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6046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6046U
CN217066046U CN202220695743.5U CN202220695743U CN217066046U CN 217066046 U CN217066046 U CN 217066046U CN 202220695743 U CN202220695743 U CN 202220695743U CN 217066046 U CN217066046 U CN 217066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top
cover
stopping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957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封时广
徐扬广
王本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957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6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6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6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包括外壳以及可取放地设置在外壳内的内锅,内锅包括锅体以及设置在锅体上的内锅把手;上盖,可开合地盖设于内锅;其中,上盖与内锅把手之间设置有止开结构。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在有压状态下无法将内锅从煲体内取出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包括煲体以及设置在煲体上的上盖,上盖能够使煲体内形成密闭的烹饪腔进而对食物进行压力烹饪。
在相关技术中,上盖与煲体之间设置有止开结构,利用止开结构能够限制上盖从煲体上打开,避免电压力锅在有压状态下开盖。
但是,由于上盖与煲体之间设置有止开结构,烹饪器具在有压状态下无法将内锅从煲体内取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在有压状态下无法将内锅从煲体内取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包括外壳以及可取放地设置在外壳内的内锅,内锅包括锅体以及设置在锅体上的内锅把手;上盖,可开合地盖设于内锅;其中,上盖与内锅把手之间设置有止开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上盖。由于止开结构设置在上盖与内锅的内锅把手之间,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下的情况下,能够将上盖和内锅同时从煲体上取下。并且,由于止开结构的存在,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的情况下,利用止开结构能够限制上盖打开,避免烹饪器具在有压状态下开盖,从而能够提升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上盖包括盖体以及设置于盖体的止开杆和止开阀,止开杆沿盖体的径向可移动地设置,止开杆具有止开孔,止开阀可上下浮动地穿设于止开孔,止开结构设置在止开杆和内锅把手之间。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的情况下,止开阀在烹饪腔的压力的作用下会上浮,使得止开阀与止开杆的止开孔止开配合,此时止开杆无法沿盖体的径向移动,即上盖无法相对煲体转动,上盖无法在有压状态下打开。在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止开阀会下浮,此时止开阀不会与止开杆止开配合,即上盖能够顺利相对煲体转动,上盖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打开。将止开结构设置在止开杆和内锅把手之间,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的情况下,止开杆无法相对盖体移动,也就是说止开杆无法相对内锅把手移动,使得止开结构在有压状态下处于止开的状态。在烹饪器具的压力降低之后,止开杆能够相对内锅把手移动,使得止开结构切换至解锁的状态,进而使上盖能够顺利打开。
进一步地,止开结构包括:止开导柱,设置于止开杆,止开导柱向下穿出盖体;止开槽,设置于内锅把手,止开导柱具有与止开槽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以及能够脱出止开槽的解锁状态。在止开导柱与止开槽处于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时,止开导柱无法从止开槽内脱出,使得上盖无法相对煲体转动,也就是说上盖无法在有压状态下开盖。在止开导柱处于能够脱出止开槽的解锁状态时,止开导柱可以从止开槽内脱出,使得上盖可以相对煲体转动,也就是说上盖可以在无压状态下开盖。
进一步地,止开槽设置在内锅把手的上端面,止开槽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二槽段的一端与第一槽段相连通,第二槽段的另一端贯穿内锅把手的侧壁,第二槽段设置有与止开导柱止开配合的限位凸台。在止开导柱与止开槽处于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时,若转动上盖,则止开导柱会沿着煲体的周向在止开槽内移动,但由于第二槽段设置有与止开导柱止开配合的限位凸台,当止开导柱移动至与限位凸台相抵接的位置时,上盖无法继续相对煲体转动,也就是说上盖无法在有压状态下开盖。
进一步地,第一槽段包括容纳段和导向段,导向段的第一端与容纳段相连通,导向段的第二端与第二槽段相连通,导向段的与限位凸台相对的侧壁为止开导向面,止开导向面的两端分别与容纳段和第二槽段的侧壁圆滑过渡,在导向段的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止开导向面朝向远离限位凸台的方向延伸。在上盖由解锁位置转动至锁定位置时,上盖上的止开导柱会首先通过第二槽段进入止开槽内,然后止开导柱沿着导向段的止开导向面继续向止开槽的内部移动,直至止开导柱移动至容纳段内。在止开导柱与止开槽处于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时,止开阀上浮并与止开杆止开配合,止开杆无法相对上盖移动,若转动上盖,则止开导柱会沿着煲体的周向在止开槽内移动,当止开导柱移动至与限位凸台相抵接的位置时,上盖无法继续相对煲体转动,也就是说上盖无法在有压状态下开盖。在止开导柱处于能够脱出止开槽的解锁状态时,也就是说烹饪腔内的压力降低之后,止开阀下浮,此时止开杆能够沿上盖的径向移动,若转动上盖,则止开导柱会沿着止开导向面向外移动,直至止开导柱移出止开槽。在此过程中,止开导柱不会与限位凸台发生接触,止开导柱能够顺利移出止开槽,实现上盖的顺利开盖。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止开杆相抵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盖体相抵接。在复位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止开杆能够复位至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外壳的上端设置有把手座,把手座具有放置槽,内锅把手伸入放置槽内,把手座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与止开槽相连通的避让缺口。利用把手座能够对内锅把手进行容纳,便于内锅把手的放置并起到装配定位的作用。在上盖由解锁位置转动至锁定位置时,上盖上的止开导柱会通过避让缺口进入止开槽内。避让缺口起到避让止开导柱的作用,在止开导柱进入止开槽内的过程中,把手座不会干涉止开导柱移动。
进一步地,上盖的侧壁上具有与内锅把手相对设置的上盖把手,止开导柱向下穿出上盖把手。通过设置上盖把手,在将上盖盖设到煲体上之后,上盖把手与内锅把手对齐,能够提升烹饪器具的一体性。
进一步地,内锅的上端间隔设置有两个内锅把手,止开槽设置在其中一个内锅把手上。通过设置两个内锅把手,便于将内锅从煲体内取出。
进一步地,盖体包括遮挡盖以及位于遮挡盖的下方的扣合盖,扣合盖具有盖牙,内锅具有与盖牙相配合的锅牙,止开阀可上下浮动地设置于扣合盖,止开杆可移动地设置在遮挡盖和扣合盖之间;和/或,烹饪器具还包括限压阀,限压阀设置于盖体。在上盖位于锁定位置时,盖牙与锅牙相锁合,以实现上盖与煲体的锁定。在上盖位于解锁位置时,盖牙与锅牙相分离,以实现上盖与煲体的解锁。利用限压阀能够将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维持在较高的压力状态下,从而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压力烹饪。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煲体;11、外壳;12、内锅;121、锅体;122、内锅把手;123、锅牙;13、把手座;131、避让缺口;
20、上盖;21、盖体;22、止开杆;23、止开阀;24、上盖把手;25、遮挡盖;26、扣合盖;261、盖牙;
31、止开导柱;32、止开槽;321、第一槽段;3211、容纳段;3212、导向段;3213、止开导向面;322、第二槽段;323、限位凸台;
40、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和上盖20,煲体10包括外壳11以及可取放地设置在外壳11内的内锅12,上盖20可开合地盖设于内锅12。利用上盖20能够将内锅12的烹饪腔进行密封,进而能够利用烹饪器具进行压力烹饪。在本实施例中,内锅12包括锅体121以及设置在锅体121上的内锅把手122,上盖20与内锅把手122之间设置有止开结构。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止开结构设置在上盖20与内锅12的内锅把手122之间,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下的情况下,能够将上盖20和内锅12同时从煲体10上取下。并且,由于止开结构的存在,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的情况下,利用止开结构能够限制上盖20打开,避免烹饪器具在有压状态下开盖,从而能够提升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1至图3所示,上盖20包括盖体21以及设置于盖体21的止开杆22和止开阀23,止开杆22沿盖体21的径向可移动地设置,止开杆22具有止开孔,止开阀23可上下浮动地穿设于止开孔,止开结构设置在止开杆22和内锅把手122之间。
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的情况下,止开阀23在烹饪腔的压力的作用下会上浮,使得止开阀23与止开杆22的止开孔止开配合,此时止开杆22无法沿盖体21的径向移动,即上盖20无法相对煲体10转动,上盖20无法在有压状态下打开。
在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止开阀23会下浮,此时止开阀23不会与止开杆22止开配合,即上盖20能够顺利相对煲体10转动,上盖20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打开。
将止开结构设置在止开杆22和内锅把手122之间,在烹饪器具处于有压状态的情况下,止开杆22无法相对盖体21移动,也就是说止开杆22无法相对内锅把手122移动,使得止开结构在有压状态下处于止开的状态。在烹饪器具的压力降低之后,止开杆22能够相对内锅把手122移动,使得止开结构切换至解锁的状态,进而使上盖20能够顺利打开。
如图1和图2所示,止开结构包括止开导柱31和止开槽32,止开导柱31设置于止开杆22,止开导柱31向下穿出盖体21,止开槽32设置于内锅把手122,止开导柱31具有与止开槽32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以及能够脱出止开槽32的解锁状态。
在止开导柱31与止开槽32处于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时,止开导柱31无法从止开槽32内脱出,使得上盖20无法相对煲体10转动,也就是说上盖20无法在有压状态下开盖。在止开导柱31处于能够脱出止开槽32的解锁状态时,止开导柱31可以从止开槽32内脱出,使得上盖20可以相对煲体10转动,也就是说上盖20可以在无压状态下开盖。
如图2所示,止开槽32设置在内锅把手122的上端面,止开槽32包括第一槽段321和第二槽段322,第二槽段322的一端与第一槽段321相连通,第二槽段322的另一端贯穿内锅把手122的侧壁,第二槽段322设置有与止开导柱31止开配合的限位凸台323。
在止开导柱31与止开槽32处于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时,若转动上盖20,则止开导柱31会沿着煲体10的周向在止开槽32内移动,但由于第二槽段322设置有与止开导柱31止开配合的限位凸台323,当止开导柱31移动至与限位凸台323相抵接的位置时,上盖20无法继续相对煲体10转动,也就是说上盖20无法在有压状态下开盖。
具体地,第一槽段321包括容纳段3211和导向段3212,导向段3212的第一端与容纳段3211相连通,导向段3212的第二端与第二槽段322相连通,导向段3212的与限位凸台323相对的侧壁为止开导向面3213,止开导向面3213的两端分别与容纳段3211和第二槽段322的侧壁圆滑过渡,在导向段3212的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止开导向面3213朝向远离限位凸台323的方向延伸。
在上盖20由解锁位置转动至锁定位置时,上盖20上的止开导柱31会首先通过第二槽段322进入止开槽32内,然后止开导柱31沿着导向段3212的止开导向面3213继续向止开槽32的内部移动,直至止开导柱31移动至容纳段3211内。
在止开导柱31与止开槽32处于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时,止开阀23上浮并与止开杆22止开配合,止开杆22无法相对上盖20移动,若转动上盖20,则止开导柱31会沿着煲体10的周向在止开槽32内移动,当止开导柱31移动至与限位凸台323相抵接的位置时,上盖20无法继续相对煲体10转动,也就是说上盖20无法在有压状态下开盖。
在止开导柱31处于能够脱出止开槽32的解锁状态时,也就是说烹饪腔内的压力降低之后,止开阀23下浮,此时止开杆22能够沿上盖20的径向移动,若转动上盖20,则止开导柱31会沿着止开导向面3213向外移动,直至止开导柱31移出止开槽32。在此过程中,止开导柱31不会与限位凸台323发生接触,止开导柱31能够顺利移出止开槽32,实现上盖20的顺利开盖。
如图3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复位弹簧40,复位弹簧40的一端与止开杆22相抵接,复位弹簧40的另一端与盖体21相抵接。在复位弹簧4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止开杆22能够复位至初始位置。
如图1所示,外壳11的上端设置有把手座13,把手座13具有放置槽,内锅把手122伸入放置槽内,把手座13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与止开槽32相连通的避让缺口131。
利用把手座13能够对内锅把手122进行容纳,便于内锅把手122的放置并起到装配定位的作用。
在上盖20由解锁位置转动至锁定位置时,上盖20上的止开导柱31会通过避让缺口131进入止开槽32内。避让缺口131起到避让止开导柱31的作用,在止开导柱31进入止开槽32内的过程中,把手座13不会干涉止开导柱31移动。
如图1和图4所示,上盖20的侧壁上具有与内锅把手122相对设置的上盖把手24,止开导柱31向下穿出上盖把手24。通过设置上盖把手24,在将上盖20盖设到煲体10上之后,上盖把手24与内锅把手122对齐,能够提升烹饪器具的一体性。
其中,内锅12的上端间隔设置有两个内锅把手122,止开槽32设置在其中一个内锅把手122上。通过设置两个内锅把手122,便于将内锅12从煲体10内取出。
如图1至图4所示,盖体21包括遮挡盖25以及位于遮挡盖25的下方的扣合盖26,扣合盖26具有盖牙261,内锅12具有与盖牙261相配合的锅牙123,止开阀23可上下浮动地设置于扣合盖26,止开杆22可移动地设置在遮挡盖25和扣合盖26之间。在上盖20位于锁定位置时,盖牙261与锅牙123相锁合,以实现上盖20与煲体10的锁定。在上盖20位于解锁位置时,盖牙261与锅牙123相分离,以实现上盖20与煲体10的解锁。
其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限压阀,限压阀设置于盖体21。利用限压阀能够将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维持在较高的压力状态下,从而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压力烹饪。
在本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包括电压力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10),包括外壳(11)以及可取放地设置在所述外壳(11)内的内锅(12),所述内锅(12)包括锅体(121)以及设置在所述锅体(121)上的内锅把手(122);
上盖(20),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内锅(12);
其中,所述上盖(20)与所述内锅把手(122)之间设置有止开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0)包括盖体(21)以及设置于所述盖体(21)的止开杆(22)和止开阀(23),所述止开杆(22)沿所述盖体(21)的径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止开杆(22)具有止开孔,所述止开阀(23)可上下浮动地穿设于所述止开孔,所述止开结构设置在所述止开杆(22)和所述内锅把手(12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开结构包括:
止开导柱(31),设置于所述止开杆(22),所述止开导柱(31)向下穿出所述盖体(21);
止开槽(32),设置于所述内锅把手(122),所述止开导柱(31)具有与所述止开槽(32)止开配合的止开状态以及能够脱出所述止开槽(32)的解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开槽(32)设置在所述内锅把手(122)的上端面,所述止开槽(32)包括第一槽段(321)和第二槽段(322),所述第二槽段(3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段(321)相连通,所述第二槽段(322)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内锅把手(122)的侧壁,所述第二槽段(322)设置有与所述止开导柱(31)止开配合的限位凸台(3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段(321)包括容纳段(3211)和导向段(3212),所述导向段(3212)的第一端与所述容纳段(3211)相连通,所述导向段(32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槽段(322)相连通,所述导向段(3212)的与所述限位凸台(323)相对的侧壁为止开导向面(3213),所述止开导向面(3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段(3211)和所述第二槽段(322)的侧壁圆滑过渡,在所述导向段(3212)的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止开导向面(3213)朝向远离所述限位凸台(323)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复位弹簧(40),所述复位弹簧(40)的一端与所述止开杆(22)相抵接,所述复位弹簧(40)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21)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的上端设置有把手座(13),所述把手座(13)具有放置槽,所述内锅把手(122)伸入所述放置槽内,所述把手座(13)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止开槽(32)相连通的避让缺口(13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0)的侧壁上具有与所述内锅把手(122)相对设置的上盖把手(24),所述止开导柱(31)向下穿出所述上盖把手(24)。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12)的上端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内锅把手(122),所述止开槽(32)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内锅把手(12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21)包括遮挡盖(25)以及位于所述遮挡盖(25)的下方的扣合盖(26),所述扣合盖(26)具有盖牙(261),所述内锅(12)具有与所述盖牙(261)相配合的锅牙(123),所述止开阀(23)可上下浮动地设置于所述扣合盖(26),所述止开杆(2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遮挡盖(25)和所述扣合盖(26)之间;和/或,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限压阀,所述限压阀设置于所述盖体(21)。
CN202220695743.5U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066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5743.5U CN217066046U (zh)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5743.5U CN217066046U (zh)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6046U true CN217066046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3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95743.5U Active CN217066046U (zh)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6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19279B1 (en) Safety system to prevent the functioning of a blender or food processor if the top of its cup is not in place
KR101610237B1 (ko) 압력밥솥 뚜껑 개폐장치
CN108244998B (zh) 电压力锅
CN108294612B (zh) 具有可互锁的碗状物把手和盖把手的卡扣式压力锅
CN107550253B (zh) 烹饪器具
CN217066046U (zh) 烹饪器具
CN2936065Y (zh) 电热水壶
JP3175743U (ja) 圧力鍋の蓋開閉ロック装置
CN110840237A (zh) 烹饪器具
CN110754926A (zh) 烹饪器具
JPH0321711Y2 (zh)
KR200383128Y1 (ko) 조리용 압력용기의 뚜껑 체결구조
CN217365381U (zh) 烹饪器具
CN217338204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6158364U (zh) 一种新型防盗器遥控器与钥匙一体结构
CN219331319U (zh) 盖体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331323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09736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365382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KR20120133542A (ko) 트레이 록킹해제장치
CN217959734U (zh) 烹饪器具
CN213882839U (zh) 烹饪器具
JP3229318U (ja) 飲料容器
CN204898377U (zh) 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挂烫机
CN217524614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