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6651U - 一种面食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6651U
CN217136651U CN202220507911.3U CN202220507911U CN217136651U CN 217136651 U CN217136651 U CN 217136651U CN 202220507911 U CN202220507911 U CN 202220507911U CN 217136651 U CN217136651 U CN 217136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extrusion
inner cylinder
barrel
extrusion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079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吕莎莎
祝汉营
蒋金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079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6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6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6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Devices For Doug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面食机,包括设有电机的主机、安全弹出机构、搅拌腔、与搅拌腔连通的挤压筒、与挤压筒连接的模头组件,挤压筒内部安装有挤压螺杆,模头组件包括设有出面区域的外筒、套设于外筒内部的内筒以及设有通孔的模头盖,内筒的侧壁开设有与出面区域连通的出面口,外筒通过模头盖与挤压筒实现安装,在外筒漏装时,内筒凸出于挤压筒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挤压筒的径向尺寸,安全弹出机构通过挤压螺杆作用于内筒以使内筒产生轴向活动距离,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以使挤压螺杆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本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外筒漏装又误触发面食机时的安全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面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面食机。
背景技术
家用面条机的模头组件,最早是一体式模头,即模头侧壁上仅开设有一个出面区域。采用这种一体式模头的面条机需要配若干个模头,而模头在包装中占有较多的空间,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更换不同类型的出面模头,操作不便。为了节省模头的占用空间,后来研发人员研制出了如下两种模头:一是通过在模头侧壁上开设安装口、安装口上可替换安装带有出面孔的模片,以实现一个模头配备多个模片,节省模头的占用空间(下称第一种模头);二是如申请号为201720614070.5的专利公开了内、外筒套装的模头结构,内筒和外筒通过模头盖安装于挤压筒前端,具体的,外筒侧壁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块带有成型孔的出面区域,每一出面区域的成型孔形状不同;内筒形成有容纳腔,内筒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出面口(下称第二种模头)。第二种模头在工作状态时,出面口只能对准和连通其中一个出面区域,这样使得面食机通过不同出面区域的成型孔挤出不同形状的面食(如不同形状的面条),而且一个模头结构将多种特定形状的面食制作功能集为一体,节约了面食机的成本。
我司争对采用第一种模头的面条机存在的安全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具体的,如申请号为201720114142.X的专利,公开了通过设置模头支架的底壁设有当模片未安装到位时可使螺杆前端伸入的通孔,模片前端设有用于遮盖所述通孔的盖体,以使忘记安装模片,而用户误启动了面条机时,由于模头支架的底壁设有通孔,螺杆的前端可穿出通孔,螺杆的后端则与电机无传动关系,即螺杆无法转动,从而提升了面条机使用时的安全性。在上述专利方案的基础上,我司又进一步对模头结构改进,如202121889947.4的专利公开的模片与所述端盖通过所述弯折部实现固定连接,来提升模片可拆模头的强度和安全性。
但是,对于采用第二种模头的面条机,目前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安规风险的方案。如201720614070.5公开了第二种模头,其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图2、图3及图7所示,当用户漏装出面模头,直接采用锁紧螺母将模头内筒限位在挤面筒上时, 具体的,锁紧螺母通过模头内筒的限位环将模头内筒限位在挤面筒上,模头内筒的定位凸起对螺杆定位以保证螺杆与动力组件的啮合,此时挤压螺杆通过模头内筒下侧的出面口部分裸漏在外。若此时用户启动面条机,挤压螺杆依然处于转动状态,而转动且裸漏在外的螺杆容易对用户造成风险。如用户接触到出面口处时,可能出现出面口和挤压螺杆的缝隙处夹手的安全风险,难以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食机,实现在外筒漏装时,内筒无法单独固定安装于挤压筒上对挤压螺杆轴向抵压,使得挤压螺杆处于脱离咬合状态、无法转动,从而有效解决内筒出面口处夹手的问题,提升面食机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面食机,包括设有电机的主机、安全弹出机构、搅拌腔、与搅拌腔连通的挤压筒、与挤压筒连接的模头组件,所述挤压筒内部安装有挤压螺杆,所述模头组件包括设有出面区域的外筒、套设于所述外筒内部的内筒以及设有通孔的模头盖,所述内筒的侧壁开设有与出面区域连通的出面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通过模头盖与挤压筒实现安装,在外筒漏装时,所述内筒凸出于挤压筒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挤压筒的径向尺寸,所述安全弹出机构通过挤压螺杆作用于内筒以使内筒产生轴向活动距离,所述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以使所述挤压螺杆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
模头盖作为外筒和挤压筒的连接桥梁,将两者可靠的固定在一起,以降低外筒与挤压筒在工作过程中碰撞、移动产生异响的情况。同时,我们知道一般的挤压螺杆包括螺旋段和推面段,其中,推面段设于内筒内且推面段径向尺寸要小于螺旋段径向尺寸,为了保证螺旋段与挤压筒之间的空间和推面段与内筒之间的空间处于均衡状态,而设置在外筒漏装时,内筒凸出于挤压筒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挤压筒的径向尺寸。这样,一方面物料进入内筒后,不会有大的压力差使得内筒与挤压筒发生偏移;另一方面,外筒漏装时,内筒能在挤压螺杆的推动下沿着均衡的空间向外推出,提升安全性。
同时,在外筒和挤压筒安装稳定的基础上,设置在外筒漏装时,所述安全弹出机构通过挤压螺杆作用于内筒,且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以使挤压螺杆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此时,即便用户误启动面食机,挤压螺杆也无法转动,从而有效解决内筒出面口处夹手的问题,提升面食机的安全性。具体的,由于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使得外筒漏装时,内筒松动而无法对挤压螺杆轴向抵压。这样,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挤压螺杆有足够的弹出距离,从而确保挤压螺杆能顺利轴向向外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进一步保证了面条机的挤压螺杆必须在外筒安装到位时,才能实现传动。
可以理解的,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至少包括内筒无法从模头盖处脱离出去和内筒从模头盖处穿设出去两种情况。还可以理解的是,安全弹出机构可以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也可以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大于等于挤压螺杆的咬合距离,使得外筒漏装时,由于内筒松动而无法对挤压螺杆轴向抵压。这样,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挤压螺杆有足够的弹出距离,从而确保挤压螺杆能顺利轴向向外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此时,即便用户误启动面食机,挤压螺杆也无法转动,从而有效解决内筒出面口处夹手的问题,提升面食机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安全弹出机构、挤压螺杆与内筒三者同轴设置,在外筒漏装且内筒可穿出于通孔时,所述内筒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的最小径向尺寸,以使内筒脱离模头盖的限位;或者,当外筒漏装且内筒不可穿出于通孔时,所述内筒仅在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的间隙内轴向活动,所述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与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之比在0.5到1.0之间。
通过将安全弹出机构、挤压螺杆与内筒三者同轴设置,实现在外筒漏装时,安全弹出机构的弹出方向与挤压螺杆的推出方向一致,从而确保挤压螺杆以最小的顶出力顶推内筒,避免倾斜推压时任意部件卡死于推出通道内。
在此基础上,在外筒漏装时能保证挤压力螺杆脱离咬合状态的方案包括:(1)在外筒漏装且内筒可穿出于通孔时,所述内筒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的最小径向尺寸,以确保内筒可穿出于通孔并脱离模头盖的限位。也就是说,内筒和模头盖没有装配关系,必须通过外筒实现装配。这样,在外筒漏装时,内筒对挤压螺杆无推压力,安全弹出机构只需满足能推动挤压螺杆脱离咬合即可,对安全弹出机构的要求低、也更易实现安全。可以理解的,内筒脱离模头盖的限位包括内筒脱出模头盖但还挂在挤压螺杆前端,或者内筒从挤压螺杆上掉落。
(2)当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的轴向间隙已经不小于挤压螺杆的咬合距离的前提下,则可以设置内筒无法从模头盖处穿出,即内筒仅在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的间隙内轴向活动。这样,当外筒漏装时,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挤压螺杆仅在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松动地活动,既能使得挤压螺杆顺利脱离咬合状态,又能避免安全弹出机构的弹力过大时,内筒被弹飞而误伤用户。进一步的,还设置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与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之比在0.5到1.0之间,既能确保在外筒漏装时,挤压螺杆能顺利脱离咬合状态,又能避免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过大时,使得外筒与模头盖抵接部分的长度偏长,造成成本的增加和清洗外筒的难度。
作为优选,所述内筒包括设于外筒内的第一筒体和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第二筒体的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的径向尺寸,以在模头盖对外筒限位安装时将第二筒体定位于挤压筒合模头盖之间。
内筒包括设于外筒内的第一筒体和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设于外筒内的第一筒体用于和外筒内外套设,实现出面口与出面区域的连通,从而确保顺利出面。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用作内、外筒安装时的握持部、提升安装的方便性。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组成阶梯筒结构时,第一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第二筒体的的径向尺寸。可以理解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还可以组成径向尺寸相同的直筒结构。
此外,还设置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以实现在外筒漏装时,第二筒体能顺利从模头盖的通孔处穿出,即内筒能与模头盖脱离配合,从而使得挤压螺杆脱离咬合状态,有效避免出面口处夹手的安装风险。还可以实现面条机在工作状态时,在模头盖对外筒限位安装时将第二筒体定位于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即当且仅当外筒安装到位时,模头盖才能通过对外筒的限位将内筒固定于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内筒包括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与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之比在0.85至1.3之间。
通常的,在工作状态时,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定位于模头盖的通孔内,而内筒设于外筒内的第一筒体则凸设于模头盖的前端。因此,在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的基础上,设置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与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之比在0.85至1.3之间,以实现外筒漏装时,挤压螺杆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具体的,当该比值在0.85至1.0之间时,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即此时若外筒漏装,安全弹出机构通过挤压螺杆作用于内筒,在挤压螺杆脱离咬合状态时,内筒也脱离模头盖的限位,来保证面条机的使用安全性。当该比值在0.85至1.0之间时,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大于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即模头盖对内筒形成轴向限位,内筒不可穿出于模头盖的通孔。此种方案的优势在于除了保证安全性,还可避免由于安全弹出机构的弹力过大时,导致内筒从模头盖的通孔处弹射出去而误伤用户。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直径为D1,所述内筒的最大径向尺寸为D2,0mm≤D1-D2≤5mm。
不管内筒的前端是否有封堵住挤压螺杆的端面,都要保证在外筒漏装时,内筒无法安装于挤压筒上,即从通孔处穿出并脱离于模头盖的配合,来保证挤压螺杆处于脱离咬合状态。为此,本方案中设置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直径为D1,内筒的最大径向尺寸为D2,0mm≤D1-D2≤5mm,以使内筒的径向尺寸要小于通孔。这样,在外筒漏装时,由于内筒和模头盖无配合关系,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力下,挤压螺杆向外推动内筒运动,直至挤压螺杆脱离咬合状态来确保面条机的使用安全性。这种方案,只需在现有模头盖的基础上增加通孔的尺寸,或者在现有模头的基础上缩小内筒的厚度,改变的结构较少、制造成本低下。
作为优选,所述内筒朝向外筒的一侧设有第一前端面,所述第一前端面与内筒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外筒的前端设有与外筒的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前端面或外筒的前端设有被第一前端面封堵的第二前出口。
在内筒与模头盖无安装配合关系,即内筒可在外筒漏装时,穿出于模头盖的通孔的基础上,为了提升工作时内筒对挤压螺杆形成最内层的抵压、保证挤压螺杆处于咬合的传动状态,而设置内筒朝向外筒的一侧设有第一前端面。第一前端面与内筒的侧壁密封连接,可避免面絮等物料从第一前端面与内筒的缝隙中溢出。为了进一步保证对挤压螺杆轴向抵压的可靠性,而设置外筒的前端设有与外筒的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前端面。通过第一前端面和第二前端面对挤压螺杆的双层轴向抵压,保证了挤压螺杆运行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前端面已经能够满足对挤压螺杆轴向抵压时,还可以设置外筒的前端设有被第一前端面封堵的第二前出口。这样,外筒就成了一个轴向穿通的环壁结构,既能方便用户将清洁器具伸进外筒筒体内对出面区域的出面口进行清理,又能节省制造外筒的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端面上设有朝向内筒内部凸设的定位轴,挤压螺杆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配合的定位凹槽,所述挤压螺杆、内筒、定位轴、定位凹槽四者同轴设置。
为了实现内筒对挤压螺杆前端的径向定位,而在第一前端面上设有朝向内筒内部凸设的定位轴,挤压螺杆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配合的定位凹槽。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挤压螺杆、内筒、定位轴、定位凹槽四者同轴设置,一方面便于内筒与挤压螺杆的配合安装,另一方面,使得挤压螺杆距离内筒侧壁的空间均衡,从而在制面过程中,内筒的受力均衡,降低内筒与挤压螺杆的径向偏移和晃动。同时,同轴设置的挤压螺杆和内筒,在外筒漏装时,内筒更易以直线运动,确保内筒不会卡死于模头盖上,而阻碍挤压螺杆的弹出。
作为优选,所述外筒的入口端设有沿外筒的侧壁径向向外沿伸的止挡环,所述内筒包括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端面与止挡环 形成轴向配合,所述止挡环和第二筒体夹持于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在外筒漏装时,所述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等于止挡环的轴向厚度。
止挡环的一端面和第二筒体的端面形成轴向配合,以实现内筒套设于外筒内时,告知用户在第二筒体的端面与止挡环形成轴向接触的时候,内筒和外筒安装到位。止挡环的另一端面则与模头盖形成轴向配合,且止挡环和第二筒体夹持于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这种安装方式的优点在于,当外筒和内筒中的任意一个漏装时,剩余的那一个都松动地安装于挤压筒上,从而为挤压螺杆的弹出提供空间。具体的,通过设置在外筒漏装时,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等于止挡环的轴向厚度,即止挡环的轴向厚度不小于挤压螺杆的咬合距离,以确保挤压螺杆能被安全弹出机构顺利弹出并处于停止转动状态,从而保证面条机的使用安全性。同时,由于内筒的第二筒体与模头盖有轴向限位,即便安全弹出机构的弹力偏大时,挤压螺杆也无法将内筒从模头盖处弹射出去而误伤用户。
作为优选,所述模头盖的锁紧距离为L1,所述模头盖与挤压筒的轴向锁紧距离为L2,所述止挡环的轴向厚度为L3,其中,0mm≤(L2+L3)-L1≤20mm。
当模头盖与挤压筒之间仅夹持止挡环时,为保证外筒能可靠的固定于挤压筒上,要保证模头盖的锁紧距离L1要不大于模头盖与挤压筒的轴向锁紧距离L2和止挡环的轴向厚度L3之和,优选的,0mm≤(L2+L3)-L1≤2mm。如果(L2+L3)-L1>2mm,则需要模头盖有较大的强度将挤压筒和外筒安装在一起,用户安装较为费力。如果(L2+L3)-L1<0mm,则当模头盖将挤压筒和外筒安装在一起之后,由于L1值较大,导致止挡环还有松动的空隙。
可以理解的,当模头盖与挤压筒之间夹持止挡环和内筒的第二筒体时,((L2+L3)-L1)的值不大于第二筒体的轴向长度,优选的2mm≤(L2+L3)-L1≤20mm。如果(L2+L3)-L1>20mm,第二筒体的轴向长度偏长,需要加长挤压筒、挤压螺杆以及模头盖的轴向长度,增加成本。由于第二筒体可用作握持部便于用户拆装内、外筒,且与挤压筒呈套设关系以对内筒径向定位。如果(L2+L3)-L1<2mm,第二筒体的轴向长度偏短,用户难以拿住第二筒体,难以拆分内、外筒。而且,第二筒体与挤压筒的重叠长度变短,导致挤压筒的对内筒的径向限位力度较弱,内筒容易滑出挤压筒。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直径为D1,所述外筒与模头盖抵接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为D3,其中,1mm≤D3-D1≤8mm。
为了防止外筒从模头盖的通孔处穿设出去,而设置外筒穿进模头盖的通孔后能与模头盖轴向抵接。具体的,在1mm≤D3-D1≤8mm时,模头盖靠近外筒一侧的端部与外筒的轴向接触面积能够很好的将外筒固定至挤压筒上,避免外筒滑脱出去。当D3-D1<1mm时,模头盖与外筒的轴向抵接部分面积过小,在制面过程中挤压螺杆的强大扭力极易将外筒顶出模头盖,导致制面失败。当D3-D1>8mm时,模头盖与外筒的轴向抵接部分面积太大,需要增加模头盖和外筒的尺寸增加成本,还不利于外筒与模头盖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食机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食机的整机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筒漏装时的整机结构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筒被挤压螺杆顶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头组件安装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挤压筒、挤压螺杆、模头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一种挤压筒、挤压螺杆、模头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又一种挤压筒、挤压螺杆、模头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中:1、主机;11、电机;2、搅拌腔;21、搅拌杆;3、挤压筒;31、挤压螺杆;311、推面段;312、螺旋段;313、定位凹槽;4、模头组件;41、外筒;411、出面区域;412、定位轴;413、第二前出口;414、第二前端面;415、止挡环;42、模头盖;421、通孔;43、内筒;431、出面口;432、第一前出口;433、第一筒体;434、第二筒体;435、第一前端面;436、限位环;5、安全弹出机构;51、弹簧;52、顶杆;53、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 第一”、“ 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 包括”或者“ 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连接”或者“ 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上”、“ 下”、“ 左”、“ 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食机,如图1-10所示,包括设有电机11的主机1、安全弹出机构5、搅拌腔2、与搅拌腔2连通的挤压筒3、与挤压筒3连接的模头组件4。搅拌腔2内部安装有搅拌杆21,挤压筒3内部安装有挤压螺杆31。具体的,模头组件4包括设有至少一个出面区域411的外筒41、套设于外筒41内部的内筒43、将外筒41安装至挤压筒3上的模头盖42,模头盖42上设有前后贯穿的通孔421,其中外筒41和内筒43可以合称为模头。通过电机11可驱动搅拌杆21和挤压螺杆31转动,实现和面和出面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2、7,所述内筒43的侧壁开设有与出面区域411连通的出面口431,外筒通过模头盖与挤压筒实现安装。具体的,当内筒43安装至外筒41上后,将内筒43和外筒41与挤压筒3对位,模头盖42套设至外筒41和挤压筒3的连接处,实现将内筒43和外筒41固定于挤压筒3上。优选的,模头盖42采用和挤压筒3的外侧壁旋合的方式连接。此时,内筒43的出面口431与一个出面区域411对应连通。也就是说,当面团通过挤压筒3进入至内筒43的出面口431处后,会经过出面区域411实现出面。
具体的,参考图2,安全弹出机构5直接与挤压螺杆31的传动轴插接于电机11的输出轴孔内,安全弹出机构5安装于电机内部以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31。当然,当挤压螺杆31与搅拌杆21同轴横置时,安全弹出机构5可以位于电机与搅拌杆21之间以通过搅拌杆21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31;或者,安全弹出机构5位于挤压螺杆31与搅拌杆21之间以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31。还可以理解的是,当挤压螺杆31与搅拌杆21上下平行设置时,安全弹出机构5可以位于电机11与挤压螺杆31之间,或安全弹出机构5位于电机轴孔内,以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31。也就是说,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安全弹出机构5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挤压螺杆31,以使安全弹出机构5能够在外筒41漏装时给挤压螺杆31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向外弹出的弹出力。
本申请中,为了更清楚说明方案,以附图给定的立式面食机为例进行阐述。参考图4至图7,模头盖42作为外筒41和挤压筒3的连接桥梁,将两者可靠的固定在一起,以降低外筒41与挤压筒3在工作过程中碰撞、移动产生异响的情况。同时,我们知道一般的挤压螺杆31包括螺旋段312和推面段311,其中,推面段311设于内筒43内且推面段311径向尺寸要小于螺旋段312径向尺寸,为了保证螺旋段312与挤压筒3之间的空间和推面段311与内筒43之间的空间处于均衡状态,而设置在外筒41漏装时,内筒43凸出于挤压筒3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挤压筒3的径向尺寸。这样,一方面物料进入内筒43后,不会有大的压力差使得内筒43与挤压筒3发生偏移;另一方面,外筒41漏装时,内筒43能在挤压螺杆31的推动下沿着均衡的空间向外推出,提升安全性。
本申请中,为了更清楚说明方案,以附图给定的立式面食机为例进行阐述。参考图4至图7,模头盖42作为外筒41和挤压筒3的连接桥梁,将两者可靠的固定在一起,以降低外筒41与挤压筒3在工作过程中碰撞、移动产生异响的情况。在外筒41和挤压筒3安装稳定的基础上,设置在外筒41漏装时,安全弹出机构5通过挤压螺杆31作用于内筒43,以使内筒43产生轴向活动距离,内筒的43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的咬合距离,以使挤压螺杆31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此时,即便用户误启动面食机,挤压螺杆31也无法转动,从而有效解决内筒出面口处夹手的问题,提升面食机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挤压螺杆31的咬合距离可以是挤压螺杆31与电机11在工作状态时的咬合距离(参考图2中所标识的咬合距离L’),或者是挤压螺杆31和搅拌杆21在工作状态时的咬合距离(即挤压螺杆与搅拌杆同轴设置时)等。
具体的,由于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31与电机11或搅拌杆21的咬合距离,使得外筒41漏装时,由于内筒43松动而无法对挤压螺杆31轴向抵压。这样,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下,挤压螺杆有足够的弹出距离,从而确保挤压螺杆31能顺利轴向向外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进一步保证了面条机的挤压螺杆必须在外筒安装到位时,才能实现传动。
可以理解的,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31与电机11或搅拌杆21的咬合距离至少包括内筒无法从模头盖42处脱离出去和内筒41从模头盖42处穿设出去两种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挤压螺杆31的咬合距离可以理解为挤压螺杆与电机的输出轴的咬合距离,或者挤压螺杆与搅拌杆之间的咬合距离。通常的,该咬合距离在10mm至25mm之间,优选的为15mm、18mm、20mm,本实用新型对实际咬合距离不做具体限定。当咬合距离优选为18mm时,安全弹出机构的弹出力要保证挤压螺杆至少移动18mm,从而导致内筒也随之移动至少18mm,来提升面食机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将安全弹出机构5、挤压螺杆31与内筒43三者同轴设置,实现在外筒41漏装时,安全弹出机构5的弹出方向与挤压螺杆31的推出方向一致,从而确保挤压螺杆31以最小的顶出力顶推内筒43,避免倾斜推压时任意部件卡死于推出通道内。比如挤压螺杆倾斜推内筒时,内筒易卡死于模头盖的通孔内;当安全弹出机构倾斜推挤压螺杆31时,挤压螺杆31易卡死于挤压筒3内。
在此基础上,在外筒漏装时能保证挤压力螺杆脱离咬合状态的方案包括:
(1)参考图6,在外筒41漏装且内筒43可穿出于通孔421时,所述内筒43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421的最小径向尺寸,以确保内筒43可穿出于通孔421并脱离模头盖42的限位。也就是说,内筒和模头盖没有装配关系,必须通过外筒实现装配。这样,在外筒41漏装时,内筒43对挤压螺杆31无推压力,安全弹出机构5只需满足能推动挤压螺杆31脱离咬合即可,对安全弹出机构5的要求低、也更易实现安全。
可以理解的,内筒43脱离模头盖42的限位包括内筒43脱出模头盖42但还挂在挤压螺杆31前端的情况,或者内筒42从挤压螺杆31上掉落的情况。
(2)当挤压筒3和模头盖42之间的轴向间隙已经不小于挤压螺杆31的咬合距离的前提下,则可以设置内筒43无法从模头盖42处穿出,即内筒43仅在挤压筒3和模头盖42之间的间隙内轴向活动。这样,当外筒41漏装时,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下,挤压螺杆31仅在挤压筒3和模头盖42之间松动地活动,既能使得挤压螺杆31顺利脱离咬合状态,又能避免安全弹出机构5的弹力过大时,内筒43被弹飞而误伤用户。
进一步的,还设置挤压螺杆31与电机11或搅拌杆21的咬合距离与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之比在0.5到1之间,既能确保在外筒41漏装时,挤压螺杆31能顺利脱离咬合状态,又能避免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过大时,使得外筒41与模头盖42抵接部分的长度偏长,造成成本的增加和清洗外筒的难度。参考图7,当该比值小于0.5时,外筒41的限位环415的厚度需要做的很长,从而加深了外筒41的腔体深度,大大增加用户对外筒内部的清洗难度;当该比值大于1时,挤压螺杆31与电机11的咬合距离大于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即外筒漏装时,当内筒运动至模头盖的限位环处时,而此时内筒无法轴向移动而挤压螺杆还未完全脱离咬合。此时,若误启动面食机,挤压螺杆31可以转动,转动且裸漏在外的挤压螺杆31容易对用户造成风险。如用户接触到出面口431处时,可能出现出面口431和挤压螺杆31的缝隙处夹手的安全风险,难以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参考图7和图8,无论内筒43能否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穿出,本方案中仅设置内筒43朝向外筒41的一端设有第一前出口432,所述外筒41的端面侧向遮挡住所述第一前出口432,使得当且仅当内、外筒安装到位时,第一前出口432被外筒41的端面封堵形成仅设有与挤压筒3连通的入口端的运输通道。同时,利用外筒41的端面侧向遮挡住所述第一前出口432,避免面团等物料从第一前出口432处溢出。
进一步的,第一前出口432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挤压螺杆31的横截面面积,这样在外筒41漏装时,第一前出口432暴露于外界,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推动下,挤压螺杆31向挤压筒3前端运动,并可部分穿过第一前出口432,直至脱离咬合状态。此时,即便用户误启动面食机,挤压螺杆31仍然处于停止状态,停止的挤压螺杆31与内筒43的出面口431处不会出现夹手的情况。也就是说,本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面食机在外筒漏装时的安全风险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前出口432和挤压螺杆31的端面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在外筒41漏装时,挤压螺杆31能第一前出口432处穿出即可。
我们知道,一般的挤压螺杆31包括设有螺旋的螺旋段312和设有出面筋条的推面段311。挤压螺杆31安装到位后,挤压螺杆31的推面段311会外露于挤压腔3而螺旋段312则基本设于挤压腔3内,而螺旋段312的横截面面积会比推面段311的横截面面积要大。另外,挤压螺杆31的咬合距离往往要比推面段311还短很多。因此,优选的,参考图5,设置挤压u哦干31的推面段311的横截面直径为D5,第一前出口432的横截面直径为D4,D4≥D5,即第一前出口432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推面段311的横截面面积,就能保证挤压螺杆31能与电机的输出轴孔顺利脱离咬合。同时,这样还能避免第一前出口432过大时,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力下,整个挤压螺杆31从挤压腔3上滑脱出去而掉落误伤用户。优选的,D5在20mm到40mm之间,更优选的,D5为30mm、31mm、32mm、33mm、34mm、3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设置内筒43能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穿出,来保证外筒漏装时,挤压螺杆无法转动,出面口431处不会出现夹手的情况。也就是说,不管内筒43的前端是否有封堵住挤压螺杆31的端面,都要保证在外筒41漏装时,内筒43无法安装于挤压筒3上,即从通孔处穿出并脱离于模头盖的配合,来保证挤压螺杆处于脱离咬合状态。
参考图5,本方案中设置通孔421靠近外筒41一侧的直径为D1,内筒43的最大径向尺寸为D2,0mm≤D1-D2≤5mm,以使内筒43的径向尺寸要小于通孔421。这样,在外筒41漏装时,由于内筒43和模头盖42无配合关系,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力下,挤压螺杆31向外推动内筒43运动,直至挤压螺杆31脱离咬合状态来确保面条机的使用安全性。这种方案,只需在现有模头盖42的基础上增加通孔421的尺寸,或者在现有模头的基础上缩小内筒43的厚度,改变的结构较少、制造成本低下。
可以理解的,当D1-D2<0mm时,内筒43与模头盖42前端有轴向抵接关系,导致内筒43难以从通孔421处顺利穿出。当D1-D2>5mm时,内筒与通孔之间的径向间隙偏大,内筒在挤压螺杆31的顶推力下,容易侧向倾斜并导致卡死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内。
进一步的,参考图7至图10,在内筒43能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穿出的基础上,本方案设置内筒43包括设于外筒41内的第一筒体433和外露于外筒41的第二筒体434。设于外筒41内的第一筒体433用于和外筒41内外套设,实现出面口431与出面区域411的连通,从而确保顺利出面。外露于外筒41的第二筒体434,用作内、外筒安装时的握持部、提升安装的方便性。
第一筒体433和第二筒体434组成阶梯筒结构时,第一筒体433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第二筒体434的的径向尺寸,且第一筒体433与第二筒体434的连接处形成台阶状的限位环436。限位环436可用于和外筒41的入口端形成轴向抵接,以对用户形成安装指导,告知用户在限位环和外筒41的入口端轴向接触时,内、外筒安装到位。优选的,限位环436可用于和外筒41的入口端的止挡环415形成轴向抵接。
此外,还设置第二筒体434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421,以实现在外筒41漏装时,第二筒体434能顺利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穿出,即内筒43能与模头盖脱42离配合,从而使得挤压螺杆31脱离咬合状态,有效避免出面口431处夹手的安装风险。还可以实现面条机在工作状态时,在模头盖42对外筒41限位安装时将第二筒体434定位于挤压筒3和模头盖42之间,即当且仅当外筒41安装到位时,模头盖42才能通过对外筒的限位将内筒固定于挤压筒3和模头盖42之间。
可以理解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下,在内筒43能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穿出的基础上,设置第一筒体433和第二筒体434可组成径向尺寸相同的直筒结构,即第一筒体433的径向尺寸等于第二筒体434的径向尺寸,即整个内筒43的径向尺寸一致、便于加工。
通常的,参考图6和图7,在面条机处于工作状态时,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434定位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内,而内筒43设于外筒41内的第一筒体433则凸设于模头盖42的前端。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下,在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31与电机11或搅拌杆21的咬合距离的基础上,设置第二筒体434的径向尺寸与通孔421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之比在0.85至1.3之间,以实现外筒41漏装时,挤压螺杆31在安全弹出机构5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
具体的,参考图6,当该比值在0.85至1.0之间时,第二筒体434的径向尺寸D2不大于通孔421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D1,即此时若外筒漏装,安全弹出机构5通过挤压螺杆31作用于内筒43,在挤压螺杆31脱离咬合状态时,内筒43也脱离模头盖42的限位,来保证面条机的使用安全性。当该比值在0.85至1.0之间时,第二筒体434的径向尺寸大于通孔421靠近外筒41一侧的径向尺寸,即模头盖42对内筒43形成轴向限位,内筒43不可穿出于模头盖42的通孔421。此种方案的优势在于除了保证安全性,还可避免由于安全弹出机构的弹力过大时,导致内筒43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弹射出去而误伤用户。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下,参考图7至图10,外筒41的入口端设有沿外筒41的侧壁径向向外沿伸的止挡环,所述内筒43包括外露于外筒41的第二筒体434。止挡环412的一端面和第二筒体434的端面形成轴向配合,以实现内筒43套设于外筒41内时,告知用户在第二筒体434的端面与止挡环412形成轴向接触的时候,内筒43和外筒41安装到位。止挡环412的另一端面则与模头盖42形成轴向配合,且止挡环412和第二筒体42夹持于挤压筒3和模头盖42之间。这种安装方式的优点在于,当外筒41和内筒43中的任意一个漏装时,剩余的那一个都松动地安装于挤压筒3上,从而为挤压螺杆31的弹出提供空间。具体的,通过设置在外筒41漏装时,内筒43的轴向活动距离等于止挡环412的轴向厚度,即止挡环412的轴向厚度不小于挤压螺杆31的咬合距离,以确保挤压螺杆31能被安全弹出机构5顺利弹出并处于停止转动状态,从而保证面条机的使用安全性。同时,由于内筒43的第二筒体434与模头盖42有轴向限位,即便安全弹出机构5的弹力偏大时,挤压螺杆31也无法将内筒43从模头盖42处弹射出去而误伤用户。
进一步的,参考图7,当模头盖42与挤压筒3之间仅夹持止挡环412时,为保证外筒41能可靠的固定于挤压筒3上,要保证模头盖42的锁紧距离L1要不大于模头盖42与挤压筒3的轴向锁紧距离L2和止挡环412的轴向厚度L3之和。优选的,0mm≤(L2+L3)-L1≤2mm。
如果(L2+L3)-L1>2mm,则需要模头盖42有较大的强度将挤压筒3和外筒43安装在一起,用户安装较为费力。如果(L2+L3)-L1<0mm,则当模头盖42将挤压筒3和外筒41安装在一起之后,由于L1值较大,导致止挡环412还有松动的空隙。
可以理解的,当模头盖42与挤压筒3之间夹持止挡环412和内筒43的第二筒体434时,((L2+L3)-L1)的值不大于第二筒体434的轴向长度,优选的2mm≤(L2+L3)-L1≤20mm。如果(L2+L3)-L1>20mm,第二筒体434的轴向长度偏长,需要加长挤压筒3、挤压螺杆31以及模头盖42的轴向长度,增加成本。由于第二筒体434可用作握持部便于用户拆装内、外筒,且与挤压筒3呈套设关系以对内筒43径向定位。如果(L2+L3)-L1<2mm,第二筒体434的轴向长度偏短,用户难以拿住第二筒体434,难以拆分内、外筒。而且,第二筒体434与挤压筒3的重叠长度变短,导致挤压筒3的对内筒43的径向限位力度较弱,内筒容易滑出挤压筒3。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下,在内筒43与模头盖42无安装配合关系,即内筒43可在外筒41漏装时,穿出于模头盖42的通孔421的基础上,为了提升工作时内筒43对挤压螺杆31形成最内层的抵压、保证挤压螺杆31处于咬合的传动状态,而设置内筒43朝向外筒41的一侧设有第一前端面435,参考图9和图10。同时,第一前端面435与内筒43的侧壁密封连接,可避免面絮等物料从第一前端面435与内筒43的缝隙中溢出。更为优选的,第一前端面435与内筒43的侧壁密封连接指的是第一前端面435与内筒43一体成型,或者是通过超声焊接、螺钉固定等其他方式连接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保证对挤压螺杆31轴向抵压的可靠性,而设置外筒43的前端设有与外筒43的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前端面414,参考图10。通过第一前端面435和第二前端面414对挤压螺杆31的双层轴向抵压,保证了挤压螺杆31运行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前端面435已经能够满足对挤压螺杆31轴向抵压时,还可以设置外筒43的前端设有被第一前端面435封堵的第二前出口413,参考图9。这样,外筒41就成了一个轴向穿通的环壁结构,既能方便用户将清洁器具伸进外筒筒体内对出面区域的出面口进行清理,又能节省制造外筒的成本。
更进一步地,无论外筒43的前端设有与外筒43的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前端面414,本方案中进设置第一前端面435上设有朝向内筒43内部凸设的定位轴412,挤压螺杆31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412配合的定位凹槽313,以实现内筒43对挤压螺杆31前端的径向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挤压螺杆31、内筒43、定位轴412、定位凹槽313四者同轴设置,一方面便于内筒43与挤压螺杆21的配合安装,另一方面,使得挤压螺杆31距离内筒43侧壁的空间均衡,从而在制面过程中,内筒43的受力均衡,降低内筒43与挤压螺杆31的径向偏移和晃动。同时,同轴设置的挤压螺杆31和内筒43,在外筒41漏装时,内筒更易以直线运动,确保内筒43不会卡死于模头盖42上,而阻碍挤压螺杆31的弹出。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在第一前端面435上设置定位凹槽313,在挤压螺杆31的前端面上设置定位轴412,以实现内筒43对挤压螺杆31前端的径向定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下,为了防止外筒41从模头盖42的通孔421处穿设出去,而设置外筒41穿进模头盖42的通孔421后能与模头盖42轴向抵接。具体的,在1mm≤D3-D1≤8mm时,模头盖42靠近外筒41一侧的端部与外筒41的轴向接触面积能够很好的将外筒41固定至挤压筒3上,避免外筒41滑脱出去。当D3-D1<1mm时,模头盖42与外筒41的轴向抵接部分面积过小,在制面过程中挤压螺杆31的强大扭力极易将外筒41顶出模头盖42,导致制面失败。当D3-D1>8mm时,模头盖42与外筒41的轴向抵接部分面积太大,需要增加模头盖42和外筒41的尺寸增加成本,还不利于外筒41与模头盖42的安装。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Claims (10)

1.一种面食机,包括设有电机的主机、安全弹出机构、搅拌腔、与搅拌腔连通的挤压筒、与挤压筒连接的模头组件,所述挤压筒内部安装有挤压螺杆,所述模头组件包括设有出面区域的外筒、套设于所述外筒内部的内筒以及设有通孔的模头盖,所述内筒的侧壁开设有与出面区域连通的出面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通过模头盖与挤压筒实现安装,在外筒漏装时,所述内筒凸出于挤压筒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挤压筒的径向尺寸,所述安全弹出机构通过挤压螺杆作用于内筒以使内筒产生轴向活动距离,所述轴向活动距离不小于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以使所述挤压螺杆在安全弹出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脱离咬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弹出机构、挤压螺杆与内筒三者同轴设置,在外筒漏装且内筒可穿出于通孔时,所述内筒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的最小径向尺寸,以使内筒脱离模头盖的限位;或者,当外筒漏装且内筒不可穿出于通孔时,所述内筒仅在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的间隙内轴向活动,所述挤压螺杆与电机或搅拌杆的咬合距离与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之比在0.5到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包括设于外筒内的第一筒体和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通孔的径向尺寸,以在模头盖对外筒限位安装时将第二筒体定位于挤压筒合模头盖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包括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与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径向尺寸之比在0.85至1.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直径为D1,所述内筒的最大径向尺寸为D2,0mm≤D1-D2≤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朝向外筒的一侧设有第一前端面,所述第一前端面与内筒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外筒的前端设有与外筒的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前端面或外筒的前端设有被第一前端面封堵的第二前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面上设有朝向内筒内部凸设的定位轴,挤压螺杆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配合的定位凹槽,所述挤压螺杆、内筒、定位轴、定位凹槽四者同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入口端设有沿外筒的侧壁径向向外沿伸的止挡环,所述内筒包括外露于外筒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端面与止挡环形成轴向配合,所述止挡环和第二筒体夹持于挤压筒和模头盖之间,在外筒漏装时,所述内筒的轴向活动距离等于止挡环的轴向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头盖的锁紧距离为L1,所述模头盖与挤压筒的轴向锁紧距离为L2,所述止挡环的轴向厚度为L3,其中,0mm≤(L2+L3)-L1≤2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面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靠近外筒一侧的直径为D1,所述外筒与模头盖抵接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为D3,其中,1mm≤D3-D1≤8mm。
CN202220507911.3U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面食机 Active CN217136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7911.3U CN217136651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面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7911.3U CN217136651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面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6651U true CN217136651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3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07911.3U Active CN217136651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面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66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36651U (zh) 一种面食机
CN217136652U (zh) 一种面食机
CN109744842B (zh) 一种易清洗的螺杆挤压式榨汁机
CN116762839A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面食机
CN210541109U (zh) 一种防溢面的面食机
CN208404079U (zh) 一种易拆装的螺杆挤压式榨汁机
CN216442637U (zh) 一种具有导料功能的滚筒刀具组件及手摇滚筒切菜器
CN217136650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面食机
CN116762840A (zh) 一种安全的面食机
CN215684521U (zh) 一种安全的面条机
CN216454536U (zh) 一种榨汁机过滤组件
CN210541151U (zh) 一种挤压可靠的面食机
CN210538525U (zh) 一种出面顺畅的面食机
CN112137449B (zh) 一种运行顺畅的面食机
CN213371285U (zh) 一种便携式原汁机
CN112136848B (zh) 一种出面稳定的面食机
CN210961617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面食机
CN210299270U (zh) 一种挤压筒不易晃动的面食机
CN110755269A (zh) 一种辅食器
CN209733636U (zh) 一种自动投料的食品加工机
CN112136847B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面食机
CN210541108U (zh) 一种防止漏装模头的面食机
CN110522282B (zh) 多功能酱枪
WO2021088694A1 (zh) 便携式榨汁机
CN220292906U (zh) 一种手持式面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