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76839U -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76839U CN217176839U CN202220928467.2U CN202220928467U CN217176839U CN 217176839 U CN217176839 U CN 217176839U CN 202220928467 U CN202220928467 U CN 202220928467U CN 217176839 U CN217176839 U CN 2171768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cover
- compression ratio
- hole
- long hole
- compres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包括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二容腔的主筒件、密封安装于第一容腔内的移动件、安装于第二容腔内且设有通气孔的固定件及分别密封连接于主筒件两端的第一、二端盖;移动件沿其轴向贯穿设有长孔,长孔一端通过第一端盖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另一端由固定件封堵住;通气孔与长孔不同轴、其通过第二端盖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当排气口与吸气口的压缩比超过预设值时,移动件向吸气口移动,排气口的气体依次通过第二端盖、通气孔、长孔、第一端盖泄压到吸气口。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件在第一容腔内的轴向移动,通气孔与长孔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可向吸气口泄压以维持压缩比恒定,延长了压缩机的工作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压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背景技术
活塞式压缩机适用范围广,理论上可压缩所有气体,不论流量大小均可达到所需压力,容积效率高,可适应有油和无油工况,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气体压缩设备而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空气动力、石油化工及天然气工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目前,压缩机吸气口(低压端)的进气压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是不断变化的,其排气口(高压端)的排气压力和排气量也会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压缩机无法稳定运行,既会缩短压缩机的工作寿命,同时也导致功率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以解决现有压缩机无法稳定运行、工作寿命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包括:
主筒件,其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
移动件,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一容腔内且可沿所述主筒件的轴向移动;
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容腔内、其设有通气孔;
第一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主筒件一端、用于盖合所述第一容腔;及
第二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主筒件另一端、用于盖合所述第二容腔;
其中,所述移动件沿其轴向贯穿设有长孔,所述长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端盖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另一端由所述固定件封堵住;所述通气孔与所述长孔不同轴、其通过所述第二端盖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当所述排气口与吸气口的压缩比超过预设值时,所述移动件向所述吸气口移动,所述排气口的气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端盖、通气孔、长孔、第一端盖泄压到所述吸气口。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为6:1。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通过流道连通;
所述移动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面设有被所述长孔贯穿的柱段,所述柱段伸入所述流道内与所述流道密封配合;
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面设有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流道的凸台,所述凸台伸入所述流道内与所述柱段抵触连接。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段与所述凸台接触的一端内凹成锥孔,所述锥孔与所述长孔连通;
所述凸台呈与所述锥孔配合的锥台结构。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绕所述凸台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6个。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的通气孔与长孔的孔径相等,均为5mm。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段外的流道沿其径向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泄压口。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中部设有带孔的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接;
所述第二端盖中部设有带孔的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套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接。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主筒件两端螺纹连接。
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的外周面均由数量相等的平面和弧面相互交错连接而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移动件在第一容腔内的轴向移动,通气孔与长孔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可向吸气口泄压以维持压缩比恒定,解决了压缩机吸气口进气压力变化引起的压缩机无法稳定运行的问题,延长了压缩机的工作寿命,同时也提高了系统能效。
2、通过锥台与锥孔的配合,有利于对长孔封堵,而且更方便泄压。
3、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与主筒件可拆卸连接,拆除它们后,可以更换不同的移动件、固定件(即不同孔径的长孔、通气孔),从而调节压缩机的排气口向吸气口泄压时的压缩比预设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主筒件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移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包括:
主筒件10,其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容腔11与第二容腔12;
移动件20,密封安装于第一容腔11内且可沿主筒件10的轴向移动;
固定件30,安装于第二容腔12内、其设有通气孔31;
第一端盖40,密封连接于主筒件10一端、用于盖合第一容腔11;及
第二端盖50,密封连接于主筒件10另一端、用于盖合第二容腔12;
其中,移动件20沿其轴向贯穿设有长孔21,长孔21一端通过第一端盖40与压缩机(图中未示出)的吸气口连通、另一端由固定件30封堵住;通气孔31与长孔21不同轴、其通过第二端盖50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当排气口与吸气口的压缩比超过预设值时,移动件20向吸气口移动,排气口的气体依次通过第二端盖50、通气孔31、长孔21、第一端盖40泄压到吸气口。
具体地,第一端盖40中部设有带孔的第一连接套41,第一连接套41与压缩机的吸气口(即低压端)相连接,如此压缩机吸气口的低压气体通过第一连接套41可以进入第一容腔11、长孔21内;第二端盖50中部设有带孔的第二连接套51,第二连接套51与压缩机的排气口(即高压端)相连接,如此压缩机排气口的高压气体通过第二连接套51可以进入第二容腔12、通气孔31内。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排气口的压力与吸气口的压力比值即压缩比超过预设值(比如4:1~10:1)时,压缩机排气口的高压气体进入第二容腔12并流过通气孔31后将移动件20顶开,经长孔21流入第一容腔11,并通过第一连接套41最终流向吸气口实现泄压,达到卸荷目的。即是说,通过移动件20在第一容腔11内的轴向移动,通气孔31与长孔21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可向吸气口泄压以维持压缩比恒定,解决了压缩机吸气口进气压力变化引起的压缩机无法稳定运行的问题,延长了压缩机的工作寿命,同时也提高了系统能效。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值优选为6:1。
第一容腔11与第二容腔12通过流道13连通;移动件20远离第一端盖40的一面设有被长孔21贯穿的柱段22,柱段22伸入流道13内与流道13密封配合;固定件30远离第二端盖50的一面设有横截面积小于流道13的凸台32,凸台32伸入流道13内与柱段22抵触连接。即是说,在流道13内凸台32抵触在柱段22一端,从而将长孔21封堵住,压缩机排气口的高压气体从第二容腔12经通气孔31进入流道13后作用于柱段22使其沿流道13移动,从而将移动件20顶开以实现泄压。
柱段22与凸台32接触的一端内凹成锥孔,锥孔与长孔21连通;凸台32呈与锥孔配合的锥台结构。即是说,通过锥台与锥孔的配合,有利于对长孔21封堵,而且更方便泄压。
参见图5所示,通气孔31绕凸台32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6个。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通气孔31与长孔21的孔径相等,均为5mm。
参见图3所示,柱段22外的流道13沿其径向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泄压口14。当柱段22与流道13之间的密封失效时,压缩机排气口的高压气体通过泄压口14直接排空。
第一端盖40、第二端盖50分别与主筒件10两端螺纹连接。即是说,第一端盖40、第二端盖50分别与主筒件10可拆卸连接,拆除它们后,可以更换不同的移动件20、固定件30(即不同孔径的长孔21、通气孔31),从而调节压缩机的排气口向吸气口泄压时的压缩比预设值。
参见图1所示,第一连接套41、第二连接套51的外周面均由数量相等的平面和弧面相互间隔连接而构成。如此,有利于转动第一端盖40、第二端盖50,拆卸时更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筒件,其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
移动件,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一容腔内且可沿所述主筒件的轴向移动;
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容腔内、其设有通气孔;
第一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主筒件一端、用于盖合所述第一容腔;及
第二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主筒件另一端、用于盖合所述第二容腔;
其中,所述移动件沿其轴向贯穿设有长孔,所述长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端盖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另一端由所述固定件封堵住;所述通气孔与所述长孔不同轴、其通过所述第二端盖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当所述排气口与吸气口的压缩比超过预设值时,所述移动件向所述吸气口移动,所述排气口的气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端盖、通气孔、长孔、第一端盖泄压到所述吸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为6: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通过流道连通;
所述移动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面设有被所述长孔贯穿的柱段,所述柱段伸入所述流道内与所述流道密封配合;
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面设有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流道的凸台,所述凸台伸入所述流道内与所述柱段抵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段与所述凸台接触的一端内凹成锥孔,所述锥孔与所述长孔连通;
所述凸台呈与所述锥孔配合的锥台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绕所述凸台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6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通气孔与长孔的孔径相等,均为5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段外的流道沿其径向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泄压口。
8.根据权利要求1、2、4~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中部设有带孔的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接;
所述第二端盖中部设有带孔的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套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主筒件两端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的外周面均由数量相等的平面和弧面相互交错连接而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28467.2U CN217176839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28467.2U CN217176839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76839U true CN217176839U (zh) | 2022-08-12 |
Family
ID=82709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28467.2U Active CN217176839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76839U (zh) |
-
2022
- 2022-04-21 CN CN202220928467.2U patent/CN2171768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405267B1 (ko) | 유체 압축 장치 | |
CN110778498B (zh) | 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
CN110645165B (zh) | 缸头组件、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 |
CN217176839U (zh) | 一种压缩比恒定用卸荷装置 | |
CN107859624B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113994A (zh) | 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 | |
CN114215726A (zh) | 一种隔膜压缩机膜头结构 | |
CN113530801A (zh) | 一种隔膜式压缩机的膜头机构以及隔膜式压缩机 | |
CN113606121A (zh) | 一种隔膜式压缩机 | |
CN113062857A (zh) | 一种隔膜压缩机检测预警系统 | |
CN107489620B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US11067071B2 (en) | Cylinder head for compressor | |
CN215507561U (zh) | 点胶阀 | |
CN211039038U (zh) |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2744275U (zh) | 一种电动隔膜真空泵泵盖总成及真空泵 | |
CN109469821B (zh) | 储气罐模块及其储气单元 | |
CN210715004U (zh) | 进、排气通道共用的组合气阀 | |
CN217354811U (zh) | 气体吸附测试仪的抽真空装置和气体吸附测试仪 | |
CN220909965U (zh) | 一种隔膜压缩机内置油气压伴随控制装置的膜头结构 | |
CN117267104B (zh) | 一种隔膜压缩机内置油气压伴随控制装置的膜片保护方法 | |
CN210196012U (zh) | 旋转压缩机及空调 | |
CN221033125U (zh) | 一种无油真空泵 | |
CN218624572U (zh) | 一种泄压装置及气泵 | |
CN217795401U (zh) | 一种压缩热再生空气干燥器 | |
CN219993938U (zh) | 压缩部件、涡旋压缩机、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