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27297U -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27297U
CN217227297U CN202123422283.3U CN202123422283U CN217227297U CN 217227297 U CN217227297 U CN 217227297U CN 202123422283 U CN202123422283 U CN 202123422283U CN 217227297 U CN217227297 U CN 217227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rive axle
axle
air
power dis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22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养强
王伟平
鲍伟东
袁文强
陈冲
刘强
申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22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27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27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27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4Data processing systems or methods,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该系统由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传动系统、动力切换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中动力可断型驱动桥能够实现驱动桥之间的动力切断与结合;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能够实现驱动桥的提升与下降;传动系统包括桥前传动轴和桥间传动轴,用于第一驱动桥和第二驱动桥之间动力传输;动力切换控制系统由动力断开控制系统和空气悬架控制系统组成,用于控制车辆驱动型式的切换。该系统能够使多轴商用车驱动型式根据需求进行自动切换,使车辆具有更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Description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底盘驱动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背景技术
商用车运营工况复杂,年行驶里程高,对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较高,部分市场如危险品运输市场、港口牵引车市场等,经常存在返程空载现象,由于传统商用车单车只有一种驱动型式,其工况适应性比较单一,导致部分工况下车辆燃油经济性和工况适应性差,因此市场急需一种能够根据车辆运载情况进行驱动型式自由切换的商用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该系统由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传动系统、动力切换控制系统等组成。其能够根据运货量和驾驶员意愿通过驾驶室操作开关,实现车辆驱动型式(如6×2、6×4和4×2三种驱动型式)的自动切换,从而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和工况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提供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包括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传动系统及动力切换控制系统;
所述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桥和第二驱动桥;所述第一驱动桥包括轴间差速锁机构和动力断开机构;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和所述第二驱动桥之间的差速器锁止/解锁;所述动力断开机构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驱动桥和所述第二驱动桥之间的动力断开/结合;
所述传动系统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输入端连接于变速箱动力输出端;且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输出端连接于第二驱动桥输入端;
所述动力切换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断开控制系统,所述动力断开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断开控制器、动力断开电磁阀、轴间差速锁电磁阀、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线束及气管路;
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与所述动力断开机构通过所述气管路连接,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通过所述线束连接,并通过控制气路的关闭与开启来控制所述动力断开机构进行动力断开/结合动作;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通过所述气管路与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连接,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通过所述线束连接,并通过控制气路的关闭与开启来控制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的锁止/解锁;
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和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均通过所述线束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连接;当所述动力断开机构处于动力断开/结合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输入动力断开/结合到位信号;当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处于锁止/解锁状态时,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输入锁止/解锁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传动系统包括桥前传动轴和桥间传动轴,其中,所述桥前传动轴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变速箱动力输出法兰连接,另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一驱动桥输入端法兰连接;所述桥间传动轴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一驱动桥输出端法兰连接,另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二驱动桥输入端法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动力断开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动力断开拨叉、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动力断开复位活塞、动力断开滑动齿套、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
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与所述气管路连接,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的输出端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连接,所述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连接在所述动力断开拨叉远离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的一侧,所述动力断开拨叉下端固接所述动力断开滑动齿套,所述动力断开滑动齿套固定套接在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外侧,所述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与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能够啮合,所述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所述第一驱动桥后贯穿铀通过所述桥间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驱动桥输入端法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当所述动力断开拨叉处于动力断开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触头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接触,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输入动力断开到位信号;当所述动力断开拨叉处于动力结合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触头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脱离,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输入动力结合到位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和轴间差速锁电磁阀采用直通式常闭型电磁阀;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和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均采用限位开关机构形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系统还包括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所述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和驱动桥提升系统;所述驱动桥提升系统用于在其空气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桥上升或下降;
所述动力切换控制系统还包括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包括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压力传感器、线束和气管路;
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两侧空气弹簧、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其中一侧承载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空气弹簧上,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所述线束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连接,用于采集各空气弹簧实时气压,并将所述实时气压传输至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
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为组合电磁阀,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两侧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通过所述线束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实时气压值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实现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两侧空气弹簧充放气动作;
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承载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两侧承载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联通,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通过所述线束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实时气压值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实现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和所述提升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相关空气弹簧的充放气动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还包括悬架高度传感器;
所述悬架高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两侧,并通过所述线束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连接,所述悬架高度传感器用于感知两侧悬架高度状态,并将当前两侧悬架高度实时发送给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悬架高度值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给相关空气弹簧进行充放气,使悬架高度保持不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包括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提升空气弹簧、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提升下托架及提升下托架支架;
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与所述第二驱动桥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与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部与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下部与所述提升下托架底部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下托架上部与所述提升下托架支架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下托架支架固定于车架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驾驶员的意愿通过驾驶室操作开关实现车辆多种驱动型式的自由切换(如6×2、6×4和4×2 三种型式),从而有效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工况适应性和动力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的动力断开机构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的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中,1、动力断开控制器;2、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3、轴间差速锁电磁阀;4、动力断开电磁阀;5、轴间差速锁机构;6、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7、动力断开机构; 7a、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a、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b、动力断开滑动齿套; 7c、动力断开拨叉;7d.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e、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7f、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a、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8、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9、悬架高度传感器;10、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1、压力传感器;12、第一驱动桥;13、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4、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5、第二驱动桥;16、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7、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a、提升下托架;17b、提升下托架支架;17c、提升空气弹簧;17d、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e、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8、储气筒;19、气管路;20、线束;21、CAN总线;22、显示仪表;23、动力断开开关;24提升开关;25桥前传动轴;26、桥间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加以解释。
参考图1和图2,提供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包括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传动系统及动力切换控制系统;
所述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桥12和第二驱动桥15;所述第一驱动桥12包括轴间差速锁机构5和动力断开机构7;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差速器锁止/解锁;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动力断开/结合;
所述传动系统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入端连接于变速箱动力输出端;且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出端连接于第二驱动桥15输入端;
所述动力切换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断开控制系统,所述动力断开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断开控制器1、动力断开电磁阀4、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线束20及气管路19;
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和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采用直通式常闭型电磁阀;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与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通过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所述线束20连接,并通过控制气路的关闭与开启来控制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进行动力断开/结合动作;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通过所述气管路19 与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连接,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所述线束20连接,并通过控制气路的关闭与开启来控制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的锁止/ 解锁;
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和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均采用限位开关机构形式;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和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均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连接;当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处于动力断开/结合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动力断开/结合到位信号;当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处于锁止/解锁状态时,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 输入锁止/解锁信号。
具体的,所述传动系统包括桥前传动轴25和桥间传动轴26,其中,所述桥前传动轴25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变速箱动力输出法兰连接,另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入端法兰连接;所述桥间传动轴26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出端法兰连接,另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二驱动桥15输入端法兰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包括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动力断开拨叉7c、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7e、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
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与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的输出端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连接,所述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7e连接在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远离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的一侧,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下端固接所述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所述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固定套接在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 7fa外侧,所述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与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能够啮合,所述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所述第一驱动桥后贯穿铀7f通过所述桥间传动轴26将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驱动桥15输入端法兰。
进一步的,当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处于动力断开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 8触头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接触,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动力断开到位信号;当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处于动力结合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触头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脱离,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动力结合到位信号。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所述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和驱动桥提升系统17;所述驱动桥提升系统17用于在其空气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桥15上升或下降;
所述动力切换控制系统还包括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包括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压力传感器11、线束20和气管路19;
所述压力传感器11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空气弹簧、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其中一侧承载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空气弹簧上,所述压力传感器11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用于采集各空气弹簧实时气压,并将所述实时气压传输至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
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为组合电磁阀,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实时气压值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实现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空气弹簧充放气动作;
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承载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两侧承载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19联通,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 16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实时气压值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实现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和所述提升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相关空气弹簧的充放气动作。
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及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与传统的承载式空气悬架结构相同,且均采用全空气悬架结构。该悬架由空气弹簧、空气弹簧托架、减振器、下推力杆、稳定杆、V型推力杆、限位块及相关支架组成,其具有承载能力强,舒适性高等特点。
该系统还包括有储气筒18,储气筒18用于给气管路19供气。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还包括悬架高度传感器9;
所述悬架高度传感器9安装于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并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所述悬架高度传感器9用于感知两侧悬架高度状态,并将当前两侧悬架高度实时发送给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悬架高度值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给相关空气弹簧进行充放气,使悬架高度保持不变。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包括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提升空气弹簧17c、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d、提升下托架17a及提升下托架支架17b;
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与所述第二驱动桥15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d与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空气弹簧17c上部与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d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空气弹簧17c下部与所述提升下托架17a底部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下托架17a上部与所述提升下托架支架17b 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下托架支架17b固定于车架内侧。
上述控制系统通过驾驶室操作开关可实现如下车辆多种驱动型式的自由切换如6×2、6×4和4×2三种型式:
所述动力断开控制系统还包括动力断开开关23和显示仪表24;所述显示仪表24和所述动力断开开关23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连接;
当车辆处于6×4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控制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和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断电,使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和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气路断开,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解锁,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解锁信号,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进入差速状态;同时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使得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动力结合(动力断开拨叉7c在动力断开拨叉弹簧7e的作用下推动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使得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与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啮合,从而实现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与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的动力结合,动力从第一驱动桥12经桥间传动轴26传递到第二驱动桥15),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 1发送动力结合到位信号,车辆进入6×4差速驱动模式,所述显示仪表22显示6×4;
当车辆处于6×4差速状态时,触发所述动力断开开关23打开键,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首先控制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通电,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气路接通,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锁止,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进入等速模式;同时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锁止到位信号,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接收到所述锁止到位信号后,控制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通电,此时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气路接通,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使得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动力断开(气源推动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克服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7e弹力,并带动动力断开拨叉7c移动,动力断开拨叉7c带动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脱离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此时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与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脱离,第一驱动桥12到第二驱动桥15的动力传递中断),同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动力断开到位信号,辆进入6×2驱动模式,所述显示仪表22显示6×2;
当车辆处于6×2状态时,触发所述动力断开开关23关闭键,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首先控制动力断开电磁阀4断电,此时,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气路断开,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使得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动力结合(动力断开拨叉7c 在动力断开拨叉弹簧7e的作用下推动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使得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与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啮合,从而实现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与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的动力结合,动力从第一驱动桥12经桥间传动轴26传递到第二驱动桥15),同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动力结合到位信号,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进入等速模式,当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接收到动力结合到位信号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控制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断电,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气路断开并解锁,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向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解锁到位信号,车辆进入6×4差速模式,所述显示仪表22显示6×4。
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还包括提升开关24;所述提升开关24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连接,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CAN总线21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
当车辆处于6×4差速状态时,触发所述提升开关24的提升键,此时车辆按照上述方式先进入6×2模式,然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CAN总线21向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发送提升指令,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使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承载空气弹簧放气,同时所述压力传感器11实时采集各空气弹簧气压,当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承载空气弹簧气压小于设定值时,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向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的提升空气弹簧17c充气,此时所述第二驱动桥15在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的提升空气弹簧17c作用下由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带动上升,直到所述第二驱动桥15限位或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的空气弹簧气压达到设定值时,所述第二驱动桥15被提起,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提升到位信号,所述显示仪表22显示4×2,车辆进入4×2模式;此时如悬架高度发生变化,悬架高度传感器9会实时采集悬架当前高度值,并通过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控制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向相关空气弹簧进行充放气,从而使悬架高度保持不变。
当车辆处于4×2驱动模式时,触发所述提升开关24的下降键,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CAN总线21向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发送下降指令,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向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的提升空气弹簧17c放气,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的空气弹簧气压达到设定值时,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给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承载空气弹簧充气,所述第二驱动桥15落地并进行承载,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发送下降到位信号,车辆进入6×2驱动模式,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接收到下降到位信号后按照上述的方式控制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和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使车辆由6×2驱动模式切换至6×4驱动模式;此时如悬架高度发生变化,悬架高度传感器9会实时采集悬架当前高度值,并通过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控制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和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给相关空气弹簧进行充放气,使悬架高度保持不变。
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能够根据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提升状态信号通过内部设定的组合逻辑如:轴间差速锁锁止到位信号有效,且动力断开到位信号有效,且提升到位信号有效,仪表显示4×2;轴间差速锁解锁到位信号有效,且动力结合到位信号有效,且下降到位信号有效,仪表显示6×4;轴间差速锁到位信号有效,且动力断开到位信号有效,且下降到位信号有效,仪表显示6×2;判断出当前车辆驱动模式,并将当前车辆所处的驱动模式实时发送至显示仪表22,进行车辆驱动型式的实时显示。
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是实现本实用新型较优的例子,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做出的任何非本质的添加、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传动系统及动力切换控制系统;
所述动力可断型驱动桥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桥(12)和第二驱动桥(15);所述第一驱动桥(12)包括轴间差速锁机构(5)和动力断开机构(7);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差速器锁止/解锁;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驱动桥(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15)之间的动力断开/结合;
所述传动系统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入端连接于变速箱动力输出端;且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出端连接于第二驱动桥(15)输入端;
所述动力切换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断开控制系统,所述动力断开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断开控制器(1)、动力断开电磁阀(4)、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线束(20)及气管路(19);
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与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通过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所述线束(20)连接,并通过控制气路的关闭与开启来控制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进行动力断开/结合动作;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通过所述气管路(19)与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连接,所述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通过所述线束(20)连接,并通过控制气路的关闭与开启来控制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的锁止/解锁;
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和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均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连接;当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处于动力断开/结合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动力断开/结合到位信号;当所述轴间差速锁机构(5)处于锁止/解锁状态时,所述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锁止/解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包括桥前传动轴(25)和桥间传动轴(26),其中,所述桥前传动轴(25)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变速箱动力输出法兰连接,另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入端法兰连接;所述桥间传动轴(26)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一驱动桥(12)输出端法兰连接,另一端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所述第二驱动桥(15)输入端法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断开机构(7)包括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动力断开拨叉(7c)、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7e)、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
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与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的输出端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连接,所述动力断开拨叉复位弹簧(7e)连接在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远离所述动力断开复位活塞(7d)的一侧,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下端固接所述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所述动力断开滑动齿套(7b)固定套接在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外侧,所述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与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能够啮合,所述动力断开内贯穿轴固定齿套(7aa)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内贯穿轴(7a),所述动力断开后贯穿轴固定齿套(7fa)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所述第一驱动桥后贯穿轴(7f)通过所述桥间传动轴(26)将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驱动桥(15)输入端法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处于动力断开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触头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接触,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动力断开到位信号;当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处于动力结合状态时,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触头与所述动力断开拨叉(7c)脱离,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向所述动力断开控制器(1)输入动力结合到位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断开电磁阀(4)和轴间差速锁电磁阀(3)采用直通式常闭型电磁阀;所述动力断开到位感知器(8)和轴间差速锁到位感知器(6)均采用限位开关机构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所述可提升型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和驱动桥提升系统(17);所述驱动桥提升系统(17)用于在其空气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桥(15)上升或下降;
所述动力切换控制系统还包括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包括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压力传感器(11)、线束(20)和气管路(19);
所述压力传感器(11)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空气弹簧、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其中一侧承载空气弹簧和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空气弹簧上,所述压力传感器(11)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用于采集各空气弹簧实时气压,并将所述实时气压传输至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
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为组合电磁阀,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实时气压值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实现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空气弹簧充放气动作;
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承载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19)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两侧承载空气弹簧通过所述气管路(19)联通,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实时气压值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实现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14)和所述提升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相关空气弹簧的充放气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悬架控制系统还包括悬架高度传感器(9);
所述悬架高度传感器(9)安装于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10)两侧,并通过所述线束(20)与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连接,所述悬架高度传感器(9)用于感知两侧悬架高度状态,并将当前两侧悬架高度实时发送给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所述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悬架高度值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3)和所述第二驱动桥悬架系统电磁阀(16)给相关空气弹簧进行充放气,使悬架高度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系统(17)包括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提升空气弹簧(17c)、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d)、提升下托架(17a)及提升下托架支架(17b);
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与所述第二驱动桥(15)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d)与所述第二驱动桥提升支架(17e)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空气弹簧(17c)上部与所述提升空气弹簧上支架(17d)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空气弹簧(17c)下部与所述提升下托架(17a)底部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下托架(17a)上部与所述提升下托架支架(17b)通过螺栓固连,所述提升下托架支架(17b)固定于车架内侧。
CN202123422283.3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Active CN217227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2283.3U CN217227297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2283.3U CN217227297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27297U true CN217227297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28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2283.3U Active CN217227297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272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3203479A1 (de) 2023-04-18 2024-02-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uche einer freien Parkfläch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3203479A1 (de) 2023-04-18 2024-02-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uche einer freien Parkfläch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27297U (zh)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CN101855106B (zh) 尤其应用于港口的重型运输模块化车辆
CN107892254B (zh) 自动脱挂夹爪机构
CN116409145A (zh) 一种商用车驱动型式可变底盘系统
CN113415158B (zh) 一种牵引车驱动桥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00557278C (zh) 含低挡电磁阀低功耗维持电路的载重汽车变速箱助力系统电控单元
CN213768353U (zh) 一种纯电动自卸三轮车
CN111587188B (zh) 用于监视和控制车辆后轴的操作的方法
CN111169246A (zh) 底盘以及车辆
CN203543675U (zh) 一种带分离装置的汽车车桥
CN211764786U (zh) 底盘以及车辆
CN204488417U (zh) 一种承载桥控制系统
CN218929202U (zh) 一种多工况的商用车底盘及商用车
CN208469963U (zh) 一种驾驶室后悬置总成
CN216566487U (zh) 可提升的分布式驱动桥及一种新能源车辆
CN216184710U (zh) 一种自卸渣土车后门气动式开关门机构
CN213862413U (zh) 一种超大吨位低速特种牵引车
CN205769573U (zh) 一种多功能车辆的副车架
CN204488418U (zh) 一种承载桥控制系统
CN213138972U (zh) 一种货车底盘组件及车辆
CN212766453U (zh) 车辆的控制系统和具有控制系统的车辆
CN210191654U (zh) 一种右侧开启的驾驶室机械锁止机构
CN214324979U (zh) 一种稳定性能高安全性能强的建筑砂浆运输车
CN215043094U (zh) 车辆的底盘组件以及车辆
CN217455896U (zh) 一种自卸车举升系统取力状态监控报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