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2970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2970U
CN217112970U CN202123437482.1U CN202123437482U CN217112970U CN 217112970 U CN217112970 U CN 217112970U CN 202123437482 U CN202123437482 U CN 202123437482U CN 217112970 U CN217112970 U CN 217112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emitting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374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晓鸽
郜双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374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2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2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2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中框以及灯条,灯条包括灯板及设置于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及间隔设于导光板入光侧的多个导光结构,每个导光结构插设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中框朝向底板的一侧设有一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将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结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模组,通过将多个导光结构与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的发光元件间隔设置,并通过反射结构将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结构,可以提高光利用率,进而改善光源间出现暗区,造成导光板入光侧产生明暗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由于具有体积小、厚度薄、重量轻、耗能少、工作电压低且辐射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但是液晶显示面板本身是不能发光的,需要借助额外光源,所以由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现有的背光模组中,侧入式光源(例如LED灯)的背光模组(LED灯放在导光板的侧面)已经成为这两年现有技术的主流;侧入式光源的背光模组具有节能、环保、低功耗、超薄等优点。侧入式光源是点光源,为了将点光源变成线光源及面光源,侧入式背光需要使用导光板。图1为现有技术侧入式背光模组光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源1发出的光线11,穿透导光板3(LGP)的入光面传递至导光板3,光线11藉由导光板3的网点转换光线11的行径方向,形成面光源,进而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光源。现有显示装置都追求窄边框,对于常规的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设计,因光源1的混光距离比较短,光源1发出的光线11存在发光角度的限制,光源1处的反射光比较多,而距离光源1比较远处的反射光比较少,就导致两个相邻的光源1发出的光线11之间有一部分是光线未照射到的暗区,进而会导致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3上存在暗区21,产生导光板入光面明暗不均的光学品位不良现象(即Hot Spot现象);虽然通过缩小光源1间的距离或增加光源1与导光板3间的距离可以改善上述问题,但是当通过缩小光源1间的距离改善上述问题时,背光模组所使用的光源1的数量会因此增加,导致背光模组的成本提高;当增加光源1与导光板3之间的距离改善上述问题时,同时也造成光利用率的降低;另外,增加光源1的数量或更换高价格的光学膜片对应也可改善上述问题,但上述方案都会造成背光模组成本增加。
故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设计中,因光源的混光距离较短,产生光源间出现暗区,进而造成导光板入光侧产生明暗不均的光学品味不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设计中,因光源的混光距离较短,产生光源间出现暗区,进而造成导光板入光侧产生明暗不均的光学品味不良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中框以及灯条,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垂直围设于所述底板四周的第一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灯板及设置于所述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所述发光元件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所述第一发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并垂直于所述灯板,所述第二发光面背向所述灯板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且所述第二发光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灯板形成第一夹角;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及间隔设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多个导光结构,每个所述导光结构插设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所述中框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一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将所述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结构。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主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发光面的第一入光面,所述导光结构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形成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均背向所述灯板,所述反射结构反射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发光面与所述第三发光面进入所述导光结构。
优选地,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三发光面,所述第三发光面背向所述灯板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且所述第三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面形成第三夹角。
优选地,所述中框包括顶板和垂直围设于所述顶板四周的第二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背板底板平行,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背板的第一侧板的外侧,且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面抵接;所述反射结构设于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中框的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开孔,所述背板的第一侧板设有多个与所述开孔相匹配的卡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灯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一粘贴结构。
优选地,所述反射结构为一高反反射片或高反涂层。
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及增亮膜。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中框以及灯条,背板包括底板和垂直围设于底板四周的第一侧板,底板与第一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导光板位于容纳空间内,灯条位于导光板入光侧,灯条包括灯板及设置于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第一发光面朝向导光板并垂直于灯板,第二发光面背向灯板并垂直于第一发光面,且第二发光面所在平面与灯板形成第一夹角;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及间隔设于导光板入光侧的多个导光结构,每个导光结构插设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中框朝向底板的一侧设有一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将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结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模组,通过将多个导光结构与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的发光元件间隔设置,并通过反射结构将发光元件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结构,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实现对第一发光面发出的光的补偿,进而改善因光源的混光距离较短,产生光源间出现暗区,进而造成导光板入光侧产生明暗不均的光学品味不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可以有效改善显示画质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中光源进入导光板的光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与灯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灯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灯条结构示意图;
图7为使用图5中的灯条结构产生的光路示意图;
图8为使用图6中的灯条结构产生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与灯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灯条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导光板30、中框20以及灯条40,背板10包括底板11和垂直围设于底板11四周的第一侧板12,底板11与第一侧板12形成一容纳空间,导光板30位于该容纳空间内,灯条40位于导光板30入光侧。其中,灯条40包括灯板41及设置于灯板41上的多个发光元件42,多个发光元件42沿灯板41的长度方向均匀且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发光元件42,可以保证显示装置的亮度。多个发光元件42与灯板41电性连接,发光元件42可以但不限于为LED灯,灯板41可以但不限于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等优点。优选地,灯板41与底板11之间设有一粘贴结构70,灯条40通过该粘贴结构70固定于底板11上,粘结结构70例如为双面胶,然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用其他物质替代双面胶。进一步地,灯条40的每个发光元件42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421和第二发光面422,第一发光面421朝向导光板30并垂直于灯板41,第二发光面422背向灯板41并垂直于第一发光面421,且第二发光面422所在平面与灯板41形成第一夹角。导光板30包括导光板主体31及间隔设于该导光板30入光侧的多个导光结构32,每个导光结构32插设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42之间。中框20朝向底板11的一侧设有一反射结构50,该反射结构50将第二发光面422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结构32,从而可以更好充分利用好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提高光的利用率,进而补强现有技术中两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之间存在的暗区,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增加发光元件到可视区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更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模组,通过将多个导光结构与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的发光元件间隔设置,并通过反射结构将发光元件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结构,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实现对第一发光面发出的光的补偿,进而改善因光源的混光距离较短,产生光源间出现暗区,进而造成导光板入光侧产生明暗不均的光学品味不良的问题,且因无需增大发光元件到可视区的距离而更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的效果。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导光板主体31包括朝向第一发光面421的第一入光面311,导光结构32包括垂直于第一入光面311的第二入光面321和第三入光面322,第二入光面321与第三入光面322形成第二夹角,且第二入光面321与第三入光面322均背向灯板41。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32的截面为一五边形,可以理解的是,该导光结构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为具有背向灯板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的其他形状的导光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图7为使用图5中的灯条结构产生的光路示意图,结继续参考图3、图5及图7,反射结构50反射第二发光面422发出的光线后经第二入光面321与第三入光面322进入导光结构32,从而进入导光板30,发光元件42的第一发光面421发出的光线直接由导光板30的第一入光面311进入导光板30内,进入到导光板30内的所有光线再藉由导光板30的网点转换光线的行径方向,形成面光源,进而提供显示面板所需的光源。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框20包括顶板21和垂直围设于顶板21四周的第二侧板22,顶板21与背板10的底板11平行,第二侧板22位于背板10的第一侧板12的外侧,且顶板21朝向底板11的表面与第一侧板12的上端面抵接。反射结构50设于顶板21朝向底板11一侧的表面。中框20的顶板21背离底板11一侧的表面用于搭载显示面板。在其他实施例中,中框20还可以位于背板10的内侧,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优选地,中框20的第二侧板22上设有多个开孔(图中未示出),背板10的第一侧板12设有多个与该开孔相匹配的卡合结构(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卡合结构例如为卡勾或凸块,该种设置方式为本领域常规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更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结构50为一高反反射片或高反涂层,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反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可以实现反射功能即可。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灯条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为了使相邻两发光元件间的亮度更为均匀,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三发光面423,第三发光面423背向灯板41并垂直于第一发光面421,且第三发光面423与第二发光面422形成第三夹角,根据光线的反射原理,为使发光元件42的第二发光面422和第三发光面423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且均匀的反射至相邻两侧的导光结构32上,优选地,第二发光面422与第三发光面423及水平面所形成的图形的截面为一等腰钝角三角形,第二发光面与第三发光面的截面为该等边钝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图8为使用图6中的灯条结构产生的光路示意图,继续参考图图3、图6及图8,此时,发光元件42的第二发光面422发出的光线经反射结构50反射至第三入光面322后进入导光结构32内,发光元件42的第三发光面423发出的光线经反射结构50反射至第二入光面321后进入导光结构32内,即本实施例的反射结构50将由发光元件42的第二发光面422和第三发光面423发出的光线反射至相邻两侧的导光结构32,从而使光线进入导光板30,提高光的利用率,实现对第一发光面发出的光的补偿,进而改善因光源的混光距离较短,产生光源间出现暗区,进而造成导光板入光侧产生明暗不均的光学品味不良的问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60及光学膜片80。发光元件42发出的线性光源经导光板30的内部全反射以及导光板30内设置的网点形成面光源,并通过设置于导光板30远离底板11一侧的光学膜片80的扩散形成均匀的面光源,用于画面显示。为了提高光线的利用率,提高显示模组的光线亮度,在导光板30与底板11之间设置有反射片60,由导光板30朝向底板11一侧漏出的光线可以在反射片60的反射作用下再次进入导光板30内,并通过导光板30的出光面射出。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片80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而设计不同的功能,比如说,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80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及增亮膜等,光学膜片80的主要作用为使得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线充分扩散或者聚合或者增加利用率,其扩散片、棱镜片、增亮膜等的层数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为多层,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上述背光模组能带来相同的有益效果,均可以有效改善显示画质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以及更有利于窄边框的发展,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中框以及灯条,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垂直围设于所述底板四周的第一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灯板及设置于所述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所述发光元件至少包括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发光面,所述第一发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并垂直于所述灯板,所述第二发光面背向所述灯板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且所述第二发光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灯板形成第一夹角;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及间隔设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多个导光结构,每个所述导光结构插设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所述中框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一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将所述第二发光面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主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发光面的第一入光面,所述导光结构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形成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均背向所述灯板,所述反射结构反射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三发光面,所述第三发光面背向所述灯板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且所述第三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面形成第三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顶板和垂直围设于所述顶板四周的第二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背板底板平行,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背板的第一侧板的外侧,且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面抵接;所述反射结构设于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的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开孔,所述背板的第一侧板设有多个与所述开孔相匹配的卡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一粘贴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为一高反反射片或高反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及增亮膜。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123437482.1U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112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7482.1U CN21711297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7482.1U CN21711297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2970U true CN217112970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3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37482.1U Active CN21711297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29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6515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12356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60022224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WO202119041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9028128B2 (en)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4012343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20004702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540216B1 (ko) 광학 부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312619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9405149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WO2011077864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10465927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070032429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모듈
CN21711297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P3605214A1 (en) Display device
US9028126B2 (en) LED light bar and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KR10180787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210803926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20075846A (ko) 표시 장치
CN21489612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5895183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器和电子设备
CN213023862U (zh) 一种lcm显示模组
KR102113614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CN211014947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