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3449U -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3449U
CN217213449U CN202123455813.4U CN202123455813U CN217213449U CN 217213449 U CN217213449 U CN 217213449U CN 202123455813 U CN202123455813 U CN 202123455813U CN 217213449 U CN217213449 U CN 217213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rotary
damping
fixe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58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581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3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3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3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该转动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固接有固定轴组件,固定轴组件的侧壁上至少包括一个凹部;转动座,转动座设于固定座上,且转动座上开设有转轴孔,固定轴组件穿设于转轴孔,转动座可相对于固定轴组件旋转;弹性抵接组件,弹性抵接组件与转动座固定连接,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与固定轴的侧壁抵接设置,弹性抵接组件能够沿垂直于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伸缩,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组件旋转时,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能够进入或离开凹部。该结构能够使智能主机在相对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具有档位手感,以便于用户及时获知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Description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类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智能手表尤其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与其他穿戴类电子产品相比,智能手表不仅小巧、便携,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如通话、语音、视频等。
然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手表的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通常是朝上设置的,即,与智能手表的显示面同向设置,因此用户在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者是视频功能时,由于表体不能转动,通常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取景角度,以实现正常的拍摄或者视频通话。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可转动式智能手表,通过增加承载托板,使得智能主机可相对承载托板翻转,同时还增加了固定轴,使得智能主机在相对承载托板转动形成角度后,智能主机还可绕固定轴在承载托板上转动,以达到调节更多拍摄角度的效果。
但是,智能主机在相对于固定轴在转动的过程中没有档位手感,从而使得用户难以掌握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使智能主机在相对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具有档位手感,以便于用户及时获知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该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固定座,固定座上固接有固定轴组件,固定轴组件的侧壁上至少包括一个凹部;
转动座,转动座设于固定座上,且转动座上开设有转轴孔,固定轴组件穿设于转轴孔,转动座可相对于固定轴组件旋转;
弹性抵接组件,弹性抵接组件与转动座固定连接,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与固定轴的侧壁抵接设置,弹性抵接组件能够沿垂直于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伸缩,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组件旋转时,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能够进入或离开凹部。
本实用新型由于弹性抵接组件与转动座固定连接,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与固定轴组件的侧壁抵接设置,在固定轴的侧壁上设有凹部,弹性抵接组件能够沿垂直于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伸缩,因此,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组件旋转时,能够使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沿固定轴组件的周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得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进入或者离开凹部,且在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进入凹部时,能够产生明显的顿挫感。另外,智能主机固接于转动座上,因此,在用户旋转握住智能主机时,智能主机将带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组件旋转,在其旋转的过程中智能主机也会获得明显的顿挫感,即档位手感,从而有利于用户及时获知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部包括多个,多个凹部围绕固定轴组件的周向均布设置。由此,在转动座转动一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多次档位手感。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抵接组件包括两个,两个弹性抵接组件关于固定轴组件对称设置。
由此,通过两个弹性抵接组件对称设置,能够使得两个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同时分别进入两个凹部内,如此,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组件转动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档位手感,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轴组件受力的对称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抵接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抵接件,弹性件的固定端与转动座固定连接,弹性件的自由端与抵接件连接,抵接件远离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轴组件的侧壁抵接。
由此,当抵接件的抵接端退出凹部时,弹性件被压缩并积蓄势能,随着转动座相对固定轴组件继续旋转的过程中,抵接件的抵接端朝向下一个凹部移动,当抵接件的抵接端与凹部相对时,被压缩的弹性件将推动抵接件的抵接端进入下一个凹部,在抵接件的抵接端进入下一个凹部的过程中,会对转动座产生档位手感。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抵接件用于与固定轴组件抵接的端面为凸球面。由于凸球面没有棱角,比较圆滑,因此,当凸球面与固定轴组件的侧壁抵接时,不会对固定轴的侧壁造成损伤,具有保护固定轴组件的作用,另外,凸球面的设置还能便于抵接件的抵接端进入凹部。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轴组件包括固定轴和固定套设在固定轴上的档位套,凹部位于档位套的外周壁上。
由此,通过在固定轴上固定套设档位套,一方面能够保护固定轴,避免抵接件的抵接端直接与固定轴的侧壁抵接,另一方面,便于零部件的更换,当抵接件的抵接端对档位套造成磨损时,只需更换档位套即可,无需对整个固定轴进行更换,降低了固定轴的生产成本。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档位套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延伸设置有导向槽,抵接件与导向槽抵接,以确保抵接件的抵接端能够沿周向绕档位套的外周壁移动。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轴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平面部,档位套具有中心通孔,固定轴穿设于中心通孔,且中心通孔的内侧壁与固定轴的侧壁相适配。
由此,通过中心通孔的内侧壁与固定轴的侧壁相适配,能够得到固定轴卡设于中心通孔内,且不能相对于中心通孔转动,如此,实现了固定轴与档位套固定连接的目的,简化固定轴与档位套固定连接的结构。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件为弹簧。由于弹簧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范围,且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如此,能够提高了弹性抵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朝向固定座的表面设有安装槽,在转动座内设有连通孔,连通孔分别与安装槽和转轴孔连通,弹性件位于安装槽内,弹性件的固定端与转动座固定连接,抵接件远离弹性件的一端穿过连通孔与档位套的外周壁抵接。
由此,通过在转动座上设置安装槽,一方面能够缩小转动连接结构沿固定轴的延伸方向上的高度,从而缩小转动连接结构的体积,另一方面,使得转动连接结构的更为紧凑。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抵接组件还包括卡接板,转动座朝向固定座的表面还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卡接插槽,卡接板卡设于卡接插槽内,以使弹性件的固定端与转动座固定,从而实现了弹性件与转动座固定的目的,安装工艺简单。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与固定轴之间设有旋转阻尼件,当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时,旋转阻尼件用于向转动座施加旋转阻尼力。
由此,通过设置旋转阻尼件能够使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旋转后保持其旋转后状态。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远离固定座的一侧开设的卡接槽;
旋转阻尼件固设于卡接槽内,旋转阻尼件套设于固定轴上,且旋转阻尼件与固定轴紧配合,当转动座转动时,旋转阻尼件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旋转阻尼件与固定轴之间的摩擦力为旋转阻尼力。
由此,通过在转动座上设置用于容置旋转阻尼件的卡接槽,能够使转动连接结构更为紧凑,减小了转动连接结构的体积,同时,也提高了旋转阻尼件安装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旋转阻尼件具有贯通的第一阻尼腔,在第一阻尼腔的侧壁上沿第一阻尼腔的延伸方向贯通开设有第一弹性开口,固定轴穿设于第一阻尼腔,在第一弹性开口的两侧壁的延伸端分别设有第一卡设部,旋转阻尼件与第一弹性开口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卡设部;
卡接槽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设凹槽和第二卡设凹槽,第一卡设部卡接于第一卡设凹槽内,第二卡设部卡接于第二卡设凹槽内,以使旋转阻尼件与转动座固定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开口,能够使旋转阻尼件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固定轴,并且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弹性开口的大小,进而调节第一阻尼腔的内壁与固定轴的外壁之间松紧度,以此实现旋转阻尼件的阻尼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轴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部,限位部位于第一阻尼腔外,且限位部的直径大于第一阻尼腔的直径。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转动座上的翻转轴,翻转轴的延伸方向与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翻转轴可相对于转动座转动,翻转轴上固设有主机支架。由此,通过设置翻转轴能够使转动座沿朝向或背离承载板的方向翻转。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与翻转轴之间设有翻转阻尼件,当翻转轴相对于转动座转动时,翻转阻尼件用于向翻转轴施加翻转阻尼力。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上开设有容置槽,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与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
翻转阻尼件固设于容置槽内,翻转轴套设于翻转轴,且翻转阻尼件与翻转轴紧配合,当翻转轴转动时,翻转阻尼件与翻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为翻转阻尼力。
由此,通过将翻转阻尼件与翻转轴紧配合,在翻转轴相对于翻转阻尼件转动时,翻转轴的周壁与翻转阻尼件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该摩擦力能够使得连接于主机支架上的主机本体保持绕翻转轴翻转后的状态。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翻转阻尼件具有贯通的第二阻尼腔,翻转轴穿设于第二阻尼腔,在第二阻尼腔的侧壁上沿第二阻尼腔的延伸方向贯通设有第二弹性开口,第二弹性开口的一侧壁沿远离第二阻尼腔的方向延伸有连接凸部;
容置腔的内侧壁设有与连接凸部对应的连接凹槽,连接凸部卡设于连接凹槽内。
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弹性开口,能够使得翻转阻尼件套设于不同直径的翻转轴上,实用性较强。另外,通过连接凸部卡设于连接凹槽内,能够使得翻转阻尼件与转动座固定设置,安装工艺简单。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机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翻转轴的连接端的周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平面部,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限位通孔,翻转轴的连接端穿设于限位通孔内,且限位通孔的内壁与翻转轴的连接端的周壁相适配,第二连接板用于与主机本体连接。
由此,无需增设其他连接结构即可实现翻转轴与第一连接板的固定连接,简化了翻转轴和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的连接结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包括承载板、主机本体及第一方面的转动连接结构,主机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固设于承载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主机,由于采用了第一方面的转动连接结构,因此,在主机本体相对于固定轴组件的转动过程中,主机本体具有档位手感,能够便于用户知晓主机本体的转动角度。另外,主机本体既能相对于固定轴组件在承载板上转动,还能相对于翻转轴沿远离或者靠近承载板的方向翻转,由此,主机本体能够实现不同角度的拍摄。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表带及第二方面的智能主机,表带连接于承载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手表,由于采用了第二方面的智能主机,因此,智能手表也能产生档位手感,并且该智能手表还能沿不同方向转动,以便于不同角度的拍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沿固定轴的延伸方向形成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旋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转动座旋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抵接组件抵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抵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档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抵接组件与转动座的装配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阻尼件与转动座的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沿翻转轴的延伸方向形成的爆炸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转阻尼件与转动座的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机支架与翻转轴的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16中智能手表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16中智能手表旋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智能手表;1a-第一表带;1b-第二表带;
10-智能主机;11-主机本体;12-承载板;
100-转动连接结构;
110-固动座;
120-转动座;121-转轴孔;122-安装槽;123-连通孔;124-卡接插槽;125-卡接槽;1251-第一卡设凹槽;1252-第二卡设凹槽;126-容置槽;1261-连接凹槽;
130-弹性抵接组件;131-弹性件;132-抵接件;1321-凸球面;1322-限位端;133-卡接板;
140-固定轴组件;141-固定轴;1411-限位部;1412-第一平面;142-档位套;1421-凹部;1422-导向槽;1423-中心通孔;
150-旋转阻尼件;151-第一阻尼腔;152-第一弹性开口;153-第一卡设部;154-第二卡设部;
160-翻转阻尼件;161-第二阻尼腔;162-第二弹性开口;163-连接凸部;
170-翻转轴;171-第二平面部;
180-主机支架;181-第一连接板;1811-限位通孔;182-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智能穿戴类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智能手表尤其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与其他穿戴类电子产品相比,智能手表不仅小巧、便携,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如通话、语音、视频等。
然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手表的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通常是朝上设置的,即,与智能手表的显示面同向设置,因此用户在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者是视频功能时,由于表体不能转动,通常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取景角度,以实现正常的拍摄或者视频通话。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可转动式智能手表,通过增加承载托板,使得智能主机可相对承载托板翻转,同时还增加了固定轴,使得智能主机在相对承载托板转动形成角度后,智能主机还可绕固定轴在承载托板上转动,以达到调节更多拍摄角度的效果。
但是,智能主机在相对于固定轴在转动的过程中没有档位手感,从而使得用户难以掌握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鉴于此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使智能主机在相对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具有档位手感,以便于用户及时获知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连接结构100,如图1所示,该转动连接结构100包括:固定座110、转动座120和弹性抵接组件130。其中,固定座110上固接有固定轴组件140,固定轴组件140的侧壁上至少包括一个凹部1421;转动座120设于固定座110上,且转动座120上开设有转轴孔121,固定轴组件140穿设于转轴孔121,转动座120可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弹性抵接组件130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与固定轴141的侧壁抵接设置,弹性抵接组件130能够沿垂直于固定轴组件140的延伸方向伸缩,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时,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能够进入或离开凹部1421。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由于弹性抵接组件130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与固定轴组件140的侧壁抵接设置,在固定轴141的侧壁上设有凹部1421,弹性抵接组件130能够沿垂直于固定轴组件140的延伸方向伸缩,因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时,能够使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沿固定轴组件140的周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得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进入或者离开凹部1421,且在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进入凹部1421时,能够产生明显的顿挫感。另外,如图2所示,智能主机10固接于转动座120上,因此,在用户旋转智能主机10时,如图2、图3所示,智能主机10将带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在其旋转的过程中智能主机10也会获得明显的顿挫感,即档位手感,从而有利于用户及时获知智能主机10的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固定座110是指智能主机10绕固定轴组件140旋转的过程中固定不动的部件,上述转动座120是指智能主机10在绕固定轴组件140在旋转过程中运动的部件,即转动连接结构100中相对于固定座110转动的部件。上述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即就是说,凹部1421包括一个或者多个。
另外,如图4所示,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旋转是指转动座120绕固定轴141沿X方向旋转,且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的角度范围在0-360°之间,例如,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130转动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1421包括多个,多个凹部1421围绕固定轴组件140的周向均布设置。
示例地,凹部1421包括两个,两个凹部1421关于固定轴组件140对称设置在固定轴组件140的周壁上,若弹性抵接组件130包括一个,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弹性抵接组件130能够分别进入两个凹部1421一次,如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转动座120能够产生两次档位手感,由此可以看出,凹部1421设置的数量越多,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产生档位手感的次数也将越多。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1421包括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周向均布设置是指多个凹部1421环绕设置在固定轴组件140的周壁上,且每相邻两个凹部1421之间的圆心角相等,并且,多个凹部1421位于固定轴组件140的周壁的同一水平面上。
可选的,如图5所示,弹性抵接组件130包括两个,两个弹性抵接组件130关于固定轴组件140对称设置。由此,通过两个弹性抵接组件130对称设置,能够使得两个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抵接端同时分别进入两个凹部1421内,如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转动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档位手感,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轴组件140受力的对称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弹性抵接组件130包括弹性件131和抵接件132,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弹性件131的自由端与抵接件132连接,抵接件132远离弹性件131的一端与固定轴组件140的侧壁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抵接件132远离弹性件131的一端为抵接件132的抵接端,当抵接件132的抵接端退出凹部1421时,弹性件131被压缩并积蓄势能,随着转动座120相对固定轴组件140继续旋转的过程中,抵接件132的抵接端朝向下一个凹部1421移动,当抵接件132的抵接端与凹部1421相对时,被压缩的弹性件131将推动抵接件132的抵接端进入下一个凹部1421,在抵接件132的抵接端进入下一个凹部1421的过程中,会对转动座120产生档位手感。应理解,这里说的凹部1421与抵接件132相对是指抵接件132的抵接端进入凹部1421的开口边缘。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对弹性件131的结构不作限定,在一些可能的结构中,弹性件131为弹簧,弹簧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范围,且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如此,能够提高了弹性抵接组件13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将抵接件132的抵接端的端面设为凸球面1321,这里的凸球面1321是指沿远离抵接件132的方向凸出的球面,且该凸球面1321可以是整个球面,也可以是部分球面,如凸球面1321为球面的二分之一。
由于凸球面1321没有棱角,比较圆滑,因此,当凸球面1321与固定轴组件140的侧壁抵接时,不会对固定轴141的侧壁造成损伤,具有保护固定轴组件140的作用,另外,凸球面1321的设置还能便于抵接件132的抵接端进入凹部142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7及图8所示,固定轴组件140包括固定轴141和固定套设在固定轴141上的档位套142,凹部1421位于档位套142的外周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固定轴141上固定套设档位套142,一方面能够保护固定轴141,避免抵接件132的抵接端直接与固定轴141的侧壁抵接,另一方面,便于零部件的更换,当抵接件132的抵接端对档位套142造成磨损时,只需更换档位套142即可,无需对整个固定轴141进行更换,降低了固定轴141的生产成本。
由于抵接件132的抵接端与档位套142的外周壁抵接,且在转动座120相对固定轴141旋转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抵接件132的抵接端能够沿周向绕档位套142的外周壁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档位套142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延伸设置有导向槽1422,抵接件132与导向槽1422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当设置多个凹部1421时,每相邻两个凹部1421之间均延伸设有导向槽1422,如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抵接件132的抵接端沿导向槽1422移动,同时还能够依次进入多个凹部1421以产生档位手感,确保了抵接件132的抵接端在档位套142的外周壁上沿周向移动轨迹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固定轴141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平面1412部,档位套142具有中心通孔1423,固定轴141穿设于中心通孔1423,且中心通孔1423的内侧壁与固定轴141的侧壁相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通孔1423的内侧壁与固定轴141的侧壁相适配是指中心通孔1423内侧壁的形状和大小分别与固定轴141侧壁的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也即是说,若是固定轴141的侧壁由平面部和圆弧部交替组成的,那么中心通孔1423的内侧壁也由平面部和圆弧部交替组成,并且,固定轴141的圆弧部和中心通孔1423的圆弧部的半径完全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固定轴141的平面部和中心通孔1423的平面部的宽度完全相等或者近似相等。
由此,通过中心通孔1423的内侧壁与固定轴141的侧壁相适配,能够得到固定轴141卡设于中心通孔1423内,且固定轴141不能相对于中心通孔1423转动,如此,实现了固定轴141与档位套142固定连接的目的,简化了固定轴141的加工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转动座120朝向固定座110的表面设有安装槽122,在转动座120内设有连通孔123,连通孔123分别与安装槽122和转轴孔121连通,弹性件131位于安装槽122内,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抵接件132的抵接端穿过连通孔123与档位套142的外周壁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座120上设置安装槽122,一方面能够缩小转动连接结构100沿固定轴141的延伸方向上的高度,从而缩小转动连接结构100的体积,另一方面,使得转动连接结构100的更为紧凑。
此外,如图9、图10所示,连通孔123的直径小于安装槽122的宽度,且抵接件132用于与弹性件131连接的一端为限位端1322,限位端1322的直径大于连通孔123的直径,如此,在安装弹性抵接组件130时,弹性件131位于安装槽122内,且限位端1322远离弹性件131的端面抵靠与安装槽122朝向连通孔123的侧壁上,以对抵接件132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
上述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弹性件131的固定端固接于安装槽122的侧壁上,又例如,弹性件131的固定端通过卡接板133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具体地,如图5所示,弹性抵接组件130还包括卡接板133,转动座120朝向固定座110的表面还设有与安装槽122连通的卡接插槽124,卡接板133卡设于卡接插槽124内,以使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转动座120固定。
由此,简化了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转动座120的装配,同时简化了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的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弹性抵接安装于转动座120内,因此,安装槽122、卡接板133及卡接插槽124等的数量均与弹性抵接组件130的数量对应。
在弹性抵接组件130装配于转动座120时,首先使得弹性件131的固定端与卡接板133固定连接,然后将卡接板133、弹性件131及抵接件132分别设置于卡接插槽124、安装槽122和连通孔123内,并使得抵接件132的抵接端与档位套142的周壁抵接,如此,完成了弹性抵接组件130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转动座120与固定轴141之间设有旋转阻尼件150,当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时,旋转阻尼件150用于向转动座120施加旋转阻尼力。由此,通过设置旋转阻尼件150能够使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旋转后保持其旋转后状态。
对旋转阻尼件150的结构不作限定,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图11所示,转动座120远离固定座110的一侧开设的卡接槽125;旋转阻尼件150固设于卡接槽125内,旋转阻尼件150套设于固定轴141上,且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紧配合,当转动座120转动时,旋转阻尼件150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之间的摩擦力为旋转阻尼力。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紧配合是指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之间为过盈配合,具体地,固定轴141的外径可比旋转阻尼件150的套设孔的内径大0~0.12mm,例如:0.02mm、0.6mm、0.10mm或0.12mm等。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座120上设置用于容置旋转阻尼件150的卡接槽125,能够使转动连接结构100更为紧凑,减小了转动连接结构100的体积,同时,也提高了旋转阻尼件150安装的稳定性。
另外,通过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紧配合设置,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时,旋转阻尼件150也即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在此过程中,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之间的具有摩擦力,而该摩擦力即为能够使转动座120保持旋转后的状态的旋转阻尼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旋转阻尼件150具有贯通的第一阻尼腔151,在第一阻尼腔151的侧壁上沿第一阻尼腔151的延伸方向贯通开设有第一弹性开口152,固定轴141穿设于第一阻尼腔151,在第一弹性开口152的两侧壁的延伸端分别设有第一卡设部153,旋转阻尼件150与第一弹性开口152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卡设部154;卡接槽125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设凹槽1251和第二卡设凹槽1252,第一卡设部153卡接于第一卡设凹槽1251内,第二卡设部154卡接于第二卡设凹槽1252内,以使旋转阻尼件150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开口152,能够使旋转阻尼件150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固定轴141,并且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弹性开口152的大小,进而调节第一阻尼腔151的内壁与固定轴141的外壁之间松紧度,以此实现旋转阻尼件150的阻尼效果。
通过第一卡设部153卡接于第一卡设凹槽1251内,第二卡设部154卡接于第二卡设凹槽1252内,使得容置于卡接槽125内的旋转阻尼件150与卡接槽125固定连接,另外,由于两个第一卡设凹槽1251卡接于第一卡设凹槽1251内,因此,第一卡设凹槽1251还能限定第一弹性开口152的大小,进一步保证了旋转阻尼件150的阻尼效果。
由上述可知,旋转阻尼件150卡接固定与卡接槽125内,但是对旋转阻尼件150背离固定座110的方向上的自由度并没有限定,因此,在转动连接结构100的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旋转阻尼件150有沿背离固定座110的方向移动的可能性,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固定轴141远离固定座11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1411,限位部1411位于第一阻尼腔151外,且限位部1411的直径大于第一阻尼腔151的直径。
由此,能够阻止旋转阻尼件150沿背离固定座110的方向移动,避免了旋转阻尼件150与固定轴141脱离开来,从而在旋转阻尼件150相对于固定轴141转动的过程中,能够持续提供阻尼力。
当转动连接结构100应用于智能主机10时,如图2、图3和12所示,转动座120与智能主机10的主机本体11固定连接,固定座110与承载板12固定连接,当主机本体11相对于承载板12翻转时,需在转动座120上设置翻转轴170以实现。
具体地,如图13所示,转动连接结构100还包括设于转动座120上的翻转轴170,翻转轴170的延伸方向与固定轴组件140的延伸方向垂直,翻转轴170可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翻转轴170上固设有主机支架180。
由于主机支架180通过翻转轴170固设于转动座120上,因此,主机支架180可绕翻转轴170相对于转动座120翻转,又由于翻转轴170的延伸方向与固定轴组件140的延伸方向之间相互垂直,因此,主机支架180绕翻转轴170相对于转动座120的翻转方向与主机支架180通过转动座120绕固定轴组件140的旋转方向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翻转轴170可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是指翻转轴170沿Y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1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翻转轴170包括两个,两个翻转轴170分别设于转动座120的相对两端,通过设置两个翻转轴170,能够提高主机支架180与转动连接结构100连接的稳定性。
示例地,主机支架180与主机本体11连接,在主机本体11上设有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和显示屏,其中,前置摄像头和显示屏设于主机本体11的上表面,后置摄像头设于主机本体11的下表面,当用户想通过智能主机10的后置摄像头拍照时,首先使得主机本体11绕翻转轴170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90°,然后使得主机本体11通过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转动180°,使得显示屏朝向用户,最后开启后置摄像头进行拍照,如此一来,无需用户将智能主机10从身上取下就能实现后置摄像头的拍摄。当然,当用户想通过前置摄像头进行拍摄时,如图2所示,只需使得主机本体11绕翻转轴170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90°即可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转动座120与翻转轴170之间设有翻转阻尼件160,当翻转轴170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时,翻转阻尼件160用于向翻转轴170施加翻转阻尼力。由此,翻转阻尼件160对翻转轴170施加的翻转阻尼力能够使得主机支架180保持绕翻转轴170转动后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智能主机10在不同角度拍摄的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14所示,转动座120上开设有容置槽126,容置槽126的开口方向与固定轴组件140的延伸方向垂直;翻转阻尼件160固设于容置槽126内,翻转轴170套设于翻转轴170,且翻转阻尼件160与翻转轴170紧配合,当翻转轴170转动时,翻转阻尼件160与翻转轴170之间的摩擦力为翻转阻尼力。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翻转阻尼件160与翻转轴170紧配合,在翻转轴170相对于翻转阻尼件160转动时,翻转轴170的周壁与翻转阻尼件16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该摩擦力能够使得连接于主机支架180上的主机本体11保持绕翻转轴170翻转后的状态。另外,通过翻转阻尼件160固设于容置槽126内,还能够使转动连接结构100的结构更为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翻转阻尼件160和容置槽126的数量均与翻转轴170的数量对应,即当翻转轴170设置为两个时,翻转阻尼件160和容置槽126均为两个。
由上述可知,翻转阻尼件160固设于容置槽126内,具体地,翻转阻尼件160具有贯通的第二阻尼腔161,翻转轴170穿设于第二阻尼腔161,在第二阻尼腔161的侧壁上沿第二阻尼腔161的延伸方向贯通设有第二弹性开口162,第二弹性开口162的一侧壁沿远离第二阻尼腔161的方向延伸有连接凸部163;容置槽126的内侧壁设有与连接凸部163对应的连接凹槽1261,连接凸部163卡设于连接凹槽1261内。
通过设置第二弹性开口162,能够使得翻转阻尼件160套设于不同直径的翻转轴170上,实用性较强。另外,通过连接凸部163卡设于连接凹槽1261内,能够使得翻转阻尼件160与转动座120固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主机支架18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二连接板182,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二连接板182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翻转轴170与第一连接板18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182用于与主机本体11连接。
其中,翻转轴170与第一连接板181固定连接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在第一连接板181上设置有限位通孔1811,翻转轴170通过键结构与限位通孔1811固定连接,或者,翻转轴170通过螺纹结构与限位通孔1811固定连接,又或者,翻转轴170卡设于限位通孔1811内,又例如,翻转轴170与第一连接板181焊接固定。
在此以翻转轴170卡设于限位通孔1811内为例说明:具体地,翻转轴170的连接端的周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平面部171,翻转轴170的连接端穿设于限位通孔1811内,且限位通孔1811的内壁与翻转轴170的连接端的周壁相适配,由此,无需增设其他连接结构即可实现翻转轴170与第一连接板181的固定连接,简化了翻转轴170和第一连接板181固定连接的连接结构。
另外,第一连接板181和第二连接板182之间具有预设夹角,能够使得翻转轴170与主机本体11之间连接结构更为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板181与第二连接板182之间的预设夹角的范围在30°~120°之间,例如,30°、60°、90°、120°等。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如图2、图3和12所示,该智能主机包括承载板12、主机本体11及实施例一种的转动连接结构100,主机本体11通过转动连接结构100固设于承载板12上。
该实施例中,由于智能主机10采用了实施例一的转动连接结构100,因此,在主机本体11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的转动过程中,主机本体11具有档位手感,能够便于用户知晓主机本体11的转动角度。另外,主机本体11既能相对于固定轴组件140在承载板12上转动,还能相对于翻转轴170沿远离或者靠近承载板12的方向翻转,由此,主机本体11能够实现不同角度的拍摄。
其中,转动连接结构100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此不作阐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1,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该手表包括表带和实施例二中的智能主机1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智能手表1包括了能够产生档位手感的智能主机10,因此,智能手表1也能产生档位手感,并且该智能手表1还能沿不同方向转动,以便于不同角度的拍摄。
可选地,上述表带可为一条或两条,表带为两条时,可分别为第一表带1a及第二表带1b,承载板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及第四端,该第一表带1a连接于第三端,第二表带1b连接于第四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固接有固定轴组件,所述固定轴组件的侧壁上至少包括一个凹部;
转动座,所述转动座设于所述固定座上,且所述转动座上开设有转轴孔,所述固定轴组件穿设于所述转轴孔,所述转动座可相对于所述固定轴组件旋转;
弹性抵接组件,所述弹性抵接组件与所述转动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与所述固定轴的侧壁抵接设置,所述弹性抵接组件能够沿垂直于所述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伸缩,在所述转动座相对于所述固定轴组件旋转时,所述弹性抵接组件的抵接端能够进入或离开所述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凹部围绕所述固定轴组件的周向均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组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抵接组件关于所述固定轴组件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抵接件,所述弹性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自由端与所述抵接件连接,所述抵接件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轴组件的侧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用于与所述固定轴组件抵接的端面为凸球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组件包括固定轴和固定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的档位套,所述凹部位于所述档位套的外周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档位套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延伸设置有导向槽,所述抵接件与所述导向槽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平面部,所述档位套具有中心通孔,所述固定轴穿设于所述中心通孔,且所述中心通孔的内侧壁与所述固定轴的侧壁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朝向所述固定座的表面设有安装槽,在所述转动座内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分别与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转轴孔连通,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弹性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座固定连接,所述抵接件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穿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档位套的外周壁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组件还包括卡接板,所述转动座朝向所述固定座的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卡接插槽,所述卡接板卡设于所述卡接插槽内,以使所述弹性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座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与所述固定轴之间设有旋转阻尼件,当所述转动座相对于所述固定轴转动时,所述旋转阻尼件用于向所述转动座施加旋转阻尼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座远离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的卡接槽;
所述旋转阻尼件固设于所述卡接槽内,所述旋转阻尼件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且所述旋转阻尼件与所述固定轴紧配合,当所述转动座转动时,所述旋转阻尼件相对于所述固定轴转动,所述旋转阻尼件与所述固定轴之间的摩擦力为所述旋转阻尼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阻尼件具有贯通的第一阻尼腔,在所述第一阻尼腔的侧壁上沿所述第一阻尼腔的延伸方向贯通开设有第一弹性开口,所述固定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阻尼腔,在所述第一弹性开口的两侧壁的延伸端分别设有第一卡设部,所述旋转阻尼件与所述第一弹性开口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卡设部;
所述卡接槽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设凹槽和第二卡设凹槽,所述第一卡设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卡设凹槽内,所述第二卡设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卡设凹槽内,以使所述旋转阻尼件与所述转动座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远离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阻尼腔外,且所述限位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阻尼腔的直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转动座上的翻转轴,所述翻转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翻转轴可相对于所述转动座转动,所述翻转轴上固设有主机支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与所述翻转轴之间设有翻转阻尼件,当所述翻转轴相对于所述转动座转动时,所述翻转阻尼件用于向所述翻转轴施加翻转阻尼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座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固定轴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翻转阻尼件固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翻转轴套设于所述翻转轴,且所述翻转阻尼件与所述翻转轴紧配合,当所述翻转轴转动时,所述翻转阻尼件与所述翻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为所述翻转阻尼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转阻尼件具有贯通的第二阻尼腔,所述翻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阻尼腔,在所述第二阻尼腔的侧壁上沿所述第二阻尼腔的延伸方向贯通设有第二弹性开口,所述第二弹性开口的一侧壁沿远离所述第二阻尼腔的方向延伸有连接凸部;
所述容置腔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连接凸部对应的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部卡设于所述连接凹槽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翻转轴的连接端的周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限位通孔,所述翻转轴的连接端穿设于所述限位通孔内,且所述限位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翻转轴的连接端的周壁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与主机本体连接。
21.一种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板、主机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主机本体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结构固设于所述承载板上。
22.一种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带及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表带连接于所述承载板。
CN202123455813.4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Active CN217213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5813.4U CN217213449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5813.4U CN217213449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3449U true CN21721344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88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5813.4U Active CN217213449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34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39527B1 (ko) 카메라를 구비한 휴대전화기
US7821783B2 (en) Double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1762430B2 (en) Structure of hinge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572556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5257310A (en) Portable telephone
CN110145535B (zh) 均衡控制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EP1559859B1 (en) Rotary-type hinge device for a portable terminal
CN110159651B (zh) 连接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09859035U (zh) 一种显示屏可旋转的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
CN217213449U (zh)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11427075U (zh) 一种可转动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117749928A (zh) 支架组件、电子设备配件和连接装置
CN217207313U (zh) 一种穿戴设备的锁止机构及穿戴设备
WO2023066187A1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5752216U (zh) 翻转装置和具有其的座椅、车辆
CN213332029U (zh) 转动组件、支架和便携显示屏
CN114721150A (zh) 镜腿组件和眼镜
CN116414019A (zh)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
KR20120015146A (ko) 휴대용 기기 거치대
CN116412201A (zh)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
CN218634015U (zh) 带支架的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9042145U (zh) 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08846044U (zh) 折叠式智能终端支架
CN216930009U (zh) 一种电子穿戴设备
CN220570569U (zh) 一种保护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