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0903U - 气流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流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0903U
CN217270903U CN202122037918.1U CN202122037918U CN217270903U CN 217270903 U CN217270903 U CN 217270903U CN 202122037918 U CN202122037918 U CN 202122037918U CN 217270903 U CN217270903 U CN 217270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flow generating
opening
air outlet
airflow
clos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379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钦鸿
纪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aod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aod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aod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aod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379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0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0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0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流产生装置,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具有与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气流产生组件,气流产生组件设置在内部空间中,用于产生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并且包括至少一个驱动件和与驱动件连接的至少一个扇叶;和至少一个开合部,开合部设置在壳体外侧并且能够移动地与壳体连接,其中,开合部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形成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并且开合部能够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允许气流经出风口流出气流产生装置,从而能够减少或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落入气流产生装置内部。

Description

气流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流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风扇能够通过经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对人或物体进行降温。但是,外界环境中的异物,例如空气中的灰尘,可能通过吹风口或者进风口落入风扇内部。当灰尘沉积在扇叶上时,会增加扇叶重量,进而增加电机的负荷,并且可能导致风扇内部的电气部件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气流产生装置,以减少或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落入风扇内部。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具有与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气流产生组件,气流产生组件设置在内部空间中,用于产生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并且包括至少一个驱动件和与驱动件连接的至少一个扇叶;和至少一个开合部,开合部设置在壳体外侧并且能够移动地与壳体连接,其中,开合部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形成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并且开合部能够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允许气流经出风口流出气流产生装置。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壳体的外表面置有至少一个滑槽,并且开合部的面向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凸起,开合部通过凸起在滑槽中的滑动与壳体能够移动地连接。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至少一个滑槽设置在壳体的相对侧的外表面,并且开合部的凸起能够弹性地卡入到滑槽中。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滑槽和凸起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开关,当开合部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时,开关被触发,以形成闭合电路为驱动件供电。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至少一个驱动件中的每个电连接在单独的电路中,并且凸起中的每个或滑槽中的每个具有相对应的开关,其中,当开合部中的任意一个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时,所形成的闭合电路为相对应的一个驱动件供电。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开合部具有包围壳体的部分的形状,并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壳体的相邻侧壁上,并被开合部同时覆盖。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扇叶被定位成使得扇叶的轴向方向朝向进风口,并且扇叶的径向方向朝向出风口。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壳体的形状被构造成,使得当开合部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时,气流产生装置具有规则的六面体形状。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至少一个开合部是两个开合部,两个开合部能够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并且能够背离彼此移动以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壳体在进风口和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脚架,脚架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的底部,用于调节气流产生装置的角度,并且脚架能够折叠以容纳在气流产生装置的脚架容纳槽中。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提手,提手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的顶部,并且能够枢转以容纳在气流产生装置的提手容纳槽中。
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气流产生装置,该气流产生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内部空间中,用于将气流产生组件相对于壳体固定。
根据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气流产生装置通过设置壳体、气流产生组件以及至少一个开合部。壳体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具有与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气流产生组件设置在内部空间中,用于产生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并且包括至少一个驱动件和与驱动件连接的至少一个扇叶;开合部设置在壳体外侧并且能够移动地与壳体连接,其中,开合部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形成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并且开合部能够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允许气流经出风口流出气流产生装置,能够减少或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落入气流产生装置内部,从而能够减少或避免因扇叶沉积灰尘而增加电能消耗。一方面能够节省电能,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装置内部部件的损坏,从而提升气流产生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一爆炸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爆炸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爆炸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爆炸图;
图9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爆炸图;
图10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一剖视图;
图11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12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又一爆炸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110、110-1、110-2:进风口;
120、120-1、120-2:出风口;
130:滑槽;
131:开关;
141:进风口格栅;
142:出风口格栅;
150:提手容纳槽;
200、200-1、200-2:气流产生组件;
210、210-1、210-2:驱动件;
220、220-1、220-2:扇叶;
231、231-1、231-2:驱动件底座;
232、232-1、232-2:驱动件固定件;
300、300-1、300-2:开合部;
310:凸起;
320:脚架容纳槽;
400:脚架;
410:第一转轴;
420:第二转轴;
430:脚底;以及
500: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相关技术中,风扇能够通过经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对人或物体进行降温。但是,外界环境中的异物,例如空气中的灰尘,可能通过吹风口或者进风口落入风扇内部。当灰尘沉积在扇叶上时,会增加扇叶重量,进而增加电机的负荷,并且可能导致风扇内部的电气部件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气流产生装置的壳体外侧设置能能够移动地与壳体连接的至少一个开合部,并且,开合部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形成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能够减少或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落入气流产生装置内部,从而能够减少或避免因扇叶沉积灰尘而增加电能消耗。一方面能够节省电能,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装置内部部件的损坏,从而提升气流产生装置的可靠性。
以下结合图1至图15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11。其中,图1至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至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爆炸图,图10和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剖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流产生装置,该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壳体100、气流产生组件200(包括气流产生组件200-1和气流产生组件200-2)以及开合部300(包括开合部300-1和开合部300-2)。
壳体100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具有与内部空间连通的进风口110(包括进风口110-1和进风口110-2)以及出风口120(包括出风口120-1和出风口120-2)。壳体100可以由常见的材质例如金属、塑料等经过常用的加工方法加工而成。壳体100可以包括能够互相连接的多个壳体部分,多个壳体部分能够拆卸,以方便对内部空间中的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相同侧或不同侧。并且,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的形状可以根据壳体100的形状来设定。例如从图3至图6中可以清楚看到地,进风口110-2呈大致圆形,而出风口120-1和出风口120-2呈大致矩形。
如图5和图6所示,气流产生组件200(包括气流产生组件200-1和气流产生组件200-2)设置在内部空间中,用于产生从出风口120流出的气流。并且,气流产生组件200包括驱动件210(包括驱动件210-1和驱动件210-2)和与驱动件210连接的扇叶220(包括扇叶220-1和扇叶220-2)。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固定件。其中,固定件又包括驱动件底座231和驱动件固定件232。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件设置在内部空间中,可以用于将气流产生组件200相对于壳体100固定。图5中示出了左侧的气流产生组件200-1,气流产生组件200-1包括驱动件210-1、扇叶220-1以及驱动件底座231-1和驱动件固定件232-1;右侧的气流产生组件200-2,气流产生组件200-2也包括驱动件210-2、扇叶220-2以及驱动件底座231-2和驱动件固定件232-2。设置在两侧的气流产生组件200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由此,一方面,固定件可以减少驱动件21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通用型号的驱动件210和扇叶220的构型来设计固定件的形状,而无需对驱动件210和扇叶220进行改造。
图7至图9示出了一种可能的装配过程。如图7至图9所示,可以先将驱动件安装在底座231上,并利用驱动件固定件对驱动件进行固定;然后,将扇叶220从驱动件底座231的另一侧安装在驱动件上。然后,可以将扇叶、驱动件、驱动件底座和驱动件固定件的整体安装到壳体100上。最后,可以将壳体100与相应的开合部300-1装配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可以只包括驱动件底座231,也可以只包括驱动件固定件232,根据整体构型的需求来设计驱动件底座231或驱动件固定件232的形状,以将气流产生组件200相对于壳体100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气流产生组件200可以只包括驱动件210和与驱动件210连接的扇叶220,而无需固定件。即,可以将壳体100的内部形状设定成能够固定驱动件210,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1至图9,开合部300-1和开合部300-2设置在壳体100的外侧并且能够移动地与壳体100连接。例如,可以在开合部300与壳体100之间设置滚珠,以使得开合部300与壳体100能够进行相对移动。开合部300-1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10-1和出风口120-1的位置;开合部300-2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10-2和出风口120-2的位置;从而形成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并且开合部300-1能够移动至暴露进风口110-1和出风口120-1的位置,以允许气流经出风口120-1流出气流产生装置;开合部300-2能够移动至暴露进风口110-2和出风口120-2的位置,以允许气流经出风口120-2流出气流产生装置(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当不需要使用气流产生装置时,可以将开合部30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的位置,由此,气流产生装置能够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少或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落入气流产生装置内部。例如,放置在外界环境中的、形成密闭空间的气流产生装置能够减少或避免因扇叶沉积灰尘而增加电能消耗。一方面可以节省电能,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异物(例如液体)进入装置内部,造成装置内部部件的损坏,从而可以提升气流产生装置的可靠性。
继续参考图3至图6,壳体100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滑槽130,并且开合部300的面向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凸起310。如图所示,壳体100的上部的外表面设置有4个滑槽130,其中左侧和右侧各有2个滑槽130。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壳体100的上部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有2个滑槽130,其中左侧和右侧各1个滑槽130。凸起310的数量可以与滑槽130的数量相对应。凸起310的形状可以是如图所示的方块形,也可以是圆顶形。
开合部300通过凸起310在滑槽130中的滑动与壳体100能够移动地连接。其中,凸起310与滑槽130之间可以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采用滑槽与凸起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开合部300与壳体100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继续参考图3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滑槽130设置在壳体100的相对的两侧的外表面。例如,除了在壳体100的上部的外表面设置4个滑槽130,还可以在壳体100的下部的外表面设置4个滑槽130。并且开合部300的凸起310能够弹性地卡入到滑槽130中。由此,凸起310从上下两个方向弹性地卡入到滑槽130中,可以限定开合部300相对于壳体100的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开合部300可以由任何适于弹性成型的材料(例如塑料)构成,以使得在将开合部300的凸起310卡入到滑槽130中时,开合部300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形变,以使凸起310较为容易地卡入到滑槽130中;而且,在卡入以后,弹性的开合部300能够保持凸起310卡入到滑槽130中的状态,从而使得开合部300不会轻易地从壳体100上脱落。
继续参考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130设置有开关131,开关131可以设置在滑槽130的一端中,如图11所示,当开合部300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图中不可见)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开关130被触发,以形成闭合电路,为驱动件210供电。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凸起310可以设置有开关,开关可以设置在凸起310的一端,当开合部300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图中不可见)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开关130被触发,以形成闭合电路为驱动件210供电。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滑槽130和凸起310均可以设置有开关。例如,滑槽130和凸起310上均设置有电触点,当开合部300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图中不可见)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凸起310上的电触点和滑槽130上的电触点形成电接触,从而形成闭合电路,为驱动件210供电。
由此,通过在滑槽130和凸起310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开关,当开合部300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图中不可见)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开关被触发以形成闭合电路,此时驱动件210被供电,从而带动扇叶220旋转,旋转产生的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10流经出风口120;当开合部30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图中不可见)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闭合电路可以自动断开,此时驱动件210断电,扇叶220停止旋转。因此,通过移动开合部300,在覆盖和暴露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的同时,可以相应地控制驱动件210的关闭和打开,一方面能够避免用户忘记关闭驱动件而造成电能的浪费;另一方面,能够方便地打开和关闭送风,无需另外设置单独的开关,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驱动件210均可以电连接在单独的电路中。例如,驱动件210-1可以连接在一个电路中,而另外一个驱动件210-2也可以连接在另一个电路中。并且凸起中的每个或滑槽中的每个都可以设置有相对应的开关。当开合部300-1移动至暴露进风口110-1和出风口120-1的位置时,所形成的闭合电路为驱动件210-1供电;当开合部300-2移动至暴露进风口110-2和出风口120-2的位置时,所形成的闭合电路为驱动件210-2供电。由此,每侧的开合部300可以对相应一侧的驱动件210进行单独控制,使得控制出风更加灵活,又能够节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合部300可以具有包围壳体100的部分的形状。例如,如图1至图11所示,开合部300具有类似于壳体形的形状,并且该壳体形的形状与壳体100的一部分能够相应配合。并且,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分别位于壳体100的相邻侧壁上。例如,进风口110-1和进风口110-2分别位于壳体100的左右两侧的侧壁上,而出风口120-1和出风口120-2位于壳体100的前侧壁上,当开合部300相对于壳体100移动并覆盖了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中的一者时,开合部300也同时会覆盖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中的另一者。由此,用户无需多次移动开合部300或分别移动多个开合部300来同时覆盖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使得操作更加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叶220可以被定位成使得扇叶220的轴向方向朝向进风口110,并且扇叶220的径向方向朝向出风口120。由此,能够在内部空间中形成从进风口110到扇叶220、再从扇叶220到出风口120的较短的气流路径,使得壳体100的尺寸可以尽可能地小,从而提升气流产生装置的便携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的形状被构造成,使得当开合部30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气流产生装置具有规则的六面体形状。例如,壳体100可以被构造成前部(被开合部300包围的部分)的尺寸略小于后部(未被开合部300包围的部分)的尺寸。因此,当开合部30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的位置时,开合部300包围在上述尺寸略小的壳体100的部分上,气流产生装置可以形成规则的六面体形状,不仅便于收纳,而且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开合部300-1和300-2能够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并且两个开合部300-1和300-2能够背离彼此移动以暴露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通过如此设置开合部300的移动方向,便于用户进行双手操作。即,用户可以使用左右手各握持一个开合部300-1和300-2,通过将开合部300-1和300-2拉向远离彼此来打开气流产生装置;并通过将开合部300-1和300-2推向靠近彼此来关闭气流产生装置,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在进风口110处设置有进风口格栅141,并且,壳体100可以在出风口120处设置有出风口格栅142。格栅可以与壳体100一体成型。并且,可以根据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的形状来分别设置进风口格栅141和出风口格栅142的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进风口格栅141可以设置成放射形格栅;而如图3所示,出风口格栅142可以设置成条形格栅。
通过在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处分别设置格栅,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在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被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情况下,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进入内部空间,对扇叶220或驱动件210造成破坏,影响用户使用。
图12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爆炸图。图13至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另外,参考图12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还可以包括脚架400。脚架400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的底部,用于调节气流产生装置的角度。如图12所示,脚架400可以包括:第一转轴410、第二转轴420和脚底430。其中,第一转轴410、第二转轴420和脚底430三者彼此之间能够枢转地连接。当需要使用脚架400来调节气流产生装置的角度时,可以枢转第一转轴410、第二转轴420和脚底430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使气流产生装置的一部分相对于另外一部分抬高,从而调节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方向(如图13所示)。当不需要使用脚架400时,可以将脚架400折叠,并将折叠后的脚架400容纳在气流产生装置的脚架容纳槽320中(如图14所示),从而保护脚架400,并使得气流产生装置可以形成美观的整体。
应当理解,虽然示出的脚架容纳槽320设置在开合部300的底部,但是,脚架容纳槽还可以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的底部的任意位置。例如,脚架容纳槽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
另外,参考图1和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还可以包括提手500,提手500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的顶部。如图15所示,提手500能够相对于壳体100枢转任意的角度,从而便于用户握持,提升气流产生装置的便携性;如图1所示,提手500还能够枢转以容纳在气流产生装置的提手容纳槽150中,从而可以保护提手500,并使得气流产生装置可以形成美观的整体。
应当理解,虽然示出的提手容纳槽150设置在壳体100的顶部,但是,提手容纳槽还可以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的顶部的任意位置。例如,提手容纳槽可以设置在开合部300的顶部。
应当理解,虽然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具有两个开合部300。但是,气流产生装置还可以具有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开合部300。多个开合部300均能够移动地与壳体100连接。多个开合部300能够移动至覆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形成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并且,多个开合部300能够移动至暴露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允许气流经出风口流出气流产生装置。从而能够减少或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落入气流产生装置内部,从而能够减少或避免因扇叶沉积灰尘而增加电能消耗。一方面能够节省电能,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装置内部部件的损坏,从而提升气流产生装置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尺寸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尺寸,使用这些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并且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提供了能够用于实现本申请的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应当理解的是,这些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完全是示例性的,并且不用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想到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具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
气流产生组件,所述气流产生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用于产生从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并且包括至少一个驱动件和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的至少一个扇叶;和
至少一个开合部,所述开合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侧并且能够移动地与所述壳体连接,其中,所述开合部能够移动至覆盖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形成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密闭空间,并且其中,所述开合部能够移动至暴露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以允许气流经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气流产生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置有至少一个滑槽,并且所述开合部的面向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开合部通过所述凸起在所述滑槽中的滑动与所述壳体能够移动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滑槽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相对侧的外表面,并且所述开合部的凸起能够弹性地卡入到所述滑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槽和所述凸起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开关,其中,当所述开合部移动至暴露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时,所述开关被触发,以形成闭合电路为所述驱动件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驱动件中的每个电连接在单独的电路中,并且凸起中的每个或滑槽中的每个具有相对应的开关,其中,当所述开合部中的任意一个移动至暴露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时,所形成的闭合电路为相对应的一个驱动件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部具有包围所述壳体的部分的形状,并且,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邻侧壁上,并被所述开合部同时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叶被定位成使得所述扇叶的轴向方向朝向所述进风口,并且所述扇叶的径向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形状被构造成,使得当所述开合部移动至覆盖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时,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具有规则的六面体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开合部是两个开合部,其中,所述两个开合部能够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并且能够背离彼此移动以暴露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脚架,所述脚架设置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角度,并且所述脚架能够折叠以容纳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脚架容纳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提手,所述提手设置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顶部,并且能够枢转以容纳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提手容纳槽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组件还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用于将所述气流产生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
CN202122037918.1U 2021-08-26 2021-08-26 气流产生装置 Active CN217270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7918.1U CN217270903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气流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7918.1U CN217270903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气流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0903U true CN217270903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52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37918.1U Active CN217270903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气流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09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6808B2 (en) Air cleaner
US9827523B2 (en) Air cleaner
US20050210624A1 (en) Portable hand-held battery-operated dust blower
US20220133011A1 (en) Hair appliance switch mechanism
JP5997888B2 (ja) 携帯用拡散器
CN216477949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7270903U (zh) 气流产生装置
JP2023537228A (ja) 乾燥機
CN114766965A (zh) 集尘机
JP2022043015A (ja) 携帯型温度調節装置
CN212899135U (zh) 便携风扇
CN217658491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及出风件
US4928204A (en) Portable electrical appliance
CN211550061U (zh) 脖戴风扇
KR100333611B1 (ko) 후드겸용 전자레인지의 배기그릴 개폐장치
CN212108877U (zh) 一种小型加湿器辅助装置
CN219735409U (zh) 灶具
JP2020026946A (ja) 暖房装置
KR20190064053A (ko) 온풍기 겸용 환풍기
KR100954774B1 (ko) 분리가능한 전면 커버를 구비한 환풍기
CN220452253U (zh) 一种大风量隐藏扇叶式手持风扇
CN214017235U (zh) 料理机
JP202217039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室外機本体、及び取手
CN217029347U (zh) 一种桌面小风扇
JP3768159B2 (ja) 除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