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567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5671U
CN217185671U CN202123009858.9U CN202123009858U CN217185671U CN 217185671 U CN217185671 U CN 217185671U CN 202123009858 U CN202123009858 U CN 202123009858U CN 217185671 U CN217185671 U CN 217185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iaphragm
outlet
inle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098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海鹏
吕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098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5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5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5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盖体、煲体和电动气体交换装置。自动气体交换装包括电驱动单元、传动装置、气流发生装置和进出气阀装置。进出气阀装置与容纳腔连接,且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单向阀膜。第一阀体上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第二阀体上设置有阀进气口和阀出气口,阀进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阀出气口与烹饪空间连通。单向阀膜设置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之间,单向阀膜包括膜本体和与所述膜本体连接并与所述膜本体之间存在间隙的进气膜片和出气膜片。该方案将多个单向阀膜片集成在一个单向阀膜上,实现了气流单个通道单向进出的目的,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烹饪器具(例如电饭煲)为了提高烹饪速率,通常加热功率都很大,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食材被持续大火力加热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从而产生溢锅的问题。
已知一种通过运用气泵往烹饪器具的内锅中吹气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气泵一般都具有使得气流单向进出的功能,但是现有的气泵一般是通过使两个或者更多个单向阀膜片相互反向安装来实现气流的单向进出,结构较为复杂,并且该安装过程需要专业工具才能实现,安装成本较高。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盖体;
煲体,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电动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电动气体交换装置设置在所述盖体或煲体中,其包括:
电驱动单元;
传动装置,与所述电驱动单元连接从而被后者驱动做往复运动;气流发生装置,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所述气流发生装置具有容纳腔,在所述传动装置的往复运动作用下,所述容纳腔的腔体体积发生变化;
进出气阀装置,所述进出气阀装置与所述容纳腔连接,所述进出气阀装置包括: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对应的阀进气口和阀出气口,所述阀进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阀出气口与所述烹饪空间连通;以及
单向阀膜,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所述单向阀膜包括膜本体和与所述膜本体连接并与所述膜本体之间存在间隙的进气膜片和出气膜片。
在烹饪过程中,当烹饪空间中的食物处于沸腾阶段时,电动气体交换装置能够通过阀进气口吸入气体,并且将气体通过阀出气口输送至烹饪空间中。通常所输送的气体与烹饪空间中的泡沫存在冷热温差,因此所输送的气体在进入烹饪空间接触烹饪空间堆积的泡沫后,能够使泡沫内的蒸汽液化和收缩而破碎,以防止溢锅。即使在大火力快速烹饪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溢锅。
此外,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此处设计有多个分别对应进气、出气以及整体密封的膜片,多膜片需要分别被生产和装配,组装工序复杂,并且制造成本高。该方案将多个单向阀膜片集成在一个单向阀膜上,装配方便并且成本低廉。并且,通过结合设置在该单向阀膜两侧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即可实现气流单个通道单向进出的目的,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上与所述出气膜片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抵靠所述出气膜片,所述第二阀体上与所述进气膜片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抵靠所述进气膜片。该方案通过在第一阀体上为出气膜片设置第一支撑部,在第二阀体上为进气膜片设置第二支撑部,可以在进气的时候在出气膜片处提高密封性,同时在出气的时候在进气膜片处提高密封性,从而可以避免在进气过程中出气膜片的结合处出现面面接触而导致密封效果欠佳并且容易引发噪音,以及可以避免在出气过程中进气膜片的结合处出现面面接触而导致密封效果欠佳并且容易引发噪音。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阀片槽,所述单向阀膜装配在所述阀片槽中。该方案可以使得进出气阀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构造为朝向所述出气膜片凸出的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围绕所述出气通道布置,所述第二支撑部构造为朝向所述进气膜片凸出的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围绕所述阀进气口布置。该方案能够更好地使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实现阻挡对应的膜片弯折的作用,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所述进气膜片和所述出气膜片均构造为圆形膜片,所述进气膜片的直径φ2与所述第二挡圈的直径φ2’之间的关系满足:φ2≥2φ2’,所述出气膜片的直径φ1与所述第一挡圈的直径φ1’之间的关系满足:φ1≥2φ1’。该方案可以防止当较大的气流通过出气膜片时导致出气膜片弯折角度过大而卡进出气通道中,并且可以防止当较大的气流通过进气膜片时导致进气膜片弯折角度过大而卡进阀进气口中。
可选地,所述进气膜片的厚度与所述出气膜片的厚度相同,且所述进气膜片的厚度与所述出气膜片的厚度均小于所述膜本体的厚度。该方案可以使得进气膜片和出气膜片更容易发生弯折而使气流通过。
可选地,所述进气膜片的厚度与所述出气膜片的厚度h1与所述膜本体的厚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0.25h2≤h1≤0.75h2。该方案通过将进气膜片和出气膜片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得两者具有合适的厚度,避免膜片太厚导致弯折角度太小而出现吹口哨噪音的情况,同时可以避免膜片太薄导致弯折角度较大,影响膜片的疲劳寿命而出现不可逆的变形。
可选地,所述阀片槽具有深度h3,所述膜本体的厚度为h2,其中所述膜本体的厚度h2大于所述阀片槽的深度h3。该方案可以保证单向阀膜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膜本体的厚度h2与所述阀片槽的深度h3满足:0.2mm<h2-h3<1mm。该方案可以保证单向阀膜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进气膜片和所述膜本体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接筋相连,所述出气膜片和所述膜本体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筋相连。该方案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第二连接筋的宽度w相同,所述进气膜片和所述出气膜片均构造为圆形膜片且直径分别为φ2和φ1,其中,0.2φ2<w<0.5φ1。该方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防止进气膜片和出气膜片因长时间受到间歇性的来回弯折而疲劳断裂。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构造为柔性腔,所述柔性腔的侧壁为至少包括一个波峰构造的波纹状结构。该方案通过将柔性腔的侧壁构造为波纹状结构,使得该柔性腔可以更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并且不易折损,疲劳寿命可靠。
可选地,所述波纹状结构包括n个波峰构造,其中2≤n≤8。该方案可以在实现大气流量的情况下,使得柔性腔的结构更为紧凑。
可选地,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烹饪空间与所述烹饪器具外部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通过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蒸汽出口与所述烹饪器具外部连通;
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盖进气口,所述盖进气口与所述阀进气口连通,所述蒸汽出口在所述盖体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盖进气口的外周侧。
该方案中,由于蒸汽出口围绕盖进气口设置,因此,经由蒸汽出口排出的蒸汽会在盖进气口周围以及上方形成在周向上连续或者封闭的蒸汽幕,以对吸入盖进气口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了油烟、灰尘等杂物吸入盖进气口中,从而避免了气体管路中留下油污或污垢甚至堵塞,也避免了影响食物的味道。
可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偏心轮和与所述偏心轮连接的偏心连杆,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电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电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偏心轮和所述偏心连杆旋转,所述偏心连杆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连接。该方案方便装配,并且易于实现。
可选地,所述气流发生装置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两端的封闭端和导气端,所述偏心连杆连接至所述封闭端,所述进出气阀装置连接至所述导气端。该方案方便装配,并且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一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一部分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面盖,以清楚地示出盖体内部的结构;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盖体沿A-B-C方向所截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盖体的部分结构;
图4为图2中所示的盖体沿M-N-C方向所截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盖体的部分结构;
图5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电驱动单元、传动装置以及气流发生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气流发生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5中所示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进出气阀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5中所示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进出气阀装置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8和图9中所示的进出气阀装置的单向阀膜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电动气体交换装置的外部设置有减振套。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
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内锅加热装置(未示出)。内锅加热装置可以在内锅130的底部和/或侧部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加热管,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如图1所示,煲体110上设置有盖体120。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20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包括内盖123,内盖123可以为可拆内盖,以便于将内盖123拆卸下来进行清洗。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3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盖体120与煲体110的铰接位置通常位于烹饪器具100的后端,以便于使用者在烹饪器具100的前端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前”和“后”是以使用者使用烹饪器具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的。具体地,将烹饪器具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
如图1所示,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140。烹饪空间140包括食物存放空间141和腔体空间142。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141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142位于食物存放空间141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腔体空间142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20之间的空间。食物存放空间141与腔体空间142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二者的体积大小会根据食材体积的具体变化而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盖体120中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以及位置关系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高”、“低”、“水平距离”等是相对于盖体120处于盖合位置时而言的。
如图1所示,盖体120上设置有盖进气口121。盖进气口121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下文将要详细描述的设置在煲体110或盖体120中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如图2所示,更具体地,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的进气端)连通,以通过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将外界气体(例如冷空气)输送至烹饪空间140(更具体地,腔体空间142)。
下文将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用于将烹饪器具100外界的气体(例如外界冷空气)吸入腔体空间142中。优选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设置在盖体120中。
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可以设置在烹饪器具100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设置在盖体120中,以便于通过进气管路与设置在盖体120中的盖进气口121连通。进一步优选地,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大致水平地横卧在盖体120中,以减小盖体120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示例性的,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可以设置在盖体120的内衬和上盖之间。
如图5所示,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包括电驱动单元151、传动装置160、气流发生装置170和与气流发生装置170连接的进出气阀装置180。电驱动单元151可以构造为马达。传动装置160与电驱动单元151连接,使得电驱动单元151可以驱动传动装置160进行往复运动。气流发生装置170具有气流容纳腔,该气流容纳腔优选为柔性腔171,柔性腔171与传动装置160连接,从而可在传动装置160的往复运动作用下发生形状变化。具体地,柔性腔171可在被挤压状态和被复原间状态之间切换,当柔性腔171进行两种状态的切换时,柔性腔171的腔体体积可发生变化,从而可在柔性腔171内产生压力变化。进出气阀装置180与柔性腔171连接,进出气阀装置180具有能够与柔性腔171的腔体连通的阀进气口181和阀出气口182,阀进气口181和阀出气口182均为单向通过口。阀进气口181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得外界大气可经由阀进气口181进入柔性腔171。阀出气口182与烹饪空间连通,以使得柔性腔171中的气体能够经由阀出气口182进入烹饪空间。后文将对进出气阀装置18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地,阀进气口181通过进气管路(未示出)与盖进气口121连通,以使外界大气进入。进气管路的第一端与盖进气口121连通,进气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阀进气口181。阀出气口182通过出气管路(出气路线可以参照图4)与盖出气口122连通,盖出气口122可以设置在内盖上,以使外界大气进入烹饪空间中。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可以由诸如硅胶的弹性材料制成。
如图5和图6所示,传动装置160包括偏心轮161和与偏心轮161连接的偏心连杆162,偏心轮161与电驱动单元151连接,电驱动单元151能够驱动偏心轮161旋转,偏心轮161可带动偏心连杆162旋转,偏心连杆162与柔性腔171连接。具体地,气流发生装置170包括分别位于柔性腔171两端的封闭端172和导气端173,偏心连杆162连接至封闭端172,进出气阀装置180连接至导气端173。
如图6和图7所示,柔性腔171的封闭端172具有一贯通孔174,该贯通孔174沿偏心连杆162的长度方向贯通,偏心连杆162延伸到该贯通孔174中。当偏心连杆162旋转时,可带动柔性腔171沿其轴线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柔性腔171的侧壁构造为波纹状结构,当偏心连杆162旋转时,该波纹状的柔性腔171可以被带动而进行往复地压缩以及拉伸。如图5和图7所示,该波纹状结构具有靠近传动装置160的第一端壁171a。封闭端172连接至该第一端壁171a。该波纹状结构包括多个波峰构造。该方案通过将柔性腔171的侧壁构造为波纹状结构,使得该柔性腔171可以更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并且不易折损,疲劳寿命可靠。
由于柔性腔的气腔数量与气流量大小成正相关的关系,为了使得气流量大于2L/min,从而满足快速烹饪的要求,并且为了使得该柔性腔能够更加适配现有烹饪器具的内衬的尺寸(现有烹饪器具的内衬直径通常小于245mm),在本方案中,使得波峰构造的数量n满足:2≤n≤8。进一步优选的,波峰构造的数量n满足:2≤n≤4。示例性的,波纹状结构可以包括3个波峰构造,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为了减小柔性腔171在进行往复运动的过程中相邻两个波纹接触的区域,从而减小摩擦和噪音,优选地,如图7所示,波纹状结构中的单个的波谷沿柔性腔171的轴向方向的宽度L1满足:1mm≤L1≤2mm,并且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最小间距L2满足3mm≤L2≤4mm。该方案通过将单个波谷的沿柔性腔171的轴向方向的宽度以及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相邻两个波纹接触的区域,并且可以确保相邻的两个波峰在最大限度接触的同时相邻的波谷不会接触到,从而可以减小相邻波纹之间的摩擦,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该方案还可以减少相邻波纹之间摩擦产生的噪音。此外,通过将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的间距设置在上述范围内,还可以保证气流量。示例性的,单个的波谷沿柔性腔171的轴向方向的宽度L1可以设置为1.5mm、1.8mm等,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最小间距L2可以设置为3.5mm、3.6mm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可以理解,当偏心连杆162带动柔性腔171在压缩和拉伸状态之间切换时,偏心连杆162会对柔性腔171施加径向方向的力以及轴向方向的力F1和F2,如图7所示。这会导致柔性腔171的封闭端172的连接处可能会出现相对滑动,也可能会导致柔性腔171出现偏转而产生摩擦发出噪音。因此,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中,使得波纹状结构的第一端壁171a的壁厚h2大于波纹状结构的其余的主体部分的壁厚h1,且h2-h1≥1.2mm。示例性的,h2可以比h1大1mm或者1.2mm等。
上述方案通过使靠近偏心连杆162的波纹状结构的第一端壁171a的壁厚大于波纹状结构的其余主体部分的壁厚,可以增强第一端壁171a处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可以避免柔性腔171运动时发生相对偏转,进而可以减少柔性腔171与偏心连杆162之间的摩擦以及由此产生的噪音。此外,该方案还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第一端壁171a在运动时摩擦到主体部分的波谷而产生噪音。
进一步优选地,波纹状结构的其余主体部分的壁厚h1满足:0.2mm≤h1≤1.2mm,其中波纹状结构的的主体部分是指波纹状结构的中间主体区段,并且不包括封闭端172和导气端173。示例性的,主体部分的壁厚h1可以设置为0.5mm、0.8mm或者1mm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该方案通过将柔性腔171的壁厚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在保证柔性腔171的弹性压缩力的前提下,延长该柔性腔171的疲劳寿命,避免其出现变形,影响气流量。
优选地,波纹状结构的波峰构造的直径D与波谷构造的直径d之间的关系满足:5mm≤d<D≤50mm。申请人发现,通过使波谷构造的直径d大于或等于5mm,可以使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实现每分钟大于2L的气流量,此外,通过使波峰构造的直径D小于或等于50mm,可以使得柔性腔171的结构更为紧凑,从而更容易放置在烹饪器具100的盖体中,并且可以使得烹饪器具100的结构更小巧、紧凑。进一步优选地,波纹状结构的波峰构造的直径D与波谷构造的直径d之间的关系满足:10mm≤d<D≤25mm。
进出气阀装置180可以实现气体的单向通过。具体地,如图5和图8-图10所示,进出气阀装置180包括第一阀体178、第二阀体179和设置在第一阀体178和第二阀体179之间的单向阀膜183。第一阀体178更靠近柔性腔171设置,第一阀体178上设置有进气通道184和出气通道185,进气通道184和出气通道185均与柔性腔171连通,进气通道184和出气通道185分别与阀进气口181和阀出气口182对应,阀进气口181和阀出气口182分别设置在第二阀体179上。
单向阀膜183包括膜本体183a以及分别与阀进气口181和阀出气口182对应的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单向阀膜183为柔性材料制成。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均与膜本体183a连接,并分别与膜本体183a之间存在沿圆周方向延伸的间隙183b。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气体的单向通过,第一阀体178与阀出气口18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圈188(作为第一支撑部的示例),第一挡圈188朝向出气膜片187凸出并抵靠在出气膜片187上。第一挡圈188围绕出气通道185布置。第二阀体179与阀进气口18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圈189(作为第二支撑部的示例),第二挡圈189朝向进气膜片186凸出并抵靠在进气膜片186上。第二挡圈189围绕阀进气口181布置。
当外界气流从阀进气口181通过进入柔性腔171中时,气流会将进气膜片186压弯从而可以通过进气膜片186与膜本体183a之间的间隙183b并通过进气通道184进入柔性腔171。此时,阀出气口182也有气流进入,但由于出气膜片187会被第一挡圈188挡住而无法弯折,因此无法通过气流;同理,当柔性腔171内部的气流要通过阀出气口182进入到烹饪空间时,出气膜片187会被气流压弯从而可以通过出气膜片187与膜本体183a之间的间隙183b并且通过阀出气口182流出,同时柔性腔171中的气流也会通过进气通道184,但由于进气膜片186会被第二挡圈189挡住而无法弯折,因此无法通过气流。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单个通道单向通过的目的。
该方案将多个单向阀膜片集成在一个单向阀膜上,装配方便并且成本低廉。并且,通过结合设置在该单向阀膜两侧的第一阀体178和第二阀体179,即可实现气流单个通道单向进出的目的,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此外,上述方案通过在第一阀体178上为出气膜片187设置第一挡圈188,在第二阀体179上为进气膜片186设置第二挡圈189,可以在进气的时候在出气膜片187处提高密封性,同时在出气的时候在进气膜片186处提高密封性,从而可以避免在进气过程中出气膜片187的结合处出现面面接触而导致密封效果欠佳并且容易引发噪音,以及可以避免在出气过程中进气膜片186的结合处出现面面接触而导致密封效果欠佳并且容易引发噪音。
如图9和图10所示,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均构造为圆形膜片。为了防止当较大的气流通过出气膜片187时导致出气膜片187弯折角度过大而卡在出气通道185中,出气膜片187的直径φ1与第一挡圈188的直径φ1’之间的关系满足:φ1≥2φ1’。同样的,为了防止当较大的气流通过进气膜片186时导致进气膜片186弯折角度过大而卡在阀进气口181中,优选地,进气膜片186的直径φ2与第二挡圈189的直径φ2’之间的关系满足:φ2≥2φ2’。
如图9所示,优选地,进气膜片186的厚度与出气膜片187的厚度相同,且进气膜片186的厚度与出气膜片187的厚度均小于膜本体183a的厚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方案通过在单向阀膜183上设置凹部来实现。具体地,进气膜片186处的凹部的开口朝向第一阀体178,出气膜片187处的凹部的开口朝向第二阀体179。该方案使得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在进气和出气时更容易变形,从而更利于气体的通过。
优选地,进气膜片186的厚度h1与出气膜片187的厚度h1与膜本体183a的厚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1/4h2≤h1≤3/4h2。也就是,0.25h2≤h1≤0.75h2。该方案通过将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得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均具有合适的厚度,一方面可以避免膜片太厚导致弯折角度太小而出现吹口哨噪音的情况,同时可以避免膜片太薄导致弯折角度较大,影响膜片的疲劳寿命而出现不可逆的变形。
优选地,第一阀体178上设置有阀片槽178a,单向阀膜183装配在阀片槽178a中。阀片槽178a在轴向方向上具有深度h3,其中膜本体183a的厚度h2大于阀片槽178a的深度h3。该方案可以保证单向阀膜183过盈配合在第一阀体178和第二阀体179之间,从而可以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进一步优选地,膜本体183a的厚度h2与阀片槽178a的深度h3满足:0.2mm<h2-h3<1mm。该方案可以进一步保证单向阀膜183在第一阀体178和第二阀体179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如图10所示,进气膜片186和膜本体183a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接筋186a相连,出气膜片187和膜本体183a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筋187a相连。优选地,第一连接筋186a和第二连接筋187a的宽度w相同。此处所提及的连接筋的宽度是指连接筋在膜片的周向方向上的延伸尺寸。由于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长时间受到间歇性的来回弯折,为了防止其疲劳断裂的问题,连接筋的宽度至关重要,连接筋太宽会影响到膜片弯折的角度,连接筋太窄又会降低强度,而连接筋的宽度同时也与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的直径相关。因此,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筋186a和第二连接筋187a的宽度w与进气膜片186的直径φ2和出气膜片187的直径φ1满足:0.2φ2<w<0.5φ1。该方案可以提高膜片与膜本体183a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因长时间受到间歇性的来回弯折而疲劳断裂。
优选地,第一挡圈188的头部与阀片槽178a的槽底部齐平,且第二挡圈189的头部与第二阀体179的最靠近第一阀体178的表面齐平。该方案可以进一步保证单向阀膜183能够紧密且紧凑地装配在第一阀体178和第二阀体179之间。
在烹饪过程中,当内锅中所烹饪的食物的温度临界沸腾或者沸腾一段时间快溢出之前,或者当内锅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食物内的诸如淀粉等的粘性物质会析出到水中,蒸汽被包裹住,形成大量的泡沫,这些泡沫会大量堆积在食物存放空间141上方的腔体空间142中。此时可控制电驱动单元151驱动传动装置160往复运动,从而对柔性腔171进行压缩和拉伸的动作。当偏心轮161处于接近柔性腔171的位置时,柔性腔171被压缩,腔体体积减小,腔体内部空气压力大于腔体外部压力,迫使空气通过出气通道185和阀出气口流出。当偏心轮161处于远离柔性腔171的位置时,柔性腔171被拉伸,腔体体积瞬间增大,腔体内部空气压力较小,外界较大压力的空气通过阀进气口181和进气通道184进入到柔性腔171内部。柔性腔171的压缩和拉伸的完成相当于一个周期动作的完成,如此周期动作连续循环,则阀出气口182有连续气流输出到腔体空间142中。通常,所输送的气体与腔体空间142中的泡沫存在冷热温差,因此所输送的气体在进入腔体空间142接触腔体空间142中堆积的泡沫后,能够使泡沫内的蒸汽液化和收缩而破碎,以防止溢锅。即使在大火力快速烹饪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溢锅。
如图1、图3和图11所述,盖体120上还设置有蒸汽阀组件190,蒸汽阀组件190包括连通所述烹饪空间与所述烹饪器具外部的蒸汽通道191、蒸汽入口192和蒸汽出口193,蒸汽出口193可以设置在盖体120的装饰盖上,用于排出蒸汽。蒸汽入口192与腔体空间142连通。蒸汽入口192可以设置在内盖123上。
如上所述地,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所输送的气体在进入腔体空间142后,能够使腔体空间142中堆积的泡沫内的蒸汽液化和收缩而破碎。所输送的气体在冲击泡沫后,能够与蒸汽一起或以蒸汽的形式经由蒸汽入口192、蒸汽通道191和蒸汽出口193排放至外界,带走一部分热量,因而能够抑制泡沫的生成,并且能够降低压力,以进一步防止溢锅。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蒸汽出口193围绕盖进气口121设置。即蒸汽出口193设置在盖进气口121的周围。在烹饪器具100的工作过程中,当食物存放空间141中的食物处于沸腾阶段时,腔体空间142中会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会经由蒸汽入口192、蒸汽通道191以及蒸汽出口193排出。同时,如上所述地,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也开始工作,以从盖进气口121吸入气体,并通过盖出气口152将吸入的气体输送到腔体空间142中。由于蒸汽出口193围绕盖进气口121设置,因此,经由蒸汽出口193排出的蒸汽会在盖进气口121周围以及上方形成在周向上连续或者封闭的蒸汽幕,以对吸入盖进气口121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了油烟、灰尘等杂物吸入盖进气口121中,从而避免了气体管路中留下油污或污垢甚至堵塞,也避免了影响食物的味道。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蒸汽出口193围绕盖进气口121设置。蒸汽出口193包括沿其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例如2个、3个或更多个)子蒸汽出口。多个子蒸汽出口可以等距离地间隔开,也可以不等距离地间隔开。子蒸汽出口可以呈弧形、圆形、矩形等任何合适的形状。多个子蒸汽出口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蒸汽出口193构造为在周向上封闭的环形,其围绕盖进气口12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环形”是指在周向方向上封闭或者说首尾相连并且中空的任何合适的形状,其外轮廓可以是圆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任何合适的形状。
优选地,盖体120还包括止挡构件(未示出)。止挡构件覆盖进气管路的第一端,即与盖进气口121连通的一端,并且与进气管路的第一端之间形成进气间隙。一方面,止挡构件能够覆盖进气管路的第一端,避免了进气管路的第一端裸露在外面,如此其他杂物(诸如水、蟑螂等)不会进入进气管路中,避免了进气管路堵塞,不会影响在烹饪过程中将外界气体输送至腔体空间。另一方面,止挡构件与进气管路的第一端之间形成进气间隙,使得进气管路能够与盖进气口121连通,外界气体能够通过盖进气口121进入进气管路。止挡构件例如可以构造成位于盖体120的外表面的覆盖进气管路的第一端的装饰盖。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止挡构件包括位于蒸汽阀组件190的外表面的蒸汽阀装饰盖。蒸汽阀装饰盖覆盖进气管路的第一端,即与盖进气口121连通的一端。
由于蒸汽出口193围绕盖进气口121设置,因此,来自蒸汽出口193的蒸汽很容易在盖进气口121周围形成少量冷凝水。优选地,盖体120还可以包括防水构件,以防止液体流入盖进气口1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防水构件可以构造为位于盖进气口121与蒸汽出口193之间的凸台。凸台与蒸汽出口193间隔开。优选地,凸台高于蒸汽出口193。这样,凸台阻挡在蒸汽出口193与盖进气口121之间,并且由于凸台比蒸汽出口193高,因此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不会越过凸台而进入盖进气口121中。
根据上述方案的盖体在用于烹饪器具时,由于蒸汽出口193围绕盖进气口设置,因此,经由蒸汽出口193排出的蒸汽会在盖进气口121周围以及上方形成在周向上连续或者封闭的蒸汽幕,以对吸入盖进气口121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了油烟、灰尘等杂物吸入盖进气口121中,从而避免了气体管路中留下油污或污垢甚至堵塞,也避免了影响食物的味道。
为了进一步减少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在工作时的噪音,如图12所示,该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的外部还套设有减振套199,该减振套199可以由硅胶、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120);
煲体(110),所述盖体(120)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120)和所述煲体(11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所述电动气体交换装置(150)设置在所述盖体(120)或煲体(110)中,其包括:
电驱动单元(151);
传动装置(160),与所述电驱动单元(151)连接从而被后者驱动做往复运动;
气流发生装置(170),与所述传动装置(160)连接,所述气流发生装置(170)具有容纳腔,在所述传动装置(160)的往复运动作用下,所述容纳腔的腔体体积发生变化;
进出气阀装置(180),所述进出气阀装置(180)与所述容纳腔连接,所述进出气阀装置(180)包括:
第一阀体(178),所述第一阀体(178)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气通道(184)和出气通道(185);
第二阀体(179),所述第二阀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184)和所述出气通道(185)对应的阀进气口(181)和阀出气口(182),所述阀进气口(181)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阀出气口(182)与所述烹饪空间连通;以及
单向阀膜(183),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178)和所述第二阀体(179)之间,所述单向阀膜(183)包括膜本体(183a)和与所述膜本体(183a)连接并与所述膜本体(183a)之间存在间隙的进气膜片(186)和出气膜片(18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阀体(178)上与所述出气膜片(18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抵靠所述出气膜片(187),所述第二阀体上与所述进气膜片(18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抵靠所述进气膜片(18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178)上设置有阀片槽(178a),所述单向阀膜(183)装配在所述阀片槽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构造为朝向所述出气膜片(187)凸出的第一挡圈(188),所述第一挡圈围绕所述出气通道(185)布置,所述第二支撑部构造为朝向所述进气膜片(186)凸出的第二挡圈(189),所述第二挡圈围绕所述阀进气口(181)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膜片(186)和所述出气膜片(187)均构造为圆形膜片,所述进气膜片(186)的直径φ2与所述第二挡圈的直径φ2’之间的关系满足:φ2≥2φ2’,所述出气膜片(187)的直径φ1与所述第一挡圈的直径φ1’之间的关系满足:φ1≥2φ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膜片(186)的厚度与所述出气膜片(187)的厚度相同,且所述进气膜片(186)的厚度与所述出气膜片(187)的厚度均小于所述膜本体(183a)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膜片(186)的厚度与所述出气膜片(187)的厚度h1与所述膜本体(183a)的厚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0.25h2≤h1≤0.75h2。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槽(178a)具有深度h3,所述膜本体(183a)的厚度为h2,其中所述膜本体(183a)的厚度h2大于所述阀片槽(178a)的深度h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本体(183a)的厚度h2与所述阀片槽(178a)的深度h3满足:0.2mm<h2-h3<1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膜片(186)和所述膜本体(183a)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接筋(186a)相连,所述出气膜片(187)和所述膜本体(183a)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筋(187a)相连。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186a)和所述第二连接筋(187a)的宽度w相同,所述进气膜片(186)和所述出气膜片(187)均构造为圆形膜片且直径分别为φ2和φ1,其中,0.2φ2<w<0.5φ1。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构造为柔性腔(171),所述柔性腔(171)的侧壁为至少包括一个波峰构造的波纹状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状结构包括n个波峰构造,其中2≤n≤8。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20)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烹饪空间与所述烹饪器具外部的蒸汽通道(191),所述蒸汽通道(191)通过设置在所述盖体(120)上的蒸汽出口(193)与所述烹饪器具(100)外部连通;
所述盖体(120)上还设置有盖进气口(121),所述盖进气口(121)与所述阀进气口(181)连通,所述蒸汽出口(193)在所述盖体(120)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盖进气口(121)的外周侧。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160)包括偏心轮(161)和与所述偏心轮(161)连接的偏心连杆(162),所述偏心轮(161)与所述电驱动单元(151)连接,所述电驱动单元(151)能够驱动所述偏心轮(161)和所述偏心连杆(162)旋转,所述偏心连杆(162)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170)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170)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两端的封闭端(172)和导气端(173),所述偏心连杆(162)连接至所述封闭端(172),所述进出气阀装置(180)连接至所述导气端(173)。
CN202123009858.9U 2021-11-30 2021-11-30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185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09858.9U CN217185671U (zh) 2021-11-30 2021-11-30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09858.9U CN217185671U (zh) 2021-11-30 2021-11-30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5671U true CN217185671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82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09858.9U Active CN217185671U (zh) 2021-11-30 2021-11-30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5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85671U (zh) 烹饪器具
CN217510303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668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728U (zh) 烹饪器具
CN217285451U (zh) 烹饪器具
CN217285450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672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669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667U (zh) 烹饪器具
CN217285449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670U (zh) 烹饪器具
CN217285452U (zh) 烹饪器具
CN116195891A (zh) 烹饪器具
CN217243731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666U (zh) 烹饪器具
CN217524576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716U (zh) 烹饪器具
CN211833914U (zh) 烹饪器具
CN210128379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9883793U (zh) 烹饪器具
CN210185281U (zh) 烹饪器具
CN216797299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20442548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2117839U (zh) 烹饪器具
CN214613205U (zh) 手持挂烫机的供水机构及手持挂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