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4819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4819U
CN217184819U CN202220194693.2U CN202220194693U CN217184819U CN 217184819 U CN217184819 U CN 217184819U CN 202220194693 U CN202220194693 U CN 202220194693U CN 217184819 U CN217184819 U CN 217184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sub
generating device
main board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46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洪森
王剑平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46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4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4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4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im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气溶胶生成机构,用于对收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或振动以产生气溶胶;电芯,用于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提供电能;主板,用于控制所述电芯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提供电能,所述主板包括多个子主板,所述多个子主板均安装于所述电芯及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之间。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减小单独一块主板安装在电芯及气溶胶生成机构之间的占用空间,从而可相对提高电芯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气溶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此类产品的示例为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包含加热元件及给加热元件提供电能的电芯,加热元件可对收容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受热挥发从而产生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以替代传统烟草制品燃烧时产生的烟雾。
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还包括用于控制加热元件加热的主板,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主板一般是整体安装至气溶胶生成装置中,此方式比较占用结构空间,对于整体体积本来就比较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来说,主板占用的结构空间较大,相应的则电芯占用空间较小,电芯的占用空间小则电芯的容量也会相对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实现降低主板的占用空间,以相对提高电芯的占用空间。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气溶胶生成机构,用于对收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或振动以产生气溶胶;
电芯,用于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提供电能;
主板,用于控制所述电芯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提供电能,所述主板包括多个子主板,所述多个子主板均安装于所述电芯及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主板呈竖直状态安装于所述电芯及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主板被布置成相互平行的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主板的尺寸大小是相同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包括第一子主板及与所述第一子主板电连接的第二子主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主板与所述第二子主板通过FPC实现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主板集成有实现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加热或振动功能的加热电路或振动电路,所述第二子主板集成有用于实现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控制功能的控制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近端及远端,及延伸于所述近端及所述远端之间的支撑部,所述近端靠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所述支撑部限定有用于收容所述电芯的收容部,所述第一子主板及第二子主板均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上并定位于所述收容部与所述支撑部近端之间的区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区段沿所述支撑部的长度方向延伸有隔板,所述第一子主板及所述第二子主板安装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主板被配置成流过大电流信号,所述第二子主板被配置成流过小电流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电源按键,所述电源按键与所述第二子主板位于所述隔板的同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将主板划分成多个子主板,多个子主板组合来替代完整的主板,多个子主板呈均安装在加热组件和电芯之间,相比于完整的一块主板安装在加热组件和电芯之间时,分成多个子主板可以减小主板在加热组件及电芯之间所占据的空间,从而可相对提高电芯的安装空间,进而可将电芯容量做的更大,有效提高电芯的续航时间。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在一个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提烟器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提烟器在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上端盖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加热组件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组件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电源组件隐藏壳体后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电源组件隐藏壳体后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电源组件的支架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3,图1-图3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剖面示意图及一个视角下的分解示意图。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提烟器10、上端盖20、加热组件30及电源组件40。提烟器10用于收容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配合使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并将气溶制生成制品200提取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可拆卸连接,电源组件40用于向加热组件30提供电能;加热组件30固定于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之间,且当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分离时,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也可以分离,加热组件30用于对提烟中10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以使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至少一部分挥发从而产生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对于上述提烟器10,请继续参阅图4,同时结合参阅图2,图4示出了提烟器10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提烟器10包括盖体11及盖体11一体成型的收容管12,盖体11开设有供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收容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一通孔111,第一通孔111与收容管12连通,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通过第一通孔111可收容至提烟器10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可以为烟支状,从而可将烟支状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通过第一通孔111插入至收容管12中。
请继续参阅图5,图5示出了提烟器10在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收容管12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用于供加热组件30至少一部分加热部通过第二通孔121伸入至收容管12中,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中,从而可给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盖体11上形成有用于和上端盖20连接的定位槽112,定位槽112沿着盖体11的周向设置。
对于上述上端盖20,请继续参阅图6,同时结合参阅图2,图6示出了上端盖20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上端盖20大体呈中空的筒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1及第二端22,第一端21用于和提烟器10连接,第二端22用于和加热组件40连接。第一端21的端面开设有供提烟器10的收容管12通过的第三通孔211,收容管12可通过第三通孔211收容于上端盖20中。第一端21的端面沿周向方向超提烟器10延伸有插接部212,插接部用212用于插入至提烟器10的定位槽112当中,从而将上端盖20进行定位。第二端22开口设置,以便加热组件30通过该开口可收容至上端盖20的中空区域。为了使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二端22朝电源组件40方向延伸有延伸壁221,延伸壁221上形成有卡槽2211,该卡槽2211即用于和电源组件40卡合连接,从而使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实现可拆卸连接。
对于上述加热组件30,请参阅图7及图8,同时结合参阅图2,图7及图8分别示出了加热组件30在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及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加热组件30包括基体31及发热组件32,发热组件32为筒状结构,基体31收容于发热组件32中,发热组件32收容于上端盖20的中空区域,发热组件32支撑于电源组件40上。
发热组件32包括筒体321及发热体322,发热体322位于筒体中心部位,发热体322为金属导电体。发热组件32还包括用于测量发热体322热量的测温装置(图未示)及与测温装置电连接的测温电极3221,该测温电极3221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为便于将基体31定位在发热组件32的筒体321中,筒体321的内壁沿筒体长度方向延伸有凸棱3211,基体31可沿着凸棱3211收容于筒体321中,从而将基体31定向在筒体321中。发热组件32还设置有第一定向槽323,第一定向槽323用于和电源组件40配合,以将发热组件32定向的支撑在电源组件40上。
基体31大致呈中空的筒状体,其上下两端开口设置,基体31的侧壁绕制有线圈311,上端口313用于供提烟器10的收容管12插入,下端口314用于供发热组件32的发热体322插入,同时,发热体322通过收容管12的第二通孔121可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中。基体31还包括用于给线圈311供电的供电电极3111,供电电极3111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电源组件40通过供电电极3111给线圈311提供交变电流。基体31上设有与发热组件32的凸棱3211适配的第二定向槽312,基体31在第二定向槽312的引导下可定向的收容于发热组件32中。
由于基体31的线圈311通过有交变电流,而交变电流会产生交变的磁场,发热组件32的发热体322位于该磁场范围内,同时由于发热体322为金属导电体,发热体322作为线圈311的感受体,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交变磁场在发热体322上会感应出电流,电流流过发热体322产生热量,该热量即用于给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
对于上述电源组件40,请继续参阅图9-图12,图示结合参阅图2,电源组件包括壳体47、支架43及安装于支架43上的转接板41、主板42、电芯44及充电接口电路板45,主板42与电芯44电连接,转接板41、充电接口电路板45分别于主板42电连接。电芯44用于作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供电电源,用于向加热组件30提供加热所需要的电能,主板42作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控制中心,用于控制电芯44向加热组件30提供电能及其他功能。
具体的,支架43包括支撑部431,支撑部31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近端及远端,支架43还包括在支撑部431近端及远端各自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32及第二延伸部433,第一延伸部432及第二延伸部433与支撑部431分别界定形成有第一安装腔室4321及相对的第二安装腔室4331,转接板41安装于第一安装腔室4321中,充电接口电路板安装于第二安装腔室中4331中。支撑部431形成有收容部435,电芯44安装于收容部435中,主板42安装于支撑部431上并定位于收容部435与支撑部435的近端之间的区段,从而使得主板42定位于加热组件30与电芯44之间。
第一延伸部432的内壁朝第一安装腔室4321的中心方向延伸有与发热组件32第一定向槽323适配的定向柱4322,定向柱4322位于第一安装腔室4321中,定向柱4322与第一定向槽323相互卡接,从而使发热组件32定向的支撑于电源组件40上。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电源组件40与上端盖20的可拆卸连接,第一延伸部432设有与上端盖20的卡槽2211适配卡接的卡接部4323,当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连接时,旋转上端盖20,使得卡接部4323进入至上端盖20的卡槽2211中,从而使上端盖20与电源组件40固定连接,同时将加热组件30固定于上端盖20的中空区域中,使得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固定连接。当需要将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分离时,反向旋转上端盖20,使得卡接部4323与卡槽2211脱离,取出上端盖20,进而可取出加热组件30,此方式有利于对加热组件30进行清洗、维修。
综合上述内容,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装配方式如下:首先将基体31通过第二定向槽312的定向作用下定向的插入至发热组件32中,再将发热组件32通过第一定向槽323的定向作用下定向的插入至第一安装腔室4321中,再将上端盖20旋转扣入电源组件40上,最后将提烟器10的收容管12插入在上端盖20的第三通孔211中,从而完成整个组装过程。
进一步的,主板42包括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组合形成主板42,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通过柔性电路板(FPC)46电连接。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均安装于收容部435与支撑部431近端之间的区段中,也就是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均安装在加热组件30与电芯44之间。通过将主板42划分成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可以减小单独使用一块主板42的尺寸,从而减小主板42在加热组件30与电芯44之间占据的安装空间,进而可相对提高电芯44上的安装空间,进而可将电芯44的容量做的更大,有效提高电芯44的续航时间。
当然,子主板的个数并不局限于两个,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的子主板来组合替代一块完整的主板,进而可进一步减小主板占据的安装空间。优选的,多个子主板是呈竖直状态安装于电芯44与加热组件30之间,相比与倾斜的安装方式,多个子主板竖直放置时可进一步的减小主板42所占据的安装进空间。多个子主板竖直放置时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多个子主板可以构造成相互平行的设置方式,或者多个子主板可以围合形成方形结构。
本实施例在能够满足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硬件功能情况下,优选的设置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两个子主板即可,以减小生产制造成本,为了便于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将第一子主板421和第二子主板422设置成相对平行的方式。
进一步的,为了减小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之间的信号干扰,第一子主板421集成有用于实现加热组件30加热功能的加热电路,第二子主板422集成有用于实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控制功能的控制电路,加热电路通常是大电流信号的电流,如升压电路、谐振电路等;而控制电路通常是电流信号,例如指示灯控制、开机控制等。而将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配置成大电流信号和小电流信号分开的形式,可以降低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之间的信号干扰。基于此,在与加热组件30的电连接上,第一子主板421被配置成与加热组件30的供电电极3111电连接,而第二子主板422被配置成与加热组件30的测温电极3221电连接。
进一步为了降低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之间的信号干扰,支架30上还形成有用于隔离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之间的隔板434,隔板434沿支撑部431的长度方向在收容部435及支撑部431近端之间的区段延伸,以将第一子主板421及第二子主板422分隔在隔板434的两侧。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电源按键(图未示),电源按键(图未示)与第二子主板422设置在隔板34的同一侧,方便布线。
转接板41作为一块单独的电路板,用于在加热组件30与主板42之间建立电连接。具体的,转接板设有4个金属触点411,外部两个金属触点411用于和加热组件30的供电电极3111电连接,里面两个金属触点411用于和加热组件30的测温电极3221电连接,同时转接板41还与主板42电连接。容易理解,加热组件30的供电电极3111与测温电极3221均采用与金属触点411配合的弹簧针形式来与转接板41进行电连接。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与转接板41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其他熟知的电连接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金属触点411的数量也可以不是4个,例如当加热组件30中没有测温电极3221时,金属触点411的数量只需要设置为2个,用于和加热组件30的供电电极3111电连接即可。
由于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可分离,因此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不能直接进行电连接,通过转接板41作为电流转接,在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结合时,加热组件30与转接板41电连接,同时由于转接板41与主板42电连接,因此,加热组件30通过转接板41即可实现与主板42进行电连接,进而使主板42能控制电芯44向加热组件30提供电能,通过此方式可方便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的相分离,便于将加热组件30单独取出,方便用户对加热组件30进行清理、维护。
同时,由于转接板41设置有用于和加热组件30电连接的金属触点411,因此仅需要通过一块转接板41即可实现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之间的电连接,而不需要在电源组件40中各自独立的设置与加热组件30电极数量一致的连接端子,从而方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体装配。例如,如果在电源组件40采用独立的连接端子来与加热组件30的供电电极3111和测温电极3221来进行电连接,则需要在电源组件40分别安装4个连接端子,这样会增加装配难度,而通过在转接板41上设置金属触点411,通过金属触点411来与加热组件30的供电电极3111和测温电极3221进行电连接,则只需要安装一块转接板41即可,不需要在单独去安装4个独立的连接端子,因此可使得装配更加简单,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由于转接板41安装在支架43的第一安装腔室4321中,当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分离时,第一安装腔室4321即暴露出来,同时转接板41也暴露于电源组件40,此方式便于对转接板41进行维修或更换。例如,转接板41的金属触点411破损导致与加热组件30接触不良时,可直接更换转接板41。此时,为便于转接板41与主板42进行电连接,主板42优选的毗邻转接板41设置,也即将主板42定位在靠近第一延伸部32处。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能中,当加热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分离时,转接板41也可不用全部暴露于电源组件40,只需暴露与加热组件30进行电连接的金属触点411即可。例如可以在转接板41上设置隔板(图未示),隔板上开设有通孔,金属触点411设置在通孔的正下方,通过通孔可以看见金属触点411,而转接板41的其他部分则被隔板遮挡。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对主板42进行保护,防止主板42意外短路而损坏,可在转接板41上集成有保护电路,以使发生意外短路时,损坏的只是转接板41,而主板42不会损坏。或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转接板41上设置检测电路,检测电路与主板42电连接,以检测加热组件30与转接板41之间的电性接触是否成功,如果接触成功,则反馈给主板20,主板20即可控制发出相关警示信息,例如可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指示灯闪亮,以提示用于可以开始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进而不需要将该检测电路设置成主板20上,以增加主板20的负担。
为便于结构设计,优选的将转接板41的4个金属触点411设置成直线排列的形式,而在直线排列的时候,优选的将与加热组件30测温电极3221对应连接的2个金属触点411设置在与加热组件30供电电极3111对应连接的2个金属触点之间,以便方便与加热组件30进行电连接。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4个金属触点411也可以呈十字排列的形式,即与加热组件30测温电极3221对应连接的2个金属触点411和与加热组件30供电电极3111对应连接的2个金属触点之间相互成十字排列。
进一步的,为便于加热组件30与转接板41进行电连接,转接板41是横向安装在电源组件40上的,即转接板41是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在电源组件40延伸的,以便转接板41与加热组件30相对的端面的面积足够大,方便金属触点411布置在该端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并不局限于固态烟支的形式,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可以是液态的形式,此时由于是液态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因此不需要使用提烟器10,直接将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预先储存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即可,通过超声雾化或加热雾化的方式来产生气溶胶。
需要说明的是,当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是固体烟支的形式时,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30是采用电磁感应的中心加热方式,及发热体322是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部,然后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发热,并将热量向外散发。而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中心加热方式也可以采用陶瓷发热体,不需要通过电磁感应发热,直接由陶瓷发热体内部的发热丝与电源组件40连接来发热;或者也可以不是采用中心加热方式,采用周向加热的方式来给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例如可以在基体31的外壁绕制金属发热网,金属发热网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金属发热网通过基体31向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传递热量,从周向给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溶胶生成机构,用于对收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或振动以产生气溶胶;
电芯,用于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提供电能;
主板,用于控制所述电芯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提供电能,所述主板包括多个子主板,所述多个子主板均安装于所述电芯及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主板呈竖直状态安装于所述电芯及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主板被布置成相互平行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主板的尺寸大小是相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第一子主板及与所述第一子主板电连接的第二子主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主板与所述第二子主板通过FPC实现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主板集成有实现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加热或振动功能的加热电路或振动电路,所述第二子主板集成有用于实现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控制功能的控制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近端及远端,及延伸于所述近端及所述远端之间的支撑部,所述近端靠近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所述支撑部限定有用于收容所述电芯的收容部,所述第一子主板及第二子主板均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上并定位于所述收容部与所述支撑部近端之间的区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区段沿所述支撑部的长度方向延伸有隔板,所述第一子主板及所述第二子主板安装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主板被配置成流过大电流信号,所述第二子主板被配置成流过小电流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电源按键,所述电源按键与所述第二子主板位于所述隔板的同一侧。
CN202220194693.2U 2022-01-24 2022-01-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7184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4693.2U CN217184819U (zh) 2022-01-24 2022-01-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4693.2U CN217184819U (zh) 2022-01-24 2022-01-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4819U true CN21718481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94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4693.2U Active CN217184819U (zh) 2022-01-24 2022-01-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4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29618A1 (en) Electronic vapour provision system
CN112773000A (zh) 一种涡流加热的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US20220183369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217184819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96151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1278314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58364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854369U (zh) 一种涡流加热的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047569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1631790U (zh) 电子烟的发热件、发热模组、烟具以及电子烟
KR102667280B1 (ko)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
CN110693090A (zh) 发热件、发热模组、烟弹以及电子烟
CN218605054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充电收纳盒、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7364404U (zh) 便携式蚊香器
US20220191979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22027494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184818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20274956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777402U (zh) 电子烟
CN117256934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充电收纳盒、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7471242U (zh) 一种插装式温感发热单元
EP4193414A2 (en) A battery modul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comprising such battery module
CN116509061A (zh) 气雾生成装置
WO2024003175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11515114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