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22117U -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 Google Patents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22117U
CN217022117U CN202220064546.3U CN202220064546U CN217022117U CN 217022117 U CN217022117 U CN 217022117U CN 202220064546 U CN202220064546 U CN 202220064546U CN 217022117 U CN217022117 U CN 217022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outlet
water
liqui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45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初美妮
郭永辉
靳荣
刘帮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Leisa Heav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Leisa Heav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Leisa Heav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Leisa Heav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45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22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22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22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该起重车供暖系统包括发动机、液‑空换热器、水泵以及风扇,液‑空换热器用于设置在起重车的起重操纵室处,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出水管道与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回水管道与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水泵设置在出水管道上,风扇用于使空气流经液‑空换热器后进入起重操纵室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道将发动机中带有热量的冷却液传输到液‑空换热器中,液‑空换热器将冷却液中的热量置换出来,并通过风扇将该热量散发至起重车的起重操作室内,为起重操纵室供暖。本公开不需要另外设置消耗性的能源用于起重操纵室的供暖,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暖成本。

Description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供暖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背景技术
起重车主要用于室外起重作业。由于我国北方冬季较长且十分寒冷,起重车需要在寒冷低温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现有起重车的上车起重操纵室的供暖系统一般是采用独立的燃油取暖系统。
由于现有的取暖系统需要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发热源对能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导致取暖成本较高。并且,由于现有的取暖系统是独立的燃油取暖系统,其系统构成复杂,至少需要包括加热器、热源启动装置、储油装置、热交换器等。结构复杂的取暖系统故障率较高,一旦发生取暖系统的故障,操纵室内的温度就会迅速降低,无法保证供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该供暖系统结构简单且能够降低供暖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起重车供暖系统,该起重车供暖系统包括发动机、液-空换热器、水泵以及风扇,所述液-空换热器用于设置在起重车的起重操纵室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出水管道与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回水管道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水泵设置在出水管道上,所述风扇用于使空气流经所述液-空换热器后进入所述起重操纵室内。
可选地,所述起重车供暖系统还包括中心回转体,所述中心回转体内形成有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出水管道包括第一子出水管道和第二子出水管道,所述第一子出水管道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子出水管道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通路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一通路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子出水管道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子出水管道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回水管道包括第一子回水管道和第二子回水管道,所述第一子回水管道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子回水管道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通路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子回水管道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子回水管道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中心回转体的中心轴线同轴。
可选地,所述中心回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第一通路的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通路的冷却液入口位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通路的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通路的冷却液入口位于所述外周面。
可选地,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出水管道和/或第二子出水管道上。
可选地,所述水泵安装在所述液-空换热器上。
可选地,所述液-空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换热器本体外的壳体,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入口和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均形成在所述换热器本体上,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出风口用于与所述起重操纵室连通,所述水泵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集水管、第二集水管以及多个扁管,所述第一集水管和所述第二集水管相对设置,多个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水管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第二集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每一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水管和第二集水管连通,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入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水管上,所述液-空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集水管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为能够露出至少部分所述扁管。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车,包括起重操纵室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起重车供暖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道将发动机中带有热量的冷却液传输到液-空换热器中,液-空换热器将冷却液中的热量置换出来,并通过风扇将该热量散发至起重车的起重操作室内,为起重操纵室供暖。本公开为起重操纵室供暖的热源为吸收了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冷却液,只要起重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中,就具有源源不断的吸收了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冷却液流向位于起重操纵室处的液-空换热器,也就是说可以为起重操纵室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不需要另外设置消耗性的能源用于起重操纵室的供暖,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暖成本。
并且,本公开利用吸收了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冷却液作为热源,不需要如现有技术在起重操纵室中设置单独的加热器、热源启动装置、储油装置等,只需要设置液-空换热器、水泵以及连接液-空换热器与发动机的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保证了供暖系统的稳定供暖,能够较为稳定地维持起重操纵室内的温度,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减少因供暖系统故障而导致的误工时间,进而提升了起重车在寒冷环境下的工作效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起重车供暖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心回转体的剖面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换热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液-空换热器;21-换热器本体;211-第一集水管;212-第二集水管;213-扁管;214-翅片;22-壳体;221-进风口;222-出风口;3-水泵;4-风扇;51-第一子出水管道;52-第二子出水管道;61-第一子回水管道;62-第二子回水管道;7-中心回转体;71-第一通路;72-第二通路;73-第一端面;74-第二端面;75-外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指的是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和“第二”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上述使用的方位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车供暖系统,该起重车供暖系统包括发动机1、液-空换热器2、水泵3以及风扇4,液-空换热器2用于设置在起重车的起重操纵室处,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出水管道与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回水管道与发动机1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水泵3设置在出水管道上,风扇4用于使空气流经液-空换热器2后进入起重操纵室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道将发动机1中带有热量的冷却液传输到液-空换热器2中,液-空换热器2将冷却液中的热量置换出来,并通过风扇4将该热量散发至起重车的起重操作室内,为起重操纵室供暖。本公开为起重操纵室供暖的热源为吸收了发动机1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冷却液,只要起重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中,就具有源源不断的吸收了发动机1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冷却液流向位于起重操纵室处的液-空换热器2,也就是说可以为起重操纵室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不需要另外设置消耗性的能源用于起重操纵室的供暖,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暖成本。
并且,本公开利用吸收了发动机1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冷却液作为热源,不需要如现有技术在起重操纵室中设置单独的加热器、热源启动装置、储油装置等,只需要设置液-空换热器2、水泵3以及连接液-空换热器2与发动机1的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保证了供暖系统的稳定供暖,能够较为稳定地维持起重操纵室内的温度,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减少因供暖系统故障而导致的误工时间,进而提升了起重车在寒冷环境下的工作效率。
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为:水泵3将发动机1的冷却液通过出水管道抽送到液-空换热器2中,冷却热在液-空换热器2中将热量传递给空气,向空气放热,风扇4将该热空气吹至起重操纵室内,实现起重操纵室的供暖,液-空换热器2中的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回水管道回流到发动机1的冷却液循环系统中。在起重机正常工作中,上述工作过程不断循环往复,实现对于起重操纵室的持续供暖。
如图1至图2所示,为了避免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在起重车工作过程中发生缠绕,起重车供暖系统还可以包括中心回转体7,中心回转体7上形成有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出水管道包括第一子出水管道51和第二子出水管道52,第一子出水管道51的冷却液入口与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连接,第一子出水管道51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二子出水管道5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第二子出水管道52的冷却液出口与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回水管道包括第一子回水管道61和第二子回水管道62,第一子回水管道61的冷却液入口与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连接,第一子回水管道61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二子回水管道6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第二子回水管道62的冷却液出口与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连接。
本公开将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通过中心回转体7进行中转。由于起重车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需要上车旋转而下车不旋转。而上述实施方式是利用设置于下车的发动机1冷却液作为热源,并将该冷却液通过出水管道输送到位于上车的起重操纵室中的液-空换热器2中进行供暖,然后再将换热之后的冷却液通过回水管道回流到下车发动机1的冷却液循环系统中。故而,可能由于上车旋转而下车不旋转,导致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发生扭转缠绕,进而导致出水管道和/或回水管道堵塞,无法正常输送和/或回流冷却液,导致供暖系统无法正常供暖。由于中心回转体7内部设置的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是密封的过水通道,可以无障碍完成冷却液在上车和下车之间的传输,也就是说,经过中心回转体7中转的管道不会因为上车和下车旋转状态不同而发生扭转、缠绕。
可选地,如图2所示,可以将第一通路71的中心轴线与中心回转体7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这样可以尽可能地缩短第一通路71的长度,从而缩短冷却液从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流向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的流动路径,供水冷却液从发动机1冷却系统到液-空换热器2的流路短,热量损失少。通过此实施方式可以将减少冷却水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将更多的热量提供给液-空换热器2。
在本公开中,中心回转体7可以具有多种实施形式。为了使得回水管道避开出水管道,作为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心回转体7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73和第二端面74、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面73与第二端面74之间的外周面75,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出口位于第一端面73,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入口位于第二端面74,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出口位于第二端面74,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入口位于外周面75。这样,可以将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的流道间隔开,从而便于回水管道和供水管道与中心回转体7连接,避免回水管道与供水管道相互干涉。
在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也可以均平行于中心回转体7的轴线,并沿中心回转体7的径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水泵3可以设置在第一子出水管道51和/或第二子出水管道52上。在本公开中,水泵3的作用是将发动机1冷却水抽送到热交换器中,故而可以将水泵3设置在第一子出水管道51和/或第二子出水管道52上。其中,当水泵3设置在第一子出水管道51和第二子出水管道52上时,不仅可以提升本公开对于冷却水的抽送能力,并且,在其中一台水泵3不工作或检修的情况下,另一台水泵3也可以正常工作,保证冷却水的持续供应,维持本公开的供暖系统的正常工作。减少了由于水泵3不工作或维修导致起重操纵室的温度过低而停工检修的时间,提升了起重机在寒冷环境中的持续工作的能力。
此外,由于设置了两台水泵3共同进行抽送冷却水,可以在维持一台水泵3正常工作时,更方便的对于另一台水泵3进行检修或者替换。
在本公开中,水泵3可以安装在任意位置,只要能保证冷却水的抽送即可。例如,如图1所示,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水泵3可以安装在液-空换热器2上。这样水泵3和风扇4的位置更加靠近,可以更方便地分别进行水泵3和风扇4的接线和布线处理。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水泵3可以安装在发动机1冷却液出口处,由于下车发动机1处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这样可以方便安装更大体积和功率的水泵3。
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液-空换热器2包括换热器本体21和设置在换热器本体21外的壳体22,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和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形成在换热器本体21上,壳体22上形成有进风口221和出风口222,进风口221和出风口222分别位于换热器本体21的相对两侧,风扇4安装在壳体22上并与进风口221相对,出风口222用于与起重操纵室连通,水泵3安装在壳体22上。换热器本体21安装在壳体22内,换热器本体21置换出的热量不会逸散到外界中,再通过风扇4将置换出的热量通过出风口222分散至起重操纵室中,可以保证热量的最大化利用,避免热量的浪费。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4的安装位置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所示,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风扇4安装在靠近进风口221的一侧,风扇4引导空气吹向换热器本体21,将换热器本体21置换出的热量通过出风口222分散至起重操纵室中,实现对于起重操纵室的供暖。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风扇4安装在靠近出风口222的一侧,风扇4将换热器本体21附近的空气吸入,并吹向出风口222,将换热器本体21置换出的热量通过出风口222分散至起重操纵室中,实现对于起重操纵室的供暖。在又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风扇4,分别位于靠近出风口222的一侧和靠近进风口221的一侧,两个风扇4同时引导换热器本体21附近的空气从出风口222分散至起重操纵室中,共同实现对于起重操纵室的供暖。
可选地,如图3所示,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换热器本体21可以包括第一集水管211、第二集水管212以及多个扁管213,第一集水管211和第二集水管212相对设置,多个扁管213沿第一集水管211的长度方向或第二集水管2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每一扁管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水管211和第二集水管212连通,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形成在第一集水管211上,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形成在第二集水管212上,进风口221和出风口222均设置为能够露出至少部分扁管213。第一集水管211为进水管,将冷却液导入到扁管213的内部中进行换热。第二集水管212为出水管,将在扁管213处换热后的冷却液导出换热器本体21。较热冷却液通过扁管213时与扁管213外部较冷的空气发生热交换,将热量传输给空气,完成换热过程。多个间隔排列的扁管213可以让其内的冷却液具有较长的流路,冷却液在这条流路上多次与空气发生热交换,可以使得冷却液中的热量尽可能多的交换给空气,保证换热器本体21的热交换效果。
如图3所示,为进一步提高换热器本体21的换热效率,可以在每相邻两个扁管213之间设置翅片214。在热交换过程中,冷却液具有一定的流速,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扁管213。在相邻两个扁管213之间设置金属材料的翅片214,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翅片214上,翅片214相对于扁管213而言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能在相同时间内与更多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从而提升换热器本体21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公开中,如图1所示,一种示例性的起重车供暖系统的供暖过程为:水泵3将冷却液从发动机1冷却液循环系统中泵出,冷却液通过第一子出水管道51进入中心回转体7的第一通路71,再由第一通路71进入第二子出水管道52,沿着第二子出水管道52进入换热器本体21,在换热器本体21中,冷却液沿着第一集水管211-扁管213-第二集水管212的流道流出换热器本体21。冷却液携带的热量在扁管213处,经扁管213和翅片214交换给空气,再由风扇4将换热后的空气分散至起重操纵室中,为起重操纵室供暖。冷却液流出换热器本体21后,经第一子回水管道61进入中心回转体7中的第二通路72,再通过第二子回水管道62回流至发动机1冷却液循环系统。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于起重操纵室的持续供暖。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车,包括起重操纵室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起重车供暖系统。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液-空换热器(2)、水泵(3)以及风扇(4),所述液-空换热器(2)用于设置在起重车的起重操纵室处,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出水管道与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通过回水管道与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水泵(3)设置在出水管道上,所述风扇(4)用于使空气流经所述液-空换热器(2)后进入所述起重操纵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车供暖系统还包括中心回转体(7),所述中心回转体(7)内形成有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
所述出水管道包括第一子出水管道(51)和第二子出水管道(52),所述第一子出水管道(51)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子出水管道(5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子出水管道(5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子出水管道(52)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所述回水管道包括第一子回水管道(61)和第二子回水管道(62),所述第一子回水管道(61)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子回水管道(6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子回水管道(6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子回水管道(62)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路(7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中心回转体(7)的中心轴线同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回转体(7)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73)和第二端面(74)、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面(73)与所述第二端面(74)之间的外周面(75),所述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第一端面(73),所述第一通路(71)的冷却液入口位于所述第二端面(74),所述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端面(74),所述第二通路(72)的冷却液入口位于所述外周面(7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3)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出水管道(51)和/或第二子出水管道(5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3)安装在所述液-空换热器(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空换热器(2)包括换热器本体(21)和设置在所述换热器本体(21)外的壳体(22),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和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均形成在所述换热器本体(21)上,所述壳体(22)上形成有进风口(221)和出风口(222),所述进风口(221)和所述出风口(222)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21)的相对两侧,所述风扇(4)安装在所述壳体(22)上并与所述进风口(221)相对,所述出风口(222)用于与所述起重操纵室连通,所述水泵(3)安装在所述壳体(2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21)包括第一集水管(211)、第二集水管(212)以及多个扁管(213),所述第一集水管(211)和所述第二集水管(212)相对设置,多个所述扁管(213)沿所述第一集水管(211)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第二集水管(2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每一所述扁管(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水管(211)和第二集水管(212)连通,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入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水管(211)上,所述液-空换热器(2)的冷却液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集水管(212)上,所述进风口(221)和所述出风口(222)均设置为能够露出至少部分所述扁管(2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扁管(213)之间设置有翅片(214)。
10.一种起重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重操纵室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车供暖系统。
CN202220064546.3U 2022-01-11 2022-01-11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Active CN217022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4546.3U CN217022117U (zh) 2022-01-11 2022-01-11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4546.3U CN217022117U (zh) 2022-01-11 2022-01-11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22117U true CN217022117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45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4546.3U Active CN217022117U (zh) 2022-01-11 2022-01-11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221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39396B (zh) 风力发电机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及风力发电机
CN102570719A (zh) 大功率电机
CN203327455U (zh) 模块化换热装置和机柜
CN217022117U (zh) 起重车供暖系统及起重车
CN105990946A (zh)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CN103452964B (zh) 一种独立的液压油分级冷却系统及工程机械
CN103471432B (zh) 一种具有控温功能双螺旋板式固定管板换热器
CN116279604B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CN116093493B (zh) 动力电池的冷却组件
CN218896702U (zh) 电池包的冷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111271927A (zh) 电缆自动降温系统
WO2023246048A1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CN214314764U (zh)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
CN212644808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系统
CN114498990A (zh) 一种电机转子的内冷却结构
CN211567601U (zh) 多通道冷却阀及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CN217455591U (zh) 热交换器、热交换设备和车辆
CN21628864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冷却系统
CN213959884U (zh) 一种水冷电机
CN217508361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飞轮储能转子散热机构
CN214836608U (zh) 一种柴油机用机油冷却装置
CN217604365U (zh) 一种模块化水箱组合能源加热系统
CN215419870U (zh) 一种高散热性能的磁悬浮电机外壳
CN214223537U (zh) 一种导流环及医用直线加速器冷却系统
CN117302279B (zh) 一种轨道车双向多通道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