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3010U -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3010U
CN217183010U CN202220987159.7U CN202220987159U CN217183010U CN 217183010 U CN217183010 U CN 217183010U CN 202220987159 U CN202220987159 U CN 202220987159U CN 217183010 U CN217183010 U CN 217183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ed
node
capacitor
power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871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越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nshib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nshib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nshib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nshib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871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30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3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301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3093 priority patent/WO2023207442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涉及电源技术领域,解决了过流保护点设置得过低无法满足电源电路满功率输出的问题,包括依次耦接的电源输入端、功率因素校正模块、DC‑DC转换模块和电源输出端;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包括输入整流单元、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功率开关管和可变电阻单元。本申请根据功率因素校正模块的工作状态,切换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以调节功率因素校正模块中过流保护点的高低,从而解决过流保护点设置得过低无法满足电源电路满功率输出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功率电源适配器一般采用开关直流升压(Boost)拓扑结构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LLC谐振电路的拓扑架构,对于Boost PFC线路来说,从机载交流电源(alternating current,AC)抽取最大电流的工况分两种情形:一种是过功率保护点;一种是启动过程。这两种情况下,最大电流都是由BoostPFC的过流保护点来决定的。
一方面,为了保证大功率电源适配器的满功率输出,Boost PFC的过流保护点不能设置的过低;另一方面,启动过程的最大电流受到Boost PFC的过流保护点的限制,为保证不触发机载AC电源的过流保护,Boost PFC的过流点也不能设置的过高,现有的方法无法调和Boost PFC的过流保护点不能设置得过高也不能设置得过低的这对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根据电路运行情况,调节电路中过流保护点的高低,从而解决过流保护点设置得过低无法满足电源电路满功率输出的问题的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依次耦接的电源输入端、功率因素校正模块、DC-DC转换模块和电源输出端;
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包括输入整流单元、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功率开关管和可变电阻单元,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串联后耦接于所述输入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出节点,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输入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出节点,所述功率开关管和所述可变电阻单元串联后耦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之间;
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启动完成时,所述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由第一阻值转变为第二阻值,所述第二阻值小于所述第一阻值。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变电阻单元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和开关启动控制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的两端,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和/或所述DC-DC转换模块耦接,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或者截止。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DC-DC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桥臂、谐振电容、谐振电感、变压器,所述第一桥臂跨接于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所述谐振电容的一端耦接与所述第一桥臂的输出中点处,所述谐振电容的另一端耦接于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耦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桥臂与所述第一电容的耦接点处,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耦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包括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的第一电压值,输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的控制信号。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包括第一开关控制单元、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单元包括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DC-DC转换模块的控制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和所述第二电容耦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包括第一分压单元,第二分压单元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和所述第二分压单元串联后连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处,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和所述第二分压单元之间的连接点形成控制节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控制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第四电阻,所述控制节点包括第一节点,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耦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处,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控制节点包括第二节点,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串联后耦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和接地点之间,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之间的连接点形成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控制节点包括第三节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耦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处,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如所述的电源电路。
本申请在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启动时,即功率开关管导通时,电源信号经过第一电感,第一电感内的电流上升,此时,由于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为第一阻值,此时过流保护点较低,确保了比较小的启动电流,避免触发电源电路的过流保护,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启动完成时,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变换为第二阻值,且第二阻值小于第一阻值,此时过流保护点变的比较高,确保了电源电路在外接外部电源时可以满载输出,从而解决过流保护点设置得过低无法满足电源电路满功率输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申请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申请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耦接的电源输入端100、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DC-DC转换模块300和电源输出端400,电源输入端100包括零线N和火线L;
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包括输入整流单元201、第一电感Lpfc、第一二极管Dc、第一电容Cm、功率开关管S1和可变电阻单元202,第一电感Lpfc与第一二极管Dc的正极串联后耦接于输入整流单元201的第一输出节点,第一电容Cm的两端分别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c的负极和输入整流单元201的第二输出节点,功率开关管S1和可变电阻单元202串联后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c的正极和第二输出节点之间;
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启动200完成时,可变电阻单元202的阻值由第一阻值转变为第二阻值,第二阻值小于第一阻值。
本申请在电源电路的处于初始状态时,即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启动未启动且DC-DC转换模块300未启动时,可变电阻单元202的阻值为第一阻值,在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启动且DC-DC转换模块300未启动时,功率开关管S1导通时,电源信号经过第一电感Lpfc,第一电感Lpfc内的电流上升,此时,由于可变电阻单元202的阻值保持为第一阻值,过流保护点较低,确保了比较小的启动电流,避免触发电源电路的过流保护,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启动完成时,即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完成且达到DC-DC转换模块300启动的条件时,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变换为第二阻值,且第二阻值小于第一阻值,此时过流保护点变的比较高,确保了电源电路在外接外部电源时可以满载输出,从而解决过流保护点设置得过低无法满足电源电路满功率输出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具体的,输入整流单元201与电源输入端100耦接,用于对输入电源信号进行整流,具体的,输入整流单元201包括由二极管D1~D4构成的全波整流桥,其中,二极管D1的负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之间的连接点形成输入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出节点,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之间的连接点形成输入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出节点,电源信号经电源输入端100输入至输入整流单元201后,在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输出整流后的电源信号。输入整流单元201还可以是其他整流电路,此处仅是举例说明,对此不作过多的限制。
第一电感Lpfc的一端耦接于输入整流单元201的第一输出节点,第一电感Lpfc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c的正极串联后,第一电容Cm的两端分别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c的负极和输入整流单元201的第二输出节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感Lpfc为储能电感,第一电容Cm为滤波电容,当功率开关管S1导通时,整流后的电源信号通过第一电感Lpfc,第一电感Lpfc的电流上升;当功率开关管S1截止时,储存在第一电感Lpfc中的电流通过第一二极管Dc对第一电容Cm进行充电,当第一电容Cm两端的电压达到预设值时,则驱动DC-DC转换模块300启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中,可变电阻单元202与功率开关管S1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可变电阻单元202耦接于输入整流单元201的第二输出节点,功率开关管S1耦接于可变电阻单元202与第一二极管Dc的正极之间,也可以是功率开关管S1的第一端耦接于输入整流单元201的第二输出节点,可变电阻单元202耦接于功率开关管S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c的正极之间,这里对功率因素校正模块中的可变电阻单元和功率开关管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理解,可变电阻单元202与功率开关管S1的位置关系可以如图1所示,具体的,可变电阻单元202还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一电阻Rv和开关启动控制部500,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于第一电阻Rv的两端,开关启动控制部500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和/或DC-DC转换模块300耦接,开关启动控制部500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者截止。
应用过程中,在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启动且DC-DC转换模块300未启动时,功率开关管S1导通,此时第一开关管Q1处于初始设置的截止状态,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当前的过流保护点由第一阻值决定,第一阻值即为采样电阻Rv的电阻值,由于采样电阻Rv的电阻值较大,此时过流保护点较低,电源电路中的电流较小,即流过功率开关管S1的电流较小,确保了比较小的启动电流,当第一电压的电压值达到DC-DC转换模块300启动的设定电压值时,开关启动控制部500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此时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当前的过流保护点由第二阻值决定,第二阻值即为采样电阻Rv和第一开关管Q1导通电阻值的并联值,由于二者的并联值比单独采样电阻Rv的电阻值要小,过流保护点变的比较高,电源电路中可以流过较大的电流,即使得功率开关管S1能够流过较大的电流,确保了电源电路在外接外部电源时可以满载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DC-DC转换模块300包括第一桥臂、谐振电容Cr、谐振电感Lr、变压器Tr,第一桥臂跨接于第一电容Cm的两端,第一桥臂包括由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串联构成的半桥臂,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之间的耦接点为输出中点Y1,具体的,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耦接于第一电容Cm的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耦接,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耦接于第一电容Cm的另一端;
谐振电容Cr的一端耦接与第一桥臂的输出中点Y1处,谐振电容Cr的另一端耦接于谐振电感Lr,谐振电感Lr的另一端耦接于变压器Tr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变压器Tr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耦接于其中一个第一桥臂与滤波电容Cm的耦接点处,变压器Tr副边绕组与电源输出端耦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DC-DC转换模块还包括输出整流单元,输出整流单元耦接于变压器副边绕组与电源输出端之间,用于对变压器输出的电源信号进行整流,输出整流单元包括由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构成的整流电路。
应用过程中,当第一电容Cm两端的电压达到预设的电压值时,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交替导通和关断,输出中点Y1之间的电压为方波电压,方波电压的波形为0V至预设的电压值的方波,此时,谐振电容Cr和谐振电感Lr共同作用形成谐振腔,耦接到变压器Tr,再通过输出整流单元进行整流并提供输出电源信号至电源输出端400,示例性的,可以设定在第一电容Cm两端达到400V时,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交替导通和关断,使输出中点Y1处输出0V到400V的方波电压,驱动变压器Tr输出电压至电源输出端400,在本实施例中,对预设的电压值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中,功率开关管S1、第一开关管Q1以及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均可以采用三极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 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晶闸管或者其他可以实现开关功能的器件,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如图2所示,开关启动控制部500包括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501,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501用于根据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输出的第一电压的第一电压值是否达到DC-DC转换模块300启动的设定电压值的情况,输出用于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的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输出的电源信号的第一电压值可以是母线电容Cm两端的母线电压,如图2所示,通过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501检测第一电容Cm两端的电压,即得到所需的第一电压的第一电压值。
实际应用过程中,电源电路中会设置用于控制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工作的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501,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直接通过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501检测功率因素校正模块200输出的电源信号的第一电压值,当第一电压值满足预设的电压值时,则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501输出用于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的控制信号,从而实现电源电路的满功率输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开关启动控制部500包括第一开关控制单元502、第二电阻R1和第二电容C1,第一开关控制单元502包括信号输出端,信号输出端与DC-DC转换模块和第二电阻R1的一端耦接,具体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极和第二电阻R1的一端耦接,第二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和第二电容C1耦接,第二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满足预设电压值时,此时需要控制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交替导通和关断,来驱动DC-DC转换模块启动,因此可以在开关控制单元502输出驱动信号驱动第三开关管Q3工作时,同时通过该驱动信号驱动第一开关管Q1工作,从而实现电源电路的满功率输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开关启动控制部500包括第一分压单元503、第二分压单元504和第三电容C2,第一分压单元503和第二分压单元504串联后连接于输出中点Y1处,第一分压单元503和第二分压单元504间的连接点形成控制节点Mi,第三电容C2的一端与控制节点Mi耦接,第三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节点Mi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耦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母线电压满足预设电压值后,通过第一分压单元503、第二分压单元504对输出中点Y1的方波电压进行分压,并通过分压后的电压信号对第三电容C2进行充电,以在控制节点Mi处形成满足第一开关管Q1导通条件的电压值,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从而实现电源电路的满功率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压单元503和第二分压单元504所构成的电路可以是两个电阻构成的电路、两个二极管构成的电路或者由上述两种元器件组合构成的电路。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对第一分压单元503和第二分压单元504所采用的电路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分压单元503包括第三电阻R2,第二分压单元504包括第四电阻R3,控制节点Mi包括第一节点M1,第三电阻R2和第四电阻R3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第一节点M1,第三电阻R2的另一端耦接于输出中点Y1处,第四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2的一端与第一节点M1,第三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节点M1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耦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母线电压满足预设电压值后,通过第三电阻R2和第四电阻R3进行分压,并通过分压后的电压信号对第三电容C2进行充电,以在第一节点M1处形成满足第一开关管Q1导通条件的电压值,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从而实现电源电路的满功率输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分压单元503包括第五电阻R4,第二分压单元504包括第二二极管D1,控制节点Mi包括第二节点M2,第五电阻R4与第二二极管D1的正极串联后耦接于输出中点Y1和接地点之间,第五电阻R4与第二二极管D1的正极之间的连接点形成第二节点M2,第三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节点M2耦接,第三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节点M2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耦接,其中,第二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
其中,第五电阻R4与第二二极管D1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第五电阻R4的一端耦接于输出中点Y1,第五电阻R4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二极管D1的正极,也可以是第二二极管D1的正极耦接于输出中点Y1,第二二极管D1的负极耦接于第五电阻R4,这里对功率因素校正模块中的可变电阻单元和功率开关管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如图6所示的方案,即第五电阻R4的另一端耦接于输出中点Y1处,第二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第五电阻R4的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1的正极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第二节点M2。
在本实施例中,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母线电压满足预设电压值后,通过第五电阻R4和第二二极管D1进行分压,并通过分压后的电压信号对第三电容C2进行充电,以在第二节点M2处形成满足第一开关管Q1导通条件的电压值,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从而实现电源电路的满功率输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分压单元503包括第三二极管D2,第一分压单元503包括第四二极管D3,控制节点Mi包括第三节点M3,第三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D3的正极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第三节点M3,第三二极管D2的正极耦接于输出中点Y1处,第四二极管D3的负极接地,第三电容C2的一端与第三节点M3耦接,第三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节点M3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耦接,其中,第三二极管D2和第四二极管D3为稳压二极管。
在本实施例中,当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母线电压满足预设电压值后,通过第三二极管D2和第四二极管D3进行分压,并通过分压后的电压信号对第三电容C2进行充电,以在第三节点M3处形成满足第一开关管Q1导通条件的电压值,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从而实现电源电路的满功率输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包括上述的电源电路。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耦接的电源输入端、功率因素校正模块、DC-DC转换模块和电源输出端;
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包括输入整流单元、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功率开关管和可变电阻单元,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串联后耦接于所述输入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出节点,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输入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出节点,所述功率开关管和所述可变电阻单元串联后耦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之间;
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启动完成时,所述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由第一阻值转变为第二阻值,所述第二阻值小于所述第一阻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阻单元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和开关启动控制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的两端,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和/或所述DC-DC转换模块耦接,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或者截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桥臂、谐振电容、谐振电感、变压器,所述第一桥臂跨接于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所述谐振电容的一端耦接与所述第一桥臂的输出中点处,所述谐振电容的另一端耦接于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耦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桥臂与所述第一电容的耦接点处,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耦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还包括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
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的第一电压值,输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的控制信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包括第一开关控制单元、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单元包括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DC-DC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和所述第二电容耦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启动控制部包括第一分压单元,第二分压单元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和所述第二分压单元串联后连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处,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和所述第二分压单元之间的连接点形成控制节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控制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第四电阻,所述控制节点包括第一节点,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耦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处,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控制节点包括第二节点,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串联后耦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和接地点之间,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之间的连接点形成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控制节点包括第三节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串联并于连接点处形成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耦接于所述输出中点处,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耦接。
10.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
CN202220987159.7U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Active CN2171830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87159.7U CN217183010U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PCT/CN2023/083093 WO2023207442A1 (zh) 2022-04-25 2023-03-22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87159.7U CN217183010U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3010U true CN217183010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1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87159.7U Active CN217183010U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3010U (zh)
WO (1) WO20232074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7442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上海安世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7485B (zh) * 2014-06-03 2019-11-26 朗德万斯公司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和照明设备
US9780638B2 (en) * 2014-09-23 2017-10-03 Ledvance Llc Generation of drive current independent of input voltage
US10340787B2 (en) * 2015-04-17 2019-07-02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stage control during start-up for efficient use of a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
CN112467989B (zh) * 2020-10-29 2022-01-0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准单级高功率因数交流直流变换器
CN217183010U (zh) * 2022-04-25 2022-08-12 上海安世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7442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上海安世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7442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8605B (zh) 具有保持操作的转换器
US11616451B2 (en) Pre-chargeable DCDC conversion circuit
CN109861532B (zh) 一种dc/dc变换器及基于其的整车控制方法
CN110995025A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CN111509825A (zh) 45w宽频带电压自适应pps超级快充移动电源结构
WO2021254533A1 (zh) 双向dc/dc变换器及储能系统
CN217183010U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CN112994168A (zh) 检测电池负载插拔状态的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CN113829940A (zh) 一种基于nb-iot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0669601U (zh) 电池充电电路
CN219287377U (zh) 一种双向dc转换电路及相应的装置
CN216437062U (zh)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控制系统及空调器
CN213185598U (zh) 一种可达到零电压起充的充电电路
CN211321218U (zh) 一种智能网关的高效降压电源装置
CN115603552A (zh)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交直流转换电路
CN211266788U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CN113394831B (zh) 基于dcdc的预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8683339B (zh) 一种提高llc谐振电路电压输入范围的方法
CN217693112U (zh) 一种基于top254yn的小功率开关电源电路
CN218473031U (zh) 一种微处理器控制的隔离型交流转直流电源
CN212726830U (zh) 一种电源高低压过流点一致的电路
CN113765400B (zh) 开关电源拓扑电路和含有开关电源拓扑电路的设备
CN217769906U (zh) 开关电源电路、线路板及空调器
CN218733345U (zh) 一种用于内置充电机的稳压充电电路
CN220440568U (zh) 一种电源电路和电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