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5182U -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5182U
CN217215182U CN202123009933.1U CN202123009933U CN217215182U CN 217215182 U CN217215182 U CN 217215182U CN 202123009933 U CN202123009933 U CN 202123009933U CN 217215182 U CN217215182 U CN 217215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terminal
opposite
plugg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099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郭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099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5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5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518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6122 priority patent/WO2023098855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自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延伸的第二弯折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此对插端子不仅便于装配,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电压高,载流大,体积小,成本低的趋势,逐步在采用片式接触件的结构,片式接触件和端子一般采用两侧连接的方式,两侧的导电距离不同,导致两侧电流行程不一致,影响载流能力,并且不能满足同时满足 90°和180°方向插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插端子,不仅便于装配,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对插端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自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延伸的第二弯折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平行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侧边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插槽。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表面设置凸起。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连接;或者,所述对插端子还包括侧边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分别设置有凸台。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延伸方向的两侧面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的厚度尺寸在朝向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插端子的材质含有镍、镉、锆、铬、钴、锰、铝、锡、钛、锌、铜、银、金、磷、碲、铍和铅中的一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部设置有夹箍,所述夹箍限制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向外侧移动。
一种线缆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端子、U型簧片和对插端子,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之间形成第二插槽,所述U型簧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后与所述插接端子电性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簧片包括侧板、连接桥及多对相对设置的弹簧片,所述连接桥和所述弹簧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槽内,所述侧板两端设置有铆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分别设置有凸台,相邻所述铆扣形成间隙,所述凸台和所述铆扣定位配合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片纵截面为波纹状,一面与所述第二插槽内表面接触电连接,另一面与所述插接端子接触电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部或所述第二插接部承受所述U型簧片的垂直压力为5N~105N。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部或所述第二插接部承受所述U型簧片的垂直压力为5N~85N。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组件包括侧边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插槽;
所述线缆连接组件还包括组装结构件,所述组装结构件的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板状面电性连接,或者,所述组装结构件的导电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簧片结构,为板状材料一体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优点是:
1、本对插端子不仅便于装配,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
2、本对插端子通过设置凸台结构,保证了对插端子组装后,位置能完全固定,连接部两侧通电流,并且距离一致,载流能力大。
3、本线缆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端子、U型簧片和对插端子,此结构的设置不仅可实现对插端子与插接端子在90°和180°方向插接,而且插接端子和对插端子不用通过其他转接机构,就能够实现电性连接,便于装配,节约成本。
4、在电性接触方面,由于选用波纹状的弹簧片,弹簧片与对插端子和与插接端子的接触更稳定,保证接触电阻的稳定性,载流能力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插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对插端子的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对插端子的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组件插接端子180°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U型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U型簧片与对插端子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安装组件插接端子90°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对插端子与组装结构件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插端子带夹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夹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第一插接部;111、第一插接端;12、第二插接部;121、第二插接端;
13、第一弯折部;14、第二弯折部;
15、第一连接部;16、第二连接部;17、侧边连接部;
18、第一插槽;19、第二插槽;
10、插接端子;20、U型簧片;201、侧板;202、连接桥;203、弹簧片;
204、铆扣;30、对插端子;301、凸台;302、卡扣;40、组装结构件;
50、夹箍;51、弹性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一种对插端子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自所述第一插接部11的末端延伸的第一弯折部13和自所述第二插接部12末端延伸的第二弯折部14;以及自所述第一弯折部13的末端延伸的第一连接部15和自所述第二弯折部14的末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6;所述第一弯折部13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5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弯折部14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插接部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
如图1-3所示,第一弯折部13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不同于第一插接部11和第一连接部15的延伸方向,或者第一弯折部13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与第一插接部11或者与第一连接部15其中一者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弯折部14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不同于第二插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5的延伸方向,或者第二弯折部14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与第二插接部12或者与第二连接部16其中一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此结构的应用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各种方向的设定,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
第一弯折部13与第一插接部11和第一连接部15的连接可以是一体冲压折弯形成,也可以是焊接连接、螺接连接、卡接连接、拼接连接和压接连接。
第二折弯部14与第二插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6的连接可以是一体冲压折弯形成,也可以是焊接连接、螺接连接、卡接连接、拼接连接和压接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二插接部12平行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平行设置。
插接端子10一般为平板状,对插端子30的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平行设置,一方面能够使插接端子10与对插端子30更好的电性连接,另一方面,对插端子30能够在与U型簧片20的组装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组装配合,导电性能更好。
组装结构件40一般为平板状,对插端子30的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平行设置,一方面能够使组装结构件40与对插端子30更好的电性连接,如果使用焊接,面与面贴合能够焊接的更牢固。组装结构件40与对插端子3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使用压接方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对插端子30还包括侧边连接部17,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17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 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之间形成第一插槽18。
侧边连接部17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一体冲压成型后折弯形成图1所示的对插端子30,也可以是将侧边连接部17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焊接到一起。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5和/或第二连接部16的内表面设置凸起,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一连接部15以及第二连接部16与组装结构件40接触面积,一般来说,组装结构件40的材质比对插端子30的材质软,在焊接或压接过程中,第一连接部 15和/或第二连接部16的内表面设定凸起,凸起能够压入或焊入到组装结构件40中,从而达到增大接触面积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一连接部15以及第二连接部16 与组装结构件40之间的拉拔力,起到限制组装结构件40脱离的作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贴合连接;或者,所述对插端子30还包括侧边连接部17,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17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贴合连接。
如图6所示,当对插端子的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贴合连接时,可以包含侧边连接部17,也可以不含有侧边连接部17。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贴合可以是相对的两面进行焊接连接、螺接连接、卡接连接、拼接连接和压接连接贴合在一起。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与所述第一插接部11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端111,与所述第二插接部12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二插接端121,所述第一插接端111和所述第二插接端121分别设置有凸台301。
如图1-2所示,第一插接端111和第二插接端121设置凸台301,所述凸台301 可以是一组,也可以设置多组。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沿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二插接部12延伸方向的两侧面设置有卡扣302,所述卡扣302的厚度尺寸在朝向所述第一弯折部13 和第二弯折部14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的两侧可以设置一对或两对的卡扣302,在连接器进行组装时,因为卡扣302的厚度尺寸在朝向第一弯折部13和第二弯折部14 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就说明该卡扣302能够保证该对插端子30能够顺利地与连接器进行组装,并卡入连接器的塑胶本体中,并与连接器中的塑胶卡槽进行组合连接,防止对插端子30沿着对插方向后退,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在一实施方式中,对插端子30的材质含有镍、镉、锆、铬、钴、锰、铝、锡、钛、锌、铜、银、金、磷、碲、铍和铅中的一种。
为了论证对插端子30的不同材质对导电率的影响,发明人使用不同的材质制作规格尺寸相同的对插端子30的样件,分别测试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实验结果如表 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大于99%为理想值。
表1:不同材质的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48790520000061
从表1可以看出,选用的不同材质的金属制作的对插端子30,导电率都在理想值范围内,另外,磷是非金属材料,不能直接作为对插端子30的材质,但是可以添加到其他金属中形成合金,提高金属本身的导电和机械性能。因此,发明人设定对插端子30的材质含有镍、镉、锆、铬、钴、锰、铝、锡、钛、锌、铜、银、金、磷、碲、铍和铅中的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对插端子30材质中含有碲铜合金,碲铜合金中碲的含量为0.1%-5%,使对插端子30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易切削性能,保证电学性能,也能提高加工性。
为了验证对插端子30材质中,碲铜合金中碲的含量对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的影响,发明人选用了10个相同形状的对插端子30进行测试,每个对插端子30的尺寸相同,对插端子30的材质均为碲铜合金,其中碲的含量占比分别为0.05%、0.1%、 0.2%、0.5%、0.8%、1.2%、2%、3%、5%、6%、7%。将对插端子30通电流,检测相应的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率大于99%为理想值。
表2:不同碲含量的碲铜合金对对插端子30导电率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48790520000071
由表2可知,当碲的含量占比小于0.1%时或者大于5%时,导电率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导电率理想值要求。当碲的含量占比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1.2%时,导电性能最好,当碲的含量占比大于0.1%且小于0.2%时,或者大于1.2%且小于等于5%时,虽然导电率满足理想值要求,但是趋势是逐渐下降,导电性能也会下降。因此发明人选用碲的含量为0.1%-5%的碲铜合金。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选用含量为0.2%-1.2%的碲铜合金。
在一实施方式中,对插端子30材质中含有铍铜合金,铍铜合金中铍的含量为0.05%-5%。优选地,对插端子30材质中铍的含量为0.1%~3.5%。
对插端子30含有铍具有很高的硬度、弹性极限、疲劳极限和耐磨性,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导热性和导电性,且受冲击时不产生火花。
为了试验铍含量对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的影响,发明人选用了10个相同形状、相同宽度的对插端子30进行测试,每个对插端子30均含有铍,其中铍的含量占比分别为0.03%、0.05%、0.1%、0.2%、1%、1.8%、3%、3.5%、5%、6%。测试结果如表 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率大于99%为理想值。
表3:不同铍含量对对插端子30导电率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48790520000072
由表3可知,当铍的含量占比小于0.05%时或者大于5%时,导电率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当铍的含量占比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3.5%时,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发明人选用铍的含量为0.05%-5%的对插端子30。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选用铍含量为0.1%~3.5%的对插端子30。
在一实施方式中,对插端子30材质中含有磷青铜合金,磷青铜合金中磷的含量为0.01%~1.5%。磷青铜优势是具备更好的耐蚀性、耐磨损,可保证对插端子30接触良好,弹力好,并具有优良机械加工性能,可迅速缩短零件加工时间。
为了试验磷含量对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的影响,发明人选用了10个相同形状、相同宽度的对插端子30进行测试,每个对插端子30均含有磷,其中磷的含量占比分别为0.001%、0.005%、0.01%、0.05%、0.1%、0.5%、1%、1.5%、2%、2.5%。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率大于99%为理想值。
表4:不同磷含量对对插端子30导电率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48790520000081
由表4可知,当磷的含量占比小于0.01%时或者大于1.5%时,导电率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当磷的含量占比大于等于0.05%且小于等于0.5%时,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发明人选用磷的含量为0.01%-1.5%的对插端子30。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选用磷含量为0.05%~0.5%的对插端子30。
在一实施方式中,对插端子30材质中含有铅黄铜合金,铅黄铜合金中铅的含量为0.1%~5%。铅黄铜合金优势是强度高,组织致密均匀,耐蚀性好,切削、钻孔等机加工性能极佳。
为了试验铅含量对对插端子30的导电率的影响,发明人选用了10个相同形状、相同宽度的对插端子30进行测试,每个对插端子30均含有铅,其中铅的含量占比分别为0.05%、0.1%、0.5%、1%、2%、3%、4%、5%、6%、7%。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率大于99%为理想值。
表5:不同铅含量对对插端子30导电率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48790520000082
由表5可知,当铅的含量占比小于0.1%时或者大于5%时,导电率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当铅的含量占比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3%时,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发明人选用铅的含量为0.1%-5%的对插端子30。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选用铅含量为1%~3%的对插端子30。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二插接部12的外部设置有夹箍50,所述夹箍限制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二插接部12向外侧移动,夹箍50可以是套设在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的环形状,外形匹配对插端子 30。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夹箍50上还设置有弹性单元51,弹性单元 51为弹性橡胶体、弹簧或金属弹片。弹性单元51可以是弹性橡胶体,依靠弹性橡胶体被压缩的弹力,保证施加到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上的压力;弹性单元 51可以是压缩弹簧,依靠压缩弹簧被压缩的弹力,保证施加到对插端子30上的压力;弹性单元51还可以是金属弹片,金属弹片与夹箍50一体成型,可以是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端的单端弹片形式,也可以是两端固定,中间凸起的双端弹片形式,依靠金属弹片自身的弹力,保证施加到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上的压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一种线缆连接组件,包括插接端子10、U型簧片 20和对插端子30,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二插接部12之间形成第二插槽19,所述U型簧片20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槽19后与所述插接端子10电性连接。如图4和图7所示,此结构的设置对插端子30通过U型簧片20可以实现与插接端子10在90°和180°方向的插接,插接端子10和对插端子30不用通过其他转接机构,就能够实现电性连接,便于装配,节约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U型簧片20包括侧板201、连接桥202及多对相对设置的弹簧片203,所述连接桥202和所述弹簧片203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槽 19内,所述侧板201两端设置有铆扣204。
铆扣204的设置,在U型簧片20与对插端子30组装后,可以使U型簧片20与对插端子30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与所述第一插接部11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端111,与所述第二插接部12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二插接端121,所述第一插接端111和所述第二插接端121分别设置有凸台301,相邻所述铆扣204形成间隙,所述凸台301和所述铆扣204定位配合连接。
在U型簧片20与对插端子30配合时,凸台301从铆扣204形成的间隙中穿过,卡着两侧的铆扣204,对U型簧片20起到限位作用。凸台301为一组时,侧板201 的两端设置的铆扣204间隙可以为一个,当凸台301为两组时,铆扣204间隙的设置应该与所述凸台301对应。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弹簧片203纵截面为波纹状,一面与所述第二插槽19内表面接触电连接,另一面与所述插接端子10接触电连接。
在电性接触方面,由于选用波纹状的弹簧片203,增加了弹簧片203与对插端子 30和与插接端子10的接触更稳定,保证接触电阻的稳定性,载流能力更好,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缆连接组件可能因为受到震动,从而导致插接端子10产生位移,波纹状的设计能够使弹簧片203始终保持与插接端子10接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承受所述U型簧片20的垂直压力为5N-85N。
为了验证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承受U型簧片20的垂直压力对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对U型簧片20接触电阻的影响以及对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是否变形的影响,发明人选用相同尺寸的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 12,相同尺寸的U型簧片20,不同的U型簧片20的垂直压力,来观测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与U型簧片20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是否产生变形的情况。
接触电阻的检测方式为使用微电阻测量仪,在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 与U型簧片20接触位置上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读取微电阻测量仪上的数值,为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与U型簧片20的接触电阻。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电阻小于50μΩ为理想值,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不变形为合格。具体的实验以第一插接部11测得的数值和结果为例。
表6:第一插接部11承受所述U型簧片的垂直压力对第一插接部11与U型簧片20之间接触电阻的影响及对第一插接部是否变形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48790520000101
由表6可知,当第一插接部11承受所述U型簧片20的垂直压力小于5N时,虽然没有变形,但第一插接部11与U型簧片20之间的垂直压力过小,导致接触面积小,接触电阻大于50mΩ,接触电阻不符合要求值;当第一插接部11承受所述U型簧片 20的垂直压力大于105N时,第一插接部11与U型簧片的接触电阻小于50mΩ为合格值,但是第一插接部11已经产生变形,不符合要求。同理,第二插接部12与第一插接部11相同。因此,发明人设定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承受所述U型簧片20的垂直压力设定为5N-105N。
进一步地,虽然是第一插接部11承受所述U型簧片的垂直压力小于105N才会变形,但是经过测试当垂直压力为85N时,第一插接部11已经在趋于形变,当第一插接部11在受到其他外力时,不能够完全保证第一插接部11不完全变形,只有第一插接部11控制在小于85N时才会在保持在不变形的合适范围内。所以,发明人进一步设定,第一插接部11或第二插接部12承受所述U型簧片20的垂直压力设定为 5N-85N。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8所示,所述线缆连接组件包括侧边连接部17,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17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5 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之间形成第一插槽18;
所述线缆连接组件还包括组装结构件40,所述组装结构件40的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5或所述第二连接部16的板状面电性连接,或者,所述组装结构件40 的导电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槽18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6电性连接。
具体的,当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贴合连接时,所述组装结构件40的导电部分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5的板状面或者与第二连接部16的板状面电性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之间有第一插槽18,所述组装结构件40的导电部分设置与第一插槽18内并电性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产能较大。
本实用新型中的对插端子30可以使用板状的金属材料,以便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和塑形变形能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U型簧片结构,为板状材料一体冲压成型。U型簧片结构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易加工,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18)

1.一种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
自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延伸的第二弯折部;以及
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边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插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连接;或者,所述对插端子还包括侧边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分别设置有凸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延伸方向的两侧面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的厚度尺寸在朝向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插端子的材质含有镍、镉、锆、铬、钴、锰、铝、锡、钛、锌、铜、银、金、磷、碲、铍和铅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部设置有夹箍,所述夹箍限制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向外侧移动。
11.一种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接端子、U型簧片和包含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对插端子,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之间形成第二插槽,所述U型簧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后与所述插接端子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簧片包括侧板、连接桥及多对相对设置的弹簧片,所述连接桥和所述弹簧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槽内,所述侧板两端设置有铆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末端相反方向设置有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分别设置有凸台,相邻所述铆扣形成间隙,所述凸台和所述铆扣定位配合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纵截面为波纹状,一面与所述第二插槽内表面接触电连接,另一面与所述插接端子接触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或所述第二插接部承受所述U型簧片的垂直压力为5N~105N。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或所述第二插接部承受所述U型簧片的垂直压力为5N~85N。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组件包括侧边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插槽;
所述线缆连接组件还包括组装结构件,所述组装结构件的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板状面电性连接,或者,所述组装结构件的导电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簧片结构,为板状材料一体冲压成型。
CN202123009933.1U 2021-12-02 2021-12-02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Active CN217215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09933.1U CN217215182U (zh) 2021-12-02 2021-12-02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PCT/CN2022/136122 WO2023098855A1 (zh) 2021-12-02 2022-12-02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09933.1U CN217215182U (zh) 2021-12-02 2021-12-02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5182U true CN217215182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8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09933.1U Active CN217215182U (zh) 2021-12-02 2021-12-02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5182U (zh)
WO (1) WO20230988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8855A1 (zh) * 2021-12-02 2023-06-08 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89055B1 (en) * 2018-06-20 2019-08-20 Delphia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0628568U (zh) * 2019-09-25 2020-05-26 安费诺汽车连接系统(常州)有限公司 新型大电流端子
WO2021223083A1 (zh) * 2020-05-06 2021-11-11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
CN112038805A (zh) * 2020-10-13 2020-12-04 陈丽霞 一种弯直头连接器插孔
CN112751228A (zh) * 2020-12-30 2021-05-04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高压连接的端子本体、线缆组件及连接器
CN213959274U (zh) * 2021-02-03 2021-08-13 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用于电连接器大电流传输组件
CN113258372B (zh) * 2021-05-26 2022-12-02 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性连接套件及电性连接器
CN217215182U (zh) * 2021-12-02 2022-08-16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8855A1 (zh) * 2021-12-02 2023-06-08 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8855A1 (zh)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6920B2 (en) Power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terminal assembly thereof
US101775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6486791A (zh) 用于在凸片触头和高电流导体之间建立电连接的装置
US7766706B2 (en) Female terminal assembly with compression clip
CN111937250B (zh) 用于高功率应用的弹簧致动式电连接器
US20120156947A1 (en) Receptacle terminal
CN110416779A (zh) 一种组合式大电流冲压端子及簧片结构
CN108140976B (zh) 连接器
CN111758190B (zh) 连接器
US10164366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and electric connector
CN217215182U (zh) 一种对插端子及线缆连接组件
CN108780962A (zh) 端子模块
CN111564720A (zh) 双簧片式插孔结构及连接器
CN108370114B (zh)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WO2023098849A1 (zh) 金属簧片结构及电连接器
JP6515798B2 (ja)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H0220763Y2 (zh)
CN217215133U (zh) 金属簧片结构及电连接器
CN216529628U (zh) 电连接器
WO2023016369A1 (zh) 一种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座及汽车
CN213692499U (zh) 一种小体积大电流电性连接弹片
CN212364375U (zh)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高速信号测试的探针及连接器
CN210224357U (zh) 一种刀式连接母端子
CN209641888U (zh) 一种车用连接端子
CN114122818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957, Shunda Road, Gaoxin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00

Patentee after: Changchun Jie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30000 957 Shunda Road, Changchun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lin

Patentee before: CHANGCHUN JIEYI AUTO PART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