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1923U - 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61923U CN217061923U CN202220434768.XU CN202220434768U CN217061923U CN 217061923 U CN217061923 U CN 217061923U CN 202220434768 U CN202220434768 U CN 202220434768U CN 217061923 U CN217061923 U CN 2170619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terminal
- auxiliary
- contactor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线圈绕组、屏蔽壳、辅助开关和动触组件;线圈绕组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启动线圈和保持线圈,所述启动线圈与所述保持线圈相并联;屏蔽壳盖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其上装设有两个静触头;辅助开关安装在所述屏蔽壳上并与所述启动线圈串联;动触组件容纳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屏蔽壳合围形成的腔室内,所述动触组件能够在所述线圈绕组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向上运动与两个所述静触头吸合并同时驱动所述辅助开关断开。该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采用机械切换双线圈工作模式,使接触器能以较大功率启动,并以较小功率保持吸合,达到节能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切换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接触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直流接触器一般包括有五大部分,分别是电磁部分、运动部分、接触部分、灭弧部分以及安装部分。电磁部分负责把电能转化成动能;运动部分负责电磁部分与接触部分之间的连接;接触部分负责接触器通断的执行;灭弧部分负责熄灭接触部分断开时产生的电弧;安装部分负责提供用户装配位置。其中,在部分直流接触器中,接触部分包括有主接触部分与辅助接触部分,辅助接触部分用以控制通断小电流,控制运行信号指示。随着光伏太阳能等产业的发展,电能传输功率与日俱增,对直流接触器中线圈需要启动的功率要求也越来越大,导致线圈能耗增加,线圈温升显著提高,超过产品耐温等级。
目前,现有直流接触器普遍采用PWM直接降低线圈电压或者采用PCBA切换启动线圈的方式,虽然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但是两种方式都无法避免使用线路板,会增加接触器的生产成本;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线路板上的IC与MOS管频频失效,产品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采用双线圈方式,启动时启动线圈与保持线圈同时工作,能以较大功率使得接触器吸合,并且在吸合的同时能够推动辅助开关断开,使启动线圈停止,保持线圈继续工作,接触器能以较小功率继续工作,达到节能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切换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包括:
壳体;
线圈绕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线圈绕组包括启动线圈和保持线圈,所述启动线圈与所述保持线圈相并联;
屏蔽壳,盖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屏蔽壳上装设有两个静触头;
辅助开关,安装在所述屏蔽壳上并与所述启动线圈串联;
动触组件,容纳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屏蔽壳合围形成的腔室内,所述动触组件能够在所述线圈绕组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向上运动与两个所述静触头吸合并同时驱动所述辅助开关断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开关为常闭型开关,包括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与所述辅助静簧片的一端保持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屏蔽壳上位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端下方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绝缘推杆,所述绝缘推杆的一端伸入所述屏蔽壳内并置于所述动触组件的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绕组设置有第一端子a、第二端子b和公共端子c,所述启动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公共端子c和所述第一端子a上,所述保持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公共端子c和所述第二端子b上,所述辅助开关的两端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a和所述第二端子b之间,所述公共端子c和所述第二端子b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静簧片以及所述辅助动簧片分别通过两个导电片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a和所述第二端子b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导电片均采用铜板一体冲压成型,且其两端均设置有带孔的焊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导电片的中部以注塑方式包覆有一层绝缘护套并连接成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设置有启动线圈、保持线圈以及常闭型的辅助开关,通过将辅助开关串联在启动线圈上再与保持线圈并联,当线圈绕组通电时,启动线圈与保持线圈同时工作,使动触组件与两个静触头吸合并同时驱动辅助开关断开,使启动线圈停止,保持线圈继续工作,进而接触器以较小功率工作,达到节能的目的;
2、辅助开关具有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接触器吸合时通过绝缘推杆推动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簧片分离,接触器断开时辅助动簧片通过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与辅助静簧片保持接触,本申请采用该机械切换方式,无需在接触器内使用线路板,从而杜绝因线路板上元器件失效所导致接触器故障的风险,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切换可靠性高;
3、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分别通过两个导电片与线圈绕组上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连接,两个导电片的中部以注塑方式包覆有一层绝缘护套并连接成一体结构,用于确保导电片与高压端良好的绝缘性能,并且可避免导电片变形,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去除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辅助开关及绝缘推杆与屏蔽壳组装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圈绕组与辅助开关连接的电路原理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壳体; 2——启动线圈;
3——保持线圈; 4——屏蔽壳;
5——静触头; 6——辅助开关;
601——辅助动簧片; 602——辅助静簧片;
7——动触组件; 8——绝缘推杆;
9——导电片; 901——焊盘;
10——绝缘护套; a——第一端子;
b——第二端子; c——公共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1、线圈绕组、屏蔽壳4、两个静触头5、辅助开关6和动触组件7。
壳体1为磁壳,其外部套装有接触器外壳体,起到防护以及方便用户装配的作用。线圈绕组设于壳体1内,线圈绕组包括线圈骨架、启动线圈2和保持线圈3,启动线圈2和保持线圈3相并联且同轴绕设在线圈骨架上,启动线圈2设置于保持线圈3的内侧。屏蔽壳4盖设在壳体1的顶部,两个静触头5对称固定在屏蔽壳4上,且其下端均伸入屏蔽壳4内部。辅助开关6安装在屏蔽壳4的顶部并与启动线圈2串联,其中辅助开关6为常闭型开关。动触组件7容纳在壳体1与屏蔽壳4合围形成的腔室内,动触组件7包括铁芯、推杆组件和抗短路接触片组件。线圈骨架具有中空内腔,并在中空内腔固定装设有导磁筒,铁芯可上下滑动安装在导磁筒内,推杆组件一端连接在铁芯上,另一端与抗短路接触片组件连接。
当线圈绕组通电时,启动线圈2与保持线圈3同时工作,此时启动线圈2与保持线圈3为并联工作,阻值小,启动电流大,在壳体1内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铁芯受到该磁场的作用力向上运动,并通过推杆组件推动抗短路接触片组件跟随向上运动,使得抗短路接触片组件中的接触片与两个静触头5吸合,并同时由抗短路接触片组件驱动辅助开关6断开,使启动线圈2停止,保持线圈3继续工作,进而接触器以较小功率继续工作,达到节能的目的。
参阅图4,辅助开关6包括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辅助动簧片601和辅助静簧片602,辅助动簧片601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与辅助静簧片602的一端保持接触。具体的,辅助动簧片601的一端和辅助静簧片602的一端均固定限位在屏蔽壳4靠近外周位置,并处于接触器上与三个接线端子相对的一侧;辅助动簧片601的另一端和辅助静簧片602的另一端延伸至屏蔽壳4的中部,使得辅助动簧片601和辅助静簧片602呈V型分布。辅助动簧片601在靠近其另一端处朝向辅助静簧片602延伸出一个接触部,该接触部弹性搭接在辅助静簧片602的另一端顶部。
参阅图2和图4,屏蔽壳4位于中部凹设有限位槽,该限位槽内容纳有可上下活动的绝缘推杆8,辅助动簧片601的另一端延伸至该限位槽并处于绝缘推杆8的正上方。绝缘推杆8的下端贯穿伸入屏蔽壳4内并置于动触组件7的正上方。当线圈绕组通电使动触组件7向上运动与两个静触头5吸合时,动触组件7的抗短路接触片组件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推动绝缘推杆8跟随向上移动,通过绝缘推杆8将辅助动簧片601向上顶开,绝缘推杆8发生弹性变形使接触部与辅助静簧片602分离,进而断开启动线圈2工作回路,保持线圈3继续工作,使接触器保持吸合状态。当线圈绕组断电后,动触组件7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进行复位,辅助动簧片601在自身弹性作用力下恢复初始位置保持与辅助静簧片602接触。本申请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无需在接触器内使用线路板,从而杜绝因线路板上元器件失效所导致接触器故障的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并且采用机械切换可靠性高。
参阅图3和图5,线圈绕组的一侧设置有三个接线端子,分别为第一端子a、第二端子b和公共端子c,启动线圈2的两端分别电连接在公共端子c和第一端子a上,保持线圈3的两端分别电连接在公共端子c和第二端子b上,辅助开关6的两端分别电连接在第一端子a和第二端子b之间,公共端子c和第二端子b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本实施例中辅助开关6的电连接结构具体是采用辅助动簧片601通过一个导电片9电连接在第一端子b上以及辅助静簧片602通过另一个导电片9电连接在第二端子a上。具体的,屏蔽壳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陶瓷片,两个导电片9均设置在陶瓷片的顶部并位于两个静触头5之间。两个导电片9各自的一端分别通过导线贯穿陶瓷片电连接在辅助动簧片601的一端及辅助静簧片602的一端上,同时两个导电片9的该端部作为引出端与外部控制器连接,用于向控制器反馈信号,控制运行信号指示;两个导电片9各自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导线贯穿陶瓷片电连接在第一端子a和第二端子b上。其中,两个导电片9均采用铜板一体冲压成型,且其两端均设置有带孔的焊盘901,可供与其他部件紧密贴合,便于连接。此外,两个导电片9的中部以注塑方式包覆有一层绝缘护套10并连接成一体结构,该绝缘护套10用于确保导电片9与高压端良好的绝缘性能,并且可避免导电片9变形,方便安装。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线圈绕组,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线圈绕组包括启动线圈(2)和保持线圈(3),所述启动线圈(2)与所述保持线圈(3)相并联;
屏蔽壳(4),盖设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屏蔽壳(4)上装设有两个静触头(5);
辅助开关(6),安装在所述屏蔽壳(4)上并与所述启动线圈(2)串联;
动触组件(7),容纳在所述壳体(1)与所述屏蔽壳(4)合围形成的腔室内,所述动触组件(7)能够在所述线圈绕组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向上运动与两个所述静触头(5)吸合并同时驱动所述辅助开关(6)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开关(6)为常闭型开关,包括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辅助动簧片(601)和辅助静簧片(602),所述辅助动簧片(601)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与所述辅助静簧片(602)的一端保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4)上位于所述辅助动簧片(601)的一端下方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绝缘推杆(8),所述绝缘推杆(8)的一端伸入所述屏蔽壳(4)内并置于所述动触组件(7)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组设置有第一端子(a)、第二端子(b)和公共端子(c),所述启动线圈(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公共端子(c)和所述第一端子(a)上,所述保持线圈(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公共端子(c)和所述第二端子(b)上,所述辅助开关(6)的两端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a)和所述第二端子(b)之间,所述公共端子(c)和所述第二端子(b)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簧片(602)以及所述辅助动簧片(601)分别通过两个导电片(9)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a)和所述第二端子(b)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电片(9)均采用铜板一体冲压成型,且其两端均设置有带孔的焊盘(90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电片(9)的中部以注塑方式包覆有一层绝缘护套(10)并连接成一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34768.XU CN217061923U (zh) | 2022-03-02 | 2022-03-02 | 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34768.XU CN217061923U (zh) | 2022-03-02 | 2022-03-02 | 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61923U true CN217061923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88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34768.XU Active CN217061923U (zh) | 2022-03-02 | 2022-03-02 | 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61923U (zh) |
-
2022
- 2022-03-02 CN CN202220434768.XU patent/CN2170619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79119B (zh) | 一种大电流电源继电器 | |
CN203481122U (zh) | 快速真空开关以及电网系统 | |
CN115172104B (zh) | 一种桥式双断点接触器、断路器 | |
CN217061923U (zh) | 机械切换双线圈节能直流接触器 | |
CN112927996A (zh) | 一种节约电力用防止电流过大的供电装置 | |
CN217881342U (zh) | 一种双铁磁性金属相对式电磁继电器 | |
KR100424668B1 (ko) | 절전형 전자개폐기 | |
CN218123307U (zh) | 一种开关控制电路及搭载开关控制电路的线圈 | |
CN202363369U (zh) | 一种停电时自动断开的电磁开关 | |
CN211788828U (zh) | 一种新型电磁接触器控制装置 | |
CN112653232A (zh) | 一种三合一电源转换装置 | |
CN214956657U (zh) | 机械开关灵活控制节能型接触器 | |
CN201063317Y (zh) | 不稳定平衡式高效接触器 | |
CN206301746U (zh) | 并联式节能型双绕组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06301747U (zh) | 串联式节能型双绕组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111525316A (zh) | 一种基于传感监测的智能通断电插座机构装置 | |
CN213212056U (zh) | 一种高接线柱直板接触器 | |
CN219123157U (zh) | 一种常闭直流接触器 | |
CN220065455U (zh) | 一种开关触指接触机构 | |
CN221529718U (zh) | 一种具有强电导体和电信号连接件的开关装置 | |
CN210327147U (zh) | 用于万能式断路器的智能控制器 | |
CN220439421U (zh) | 一种新型接地回路导电结构 | |
CN213093145U (zh) | 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 | |
CN219163272U (zh) | 一种用于监测继电器触点状态的辅助触点结构 | |
CN216648203U (zh) | 一种具有电流电压检测的智能微型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Gu Chunpeng Inventor after: Chen Jianhua Inventor before: Wang Zhiping Inventor before: Gu Chunpeng Inventor before: Chen Jianhua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