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6939U - 铠装加热线 - Google Patents

铠装加热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6939U
CN217216939U CN202123305979.8U CN202123305979U CN217216939U CN 217216939 U CN217216939 U CN 217216939U CN 202123305979 U CN202123305979 U CN 202123305979U CN 217216939 U CN217216939 U CN 217216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wire
heating wire
lea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59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芳芳
王小玉
侯君珂
陈骁祥
全延超
张志勇
齐宝军
季冬
马莉姝
王海艳
刘新洋
芦兴华
杨兴元
王广宇
李�昊
郭德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Zhongse Temperature Instrument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33059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6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6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6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铠装加热线属于加热线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铠装加热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铠装加热线。本实用新型铠装加热线包括终端引线、终端引线组件、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和加热线,其特征在于终端引线与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的连接部置于终端引线组件内,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与加热线的连接部置于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Description

铠装加热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线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铠装加热线。
背景技术
铠装加热线在通电加热状态下,表面温度由200℃到700℃不等(取决于铠装加热线的米/功率),因其温度过高而无法直接引入接线盒内,否则会造成接线盒内部温度过高或破坏其他电器的绝缘层而导致短路故障。同时裸露的加热线(从需要加热的管道或罐体至铠装加热线的接线盒有一定的距离,200MM至2000MM不等,在这段距离铠装加热线是裸露的)的高温可能会对周围的设备或人体造成灼伤。因此需要一个具有过渡功能的转接件,把加热段转接至非加热段既冷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铠装加热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铠装加热线包括终端引线、终端引线组件、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和加热线,其特征在于终端引线与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的连接部置于终端引线组件内,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与加热线的连接部置于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线包括加热芯线,加热芯线外侧为绝缘层,绝缘层外侧为金属护套。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芯线采用镍基合金芯线。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绝缘层采用氧化镁绝缘层。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护套采用无缝不锈钢管。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终端引线采用RV多股软铜线。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终端引线组件包括铜件、连接螺母和备紧螺母,终端引线与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的连接部置于铜件,铜件置于连接螺母内,连接部外侧填充密封胶,连接螺母与备紧螺母通过螺纹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其特征在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
冷端引线保护管内壁与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之间、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内壁之间、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加热线保护管内壁之间、加热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氧化镁粉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置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便于利用加热线的冷端引线段接入接线盒内部的接线端子,避免加热线的加热段直接裸露引入接线盒内,造成接线盒内部温度过高或破坏其他电器的绝缘层而导致短路故障,同时避免裸露的加热线由于高温而对周围的设备或人体造成灼伤(参见附图1加热线整体结构示意图,终端引线组件和冷热段转接套之间的冷端引线是不发热的,所以有此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加热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3 、13终端引线结构图。
图4冷热段转接套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 第一步线芯对接示意图。
图6 第二步压接底座,灌注氧化镁粉示意图。
图7 第三步,端盖与底座螺纹对接,转入下序,激光焊接示意图。
图8原一体式结构设计,线芯对接示意图。
图9 原一体式结构,灌注氧化镁粉示意图。
图10 原一体式结构设计示意图。
图11 新分体式结构设计示意图。
图12压接前后示意图。
图中,1为冷端引线线芯、2为氧化镁粉灌注口、3为冷热段转接套底座、4为氧化镁粉绝缘层、5为加热线护铠、6为加热线芯、7为焊接缝、8为线芯对接头、9为冷热段转接套端盖、10为冷端引线护铠、11为终端引线,用于接线盒内部接入接线端子,软线长度约200㎜、12为终端引线组件,与接线盒进线孔对接,起密封绝缘的作用,内部灌装绝缘密封胶、13为冷端引线(非加热段即冷段)该段暴露于保温层外部,连接加热线至接线盒)长度从200㎜至2000㎜不等、14为冷热段转接套、15为加热线(工作时温度可达到500以上)长度从5m至300m不等、16为冷端引线线芯、17为氧化镁粉绝缘层、18为冷端引线保护管、19为冷热段转接套端盖、20为线芯对接头、21为冷热段转接套底座、22为加热线保护管、23为氧化镁粉绝缘层、24为加热线芯、25为冷热段转接套内腔、26为氧化镁粉灌注口、27为激光焊接缝1、28为此处用压线钳压接、29为激光焊接缝3、30为冷热段转接套底座、31为此处用压线钳压接、32为激光焊接缝2、33为冷端引线、34为冷热段转接套、35为加热线、36为激光焊接缝、37为RV多股软铜线用于连接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38为此处为中心孔,其直径尺寸需配合冷端引线,不宜太大,只有6.2㎜,、39为灌胶腔灌注密封胶,起绝缘密封作用、40为铜件、41为灌胶腔、42为RV多股软铜线、43为连接螺母用于连接接线盒的出线口、44为连接螺母、45为备紧螺母用于锁紧加热线、46为备紧螺母、47为冷端引线、48为冷端引线的线芯与RV多股软铜线对接后,铜件上移,固定,灌胶、49为终端引线,用于接线盒内部接入接线端子,软线长度约200㎜、50为压接前、51为压接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
冷端引线保护管内壁与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之间、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内壁之间、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加热线保护管内壁之间、加热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氧化镁粉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为分体式结构(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和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合理加大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部空间(参见附图10、图11文字描述),扩大了氧化镁绝缘层的空间,即使冷端铜引线在高温状态下稍有变形也不会造成短路漏电故障。可以适当增大加热线线芯和冷端引线的线芯的对接面积,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解决了铠装加热线由加热段转接至冷端引线段的转接难题。
本实用新型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与终端引线(可采用RV多股软铜线,用于连接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终端引线组件(可采用铜件、连接螺母和备紧螺母,铜件用于盛装密封胶,连接螺母用于连接接线盒的出线口,备紧螺母用于固定加热线。机构紧凑,连接可靠,密封绝缘性好)、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铠装加热线组成一条完整的铠装加热线。
所述铠装加热线包括加热芯线(可采用镍基合金芯线),加热芯线外侧为绝缘层(可采用氧化镁绝缘层),绝缘层外侧为金属护套(可采用无缝不锈钢管。可承受高温达750℃,并具有耐腐蚀性和较高机械强度,不易折断,耐低温,在低温下施工不脆断,易于冬季施工和维修)。
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采用螺纹对接加激光焊接(如图5、6、7所示)的方式连为一体。采用螺纹对接加激光焊接的方式连为一体,氧化镁绝缘层的填充腔内直径不再受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直径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计成合适的内径。
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上设置有氧化镁粉灌注口,从氧化镁粉灌注口灌注氧化镁粉,使氧化镁粉充满整个内腔(如图5、6、7所示)。
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端部与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焊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端部与加热线保护管外壁焊接。
竖直位灌装氧化镁粉灌注口粗大,灌装效率高(参见图10、图11,原一体式结构,只在侧面有一个直径为3.2㎜的灌注口,分体式结构从冷热段转接套的底座上端口灌注,直径为10㎜。
用时短,既有利也提高效率又减少氧化镁粉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避免氧化镁粉吸潮,有利于提高绝缘性能。
如图12所示,可通过用正六边形压线钳压接的方式,消除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径与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径之间的间隙,利用圆柱形截面积经过同直径外圆的正六边形压钳压成正六边形后,截面积缩小的原理,只给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径与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径之间预留0.1㎜的间隙,焊接前经过压接,使之从间隙配合转变为紧配合,消除配合间隙,为后续焊接工艺创造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铠装加热线,包括终端引线、终端引线组件、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和加热线,其特征在于终端引线与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的连接部置于终端引线组件内,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与加热线的连接部置于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包括加热芯线,加热芯线外侧为绝缘层,绝缘层外侧为金属护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芯线采用镍基合金芯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采用氧化镁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套采用无缝不锈钢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引线采用RV多股软铜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引线组件包括铜件、连接螺母和备紧螺母,终端引线与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的连接部置于铜件,铜件置于连接螺母内,连接部外侧填充密封胶,连接螺母与备紧螺母通过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铠装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其特征在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
冷端引线保护管内壁与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之间、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内壁之间、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加热线保护管内壁之间、加热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氧化镁粉绝缘层。
CN202123305979.8U 2021-12-27 2021-12-27 铠装加热线 Active CN217216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5979.8U CN217216939U (zh) 2021-12-27 2021-12-27 铠装加热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5979.8U CN217216939U (zh) 2021-12-27 2021-12-27 铠装加热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6939U true CN21721693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85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5979.8U Active CN217216939U (zh) 2021-12-27 2021-12-27 铠装加热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6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8569C (zh) 屏蔽电线、与其连接的箱体,它们的连接方法及屏蔽电线单元
US10194488B2 (en) Electric heater with connection wire
CN102832469B (zh) 电缆连接端子与具有该电缆连接端子的线束
CN107302142A (zh) 低熔点金属电缆连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连接结构
CN102361522B (zh) 一种变截面端头不发热铠装加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7996A (zh) 一种内嵌衬管的铜铝压接端子
CN217216939U (zh) 铠装加热线
CN203103034U (zh) 一种圆形铝合金外壳电阻器
WO2021197420A1 (zh) 一种电能传输铝件、铝连接件以及铜铝接头
CN109301513A (zh) 一种接触反应式电缆连接装置及连接方法
CN206041421U (zh) 基于涨口弹性力的绝缘管型母线端头连接装置
CN114071811A (zh) 铠装加热线
CN114243320A (zh) 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CN214675743U (zh) 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
CN206117105U (zh) 基于平面的绝缘管型母线端头连接装置
CN202979330U (zh) 一种压接式接头地热电缆
CN113488286A (zh) 一种矿物质氧化镁绝缘铜套电缆的补线方法和补线结构
CN107498162A (zh) 一种接触器接线柱组件及钎焊连接方法
CN210866524U (zh) 新型焊锡环防水型热缩管
CN201571211U (zh) 电伴热管修复接头
CN206697660U (zh) 一种共用电缆连接器
CN208638747U (zh) 一种矿物绝缘加热电缆连接头
JP4710315B2 (ja) シールド電線、それと接続される筐体、それらの接続方法、並びにシールド電線ユニット
CN101772226A (zh) 单头出线微细铠装电加热元件
CN210759223U (zh) 一种电热管的热缩管封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3

Address after: No. 158-3-1, -2, -3, -4, -5 Dingxiang Street, Sujiatun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110000

Patentee after: SHENYANG ZHONGSE TEMPERATURE INSTRUMENT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110101 No. 158-3, Dingxiang street, Sujiatun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en Xiaoxia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