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1974U -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1974U
CN217051974U CN202220923966.2U CN202220923966U CN217051974U CN 217051974 U CN217051974 U CN 217051974U CN 202220923966 U CN202220923966 U CN 202220923966U CN 217051974 U CN217051974 U CN 217051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inlet pipe
organic wastewater
fermentation tank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2396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俊芹
史建玲
路瑞娟
穆康维
郭烁
郭润
郭云征
卢永霞
郑小兵
李延骁
刘晓璇
王丽娟
崔荣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Embellish Green Health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9239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1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1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1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发酵池、搅拌装置以及冷凝罐,发酵池的上部连接排气管,发酵池的底部连接有进水管和进气管;搅拌装置设置于发酵池内;冷凝罐连接于排气管的出口端,用于接收蒸气并冷凝蒸气以形成冷凝水,冷凝罐的底部设有排放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预先将足量的玉米糠、稻糠等垫料以及一定比例的有益菌种放至发酵池中,并将有机废水经进水管送至发酵池内,借助搅拌装置将有机废水和发酵料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后对其进行发酵,升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蒸气经排气管送至冷凝罐中,经冷凝处理得到冷凝水,便于后续进行重复利用,上述过程实现了有机废水和发酵料的无害化处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养殖废水,养殖废水主要包括动物的尿液、粪便以及场内的冲洗水,上述废水中有机物、氨氮、磷的浓度较高,内部的悬浮物较多,属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如直接排放,会带来生态环境安全、人畜健康等诸多问题及隐患。
传统的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相对单一,处理标准较低,处理后的有机废水直接排放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难以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能够实现有机废水的有效处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
发酵池,为封闭结构且用于容纳发酵料,发酵池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向发酵池内供送有机废水的进水管以及用于向发酵池内供送气体的进气管,发酵池的上部连接有用于向外排放蒸气的排气管;
搅拌装置,设置于发酵池内,用于搅拌发酵料;
冷凝罐,连接于排气管的出口端,用于接收蒸气并冷凝蒸气以形成冷凝水,冷凝罐的底部设有排放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排气管的中部还设有引风设备,引风设备用于抽吸发酵池内的气体以使发酵池形成负压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搅拌装置在发酵池内间隔布设有两个,且分别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于发酵池的底部。
一些实施例中,搅拌装置包括:
主轴,自靠近进水管一侧向远离进水管的一侧水平延伸;
螺旋板带,绕设于主轴的外周,且与主轴之间间隔设置;
连接杆,设置在主轴的外周,用于连接主轴与螺旋板带;
其中,两个搅拌装置的螺旋板带的旋向相反。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靠近螺旋板带的一端设有向两侧延伸的辅助叶片,辅助叶片用于与发酵料接触以扰动发酵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水管和排气管分别位于发酵池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进气管与排气管位于发酵池的同一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水管延伸至发酵池内,进水管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喷淋头;
进气管延伸至发酵池内,进气管的两侧分别布设有若干个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出气孔。
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的进口端连接有送风设备,送风设备为空压机或鼓风机。
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进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进气管上设有第二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以接收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储水罐,储水罐与冷凝罐的排放口连通,用于接收并储存冷凝水。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预先将足量的玉米糠、稻糠、花生壳等垫料以及一定比例的有益菌种放至发酵池中,并将有机废水经进水管送至发酵池内,借助搅拌装置将有机废水和发酵料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后对其进行发酵,升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蒸气经排气管送至冷凝罐中,经冷凝处理得到冷凝水,便于后续进行重复利用,上述过程实现了有机废水和发酵料的无害化处理,同时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搅拌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发酵池;11、进水管;12、进气管;13、排气管;14、第一阀门;15、第二阀门;16、喷淋头;17、出气孔;2、搅拌装置;21、主轴;22、螺旋板带;23、连接杆;24、辅助叶片;3、冷凝罐;4、送风设备;5、引风设备;6、储水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进行说明。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发酵池1,搅拌装置2以及冷凝罐3,发酵池1为封闭结构且用于容纳发酵料,发酵池1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向发酵池1内供送有机废水的进水管11以及用于向发酵池1内供送气体的进气管12,发酵池1的上部连接有用于向外排放蒸气的排气管13;搅拌装置2设置于发酵池1内,用于搅拌发酵料;冷凝罐3连接于排气管13的出口端,用于接收蒸气并冷凝蒸气以形成冷凝水,冷凝罐3的底部设有排放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预先将足量的玉米糠、稻糠、花生壳等垫料以及一定比例的有益菌种放至发酵池1中,并将有机废水经进水管11送至发酵池1内,并将有机废水经进水管11送至发酵池1内,借助搅拌装置2将有机废水和发酵料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后对其进行发酵,升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蒸气经排气管13送至冷凝罐3中,经冷凝处理得到冷凝水,便于后续进行重复利用,上述过程实现了有机废水和发酵料的无害化处理,同时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利用垫料、有益菌种以及有机废水混合形成发酵料,发酵料升温发酵,该过程利用进气管12通入气体,气体中的氧气与发酵料反应,实现了发酵料的发酵。上述过程中,有机废水以一定速度稳定供应,当发酵料的水分质量达到发酵料质量的40%-60%下,暂停进水,之后发酵料开始发酵。之后发酵料升温至50℃以上继续进水并搅拌,直至发酵温度保持稳定后,减少供水速度使其与蒸发速度一致,此时形成稳定的水处理系统。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排气管13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排气管13的中部还设有引风设备5,引风设备5用于抽吸发酵池1内的气体以使发酵池1形成负压状态。
在发酵完成后,可进一步进行发酵料的干化,为了提高发酵池1内蒸气的排出效率,在排气管13上设置了引风设备5,引风设备5能够快速将发酵池1内抽成负压状态,有助于提高发酵料的干化效率。上述干化过程充分利用了发酵料的余温,发酵池1的负压环境以及搅拌装置2的有效搅拌,提高了发酵料中水分的蒸发速度,省去了传统的烘干干化工艺,降低了能量损耗。
具体的,引风设备5为引风机或真空泵,便于将发酵池1内的气体快速抽出,使发酵池1内形成负压状态,提高发酵料后续的干化效率。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搅拌装置2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搅拌装置2在发酵池1内间隔布设有两个,且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发酵池1的底部。
为了提高发酵料的混合效率,保证发酵料内部成分均匀,在发酵池1的底部设置了两组搅拌装置2,两组搅拌装置2平行设置且间隔一定距离,能够对发酵池1底部的发酵料进行充分扰动,保证混合的均匀性。
一些实施例中,搅拌装置2包括主轴21、螺旋板带22以及连接杆23;主轴21自靠近进水管11一侧向远离进水管11的一侧水平延伸;螺旋板带22绕设于主轴21外周,且与主轴21之间间隔设置;连接杆23设置在主轴21的外周,用于连接主轴21与螺旋板带22,其中,两个搅拌装置2的螺旋板带22的旋向相反。
主轴21和螺旋板带22通过连接杆23相连,连接杆23和螺旋板带22之间形成能够供发酵料通过的贯通腔,便于对发酵料进行充分扰动,同时也降低了搅拌过程中搅拌装置2所受的阻力。
具体的,螺旋板带22为板片状构件,可增大与发酵料的接触面积,增强对发酵料的扰动作用。连接杆23将螺旋板带22固定在主轴21的外周,使二者之间具有更好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两个螺旋板带22的旋向相反,对发酵料的推送方向也相反,增强了发酵料之间的相对扰动,有助于混匀发酵料。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3靠近螺旋板带22的一端设有向两侧延伸的辅助叶片24,辅助叶片24用于与发酵料接触以扰动发酵料。
具体的,辅助叶片24的板面和与其相连的螺旋板带22的板面之间呈夹角设置。辅助叶片24进一步增大了与发酵料的接触面积,增强了扰动能力,提高了发酵料的混合效率,能够缩短搅拌时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进水管11和排气管13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进水管11和排气管13分别位于发酵池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进气管12与排气管13位于发酵池1的同一端。
进水管11和排气管13分别位于发酵池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进水管11和进气管12分别靠近发酵池1的底部设置。有机废水自进水管11进入发酵池1中,通过搅拌装置2的搅拌作用使有机废水充分分布在发酵料中。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蒸气从排气管13送至冷凝罐3中,二者分布在发酵池1的两端,避免有机废水未经发酵反应直接被蒸气裹挟到排气管13中,保证冷凝水的水质。
具体的,冷凝罐3为波纹管换热器。波纹管是在普通换热管的基础上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管内外都有凹凸波形的管体,能有效强化管体的强度,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冷凝水的冷凝速度。
本实施例中,进气管12的进口端连接有送风设备4,送风设备4为空压机或鼓风机,可以向进风管内连续输送气体,进而使其中的氧气参与到发酵过程中。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进水管11和进气管12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进水管11延伸至发酵池1内,进水管11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喷淋头16;
进气管12延伸至发酵池1内,进气管12的两侧分别布设有若干个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出气孔17。
在利用进水管11向发酵池1内供送有机废水时,为了使有机废水更为均匀地向发酵料内送入,且避免有机废水经排气管13排出,将进水管11设置在发酵池1的底部,水可直接通过喷淋头16送入发酵料中。进水管11的两侧设置了多个喷淋头16,使有机废水的供水分布更为均匀。
同样的,在利用进气管12向发酵池1内供气时,也在进气管12上设置了多个出气孔17,出气孔17设置在进气管12的侧部,避免被发酵料堵塞,出气孔17在两侧分布的形式还便于增加出气孔17的数量,提高了供气效率,保证了供气的均匀性。
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进水管11上设有第一阀门14,进气管12上设有第二阀门15,第一阀门14和第二阀门15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以接收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指令。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地对发酵池1进行供气、供水等处理。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设置了控制器,控制器能够适时控制第一阀门14和第二阀门15的启闭。发酵前,需要向发酵池1内供送有机废水时,控制器向第一阀门14发送控制指令,第一阀门14开启,有机废水经进水管11进入发酵池1内。
后续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池1内供气,控制器向第二阀门15发送控制指令,第二阀门15开启,气体经进气管12送入发酵池1内。
在此基础上,参见图1,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储水罐6,储水罐6与冷凝罐3的排放口连通,用于接收并储存冷凝水,蒸气在冷凝罐3中冷凝成冷凝水后通过排放口排放至储水罐6中储存,便于后续的重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发酵料的发酵过程如下:
将有机废水与垫料按照一定质量比进行设定,预先加入足量的垫料,所谓“足量”是指足够用于整个发酵周期的量,垫料中添加有益菌种后,再将有机废水经进水管11供送至垫料内,当发酵料的水分达到40%-60%条件下,暂停进水,间隔一定时间后发酵料开始发酵;
待到发酵料温度升高到50℃以上后,开启搅拌装置2使发酵料充分接触氧气,开启送风设备4供入气体,持续2-3个月。发酵料高温持续期间,减少有机废水的供应速度,使得供水速度与蒸发速度相近,该过程发酵池1内为封闭状态。
当发酵温度开始降低时,停止供水,并关闭送风设备4,开启搅拌装置2,并开启引风设备5将封闭的发酵池1抽至负压状态,持续一定时长,利用发酵料余温、负压环境以及搅拌装置2使发酵料中多余水分继续蒸发干化,有机质被发酵料截留,其中的有害微生物被高温杀灭。发酵中排出的蒸气经排气管13送入冷凝罐3冷凝成为冷凝水,冷凝水可回收,实现循环利用。发酵料成为无害化的有机肥料,节省了传统有机肥料的烘干工艺,减少了能源消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酵池,为封闭结构且用于容纳发酵料,所述发酵池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向所述发酵池内供送有机废水的进水管以及用于向所述发酵池内供送气体的进气管,所述发酵池的上部连接有用于向外排放蒸气的排气管;
搅拌装置,设置于所述发酵池内,用于搅拌发酵料;
冷凝罐,连接于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端,用于接收蒸气并冷凝所述蒸气以形成冷凝水,所述冷凝罐的底部设有排放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的中部还设有引风设备,所述引风设备用于抽吸所述发酵池内的气体以使所述发酵池形成负压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在所述发酵池内间隔布设有两个,且分别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发酵池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
主轴,自靠近所述进水管一侧向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侧水平延伸;
螺旋板带,绕设于所述主轴的外周,且与所述主轴之间间隔设置;
连接杆,设置在主轴的外周,用于连接所述主轴与所述螺旋板带;
其中,两个所述搅拌装置的所述螺旋板带的旋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螺旋板带的一端设有向两侧延伸的辅助叶片,所述辅助叶片用于与所述发酵料接触以扰动所述发酵料。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气管分别位于所述发酵池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发酵池的同一端。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发酵池内,所述进水管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喷淋头;
所述进气管延伸至所述发酵池内,所述进气管的两侧分别布设有若干个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出气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进口端连接有送风设备,所述送风设备为空压机或鼓风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进气管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指令。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储水罐,所述储水罐与所述冷凝罐的排放口连通,用于接收并储存所述冷凝水。
CN202220923966.2U 2022-04-20 2022-04-20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7051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23966.2U CN217051974U (zh) 2022-04-20 2022-04-20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23966.2U CN217051974U (zh) 2022-04-20 2022-04-20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1974U true CN217051974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7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23966.2U Active CN217051974U (zh) 2022-04-20 2022-04-20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1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37481U (zh) 一种禽畜粪便发酵装置
CN111981802A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生产用烘干装置及生物有机肥烘干方法
CN217051974U (zh) 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CN206858462U (zh) 回转式密闭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发酵反应器
CN217516859U (zh) 一种畜禽粪便用密闭好氧发酵装置
CN210242166U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烘干机
CN114249611B (zh) 一种小分子有机蛋白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82768B (zh) 一种沼渣低碳热循环生物干化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8266002U (zh) 一种养猪场用粪便发酵床
CN209801972U (zh) 低温无氧化烘干机
CN215250500U (zh) 一种适用于农牧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酵罐
CN214571600U (zh) 一种有机肥的烘干发酵装置
CN111659234A (zh) 一种基于热泵技术的堆肥发酵尾气减排系统
CN215947069U (zh) 一种养殖场剩余污泥半干化设备
CN219120950U (zh) 一种用于微生物肥料生产的除水装置
JP2010064913A (ja) 炭化物系肥料の製造方法
CN109912328A (zh) 一种带有废气处理的有机肥发酵装置
CN212375146U (zh) 一种高效污泥处理装置
JP3246124U (ja) 太陽エネルギーを利用して農畜産業廃棄物を加熱腐熟する腐熟装置
KR20000021995A (ko) 이중 관 식 히트파이프형 고속 배양 기
CN212673647U (zh) 一种微生物肥料干燥设备
CN218245024U (zh) 一种猪尿分离回收系统
CN207685156U (zh) 一种带有废气处理的有机肥发酵装置
CN112679250B (zh) 封闭的负压好氧堆肥系统和堆肥方法
CN208733093U (zh) 一种发酵柜内空气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4

Address after: 062150 Botou City Industrial Zone, Cangzhou, Hebei (inside the original meat factory)

Patentee after: Hebei embellish green health industr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062150 west of Zhouzhuang village, Botou Industrial Zone,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o Yunzh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