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0509U -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0509U
CN217210509U CN202220245267.7U CN202220245267U CN217210509U CN 217210509 U CN217210509 U CN 217210509U CN 202220245267 U CN202220245267 U CN 202220245267U CN 217210509 U CN217210509 U CN 2172105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tub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arch
connect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452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羽钊
孙西辉
田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452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05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0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05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扁管包括扁管主体和形成与扁管主体的端部的连接段,扁管主体用于安装微通道换热器的散热翅片,连接段用于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焊接连接。连接段上设置有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高度的隔热部,以通过隔热部对两侧的热量传递进行阻隔,使微通道扁管具有隔热功能;从而在微通道换热器中,通过多个微通道扁管的连接段上的隔热部形成一道“隔热墙”,在对位于隔热墙的一侧的集流管与连接段进行高频焊接时,隔热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高频焊接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位于隔热墙的另一侧的散热翅片处,进而保护散热翅片的表面涂层不被高温破坏。

Description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过程中,在对扁管与集流管进行焊接时,可采用整体过炉钎焊或者高频感应焊接;但在通过整体过炉钎焊的过程中,钎焊炉的高温会对集流管上的散热翅片的涂层,如亲水涂层和防腐涂层等造成损坏,而无法对翅片进行涂层前处理,而对翅片进行涂层后处理又容易出现涂层厚度不均匀、涂层附着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对翅片进行涂层前处理,目前主要采用高频感应焊接对扁管与集流管之间进行焊接连接,但在通过高频焊接设备对集流管与扁管进行焊接时,高频焊接设备的线圈在线圈包围圈内会产生高热量,而高热量也会传递至靠近集流管的散热翅片上,而导致散热翅片上的涂层被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扁管与集流管焊接时产生的高热量传递至散热翅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扁管,用于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扁管包括扁管主体和沿所述扁管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扁管主体的端部的连接段;
所述扁管主体用于设置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散热翅片,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扁管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相连接;
所述连接段形成有隔热部,所述隔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预定高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连接段的厚度方向,以通过所述隔热部阻隔于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集流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沿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拱起,且所述拱起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拱起高度;
所述隔热部包括所述拱起。
进一步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所述微通道扁管,多个所述微通道扁管的连接段沿所述连接段的厚度方向并排间隔分布;
所述拱起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段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拱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拱起沿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拱起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拱起,另一部分为第二拱起;
所述第一拱起和所述第二拱起具有相反的高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拱起呈弧形、V形或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拱起的拱背至少面对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的一侧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拱起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散热翅片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拱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拱起的一侧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等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中相邻的两个连接段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通道扁管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扁管主体,微通道扁管还包括连接段,连接段的长度方向沿扁管主体的长度方向,且连接段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扁管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连接;微通道扁管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在微通道换热器中,微通道扁管的扁管主体用于安装微通道换热器的散热翅片,微通道扁管的连接段的远离扁管主体的一端用于与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通过高频焊接连接。位于散热翅片和集流管之间的连接段上设置有隔热部,隔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即连接段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通过隔热部对隔热部两侧的热量传递进行阻隔,使微通道扁管具有隔热功能;在将微通道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装在一起后,多个微通道扁管的连接段上的隔热部将形成一道“隔热墙”,集流管位于隔热墙的一侧,安装于扁管主体上的散热翅片位于隔热墙的另一侧;在对位于隔热墙的一侧的集流管与连接段进行高频焊接时,隔热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高频焊接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位于隔热墙的另一侧的散热翅片处,从而保护散热翅片的表面涂层不被高温破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因而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也具有微通道扁管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扁管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扁管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形成有多个拱起的微通道扁管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形成有多个拱起的微通道扁管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挡板的拱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微通道换热器,11-微通道扁管,111-连接段,112-扁管主体,113-拱起,114-第一挡板,115-第二挡板,12-散热翅片,13-集流管,a-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扁管11,如图1和图2所示,微通道扁管11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扁管主体112,微通道扁管11还包括连接段111,连接段111的长度方向沿着扁管主体112的长度方向,且连接段1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扁管主体1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连接;具体地,扁管主体112和连接段111为一体的。
微通道扁管11用于微通道换热器1,在微通道换热器1中,微通道换热器1包括多个微通道扁管11、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多个微通道扁管11的扁管主体112沿第一方向a并排间隔分布,第一方向a为微通道扁管11的厚度方向;散热翅片12与扁管主体112相垂直,散热翅片1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与多个扁管主体112相适配并一一对应,使得散热翅片12能够套设安装于多个扁管主体112上;散热翅片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翅片12沿扁管主体112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分布。集流管13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a,集流管13设置于扁管主体112形成有连接段111的一端并与连接段111远离扁管主体112的一端相对;集流管13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与多个微通道扁管11的连接段111相适配并一一对应,使得多个微通道扁管11的连接段111远离扁管主体112的一端能够通过对应的连接孔插入集流管13内,以与集流管13相连通;然后通过高频焊接设备对连接段111与集流管13进行高频焊接,以将连接段111与集流管13焊接连接。
对于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1,在通过高频焊接设备对连接段111和集流管13进行高频焊接时,高频焊接设备的线圈内导通的高频电流会在线圈的包围圈内产生高热量,而高热量会传递至散热翅片12处,尤其是靠近集流管13一侧的散热翅片12,导致散热翅片12上的涂层,如亲水涂层和防腐涂层等因高温而被破坏,从而影响整个微通道换热器1的排水和防腐效果。
为了避免散热翅片12上的涂层在高频焊接过程中因高温被损坏,在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扁管11中,如图1所示,位于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之间的连接段111上设置有隔热部,隔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a的高度,以通过隔热部对隔热部两侧的热量传递进行阻隔,使微通道扁管11具有隔热功能。
在将微通道扁管11、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组装在一起后,多个连接段111上的隔热部将形成一道“隔热墙”,集流管13位于隔热墙的一侧,安装于扁管主体112上的散热翅片12位于隔热墙的另一侧;在对位于隔热墙的一侧的集流管13与连接段111进行高频焊接时,隔热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高频焊接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位于隔热墙的另一侧的散热翅片12处,从而保护散热翅片12的表面涂层不被高温破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位于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之间的连接段111沿连接段111的长度方向的拱起113,即拱起113具有沿连接段111的长度方向的跨度;同时连接段111具有沿第一方向a即连接段111的厚度方向的拱起高度,从而在连接段111上形成具有沿第一方向a的预定高度的隔热部,即形成于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为隔热部。
当微通道换热器1的微通道扁管11、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组装在一起后,多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将形成阻隔于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之间的“隔热墙”,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集流管13与连接段111进行高频焊接时产生的高热量传递至散热翅片12,保护散热翅片12的表面涂层不被高温破坏。
在将微通道扁管11与集流管13进行装配以进行焊接之前,可先对微通道扁管11的连接段111进行弯折处理,使连接段111形成拱起113,以通过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作为用于阻隔热量传递的隔热部;从而不仅使微通道扁管11具有阻隔热量传递的功能,且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形成于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为弧形的拱起113,通过将拱起113设置为弧形的拱起113,不仅易于加工成型,同时通过使弧形的拱起113具有适宜的弧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连接段111的弯折而对连接段111的内部流道的通径造成影响。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形成于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也可以为V形的拱起113或者方形的拱起113;为了避免V形的拱起113或者方形的拱起113的拐角处对连接段111的内部流道的通径造成影响,在V形的拱起113或者方形的拱起113的拐角处设置过渡圆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拱起113的高度等于微通道换热器1中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之间的间距;即在微通道换热器1中,当微通道扁管11与散热翅片12和集流管13完成装配后,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微通道扁管11的连接段111沿第一方向a以预定的间距并排间隔设置,对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如相邻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例如第一连接段位于第二连接段的下方,第一连接段上形成有朝向第二连接段的拱起113,且第一连接段上的拱起113的拱顶与第二连接段的平直管段部分位于同一高度。
在对多个微通道扁管11进行装配时,可以使多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相对,从而通过多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形成一道“隔热墙”,通过隔热墙对隔热墙两侧的热量传递进行阻隔。
在对多个微通道扁管11进行装置时,也可以说使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错位设置,从而对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其中一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的拱顶能够与另一个连接段111的平直管段部分相抵靠,从而进一步加强多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所形成的“隔热墙”的隔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拱起113的高度大于微通道换热器1中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之间的间距;对于拱起113的高度大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之间的间距的情况,在对多个微通道扁管11进行装配时,使多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相对,从而对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其中一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能够伸入到另一个连接段111的拱起113的内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多个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所形成的“隔热墙”的隔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每个微通道扁管11的连接段111上可形成多个拱起113(包括两个拱起113),且多个拱起113沿连接段1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从而通过多个拱起113形成多道“隔热墙”以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当连接段111上设置有多个拱起113时,多个拱起113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拱起,多个拱起113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拱起,第一拱起和第二拱起均具有沿第一方向a的拱起高度,但第一拱起和第二拱起的拱起方向相反,即对于三个并排间隔设置的连接段111,如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其中第二连接段位于中间,第一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位于第二连接段的两侧,第二连接段上设置有第一拱起和第二拱起,其中第一拱起朝向第一连接段,第二拱起则朝向第三连接段(参见图3)。
通过在一个连接段111上设置具有拱起方向相反的第一拱起和第二拱起,能够进一步加强由拱起113形成的“隔热墙”的隔热效果。
优选地,每个微通道扁管11的连接段111上形成有两个拱起113,两个拱起113可以如图3所示的那样具有相反的拱起方向,两个拱起113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具有相同的拱起方向,此时两个拱起113中的一个为第一拱起,另一个则为第二拱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加强拱起113的隔热效果,可在拱起113的拱背即拱起113的外表面朝向集流管13的一侧涂覆隔热涂层,或者在拱起113的拱背的全部表面上均涂覆上隔热涂层。
由于位于扁管主体112和集流管13之间的连接段111的长度较短,且连接段111上没有被散热翅片12覆盖,因此在连接段111的拱起113的拱背上涂覆隔热涂层对整个微通道换热器1的换热量基本无影响,但通过设置隔热涂层,能够加强隔热部的隔热效果,从而进一步降低集流管13焊接时产生的高热量对散热翅片12的影响,保护散热翅片12上的涂层不被破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隔热部除了形成于连接段111上的拱起113,还可以包括第一挡板114和第二挡板115,第一挡板114和第二挡板115均与安装于扁管主体112上的散热翅片12相平行设置,且第一挡板114和第二挡板115分别设置于拱起11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与拱起113相连接,从而通过设置第一挡板114和第二挡板115增加隔热部的隔热面积,以实现更好地隔热效果。
优选地,第一挡板114、隔热部和第二挡板115形成的“隔热墙”具有沿散热翅片12的宽度方向的隔热宽度,且该隔热宽度大于散热翅片12的宽度;优选地,第一挡板114和第二挡板115均具有沿第一方向a即连接段11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且如图5所示,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11上的第一挡板114能够相抵靠,相邻的两个连极段上的第二挡板115也能够相抵靠,从而进一步加强隔热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1,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微通道扁管11。
在该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1包括微通道扁管11,因此微通道换热器1具有微通道扁管1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用于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扁管包括扁管主体和沿所述扁管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扁管主体的端部的连接段;
所述扁管主体用于设置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散热翅片,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扁管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相连接;
所述连接段形成有隔热部,所述隔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预定高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连接段的厚度方向,以通过所述隔热部阻隔于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集流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沿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拱起,且所述拱起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拱起高度;
所述隔热部包括所述拱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所述微通道扁管,多个所述微通道扁管的连接段沿所述连接段的厚度方向并排间隔分布;
所述拱起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段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拱起沿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拱起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拱起,另一部分为第二拱起;
所述第一拱起和所述第二拱起具有相反的高度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起呈弧形、V形或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起的拱背至少面对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的一侧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拱起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散热翅片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拱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拱起的一侧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等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中相邻的两个连接段之间的间距。
10.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扁管。
CN202220245267.7U 2022-01-28 2022-01-28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2172105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5267.7U CN217210509U (zh) 2022-01-28 2022-01-28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5267.7U CN217210509U (zh) 2022-01-28 2022-01-28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0509U true CN21721050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96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45267.7U Active CN217210509U (zh) 2022-01-28 2022-01-28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05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829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器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829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器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6988B1 (en) External reinforcement of connections between header tanks and tubes in heat exchangers
KR101688934B1 (ko) 결합식 가스관-수관 혼합형 열교환기
CN217210509U (zh)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US20030178188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EP3370019B1 (en) Heat exchanger
EP2843344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8170041A (ja) 熱交換器
CN212029931U (zh) 一种多层结构的丝管冷凝器
CN212658085U (zh) 换热器
JP2003294382A (ja) 熱交換器
CN113624056A (zh) 换热器
CN111829363B (zh) 换热器
US20170321969A1 (en) Fin for a finned pack for heat exchangers, as well as heat exchanger
CN109595951B (zh) 一种换热装置
WO2018036468A1 (zh) 换热器、换热器模块以及空调系统
US6415854B1 (en)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use
WO2016065988A1 (zh) 换热器
CN112856817A (zh) 一种热水器
CN210051210U (zh) 一种散热管
KR102086161B1 (ko) 열 교환형 냉각장치
CN211240579U (zh) 一种组合散热器
KR20190075679A (ko) 쉘앤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용 쉘 및 이를 구비한 쉘앤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CN212029932U (zh) 一种丝管冷凝器
CN212874581U (zh) 动力电池液冷结构
CN213481105U (zh) 一种蒸汽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