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4025U - 边梁结构及建筑 - Google Patents

边梁结构及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4025U
CN217054025U CN202220284982.1U CN202220284982U CN217054025U CN 217054025 U CN217054025 U CN 217054025U CN 202220284982 U CN202220284982 U CN 202220284982U CN 217054025 U CN217054025 U CN 217054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plate
wall body
beam structure
building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849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学凡
许欢
张晓波
郑良伟
廉大鹏
吴长华
赵百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849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4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4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4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梁结构及建筑。边梁结构包括钢梁和加劲肋,钢梁包括第一翼缘板、腹板和第二翼缘板,第一翼缘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固定至下墙体,第二部分用于连接腹板和第二翼缘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部分上砌筑以形成上墙体,从而通过该钢梁实现上墙体与下墙体的连接,提高了墙体的抗弯矩能力及建筑安全性。本实用新型还在钢梁的第一翼缘板和第二翼缘板之间设置加劲肋以加强钢梁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当墙体高度较高时,钢梁不易因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过大而损坏变形,进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梁结构能够保证边梁结构与墙体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高墙体的抗弯矩能力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边梁结构及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梁结构及建筑。
背景技术
边梁可以起到增强墙体的抗弯矩能力的作用,提高建筑的安全性。相关技术中,在钢结构建筑的楼梯、洞口等边梁处的建筑墙体会采用外挂墙板,通过焊接角钢将边梁与两块外挂墙板焊接在一起,使得边梁与外挂墙板可靠连接在一起,进而实现提高建筑安全性的目的。然而,前述的边梁仅能使用于外挂墙板,当工程项目施工要求楼梯、洞口等边梁处的建筑墙体采用砌块砌筑(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环保轻质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等)时,该边梁并不能与墙体可靠连接。如若不设置边梁,直接用砌块砌筑整个墙体的话,则该建筑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梁结构及建筑,当采用砌块砌筑墙体时,能够保证边梁结构与墙体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高墙体的抗弯矩能力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梁结构,所述边梁结构应用于建筑,所述建筑包括上墙体和与所述上墙体间隔设置的下墙体,所述下墙体包括上表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相邻设置的外表面,所述边梁结构包括
钢梁,所述钢梁包括第一翼缘板、腹板和第二翼缘板,所述第一翼缘板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固定至所述下墙体的所述上表面,且所述第一部分上用于设置所述上墙体,所述腹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翼缘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翼缘板用于固定至所述下墙体的所述外表面;以及
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设置于所述第一翼缘板和所述第二翼缘板之间,且所述加劲肋与所述第一翼缘板、所述腹板和所述第二翼缘板相连。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劲肋包括第一加劲肋和第二加劲肋,所述第一加劲肋和所述第二加劲肋相对设置且分位于所述腹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劲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加劲肋的另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下墙体中对应所述第二翼缘板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翼缘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劲肋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翼缘板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劲肋和所述第二加劲肋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劲肋、多个所述第二加劲肋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加劲肋之间的间距为1m~1.5m,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劲肋之间的间距为1m~1.5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设置在所述下墙体的所述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翼缘板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嵌入至所述下墙体中,以使所述第一面贴合于所述下墙体的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翼缘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桁架楼层板,所述桁架楼层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上,且所述桁架楼层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用于砌筑以在所述桁架楼层板上形成所述上墙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桁架楼层板内设置有钢筋和混凝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桁架楼层板的外周设有防水材料,以填充所述上墙体和所述下墙体之间的空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缘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翼缘板的宽度,所述第一翼缘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翼缘板的厚度相等。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所述建筑包括上墙体、下墙体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边梁结构,所述边梁结构设置于所述下墙体和所述上墙体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边梁结构及建筑,该边梁结构包括钢梁和加劲肋,并使得钢梁的第一翼缘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固定至下墙体,第二部分用于连接腹板和第二翼缘板。这样,可通过该第一翼缘板的第一部分的设置,能够在第一部分上砌筑以形成上墙体,从而通过该钢梁实现上墙体与下墙体的连接,采用该方式砌筑的墙体的抗弯矩能力较强,建筑安全性高,且该边梁结构只有第一翼缘板的第一部分嵌入墙体,有利于墙体的防水设计。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在钢梁的第一翼缘板和第二翼缘板之间设置加劲肋以加强钢梁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当墙体高度较高时,钢梁不易因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过大而损坏变形,进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边梁结构的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边梁结构的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边梁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边梁结构;11、钢梁;111、第一翼缘板;111a、第一部分;111b、第二部分;112、腹板;113、第二翼缘板;12、加劲肋;121、第一加劲肋;122、第二加劲肋;13、固定件;131、第一面;132、第二面;133、凸起;14、桁架楼层板;20、上墙体;30、下墙体;100、建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关技术中,在钢结构建筑的楼梯、洞口等边梁处的建筑墙体多采用外挂墙板,通过焊接角钢将边梁与两块外挂墙板焊接在一起,使得边梁与外挂墙板可靠连接在一起,进而实现提高建筑安全性的目的。然而,当建筑墙体采用砌块砌筑时,无法通过焊接角钢将边梁与砌块砌筑的上墙体和砌块砌筑的下墙体焊接在一起,导致建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基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边梁结构及建筑,该边梁结构能够将砌块砌筑的上墙体和砌块砌筑的下墙体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边梁与墙体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高墙体的抗弯矩能力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边梁结构10,该边梁结构10应用于建筑,建筑包括上墙体和与上墙体间隔设置的下墙体,下墙体包括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相邻设置的外表面,边梁结构10设置于上墙体和下墙体之间。该边梁结构10包括钢梁11。具体地,钢梁11包括第一翼缘板111、腹板112和第二翼缘板113。第一翼缘板111包括第一部分111a和与第一部分111a连接的第二部分111b,第一部分111a用于固定至下墙体的上表面上,且第一部分111a上用于设置上墙体,腹板112连接于第二部分111b以及第二翼缘板113之间,且第二翼缘板113用于固定至下墙体的外表面。
这样,通过该第一翼缘板111的第一部分111a的设置,能够在第一部分111a上砌筑以形成上墙体,从而通过该钢梁11实现上墙体与下墙体的连接,采用该方式砌筑的墙体的抗弯矩能力较强,建筑安全性高。此外,由于只有第一翼缘板111嵌入墙体,而第二翼缘板113固定于下墙体的外表面上,当对墙体进行防水设计时,仅需对第一翼缘板111周围的空隙进行防水处理即可,因此,该边梁结构10还有利于墙体的防水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边梁结构10的外观较为美观,同时便于在第一翼缘板111上设置上墙体,第一翼缘板111和第二翼缘板113的背离墙体的一端沿着墙体竖直方向上大致齐平。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翼缘板111和第二翼缘板113的厚度越大,其所能承受的压力或拉力则越大。如若第一翼缘板111的厚度大于第二翼缘板113的厚度,则第一翼缘板111能够承受的压力或拉力的极限值大于第二翼缘板113能够承受的压力或拉力的极限值,当第二翼缘板113承受的压力或拉力达到极限值时,第二翼缘板113被损坏,即使第一翼缘板111承受的压力或拉力没有达到极限值,边梁结构10还是受到了损坏。也即是说,边梁结构10所能承受的压力或拉力的极限值主要取决于第一翼缘板111和第二翼缘板113中所能承受的压力或拉力的极限值中较小的数值。在实际设置中,第一翼缘板111的厚度与第二翼缘板113的厚度可设置为相等。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翼缘板111的厚度和第二翼缘板113的厚度关系也可根据实际建筑情况调整。
一些实施例中,边梁结构10还包括加劲肋12,加劲肋12设置于第一翼缘板111和第二翼缘板113之间,且加劲肋12与第一翼缘板111、腹板112和第二翼缘板113相连。通过加设加劲肋12,能够实现在第一翼缘板111和第二翼缘板113之间的传力,同时,当墙体高度较高时,有利于保证边梁结构10不易因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过大而损坏变形,进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加劲肋12包括第一加劲肋121和第二加劲肋122,第一加劲肋121和第二加劲肋122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腹板112的两侧,从而有利于将第一翼缘板111受到的力传递给第二翼缘板113,进而提高边梁结构10的结构稳定性和建筑的安全性。具体地,第一加劲肋1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部分111a,第一加劲肋121的另一端用于延伸至下墙体中对应第二翼缘板113的位置并与第二翼缘板113连接,第二加劲肋122连接于第二部分111b和第二翼缘板113之间。将第一加劲肋121延伸至下墙体中对应第二翼缘板113的位置并与第二翼缘板113连接,一方面有利于将第一翼缘板111受到的力通过第一加劲肋121传递给第二翼缘板113,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第一翼缘板111受到的力通过第一加劲肋121分散给墙体,从而减少边梁结构10受到的压力和拉力,进而提高边梁结构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加劲肋121和第二加劲肋12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劲肋121、多个第二加劲肋122沿腹板1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劲肋121之间的间距为1m~1.5m,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劲肋121之间的间距可为1m、1.1m、1.2m、1.3m、1.4m或1.5m等。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劲肋122之间的间距为1m~1.5m,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劲肋122之间的间距可为1m、1.1m、1.2m、1.3m、1.4m或1.5m等。这样,多个第一加劲肋121和多个第二加劲肋122之间的间距合适,第一加劲肋121和第二加劲肋122能够起到加强钢梁11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当然,多个第一加劲肋121和多个第二加劲肋122之间的间距具体可根据实际施工需要确定,只要多个第一加劲肋121和多个第二加劲肋122之间的间距需满足建筑规范要求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加劲肋121之间的间距相等,多个第二加劲肋122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边梁结构1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各个区域的抗弯矩能力分布均匀,钢梁11的结构稳定性更好。
请一并参阅图3,一些实施例中,为防止边梁结构10脱离墙体,边梁结构10还包括固定件13,固定件13用于设置在下墙体的上表面上,第一翼缘板111设置于固定件13上,以此增强第一翼缘板111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防止边梁结构10从墙体上脱离而影响墙体的安全性。可选地,固定件13可为例如角钢、钢板、钢块等结构,第一翼缘板111可通过焊接、粘接或螺丝固定等方式与固定件1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优选第一翼缘板111与固定件13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这样固定件13与第一翼缘板111的连接稳定性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上述的固定件13,而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点焊的方式,即在下墙体的上表面点焊上钢材料,再将第一翼缘板111焊接在钢材料上,实现将边梁结构10固定于墙体上的目的。
进一步地,固定件13包括相对的第一面131和第二面132,第一面131上设有凸起133,凸起133用于嵌入至下墙体中,以使第一面131贴合于下墙体的上表面,第一翼缘板111设置于第二面132上。通过在固定件13上设置凸起133并将凸起133嵌入下墙体中,有利于提高固定件13与下墙体的连接性稳固性。通过使第一面131贴合于下墙体的上表面,可以减少边梁结构10与墙体之间的缝隙,有利于边梁结构10处的防水设计和防水处理。
进一步地,该凸起133可为长条形凸起,且该凸起133的数量可为多个,沿固定件13的长度方向,每隔0.4m~0.6m设置两个或三个凸起133,例如沿固定件13的长度方向,每隔0.4m、0.45m、0.5m、0.55m或0.6m等,固定件13上便设置两个或三个凸起133。示例性的,当墙体的厚度大于240mm时,沿固定件13的长度方向,每隔0.4m~0.6m设置三个凸起133;当墙体的厚度小于等于240mm时,沿固定件13的长度方向,每隔0.4m~0.6m设置两个凸起133。这样,固定件13与下墙体之间的连接稳固性更好。
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3的宽度与墙体的厚度相等。由于第一翼缘板111是固定在固定件13上的,固定件13的宽度越大,固定件13与第一翼缘板111的连接面积越大,边梁结构10在墙体上的固定效果越好。但当固定件13的宽度大于墙体厚度时,固定件13会部分凸出墙体造成墙体不美观,同时由于固定件13凸出墙体设置,在固定件13处的防水设计较为困难。因此,将固定件13的宽度设计为与墙体的厚度相等,不仅可以保证墙体与边梁结构1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还可以缩小边梁结构10与墙体之间的间隙,有利于边梁结构10处的防水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边梁结构10还包括桁架楼层板14,桁架楼层板14设置于第一部分111a和第二部分111b上,且桁架楼层板14的对应于第一部分111a的位置用于砌筑以在桁架楼层板14上形成上墙体。设置桁架楼层板14一方面可以在墙体上延伸出楼层板,如当该边梁结构10应用于楼梯间的墙体上时,该桁架楼层板14可充当楼梯间的楼层平台;另一方面是可以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如当该边梁结构10应用于排水井时,如不设置桁架楼层板14,排水井处的上墙体相对于其它有设置楼层板的位置处的上墙体会下沉一定距离,这样会使得建筑不美观。
进一步地,桁架楼层板14内设置有钢筋和混凝土。这样有利于提高桁架楼层板14的抗压和抗拉能力,使得桁架楼层板14能够承担一定的负荷。例如,能够在桁架楼层板14上砌筑墙体或人可以在桁架楼层板14上行走。
可选地,该桁架楼层板14可为钢板,桁架楼层板14可通过焊接、粘接或螺丝固定等方式与第一翼缘板1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优选桁架楼层板14与第一翼缘板11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可以使得桁架楼层板14和第一翼缘板111的连接稳定性强。
一些实施例中,桁架楼层板14的外周设有防水材料,也即,边梁结构10与上墙体和下墙体之间的空隙填充有防水材料,防止外界水分通过空隙进入建筑内部使得墙体受潮的情况。可选地,防水材料可为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胶或水泥砂浆等,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筑100,本实施例中的建筑100包括上墙体20、下墙体30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边梁结构10,该边梁结构10设置于下墙体30和上墙体2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建筑100具有前文所述的边梁结构1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建筑100具有前文所述的边梁结构10的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对该建筑100的施工过程简单说明:
步骤201:制备边梁结构10。
具体地,为方便边梁结构10的安装,可先将第一翼缘板111、腹板112、第二翼缘板113和加劲肋12固定连接在一起,之后再将固定件13固定连接在第一翼缘板111上。如果先将固定件13固定在墙体上,再依次固定连接第一翼缘板111、腹板112、第二翼缘板113和加劲肋12,在施工过程中会因施工空间较小而难以将加劲肋12固定连接在第一翼缘板111、腹板112和第二翼缘板113之间。
步骤202:砌筑下墙体30。
具体地,在相应位置处砌筑下墙体30并在下墙体30的上表面上预留安装固定件13的凸起133的第一位置以及在下墙体30的外表面上预留安装第一加劲肋121的第二位置。
步骤203:将边梁结构10安装在下墙体30上。
具体地,将固定件13上的凸起133对准下墙体30的上表面上预留的第一位置和将第一加劲肋121对准下墙体30外表面预留的第二位置,随后将边梁结构10安装在下墙体30上,并用水泥砂浆填补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与边梁结构10之间的空隙,以实现将边梁结构10固定在下墙体30上的目的。
步骤204:在第一翼缘板111上固定设置桁架楼层板14。
通过焊接、粘接或螺丝固定等方式将桁架楼层板14固定在第一翼缘板111上,进而使得桁架楼层板14与墙体固定连接。
步骤205:在桁架楼层板14内设置钢筋和混凝土。
在桁架楼层板14内设置钢筋和混凝土,不仅有利于提高桁架楼层板14的抗压和抗拉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桁架楼层板14的负载能力,使得能够在桁架楼层板14上砌筑上墙体20。
步骤206:在桁架楼层板14上设置上墙体20。
即,在桁架楼层板14上的对应于下墙体30的位置设置上墙体20。
步骤207:在上墙体20和下墙体30之间的缝隙设置防水材料。
具体地,在边梁结构10的外周设置防水材料,以填充上墙体20和下墙体30之间的空隙,进而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边梁结构及建筑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边梁结构及建筑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结构应用于建筑,所述建筑包括上墙体和与所述上墙体间隔设置的下墙体,所述下墙体包括上表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相邻设置的外表面,所述边梁结构包括
钢梁,所述钢梁包括第一翼缘板、腹板和第二翼缘板,所述第一翼缘板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固定至所述下墙体的所述上表面,且所述第一部分上用于设置所述上墙体,所述腹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翼缘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翼缘板用于固定至所述下墙体的所述外表面;以及
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设置于所述第一翼缘板和所述第二翼缘板之间,且所述加劲肋与所述第一翼缘板、所述腹板和所述第二翼缘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肋包括第一加劲肋和第二加劲肋,所述第一加劲肋和所述第二加劲肋相对设置且分位于所述腹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劲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加劲肋的另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下墙体中对应所述第二翼缘板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翼缘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劲肋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翼缘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劲肋和所述第二加劲肋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劲肋、多个所述第二加劲肋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加劲肋之间的间距为1m~1.5m,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劲肋之间的间距为1m~1.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设置在所述下墙体的所述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翼缘板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嵌入至所述下墙体中,以使所述第一面贴合于所述下墙体的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翼缘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桁架楼层板,所述桁架楼层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上,且所述桁架楼层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用于砌筑以在所述桁架楼层板上形成所述上墙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楼层板内设置有钢筋和混凝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楼层板的外周设有防水材料,以填充所述上墙体和所述下墙体之间的空隙。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缘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翼缘板的宽度,所述第一翼缘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翼缘板的厚度相等。
10.一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包括上墙体、下墙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边梁结构,所述边梁结构设置于所述下墙体和所述上墙体之间。
CN202220284982.1U 2022-02-11 2022-02-11 边梁结构及建筑 Active CN217054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4982.1U CN217054025U (zh) 2022-02-11 2022-02-11 边梁结构及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4982.1U CN217054025U (zh) 2022-02-11 2022-02-11 边梁结构及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4025U true CN217054025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5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84982.1U Active CN217054025U (zh) 2022-02-11 2022-02-11 边梁结构及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4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6202A (zh) 结合叠合楼板的装配式剪力墙齿槽式连接结构
CN110805144B (zh) 全装配式高层/超高层混凝土框支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KR20120087640A (ko) 건물 보-기둥 골조 내부구간에 외벽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패널을 끼움형으로 설치하는 리모델링 시공방법 및 그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패널
CN110725422A (zh) 预制混凝土防水构造
CN217054025U (zh) 边梁结构及建筑
KR102174760B1 (ko) 암거주택용 지붕 구조체
KR101407502B1 (ko) 모듈러 건축물의 접합구조 및 그 접합시공방법
KR101069394B1 (ko) 데크패널
CN111021593A (zh) 装配式剪力墙板连接装置及剪力墙板装配方法
CN103452209B (zh) 双层复合条板现浇内隔墙结构
CN214364235U (zh) 一种装配式钢板组合剪力墙体结构
CN211341295U (zh) 外挂墙板与梁的连接节点
KR20190019119A (ko) 내진용 alc 주택 시공방법
CN216360839U (zh) 一种双层保温预制墙板
CN215978589U (zh) 砌体结构的预制墙板加固结构
CN215888595U (zh) 一种带加强梁柱构件的预制混凝土条板结构
CN220848144U (zh) 一种具有柔性连接结构的预制空心混凝土墙
KR102524947B1 (ko) 열교현상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판넬의 수평접합 기술
CN219732314U (zh) 一种带梁预制飘窗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
CN215630855U (zh) 抗震墙板单元及其安装结构
CN215978588U (zh)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预制墙板加固结构
CN219528080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外挂墙板的连接结构
CN211775043U (zh) 一种板梁一体的混凝土预制多肋板
CN218437957U (zh) 一种装配式超低能耗混凝土建筑钢混内墙板
CN215858416U (zh) 一种无结构装配式隔墙安装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