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2307U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62307U CN217062307U CN202220935455.2U CN202220935455U CN217062307U CN 217062307 U CN217062307 U CN 217062307U CN 202220935455 U CN202220935455 U CN 202220935455U CN 217062307 U CN217062307 U CN 2170623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plate
- battery
- interposer
- hole
- battery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绝缘件;转接片,绝缘件位于盖板和转接片之间;其中,绝缘件朝向转接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转接片朝向绝缘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第一抵压部与加强部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能够压紧转接片,保证转接片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池可以包括盖板、绝缘件以及转接片,转接片可以用于电连接极柱组件和电芯。由于转接片的结构限制,转接片的安装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以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包括:
盖板;
绝缘件;
转接片,绝缘件位于盖板和转接片之间;
其中,绝缘件朝向转接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转接片朝向绝缘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第一抵压部与加强部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绝缘件以及转接片,绝缘件位于盖板和转接片之间。通过在绝缘件朝向转接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转接片朝向绝缘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第一抵压部与加强部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能够压紧转接片,保证转接片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盖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盖板组件,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绝缘件以及转接片,绝缘件位于盖板和转接片之间。通过在绝缘件朝向转接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转接片朝向绝缘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第一抵压部与加强部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能够压紧转接片,保证转接片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一个视角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一个视角的安装状态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安装状态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第三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第四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转接片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转接片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转接片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的转接片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盖板;11、注液孔;12、防爆孔;20、绝缘件;21、支撑部;211、腔体;212、缺口;213、主体段;214、加强段;22、限位部;23、容纳槽;231、气流通道;24、支撑凸起;241、通孔流道;25、第一限位部;26、第二限位部;27、第一抵压部;28、第二抵压部;30、转接片;31、凸起部;32、凹陷部;33、第一连接段;331、流道;332、通孔;333、加强部;34、第二连接段;341、卡接槽;35、转接段;351、第一折痕;352、第二折痕;40、极柱组件;41、翻边部;411、凸起;412、凹槽;50、电芯;51、电芯孔;60、壳体件;70、隔离件;8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18,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10;绝缘件20;转接片30,绝缘件20位于盖板10和转接片30之间;其中,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27,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333,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10、绝缘件20以及转接片30,绝缘件20位于盖板10和转接片30之间。通过在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27,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333,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27能够压紧转接片30,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333,加强部333可以提高转接片30的强度,而将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相接触,不仅可以避免第一抵压部27压坏转接片30,且也可以使得转接片30能够与电芯50可靠接触,在提高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保证转接片30和电芯50的焊接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抵压部27为多个,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可靠接触,使得第一抵压部27能够压紧转接片30,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图16以及图17所示,加强部333为多个,至少两个加强部333交叉设置,以使得一个加强部333同时与至少两个第一抵压部27相接触,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抵压部27能够压紧转接片30,并且可以使得多个第一抵压部27施加到加强部333上的力大致平衡。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6以及图17所示,加强部333为多个,至少两个加强部333交叉设置,以使得一个第一抵压部27同时与至少两个加强部333相接触,从而使得第一抵压部27可靠抵压加强部333,从而压紧转接片30,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抵压部27关于绝缘件20的中点对称设置,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第一抵压部27施加到加强部333上的力大致平衡,避免加强部333出现局部变形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件20的中点可以认为是绝缘件20的中心点,结合图11所示,绝缘件20的中点可以是呈对角的两对第一抵压部27中心点的两个连接线的交点。进一步的,绝缘件20的中点可以认为是绝缘件20中心孔的中心线所通过的点。例如,绝缘件20的周向外表面是一个圆形,则此圆形的圆心可以认为是绝缘件20的中点,或者,绝缘件20的周向外表面是一个矩形时,则矩形的两个对角线的交点可以认为是绝缘件20的中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加强部333凸出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表面设置,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抵压部28,第二抵压部28与转接片30设置有加强部333的表面相接触;其中,第一抵压部27与第二抵压部28间隔设置。第一抵压部27与第二抵压部28可以实现对转接片30的可靠抵压,从而保证转接片30能够与电芯50紧密接触,从而保证转接片30和电芯50的焊接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抵压部28为多个,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第二抵压部28与转接片30设置有加强部333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可靠抵压转接片3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抵压部27压紧加强部333,以使得加强部333变形设置;其中,第一抵压部27的高度与第二抵压部28的高度基本一致,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27能够与加强部333过盈抵压,以此使得加强部333发生变形,从而提高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的接触强度,并且第二抵压部28能够与设置有加强部333的表面形成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抵压部27包括圆台,第二抵压部28包括圆弧段,多个圆台与加强部333可靠接触,而圆弧段能够可靠支撑转接片30。第二抵压部28还可以包括加强筋,加强筋与圆弧段相连接,从而可以提高圆弧段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绝缘件20上可以仅设置有第一抵压部27,第一抵压部27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抵压部27分别抵压加强部333的两端,从而可以可靠抵压转接片30。第一抵压部27可以包括圆弧段和设置于圆弧段上的加强筋。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8所示,加强部333冲压成型,以在转接片30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流道331和加强部333,不仅工艺简单,且可以保证转接片30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8所示,加强部333上设置有通孔332,以供电解液在流道331和通孔332之间流通,通孔332可以避免阻挡电解液的流通,而流道331可以作为电解液的存储空间,使得电解液能够充分浸润到电芯50内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片30的至少部分为对称结构,不仅结构简单,且可以保证转接片30能够具有稳定地受力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盖板组件还包括极柱组件40,极柱组件40设置于盖板10,极柱组件40的一端穿过绝缘件20和转接片30,以使得转接片30固定于绝缘件20与极柱组件40之间;其中,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21,支撑部21与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表面相接触。
通过在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21,且支撑部21与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表面相接触,可以使得支撑部21有效支撑转接片30,即支撑部21向转接片30提供支撑力,从而可以避免转接片30与极柱组件40连接时发生变形,以此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21与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表面相接触,即绝缘件20上的支撑部21能够实现对转接片30的支撑,可以避免转接片30出现变形等问题,也可以使得转接片30可靠抵接于绝缘件20上。而极柱组件40的一端穿过绝缘件20和转接片30,且与转接片30形成连接,由于支撑部21向转接片30提供的支撑力,可以避免极柱组件40和转接片30连接时使得转接片30发生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B所示,极柱组件40的一端凸出盖板10设置,极柱组件40的另一端穿过绝缘件20与转接片30相连接,而转接片30可以与电芯50电连接,从而可以使得极柱组件40能够作为电芯50的一个电极引出端,以此方便后续电池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B和图16所示,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31,极柱组件40穿过凸起部31与转接片30相连接,不仅能够保证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可靠固定,且凸起部31的设置可以加强转接片30的强度,避免由于极柱组件40而发生大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21可以与凸起部31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21与凸起部31所在范围之外的转接片30相接触,即支撑部21可以避让开凸起部31,而是支撑在凸起部31范围之外的转接片30,从而可以避免转接片30发生大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B、图9以及图16所示,转接片30背离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凹陷部32,极柱组件40穿过凸起部31连接于凹陷部32内,凸起部31的设置不仅可以加强转接片30的强度,并且可以形成的凹陷部32可以用于容纳极柱组件40的翻边部41,以此提高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保证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可靠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4所示,支撑部21形成有腔体211,转接片30与腔体211的开口所在端面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支撑部21有效支撑转接片30,从而提高转接片30的稳定性,避免转接片30发现变形。
腔体211的开口所在端面可以认为是支撑部21远离绝缘件20的一端,即腔体211的开口所在端面为支撑部21的自由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B、图11以及图16所示,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31,凸起部31位于腔体211内,从而可以使得转接片30能够有效限位于支撑部21内,支撑部21在实现对转接片30支撑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转接片30进行限位,从而可以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支撑部21上设置有缺口212,不仅可以简化支撑部21的结构,并且可以减轻电池盖板组件的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部22,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间隔设置,限位部22与转接片30的端部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支撑部21有效支撑转接片30,并且限位部22能够实现对转接片30的有效限位,以此提高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
限位部22与转接片30的端部相接触,即限位部22可以实现对转接片30定位,从而可以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精度,并且限位部22也可以实现对转接片30的固定,从而避免转接片30出现移动。
限位部22与转接片30的端部相接触,转接片30的端部可以认为是转接片30的一个自由端,转接片30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使得转接片30的一个自由端与限位部22可靠抵接,从而实现对转接片30的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固定转接片30。
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间隔设置,不仅可以方便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的设置,并且可以在绝缘件20上合理布局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且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间隔设置,也可以增加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之间的转接片30的面积,从而可以有效与转接片30进行解除,也可以避免转接片30小范围受力而引发转接片30局部变形的问题。限位部22位于腔体211的外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22位于缺口212的外侧,腔体211通过缺口212朝向限位部22,即限位部22朝向缺口212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缺口212相重合,以此保证支撑部21有效支撑转接片30,且转接片30的端部可以有效与限位部22相接触,并且可以方便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的成型。
绝缘件20可以一体注塑成型,此时,由于支撑部21上设置有缺口212,限位部22位于缺口212的外侧,可以避免成型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的模具部分较薄的问题,以此保证支撑部21和限位部22的成型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腔体211的中心线方向,缺口212贯通支撑部21,即缺口212的高度可以等于支撑部21的高度,从而可以方便支撑部21的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撑部21包括主体段213和加强段214,主体段213形成有腔体211,加强段214位于腔体211外侧,且与主体段213相连接,从而可以保证支撑部21的结构强度,并且支撑部21的结构也相对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段214为多个,多个加强段214沿主体段213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可以提高支撑部21的结构强度,并且支撑部21的重量也不会过大。
主体段213可以为圆弧段,多个加强段214沿圆弧段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加强段214的结构可以均相一致,或者,多个加强段214中至少两个加强段214的结构可以不相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支撑部21可以仅包括圆弧段,以此简化支撑部21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以及图16所示,转接片30的端部设置有卡接槽341,限位部22卡设于卡接槽341内,从而可以保证转接片30与绝缘件20的可靠接触,并且可以实现对转接片30可靠限位,从而增加转接片30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片30的至少部分为矩形结构,卡接槽341设置于矩形结构,沿矩形结构的宽度方向,卡接槽341与转接片30相对两侧的距离不相一致,即卡接槽341可以偏离转接片30的自由端的中心线设置,转接片30可以是正极转接片,也可以是负极转接片,而卡接槽341偏离转接片30的自由端的中心线设置,可以避免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出现装反的问题,以此保证电池盖板组件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片3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转接段35可以连接第一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4,第二连接段34可以为矩形结构,卡接槽341设置于第二连接段34,第二连接段34设置有卡接槽341的自由端可以认为是矩形结构的宽度方向,即卡接槽341可以偏离第二连接段34的自由端的中心位置设置。电池的电芯50可以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分别通过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与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相连接,相应的,电池也可以保证两个绝缘件20,此时,卡接槽341偏离转接片30的自由端的中心线设置,可以避免出现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装反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片30弯折为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转接段35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4,第一连接段33与转接段35之间形成第一折痕351,第二连接段34与转接段35之间形成第二折痕352。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凸起24,转接片30拉平后,支撑凸起24位于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之间,以在对极柱组件40与第二连接段34进行连接时,转接段35与支撑凸起24相抵接。
通过将转接片30弯折为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第一连接段33与转接段35之间形成第一折痕351,第二连接段34与转接段35之间形成第二折痕352,而极柱组件40与第二连接段34相连接,第一连接段33用于与电芯50电连接,通过在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凸起24,而在转接片30拉平后,支撑凸起24位于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之间,从而可以在对极柱组件40与第二连接段34进行连接时,转接段35与支撑凸起24相抵接,即支撑凸起24能够可靠支撑转接段35,从而可以避免转接段35发生变形,以此在完成极柱组件40与第二连接段34的连接之后,将转接片30按照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弯折为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以此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片30拉平后,可以理解为是转接片30在进行组装时的状态,如图5至图9所示。此时,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大致呈水平状态,从而可以方便第二连接段34与极柱组件40连接,而在第二连接段34与极柱组件40连接过程中,支撑凸起24可以向转接段35提供可靠支撑,避免第二连接段34与极柱组件40连接过程中发生变形,而在完成第二连接段34与极柱组件40连接之后,第一连接段33和转接段35可以沿着第一折痕351弯折,相应的,转接段35和第二连接段34可以沿着第二折痕352弯折,从而形成图5所示的结构。
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可以是在形成转接片30时已经形成的结构,即在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大致呈水平状态时,第一连接段33和转接段35之间就已形成第一折痕351,而转接段35和第二连接段34之间就已形成第二折痕352,从而可以在完成第二连接段34与极柱组件40连接之后,不仅方便弯折转接片30,且可以保证转接片30具有相对唯一的弯折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痕351可以为一个弧形段体,第二折痕352可以为一个弧形段体,以此方便第一连接段33和转接段35弯折,以及转接段35和第二连接段34弯折。弧形段体的开口方向可以根据弯折方向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7以及图9所示,支撑凸起24上设置有通孔流道241;其中,盖板10上设置有注液孔11和防爆孔12中的至少之一,注液孔11和防爆孔12中的至少之一与通孔流道241相对设置。注液孔11与通孔流道241相对设置时,通孔流道241可以用于供电解液通过,从而可以实现电解液的可靠注液,或者,防爆孔12与通孔流道241相对设置时,通孔流道241可以用于供气体通过,从而可以在电池内部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防爆孔12内的防爆阀可以被冲破,以此实现电池的泄压,避免引发安全问题。
注液孔11和防爆孔12中的至少之一与通孔流道241相对设置,即注液孔11和防爆孔12中的至少之一朝向通孔流道2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与通孔流道241相重合。
电解液通过注液孔11向电池内部进行注液时,电解液可以通过通孔流道241可靠注入到电池内部。或者,防爆孔12上设置有防爆阀等防爆结构时,电池内部的气体可以通过通孔流道241排入到防爆阀上,以此保证防爆阀能够被冲破,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形成有容纳槽23,支撑凸起24位于容纳槽23内;其中,容纳槽23的侧壁设置有气流通道231,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内部的其他可以通过气流通道231聚集于容纳槽23内,并且在气体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气体可以通过通孔流道241排入到防爆阀上,以此保证防爆阀能够被冲破,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流通道231与支撑凸起24相邻设置,从而可以使得进入到容纳槽23内的气体可以快速地通过支撑凸起24上的通孔流道241排入到防爆阀上,以此保证防爆阀能够被冲破,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凸起24上可以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通孔流道241,如图13所示,支撑凸起24上可以设置有一个通孔流道241,此时,通孔流道241可以与注液孔11正对设置。如图14所示,支撑凸起24上可以设置有多个通孔流道241,此时,通孔流道241可以与防爆孔12正对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绝缘件20朝向第二连接段34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21,支撑部21与第二连接段34朝向绝缘件20的表面相接触,可以使得支撑部21有效支撑第二连接段34,即支撑部21向转接片30提供支撑力,从而可以避免转接片30与极柱组件40连接时发生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21与第二连接段34朝向绝缘件20的表面相接触,即绝缘件20上的支撑部21能够实现对转接片30的支撑,可以避免转接片30出现变形等问题,也可以使得转接片30可靠抵接于绝缘件2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9所示,第二折痕352朝向绝缘件20的正投影与支撑部21不相重合,即第二折痕352不会支撑于支撑部21上,从而可以避免转接片30占用过多的高度空间,并且也可以使得转接片30拉平后,支撑凸起24位于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之间,从而可以在对极柱组件40与第二连接段34进行连接时,转接段35与支撑凸起24相抵接,即支撑凸起24能够可靠支撑转接段35,从而可以避免转接段35发生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21与支撑凸起24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朝向绝缘件20的正投影与支撑凸起24不相重合,即可以避免第二连接段34与转接段35的长度过大,从而减小转接片30的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转接片30拉平后,第二折痕352位于支撑部21与支撑凸起24之间,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折痕352与支撑部21和支撑凸起24相接触,从而可以降低转接片30的高度占用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痕351与支撑部2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折痕352与支撑部21之间的最小距离,即在转接片30弯折之后,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可以位于支撑凸起24的同一侧,且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可以位于支撑部21的两侧。或者,在转接片30拉平后,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可以位于支撑凸起24的两侧,且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可以位于支撑部21的同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痕351与第二折痕352朝向绝缘件20的正投影分别位于支撑部21的相对两侧,即转接片30弯折之后,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可以形成上下叠置的结构,以此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段35位于第一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4之间;其中,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朝向第一连接段33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投影、第二投影以及第三投影,第二投影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投影相重合,第三投影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投影相重合,即第一连接段33、转接段35以及第二连接段34可以形成上下依次叠置的结构,从而来减小转接片30的空间占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段34的两侧,以固定第二连接段34,且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中的至少之一凸出第二连接段34设置,以与第一连接段33相抵接。
通过在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实现对第二连接段34的固定,且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中的至少之一与第一连接段33相抵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连接段33能够可靠与电芯相连接,提高了转接片30的稳定性,且提高了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以此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段34的两侧,以固定第二连接段34,即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实现了对第二连接段34的限位,从而可以避免转接片30发生转动,并且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中的至少之一与第一连接段33相抵接,进一步提高了转接片30的稳定性,以此避免转接片30发生晃动等问题,并且由于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中的至少之一与第一连接段33相抵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连接段33与电芯50紧密接触,提高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时增大第一连接段33与电芯50的焊接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分别位于转接段35的两侧,以固定转接段35,且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中的至少之一凸出转接段35设置,从而可以使得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实现对第二连接段34和转接段35的限位固定,并且可以使得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中的至少之一抵压第一连接段33。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痕351和第二折痕352分别位于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的相对两端,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能够可靠夹持转接段35和第二连接段34的外表面,从而提高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的夹持能力,保证转接片30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痕351与第一限位部25的最小垂直距离大于第二折痕352与第一限位部25的最小垂直距离,即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可以更加靠近第二折痕352,从而使得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可靠夹持第二连接段34,从而保证第二连接段34能够与极柱组件40可靠固定,而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相对远离第一折痕351,以此保证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夹持于第二连接段34和转接段35的连接位置处,从而提高转接片30的稳定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凸起24与第一折痕351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凸起24与第二折痕352之间的距离,以避免转接段35与支撑凸起24相对设置,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转接段35遮挡通孔流道241,保证通孔流道241可以用于电解液或者气体流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33与支撑凸起24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段33与支撑凸起24间隔设置,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连接段33遮挡通孔流道241,保证通孔流道241可以用于电解液或者气体流通,并且第一连接段33可以对电解液进行阻挡,避免电解液直接冲击电芯5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分别位于支撑部21的两侧,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均与支撑部21间隔设置,在保证支撑部21有效支撑第二连接段34的基础上,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实现对第二连接段34的限位固定。
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均与支撑部21间隔设置,不仅可以方便第一限位部25、第二限位部26以及支撑部21的设置,并且可以在绝缘件20上合理布局第一限位部25、第二限位部26以及支撑部21。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铆接,不仅可以保证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的连接稳定性,且可以方便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柱组件40的另一端凸出盖板10设置,以此方便后续实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片30背离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凹陷部32,极柱组件40穿过转接片30的一端设置有翻边部41,翻边部41形成有凸起411,翻边部41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陷部32内,凸起411凸出凹陷部32设置,凸起411位于翻边部41远离凹陷部32的侧壁的一侧,以使得翻边部41的周向外边缘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陷部32内。
通过在极柱组件40穿过转接片30的一端设置有翻边部41,翻边部41的至少部分位于转接片30的凹陷部32内,且翻边部41形成有凸起411,凸起411位于翻边部41远离凹陷部32的侧壁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翻边部41能够与转接片30紧密接触,以此提高极柱组件40和转接片30的连接强度,从而改善电池盖板组件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极柱组件40穿过转接片30的一端设置有翻边部41,翻边部41可以位于凹陷部32内,从而使得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形成可靠连接。而由于翻边部41形成有凸起411,即在翻边部41与转接片30的凹陷部32形成配合时,可以使得翻边部41的一部分形成凸起411,从而来保证凹陷部32内具有翻边部41的至少部分,以使得翻边部41能够与转接片30紧密接触。
凸起411位于翻边部41远离凹陷部32的侧壁的一侧,以使得翻边部41的周向外边缘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陷部32内,即在弯折翻边部41时,可以使得翻边部41的端部能够位于凹陷部32内,从而来保证翻边部41与凹陷部32的底壁可靠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翻边部41形成有凹槽412,凹槽412形成于翻边部41背离凸起411的一侧,以使得凹槽412位于凹陷部32内,即在翻边部41上形成凸起411的同时可以形成凹槽412,以此方便翻边部41的弯折,并且可以保证翻边部41能够与转接片30紧密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边部41与凹陷部32铆接,以在形成凸起411的同时形成凹槽412,即极柱组件40可以通过翻边铆接实现与转接片30的连接,在翻边铆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翻边部41能够与转接片30紧密接触,可以使得翻边部41上形成凸起411的同时形成凹槽412。
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边部41的周向外边缘与凹陷部32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可以方便翻边部41设置于凹陷部32内,以此提高翻边部41与凹陷部32铆接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间隙的范围为0.1mm-3mm,不仅可以保证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且可以保证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之间具有可靠的过流面积,并且也可以避免翻边部41的周向外边缘折弯于凹陷部32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部41的周向外边缘与凹陷部32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可以是0.1mm、0.2mm、0.3mm、0.5mm、0.6mm、1mm、1.1mm、1.2mm、1.3mm、1.5mm、1.6mm、2mm、2.1mm、2.2mm、2.3mm、2.5mm、2.6mm、2.7mm、2.8mm、2.9mm或者3mm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B、图9以及图16所示,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31,以在转接片30背离绝缘件20的一侧形成凹陷部32,极柱组件40穿设于凸起部31,以使得翻边部41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陷部32内。凸起部31的设置不仅可以加强转接片30的强度,并且可以形成的凹陷部32可以用于容纳极柱组件40的翻边部41,以此提高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保证极柱组件40与转接片30可靠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片30可以靠近盖板10的注液孔11设置,此时,由于通孔332的设置,可以避免转接片30阻挡电解液注入到电芯50内部。转接片30可以远离盖板10的注液孔11设置,此时,流道331可以作为电解液的存储空间,并且通过通孔332进行可靠流动,以此使得电解液能够充分浸润到电芯50内部。
转接片30可以是正极转接片,即正极转接片可以连接电芯50的正极极耳和正极极柱组件,转接片30可以是负极转接片,即负极转接片可以连接电芯50的正负极耳和负极极柱组件。负极转接片可以靠近盖板10的注液孔11设置,正极转接片可以远离盖板10的注液孔11设置,或者,负极转接片可以远离盖板10的注液孔11设置,正极转接片可以靠近盖板10的注液孔11设置。
电芯50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需要通过两个电极引出部进行充电和放电,此时,电极引出部可以是盖板10,例如,极耳与盖板10电连接,或者,电极引出部可以是极柱组件40,例如,极耳与极柱组件40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8所示,通孔332设置于加强部333。加强部333的设置可以保证转接片30的结构强度,以此避免转接片30与电芯50能够形成可靠的电连接,并且也可以方便形成流道33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8所示,流道331为多个,通孔332为多个,流道33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332,从而可以保证电解液能够通过通孔332在流道331和电池壳体内部进行流通,以此保证电解液能够可靠浸润电芯50的内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流道331的两端均位于转接片30的周向外边缘,即电解液也可以通过流道331的两端流出电解液,从而使得电解液不仅能够通过通孔332流出或者流入到流道331内,且也可以通过流道331的两端流出或者流入到流道331内。
流道331的两端均位于转接片的周向外边缘可以认为:流道33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由转接片30的周向外边缘的一端延伸至转接片30的周向外边缘的另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流道331交叉设置,从而可以使得电解液在各个流道331中形成可靠流通。如图15和图18所示,流道331可以是两个,两个流道331交叉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片30为一体式设置,不仅成型方便,并且可以保证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4分别连接电芯50和极柱组件40,第一连接段33朝向电芯50的一侧设置有流道331,第一连接段33上设置有通孔332,从而可以使得电解液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段33进行流通,以此实现电解液对电芯50的浸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33为对称结构,不仅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且可以使得第一连接段33能够与电芯50形成可靠连接,也可以避免出现第一连接段33受力不均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暴露第一投影上通孔投影的至少部分,以此避免转接段35和第二连接段34完成遮挡第一连接段33上的通孔332,从而可以方便电解液在通孔332内进行流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转接片30的相对两个大表面分别用于连接电芯和电极引出部;其中,转接片为对称结构,不仅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且可以使得转接片30能够与电芯50形成可靠连接,也可以避免出现转接片30受力不均的问题。
结合图17和图18所示,转接片30可以仅包括一个类似第一连接段33的结构,而转接片30上可以设置有流道331、通孔332以及加强部333。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片30可以是负极转接片,负极转接片可以连接电芯50的正负极耳和负极极柱组件,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转接片30可以是负极转接片。转接片30可以是正极转接片,正极转接片可以连接电芯50的正极极耳和正极极柱组件,如图17和图18所示的转接片30可以是正极转接片。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图15和图16所示的转接片30可以是正极转接片,图17和图18所示的转接片30可以是负极转接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电池盖板组件还包括隔离件70和密封件80,隔离件70设置于极柱组件40和盖板10的上表面之间,并且隔离件70凸出盖板10设置,从而可以包覆极柱组件40的一部分。密封件80设置于极柱组件40和盖板10之间,从而实现对极柱组件40和盖板10的可靠密封,并且可以起到绝缘作用。隔离件70可以是塑胶件、橡胶件等绝缘材质制备而成的结构。密封件80可以是密封圈。绝缘件20液可以是塑胶件、橡胶件等绝缘材质制备而成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盖板组件为圆柱电池盖板组件,以此用于形成圆柱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盖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盖板组件,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10、绝缘件20以及转接片30,绝缘件20位于盖板10和转接片30之间。通过在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27,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333,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27能够压紧转接片30,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电芯50,电芯50包括电芯孔51,转接片30与电芯50相连接,转接片30的流道331朝向电芯50设置,以用于存储电解液;其中,电芯孔51朝向流道3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与流道331相重合,以此使得电芯孔51内的电解液能够流入到流道331内进行存储,使得电解液能够充分浸润到电芯50内部,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孔332为多个,多个通孔332中的至少一个与电芯孔51正对设置,即电解液可以由通孔332排入到电芯孔51内,从而提高电解液对电芯50的浸润能力,或者,电芯孔51内排出的电解液可通过通孔332进行流通。
多个通孔332中的至少一个与电芯孔51正对设置,即通孔332朝向电芯孔5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电芯孔51相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排除多个通孔332均不与电芯孔51正对设置,多个通孔332朝向电芯孔5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电芯孔51均不相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电池壳体,电芯50设置于电池壳体内,电池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11,注液孔11的至少部分与转接片30相对设置,注液孔11可以用于向电池内部进行注液。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液孔11朝向通孔33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与通孔332相重合,从而可以使得电解液能够由注液孔11排入到电池内部之后,电解液可以快速进入到通孔332,以此实现对电芯50快速浸润。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液孔11朝向通孔33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通孔332不相重合,即由注液孔11排入到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可以首先冲击转接片30,而不是直接由通孔332排入到电芯50上,转接片30可以对电解液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在电芯50上形成较大的冲击,从而可以避免电解液冲击掉电芯50上的活性物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壳体可以包括壳体件和盖板,盖板可以是一个,壳体件可以包括一个开口,盖板连接于壳体件的开口处。盖板和壳体件可以焊接或者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例如,盖板和壳体件可以铆接。注液孔11可以设置在盖板上,或者注液孔11可以设置在壳体件与盖板相对的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了例中,如图1至图4A所示,电池还包括两个极柱组件40,电池壳体包括:壳体件60;盖板10,盖板10为两个,两个盖板10分别连接于壳体件60的相对两端,至少一个盖板10上设置有注液孔11;其中,两个极柱组件40分别设置于两个盖板10上,至少一个极柱组件40通过转接片30与电芯50相连接。两个盖板1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极柱组件40,以此使得极柱组件40可以作为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从而可以方便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两个极柱组件40可以分别为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的结构可以相一致,或者,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的结构可以不相一致。相应的,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的材料可以相一致,或者,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的材料可以不相一致。电芯50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与正极极柱组件和负极极柱组件电连接。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两个盖板10上均设置有极柱组件40,一个盖板10上设置有注液孔11,另一个盖板10上设置有防爆孔12。
需要明的是,电池包括电芯50和电解质,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芯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电极、分隔物以及第二电极。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可以互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涂布活性物质。分隔物可以为隔膜,电芯孔51可以是在卷绕形成电芯时形成的,如电芯孔51可以是卷芯孔。当然在层压形成电芯时形成也可以形成电芯孔51,例如,在层压形成电芯的过程中放置一个模具,在完成电芯堆叠后将模具取出,从而也可以形成一个孔。此处的电芯孔51重点在于说明电芯50的内部具有一个空腔结构,从而可以通过此空腔结构进行电解液的注入,因此可以避免电解液冲击电极上的活性物质的风险,以改善电池的性能。电芯孔51的孔壁可以由隔膜形成,电解液注入电芯孔51可以避免电解液直接冲刷电芯导致掉料,同时电解液通过电芯孔51进入到电芯内部,使得电解液快速并充分浸润电芯50。电芯孔51可以是圆孔、或者矩形孔,此处不作限定。盖板10上的注液孔11可以与电芯孔51正对设置,或者,盖板10上的注液孔11可以与电芯孔51错位设置,注液孔11可以是圆孔或者矩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的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10、绝缘件20以及转接片30,绝缘件20位于盖板10和转接片30之间。通过在绝缘件20朝向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27,转接片30朝向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333,第一抵压部27与加强部333相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抵压部27能够压紧转接片30,保证转接片30的安装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组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为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电池可以是方形电池,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端板和侧板,端板和侧板用于固定多个电池。电池可以是圆柱电池,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托架,电池可以固定于托架上。
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和箱体,箱体用于固定多个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包括电池,电池可以为多个,多个电池设置于箱体内。其中,多个电池可以形成电池模组后安装于箱体内。或者,多个电池可以直接设置在箱体内,即无需对多个电池进行成组,利用箱体对多个电池进行固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10);
绝缘件(20);
转接片(30),所述绝缘件(20)位于所述盖板(10)和所述转接片(30)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件(20)朝向所述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压部(27),所述转接片(30)朝向所述绝缘件(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部(333),所述第一抵压部(27)与所述加强部(333)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压部(27)为多个,所述加强部(333)为多个,至少两个所述加强部(333)交叉设置,以使得一个所述第一抵压部(27)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加强部(333)相接触,或者,一个所述加强部(333)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抵压部(27)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抵压部(27)关于所述绝缘件(20)的中点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333)凸出所述转接片(30)朝向所述绝缘件(20)的表面设置,所述绝缘件(20)朝向所述转接片(3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抵压部(28),所述第二抵压部(28)与所述转接片(30)设置有所述加强部(333)的表面相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抵压部(27)与所述第二抵压部(28)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压部(28)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压部(27)压紧所述加强部(333),以使得所述加强部(333)变形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抵压部(27)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抵压部(28)的高度基本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压部(27)包括圆台,所述第二抵压部(28)包括圆弧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333)冲压成型,以在所述转接片(30)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流道(331)和所述加强部(333),所述加强部(333)上设置有通孔(332),以供电解液在所述流道(331)和所述通孔(332)之间流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盖板组件为圆柱电池盖板组件。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35455.2U CN217062307U (zh) | 2022-04-20 | 2022-04-20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35455.2U CN217062307U (zh) | 2022-04-20 | 2022-04-20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62307U true CN217062307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73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35455.2U Active CN217062307U (zh) | 2022-04-20 | 2022-04-20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623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0910A1 (zh) * | 2022-07-28 | 2024-02-0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2022
- 2022-04-20 CN CN202220935455.2U patent/CN2170623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0910A1 (zh) * | 2022-07-28 | 2024-02-0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062304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
CN217086732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
CN110880566B (zh) | 电池 | |
CN217062312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
KR102507879B1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JP4559566B2 (ja) | 角形密閉式電池 | |
CN216850226U (zh) | 电池组 | |
CN216958263U (zh) |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6958265U (zh) |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组 | |
CN114421101A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5771305U (zh) | 电芯盖板、电芯和动力电池 | |
CN114497904A (zh) | 电池的装配方法及电池 | |
CN219180738U (zh) |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 |
CN217062307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
CN217086831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
CN114639926A (zh) | 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 |
CN114388990A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9476835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7086729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 |
CN217086820U (zh) | 转接片及电池 | |
CN217086649U (zh) | 电池 | |
CN216793949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7881827U (zh) | 电池 | |
CN216980824U (zh) | 电池 | |
CN217086828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