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5130U - 包装盒 - Google Patents

包装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5130U
CN217075130U CN202221031009.5U CN202221031009U CN217075130U CN 217075130 U CN217075130 U CN 217075130U CN 202221031009 U CN202221031009 U CN 202221031009U CN 217075130 U CN217075130 U CN 217075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miting
limiting plate
outer box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310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亚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310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5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5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5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括外盒体和置于所述外盒体内部的第一内衬件,所述第一内衬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支撑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第一限位孔,所述支撑板具有相对的连接边和活动边,所述连接边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支撑板,所述活动边与所述外盒体的底面抵接,其中,所述支撑板适于支撑所述第一限位板以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外盒体的底面的间距大于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衬件具有活动边,使得支撑板相对于第一限位板打开的夹角可调,实现在第一内衬件的尺寸与外盒体的尺寸不完全匹配时,通过调整支撑板与第一限位板的夹角使得第一内衬件仍然能够置放进外盒体的腔体,并且不会影响待包装物品被稳固限位的效果。

Description

包装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现如今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主流的大众购物方式,2021年我国快递件数已经超过1000亿件,在快递运输过程中必然需要包装盒对物品进行保护,现有技术中的包装盒大多由盒体和置放在盒体内部的内衬组成,内衬上形成与待包装物品形状匹配的凹陷区,将待包装物品置于该凹陷区盖上盒体的盒盖即完成包装,该种包装方式中内衬的形状在生产厂家出模时已经确定,无法调整。由于内衬与包装盒体的生产工序不同,生产线上内衬与包装盒体腔体不匹配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内衬的轮廓略大于盒体腔体的轮廓,则内衬无法安装进盒体,以及内衬的轮廓若小于盒体腔体的轮廓,则内衬与盒体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在物品运输过程中内衬以及固定于内衬的物品出现晃动,与盒体侧壁之间发生碰撞进而导致物品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盒内衬与盒体配合度不好导致物品破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括外盒体和置于所述外盒体内部的第一内衬件,所述第一内衬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支撑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第一限位孔,所述支撑板具有相对的连接边和活动边,所述连接边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支撑板,所述活动边与所述外盒体的底面抵接;其中,所述支撑板适于支撑所述第一限位板以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外盒体的底面的间距大于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衬件还包括连接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底面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具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下方。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的两侧边,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其他侧边,所述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均为圆形,所述第二限位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限位孔的直径。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各侧边,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形成容置腔。
进一步的,还包括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的第二内衬件,所述第二内衬件具有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衬件包括第三限位板、第一侧板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板和所述底板,所述第三限位孔形成于所述第三限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衬件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限位板的其他侧边,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一折弯单元和第二折弯单元,所述第一折弯单元与所述第三限位板垂直,所述第二折弯单元与所述底板平行地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衬件适于限位人体传感器。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底面的距离同所述人体传感器的高度比值范围在0.5至0.85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衬件具有活动边,使得支撑板相对于第一限位板打开的夹角可调,实现在第一内衬件的尺寸与外盒体的尺寸不完全匹配时,通过调整支撑板与第一限位板的夹角使得第一内衬件仍然能够置放进外盒体的腔体,并且不会影响待包装物品被稳固限位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待包装物品、第一内衬件和外盒体处于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衬件处于平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衬件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待包装物品、第一内衬件和外盒体处于组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待包装物品、第一内衬件、第二内衬件和外盒体处于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内衬件处于平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内衬件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内衬件处于平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内衬件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待包装物品、第一内衬件、第二内衬件和外盒体处于组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外盒体处于平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外盒体处于部分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外盒体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盒体;11、盖板;12、封口板;13、第一盒侧板;14、第一胶粘单元;15、第二盒侧板;16、第三盒侧板;17、第四盒侧板;18、第一盒底板;19、第二胶粘单元;120、第二盒底板;121、第三盒底板;122、第一上侧板;123、第二上侧板;2、第一内衬件;21、第一限位板;211、第一限位孔;22、支撑板;221、连接边;222、活动边;23、连接板;231、第一连接单元;232、第二连接单元;24、第二限位板;241、第二限位孔;3、第二内衬件;31、第三限位板;311、第三限位孔;32、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331、第一折弯单元;332、第二折弯单元;34、底板;4、人体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部”、“下部”、“上端”、“下端”、“下表面”、“上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一种包装盒被具体阐释,包括外盒体1和置于所述外盒体1内部的第一内衬件2,所述第一内衬件2包括第一限位板21和支撑板22,所述第一限位板21具有第一限位孔211,所述支撑板22具有相对的连接边221和活动边222,所述连接边221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21和所述支撑板22,所述活动边222与所述外盒体1的底面抵接;其中,所述支撑板22适于支撑所述第一限位板21以使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外盒体1的底面的间距大于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外盒体1和所述内衬件包括平铺状态和折叠状态,平铺状态指的是构成外盒体1和内衬件的板材处于展开时的状态,折叠状态指的是构成外盒体1和内衬件的板材经弯折后形成可置放待包装物品的使用时的状态,当然所述外盒体1和所述内衬件还包括介于平铺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的半折叠状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若无其他说明,结构位置关系均是在外盒体1和内衬件处于折叠状态下进行的阐述。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或者如图5和图10所示,外盒体1包括腔体和盒盖,腔体的形状与第一内衬件2的轮廓大致相同,将第一内衬件2置于腔体内部,将待包装物品固定在第一内衬件2之后盖上盒盖即完成物品的包装操作,第一内衬件2置放于腔体时,支撑板22的底部与腔体的底面抵接。第一限位板21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包括两组相对的边沿,至少一组相对的边沿通过连接边221与支撑板22连接,即第一限位板21可以连接两个支撑板22,如图2和图3所示,也可以连接四个支撑板22,如图6和图7所示,支撑板22的活动边222与连接边221平行,位于连接边221的对侧,支撑板22的活动边222与外盒体1腔体的底面抵接,以将第一限位板21支撑至一定高度,避免第一限位板21塌设在外盒体1腔体的底面,在待包装物品被限位于第一内衬件2的状态下,待包装物品的底部立于外盒体1腔体的底面之上,第一限位孔211的孔壁卡住待包装物品的腰部,由此实现对待包装物品的固定。第一限位孔211的形状与待包装物品轮廓相适配,可以为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其中,支撑板22的活动边222与包装盒的其他部件无连接关系,以使得支撑板22相对于第一限位板21可开合,支撑板22与第一限位板21的夹角可调,以便在第一内衬件2的尺寸与外盒体1的尺寸不严格匹配时,通过调整支撑板22相对于第一限位板21打开的角度实现第一内衬件2仍然能够置放进外盒体1的腔体,且依然能够保证待包装物品被稳固地限位。比如,若外盒体1的宽度与第一限位板21的宽度相当,可将支撑板22由平铺状态向下弯折90度之后置放入外盒体1的腔体内,此时支撑板22垂直地与外盒体1的底面抵接;若外盒体1的宽度大于第一限位板21的宽度,可将支撑板22由平铺状态向下弯折小于90度然后放入外盒体1的腔体内,在该种情况下,各支撑板22的活动边222之间的轮廓面积大于90度弯折的活动边222之间的轮廓面积,支撑板22呈倾斜状地与外盒体1的底面抵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构成外盒体1和内衬件的部分板材弯折操作之后,该部分板材大致保持在弯折动作撤去时的状态。优选地,支撑板22除了连接边221与第一限位板21具有连接关系之外,支撑板22的其他边与包装盒的其他部件均无连接关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衬件2具有活动边222,使得支撑板22相对于第一限位板21打开的夹角可调,实现在第一内衬件2的尺寸与外盒体1的尺寸不完全匹配时,通过调整支撑板22与第一限位板21的夹角使得第一内衬件2仍然能够置放进外盒体1的腔体,并且不会影响待包装物品被稳固限位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如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内衬件2还包括连接板23和第二限位板24,所述第二限位板24与所述外盒体1的底面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23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21和所述第二限位板24,所述第二限位板24具有第二限位孔241,所述第二限位孔241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211下方。具体的,第二限位板24和第一限位板21的形状和面积相同,均为中部具有圆形开孔的正方形,第二限位板24位于第一限位板21的正下方,连接板23和支撑板22分别具有两个,其数量的总和与第一限位板21和第二限位板24边沿的数量相等,两个支撑板22分别连接于第一限位板21相对的两侧边,两个连接板23分别连接于第一限位板21的其他侧边,换句话说,连接板23和支撑板22相邻设置,两个连接板23平行且相对地连接在第一限位板21和第二限位板24的两侧,且连接板23与第一限位板21和第二限位板24均垂直连接,即两个连接板23、第一限位板21和第二限位板24之间形成一两端开口的长方体,两个支撑板22盖设在该长方体的开口端。待包装物品依次穿过第一限位孔211、第二限位孔241后其底部立于外盒体1的底面之上,第一限位孔211、第二限位孔241对待包装物品不同高度的部位同时进行限位,使得待包装物品被限位牢靠,避免待包装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晃动。即使支撑板22倾斜地与外盒体1底面抵接,由于连接板23、第一限位板21和第二限位板24形成稳定的长方体限位区,待包装物品被限位后也不会产生晃动或者倾倒。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板21和第二限位板24之间的距离即为连接板23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22的宽度L2大于所述连接板23的宽度L1,使得折叠状态下支撑板22抵接外盒体1的底面之后,第二限位板24与外盒体1的底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从而确保第二限位板24中的第二限位孔241对待包装物品具有限位作用;并且,由于支撑板22具有活动边222,设置支撑板22的宽度相较连接板23的宽度大也使得支撑板22相对第一限位板21开合的角度范围大,进而实现在第一内衬件2与外盒体1的腔体侧壁的安装缝隙较大时,仍然能够不丧失限位作用。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孔21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241均为圆形,所述第二限位孔241的直径小于第一限位孔211的直径,如此设置使得待包装物品的主体轮廓为圆柱形时,由上至下穿过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之后,较小直径的第二限位孔对待包装物品下方部位的限位更加稳定,同时用户移动卡着待包装物品的第一内衬件时,待包装物品不会从第一内衬件下方脱出。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23具有两层,由第一连接单元231和第二连接单元232胶粘形成。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该包装盒包括连接板A和连接板B,连接板A由单层板材形成,连接板B由双侧板材形成,连接板B具体包括第一连接单元231和第二连接单元232,第一连接单元231与第一限位板21连接,第二连接单元232与第二限位板24连接,在第一内衬件2的平铺状态,第一连接单元231、第一限位板21、连接板A、第二限位板24、第二连接单元232依次连接,相邻部件之间具有折痕线,各个部件沿折痕线垂直弯折后,将第一连接单元231和第二连接单元232贴合并用胶水粘贴固定,之后再将支撑板22相对于第一限位板21向下弯折,即形成为适于固定待包装物品的三维部件。本实用新型设置其中一个连接板23包括第一连接单元231和第二连接单元232,便于在经过简单的胶粘操作之后形成第一内衬件2的折叠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撑板22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1的各侧边,支撑板22的数量与第一限位板21的边沿的数量相同,所述支撑板22在平铺状态向下弯折一定角度之后,其活动边222与外盒体1的底面抵接,各支撑板22与第一限位板21之间形成容置腔。示例性的,如图6和图7所示,支撑板22具有四个,各个支撑板22通过其连接边221与呈正方形的第一限位板21的四条边相连,若包装盒腔体的横截面同样呈正方形,包装盒腔体的边长大于第一限位板21的边长的距离为第一内衬件2板材的厚度时,将各个支撑板22分别向下弯折90度之后,四个支撑板22和第一限位板21之间形成长方体的腔体,恰好置入包装盒内部,此时,将待包装物品装入第一内衬件2时,待包装物品的底部立于包装盒的底面,第一限位孔211卡住待包装物品的腰部,以实现对待包装物品的固定;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若包装盒腔体的边长大于第一限位板21的边长的距离大于第一内衬件2板材的厚度时,将各个支撑板22分别向下弯折小于90度,四个支撑板22和第一限位板21之间形成一梯台状的容置腔,以扩大支撑板22相对的活动边222之间的距离,使得各个支撑板22底部之间轮廓与包装盒腔体的横截面的轮廓相适配,置入包装盒内部后,支撑板22呈倾斜状,支撑板22的活动边222抵接包装盒底部的棱边,以实现对卡入其中的待包装物品进行稳固限位。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5、图8和图9所示,还包括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的第二内衬件3,所述第二内衬件3具有第三限位孔311,所述第三限位孔311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211下方。具体的,第二内衬件3横截面的轮廓面积小于或等于容置腔横截面的轮廓面积,第二内衬件3的高度小于容置腔高度,第一内衬件2完全罩盖住第二内衬件3,第一内衬件2和第二内衬件3放入外盒体1之后,第二内衬件3的底部与外盒体1的底面相贴合,第三限位孔311与第一限位孔211、外盒体1的底面之间均具有一定间隔,待包装物品置于包装盒内时,第一限位孔211和第三限位孔311同时对待包装物品不同高度的腰部位置进行限位。
在上述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衬件3包括第三限位板31、第一侧板32和底板34,所述第一侧板32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板31和所述底板34,所述第三限位孔311形成于所述第三限位板3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衬件3还包括第二侧板33,所述第二侧板33连接于所述第三限位板31的其他侧边,所述第二侧板33包括第一折弯单元331和第二折弯单元332,所述第一折弯单元331与所述第三限位板31垂直,所述第二折弯单元332与所述底板34平行地贴合。具体的,第三限位板31的面积和外轮廓与底板34的面积和外轮廓相同,两者的外轮廓均为正方形,第三限位板31具有一贯穿的限位孔,底板34为一连续的平板,第三限位板31位于底板34上方,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均具有两个,两个第一侧板32分别连接在第三限位板31相对的两侧边,两个第二侧板33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限位板31的其他侧边,即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相邻设置,其中,第二侧板33由垂直连接的第一折弯单元331和第二折弯单元332组成,两个第一侧板32平行且相对地连接于第三限位板31和底板34的两侧,两个第一折弯单元331平行且相对地连接于第三限位板31和底板34的两侧,换句话说,两个第一侧板32、第三限位板31、底板34之间形成一两端开口的长方体,两个第一折弯单元331盖设在该长方体的开口端,两个第二折弯单元332插入该长方体内部。待包装物品依次穿过第三限位孔311、第一限位孔211,其底部立于底板34之上,第三限位孔311和第一限位孔211同时对待包装物品不同高度的部位进行限位,使得待包装物品被限位牢靠,避免待包装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晃动,且底板34的设置使得对待包装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不可避免的颠簸起一定的减震作用,进一步保护待包装物品。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衬件2和所述第二内衬件3分别由板材一体裁剪并弯折形成。示例性的,第一内衬件2和第二内衬件3均由单个瓦楞板材弯折形成,瓦楞板材上相邻部件之间印有折痕线,沿着折痕线向特定方向弯折瓦楞板材的部分,即可形成适于限位待包装物品的折叠状态的内衬件。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衬件2适于限位人体传感器4。其中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如图5至图10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4被限位在第一内衬件2的第一限位孔211和第二限位孔241中,人体传感器4的底部与外盒体1的底面接触;在第二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4被限位在第一内衬件2的第一限位孔211和第二内衬件3的第三限位孔311中,人体传感器4的底部与第二内衬件3的底板34接触。在上述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4包括圆柱状主体,第一限位孔211、第二限位孔241和第三限位孔311的形状均为圆形,限位孔的直径稍大于人体传感器4主体的直径。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孔也可以为其他与待包装物品主体相适配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外盒体1的底面的距离同所述人体传感器4的高度比值范围在0.5至0.85之间。其中,第一限位板21距离底面的高度占人体传感器4总高度的0.78时,对人体传感器4的限位较为牢固,此时,第一限位孔211卡在靠近人体传感器4主体与探测头的连接位置,在需要从包装盒取出人体传感器4时,向下轻按第一限位孔211附近的第一限位板21,使得第一限位板21凹陷以更多地露出人体传感器4的部分主体,再抠住露出的主体部分向上提出人体传感器4即可。进一步优选的,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1距离底面的高度占人体传感器4总高度的0.78,且第二限位板24距离底面的高度占人体传感器4总高度的0.33时,对人体传感器4的限位最为牢固;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1距离底面的高度占人体传感器4总高度的0.78,且第二限位板24距离底面的高度占人体传感器4总高度的0.42时,对人体传感器4的限位最为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外盒体1的盒盖包括连接的盖板11和封口板12,外盒体1的腔体包括第一盒侧板13、第一胶粘单元14,第二盒侧板15、第三盒侧板16、第四盒侧板17、第一盒底板18、第二胶粘单元19,其中盖板11与第一盒侧板13水平边连接,且相对于第一盒侧板13可打开一定角度,第一盒侧板13与第三盒侧板16相对,第二盒侧板15与第四盒侧板17相对,第一盒底板18与第二胶粘单元19垂直连接,且第二胶粘单元19与第三盒侧板16胶粘固定,第一胶粘单元14与第一盒侧板13竖直边连接,且第一胶粘单元14与第四盒侧板17胶粘固定,以使四个盒侧板与第一盒底板18形成一稳定的长方体腔体。外盒体1进一步包括,第二盒底板120、第三盒底板121、第一上侧板122、第二上侧板123,第一上侧板122和第二盒底板120分别连接于第二盒侧板15相对的两个边沿,第二上侧板123和第三盒底板121分别连接于第四盒侧板17相对的两个边沿,第二盒底板120相对于第二盒侧板15垂直弯折后插入上述长方体腔体内,且与第一盒底板18贴合,第三盒底板121相对于第四盒侧板17垂直弯折后也插入上述长方体腔体内与第一盒底板18贴合。将内衬件和待包装物品置于腔体内部后,向包装盒的底面方向弯折第一上侧板122和第二上侧板123,然后弯折盖板11并将封口板12插入腔体内,包装操作即完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一种举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包装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盒体和置于所述外盒体内部的第一内衬件,所述第一内衬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支撑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第一限位孔,所述支撑板具有相对的连接边和活动边,所述连接边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支撑板,所述活动边与所述外盒体的底面抵接;
其中,所述支撑板适于支撑所述第一限位板以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外盒体的底面的间距大于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件还包括连接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底面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具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的两侧边,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其他侧边,所述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均为圆形,所述第二限位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限位孔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各侧边,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形成容置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的第二内衬件,所述第二内衬件具有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间隔地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衬件包括第三限位板、第一侧板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板和所述底板,所述第三限位孔形成于所述第三限位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衬件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限位板的其他侧边,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一折弯单元和第二折弯单元,所述第一折弯单元与所述第三限位板垂直,所述第二折弯单元与所述底板平行地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件适于限位人体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底面的距离同所述人体传感器的高度比值范围在0.5至0.85之间。
CN202221031009.5U 2022-04-29 2022-04-29 包装盒 Active CN217075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1009.5U CN217075130U (zh) 2022-04-29 2022-04-29 包装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1009.5U CN217075130U (zh) 2022-04-29 2022-04-29 包装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5130U true CN217075130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02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31009.5U Active CN217075130U (zh) 2022-04-29 2022-04-29 包装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5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93717B2 (en) Tray pack and packaging structure
JP5382027B2 (ja) 板状体梱包箱及び板状体搬送方法
JP4911276B2 (ja) 板状体梱包箱、板状体搬送方法
US20090302051A1 (en) Cotton wool pad dispenser
US4062448A (en) Support member for shrink wrapped articles
CN217075130U (zh) 包装盒
US20100032336A1 (en) Package member
US5433318A (en) Hinge-lid pack for stick-shaped articles, especially cigarettes
JP5827459B2 (ja) 包装用箱
US5577616A (en) Cushioning package for transporting or stor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JP5593155B2 (ja) 包装用箱
JP4786951B2 (ja) 収容箱
CN211869951U (zh) 一种包装箱
JP3122703U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載置盤
JP6874263B2 (ja) 緩衝材及び緩衝材を用いた梱包方法
CN112896754B (zh) 缓冲包装组件
JP4274641B2 (ja) 棒状又は竿状製品の梱包ケース
CN211919290U (zh) 一种悬空包装箱
CN213036229U (zh) 一种便于搬运的包装纸箱
CN219970364U (zh) 一种方便堆放拿取的盒内托
CN220949124U (zh) 一种多层次包装盒
JP3230134U (ja) 保持材
CN210311420U (zh) 一种电池组包装箱
CN218807339U (zh) 一种容积可调的收纳纸盒
CN220701785U (zh) 一种具有内部防抖结构的礼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