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4546U -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4546U
CN217114546U CN202221030709.2U CN202221030709U CN217114546U CN 217114546 U CN217114546 U CN 217114546U CN 202221030709 U CN202221030709 U CN 202221030709U CN 217114546 U CN217114546 U CN 217114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battery cell
support
squ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307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307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4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4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4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包括水冷支架和固定支架,水冷支架包括水冷板,水冷板内形成有供冷却液通过的水道,所述水道与连接在水冷板顶部两端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相通,水冷支架长度方向上形成有数个安装室,每个安装室内均安装有电芯,电芯的外表面积最大的侧面与水冷板贴合,水冷支架和固定支架通过螺钉连接,形成电芯集成模,数个所述电芯集成模并排安装在电池包外围箱体上,且进水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进水总管连接,出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出水总管连接。汽车包括前述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汽车质量好。

Description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的结构,特别是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芯安装采用将电芯组成模组或电芯直接堆叠在电池包总成箱体或整车下车身的水冷板上,只有电芯底部与水冷板间接接触,导致电芯的散热面接较小,影响电芯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增大电芯的与水冷板的接触面积,提升电芯的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包括水冷支架和固定支架,所述水冷支架包括水冷板,所述水冷板内形成有供冷却液通过的水道,所述水道与连接在水冷板顶部两端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相通,所述水冷支架长度方向上形成有数个安装室,每个安装室内均安装有电芯,所述电芯的外表面积最大的侧面与水冷板贴合,所述水冷支架和固定支架通过螺钉连接,形成电芯集成模;数个所述电芯集成模并排安装在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电芯集成模的底部通过结构胶粘接在电池包外围箱体的底部;每个所述电芯集成模上的所述进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进水总管连接,所述出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出水总管连接。
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冷支架,并将水冷支架上的水冷板上设置水流通道,再将电芯最大面积的侧面与水冷板贴合,使电芯与水冷板的接触面积增大,提升水冷板对电芯的散热效果,提升电芯的使用寿命,提升电池包的质量;并设置固定支架与水冷支架连接,形成将数块电芯集成在一起的电芯集成模,通过形成电芯集成模保证电芯与电池包箱体或整车下车身的相对位置,方便下一步电芯极柱的巴片焊接,保证焊接质量;还将并联在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每个电芯集成模上的进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进水总管连接,出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出水总管连接,通过冷却液循环对电芯降温。并将电芯集成模的底部通过结构胶粘接在电池包外围箱体的底部,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水冷支架还包括沿水冷板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数个第一隔板。
通过设置第一隔板,便于在水冷板上形成隔断,使电芯能容纳在对应隔断内。
优选的,所述水冷支架还包括沿水冷板长度方向翻折形成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一隔板以及水冷板形成安装室。
通过设置第一翻边与水冷板及第一隔断形成安装室,使电芯的底部能放置在第一翻边上,对电芯形成支撑。
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边上均布形成有数个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长度与水冷板相同,所述固定板上均布设置有与第一隔板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齐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的高度之和与电芯的厚度相同。
通过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第二隔板,通过第二隔板将紧邻的两个电芯之间进一步隔开,并将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的高度之和与电芯的厚度相同,便于通过水冷板和固定板对电芯的两端位置进行限制,限制电芯移动在电芯集成模上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的宽度之和与电芯的厚度相同。
通过将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的宽度之和与电芯的厚度相同,便于通过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对电芯的底部进行全部支撑。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数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均与螺纹孔对齐,螺钉穿设所述安装孔与螺纹孔配合将水冷支架和固定支架连接。
通过设置螺钉将水冷支架和固定支架连接形成电芯集成模,便于形成整体的电芯集成模安装在电池包外围箱体上,降低安装电芯的难度。
优选的,所述水冷板的长度为1100mm~1200mm,宽度为110mm~115mm,厚度为40mm~50mm。
通过将水冷板设置为上述尺寸,便于安装6个电芯在同一个电芯集成模上。
优选的,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通过螺栓与密封盖连接;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通过螺栓与密封盖连接,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的相对两内侧均安装有数个限位板,每个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同电芯集成模的厚度相同。
通过设置密封盖与电池包外围箱体连接,保护电芯及电芯上的各连接线;通过设置限位板,对电芯集成模进行导向和限位,控制电芯集成模的位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水冷支架,并将水冷支架上的水冷板上设置水流通道,再将电芯最大面积的侧面与水冷板贴合,使电芯与水冷板的接触面积增大,提升水冷板对电芯的散热效果,提升电芯的使用寿命,提升电池包的质量;并设置固定支架与水冷支架连接,形成将数块电芯集成在一起的电芯集成模,通过形成电芯集成模保证电芯与电池包箱体或整车下车身的相对位置,方便下一步电芯极柱的巴片焊接,保证焊接质量;还将并联在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每个电芯集成模上的进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进水总管连接,出水接口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电池包出水总管连接,通过冷却液循环对电芯降温。并将电芯集成模的底部通过结构胶粘接在电池包外围箱体的底部,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芯集成模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冷支架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电芯集成模与电池包外围箱体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芯集成模安装在电池包外围箱体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水冷支架1,水冷板11、第一翻边12、第一隔板13、螺纹孔14、固定支架2、固定板21、第二隔板22、第二翻边23,安装孔24、电芯3、密封盖4、电芯集成模5,进水接口6、出水接口61、螺钉7、电池包外围箱体8、限位板81。
参见图1至图4,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包括水冷支架1和固定支架2,所述水冷支架1包括水冷板11,所述水冷板11内形成有供冷却液通过的水道,所述水道与连接在水冷板11顶部两端的进水接口6和出水接口61相通,所述水冷支架1长度方向上形成有数个安装室,每个安装室内均安装有电芯3,所述电芯3的外表面积最大的侧面与水冷板11贴合,所述水冷支架1和固定支架2通过螺钉7连接,形成电芯集成模5;数个所述电芯集成模5并排安装在电池包外围箱体8上,电芯集成模5的底部通过结构胶粘接在电池包外围箱体8的底部;每个所述电芯集成模5上的所述进水接口6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8上的电池包进水总管连接,所述出水接口61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8上的电池包出水总管连接。
其中,参见图1,所述水冷支架1还包括沿水冷板11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数个第一隔板13。
参见图1,所述水冷支架1还包括沿水冷板11长度方向翻折形成的第一翻边12,所述第一翻边12与第一隔板13以及水冷板11形成安装室。所述第一翻边12上均布形成有数个螺纹孔14。所述水冷板11的长度为1100mm~1200mm,宽度为110mm~115mm,厚度为40mm~50mm。
参见图2,所述固定支架2包括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的长度与水冷板11相同,所述固定板21上均布设置有与第一隔板13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齐的第二隔板22,第二隔板22与第一隔板13的高度之和与电芯3的厚度相同。
参见图1和图2,所述固定板21上形成有第二翻边23,所述第二翻边23与第一翻边12的宽度之和与电芯3的厚度相同。所述固定板21上设置有数个安装孔24,所述安装孔24均与螺纹孔14对齐,螺钉7穿设所述安装孔24与螺纹孔14配合将水冷支架1和固定支架2连接。
参见图3,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8通过螺栓与密封盖4连接;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8的相对两内侧均安装有数个限位板81,每个限位板81之间的距离同电芯集成模5的厚度相同。
实施例2,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可为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两厢轿车、三厢轿车、皮卡车、SUV、MPV、面包车或越野车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冷支架(1)和固定支架(2),所述水冷支架(1)包括水冷板(11),所述水冷板(11)内形成有供冷却液通过的水道,所述水道与连接在水冷板(11)顶部两端的进水接口(6)和出水接口(61)相通,所述水冷支架(1)长度方向上形成有数个安装室,每个安装室内均安装有电芯(3),所述电芯(3)的外表面积最大的侧面与水冷板(11)贴合,所述水冷支架(1)和固定支架(2)通过螺钉(7)连接,形成电芯集成模(5);数个所述电芯集成模(5)并排安装在电池包外围箱体(8)上,电芯集成模(5)的底部通过结构胶粘接在电池包外围箱体(8)的底部;每个所述电芯集成模(5)上的所述进水接口(6)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8)上的电池包进水总管连接,所述出水接口(61)均与电池包外围箱体(8)上的电池包出水总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支架(1)还包括沿水冷板(11)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数个第一隔板(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支架(1)还包括沿水冷板(11)长度方向翻折形成的第一翻边(12),所述第一翻边(12)与第一隔板(13)以及水冷板(11)形成安装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12)上均布形成有数个螺纹孔(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2)包括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的长度与水冷板(11)相同,所述固定板(21)上均布设置有与第一隔板(13)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齐的第二隔板(22),所述第二隔板(22)与第一隔板(13)的高度之和与电芯(3)的厚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1)上形成有第二翻边(23),所述第二翻边(23)与第一翻边(12)的宽度之和与电芯(3)的厚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1)上设置有数个安装孔(24),所述安装孔(24)均与螺纹孔(14)对齐,螺钉(7)穿设所述安装孔(24)与螺纹孔(14)配合将水冷支架(1)和固定支架(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板(11)的长度为1100mm~1200mm,宽度为110mm~115mm,厚度为40mm~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8)通过螺栓与密封盖(4)连接;所述电池包外围箱体(8)的相对两内侧均安装有数个限位板(81),每个限位板(81)之间的距离同电芯集成模(5)的厚度相同。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壳电芯(3)水冷集成结构。
CN202221030709.2U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7114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0709.2U CN217114546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0709.2U CN217114546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4546U true CN217114546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86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30709.2U Active CN217114546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45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00841U (zh) 带有可组合电池模组的动力电池包及其动力汽车底盘组件
CN110323381B (zh) 壳体、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CN111477931A (zh) 软包电池和车辆
CN110600788A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电动汽车软包动力电池包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5771340U (zh) 电池包及新能源车
CN111477936A (zh) 软包电池和车辆
CN112151724B (zh) 一种壳体、动力电池总成及电动车
CN216793801U (zh) 固定梁、电池包及车辆
CN108039433B (zh) 一种二层模组支架及电池包
CN217114546U (zh) 一种方壳电芯水冷集成结构及汽车
CN111653700B (zh) 电池包组件
CN214227080U (zh) 电池包的注胶结构及电池包
CN217158416U (zh) 一种多功能托盘结构和组合电池包
CN216980733U (zh) 电池包组件及车辆
CN215527855U (zh) 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
CN210516779U (zh) 一种水冷动力电池箱结构
CN115764067A (zh)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制造方法
CN211929647U (zh) 软包电池和车辆
CN216288631U (zh) 冷却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1957764U (zh) 一种自带侧面冷却模组功能的电池包箱体
CN217405537U (zh) 液冷板、电池包和车辆
CN214625320U (zh) 电池包的注胶孔及电池包
CN220382196U (zh) 电池包的侧框板、边框、下箱体及电池包
CN215527805U (zh) 用于多个电芯堆叠体的电芯水冷散热系统和电动汽车
CN201293570Y (zh) 一种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