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2146U -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42146U
CN217042146U CN202220722286.4U CN202220722286U CN217042146U CN 217042146 U CN217042146 U CN 217042146U CN 202220722286 U CN202220722286 U CN 202220722286U CN 217042146 U CN217042146 U CN 217042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rry
filling
mixing
unit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22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文
赵文
邵红旗
武博强
许刚刚
侯成科
何骞
王兵强
王庆涛
徐小兵
赵冬
李永华
晁康
李凡
董大凯
黄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al Science And Industry Recycling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Co ltd
China Coal Technology Industry Xinro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al Science And Industry Recycling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Co ltd
China Coal Technology Industry Xinro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al Science And Industry Recycling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Co ltd, China Coal Technology Industry Xinro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al Science And Industry Recycling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222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42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42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42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空区充填技术领域,尤其是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包括底盘机架总成、控制系统、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机构,包括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料输送单元、料浆配料单元、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所述混料输送单元、所述料浆配料单元、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实现双向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相配合并用于控制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向采空区充填符合配比要求的料浆。本系统采用移动式的自动化混料、制浆、充填,其中人为参与量少,充填注浆过程可以实现精准控制,可以设置多种料浆模式,充填模式可自由切换,整体自动化程度较高。

Description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空区充填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配料、制浆、充填功能为一体的高效移动式自动化系统,尤其是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采空区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重要内容之一,采空区充填治理骨料浆液充填,大多是在现有水泥粉煤灰浆液充填设备基础上,增加骨料投送装置实现,难以保证浆液配比及性质稳定。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将骨料与浆液提前搅拌,通过渣浆泵将骨料浆液输送至采空区中,提升了浆液性能及充填效率。但仍存在骨料投送效率低下、浆液性质不稳定、易出现或发生堵管堵孔事故等问题,截至目前,尚无可用于采空区治理工程现场的配料、制浆、充填一体化系统,限制了骨料浆液在充填治理采空区工程中的使用。
目前,常规采空区治理工程开展前需建立由储料、制浆、储浆、泵送及管理等功能单元组成的注浆站,注浆前需一定建站周期,充填治理过程以人工及简单设备管控为主,难以对骨料浆液的配比及浓度进行精确控制,尚未实现充填治理过程自动化,已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
当前,采空区投砂治理工程设计以经验为主,采用风积沙充填采空区浆液与骨料混合不均,浆液结石体性能变化较大,易出现质量缺陷区,治理后采空区质量检测难度大。
除此之外,常规骨料浆液充填采空区技术具有以下缺陷:充填过程中需要大量浆液或水将骨料冲入采空区内,携砂率一般不到30%,充填效率低下;骨料沉淀后水滞于上层短时难以消散,为二次注浆提高充填率造成障碍;常发生堵孔事故,需要钻机在采空区上方不断扫孔。
无法精准控制骨料与水泥基浆液的配比,时常造成堵孔事故发生;低浓度骨料浆液(采空区治理工程投砂充填、骨料浆液底面注浆堵水)骨料比例不到20%,充填效率低;针对骨料浆液的配料、制浆、充填一体化集成式自动化工艺及设备缺乏导致施工管理过程粗放,容易发生堵管、堵孔等事故,这些问题限制了骨料浆液充填技术在采空区充填治理工程中尚未大规模应用。
研究优化骨料浆液充填技术及工艺,设计建立一套移动式自动化配料制浆充填一体化系统,构建骨料浆液充填利用技术体系及装备系统,可以为拓宽采空区充填治理材料来源,优化治理技术工艺流程,降低治理工程成本提供科学支撑。形成一套集配料、制浆、充填功能为一体的移动式自动化系统,可扩宽采空区注浆材料来源、提高采空区治理工程施工效率,有效降低治理工程成本。
为此,本申请研发了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及利用该系统完成配料及采空区充填的工艺,用以更好地解决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包括底盘机架总成、控制系统、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上配置动力驱动件,包括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料输送单元、料浆配料单元、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所述混料输送单元、所述料浆配料单元、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所述控制系统均安装在底盘机架总成上,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所述混料输送单元、所述料浆配料单元、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实现双向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相配合并用于控制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向采空区充填符合配比要求的料浆。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前端底部安装有稳定支撑装置,所述稳定支撑装置用于保证整个底盘机架总成在工作时整个系统相对于地面支撑的稳定性,所述稳定支撑装置采用可收纳式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稳定支撑装置包括两对称且间隔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前侧的机架两侧的外摆支撑机构,在各个所述外摆支撑机构的前侧的底盘机架总成底部固定安装有一前伸支撑机构,两所述外摆支撑机构与两所述前伸支撑机构配合支撑在地面上实现底盘机架总成前端底部的稳定支撑。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外摆支撑机构包括一水平设置的摆动横梁,所述摆动横梁的内端通过立轴活动铰接在对应的底盘机架总成的一侧,在所述摆动横梁的外端固定有一立式伸缩支撑缸,所述立式伸缩支撑缸的活塞杆的底部通过固连的支撑盘支撑在地面上,在所述摆动横梁的内侧设置有一用于驱动其绕对应的立轴活动旋转的外摆控制缸,所述外摆控制缸的缸体的内端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上,所述外摆控制缸的活塞杆的外端活动铰接在所述摆动横梁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伸支撑机构包括一前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前摆缸,所述前摆缸的缸体的后端活动铰接在对应的底盘机架总成上、活塞杆的前端活动铰接在一加强支撑腿的后侧中段,所述加强支撑腿的顶部活动铰接在底盘机架总成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前端铰接安装有两对称配合的可开启式的防护前罩。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混料输送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游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合后的固体物料并将其边混合边向下游的料浆配料单元输送。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混料输送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中段顶部的倾斜料筒,所述倾斜料筒的上游向下倾斜设置、下游向上倾斜设置,在所述倾斜料筒的上游顶部设置有混料进料口,在所述倾斜料筒的下游底部设置有混料出料口,所述混料进料口用于接收来自上料储料混合单元输出的物料组分,所述混料出料口用于将混合后的物料向料浆配料单元输送。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料筒的内部安装有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所述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的两端通过其上的螺旋中心轴活动穿出对应端部的安装孔,在所述倾斜料筒的下游端的端盖处安装有一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所述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用于驱动螺旋中心轴的旋转。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配料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上方的卧式配料仓,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底部两侧分别活动铰接设置,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其中的一个铰接端与其下方的摆动调位机构实现连接,所述摆动调位机构用于驱动卧式配料仓的上游端实现上下摆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配料腔内安装有一料浆搅拌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顶部间隔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且带有密封端盖的人孔管、辅料管以及注液补液管。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上游顶部设置有固体混合原料进口、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下游底部设置有带有控制阀门的料浆成品出料管。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料浆成品出料管的下方活动安装有一可旋转的换位出料斗,所述换位出料斗用于向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的不同工位实现出料送料。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搅拌件的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卧式配料仓的两端端盖上的安装孔并与对应位置处固定的配料端轴承座内部相插装配合,在其中一个所述配料端轴承座的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料浆搅拌件旋转搅料的料浆搅料马达。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底部一侧焊接有第一固定耳,各所述固定耳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相对于底盘机架总成固定设置的焊接耳座上,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第二固定耳,各所述第二固定耳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相对于底盘机架总成活动设置的摆动调位机构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换位出料斗的上部外侧壁上销轴可拆卸地连接有一操控把手杆。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外围的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顶部固定有一操作防护围栏,所述操作防护围栏将所述底盘机架总成供操作人员进行补料检修的操作平台。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搅拌件包括两水平间隔安装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配料腔内部的料浆搅拌轴,在两所述料浆搅拌轴的外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均间隔固定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搅料搅拌叶片,两所述料浆搅拌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出所述卧式配料仓的两端盖,所述卧式配料仓外侧的两所述料浆搅拌轴上游端通过皮带传动件相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料浆搅拌轴上游端固连有所述料浆搅料马达。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配料腔内安装有若干个电子比重计,各所述电子比重计用于监测配料腔内部的浆液比重,各所述电子比重计分别与上述控制系统实现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来自电子比重计采集的料浆比重信息并与设定的标准比重值进行比较并显示,系统或工作人员观察当前显示的比重值来进行补添对应种类的组分物料以使得比重值向标准比重值靠近直至最终达到检测值与标准比重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料浆配料单元即可完成料浆配制。
另外,在稠料浆斗和稀料浆斗内也配置安装比重计,此处的稠料浆斗和稀料浆斗作为临时用的储浆斗。
注意:浆液料斗上方还安装有雷达物料计,测试料斗内浆液高度,根据浆液高度来反馈给系统调整螺旋上料机给料速度和卧式搅拌机搅拌速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摆动调位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调位摆动油缸,各所述调位摆动油缸的活塞杆的顶部均活动铰接在对应的第二固定耳上,各所述调位摆动油缸的缸体的底部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定位耳座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配料单元的卧式配料仓的中部下方安装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料浆处理泵送单元通过其上的泥浆泵或砂浆泵或混凝土泵等不同型号的注浆泵实现输送浆液。
根据不同工况选择相适用的浆液类型和充填工艺,并启动下游配套的管路系统;
所述双轴卧式搅拌机最前端下方为稠料浆斗、稀料浆斗,可过滤骨料浆液中的结块。
充填工艺为先试压水,根据试压水结果选择不同的充填模式,设置充填浆液类型、注浆流量、注浆压力等参数。
充填时,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与充填钻孔相连,将料浆直接送入钻孔中。
动力驱动件采用电动机和柴油机实现选择双动力驱动,另外本系统配置有整套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用于实现向各马达或缸体实现油路供应;
上述各部件的操作流程均有安装人员在对应的合适位置安装相应传感器元件,并有现有的控制系统设置常规的自动化控制逻辑实现检测反馈信号以及对应执行动作的控制,根据读取控制系统的运行数据,可以智能化调控生产模式和出料量、混料速度以及注水注液的量、料浆配料的比重以及后续出浆注浆的量等参数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且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下游后端顶部的稠料浆斗、稀料浆斗,所述稀料浆斗的底部连接第一稀浆出料管,在所述第一稀浆出料管上安装有稀浆输送泵,所述稀浆输送泵的出口端连接有进行充填用的第一稀浆充填管;在所述稀料浆斗的底部还安装有一料浆返料机构;在所述稠料浆斗的底部安装有一稠浆输送泵组,所述稠浆输送泵组用于将稠料浆斗内部的料浆由其上的稠浆排出管实现向采空区充填输送。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返料机构包括在所述第一稀浆出料管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一第二稀浆出料管,在所述第二稀浆出料管上安装有双向控流泵,所述双向控流泵的输出端安装有一换向转流结构,所述换向转流结构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第二稀浆充填管、稀浆反流管相连,所述换向转流结构用于控制双向控流泵输出的料浆向第二稀浆充填管或稀浆反流管输送,其中稀浆反流管用于与上游的制浆设备内部的料浆相连。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换向转流结构包括三通连接管阀体,所述三通连接管阀体分别连接双向控流泵的输出端、第二稀浆出料管、稀浆反流管,在所述三通连接管阀体的内腔内插装有一转换内管阀芯,所述转换内管阀芯的顶部封堵设置、下端开放设置,在所述转换内管阀芯的中部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稀浆出料管或稀浆反流管相连通的转换口,在所述三通连接管阀体的外侧壁的顶部安装座上安装有一转换驱动缸,所述转换驱动缸的缸体的一端铰接在顶部安装座的短柱上,所述转换驱动缸的活塞杆的端部活动铰接在一底部与所述转换内管阀芯的顶部固连的曲柄摆臂上,所述转换驱动缸通过伸缩带动曲柄摆臂的摆动来实现控制转换内管阀芯的旋转,从而达到控制转换口与第二稀浆出料管连通或者与稀浆反流管连通,其中,稀浆反流管用于与上游的所述料浆配料单元的卧式配料仓内部的料浆相连。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稠料浆斗的顶部以及所述稀料浆斗的顶部分别安装有一结块滤网,所述结块滤网用于过滤骨料浆液中的结块;
在所述稠料浆斗、所述稀料浆斗内部安装有一料浆搅动轴,所述料浆搅动轴的两端依次活动穿过所述稠料浆斗、所述稀料浆的端盖上的安装孔后并与一固定在对应端面上的出料搅动马达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底盘机架总成前端上方的安装前框架,在所述安装前框架的后段顶部设置有双立筒料仓机构,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在使用时处于立式状态、在系统行走状态下处于斜卧倒放的稳定状态,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包括两相互独立且抵接对称设置的立式储料罐,两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内部分别用于盛装粉煤灰原料、水泥原料,两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前侧底部稳定支撑在安装前框架的边沿顶部,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后侧底部均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顶部固定的稳定耳座上,在各所述稳定耳座的后侧均设置有一调位放倒油缸,所述调位放倒油缸的活塞杆的顶部活动铰接在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后侧焊接立架上,所述调位放倒油缸的缸体的底部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顶部的耳座上,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外侧通过其底部焊接的支撑立座抵紧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前框架的顶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底部设置呈倒锥卸料部,所述倒锥卸料部底部的出料口分别与其下方固定设置的精细给料器的进料口相配合,在所述倒锥卸料部底部的出料口上安装有一叶轮出料机。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两所述精细给料器的出料口均与一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的进料混料斗相配合,所述精细给料器通过其运转速度来控制其内部物料向进料混料斗的输送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底部设置有一带滤网的粉料充料口,闲置时粉料充料口通过端盖封堵。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下部外侧壁上均安装有一粉料振料电机,所述粉料振料电机用于通过振动实现辅助下料。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粉料充料口采用Φ110mm圆管,其内端内置于储料罐内部,所需的粉体材料由罐车经此粉料充料口压力输入至对应的立式储料罐中。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两所述立式储料罐的顶端各设一个脉冲除尘器与一个内置泄压阀的卸压口。
所述立式储料罐可储存水泥、粉煤灰、新型粉状材料,当立式储料罐内部压力过大时,泄压阀自动检测到压力,弹起释放压力;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精细给料器均为一精细螺旋给料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与两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底部相抵接的安装前框架的两侧顶部均安装有承重压力传感器,各所述承重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实现信号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两所述立式储料罐处于工作状态时两所述调位放倒油缸处于最大伸缩幅度状态且此时两所述立式储料罐依靠自重支撑在所述安装前框架的顶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承重压力传感器分别配合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下方的精细螺旋给料器运转实现对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原料定量排出;
水泥、粉煤灰等粉体材料分别是先经过两精细螺旋给料器下方的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输送至下游的所述混料输送单元的内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内部的螺旋初混轴的下游后端连带着其上的螺旋初混叶片活动穿过所述倾斜料筒的上游前端的端盖上的贯通孔,穿至所述倾斜料筒内部的螺旋初混叶片的轴端活动插装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螺旋中心轴前端面上的中心孔内,在所述螺旋中心轴前端面处一体固连有一水平设置的扩径落料筒,所述扩径落料筒套设在所述螺旋初混叶片的后段外侧壁上,在所述扩径落料筒的前段外侧壁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个粉料初混落粉长口,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内部输送过来的按比例初混的粉料经由各个粉料初混落粉长口依次散落在所述倾斜料筒的内腔内。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上配置有初混驱动液压马达,所述初混驱动液压马达安装在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右侧的机壳上并用于驱动所述螺旋初混轴的旋转。
所述混料输送单元使得水泥、粉煤灰、再生骨料等注浆材料经由其传输至下一级的料浆配料单元,同时,所述混料输送单元在输送材料的过程中同步对各种注浆固体材料进行再次充分地搅拌干混合;
预先多次搅拌混合后的注浆固体材料与一定比例的水在料浆配料单元的卧式配料仓的上游前端混合,固液混合后的物料原料经过再次搅拌形成非牛顿流体浆液或不同浓度的膏体。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的上游前端的所述安装前框架上固定安装有一渣料料斗,在所述渣料料斗的下方安装有一固定在安装前框架中部的渣料皮带输送机,所述渣料料斗的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渣料皮带输送机的安装机架的顶部,在所述渣料料斗的底部的渣料皮带输送机的皮带底部安装有用于检测其上渣料重量的承重传感器,各所述承重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两所述精细螺旋给料器、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以及所述渣料皮带输送机均由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系统控制相对速度的配合来实现同步按比例所需进行供料。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的后侧出料方向的所述渣料皮带输送机的上方设置有一渣料护罩。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内安装有一渣料螺旋卸料器,所述渣料螺旋卸料器的两轴端分别活动穿出所述渣料料斗的侧壁上的通孔,在所述渣料料斗的后侧侧壁上固定有一用于驱动所述渣料螺旋卸料器旋转的渣料卸料马达。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的后侧及内外两侧的侧壁顶部均活动铰接有一渣料挡料板,在各所述渣料挡料板的外侧均设有一收纳缸,各所述收纳缸的活塞杆的顶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渣料挡料板的底部外侧壁相抵接,各所述收纳缸的活塞杆的顶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渣料料斗外侧壁上的铰接座相铰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的前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一渣料振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利用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实现采空区充填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移动至待填充采空区附件的地面上并准备就绪;
S2:将双立筒料仓机构摆正呈竖立状态;
S3:启动系统,利用上料铲车向渣料料斗内部供给渣料、同步将双立筒料仓机构内的粉料按比例放料;
S4:粉料初混后与渣料共同进入混料输送单元的内部,实现固体料终混输送,形成终混固料;
S5:液体料、辅料及上述终混固料按比例送至上述料浆配料单元内部制浆;
S6:料浆配料单元内部比重计时刻监测当前料浆的比重并与设定标准值进行比较;
S7:上述料浆配料单元内部的料浆达标后,控制料浆配料单元向外排浆;
S8:排浆前根据料浆类型选择排浆方向并利用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将当前料浆向采空区充填;
S9:边充填边监测充填情况,保持充填稳定直至充填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系统采用移动式的自动化混料、制浆、充填,其中人为参与量少,充填注浆过程可以实现精准控制,可以设置多种料浆模式,充填模式可自由切换,整体自动化程度较高。
2、系统采用粉料携车自带的方式可以便于移动化作业,无需在采空区再建立临时性的粉料仓储设备,降低了搭建设备附带的施工量;整体操作施工时减少了施工垃圾的产生;降低投入成本;且移动式的粉料储存方式可以保证粉料可在多工位、多施工点使用,重复利用性更好。
3、本系统是集上料配料、混料、制浆、充填多功能于一体的车载式的自动化履带式便移动系统,其整体的灵活性较高,可根据施工场地的变化实现随时转移移动。
4、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解决了传统固定式注浆站初期建设,后期搬迁的繁琐工序、人员成本、制浆低效及注浆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精准制浆、精细化管理,提高了治理施工的科技水平。
5、本套系统可广泛适用于煤矿突发地质灾害、矿井透水治理抢险救援,采空区充填治理,市政注浆加固工程等。提供一体化配料、制浆、充填集成化设备系统,机动灵活,适用于不同工况及复杂施工条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运输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状态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配料单元与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的第一状态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图9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的第二状态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稠料浆斗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的俯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配料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配料单元的下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料浆配料单元上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料输送单元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料输送单元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料输送单元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渣料料斗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4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4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4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4的局部连接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4的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混料输送单元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的混料输送单元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走机构;2、动力驱动件;3、上料储料混合单元;4、混料输送单元;5、料浆配料单元;6、料浆处理泵送单元;7、摆动横梁;8、立式伸缩支撑缸;9、支撑盘;10、外摆控制缸;11、前摆缸;12、加强支撑腿;13、防护前罩;14、倾斜料筒;15、混料进料口;16、混料出料口;17、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18、螺旋中心轴;19、卧式配料仓;20、调位摆动油缸;21、人孔管;22、辅料管;23、注液补液管;24、固体混合原料进口;25、料浆成品出料管;26、换位出料斗;27、料浆搅料马达;28、操作防护围栏;29、操作平台;30、料浆搅拌轴;
31、稠料浆斗;32、稀料浆斗;33、第一稀浆出料管;34、稀浆输送泵;35、第一稀浆充填管;36、稠浆输送泵组;37、第二稀浆出料管;38、双向控流泵;39、第二稀浆充填管;40、稀浆反流管;41、三通连接管阀体;42、转换内管阀芯;43、转换口;44、转换驱动缸;45、曲柄摆臂;46、结块滤网;47、料浆搅动轴;48、出料搅动马达;A、制浆设备;B、混料设备;
49、安装前框架;50、立式储料罐;51、稳定耳座;52、调位放倒油缸;53、后侧焊接立架;54、支撑立座;55、倒锥卸料部;56、精细螺旋给料器;57、叶轮出料机;58、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9、进料混料斗;60、粉料充料口;61、粉料振料电机;62、脉冲除尘器;63、卸压口;B、混料设备;
64、螺旋初混轴;65、螺旋初混叶片;66、扩径落料筒;67、粉料初混落粉长口;68、初混驱动液压马达;69、渣料料斗;70、渣料皮带输送机;71、渣料护罩;72、渣料螺旋卸料器;73、渣料卸料马达;74、渣料挡料板;75、收纳缸;76、渣料振动电机;77、搅料搅拌叶片;78、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79、底盘机架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如图1-32中所示。
实施例: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包括底盘机架总成74、控制系统、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机构1,所述行走机构1上配置动力驱动件2,包括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混料输送单元4、料浆配料单元5、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所述料浆配料单元5、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所述控制系统均安装在底盘机架总成74上,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所述料浆配料单元5、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实现双向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相配合并用于控制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向采空区充填符合配比要求的料浆。
本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整体采用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实现粉料的预先存储使用,同时配合渣料的现场倾倒送料,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初期两种预存粉料精确给料后进行初混,然后再以散料的方式散入到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同时按比例重量输送的渣料会由进入到混料输送单元4的进料口落下并与初混后的粉料实现再次混合,混合后的固体粉料经过混料输送单元4实现固体粉料的螺旋多混,最终经过充分混合的固体粉料会进入到料浆配料单元5并与同步进入的液体水等进行双轴搅拌,形成符合要求的料浆在固体粉料、渣料以及液体水、各种辅料进行投放时控制系统控制整体的比例,以此来达到精确控制料浆比重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利用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实现采空区充填的工艺的料浆配制具体过程如下: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的末端为一倒置方锥形的渣料料斗69,用于不同粒径建筑固废、矿渣、矸石粉末、超细石粉等再生骨料的上料进料,锥口往下约20-50cm处可设置多层不同粒径筛网,所述筛网可通过系统自动抽放安装不同粒径型号,其功能为严格控制材料粒径,将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再次筛出。
所述渣料料斗69的底层设有辅助式的渣料螺旋卸料器,渣料螺旋卸料器为单轴或双轴螺旋搅拌机、螺旋上料机中的一种,可通过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转速。
当渣料料斗69的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感知到压力大于设定值(或安装在渣料料斗69顶部的雷达物料计显示料斗已满)时,说明料斗骨料堆积过多,此时系统内部的控制系统根据生产情况判断加快渣料螺旋卸料器的转速或报警提示降低上料速度。
同理,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可以自动减慢转速或加快上料速度,如此将再生骨料均匀送入下一级用于实现骨料传输的混料输送单元4内部。
渣料料的下方连接下一级的渣料皮带输送机70,皮带上配置可实时称量输送骨料重量的压力传感器元件。渣料上料时,所述渣料料斗69的上方内、外、后三侧均配置自动喷淋系统,当渣料料口设置的扬尘检测系统检测灰尘过大时,可通过系统调节不同流量喷雾,降尘除霾。
同时,可以达到调整骨料含水率的目的,喷如渣料内部的水量由控制系统统计计入总用水量内。与所述渣料料斗69紧靠的为两个立式储料罐50,两立式储料罐50可通过系统配置的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系统控制其升降后处于倾斜的运输状态或者竖直的工作状态,当系统需要行进时,通过系统操纵使立式储料罐50倒置斜放,增加行进稳定性,当正常生产时,立式储料罐50可调整为直立状态。
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使得水泥、粉煤灰、再生骨料等注浆材料经由其传输至下一级的料浆配料单元5,同时,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在输送材料的过程中同步对各种注浆固体材料进行再次充分地搅拌干混合;
预先多次搅拌混合后的注浆固体材料与一定比例的水在料浆配料单元5的卧式配料仓19的上游前端混合,固液混合后的物料原料经过再次搅拌形成非牛顿流体浆液或不同浓度的膏体。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前端底部安装有稳定支撑装置,所述稳定支撑装置用于保证整个底盘机架总成74在工作时整个系统相对于地面支撑的稳定性,所述稳定支撑装置采用可收纳式结构。
稳定支撑装置可以在整个系统处于制浆工作状态下展开,从而达到保持整个系统的前端稳定支撑的作用,系统行进时可以将稳定支撑装置收纳,从而保证整个系统行进过程中的通过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稳定支撑装置包括两对称且间隔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前侧的机架两侧的外摆支撑机构,在各个所述外摆支撑机构的前侧的底盘机架总成74底部固定安装有一前伸支撑机构,两所述外摆支撑机构与两所述前伸支撑机构配合支撑在地面上实现底盘机架总成74前端底部的稳定支撑。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外摆支撑机构包括一水平设置的摆动横梁7,所述摆动横梁7的内端通过立轴活动铰接在对应的底盘机架总成74的一侧,在所述摆动横梁7的外端固定有一立式伸缩支撑缸8,所述立式伸缩支撑缸8的活塞杆的底部通过固连的支撑盘9支撑在地面上,在所述摆动横梁7的内侧设置有一用于驱动其绕对应的立轴活动旋转的外摆控制缸10,所述外摆控制缸10的缸体的内端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上,所述外摆控制缸10的活塞杆的外端活动铰接在所述摆动横梁7上。
两侧的前伸支撑机构、外摆支撑机构可以相互配合底部的履带支撑实现对整个底盘机架总成74的稳定支托,保证系统上的各单元运转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伸支撑机构包括一前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前摆缸11,所述前摆缸11的缸体的后端活动铰接在对应的底盘机架总成74上、活塞杆的前端活动铰接在一加强支撑腿12的后侧中段,所述加强支撑腿12的顶部活动铰接在底盘机架总成74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前端铰接安装有两对称配合的可开启式的防护前罩13。
通过开启防护前罩13可以对粉料混料部位的动力设备的检修,同时开启后可以便于部件的散热。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用于接收来自上游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混合后的固体物料并将其边混合边向下游的料浆配料单元5输送。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中段顶部的倾斜料筒14,所述倾斜料筒14的上游向下倾斜设置、下游向上倾斜设置,在所述倾斜料筒14的上游顶部设置有混料进料口15,在所述倾斜料筒14的下游底部设置有混料出料口16,所述混料进料口15用于接收来自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输出的物料组分,所述混料出料口16用于将混合后的物料向料浆配料单元5输送。
混料输送单元4一是接收来自上游的渣料、二是接收来自上游经过初混的两种粉料,并将其在倾斜料筒14内利用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17实现向下游快速输送,最终达到固体粉料充分混合后进入制浆工序。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料筒14的内部安装有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17,所述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17的两端通过其上的螺旋中心轴18活动穿出对应端部的安装孔,在所述倾斜料筒14的下游端的端盖处安装有一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73,所述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73用于驱动螺旋中心轴18的旋转。
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73有液压系统驱动可以更好地保证整体运转时的静音与平稳性,保证固料输送的流畅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配料单元5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上方的卧式配料仓19,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底部两侧分别活动铰接设置,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其中的一个铰接端与其下方的摆动调位机构实现连接,所述摆动调位机构用于驱动卧式配料仓19的上游端实现上下摆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底部一侧焊接有第一固定耳,各所述固定耳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相对于底盘机架总成74固定设置的焊接耳座上,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第二固定耳,各所述第二固定耳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相对于底盘机架总成74活动设置的摆动调位机构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摆动调位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调位摆动油缸20,各所述调位摆动油缸20的活塞杆的顶部均活动铰接在对应的第二固定耳上,各所述调位摆动油缸20的缸体的底部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定位耳座上。
料浆配料单元5的卧式配料仓19内部的液体与固体粉料在进行制浆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充分的制浆,一是利用料浆搅拌件实现卧式配料仓19内部的双轴充分搅拌来达到将固体粉料与液体水实现充分搅拌混合的目的;二是,通过摆动调位机构的运转来达到控制整个卧式配料仓19及其内部的料浆实现左右摆动的目的,从而可以配合内部搅拌达到充分的混料制浆的目的,最终提高制浆的效果和效率。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配料腔内安装有一料浆搅拌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顶部间隔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且带有密封端盖的人孔管21、辅料管22以及注液补液管23。
人孔管21便于对卧式配料仓19内部进行检修、维修;辅料管22以及注液补液管23便于向内部投注辅料或者液体水以及其它反应液。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上游顶部设置有固体混合原料进口24、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下游底部设置有带有控制阀门的料浆成品出料管25。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料浆成品出料管25的下方活动安装有一可旋转的换位出料斗26,所述换位出料斗26用于向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的不同工位实现出料送料。
料浆成品出料管25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启实现向外放料浆,同时在此增设的可旋转的换位出料斗26的可以通过自身的旋转来达到向其下方的稠料浆斗31或稀料浆斗32导料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搅拌件的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两端端盖上的安装孔并与对应位置处固定的配料端轴承座内部相插装配合,在其中一个所述配料端轴承座的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料浆搅拌件旋转搅料的料浆搅料马达27。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换位出料斗26的上部外侧壁上销轴可拆卸地连接有一操控把手杆。
操控换位出料斗26旋转调位时可以操作操控把手杆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外围的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顶部固定有一操作防护围栏28,所述操作防护围栏28将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供操作人员进行补料检修的操作平台29。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搅拌件包括两水平间隔安装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配料腔内部的料浆搅拌轴30,在两所述料浆搅拌轴30的外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均间隔固定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搅料搅拌叶片72,两所述料浆搅拌轴30的两端分别活动穿出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两端盖,所述卧式配料仓19外侧的两所述料浆搅拌轴30上游端通过皮带传动件相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料浆搅拌轴30上游端固连有所述料浆搅料马达27。
两个料浆搅拌轴30的配合可以更好地保证双轴搅料的高效性与流畅性,对于较稠的混凝土也能实现高效的搅拌处理。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卧式配料仓19的配料腔内安装有若干个电子比重计,各所述电子比重计用于监测配料腔内部的浆液比重,各所述电子比重计分别与上述控制系统实现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来自电子比重计采集的料浆比重信息并与设定的标准比重值进行比较并显示,系统或工作人员观察当前显示的比重值来进行补添对应种类的组分物料以使得比重值向标准比重值靠近直至最终达到检测值与标准比重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料浆配料单元5即可完成料浆配制。
设置多个电子比重计可以更好地保证对卧式配料仓19的内部的料浆比重的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控制系统并与标准比重值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来选择是否增加对应的物料组分,从而保证料浆的达标化制浆。
另外,在稠料浆斗31和稀料浆斗32内也配置安装比重计,此处的稠料浆斗31和稀料浆斗32作为临时用的储浆斗。
注意:浆液料斗上方还安装有雷达物料计,测试料斗内浆液高度,根据浆液高度来反馈给系统调整螺旋上料机给料速度和卧式搅拌机搅拌速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配料单元5的卧式配料仓19的中部下方安装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通过其上的泥浆泵或砂浆泵或混凝土泵等不同型号的注浆泵实现输送浆液。
根据不同工况选择相适用的浆液类型和充填工艺,并启动下游配套的管路系统;
所述双轴卧式搅拌机最前端下方为稠料浆斗31、稀料浆斗32,可过滤骨料浆液中的结块。
充填工艺为先试压水,根据试压水结果选择不同的充填模式,设置充填浆液类型、注浆流量、注浆压力等参数。
充填时,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与充填钻孔相连,将料浆直接送入钻孔中。
动力驱动件2采用电动机和柴油机实现选择双动力驱动,另外本系统配置有整套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用于实现向各马达或缸体实现油路供应;
上述各部件的操作流程均有安装人员在对应的合适位置安装相应传感器元件,并有现有的控制系统设置常规的自动化控制逻辑实现检测反馈信号以及对应执行动作的控制,根据读取控制系统的运行数据,可以智能化调控生产模式和出料量、混料速度以及注水、注浆的流量、料浆配料的比重等参数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且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的下游后端顶部的稠料浆斗31、稀料浆斗32,所述稀料浆斗32的底部连接第一稀浆出料管33,在所述第一稀浆出料管33上安装有稀浆输送泵34,所述稀浆输送泵34的出口端连接有进行充填用的若干个第一稀浆充填管35;在所述稀料浆斗32的底部还安装有一料浆返料机构;在所述稠料浆斗31的底部安装有一稠浆输送泵组36,所述稠浆输送泵组36用于将稠料浆斗31内部的料浆由其上的稠浆排出管实现向采空区充填输送。
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可以针对稠浆(例如粘稠砂浆或者混凝土料浆)、稀浆(牛顿流体)进行快速泵送,同时可以针对不合格的稀浆进行料浆返料处理,从而保证料浆可以达到充填所需。
稠浆输送泵组36用于稠浆的输送充填动力结构,稀浆输送泵34用于输送充填稀浆,料浆返料机构可以针对检测不达标的料浆进行输送返料至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进行重新配浆制浆,保证料浆质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料浆返料机构包括在所述第一稀浆出料管33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一第二稀浆出料管37,在所述第二稀浆出料管37上安装有双向控流泵38,所述双向控流泵38的输出端安装有一换向转流结构,所述换向转流结构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第二稀浆充填管39、稀浆反流管40相连,所述换向转流结构用于控制双向控流泵38输出的料浆向第二稀浆充填管39或稀浆反流管40输送,其中稀浆反流管40用于与上游的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内部的料浆相连。
料浆返料机构主要通过双向控流泵38的输出方向来控制是向充填方向还是向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内部返料,从而达到控制料浆合格率的目的,保证充填的质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换向转流结构包括三通连接管阀体41,所述三通连接管阀体41分别连接双向控流泵38的输出端、第二稀浆出料管37、稀浆反流管40,在所述三通连接管阀体41的内腔内插装有一转换内管阀芯42,所述转换内管阀芯42的顶部封堵设置、下端开放设置,在所述转换内管阀芯42的中部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稀浆出料管37或稀浆反流管40相连通的转换口43,在所述三通连接管阀体41的外侧壁的顶部安装座上安装有一转换驱动缸44,所述转换驱动缸44的缸体的一端铰接在顶部安装座的短柱上,所述转换驱动缸44的活塞杆的端部活动铰接在一底部与所述转换内管阀芯42的顶部固连的曲柄摆臂45上,所述转换驱动缸44通过伸缩带动曲柄摆臂45的摆动来实现控制转换内管阀芯42的旋转,从而达到控制转换口43与第二稀浆出料管37连通或者与稀浆反流管40连通,其中,稀浆反流管40用于与上游的所述料浆配料单元5的卧式配料仓19内部的料浆相连。
换向转流结构在此通过控制转换驱动缸44的伸缩来带动曲柄摆臂45的摆动,从而达到带动转换内管阀芯42进行旋转的目的,最终使得转换内管阀芯42的转换口43朝向第二稀浆出料管37或稀浆反流管40,进而达到控制稀浆流向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稠料浆斗31的顶部以及所述稀料浆斗32的顶部分别安装有一结块滤网46,所述结块滤网46用于过滤骨料浆液中的结块。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稠料浆斗31、所述稀料浆斗32内部安装有一料浆搅动轴47,所述料浆搅动轴47的两端依次活动穿过所述稠料浆斗31、所述稀料浆的端盖上的安装孔后并与一固定在对应端面上的出料搅动马达48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3包括固定安装在底盘机架总成74前端上方的安装前框架49,在所述安装前框架49的后段顶部设置有双立筒料仓机构,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在使用时处于立式状态、在系统行走状态下处于斜卧倒放的稳定状态,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包括两相互独立且抵接对称设置的立式储料罐50,两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内部分别用于盛装粉煤灰原料、水泥原料,两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前侧底部稳定支撑在安装前框架49的边沿顶部,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后侧底部均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顶部固定的稳定耳座51上,在各所述稳定耳座51的后侧均设置有一调位放倒油缸52,所述调位放倒油缸52的活塞杆的顶部活动铰接在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后侧焊接立架53上,所述调位放倒油缸52的缸体的底部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74顶部的耳座上,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外侧通过其底部焊接的支撑立座54抵紧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前框架49的顶部。
双立筒料仓机构可通过系统配置的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系统控制其升降后处于倾斜的运输状态或者竖直的工作状态,当系统需要行进时,通过系统操纵使立式储料罐50倒置斜放,增加行进稳定性,当正常生产时,立式储料罐50可调整为直立状态。
倒置斜放在整个系统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晃动,保证运输过程的稳定性;当需要工作时,直立状态可以更好地保证卸料的流畅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底部设置呈倒锥卸料部55,所述倒锥卸料部55底部的出料口分别与其下方固定设置的精细给料器的进料口相配合,在所述倒锥卸料部55底部的出料口上安装有一叶轮出料机57。
叶轮出料机57可以配合承重传感器来实现精准的向下出料。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两所述精细给料器的出料口均与一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的进料混料斗59相配合,所述精细给料器通过其运转速度来控制其内部物料向进料混料斗59的输送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底部设置有一带滤网的粉料充料口60,闲置时粉料充料口60通过端盖封堵。
所述粉料充料口60采用Φ110mm圆管,其内端内置于储料罐内部,所需的粉体材料由罐车经此粉料充料口60压力输入至对应的立式储料罐50中。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下部外侧壁上均安装有一粉料振料电机61,所述粉料振料电机61用于通过振动实现辅助下料。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两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顶端各设一个脉冲除尘器62与一个内置泄压阀的卸压口63。
所述立式储料罐50可储存水泥、粉煤灰、新型粉状材料,当立式储料罐50内部压力过大时,泄压阀自动检测到压力,弹起释放压力;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精细给料器均为一精细螺旋给料器56,可以提高输送给料的精确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与两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底部相抵接的安装前框架49的两侧顶部均安装有承重压力传感器,各所述承重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现有的控制系统实现信号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两所述立式储料罐50处于工作状态时两所述调位放倒油缸52处于最大伸缩幅度状态且此时两所述立式储料罐50依靠自重支撑在所述安装前框架49的顶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承重压力传感器分别配合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50下方的精细螺旋给料器56运转实现对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50的原料定量排出;
水泥、粉煤灰等粉体材料分别是先经过两精细螺旋给料器56下方的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输送至下游的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的内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内部的螺旋初混轴64的下游后端连带着其上的螺旋初混叶片65活动穿过所述倾斜料筒14的上游前端的端盖上的贯通孔,穿至所述倾斜料筒14内部的螺旋初混叶片65的轴端活动插装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螺旋中心轴18前端面上的中心孔内,在所述螺旋中心轴18前端面处一体固连有一水平设置的扩径落料筒66,所述扩径落料筒66套设在所述螺旋初混叶片65的后段外侧壁上,在所述扩径落料筒66的前段外侧壁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个粉料初混落粉长口67,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内部输送过来的按比例初混的粉料经由各个粉料初混落粉长口67依次散落在所述倾斜料筒14的内腔内。
由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内部的螺旋初混轴64及螺旋初混叶片65的旋转输送可以达到将内部初混的两种粉料实现螺旋混料的目的,同时再进行向下游输送,输送的过程中当到达末端时会伸至倾斜料筒14的内腔内进行输送,由于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17端部的扩径落料筒66与螺旋初混轴64存在相对旋转转动,因此扩径落料筒66上的各个粉料初混落粉长口67就会与螺旋初混轴64及螺旋初混叶片65存在相对旋转,最终达到粉料有各个粉料初混落粉长口67散落至倾斜料筒14的内腔内,与此同时来自倾斜料筒14的进料口处的渣料也会落入到其内部,落入的渣料在下落的过程中会与旋转状态下散出的混合粉料进行进料混合,最终继续跟随螺旋初混轴64及螺旋初混叶片65的旋转输送达到螺旋混料。
以散料的方式散入到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同时按比例重量输送的渣料会由进入到混料输送单元4的进料口落下并与初混后的粉料实现再次混合,混合后的固体粉料经过混料输送单元4实现固体粉料的螺旋多混,最终经过充分混合的固体粉料会进入到料浆配料单元5并与同步进入的液体水等进行双轴搅拌,形成符合要求的料浆;在固体粉料、渣料以及液体水、各种辅料进行投放时控制系统控制整体的比例,以此来达到精确控制料浆或浆液比重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上配置有初混驱动液压马达68,所述初混驱动液压马达68安装在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右侧的机壳上并用于驱动所述螺旋初混轴64的旋转。
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使得水泥、粉煤灰、再生骨料等注浆材料经由其传输至下一级的料浆配料单元5,同时,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在输送材料的过程中同步对各种注浆固体材料进行再次充分地搅拌干混合;
预先多次搅拌混合后的注浆固体材料与一定比例的水在料浆配料单元5的卧式配料仓19的上游前端混合,固液混合后的物料原料经过再次搅拌形成非牛顿流体浆液或不同浓度的膏体。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的上游前端的所述安装前框架49上固定安装有一渣料料斗69,在所述渣料料斗69的下方安装有一固定在安装前框架49中部的渣料皮带输送机70,所述渣料料斗69的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渣料皮带输送机70的安装机架的顶部。
在所述渣料料斗69的底部的渣料皮带输送机70的皮带底部机架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其上渣料重量的承重传感器,各所述承重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两所述精细螺旋给料器56、所述初混短轴螺旋搅拌机58以及所述渣料皮带输送机70均由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系统控制相对速度的配合来实现同步按比例所需进行供料。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69的后侧出料方向的所述渣料皮带输送机70的上方设置有一渣料护罩71。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69内安装有一渣料螺旋卸料器,所述渣料螺旋卸料器的两轴端分别活动穿出所述渣料料斗69的侧壁上的通孔,在所述渣料料斗69的后侧侧壁上固定有一用于驱动所述渣料螺旋卸料器旋转的渣料卸料马达。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69的后侧及内外两侧的侧壁顶部均活动铰接有一渣料挡料板,在各所述渣料挡料板的外侧均设有一收纳缸,各所述收纳缸的活塞杆的顶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渣料挡料板的底部外侧壁相抵接,各所述收纳缸的活塞杆的顶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渣料料斗69外侧壁上的铰接座相铰接。
三个渣料挡料板在对应的收纳缸的控制下可以实现立起或者降下,从而可以达到增加渣料料斗69内部储渣量及减少扬尘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升降、聚拢。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渣料料斗69的前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一渣料振动电机,渣料振动电机可以起到快速放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利用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实现采空区充填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移动至待填充采空区附件的地面上并准备就绪;
S2:将双立筒料仓机构摆正呈竖立状态;
S3:启动系统,利用上料铲车向渣料料斗69内部供给渣料、同步将双立筒料仓机构内的粉料按比例放料;
S4:粉料初混后与渣料共同进入混料输送单元4的内部,实现固体料终混输送,形成终混固料;
S5:液体料、辅料及上述终混固料按比例送至上述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制浆;
S6: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比重计时刻监测当前料浆的比重并与设定标准值进行比较;
S7:上述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的料浆达标后,控制料浆配料单元5向外排浆;
S8:排浆前根据料浆类型选择排浆方向并利用料浆处理泵送单元6将当前料浆浆液向采空区充填;
S9:边充填边监测充填情况,保持充填稳定直至充填完成。
上述立式储料罐50,下料量可通过两种方式互补控制:
方式1:为通过控制系统预设控制精细螺旋给料器56每秒钟下料量乘以相应的时间为总下料量;
方式2为安装在立式储料罐50底部的两个支撑腿上的称重传感器实时显示,传感器显示的重量为各立式储料罐50及其上附带设备的总重量,每下料一次总重量会减少,减少量即为下料量;在控制精确下料时利用上述两种方式互补校对,增加下料的准确性,同时保证后续制浆提供的料浆配比的准确性。
所述混料输送单元4中的混合料到达其下游并在进入到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之前,前端配置的传感器在接触到进入的干料后,控制系统自动计算上水系统在该时间内流出的总水量,上水管道安装电磁流量计,并通过电磁流量计实时计量出水量。
所述料浆配料单元5内上水量,根据预设配比实现自动上水。
在料浆配料单元5的内部安装有若干个比重计可以实时将内部的料浆的比重反馈给控制系统;另外,进行如下的选配操作:在料浆配料单元5内部的料浆搅拌完毕后还可以进入底盘机架总成74上的安装有安设比重计的临时储浆罐内部,自动检测料浆比重,实时反馈浆液比重情况。
在稠浆输送泵组36、双向控流泵38、稀浆输送泵34上均安设压力传感器,与采空区的钻孔孔口无线压力传感器联动,压力情况可实时传输到控制系统中。
当孔口无压力,泵的出口的压力传感器有压力时,系统会判定可能是由于料浆比重过大、较稠等情况,反馈给操作系统界面,提示是否需要更改浆液配比,降低比重。
当钻孔孔口压力传感器带压时,会反馈给系统界面,是否需要更换料浆类型、降低比重或改注清水等提示信息,技术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认、设置,若5min内未得到确认反馈信息,系统会根据情况自动更改浆液配比,降低料浆比重。
稀料浆斗32、稠料浆斗31的出浆口外均安装电磁流量计,实时计量注浆量,并与材料反算注浆量相互校核,当注浆量超过预先设置的阈值,压力传感器未检测到压力时,系统会提示更换浆液类型、配比等。以此实现上料、制浆、充填的智能化控制。
本实用新型专利中的料浆优势:本实用新型所述填充料主要由水泥、粉煤灰、新型粉状材料以及建筑固废、矿渣、矸石粉末、超细石粉等再生骨料组成,料浆的特点主要有:
1、可根据不同应用条件,选择不同种类的的原材料配比,可满足充填、堵水、地基处理、帷幕注浆等各类场合,跟在满足工程要求的条件下,实现最优的经济价值。
2、各类再生骨料加工成细集料,可代替部分水泥、粉煤灰用于采空区注浆,解决我国部分地区粉煤灰紧缺的情况,降低治理成本,料浆流动度、比重、结石率、结石体抗压强度等各参数满足国家规范(GB51180-2016)要求。
3、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低碳政策,将固废充分利用,实现经济价值,减少大量碳排放。
4、细骨料与水泥、粉煤灰及外加剂制成的充填浆液,物理力学性能满足治理要求,在部分配比及应用条件下浆液结石体相比传统充填浆液具有较大的抗压强度,远超过规范(GB51180-2016)要求值。
整个系统运行时,包括如下操作流程:
开机自检→启动配料、制浆、注浆充填各子系统→不同工况下自动切换多种充填模式→完工清理。具体如下:
开机后,自动检测装备及各个子系统空载情况,并反馈检测结果。自检系统状态良好,首先对钻孔试压水,根据钻孔压水结果选择合适的注浆充填模式,在注浆过程中,实现自动化主动调控,以保证注浆充填质量及充填过程中的设备、人身安全。注浆充填结束后,自启动清理功能,清洗设备。此外,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设置一键紧急制动功能。具体操作流程如图所述。
利用本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骨料浆液高效充填:通过试验测定注浆工艺流程、充填流量、充填压力以及浆液性质对充水条件下不同裂隙尺度采空区充填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不同充填阶段特征确定材料性能、充填压力及充填流量设计,形成充水采空区骨料浆液充填方案。
本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系统部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PLC控制系统网络结构,按照常规技术手段并根据系统功能组成、关键控制参数及监控设备布置,结合系统工艺流程,确定控制参数预设值、允许值范围、预警阈值及应急制动阈值,并进行工艺控制算法优化,进行自动化管控平台开发,实现充填治理工艺的自动化控制。
采用SCADA作为监控与组态软件,研究各项控制控制参数预设值、允许值范围、预警阈值、应急制动阈值及工艺控制算法,设计一套移动式智能化制浆充填一体化系统。确定充填治理关键工艺及控制参数,建立充填治理参数化工艺数据库,确定关键工艺环节控制参数的监测及控制方法,建立系统自动化控制回路,实现充填治理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并开发“一键生产”的生产操控模式。
同时考虑到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的移动特性、操作的安全性和生产数据监控的便利性,该一体化系统自动化管理平台具备多种控制方式:一体化装置机旁采用控制柜的就地控制,集控室计算机采用WINCC监控软件远程集中生产监视与控制。同时一体化系统开发移动端的监控与管理软件,生产过程中人员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进行生产流程监控、状态监视、报警管理、设备管理等。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的各子单元部分通过对应位置处安装的不同的传感器将设备的各组件运行数据提取出来,传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各组件运行状态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使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各组件协调运行,自主调控。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运行前,结合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预先设置注浆充填参数,包括浆液类型、配比、以及注浆泵类型、压力、流量等,运行过程中检测浆液比重、各种材料上料重量,上水流量、骨料含水率等指标反算验证各子系统是否按照预定参数执行工作。若某一指标异常,系统提示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检查调整。
实现配料、制浆及注浆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实时掌握注浆时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遇突发问题可即时停止制浆或转换清水,避免注浆材料浪费,降低充填成本。
使用履带式结构(履带式可广泛适应不同复杂地形,有效拓展设备在未经平整的采煤沉陷区工作范围。)便于移动到位,可显著缩短设备到孔口之间的距离,大幅缩减输浆管道长度,从而降低注浆过程中的压力损耗,无需再反复铺设长距离输浆管道,可精简大量作业人员。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的注浆充填过程中实时记录制浆配比,注浆量,实现注浆施工数据自动化记录,施工报表自动生成,有助于工程结算和注浆质量分析。
再生骨料的渣料料斗69的一侧上方还可以安装一个移动式的透明盖板,在盖板上添加水雾除尘装置,防止进料口扬尘过大,确保设备符合环保要求。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消耗也大幅增长,伴随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不容小觑,为解决传统固定式注浆设备资源不能循环利用及区域搬迁困难的局限性,本着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研发这款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所述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集成配料、制浆、搅拌、泵送充填一体设计。
在料浆泵送单元中可以根据工况配置多种不同类型的泵结构,例如:
1、稠浆泵可以装配混凝土泵、高低压变频泥浆泵,可泵送水泥基浆液及高、低浓度的再生骨料浆液,达到循环利用工业固废,节约社会资源(例如可泵送再生后的建筑废料、煤矸石、采石废料、固体垃圾燃烧粉尘等),可显著降低充填治理成本20%以上。
2、设置多种型号注浆泵,高压及静压输送泥浆泵,可根据不同工况自动切换对应型号注浆泵,泵送不同配比的水泥基复合浆液,满足不同工况的施工需求,适用性广。切换后不再使用的注浆泵自动开启清水冲洗任务,快速清理完成以备下次使用。
3、系统的底盘机架总成74上配置双向切换动力系统:可以为设备移动、生产提供动力输出,可使设备持续整机运转(油、电均可)一键切换装置,应对突发情况,为工程施工的连续性保驾护航(在正常运转情况下,生产系统优先采用电能动力,行走系统优先采用汽柴油动力。)
4、本系统还可实现配置对应的发射端、网络端实现远程操作,为满足不同配比浆液,设计独立称重系统,安装LED显示屏,一键校核。实时在线比重监测,可对浆液比例及时调配,以确保工程质量。螺旋上料机配备红外防触碰警报,顶端装有语音提醒及报警装置,防止设备正常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意外事故发生。尾部压力设定在线数据传输及记录功能,配备电磁流量计,实时监测统计注浆期间浆液输出单位流量及注浆总量,即时导出工程量统计及施工报表。在储料罐上部配备照明系统,确保设备具有昼夜不间断持续生产能力。在渣料料斗69的上料口配备喷淋装置,减少再生骨料上料过程的粉尘污染。
5、储料罐顶安装除尘及细微颗粒、风向监测设备,及时应对恶劣天气施工。柴动尾气净化除尘装置,减少机械动力带来的CO、CO2等尾气污染。机体采用一体化隔音处理并在各搅拌系统底座安装减震装置,大大减少噪音污染,可适用于城郊规模化施工场地,提高大面积采空区治理的施工效率,减少采煤沉陷区充填治理成本。
6、整机及罐体配备水平仪,便于操作人员保证设备的稳定性。机体配备一键停机功能,预防突发情况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7、整机采用全液压控制系统,储料管液压收放一体化设计,便于运送,大大提高远距离运输设备的安全性。
另外, 本系统存在反馈调节、过程控制的智能化:
配料、制浆、充填等各单元监测的生产数据实时传输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生产数据自动判别生产是否正常,根据需要动态调整系统运行参数。
(1)比重计测试浆液比重不合格,反馈系统后,自动调整上水流量以控制水的掺加量。(2)首部骨料料斗压力传感器压力过大时,系统自动调增振动筛频率,并报警提示外部降低上料速度。(3)尾部浆液料斗液位过高时,反馈系统后自动调整上料速度和卧式双轴搅拌机转速。(4)注浆泵压力异常升高,而钻孔孔口压力正常,系统判断是注浆管理堵塞,更换清水冲洗管路至泵压恢复正常。(5)当钻孔孔口压力过大时,反馈至系统自动调整浆液比重、流量等参数。(6)当注浆泵压快速降低至下限值时,反馈至系统自动切换清水模式,待作业人员检查管路后,再恢复正常注浆模式。(7)传感器监测到骨料含水率过低时,系统自动开启喷淋增湿模式,直至骨料含水率达标,一是为了降低扬尘,再一个使骨料含水率达到预设值。同时本系统的智能化并不限于以上示例,核心技术在于注浆充填过程中,针对不同监测数据,实时反馈调整系统参数。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10)

1.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包括底盘机架总成、控制系统、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上配置动力驱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料输送单元、料浆配料单元、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所述混料输送单元、所述料浆配料单元、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所述控制系统均安装在底盘机架总成上,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所述混料输送单元、所述料浆配料单元、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实现双向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相配合并用于控制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向采空区充填符合配比要求的料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前端底部安装有稳定支撑装置,所述稳定支撑装置用于保证整个底盘机架总成在工作时整个系统相对于地面支撑的稳定性,所述稳定支撑装置采用可收纳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支撑装置包括两对称且间隔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前侧的机架两侧的外摆支撑机构,在各个所述外摆支撑机构的前侧的底盘机架总成底部固定安装有一前伸支撑机构,两所述外摆支撑机构与两所述前伸支撑机构配合支撑在地面上实现底盘机架总成前端底部的稳定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输送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游的上料储料混合单元混合后的固体物料并将其边混合边向下游的料浆配料单元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输送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中段顶部的倾斜料筒,所述倾斜料筒的上游向下倾斜设置、下游向上倾斜设置,在所述倾斜料筒的上游顶部设置有混料进料口,在所述倾斜料筒的下游底部设置有混料出料口,所述混料进料口用于接收来自上料储料混合单元输出的物料组分,所述混料出料口用于将混合后的物料向料浆配料单元输送;
在所述倾斜料筒的内部安装有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所述一体化螺旋输送搅拌叶片的两端通过其上的螺旋中心轴活动穿出对应端部的安装孔,在所述倾斜料筒的下游端的端盖处安装有一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所述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用于驱动螺旋中心轴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浆配料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上方的卧式配料仓,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底部两侧分别活动铰接设置,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其中的一个铰接端与其下方的摆动调位机构实现连接,所述摆动调位机构用于驱动卧式配料仓的上游端实现上下摆动;
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配料腔内安装有一料浆搅拌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浆搅拌件的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卧式配料仓的两端端盖上的安装孔并与对应位置处固定的配料端轴承座内部相插装配合,在其中一个所述配料端轴承座的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料浆搅拌件旋转搅料的料浆搅料马达;
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底部一侧焊接有第一固定耳,各所述固定耳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相对于底盘机架总成固定设置的焊接耳座上,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底部另一侧焊接有第二固定耳,各所述第二固定耳均活动铰接在对应位置处的相对于底盘机架总成活动设置的摆动调位机构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浆搅拌件包括两水平间隔安装在所述卧式配料仓的配料腔内部的料浆搅拌轴,在两所述料浆搅拌轴的外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均间隔固定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搅料搅拌叶片,两所述料浆搅拌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出所述卧式配料仓的两端盖,所述卧式配料仓外侧的两所述料浆搅拌轴上游端通过皮带传动件相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料浆搅拌轴上游端固连有所述料浆搅料马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浆配料单元的卧式配料仓的中部下方安装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料浆处理泵送单元通过其上的泥浆泵或砂浆泵或混凝土泵等不同型号的注浆泵实现输送浆液;
所述料浆处理泵送单元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且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的下游后端顶部的稠料浆斗、稀料浆斗,所述稀料浆斗的底部连接第一稀浆出料管,在所述第一稀浆出料管上安装有稀浆输送泵,所述稀浆输送泵的出口端连接有进行充填用的第一稀浆充填管;在所述稀料浆斗的底部还安装有一料浆返料机构;在所述稠料浆斗的底部安装有一稠浆输送泵组,所述稠浆输送泵组用于将稠料浆斗内部的料浆由其上的稠浆排出管实现向采空区充填输送;
所述料浆返料机构包括在所述第一稀浆出料管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一第二稀浆出料管,在所述第二稀浆出料管上安装有双向控流泵,所述双向控流泵的输出端安装有一换向转流结构,所述换向转流结构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第二稀浆充填管、稀浆反流管相连,所述换向转流结构用于控制双向控流泵输出的料浆向第二稀浆充填管或稀浆反流管输送,其中稀浆反流管用于与上游的制浆设备内部的料浆相连;
在所述稠料浆斗、所述稀料浆斗内部安装有一料浆搅动轴,所述料浆搅动轴的两端依次活动穿过所述稠料浆斗、所述稀料浆的端盖上的安装孔后并与一固定在对应端面上的出料搅动马达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储料混合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底盘机架总成前端上方的安装前框架,在所述安装前框架的后段顶部设置有双立筒料仓机构,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在使用时处于立式状态、在系统行走状态下处于斜卧倒放的稳定状态,所述双立筒料仓机构包括两相互独立且抵接对称设置的立式储料罐,两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内部分别用于盛装粉煤灰原料、水泥原料,两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前侧底部稳定支撑在安装前框架的边沿顶部,在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后侧底部均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顶部固定的稳定耳座上,在各所述稳定耳座的后侧均设置有一调位放倒油缸,所述调位放倒油缸的活塞杆的顶部活动铰接在对应的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后侧焊接立架上,所述调位放倒油缸的缸体的底部活动铰接在所述底盘机架总成顶部的耳座上,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外侧通过其底部焊接的支撑立座抵紧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前框架的顶部;
所述立式储料罐的底部设置呈倒锥卸料部,所述倒锥卸料部底部的出料口分别与其下方固定设置的精细给料器的进料口相配合,在所述倒锥卸料部底部的出料口上安装有一叶轮出料机。
CN202220722286.4U 2022-03-28 2022-03-28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Active CN217042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2286.4U CN217042146U (zh) 2022-03-28 2022-03-28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2286.4U CN217042146U (zh) 2022-03-28 2022-03-28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42146U true CN217042146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7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2286.4U Active CN217042146U (zh) 2022-03-28 2022-03-28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421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2639A (zh) 移动式沥青水泥砂浆搅拌设备
CN202498631U (zh) 一种高速搅拌制浆台车
CN112814732A (zh) 一种废石与尾砂混合料浆制备与泵送充填装置
CN111236981A (zh) 一种煤矿井下可移动式集成自动化注浆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9910173A (zh) 一种具有自动筛分功能的煤矸石制砖用混料设备
CN201070804Y (zh) 移动式沥青水泥砂浆搅拌设备
CN101749047B (zh) 膏体充填模拟试验系统
CN204195995U (zh) 一种绿色建筑移动砂浆搅拌站
CN205628313U (zh) 全粒级尾砂胶结充填料浆连续制备系统
CN217042146U (zh)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
CN104309002A (zh) 一种绿色建筑移动砂浆搅拌站
CN212385715U (zh) 一种水利堤坝施工建筑材料加料装置
CN201587031U (zh) 膏体充填系统自动混料装置
CN217196174U (zh) 一种井下移动制浆系统
CN201110158Y (zh) 自动配浆加重系统
CN114618338A (zh) 采空区建筑固料再生充填料浆制充一体化系统及充填工艺
CN114658479B (zh) 一种充填隔离墙构筑方法
CN209937331U (zh) 一种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混凝土预拌装置
CN113290703A (zh) 一种可自动搅拌测量配比的上料装置
CN211924184U (zh) 一种煤矿井下可移动式集成自动化注浆系统
CN2848661Y (zh) 多功能混凝土搅拌、输送机车
CN217602710U (zh) 采空区料浆制充系统的料浆泵送装置
CN201588654U (zh) 新型膏体充填模拟试验系统
CN220499556U (zh) 一种用于浇筑式路基的淤泥流动固化土制备系统
KR20060066571A (ko) 건설용 보수재의 혼합 및 시공시스템과 이를 이용한시공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