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7080U -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7080U
CN217137080U CN202220419420.3U CN202220419420U CN217137080U CN 217137080 U CN217137080 U CN 217137080U CN 202220419420 U CN202220419420 U CN 202220419420U CN 217137080 U CN217137080 U CN 217137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base
pull rod
sittable
bearing plat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194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光
张家萍
梅小峰
史蒂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CHENYANG LUGGAGE CO Ltd
IT Luggage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CHENYANG LUGGAGE CO Ltd
IT Luggag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CHENYANG LUGGAGE CO Ltd, IT Luggage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CHENYANG LUGGAG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1942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7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7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7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它解决了行李箱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其包括上承板和下底座,上承板和下底座之间设置有支架组件以及拉杆组件,上承板和下底座两侧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下底座配备有滚轮组件且滚轮组件与下底座之间设置有加强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稳定性好、装配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行李箱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行李箱也可以根据外壳分为硬壳行李箱与软壳行李箱。硬壳行李箱较为耐摔,适合需要给予较多保护的行李。软壳行李箱重量通常较硬壳行李箱为轻,容量亦较有弹性。拉杆箱具有拉杆和滚轮,因其使用方便而广泛使用。同时,拉杆箱也因箱子内置拉杆,有单管拉杆及双管拉杆之分,拉杆的管亦有方管、圆管、椭圆管和异型管之分,以方便行走时拖着,大大减轻负担。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常规的结构强度不足,承重能力较弱,无法供使用者乘坐。除此之外,行李箱箱体通常采用一体成型,内部支撑结构对于箱体支撑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行李箱[201920125902.6],其包括行李箱主体,行李箱主体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箱体,箱体背面的下端面活动连接有滚轮,位于滚轮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辅助装置,辅助装置由两个外壳、牵引杆和小滑轮构成,设置有横板和承重板,若使用者感到劳累的时候,使用者从网袋内抽出横板,并将横板与承重板上的销孔进行嵌合,使得横板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使用者再对底部支撑座拉出,使得底部支撑座与地面接触,再通过限位旋钮转动,对底部支撑座进行卡合。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箱体支撑效果较差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箱体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稳定性好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包括上承板和下底座,上承板和下底座之间设置有支架组件以及拉杆组件,上承板和下底座两侧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下底座配备有滚轮组件且滚轮组件与下底座之间设置有加强组件。上承板和下底座之间的支架组件和限位组件保证箱包整体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支架组件包括一对转动连接的框架,框架为空心管体且呈X形交叉布置,框架上端与上承板下端卡接固定,框架下端与下底座上端卡接固定。支架组件呈交叉结构,具有较好的支撑稳定性,使得箱包整体可承受较大重量。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拉杆组件包括伸缩连接的上拉杆和下拉杆,下拉杆下端与下底座连接固定,上拉杆穿过上承板且上端之间连接有握柄。拉杆组件可伸缩,对上承板和下底座起到安装限位作用。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限位组件包括套在上承板和下底座之间的钢丝包边,上承板和下底座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钢丝包边贴合绷紧的限位台阶面。限位组件中采用钢丝包边对上承板和下底座两侧进行限位,避免上承板和下底座与支架组件滑脱,保持支撑结构整体为立体结构。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加强组件包括设置在下底座边角处的弧形加强面,弧形加强面下端贴合固定有加强座且滚轮组件安装在加强座下端。加强组件对下底座边角起到加强作用,保证滚轮组件安装后的稳定。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加强座上端分布有与弧形加强面抵靠的加强筋,加强筋呈网格状分布,加强座具有与下底座侧面以及底部贴合的外延边。加强筋实现加强座的结构稳定,外侧的外延边包覆在下底座边角处。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滚轮组件包括并排安装在加强座下端的万向轮,万向轮为单轮或双轮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结构的滚轮组件。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上承板上端转角处呈圆弧状,下底座转角处为立式结构。上承板可供使用者乘坐,圆弧状的边角保证其舒适性。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上承板上排列分布有板孔,板孔采用圆形、矩形、三角形、椭圆形或菱形,上承板下端设置有与支架组件抵靠卡接的固定边。板孔增大了上承板的表面积,提高了上承板整体的强度。
在上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中,下底座上排列分布有座孔,下底座上端设置有供拉杆组件插接的插座。下底座上的座孔供箱包内壁板安装,配备的插座保持拉杆组件相对下底座垂直。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支架组件与限位组件配合维持箱包立式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加强组件对下底座局部加强,确保滚轮组件运行稳定;上承板与下底座相对独立,方便快速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承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底座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强座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承板1、板孔11、固定边12、下底座2、座孔21、插座22、支架组件3、框架31、拉杆组件4、上拉杆41、下拉杆42、限位组件5、钢丝包边51、限位台阶面52、滚轮组件6、万向轮61、加强组件7、弧形加强面71、加强座8、加强筋81、外延边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包括上承板1和下底座2,上承板1和下底座2之间设置有支架组件3以及拉杆组件4,上承板1和下底座2两侧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5,下底座2配备有滚轮组件6且滚轮组件6与下底座2之间设置有加强组件7。上承板1和下底座2通过支架组件3保持上下布置,支架的支架组件3提供轴向支撑,保持上承板1和下底座2之间留有置物空间,限位组件5保持上承板1和下底座2与支架组件3固定,避免其相互分离。
具体地,支架组件3包括一对转动连接的框架31,框架31为空心管体且呈X形交叉布置,框架31上端与上承板1下端卡接固定,框架31下端与下底座2上端卡接固定。框架31交叉折叠布置,其之间的夹角由上承板1和下底座2保持固定,支架组件3由扎带与上承板1和下底座2连接,拆除支架组件3实现箱包外层压缩。
深入地,拉杆组件4包括伸缩连接的上拉杆41和下拉杆42,下拉杆42下端与下底座2连接固定,上拉杆41穿过上承板1且上端之间连接有握柄。上拉杆41和下拉杆42伸缩调整整体长度,其中下拉杆42下端与下底座2固定连接,上拉杆41滑动安装在下拉杆42内部。
进一步地,限位组件5包括套在上承板1和下底座2之间的钢丝包边51,上承板1和下底座2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钢丝包边51贴合绷紧的限位台阶面52。限位组件5中限位台阶面52固定钢丝包边51,钢丝包边51施加给上承板1和下底座2相对的拉力,其设置在箱包竖直边角处,保持箱包整体立式结构。
更进一步地,加强组件7包括设置在下底座2边角处的弧形加强面71,弧形加强面71下端贴合固定有加强座8且滚轮组件6安装在加强座8下端。加强组件7通过螺纹件将加强座8与下底座2的弧形加强面71安装固定,为滚轮组件6提供相应的安装基座,保持下底座2下端齐平。
除此之外,加强座8上端分布有与弧形加强面71抵靠的加强筋81,加强筋81呈网格状分布,加强座8具有与下底座2侧面以及底部贴合的外延边82。加强筋81均匀分布,提高了加强座8的抗压强度和抗扭能力。
同时,滚轮组件6包括并排安装在加强座8下端的万向轮61,万向轮61为单轮或双轮结构。万向轮61下端保持齐平,可选用单轮结构配合相应的支撑块。
可见地,上承板1上端边角处呈圆弧状,下底座2边角处为立式结构。上承板1供使用者乘坐休息,配合支架组件3具有较好的乘坐稳定性。
很明显,上承板1上排列分布有板孔11,板孔11采用圆形、矩形、三角形、椭圆形或菱形,上承板1下端设置有与支架组件3抵靠卡接的固定边12。板孔11提高了单位体积上承板1的结构强度,同时方便支架组件3通过扎带与上承板1连接。
优选地,下底座2上排列分布有座孔21,下底座2上端设置有供拉杆组件4插接的插座22。座孔21之间设置有相应的结构筋维持下底座2的结构稳定,之间留有供支架组件3卡接的卡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上承板1和下底座2由支架组件3支撑,同时上承板1和下底座2将框架31夹紧固定,两侧的钢丝包边51使得上承板1和下底座2施加给支架组件3相应的压力,保持上承板1和下底座2以及支架组件3整体结构稳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上承板1、板孔11、固定边12、下底座2、座孔21、插座22、支架组件3、框架31、拉杆组件4、上拉杆41、下拉杆42、限位组件5、钢丝包边51、限位台阶面52、滚轮组件6、万向轮61、加强组件7、弧形加强面71、加强座8、加强筋81、外延边8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包括上承板(1)和下底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承板(1)和下底座(2)之间设置有支架组件(3)以及拉杆组件(4),所述的上承板(1)和下底座(2)两侧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5),所述的下底座(2)配备有滚轮组件(6)且所述的滚轮组件(6)与下底座(2)之间设置有加强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组件(3)包括一对转动连接的框架(31),所述的框架(31)为空心管体且呈X形交叉布置,所述的框架(31)上端与上承板(1)下端卡接固定,所述的框架(31)下端与下底座(2)上端卡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杆组件(4)包括伸缩连接的上拉杆(41)和下拉杆(42),所述的下拉杆(42)下端与下底座(2)连接固定,所述的上拉杆(41)穿过上承板(1)且上端之间连接有握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组件(5)包括套在上承板(1)和下底座(2)之间的钢丝包边(51),所述的上承板(1)和下底座(2)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钢丝包边(51)贴合绷紧的限位台阶面(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组件(7)包括设置在下底座(2)边角处的弧形加强面(71),所述的弧形加强面(71)下端贴合固定有加强座(8)且所述的滚轮组件(6)安装在加强座(8)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座(8)上端分布有与弧形加强面(71)抵靠的加强筋(81),所述的加强筋(81)呈网格状分布,所述的加强座(8)具有与下底座(2)侧面以及底部贴合的外延边(8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轮组件(6)包括并排安装在加强座(8)下端的万向轮(61),所述的万向轮(61)为单轮或双轮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承板(1)上端转角处呈圆弧状,所述的下底座(2)转角处为立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承板(1)上排列分布有板孔(11),所述的板孔(11)采用圆形、矩形、三角形、椭圆形或菱形,所述的上承板(1)下端设置有与支架组件(3)抵靠卡接的固定边(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底座(2)上排列分布有座孔(21),所述的下底座(2)上端设置有供拉杆组件(4)插接的插座(22)。
CN202220419420.3U 2022-02-28 2022-02-28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Active CN217137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9420.3U CN217137080U (zh) 2022-02-28 2022-02-28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9420.3U CN217137080U (zh) 2022-02-28 2022-02-28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7080U true CN217137080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2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19420.3U Active CN217137080U (zh) 2022-02-28 2022-02-28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7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63037B1 (en) Trolley case
CN217137080U (zh) 可坐行李箱的支撑结构
CN205891123U (zh) 用于助动车的可折叠车架
CN206446648U (zh) 折叠式婴儿车
CN201249853Y (zh)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
CN210043332U (zh) 一种便携式遮阳伞
CN218616981U (zh) 一种自行车鞍座
WO2019242205A1 (zh) 一种隐藏式蓬头的儿童座椅
CN201782199U (zh) 一种带有椅子的行李箱
CN216777391U (zh) 一体管架式轮椅
CN212382872U (zh) 一种肿瘤科用辅助推车
CN216569124U (zh) 一种旅行用折叠椅
CN206141716U (zh)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209757224U (zh) 车辆的儿童推车以及车辆
CN220293193U (zh) 一种耐磨箱包拉杆
CN205683210U (zh) 便携式轮椅车
CN212796915U (zh) 一种细胞培养分析用的电泳仪
CN210227259U (zh) 一种装有侧面提把的背包
CN113086072B (zh) 一种滑板轮车
CN212816828U (zh) 一种便捷的新型轮椅骨架
CN208798895U (zh) 一种房车用多功能马凳
CN217429578U (zh) 一种多功能推车导演椅
CN219782023U (zh) 大支撑面的转椅脚踏
CN211095799U (zh) 一种新型折叠收合四轮推车
CN216401486U (zh) 一种多使用形态老人购物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