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99730U -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99730U
CN217099730U CN202220646969.6U CN202220646969U CN217099730U CN 217099730 U CN217099730 U CN 217099730U CN 202220646969 U CN202220646969 U CN 202220646969U CN 217099730 U CN217099730 U CN 217099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ball
shaft
change mechanis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469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俊
周赛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4696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99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99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99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车辆包括车体、电池包和电池快换机构,电池快换机构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滚珠和弹性结构;第一套筒的侧壁开设有通孔;第二套筒套设于第一套筒外,并可相对第一套筒轴向移动,第二套筒的内壁形成有凹槽;滚珠可活动地设于通孔内;弹性结构可伸缩地设置于第一套筒内,弹性结构被配置为在复位状态下将滚珠限位于凹槽内,以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相对锁止;弹性结构还被配置为在压缩或拉伸状态下脱离滚珠,以解锁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如此设置,简化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拆装操作,有助于简化电池包的拆装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池包的拆装效率。

Description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保证车辆的续航能力,电池包通常通过电池快换机构设置在车辆上,以实现电池包的更换操作。目前,电池换电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电池包的更换操作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电池包的更换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包的更换难度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电池快换机构,包括:
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开设有通孔;
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并可相对所述第一套筒轴向移动,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形成有凹槽;
滚珠,所述滚珠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通孔内;
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弹性结构被配置为在复位状态下将所述滚珠限位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相对锁止;所述弹性结构还被配置为在压缩或拉伸状态下脱离所述滚珠,以解锁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结构包括轴销和弹性件,所述轴销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并能够将所述滚珠限位于所述凹槽内或脱离所述滚珠,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轴销之间;
所述滚珠的直径满足下列关系:
R>H1;
其中,R为所述滚珠的直径,H1为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套筒的径向上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销包括第一轴部和设于所述第一轴部的轴向一端的第二轴部,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轴部和所述第二轴部外,所述第二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轴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间隔形成避位间隙;
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一轴部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二轴部的一端,或者,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轴部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轴部的一端;
所述第一轴部在所述弹性件复位状态下将所述滚珠限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轴部在所述弹性件压缩或拉伸状态下脱离所述滚珠,且使所述避位间隙与所述通孔相通;
R≤H1+H2;
其中,H2为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对应于所述通孔的位置到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壁的径向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R>H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销还包括成设于所述第一轴部和所述第二轴部之间的抵推部,所述抵推部的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一轴部向所述第二轴部减缩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推部的外壁面呈斜面或外凸的弧形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轴销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弹性件的复位行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与所述第二套筒同轴设置的环形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一勾部,和/或,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二勾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电池包和所述电池快换机构,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一者连接于所述车体,另一者连接于所述电池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当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相对移动,使通孔与凹槽位置对应,并使弹性结构处于复位状态时,弹性结构阻挡于滚珠背向第二套筒的一侧,以将滚珠限位于凹槽内,则在弹性结构的作用下,滚珠的至少部分移动至凹槽内并与凹槽凹凸配合,且滚珠沿第一套筒的径向限位于弹性结构和凹槽之间,如此实现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在轴向上的限位,也即是实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相对锁止;并且,当使用外力抵推或拉伸弹性结构,使得弹性结构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时,可使弹性结构脱离通孔内的滚珠,基于滚珠可在通孔内活动的设置,此时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相对移动,可使滚珠在第一套筒的带动下脱离凹槽,使得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轴向限位被撤去,如此实现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解锁,有助于实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拆卸。如此设置,简化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拆装操作,使得当电池快换机构应用于车体和电池包之间的拆装操作时,有助于简化电池包的拆装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池包的拆装效率。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也具有电池包的拆装操作简单、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在锁止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在解锁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1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的轴销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1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的第一套筒的剖视图;
图9为图1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的第二套筒的剖视图;
图10为图1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配合电池包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套筒;101-通孔;11-第一限位部;12-第一勾部;13-第一主体部;20-第二套筒;201-凹槽;21-第二勾部;22-第二主体部;30-滚珠;40-弹性结构;41-轴销;411-第一轴部;412-第二轴部;413-抵推部;414-第二限位部;42-弹性件;50-避位间隙;60-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车体、电池包60以及电池快换机构,具体地,电池快换机构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20、滚珠30和弹性结构40。其中,本实施例中,电池快换机构用于实现电池包60和车体之间的拆装,具体地,第一套筒10设置于车体上,第二套筒20连接于电池包60;或者,第一套筒10连接于电池包60,第二套筒20设置于车体上。其中,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电池快换机构还可用于实现其他两个装置之间的拆装操作。
需要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涉及的轴向、径向分别为第一套筒10限定的轴向和径向,也即是第二套筒20限定的轴向和径向,下文中不一一赘述。
具体地,第一套筒10的侧壁开设有通孔101,可以理解地,通孔101沿径向贯通第一套筒10的侧壁。滚珠30可活动地设于通孔101内,基于此,滚珠30在通孔101内活动时,可通过通孔101伸出于第一套筒10的内部,也可通过通孔101伸出于第一套筒10的外部。第二套筒20套设于第一套筒10外,并可相对第一套筒10轴向移动,第二套筒20的内壁形成有凹槽201。弹性结构40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套筒10内,弹性结构40被配置为在复位状态下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以使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锁止;弹性结构40还被配置为在压缩或拉伸状态下脱离滚珠30,以解锁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可以理解地,弹性结构40在外力下处于压缩状态时可脱离滚珠30,或者,弹性结构40在外力下处于拉伸状态时可脱离滚珠30。
基于此,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时,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可相对移动至通孔101和凹槽201沿径向正对,则通孔101内的滚珠30也沿径向正对凹槽201,这样,当弹性结构40处于复位状态下,弹性结构40可活动至第一套筒10与通孔101对应的位置,从而阻挡于通孔101内的滚珠30背向第二套筒20的一侧,此时滚珠30在弹性结构40的阻挡作用下活动至凹槽201内,则滚珠30的至少部分伸入凹槽201内,以与凹槽201形成凹凸配合,可以理解地,弹性结构40在复位状态下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如此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在轴向上的限位,也即是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固定,还可理解为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处于相对锁止状态时,滚珠30沿径向限位于弹性结构40和第二套筒20对应于凹槽201的位置之间,实现了滚珠30的径向限位,能够防止此时滚珠30的活动,如此有助于提高滚珠30和凹槽201的凹凸配合的可靠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锁止的可靠性。
并且,当弹性结构40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结构40可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并脱离滚珠30,此时弹性结构40和第二套筒20撤去了对滚珠30的径向限位作用,则滚珠30此时处于可活动状态,这样,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沿轴向相对活动时,滚珠30可在第一套筒10的带动和凹槽201的内壁的抵推作用下缩回通孔101内,从而脱离凹槽201,并在第一套筒10的带动下移动至正对第二套筒20的内壁,如此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轴向限位作用被撤去,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处于解锁状态,具体如图5和图6所示,此时,继续使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能够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拆卸。
如此设置,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处于解锁状态时,使弹性结构40处于复位状态,并使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至通孔101正对凹槽201时,滚珠30则在弹性结构40的作用下和凹槽201凹凸配合,从而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处于相对锁止状态时,采用外力抵推弹性结构40,使得弹性结构40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并脱离滚珠30,此时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处于解锁状态,此时使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则可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拆卸。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快换机构,简化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拆装操作,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拆装操作十分省时省力,当电池快换机构应用于车体和电池包60之间的拆装操作时,有助于简化电池包60的拆装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池包60的拆装效率。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也具有电池包60的拆装操作简单、效率高的优点。
可选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还可绕轴向相对旋转,进一步利于通孔101和凹槽201对应,以使得通孔101内的滚珠30和凹槽201凹凸配合,从而利于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弹性结构40包括轴销41和弹性件42,轴销41和弹性件42均沿轴向延伸设置;轴销41设于第一套筒10内,并能够阻挡滚珠30以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或者脱离滚珠30,弹性件42沿轴向抵接于第一套筒10和轴销41之间;滚珠30的尺寸满足下列关系:
R>H1;
其中,R为滚珠30的直径,H1为通孔101在第一套筒10的径向上的尺寸。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解锁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时,采用外力抵推轴销41,以使轴销41脱离滚珠30,并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至滚珠30脱离凹槽201,即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解锁,此时可直接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拆开;其中,此时弹性件42在轴销41的作用下处于蓄力压缩状态,且弹性件42可选为弹簧、弹片等具有弹性复位能力的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需要解锁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时,可采用外力沿轴向拉扯轴销41,以使得轴销41脱离滚珠30,即可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解锁,此时,弹性件42在轴销41的作用下处于蓄力拉伸状态,且弹性件42可选为拉簧。
当需要锁止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时,撤去对轴销41的外力,则轴销41在弹性件42的复位下轴向移动,使轴销41沿轴向背离弹性件42的一端弹性抵持滚珠30的一侧,且滚珠30的另一侧抵持第二套筒20的内壁;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至通孔101正对凹槽201,则滚珠30在轴销41的抵推作用下进入凹槽201内,以与凹槽201形成凹凸配合,此时轴销41在弹性件42的复位作用下继续轴向移动,使得轴销41沿径向上的外壁阻挡于滚珠30背离凹槽201的一侧,则滚珠30沿径向限位于轴销41和第二套筒20之间,如此使得轴销41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从而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
基于此,滚珠30的直径大于通孔101在第一套筒10的径向上的尺寸,则当滚珠30设置在通孔101内时,滚珠30的至少部分伸出于通孔101外;如此设置,当弹性件42处于复位状态,且轴销41沿径向上的外壁阻挡于滚珠30时,滚珠30的至少部分伸出于通孔101外,并与凹槽201凹凸配合,如此利于提高滚珠30和凹槽201的凹凸配合的可靠性,从而利于提高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可靠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解锁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时,采用的方案是通过外力抵推轴销41,相对于采用外力拉扯轴销41的方案来说,操作难度更低,且更加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6和图7,轴销41包括第一轴部411和第二轴部412,第二轴部412设于第一轴部411的轴向一端,第一套筒10套设于第一轴部411和第二轴部412外,弹性件42沿轴向抵接于第一套筒10和第一轴部411的轴向远离第二轴部412的一端。第二轴部412的直径小于第一轴部411的直径,第二轴部412与第一套筒10的内壁间隔形成避位间隙50;第一轴部411在弹性件42复位状态下阻挡滚珠30,以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从而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第一轴部411还能够在弹性件42压缩状态下脱离滚珠30,且使避位间隙50与通孔101相通,如此有助于滚珠30脱离凹槽201,以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解锁。
R≤H1+H2;其中,H2为第一套筒10的内壁对应于所述通孔101的位置到所述第二轴部412的外壁的径向尺寸。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锁止时,滚珠30沿径向限位于第一轴部411的外壁和第二套筒20之间,且滚珠30的至少部分伸入凹槽201内,以与凹槽201凹凸配合。当需要解锁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时,采用外力抵推第二轴部412,使第一轴部411在第二轴部412的带动下脱离滚珠30时,且避位间隙50和通孔101相通,如此,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时,滚珠30可在第一套筒10的带动和凹槽201的内壁的抵推下活动于通孔101内,使得滚珠30的至少部分伸出于避位间隙50内,进而使得滚珠30脱离凹槽201,如此实现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解锁。
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可将弹性件42抵接于第一套筒10和第二轴部412沿轴向远离第一轴部411的一端。基于此,采用外力拉扯第一轴部411,可使第一轴部411脱离滚珠30,以解锁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且此时弹性件42处于拉伸蓄力状态;当弹性件42复位时,第一轴部411在弹性件42的拉伸动作下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以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
基于此,滚珠30的直径小于第一套筒10的内壁对应于通孔101的位置到第二轴部412的外壁的径向尺寸和通孔101在第一套筒10的径向上的尺寸之和,则当第二轴部412在外力下移动至通孔101和避位间隙50相通,且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时,滚珠30的至少部分可伸出于避位间隙50内,从而使得滚珠30完全脱离凹槽201,如此利于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解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R>H2。基于此,滚珠30的直径大于第一套筒10的内壁对应于通孔101的位置到第二轴部412的外壁的径向尺寸,也即是,滚珠30无法完全容纳于避位间隙50内,这样,当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解锁,使得滚珠30脱离凹槽201,且滚珠30的至少部分伸出于避位间隙50内时,滚珠30的尺寸设计,使得滚珠30的至少部分还停留在通孔101内,如此能够避免滚珠30通过避位间隙50完全脱离通孔101,提高了电池快换机构的结构整体性,无需在每次使用电池快换机构时拆装滚珠30,使得电池包60的拆装操作更加省时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6和图7,轴销4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轴部411和第二轴部412之间的抵推部413,抵推部413的截面尺寸自第一轴部411向第二轴部412减缩设置,基于此,可以理解地,抵推部413呈凸台状设计。
基于此,在需要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操作时,撤去对第一轴部411或第二轴部412的外力,则第一轴部411、第二轴部412和抵推部413在弹性件42的复位下轴向移动,使抵推部413的外壁弹性抵持于滚珠30的一侧,且滚珠30的另一侧抵持于第二套筒20的内壁;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移动至通孔101正对凹槽201时,则滚珠30在抵推部413的抵推作用下进入凹槽201内,以与凹槽201形成凹凸配合,此时,第一轴部411、第二轴部412和抵推部413在弹性件42的复位下继续轴向移动,直到滚珠30沿径向限位于第一轴部411的外壁和第二套筒20的凹槽201之间,从而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
如此设置,使得抵推部413的截面尺寸自第一轴部411向第二轴部412减缩设置,则在撤去对第一轴部411或第二轴部412的外力时,抵推部413能够很好地将轴向上的抵推力转化为对滚珠30的径向抵推力,有助于提高滚珠30在抵推部413的抵推下进入凹槽201内,以与凹槽201凹凸配合的灵活性,如此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操作更加简单、省时省力。
可选地,抵推部413的外壁面呈斜面或外凸的弧形面。如此设置,便于在第一轴部411或第二轴部412的外力撤去时,抵推部413通过其外壁抵推滚珠30,从而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以实现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6至图8,第一套筒10的内壁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第一限位部11和通孔101沿轴向依次间隔分布;轴销41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14,第二限位部414能够抵接于第一限位部11,以限制弹性件42的复位行程。如此设置,使得当撤去对轴销41的外力时,轴销41在弹性件42的复位下轴向移动至阻挡滚珠30背向第二套筒20的一侧时,轴销41上的第二限位部414和第一套筒10内壁的第一限位部11沿轴向相互抵持,限制了弹性件42的复位行程,也即是限制了轴销41在弹性件42的作用下继续轴向移动的行程,如此有助于提高轴销41对滚珠30的阻挡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滚珠30和凹槽201的凹凸配合可靠性,也即是有助于提高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的牢靠性。
可选地,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2在复位时沿轴向进行弹开伸展运动,以使轴销41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此时,第二限位部414沿弹性件42的弹开方向抵持于第一限位部11,以限制轴销41的移动行程;其中,第二限位部414设置于第一轴部411背离第二轴部412的一端外壁。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42还可在复位时沿轴向进行收缩运动,以使轴销41将滚珠30限位于凹槽201内,此时,第二限位部414沿弹性件42的收缩方向抵持于第一限位部11,以限制轴销41的移动行程;其中,第二限位部414可设置于第二轴部412背离第一轴部411的一端外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凹槽201为与第二套筒20同轴设置的环形槽。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仅需沿轴向相对移动,即可使得通孔101在第一套筒10的带动下正对于凹槽201,以助于实现后续滚珠30和凹槽201的凹凸配合效果,无需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绕轴线相对旋转,如此进一步简化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操作,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操作更加省时省力。
可选地,如图2所示,滚珠30设置为多个,相应的,第一套筒10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通孔101,各滚珠30可活动地设置于各通孔101内。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相对锁止时,多个滚珠30均与凹槽201凹凸配合,如此有助于提高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的相对锁止力度和牢靠性;并且,上述环形槽的设置,使得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沿轴向相对移动时,多个通孔101均可与凹槽201正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10,第一套筒10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一勾部12,可以理解地,第一套筒10包括第一主体部13和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3的外壁的上述第一勾部12;其中,通孔101和第一限位部11均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3上。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套筒10可通过第一勾部12实现与电池包60或车体的连接,有助于提高第一套筒10和电池包60或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和便利性。
和/或,第二套筒20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二勾部21,可以理解地,第二套筒20包括第二主体部22和设置于第二主体部22的外壁的上述第二勾部21;其中,凹槽201形成于第二主体部22的内壁。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套筒20可通过第二勾部21实现与电池包60或车体的连接,有助于提高第二套筒20和电池包60或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便利性。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10连接于车体,具体地,第一套筒10的主体部插入车体的装配孔内,第一勾部12钩住装配孔的内端面,实现第一套筒10和车体的轴向限位;其中,第一勾部12还可与车体焊接。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筒20连接于电池包60,具体地,第二套筒20的第二主体部22贯穿电池包60,实现第二主体部22和电池包60的径向限位,第二勾部21钩住电池包60的端面,实现第二套筒20和电池包60的轴向限位,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二套筒20和电池包60之间的限位强度;其中,第二勾部21还可与电池包60焊接。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开设有通孔;
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并可相对所述第一套筒轴向移动,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形成有凹槽;
滚珠,所述滚珠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通孔内;
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弹性结构被配置为在复位状态下将所述滚珠限位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相对锁止;所述弹性结构还被配置为在压缩或拉伸状态下脱离所述滚珠,以解锁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包括轴销和弹性件,所述轴销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并能够将所述滚珠限位于所述凹槽内或脱离所述滚珠,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轴销之间;
所述滚珠的直径满足下列关系:
R>H1;
其中,R为所述滚珠的直径,H1为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套筒的径向上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销包括第一轴部和设于所述第一轴部的轴向一端的第二轴部,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轴部和所述第二轴部外,所述第二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轴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间隔形成避位间隙;
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一轴部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二轴部的一端,或者,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轴部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轴部的一端;
所述第一轴部在所述弹性件复位状态下将所述滚珠限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轴部在所述弹性件压缩或拉伸状态下脱离所述滚珠,且使所述避位间隙与所述通孔相通;
R≤H1+H2;
其中,H2为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对应于所述通孔的位置到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壁的径向尺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R>H2。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销还包括成设于所述第一轴部和所述第二轴部之间的抵推部,所述抵推部的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一轴部向所述第二轴部减缩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推部的外壁面呈斜面或外凸的弧形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轴销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弹性件的复位行程。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与所述第二套筒同轴设置的环形槽。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一勾部,和/或,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壁凸出设置有第二勾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电池包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快换机构,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一者连接于所述车体,另一者连接于所述电池包。
CN202220646969.6U 2022-03-23 2022-03-23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Active CN217099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6969.6U CN217099730U (zh) 2022-03-23 2022-03-23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6969.6U CN217099730U (zh) 2022-03-23 2022-03-23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99730U true CN217099730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605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46969.6U Active CN217099730U (zh) 2022-03-23 2022-03-23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997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73111A (zh) * 2023-08-14 2023-10-13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快速接头、系泊系统及其系泊方法
CN117175127A (zh) * 2023-10-26 2023-12-05 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电池包的连接机构、车辆以及电池包的拆装机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73111A (zh) * 2023-08-14 2023-10-13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快速接头、系泊系统及其系泊方法
CN116873111B (zh) * 2023-08-14 2024-02-02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快速接头、系泊系统及其系泊方法
CN117175127A (zh) * 2023-10-26 2023-12-05 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电池包的连接机构、车辆以及电池包的拆装机构
CN117175127B (zh) * 2023-10-26 2024-02-13 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电池包的连接机构、车辆以及电池包的拆装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99730U (zh)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CN212921109U (zh) 一种换电锁紧装置和车辆
CN116315885B (zh) 一种储能连接器
CN211617411U (zh) 车辆的电池包锁止机构及车辆的电池包总成
CN109018308A (zh) 一种螺旋桨快拆装置及具有其的无人机
CN219987629U (zh) 机器人手部快换装置及机器人
CN212400875U (zh) 一种电池换电联接装置和车辆
CN214523418U (zh) 一种模块化快速换电装置和车辆
CN217456246U (zh) 一种曲柄快接结构、脚踏板总成及自行车
CN213592741U (zh) 一种用于狭小空间的多功能套筒
CN212389611U (zh) 连接组件、连接装置及车辆
CN210195491U (zh) 一种执手锁离合器
CN221120705U (zh) 一种快装拉式离合器分离轴承总成
CN216111661U (zh) 一种旋转插拔销结构
CN115719904B (zh) 一种用于压缩机玻璃柱的连接器
CN217099648U (zh) 电池快换机构及车辆
CN210073959U (zh) 一种电动车蓄电池提手结构
CN218400091U (zh) 一种加强型拖车连接器
CN217081152U (zh) 一种锁固力对称的联轴器
CN218858133U (zh) 锁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35875U (zh) 共享车辆头盔组件以及共享车辆
CN218582776U (zh) 一种摄影三角架中轴快速驳接结构
CN210832464U (zh) 弹性锁定限位件、推出式导风板限位结构和空调器
CN218644686U (zh) 一种更换便捷的车用电机联轴器
CN211858815U (zh) 一种卷针结构及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