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9754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9754U
CN217039754U CN202220684312.9U CN202220684312U CN217039754U CN 217039754 U CN217039754 U CN 217039754U CN 202220684312 U CN202220684312 U CN 202220684312U CN 217039754 U CN217039754 U CN 217039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side coil
pot
cooking
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843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亮
王小鹰
吴金华
张翼飞
彭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843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97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9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97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锅具以及侧线圈绕组,所述烹饪主体形成有开口向上的容腔,所述锅具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侧线圈绕组设于所述烹饪主体的侧部,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1.2%~8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将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L与所述锅具的高度H的比值限定为1.2%~89%,能够较好地对锅具侧部且靠近中部的位置进行加热,使得锅具侧部加热效果好,搭配传统的锅具底部加热后,有效改善烹饪效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烹饪效果,现有的烹饪器具会在锅具底部加热的基础上同时对锅具侧部进行加热,以电饭煲为例,会在电饭煲的锅具周围设置侧加热线圈以实现锅具侧部加热,而侧加热线圈的位置与锅具侧部加热区域紧密联系,由于侧加热线圈在锅具周围的设置位置不合理,使得锅具侧部加热与锅具底部加热难以实现较好的配合,导致烹饪效果依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在对锅具侧部进行加热时,锅具侧部加热与锅具底部加热难以实现较好的配合,导致烹饪效果依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烹饪主体,形成有开口向上的容腔;
锅具,设于所述容腔内;以及,
侧线圈绕组,设于所述烹饪主体的侧部,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1.2%~89%。
可选地,所述侧线圈绕组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呈不间断地绕设在所述锅具的外围,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1.2%~86%。
可选地,所述侧线圈绕组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呈间隔地绕设在所述锅具的外围,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2%~89%。
可选地,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下端面之间的高度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3%~67%。
可选地,还包括隔热套筒,所述隔热套筒套设在所述锅具的外围且与所述容腔的侧壁固定;
所述侧线圈绕组位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围。
可选地,还包括粘接部,所述粘接部位于所述侧线圈绕组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围之间,以将所述侧线圈绕组与所述隔热套筒粘接。
可选地,还包括侧线圈支架,所述侧线圈支架呈筒状,所述侧线圈支架安装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围,所述侧线圈支架的外壁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绕线槽;
所述侧线圈绕组绕设在所述绕线槽。
可选地,所述隔热套筒的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凹槽;
所述侧线圈支架嵌置于所述凹槽。
可选地,还包括锅盖和上线圈绕组,所述锅盖可开合地封盖所述容腔的开口,所述上线圈绕组设于所述锅盖;和/或,
还包括底线圈绕组,所述底线圈绕组设在所述烹饪主体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锅盖形成有朝下开口的安装槽;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线圈支架,所述上线圈支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所述上线圈绕组设于所述上线圈支架的上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锅具的侧向纵深一般较高,且锅具内食物主要位于锅具内中下区域,通过将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L与所述锅具的高度H的比值限定为1.2%~89%,能够较好地对锅具侧部且靠近中部的位置进行加热,使得锅具侧部加热效果好,搭配传统的锅具底部加热后,有效改善烹饪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烹饪器具的侧线圈绕组在锅具外围设置位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烹饪器具的侧线圈绕组在锅具外围设置位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隔热套筒+侧线圈支架+侧线圈绕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侧线圈支架和侧线圈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侧线圈支架和侧线圈绕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烹饪器具的隔热套筒和侧线圈绕组的另一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隔热套筒和侧线圈绕组的正视图;
图10为图8中隔热套筒和侧线圈绕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锅具+上线圈绕组+侧线圈绕组+底线圈绕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上线圈绕组和上线圈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上线圈绕组和上线圈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上线圈绕组和上线圈支架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3中上线圈绕组和上线圈支架的仰视图;
图17为图15中上线圈绕组和上线圈支架沿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66259320000031
Figure BDA000356625932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提高烹饪效果,现有的烹饪器具会在锅具底部加热的基础上同时对锅具侧部进行加热,以电饭煲为例,会在电饭煲的锅具周围设置侧加热线圈以实现锅具侧部加热,而侧加热线圈的位置与锅具侧部加热区域紧密联系,由于侧加热线圈在锅具周围的设置位置不合理,使得锅具侧部加热与锅具底部加热难以实现较好的配合,导致烹饪效果依旧较差。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请参照图1至图17,图1至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烹饪主体1、锅具2以及侧线圈绕组3,所述烹饪主体1形成有开口向上的容腔11,所述锅具2设于所述容腔11内,所述侧线圈绕组3设于所述烹饪主体1的侧部,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2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的比值为1.2%~89%。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锅具2的侧向纵深一般较高,且锅具2内食物主要位于锅具2内中下区域,通过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2的上端面的距离L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H的比值限定为1.2%~89%,能够较好地对锅具2侧部且靠近中部的位置进行加热,使得锅具2侧部加热效果好,搭配传统的锅具2底部加热后,有效改善烹饪效果。
所述侧线圈绕组33对所述锅具22侧部的加热原理如下:所述侧线圈绕组33作为磁场提供者,通过磁场对锅具22侧部的切割作用而产生涡流电流,涡流电流作用于锅具22侧部上产生热量,从而实现对所述锅具22侧部的加热,进而达到对锅具22内食物进行烹饪的目的。所述侧线圈绕组33加热所述锅具22侧部,作为电磁加热方式,相比传统的加热方式,电磁加热方式具有效率高、安全性好、简单方便等优势。所述侧线圈绕组33的具体结构有多种,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所述侧线圈绕组3沿所述锅具2的高度方向呈不间断地绕设在所述锅具2的外围,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2的上端面的距离L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H的比值为1.2%~86%,在此设置下,所述侧线圈绕组3形成一个单环结构(参见图3中的第一线圈31),在所述锅具2侧部周向上加热温度保持均衡,提升锅具2侧部加热的均匀性。
另外,在所述侧线圈绕组33的具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所述侧线圈绕组3沿所述锅具2的高度方向呈间隔地绕设在所述锅具2的外围,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2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的比值为2%~89%,间隔绕设使得所述侧线圈绕组3形成多环结构,更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两环结构(参见图4中的第二线圈32和第三线圈33),如此设置,在保证所述锅具2侧部周向上加热温度均衡性的同时,在同样线圈物料的前提下,两环结构在所述锅具2侧部上占据区域更广,锅具2侧部加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下端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H的比值为3%~67%,烹饪时往锅具2内加入的食物一般会完全填充锅具2内的中下区域,当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下端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H的比值小于3%时,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宽度较短,难以加热到全部食物,当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下端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H的比值大于67%时,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宽度较长,会出现所述锅具2侧部的部分区域出现空烧的情况,增加热量的过度消耗,因此,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上端面到下端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锅具2的高度H的比值限定为3%~67%,有助于提升食物加热的均匀性,且避免热量过度消耗。
为了更好地安装所述侧线圈绕组3,请参照图2和图5,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隔热套筒12,所述隔热套筒12套设在所述锅具2的外围且与所述容腔11的侧壁固定;所述侧线圈绕组3位于所述隔热套筒12的外围。通过设置所述隔热套筒12,以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与所述锅具2分隔开来,避免所述侧线圈绕组3与所述锅具2接触而接收到所述锅具2传递的热量而出现温升过高的情况,有效保护元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隔热套筒12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翻边,所述容腔11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翻边形状适配的安装孔,所述翻边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隔热套筒12固定在所述容腔11的侧壁,该种将所述隔热套筒12安装于所述容腔11的侧壁的方式,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
此外,请参照图5至图7,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侧线圈支架13,所述侧线圈支架13呈筒状,所述侧线圈支架13安装于所述隔热套筒12的外围,所述侧线圈支架13的外壁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绕线槽;所述侧线圈绕组3绕设在所述绕线槽。在此设置下,在安装所述侧线圈绕组3时,可先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绕制在所述侧线圈支架13上,然后通过所述侧线圈支架13安装至所述隔热套筒12,侧线圈绕组3绕制稳固,从而使得所述侧线圈绕组3更加稳固地安装在所述隔热套筒12的外围,进而使得所述侧线圈绕组3更加稳固地位于所述锅具2的外围,保证所述锅具2侧部加热的可靠性,提升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5,所述隔热套筒12的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凹槽121;所述侧线圈支架13嵌置于所述凹槽121。在此设置下,在安装所述侧线圈绕组3时,直接将绕制有所述侧线圈绕组3的所述侧线圈支架13嵌置于所述凹槽121,安装方式简单,生产效率高。
或者,请参照图8和图10,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粘接部(附图未示出),所述粘接部位于所述侧线圈绕组3与所述隔热套筒12的外围之间,以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与所述隔热套筒12粘接。在此设置下,在安装所述侧线圈绕组3时,可先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绕制好,然后通过所述粘接部粘接至所述隔热套筒12,无需额外的结构,物料成本低。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粘接部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所述粘接部为粘胶层,再比如,所述粘接部为胶布(胶布将所述侧线圈绕组3与所述隔热套筒12粘在一起),当然,还可以是其他一些实施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根据所述侧线圈绕组3对所述锅具2侧部的加热原理,所述侧线圈绕组3要提供磁场,因此,需要对所述侧线圈绕组3通电和电路控制,也因此,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电路板组件14,所述电路板组件14设于所述烹饪主体1,所述电路板组件14有助于控制整体电路和实现烹饪功能。
所述烹饪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测温组件15,用于检测所述锅具2底部的温度,便于对锅具2底部温度进行温度监视,便于控制烹饪温度,提升烹饪效果。
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底线圈绕组4,所述底线圈绕组4设在所述烹饪主体1的底部。所述底线圈绕组4作为磁场提供者,通过磁场对所述锅具2的底部切割作用而产生涡流电流,涡流电流作用于所述锅具2的底部上产生热量,从而实现对所述锅具2底部的加热;所述底线圈绕组4与所述侧线圈绕组3搭配,在所述锅具2内形成侧、下两个加热区域,使锅具2内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尽可能受热均匀,提高食物的口感。
请参照图11,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锅盖5和上线圈绕组6,所述锅盖5可开合地封盖所述容腔11的开口,所述上线圈绕组6设于所述锅盖5。现有的烹饪器具100,以电饭煲为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场景:电饭煲在烹饪过程中水蒸气的上升遇温度更低的锅盖5将发生冷凝现象,形成的冷凝水又反复滴落在锅具2内,在米饭成形后大量的冷凝水的回落将严重影响米饭的口感,增加米饭的水分,降低米饭的口感。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锅盖5上设置上线圈绕组6,所述上线圈绕组6作为磁场提供者,通过磁场对所述锅具2的锅口周缘的翻边或所述锅盖5的切割作用而产生涡流电流,涡流电流作用于所述锅具2的锅口周缘的翻边或所述锅盖5上产生热量,减少水蒸气产生的冷凝水,提升烹饪效果;并且,当所述上线圈绕组6与所述底线圈绕组4搭配,在所述锅具2内形成上、下两个加热区域,以烹饪器具100为电饭煲为例,有效改善了传统电饭煲只有下加热区域导致顶部温度过低米粒受热不均匀糊化不彻底的现象,所述上线圈绕组6在烹饪过程中提供热量能使米粒受热更均匀,烹饪出的米饭弹性更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线圈绕组6、所述侧线圈绕组3与所述底线圈绕组4的相关技术特征可以同时存在,如此设置,在所述上线圈绕组6、所述侧线圈绕组3和所述底线圈绕组4共同作用下,在所述锅具2内形成上、侧、下三个加热区域的立体式的加热系统,使得锅具2内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各个方向均匀受热,并减少锅具2内由水蒸气产生的冷凝水,从而有效提高烹饪效果,提升烹饪食物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锅盖5可开合地封盖所述容腔11的开口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所述锅盖5的一侧缘转动安装于所述烹饪主体1,以使得所述锅盖5可绕该侧缘翻转至打开和关闭所述容腔11的开口。再比如,所述锅盖5可相对烹饪主体1平移运动,具体可以是滑动平移或者滚动平移,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容腔11的开口的目的。所述烹饪器具100在所述锅盖5封盖所述容腔11的开口时进行烹饪,所述容腔11的开口被封闭,形成密闭环境,使食物更快被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锅盖5形成有朝下开口的安装槽(附图未示出),所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上线圈支架58,所述上线圈支架58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所述上线圈绕组6设于所述上线圈支架58的上侧面。在此设置下,安装所述上线圈绕组6时可先将其组装至所述上线圈支架58的上侧面,然后一起安装至所述安装槽内,安装较为便捷;而所述上线圈绕组6能够被所述上线圈支架58阻隔在所述安装槽内,不易脱落,保证所述锅具2的锅口附近加热,保证加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锅盖5包括上盖外壳51及上盖支撑件52,所述上盖外壳51开设有所述安装槽,所述上盖支撑件52设置在所述上盖外壳51的底部,且所述上盖支撑件52设置有连通所述安装槽的通孔,所述上线圈绕组6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上盖外壳51在实际使用中可辅以设置功能显示窗口和功能控制面板,有助于保护整个锅盖5,并起到装饰、控制和显示的功能,所述上盖支撑件52能够实现对整个锅盖5的支撑并提供一个安装基础的作用。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活动盖板53,所述活动盖板53盖合所述通孔设置,所述活动盖板53在所述锅盖5关闭所述容腔11的开口时对锅具2进行密封,使烹饪时食物受热迅速,有助于保温和密封。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置连通外界的过孔,所述上盖外壳51的上侧且对应所述过孔处设置有蒸汽阀组件54,以在烹饪时控制蒸汽溢出,便于调节内部蒸汽溢出。
所述活动盖板53设置有第二测温组件55,用于检测所述锅具2内的温度,便于对锅具2内温度进行温度监视,便于控制烹饪温度,提升烹饪效果。
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上线圈绕组6的上侧设置有隔磁件56,所述隔磁件56阻隔所述上线圈绕组6的反向磁场,便于保护显示板元器件。
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上线圈绕组6的下侧设置有透明板件57,所述透明板件57用以供用户透过该透明板件57观察到所述上线圈绕组6的图像信息。所述透明板件57的材质可以为玻璃、透明膜层等材料,本实用新型对此不限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板件57的材质为玻璃,既能起到供用户透过观察的作用,又能够较好地保护所述透明板件57上侧的部件。
此外,请结合图13至图17,所述上线圈支架58安装于所述上盖支撑件52,所述上线圈支架58上开设有绕制槽,所述上线圈绕组6绕设在所述绕制槽上,使得所述上线圈绕组6安装更稳定,提升加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根据电磁加热原理工作的电饭煲、烹饪机或者压力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主体,形成有开口向上的容腔;
锅具,设于所述容腔内;以及,
侧线圈绕组,设于所述烹饪主体的侧部,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1.2%~8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线圈绕组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呈不间断地绕设在所述锅具的外围,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1.2%~8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线圈绕组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呈间隔地绕设在所述锅具的外围,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所述锅具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2%~89%。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线圈绕组的上端面到下端面之间的高度与所述锅具的高度的比值为3%~6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套筒,所述隔热套筒套设在所述锅具的外围且与所述容腔的侧壁固定;
所述侧线圈绕组位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接部,所述粘接部位于所述侧线圈绕组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围之间,以将所述侧线圈绕组与所述隔热套筒粘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线圈支架,所述侧线圈支架呈筒状,所述侧线圈支架安装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围,所述侧线圈支架的外壁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绕线槽;
所述侧线圈绕组绕设在所述绕线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筒的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凹槽;
所述侧线圈支架嵌置于所述凹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盖和上线圈绕组,所述锅盖可开合地封盖所述容腔的开口,所述上线圈绕组设于所述锅盖;和/或,
还包括底线圈绕组,所述底线圈绕组设在所述烹饪主体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形成有朝下开口的安装槽;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线圈支架,所述上线圈支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所述上线圈绕组设于所述上线圈支架的上侧面。
CN202220684312.9U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0397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84312.9U CN217039754U (zh)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84312.9U CN217039754U (zh)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9754U true CN217039754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6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84312.9U Active CN217039754U (zh) 2022-03-25 2022-03-2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97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89619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炸锅
CN217039754U (zh) 烹饪器具
WO2016189897A1 (ja) 蓋および調理器
CN217039755U (zh) 烹饪器具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09279219U (zh) 电磁炉
JP2017153544A (ja) 炊飯器
CN212307532U (zh) 烹饪器具
CN211704248U (zh) 可宽域加热的电炖锅
CN209436891U (zh) 一种便携式烹饪器具
CN220069440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2764066A (zh) 一种慢炖锅
CN220045569U (zh) 烹饪器具
CN214510706U (zh) 电饭煲的外锅、锅体及电饭煲
CN209863272U (zh) 烹饪器具
CN211704335U (zh) 煎烤机的装配结构
CN211582589U (zh) 烹饪器具
CN210609775U (zh) 一种用于烹饪设备的恒温转盘
CN211883354U (zh) 一种长方形铝胆的电饭锅
CN220124447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657924U (zh) 养生壶
CN219699601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7555664U (zh) 烹调器
CN219877976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1984953U (zh) 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