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3609U -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3609U
CN217233609U CN202121188404.XU CN202121188404U CN217233609U CN 217233609 U CN217233609 U CN 217233609U CN 202121188404 U CN202121188404 U CN 202121188404U CN 217233609 U CN217233609 U CN 217233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s
cylinder
wall
fixedly connected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84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静
周晓锋
张新星
饶琨
宋勇
黄圆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ALU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AL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ALU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AL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884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3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3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3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汽轮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包括下排缸、穿设于下排缸顶端的下汽缸、上排缸、穿设于上排缸底端的上汽缸、设置于上排缸上方的过渡通道,下排缸和下汽缸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上排缸和上汽缸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上排缸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过渡通道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下汽缸和上汽缸相配合形成穿设于排缸缸体内的汽缸缸体。本申请具有便于对汽轮机的壳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轮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背景技术
汽缸是汽轮机的壳体,作用是形成密闭的空间使蒸汽在其内部完成做功的过程并支承其它静止部件。用于处理普通蒸汽的常规型汽轮机汽缸的材质为碳钢,其结构大多为整体铸造的,有大型也有小型;但在处理特殊蒸汽时,比如酯化蒸汽,碳钢材质的气缸就无法实施,因为酯化蒸汽内包含有腐蚀气体,会腐蚀碳钢的气缸,所以特用于酯化蒸汽的汽轮机气缸可采用不锈钢材质,但不锈钢材质偏软,需要在其内部有大量加强结构,以保证运行过程整个气缸的结构稳定性,但一旦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结构变复杂之后,运用现有的整体制造工艺,制造成本往往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降低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的制造成本,以及便于对汽轮机的壳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包括下排缸、穿设于下排缸顶端的下汽缸、上排缸、穿设于所述上排缸底端的上汽缸、设置于上排缸上方的过渡通道,所述下排缸和下汽缸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所述上排缸和上汽缸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所述上排缸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所述过渡通道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所述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所述下汽缸和上汽缸相配合形成穿设于排缸缸体内的汽缸缸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缸缸体分为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进行分体设置,将汽缸缸体分为下汽缸和上汽缸进行分体设置,相当于对气缸进行了分体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因此,可降低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的制造成本,同时在对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分别进行起吊安装时可分别进行起吊和安装,极大地减少了对安装通道的要求和对运输工具的要求,在分别将下排缸、上排缸、过渡通道、下汽缸和上汽缸运输至需要安装的位置后,再分别将下汽缸固定在下排缸上,上汽缸固定在上排缸上,将上排缸和下排缸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支撑,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将上排缸和过渡通道支架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进行支撑,并通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通过过渡管道对排缸缸体和管道之间进行连接,以完成组装。
优选的,下排缸和上排缸外壁均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排缸和上排缸外壁设置第一加强筋,以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下排缸相对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的顶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底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底端的底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的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且所述第二加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远离下排缸的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排缸两侧设置支撑件,在顶板、底板、支撑板和第二加强筋的配合下,当对排缸安装完成后,将顶板安装于第一连接环底面,将底板安装连接于地面,在支撑板和第二加强筋的配合下,以对排缸缸体进行支撑,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使汽轮机在运行时更加稳定。
优选的,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减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板上开设减重槽,以便于对支撑件进行运输和安装。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靠近下排缸的表面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板上设置第三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相配合,增加支撑板的抗弯强度和载荷能力,从而提升支撑架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下排缸内壁与所述下汽缸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件,所述上排缸内壁与所述上汽缸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进行加固,增加下排缸和下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排缸内壁与所述下汽缸外壁之间的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排缸内壁和第一固定杆之间的第一加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加强杆之间的配合下,使第一固定杆、第一加强杆和下排缸内壁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使下排缸和下汽缸之间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内壁与所述上汽缸外壁之间的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内壁和第二固定杆之间的第二加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加强杆之间的配合下,使第二固定杆、第二加强杆和上排缸内壁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使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上排缸内壁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汽缸外壁顶部和第一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配合下,以对上排缸内壁进行支撑,增加上排缸的强度,在第一支撑杆和连接板的配合下,以进一步增加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过渡通道内壁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通道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配合下,以对过渡通道内壁进行支撑,增加过渡通道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将排缸缸体分为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进行分体设置,相当于对气缸进行了分体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因此,可降低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的制造成本;将汽缸缸体分为下汽缸和上汽缸进行分体设置,还极大地减少了对安装通道的要求和对运输工具的要求,从而便于对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
2.通过在下排缸和上排缸外壁设置第一加强筋,以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3.通过在下排缸两侧设置支撑件,以对排缸缸体进行支撑,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使汽轮机在运行时更加稳定;
4.在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进行加固,增加下排缸和下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下排缸和下汽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上排缸和上汽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下排缸;2、下汽缸;3、上排缸;4、上汽缸;5、过渡通道;6、排缸缸体;7、汽缸缸体;8、安装孔;9、第一连接环;10、第二连接环;11、第三连接环;12、第四连接环;13、连接孔;14、第一加强筋;15、第一固定件;16、第一固定杆;17、第一加强杆;18、第二固定件;19、第二固定杆;20、第二加强杆;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连接板;24、第三支撑杆;25、第四支撑杆;26、第一固定板;27、第二固定板;28、支撑件;29、顶板;30、支撑板;31、底板;32、第二加强筋;33、第三加强筋;34、避让槽;35、减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参照图1,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包括采用304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下排缸1、下汽缸2、上排缸3、上汽缸4、过渡通道5,下排缸1为顶部开口的矩体状,上排缸3为顶部和底部开口的中空矩体状,过渡通道5为顶部和底部开口的漏斗状,且过渡通道5底部开口与上排缸3的顶部开口相配合,过渡通道5顶部开口为圆形且设有法兰,以便于连接外部管道,下排缸1、上排缸3和过渡通道5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6,下汽缸2和上汽缸4相配合形成汽缸缸体7,汽缸缸体7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安装孔8,安装孔8内用于安装汽轮机转子,汽缸缸体7沿轴向穿设于排缸缸体6内且两端均伸出排缸缸体6。
参照图2和图3,下汽缸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下排缸1顶部,下排缸1和下汽缸2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9,上排缸3和上汽缸4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10,且第一连接环9和第二连接环10位于安装孔8处开设缺口,上排缸3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11,过渡通道5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12,第一连接环9、第二连接环10、第三连接环11和第四连接环12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13。
参照图2和图4,上汽缸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上排缸3顶部,上排缸3和下排缸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环9和第二连接环10支撑,上汽缸4和下汽缸2之间也通过第一连接环9和第二连接环10支撑,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上排缸3和过渡通道5支架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环11和第四连接环12进行支撑,并通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
参照图2,由于304不锈钢材质的强度和刚度不如碳钢材质,为增强汽轮机整体的强度,保证汽轮机的壳体的使用寿命,下排缸1和上排缸3外壁均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4,若干第一加强筋14在上排缸3外壁或下排缸1外壁均咋竖直方向上呈间隔设置。
参照图2和图3,下排缸1内壁与下汽缸2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件15,第一固定件15包括固定连接于下排缸1内壁与下汽缸2外壁之间的第一固定杆16、固定连接于下排缸1内壁和第一固定杆16之间的第一加强杆17,且第一固定杆16和第一加强杆17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固定杆16和两个第一加强杆17对称设置于汽缸缸体7轴向的两侧。
参照图2和图4,上排缸3内壁与上汽缸4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件18,第二固定件18包括固定连接于上排缸3内壁与上汽缸4外壁之间的第二固定杆19、固定连接于上排缸3内壁和第二固定杆19之间的第二加强杆20,固定连接于上排缸3内壁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固定连接于上汽缸4外壁顶部和第一支撑杆21之间的连接板23,且第二固定杆19和第二加强杆20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固定杆19和两个第二加强杆20对称设置于汽缸缸体7轴向的两侧,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上排缸3内壁位于上汽缸4上方的位置,第二支撑杆22和上排缸3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4和上排缸3内壁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上排缸3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撑杆25,且第四支撑杆25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撑杆24呈十字交叉状,以对第三支撑杆24进行支撑。
参照图2,过渡通道5内壁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26和第二固定板27,第一固定板26和第二固定板27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过渡通道5内壁。
参照图2和图5,为使汽轮机运行更加稳定,下排缸1沿汽缸缸体7轴向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件28,支撑件28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环9上的顶板29、固定连接于顶板29底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板30、固定连接于支撑板30底端的底板31、固定连接于顶板29和底板31之间的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2、固定连接于支撑板30靠近下排缸1的表面的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33。
第二加强筋32固定连接于支撑板30远离下排缸1的表面,若干第二加强筋32沿水平方向呈间隔设置,若干第三加强筋33沿水平方向呈间隔设置,第三加强筋33靠近下排缸1的表面开设有用于避让第一加强筋14的避让槽34,且支撑板30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加强筋32之间的部分均开设有若干减重槽35。
当对排缸安装完成后,将顶板29安装于第一连接环9底面,将底板31安装连接于地面,在支撑板30和第二加强筋32的配合下,以对排缸缸体6进行支撑,增加排缸缸体6整体的强度,使汽轮机在运行时更加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在施工安装时,分别将下排缸1、上排缸3、过渡通道5、下汽缸2和上汽缸4运输至需要安装的位置后,再分别将下汽缸2固定在下排缸1上,上汽缸4固定在上排缸3上,将上排缸3和下排缸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环9和第二连接环10支撑,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将上排缸3和过渡通道5支架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环11和第四连接环12进行支撑,并通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通过过渡管道对排缸缸体6和管道之间进行连接,然后将顶板29安装于第一连接环9底面,将底板31安装连接于地面,在支撑板30和第二加强筋32的配合下,以对排缸缸体6进行支撑,以完成汽轮机的壳体的整体组装。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排缸(1)、穿设于下排缸(1)顶端的下汽缸(2)、上排缸(3)、穿设于所述上排缸(3)底端的上汽缸(4)、设置于上排缸(3)上方的过渡通道(5),所述下排缸(1)和下汽缸(2)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9),所述上排缸(3)和上汽缸(4)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10),所述上排缸(3)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11),所述过渡通道(5)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12),所述第一连接环(9)、第二连接环(10)、第三连接环(11)和第四连接环(12)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13),所述下排缸(1)、上排缸(3)和过渡通道(5)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6),所述下汽缸(2)和上汽缸(4)相配合形成穿设于排缸缸体(6)内的汽缸缸体(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排缸(1)和上排缸(3)外壁均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缸(1)相对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件(28),所述支撑件(28)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9)上的顶板(29)、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9)底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板(30)、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30)底端的底板(31)、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9)和底板(31)之间的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2),且所述第二加强筋(32)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30)远离下排缸(1)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撑板(30)上开设有若干减重槽(3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0)靠近下排缸(1)的表面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缸(1)内壁与所述下汽缸(2)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件(15),所述上排缸(3)内壁与所述上汽缸(4)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件(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5)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排缸(1)内壁与所述下汽缸(2)外壁之间的第一固定杆(16)、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排缸(1)内壁和第一固定杆(16)之间的第一加强杆(17)。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18)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3)内壁与所述上汽缸(4)外壁之间的第二固定杆(19)、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3)内壁和第二固定杆(19)之间的第二加强杆(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18)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上排缸(3)内壁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汽缸(4)外壁顶部和第一支撑杆(21)之间的连接板(23),所述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3)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通道(5)内壁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26)和第二固定板(27),所述第一固定板(26)和第二固定板(27)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通道(5)内壁。
CN202121188404.XU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Active CN217233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8404.XU CN217233609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8404.XU CN217233609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3609U true CN217233609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16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8404.XU Active CN217233609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3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3137B (zh) 一种凿井钢管井架及该凿井钢管井架的安装方法
CN217233609U (zh)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CN103903663A (zh) 大型容器尤其是核电站钢制安全壳的制造方法
CN102491022A (zh) 立式近海罐箱
CN216425408U (zh) 用于重型吊梁存放及运输的胎架
CN202368994U (zh) 立式近海罐箱
CN205602927U (zh) 一体式曳引机及导向轮固定装置
CN206734398U (zh) 一种矿用自卸车的平台骨架结构
CN218618320U (zh) 一种大型罐体的罐顶结构
CN210457249U (zh) 机身自顶升的电力抱杆结构
CN107100415A (zh) 一种玻璃钢内筒多功能加劲连接装置
CN214216505U (zh) 核电厂钢制安全壳运输托架及防变形装置
CN218174363U (zh) 一种外循环推力轴承冷却器拆装吊具
CN212953843U (zh) 快速更换阀门的吊装装置及系统
CN220787839U (zh) 一种港口机械车间二层吊车梁结构
CN219200595U (zh) 一种电子汽车衡的钢结构基础
CN209890067U (zh) 一种屋顶光伏发电用g钢梁夹
CN216865170U (zh)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底部连接机构
CN210766419U (zh) 一种桥梁吊架结构
CN217173005U (zh) 桥式铸造起重机结构加强型连接端梁
CN214693020U (zh) 核电站核岛屏蔽墙钢板混凝土结构子模块吊装系统
CN214994605U (zh) 一种模块化钢结构件
CN110984203B (zh) 预制混凝土基础、地梁及连接结构和安装方法
CN217325378U (zh) 一种装配式陡峭环境下的大吨位桩基钢筋笼下放支架
CN202575714U (zh) 一种平面桁架门式起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an Jing

Inventor after: Zhou Xiaofeng

Inventor after: Zhang Xinxing

Inventor after: Rao Kun

Inventor after: Song Yong

Inventor after: Huang Yuanyuan

Inventor before: Yuan Jing

Inventor before: Zhou Xiaof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Xinxing

Inventor before: Rao Kun

Inventor before: Song Yo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Yuanyu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