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6556U -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36556U CN217236556U CN202220746176.1U CN202220746176U CN217236556U CN 217236556 U CN217236556 U CN 217236556U CN 202220746176 U CN202220746176 U CN 202220746176U CN 217236556 U CN217236556 U CN 2172365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pipe
- straight line
- input pipe
- concentr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集中输入管、以及集中输出管,换热组件包括多组相连通的换热管道,换热管道的入口与集中输入管相连通,换热管道的出口与集中输出管相连通,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流出,实现换热效果,而本申请换热管道折弯以形成弯曲段、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弯曲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形成更大的迎风散热面积,使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更好,且节省空间,减少材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换热设备为了增大换热效果以及使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会采用两排平面型换热组件架设形成夹角,但是这种换热设备在两排换热组件架设相交处的空间未能利用,迎风面积小,散热效率有限,浪费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迎风面积大、换热效果好、节省空间、减少材料的折弯型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集中输入管、以及集中输出管,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多个相连通的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与所述集中输入管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与所述集中输出管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折弯以形成弯曲段、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远离弯曲段的一端形成进风口。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集中输入管的出口设有分液头,所述分液头上设有若干分液孔,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通过输入连接管连通所述分液孔。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通过输出连接管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架,所述换热组件设于安装框架上,所述安装框架上并位于换热组件的两侧设有支撑侧板。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安装框架包括第一安装框和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一直线段远离所述弯曲段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上,所述第二直线段远离所述弯曲段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上,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集中输入管与所述集中输出管的固定支撑机构。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集中输入管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靠近第二直线段一侧的第一输入管、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远离第二直线段一侧的第二输入管、以及连接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的第三输入管;所述集中输出管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靠近第二直线段一侧的第一输出管、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远离第二直线段一侧的第二输出管、以及连接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的第三输出管;所述第一输入管、第二输入管、第一输出管、以及第二输出管平行于所述换热组件的长度方向。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第一输入管的第一固定支撑组件,所述第一固定支撑组件包括若干设于第一安装框和第二安装框之间的第一安装架、以及设于第一安装架上的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套设于第一输入管外壁。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第二输入管和第二输出管的第二固定支撑组件,所述第二固定支撑组件包括若干安装在安装框架上并位于第一直线段远离第二直线段一侧的第二安装架、以及设于第二安装架上的第二固定环和第三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套设于第二输入管外壁,所述第三固定环套设于第二输出管外壁。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换热管道之间的翅片组件。
如上所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所述弯曲段的弯曲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3~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集中输入管、以及集中输出管,换热组件包括多组相连通的换热管道,换热管道的入口与集中输入管相连通,换热管道的出口与集中输出管相连通,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流出,实现换热效果,而本申请换热管道折弯以形成弯曲段、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弯曲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形成更大的迎风散热面积,使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更好,且节省空间,减少材料。
2、同时本申请还包括安装框架,安装框架上设有位于换热组件两侧的支撑侧板,换热组件两侧设置支撑侧板不仅能够加强换热组件的支撑强度,而且与换热组件两支撑侧板形成换热腔,使得气流不会直接从两侧敞口流出,经过支撑侧板的阻挡在换热腔内往复回流从换热组件上的翅片组件的缝隙间流出,大大的提高了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2、设于安装框架1上并位于换热组件2两侧的支撑侧板3、集中输入管4、以及集中输出管5,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多个相连通的换热管道21,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多个相连通的换热管道21,具体地,两个所述换热管道21上下设置形成换热管道组,多组换热管道组沿长度方向设置,并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21的入口与所述集中输入管4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21的出口与所述集中输出管5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21折弯以形成弯曲段211、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211的第一直线段212和第二直线段213,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远离弯曲段的一端形成进风口。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流出,实现换热效果,而本申请换热管道折弯以形成弯曲段、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弯曲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形成更大的迎风散热面积,使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更好,且节省空间,减少材料。同时,本申请采取了分体拼合的结构,将换热组件设成沿长度方向拼合形成的第一换热组件段和第二换热组件段,使得长度较长的换热组件安装更加方便。
所述弯曲段211的弯曲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3~5mm。优选3.3mm。
同时,还包括安装框架1,所述换热组件2设于安装框架1上,所述安装框架1上并位于换热组件2的两侧设有支撑侧板3,换热组件2两侧设置支撑侧板3不仅能够加强换热组件的支撑强度,而且与换热组件2两支撑侧板3形成换热腔,使得气流不会直接从两侧敞口流出,经过支撑侧板的阻挡在换热腔内往复回流从换热组件2上的翅片组件的缝隙间流出,大大的提高了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具体地,所述集中输入管4的出口设有分液头6,所述分液头6上设有若干分液孔61,所述换热管道21的入口通过输入连接管(图中未视出)连通所述分液孔61。若干所述分液孔61沿所述分液头6周向均布。所述输入连接管采用毛细管,若干毛细管一端分别与多组换热管道21的对应入口连通,另一端与若干所述分液孔61连通。
另外,所述换热管道21的出口通过输出连接管7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5。若干所述输出连接管7一端分别与多组换热管道21的对应出口连通,另一端与集中输出管5连通。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4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5流出,多组的换热管道21结合集中式的输入输出管道,管路布置更加简洁,且换热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架1包括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所述第一直线段212远离所述弯曲段211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11上,所述第二直线段213远离所述弯曲段211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12上,所述安装框架1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集中输入管4与所述集中输出管5的固定支撑机构。通过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的设置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不易变形;而通过在安装框架1上设置固定支撑机构使集中输入管4和集中输出管5更加稳固不易发生晃动。
具体地,所述集中输入管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靠近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一输入管41、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远离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二输入管42、以及连接第一输入管41和第二输入管42的第三输入管3;所述集中输出管5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靠近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一输出管51、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远离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二输出管52、以及连接第一输出管51和第二输出管52的第三输出管53;所述第一输入管41、第二输入管42、第一输出管51、以及第二输出管52平行于所述换热组件2的长度方向。换热管道21折弯时第一直线段212和第二直线段213靠近的一侧形成了容纳空间,第一输入管41和第一输出管51均设于该容纳空间内,结构更加紧凑、稳定。
更具体地,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第一输入管41的第一固定支撑组件81,所述第一固定支撑组件81包括若干设于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之间的第一安装架811、以及设于第一安装架811上的第一固定环812,所述第一固定环812套设于第一输入管41外壁。若干所述第一安装架811沿换热组件2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第一安装架811一端与第一安装框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框12连接,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而通过第一固定环812一端设于第一安装架811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一输入管41外壁,使得第一输入管41不易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第二输入管42和第二输出管52的第二固定支撑组件82,所述第二固定支撑组件82包括若干安装在安装框架1上并位于第一直线段212远离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二安装架821、以及设于第二安装架821上的第二固定环822和第三固定环823,所述第二固定环822套设于第二输入管42外壁,所述第三固定环823套设于第二输出管52外壁。通过第二固定环822一端设于第二安装架821上,另一端套设于第二输入管42外壁,使得第二输入管42稳固不易晃动;同理,通过第三固定环823使第二输出管52稳固不易晃动。
再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组件2还包括套设于换热管道21之间的翅片组件22。翅片的热交换面积更大,换热效果更佳。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同时由于行业命名不一样,不限于以上命名,不限于英文命名。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组件(2)、集中输入管(4)、以及集中输出管(5),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多个相连通的换热管道(21),所述换热管道(21)的入口与所述集中输入管(4)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21)的出口与所述集中输出管(5)相连通,所述换热管道(21)折弯以形成弯曲段(211)、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211)的第一直线段(212)和第二直线段(213),所述第一直线段(212)和第二直线段(213)远离弯曲段(211)的一端形成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输入管(4)的出口设有分液头(6),所述分液头(6)上设有若干分液孔(61),所述换热管道(21)的入口通过输入连接管连通所述分液孔(6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21)的出口通过输出连接管(7)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框架(1),所述换热组件(2)设于安装框架(1)上,所述安装框架(1)上并位于换热组件(2)的两侧设有支撑侧板(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1)包括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所述第一直线段(212)远离所述弯曲段(211)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11)上,所述第二直线段(213)远离所述弯曲段(211)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12)上,所述安装框架(1)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集中输入管(4)与所述集中输出管(5)的固定支撑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输入管(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靠近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一输入管(41)、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远离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二输入管(42)、以及连接第一输入管(41)和第二输入管(42)的第三输入管(43);所述集中输出管(5)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靠近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一输出管(51)、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2)远离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二输出管(52)、以及连接第一输出管(51)和第二输出管(52)的第三输出管(53);所述第一输入管(41)、第二输入管(42)、第一输出管(51)、以及第二输出管(52)平行于所述换热组件(2)的长度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第一输入管(41)的第一固定支撑组件(81),所述第一固定支撑组件(81)包括若干设于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之间的第一安装架(811)、以及设于第一安装架(811)上的第一固定环(812),所述第一固定环(812)套设于第一输入管(41)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第二输入管(42)和第二输出管(52)的第二固定支撑组件(82),所述第二固定支撑组件(82)包括若干安装在安装框架(1)上并位于第一直线段(212)远离第二直线段(213)一侧的第二安装架(821)、以及设于第二安装架(821)上的第二固定环(822)和第三固定环(823),所述第二固定环(822)套设于第二输入管(42)外壁,所述第三固定环(823)套设于第二输出管(52)外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2)还包括套设于换热管道(21)之间的翅片组件(2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211)的弯曲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3~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46176.1U CN217236556U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46176.1U CN217236556U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36556U true CN217236556U (zh) | 2022-08-19 |
Family
ID=82842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46176.1U Active CN217236556U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3655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19633A (zh) * | 2022-04-01 | 2022-07-08 | 广东澳森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折弯成型机房空调列间换热器装置 |
-
2022
- 2022-04-01 CN CN202220746176.1U patent/CN21723655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19633A (zh) * | 2022-04-01 | 2022-07-08 | 广东澳森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折弯成型机房空调列间换热器装置 |
CN114719633B (zh) * | 2022-04-01 | 2024-07-30 | 广东澳森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折弯成型机房空调列间换热器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090857A1 (zh) | 动力电池底托以及动力电池模组 | |
WO2015158280A1 (zh) |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 |
CN217236556U (zh) |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 |
CN111092277A (zh) |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及其应用 | |
CN211829107U (zh) |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 |
CN114719633B (zh) | 一种折弯成型机房空调列间换热器装置 | |
CN217236145U (zh) | 一种高效蒸发装置 | |
CN215982881U (zh) | 一种空调机组用高效翅片换热器 | |
CN214148926U (zh) | 一种板式换热器 | |
JP3003859B1 (ja) |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コイル | |
CN211451962U (zh) | 一种风冷模块梯形换热器 | |
CN217236057U (zh) | 一种冷冻水换热设备 | |
CN2562158Y (zh) | 一种围框式翅片管散热器 | |
CN220474733U (zh) | 一种利用管道加热液体的电加热装置 | |
CN214378592U (zh) | 一种应用在新能源电池包领域的恒温冷水机 | |
WO2024179582A1 (zh) | 换热器 | |
CN221766852U (zh) | 管路结构及电池系统 | |
CN219177751U (zh) | 一种模块式冷凝装置 | |
CN217210510U (zh) | 换热装置及其换热翅片 | |
CN218523782U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1291111U (zh) | 一种便携式平面弹性阵列涡管换热装置 | |
CN221468234U (zh) | 一种铝制通路式水冷散热板 | |
CN218379475U (zh) | 一种空气预热器的节能装置 | |
CN212645427U (zh) | 一种燃料电池车用水水中冷器 | |
CN212431313U (zh) | 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