在固定座的两侧凹槽内是可转动的。此种情形将导致阻降器失去功效。
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提升阻降器效果,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技术领域所欲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阻降器不耐用、易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包括一固定座以及至少一轴杆。固定座包括一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位于所述底壁的两侧,每一所述侧壁形成至少一卡固凹槽。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所述至少一轴杆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的所述至少一卡固凹槽内。
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胶囊形,其具有一对平行的直线侧边、及一对弧形边,所述一对弧形边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直线侧边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多边形,所述多边形为偶数边。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四边形,并且每一转角处形成倒角。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六边形。
优选的,每一所述侧壁形成三个卡固凹槽,摆置成倒三角形,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数量为三个,分别是中间轴杆、第一侧轴杆、及第二侧轴杆,其中所述第一侧轴杆、及所述第二侧轴杆位于所述中间轴杆的两侧,且高于所述中间轴杆;所述底壁的中间形成一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对应于所述中间轴杆,所述一对侧壁的两侧延伸超过所述底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轴杆与所述第二侧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
优选的,所述中间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其包括一卷放机构以及至少一阻降装置。所述卷放机构具有至少一拉绳。每一所述至少一阻降装置包括有一固定座以及至少一轴杆。所述固定座包括一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位于所述底壁的两侧,每一所述侧壁形成至少一卡固凹槽;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所述至少一轴杆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的所述至少一卡固凹槽内;其中所述至少一拉绳绕经所述至少一轴杆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数量为三个,分别是中间轴杆、第一侧轴杆、及第二侧轴杆,其中所述第一侧轴杆、及所述第二侧轴杆位于所述中间轴杆的两侧,所述升降绳先经过所述阻降装置的所述第二侧轴杆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所述第一侧轴杆,再绕到所述第二侧轴杆,由下而上回转180度绕设于所述第二侧轴杆,再回到所述中间轴杆弯折向下,其中所述升降绳作用于所述第一侧轴杆与所述第二侧轴杆的力矩为相同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透过「至少一个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的技术方案,以提升轴杆能稳固地卡合固定于阻降装置的固定座。本实用新型能防止轴杆转动,增加阻降装置及无外露拉绳窗帘的耐用性。本实用新型的拉绳与呈非圆形截面的轴杆的摩擦力大于一般圆杆所提供的摩擦力。如此,窗帘更为稳定,提供下桁杆阻滞作用,下桁杆不受自然外力或本身的重量下滑。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阻降装置另一绕线方式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阻降装置另一绕线方式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阻降装置另一绕线方式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阻降装置另一绕线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但这些组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阻降装置3,可应用于无外露拉绳窗帘10。无外露拉绳窗帘10包括一上桁杆11、一下桁杆12、升降绳16、多个叶片18、一卷放机构2、以及两个阻降装置3。卷放机构2与两个阻降装置3可以是置于上桁杆11内部。卷放机构2提供动力,可以带动升降绳16以升降窗帘。两个阻降装置3(右侧的图略)设置于卷放机构2的两侧,提供升降绳16阻力。本实施例的图1仅为示意,其中省略了调整叶片角度的机构。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类型的窗帘,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布料型窗帘、或蜂巢型窗帘。
请参阅图2至图4,每一阻降装置3包括有一固定座30、及三根轴杆(33、34、35),分别是中间轴杆33、第一侧轴杆34、第二侧轴杆35。三根轴杆(33、34、35)固定于固定座3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轴杆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根。
如图2及图3所示,固定座30包括一底壁31、及一对侧壁32。所述一对侧壁32位于底壁31的两侧。所述一对侧壁32延伸超过底壁31。每一侧壁32朝远离底壁31的方向延伸形一对弹性卡臂325,能用以固定阻降装置3于上桁杆11。每一侧壁32形成三个卡固凹槽321、322、323,分别容纳轴杆(33、34、35)的一端部。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卡固凹槽是配合轴杆,卡固凹槽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此外,固定座30还具有一对竖壁326,用以容纳调整叶片18角度的横梁(图略)。所述一对竖壁326分别横跨于所述一对侧壁32的顶缘,并且邻近弹性卡臂325的侧边。
具体的说,固定座30的每一侧壁32形成三个卡固凹槽321、322、323,摆置成倒三角形,中间的卡固凹槽321最接近底壁31,位于两侧的卡固凹槽322、323略远离底壁31。轴杆的数量为三个,分别是中间轴杆33、第一侧轴杆34、及第二侧轴杆35。其中第一侧轴杆34与第二侧轴杆35位于中间轴杆33的两侧,且高于中间轴杆33。底壁31的中间形成一贯穿孔310,贯穿孔310对应于中间轴杆33,所述一对侧壁32的两侧延伸超过底壁31。
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项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呈非圆形的截面使轴杆能稳固地卡合固定于侧壁32的卡固凹槽内,能防止轴杆转动,增加耐用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轴杆34与第二侧轴杆35的截面呈非圆形,并且可以具有相同的外形。第一侧轴杆34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32的卡固凹槽322内。第二侧轴杆35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32的卡固凹槽323内。配合非圆形的轴杆,卡固凹槽322、323的两侧可以是平面,不需要凸块的结构。
以第一侧轴杆34举例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侧轴杆34的截面形状呈胶囊形。具体的说,第一侧轴杆34具有一对平行的直线侧边341、及一对弧形边342,所述一对弧形边342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直线侧边341的端部。第一侧轴杆34卡合固定于卡固凹槽322内以后,由于其剖面呈胶囊形,可以更稳固地卡合固定于侧壁32的卡固凹槽322内。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第一侧轴杆的剖面为胶囊形,也可以是别的形状。此外,其中第二侧轴杆或中间轴杆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非圆形。
如图4所示,其显示升降绳16穿过阻降装置3的一种绕绳方式。相似于图1的例子,卷放机构(图略)设置于阻降装置3右侧,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的第二侧轴杆35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一侧轴杆34。接着,再绕到第二侧轴杆35,由下而上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二侧轴杆35,再回到中间轴杆33弯折向下。本实施例优点在于,升降绳16至少经过第一侧轴杆34上方的弧形边342、左边的直线侧边341、及下方的弧形边342。本实施例中,升降绳16与第一侧轴杆34的摩擦力大于一般圆杆所提供的摩擦力。其中升降绳16作用于第一侧轴杆34与第二侧轴杆35的力矩为相同方向。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种绕绳方式。
如图5所示,显示升降绳16穿过阻降装置3的另一种绕绳方式。图5的三根轴杆相同于图4的第一实施例结构,与图4的差异只在于绕线方式。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的第二侧轴杆35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一侧轴杆34。接着,再绕到中间轴杆33,由上而下回转90度经过中间轴杆33,向下穿过叶片18(图略)。本实施例优点在于,升降绳16至少经过第一侧轴杆34上方的弧形边342、左边的直线侧边341、及下方的弧形边342,也能提供较大的摩擦力。
[第二实施例]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第二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剖视图。为显示本实施例的特征,本实施例的阻降装置3a具有第一侧轴杆34a、第二侧轴杆35a及中间轴杆33。与上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侧轴杆34a与第二侧轴杆35a的截面形状呈六边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轴杆的截面形状可以呈多边形,多边形为偶数边。
本实施例中,图6的绕线方式相似于图4,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a的第二侧轴杆35a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经第一侧轴杆34a的左上斜边、左侧边、以及左下斜边。接着,再绕到第二侧轴杆35a,由下而上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二侧轴杆35a,再回到中间轴杆33弯折向下。升降绳16与第一侧轴杆34a的摩擦力大于一般圆杆所提供的摩擦力。其中升降绳16作用于第一侧轴杆34a与第二侧轴杆35a的力矩为相同方向。
如图7所示,显示升降绳16穿过阻降装置3a的另一种绕绳方式。图7的三根轴杆相同于图6的第二实施例结构,与图6只差异在于绕线方式。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a的第二侧轴杆35a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一侧轴杆34a。接着,再绕到中间轴杆33,由上而下回转90度经过中间轴杆33,向下穿过叶片18(图略)。
[第三实施例]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第三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剖视图。与上面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阻降装置3b的第一侧轴杆34b与第二侧轴杆35b的截面形状呈四边形,并且每一转角处形成倒角。换句话说,大略呈八边形。
本实施例中,图8显示升降绳16穿过阻降装置3b的一种绕绳方式。相似于图1的例子,卷放机构(图略)设置于阻降装置3b右侧,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b的第二侧轴杆35b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一侧轴杆34b。接着,再绕到第二侧轴杆35b,由下而上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二侧轴杆35b,再回到中间轴杆33弯折向下。其中升降绳16作用于第一侧轴杆34b与第二侧轴杆35b的力矩为相同方向。升降绳16绕经第一侧轴杆34b的左上平面、左上斜边、左侧边、左下斜边、以及左下平面。升降绳16与第一侧轴杆34b的摩擦力大于一般圆杆所提供的摩擦力。
如图9所示,三根轴杆相同于图8的第三实施例结构,与图8只差异在于绕线方式。图8显示升降绳16穿过阻降装置3b的另一种绕绳方式。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b的第二侧轴杆35b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一侧轴杆34b。接着,再绕到中间轴杆33,由上而下回转90度经过中间轴杆33,向下穿过叶片18(图略)。
[第四实施例]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第四实施例的阻降装置的剖视图。与前面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阻降装置3c的中间轴杆33c的截面呈非圆形。本实施例的中间轴杆33c相似于第三实施例的侧轴杆,中间轴杆33c截面形状呈四边形,并且每一转角处形成倒角。换句话说,大略呈八边形。然而,中间轴杆33c的截面也可以是相似于其他实施例的非圆形的形状。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侧轴杆34c、或第二侧轴杆35c的截面可以是圆形,可以是以紧配方式固定于固定座30。
图10的绕线方式相似于图4,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c的第二侧轴杆35c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经第一侧轴杆34c。接着,再绕到第二侧轴杆35c,由下而上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二侧轴杆35c,再回到中间轴杆33c弯折向下。其中升降绳16作用于第一侧轴杆34c与第二侧轴杆35c的力矩为相同方向。升降绳16至少绕过中间轴杆33c的上顶面、转角斜面、及左侧面,升降绳16与中间轴杆33c的摩擦力大于一般圆杆所提供的摩擦力。
如图11所示,显示升降绳16穿过阻降装置3c的另一种绕绳方式。图11的三根轴杆相同于图10的第四实施例结构,与图10的差异在于绕线方式。升降绳16先经过阻降装置3c的第二侧轴杆35c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第一侧轴杆34c。接着,再绕到中间轴杆33c,由上而下回转90度经过中间轴杆33c,向下穿过叶片18(图略)。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透过「至少一个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的技术方案,以提升轴杆能稳固地卡合固定于阻降装置的固定座。本实用新型不仅能防止轴杆转动,增加阻降装置及无外露拉绳窗帘的耐用性。本实用新型的拉绳与呈非圆形截面的轴杆的摩擦力大于一般圆杆所提供的摩擦力。如此,窗帘更为稳定,提供下桁杆阻滞作用,下桁杆不受自然外力或本身的重量下滑。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座,包括一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位于所述底壁的两侧,每一所述侧壁形成至少一卡固凹槽;以及
至少一轴杆,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所述至少一轴杆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的所述至少一卡固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胶囊形,其具有一对平行的直线侧边、及一对弧形边,所述一对弧形边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直线侧边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多边形,所述多边形为偶数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四边形,并且每一转角处形成倒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形状呈六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壁形成三个卡固凹槽,摆置成倒三角形,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数量为三个,分别是中间轴杆、第一侧轴杆、及第二侧轴杆,其中所述第一侧轴杆、及所述第二侧轴杆位于所述中间轴杆的两侧,且高于所述中间轴杆;所述底壁的中间形成一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对应于所述中间轴杆,所述一对侧壁的两侧延伸超过所述底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轴杆与所述第二侧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的阻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
9.一种无外露拉绳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卷放机构,具有至少一升降绳;以及
至少一阻降装置,每一所述至少一阻降装置包括有:
一固定座,包括一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位于所述底壁的两侧,每一所述侧壁形成至少一卡固凹槽;以及
至少一轴杆,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截面呈非圆形,所述至少一轴杆的两端相对应地卡合固定于所述一对侧壁的所述至少一卡固凹槽内;其中所述至少一升降绳绕经所述至少一轴杆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轴杆的数量为三个,分别是中间轴杆、第一侧轴杆、及第二侧轴杆,其中所述第一侧轴杆、及所述第二侧轴杆位于所述中间轴杆的两侧,所述升降绳先经过所述阻降装置的所述第二侧轴杆的上方,然后由上而下回转180度绕设于所述第一侧轴杆,再绕到所述第二侧轴杆,由下而上回转180度绕设于所述第二侧轴杆,再回到所述中间轴杆弯折向下,其中所述升降绳作用于所述第一侧轴杆与所述第二侧轴杆的力矩为相同方向。
CN202220724319.9U 2022-03-15 2022-03-30 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Active CN2173004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2529 2022-03-15
TW111202529U TWM628364U (zh) 2022-03-15 2022-03-15 無外露拉繩窗簾及其阻降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00415U true CN217300415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35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4319.9U Active CN217300415U (zh) 2022-03-15 2022-03-30 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00415U (zh)
TW (1) TWM62836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8364U (zh) 2022-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7408B (zh) 遮蔽装置及用于遮蔽装置的离合器
EP1918505B1 (en) Spring motor and drag brake for drive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5927438A (en) Personnel lifting-lowering system
JP593729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14430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8286947B2 (en) Pulley apparatus
CN217300415U (zh) 无外露拉绳窗帘及其阻降装置
EP2411096A1 (en) Auto-lock compact rope descent device
US20120227913A1 (en) Polygonal drum for controlling blind slats
US11002070B2 (en) Tilt mechanism for a window blind
CN213710931U (zh) 具有自动排绳功能的手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KR100772203B1 (ko) 타워크레인의 승강장치
CA1278252C (en) Self-returning roller blind
WO2016084527A1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11852315A (zh) 防坠落装置及爬梯组件
CN2371323Y (zh) 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升降机构
CN213743027U (zh) 一种转角连接结构及百叶窗
JPH0972174A (ja) シャッタ
CN217602530U (zh) 一种简易百叶帘
CN215755812U (zh) 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的吊笼及其手动制动装置
CN214118024U (zh) 一种百叶窗的绳梯固定装置
JP3001406U (ja) ブラインドの回転操作棒
CN209942209U (zh) 一种用于爬架提升的单链正挂葫芦安装结构
CN220182650U (zh) 一种具有防坠功能的升降设备
CN220845060U (zh) 一种叠合板的吊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