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12788U -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12788U CN217012788U CN202122796854.3U CN202122796854U CN217012788U CN 217012788 U CN217012788 U CN 217012788U CN 202122796854 U CN202122796854 U CN 202122796854U CN 217012788 U CN217012788 U CN 2170127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sleeve
- guide hole
- air guide
- electric infra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包括:壳体、容纳管和加热组件。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加热空腔和设备空腔,在壳体的顶面上设有与加热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导气孔。所述容纳管的底端插入加热空腔内部,在容纳管的侧壁上还设有进气孔。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流切口和第一挡环,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切口和第二挡环。在第一挡环上设有第二导气孔,在第二挡环上设有第三导气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能够使烟弹均匀加热,并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根据其烟弹种类大致可分为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和电子雾化型电子烟两种。由于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的烟弹采用真实烟丝制成,在经过低温加热后,其产生的烟雾更接近传统香烟的口感,因此逐渐占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现有技术中,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通常采用接触式加热的方式对烟弹进行加热。但是,接触加热的方式容易导致烟弹内部出现加热不均匀的情况:靠近发热体的烟丝会因温度过高而烤焦,不仅会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还会缩短电子烟的使用寿命;远离发热体的烟丝则会因温度过低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烟丝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包括:壳体、容纳管和加热组件;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方形成加热空腔,下方形成设备空腔;在壳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导气孔,所述第一导气孔与加热空腔相连通,且在设备空腔内部设有蓄电池和与蓄电池电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容纳管的底端插入加热空腔内部,顶端置于壳体顶面上方,在容纳管的侧壁上还设有进气孔;所述加热组件置于加热空腔内部,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套设在容纳管外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可转动的套设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外部,且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的顶端设有第一挡环,在第一挡环上设有与第一导气孔相对正的第二导气孔,且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流切口;所述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顶端设有第二挡环,所述第二挡环设置在第一挡环底部,在第二挡环上设有第三导气孔,且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切口;当第三导气孔与第二导气孔相对正时,所述加热空腔与壳体外部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导气孔为多个,多个第三导气孔呈弧形分布在第二挡环圆心的周侧;多个第三导气孔的内径沿顺时针方向逐渐减小,且第一导气孔的内径大于第二导气孔的内径,第二导气孔的内径大于第三导气孔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气孔与第一导流切口相对正,且内径最小的第三导气孔与第二导流切口相对正。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切口,在所述第二挡环的侧壁上设有操作块,且所述操作块置于导向切口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的底端设有导电座,所述导电座通过导线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在导电座的顶面上设有导电环,相应的,在所述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底端设有导电触点,且导电触点与导电环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空腔内部设有反射套筒,所述反射套筒套设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外部,且反射套筒的顶端与壳体顶部内壁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套筒的顶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锥形反射面,在反射套筒的底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锥形反射面。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孔内部设有拦截筛网。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空腔的内侧壁上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上均设有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上均设有石墨烯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套筒采用铝箔或锡箔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管采用石英玻璃或耐高温钢化玻璃制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在进行工作时,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能通过远红外辐射对烟弹进行非接触式加热,与传统的接触式加热相比,远红外辐射的非接触式加热能提高烟弹内部烟丝的受热均匀程度,从而避免出现外侧烟丝焦糊或内部烟丝受热不足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上均设有导流切口。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转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通过转动能使第二导流切口与第一导流切口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以使得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发生不同程度的遮挡,从而调整容纳管周侧的远红外热辐射量,进而使烟弹的加热程度与实际抽吸进度相匹配。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第二挡环上设有多个内径不同的第三导气孔,且第二导气孔与第一导流切口相对正,内径最小的第三导气孔与第二导流切口相对正。在进行使用时,用户可通过转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方式使不同内径的第三导气孔与第二导气孔相对正,从而使加热空腔与壳体外部之间的空气流通量与烟弹的加热程度相匹配。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在另一角度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壳体、保温层、反射套管的剖切内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分隔板;12-加热空腔;13-设备空腔;14-第一导气孔;15-导向切口;21-蓄电池;22-控制模块;3-容纳管;31-进气孔; 4-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1-第一挡环;42-第二导气孔;43-第一导流切口;44-导电座;441-导电环;442-导线;5-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1-第二挡环;511-操作块;52-第三导气孔;53-第二导流切口; 6-反射套筒;61-第一锥形反射面;62-第二锥形反射面;7-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结构可由图1-图6进行示意,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包括:壳体1、容纳管3和加热组件,其中容纳管3和加热组件均设置在壳体1内部,在进行使用时,用户可将烟弹插入容纳管3内部,并通过加热组件对烟弹进行非接触式低温加热,从而使烟弹产生烟雾,满足用户的抽吸需要。
如图6所示,壳体1内部设有分隔板11,在分隔板11上方形成加热空腔12,下方形成设备空腔13,且在设备空腔13内部设有蓄电池21和与蓄电池21电连接的控制模块22。在进行使用时,蓄电池21能为控制模块22和加热组件的工作提供电能,用户也可通过控制模块22调整加热组件的功率,从而调整烟弹加热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模块22可选用现有电子烟中常见的驱动电路板,设计者可根据设计需求将电子烟内部相关电子元件的控制程序录入驱动电路板内部。生产厂商还可在壳体1上开设切口,并将驱动电路板的控制开关设置在切口内部,进而方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操作。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容纳管3的底端插入加热空腔12内部,顶端置于壳体1顶面上方。在进行使用时,用户可将烟弹插入容纳管 3内部,并使烟弹的过滤嘴停留在容纳管3顶端上方,以方便进行抽吸。
在现有技术中,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通常采用接触式加热的方式对烟弹进行加热,即电子烟内部的发热元件与烟弹直接发生接触,并通过接触式传导进行热量传递。但是,这种加热方式容易导致烟弹内部出现加热不均匀的情况,从而使靠近发热元件的烟丝烤焦,远离发热元件的烟丝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加热空腔12内部的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其中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套设在容纳管3外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可转动的套设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外部,且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均与控制模块22电连接。当加热组件获得电力供给后,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将会产生远红外辐射,烟弹中的烟丝在吸收远红外辐射后,其内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共振,通过共振能使烟丝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加热的目的。与传统的接触式加热相比,辐射加热的方法能提高烟丝受热的均匀程度,从而避免烟弹出现外侧烟丝焦糊或内部烟丝受热不足的情况。
可选的,生产厂商可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上增设石墨烯涂层。相应的,所述容纳管3也应采用石英玻璃或耐高温钢化玻璃等透远红外辐射材料制成,进而方便加热组件产生的远红外辐射与烟弹相接触。
此外,为方便控制加热组件的实际工作效率,工作人员还可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上设置如NTC或热电偶等测温元件(图中未示出),且使测温元件与控制模块22电连接。通过测温元件能检测加热组件内部的温度,当温度过高或不达标时相用户发出提示,从而避免本产品出现使用危险或无法发挥应有的使用性能。
相应的,为避免加热空腔12内部的产生的热量向外扩散,本实施例还可在加热空腔12的内侧壁上设有保温层7。示例性的,所述保温层7可选用隔热棉或隔热碳纤维等材料制成,通过保温层7能阻断加热空腔12内部热量的向外传递,从而提升装置的能量利用率。
如图5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组件的爆炸图,如图所示,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的顶端设有第一挡环41,且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流切口43。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顶端设有第二挡环51,在进行安装时,第二挡环51应设置在第一挡环41底部,且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切口53。
由于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能够进行转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根据烟弹的抽吸进程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进行旋转,进而调整本装置的加热效率。
具体的,由于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上设有第一导流切口43,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上设有第二导流切口53,因此当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进行转动时,第二导流切口53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位置的变化会使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发生不同程度的遮挡,从而使加热组件具有不同的加热效率。即:当第二导流切口53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正时,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遮挡程度最大,此时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最小;当第二导流切口53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错位时,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遮挡程度最小,此时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最大。
在进行实际抽吸时,由于烟弹的初始温度较低,因此抽吸的初始阶段需要较高的加热效率,以使得烟弹产生足够的烟雾。此时用户应尽可能的降低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遮挡程度,从而提高加热效率,加快烟雾的生成速度。随着抽吸过程的不断进行,烟弹的温度已经达到生成烟雾的标准,此时应逐渐提高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对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遮挡程度,从而逐渐降低加热组件的效率,进而实现节约能源并降低烟弹消耗速度的目的。
可选的,为方便用户驱使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进行转动,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应设有导向切口15。相应的,在第二挡环51的侧壁上应设有操作块511。在进行装配时,操作块511应置于导向切口15 内部,用户可通过拨动操作块511的方式向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输入力矩,从而驱使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进行转动。
此外,为实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和蓄电池21之间的电力供给,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的底端设有导电座44,且导电座44通过导线442与控制模块22电连接,此时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将通过控制模块22获取蓄电池21的电能,从而产生远红外辐射。相应的,在导电座44的顶面上可设有导电环441,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底端设有导电触点(图中未示出),在进行装配时,导电触点应与导电环441相接触。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 5的转动过程中,导电触点与导电环441的接触能使导电座44内部的电能进入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内部,从而使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 5产生远红外辐射。
发明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电子烟的进气量也会对用户的实际抽吸体验造成影响,当进气量与加热组件的加热效果相匹配时,用户将获得最佳的抽吸效果。为实现这一目的,本实施例在壳体1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导气孔14,所述第一导气孔14与加热空腔12相连通。相应的,在容纳管3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31,第一挡环41上设有与第一导气孔14相对正的第二导气孔42,且在第二挡环51上设有第三导气孔52。当第三导气孔52与第二导气孔42相对正时,壳体1 外部的空气可沿第一导气孔14、第二导气孔42、第三导气孔52、进气孔31的方向进入容纳管3内部。
为方便用户根据抽吸进度调整电子烟进气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导气孔52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三导气孔52呈弧形分布在第二挡环51圆心的周侧。多个第三导气孔52的内径沿顺时针方向逐渐减小,其中第一导气孔14的内径大于第二导气孔42的内径,第二导气孔42的内径大于第三导气孔52的内径,且第二导气孔42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正,且内径最小的第三导气孔52与第二导流切口53 相对正。
由于第二导气孔42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正,且内径最小的第三导气孔52与第二导流切口53相对正,因此当第二导流切口53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正时,本装置将获得最小的进气量。相应的,当第二导流切口53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错位时,本装置将获得最大的进气量。
当烟弹处于抽吸的初始阶段时,为提高加热效率,加快烟雾的生成速度,用户会转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以使得第二导流切口53 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错位。由于此时烟丝产生的烟雾较少,因此在这一状态下,最小的进气量可以增大用户的抽吸压力,从而降低用户在这一阶段进行抽吸欲望。当烟弹的温度达到生成烟雾的标准时,为节约能源并降低烟弹消耗速度,用户会再次转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 5,以使得第二导流切口53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正。由于此时烟丝产生的烟雾较多,因此在这一状态下,最大的进气量可以降低用户的抽吸压力,从而方便用户在这一阶段进行烟雾的抽吸。
可选的,为避免烟丝加热产生的碳化物沿进气孔31进入加热空腔12内部,所述进气孔31内部可设有拦截筛网(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拦截筛网能在允许空气流动的前提下对碳化物进行阻挡,从而避免碳化物对加热空腔12造成污染。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为提高加热空腔内部的远红外辐射利用率,所述加热空腔12内部可设有由铝箔或锡箔等材料制成反射套筒6。在进行产品装配时,反射套筒6套应设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外部,且反射套筒6的顶端与壳体1顶部内壁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以避免反射套筒6对空气的流通造成干扰。
当加热组件产生远红外辐射向外扩散后,反射套筒6能将扩散的远红外辐射向容纳管3方向反射。通过反射的过程能提高远红外辐射利用率,从而提高本装置的烟弹加热效果,并降低加热过程中的能源效果。
相应的,为提升反射套筒6的反射效果,所述反射套筒6的顶端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锥形反射面61,且在反射套筒6的底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锥形反射面62。通过第一锥形反射面61和第二锥形反射面62的配合能使向外扩散的远红外辐射向容纳管3中部区域反射,从而使反射回来的远红外辐射聚集到烟弹含有烟丝的中部位置,进而提高反射远红外辐射的作用效果。
下面对上述方案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能通过加热组件产生的远红外辐射对烟弹进行非接触式加热,因此能提高烟弹内部烟丝的受热均匀程度,从而避免出现外侧烟丝焦糊或内部烟丝受热不足的情况。其次,本装置能通过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转动,调整容纳管周侧的远红外热辐射量,进而使烟弹的加热程度与实际抽吸进度相匹配。此外,本装置能通过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的转动,调整本装置的进气量,从而使进气量与烟弹的加热程度相匹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容纳管(3)和加热组件;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分隔板(11),所述分隔板(11)上方形成加热空腔(12),下方形成设备空腔(13);在壳体(1)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导气孔(14),所述第一导气孔(14)与加热空腔(12)相连通,且在设备空腔(13)内部设有蓄电池(21)和与蓄电池(21)电连接的控制模块(22);所述容纳管(3)的底端插入加热空腔(12)内部,顶端置于壳体(1)顶面上方,在容纳管(3)的侧壁上还设有进气孔(31);所述加热组件置于加热空腔(12)内部,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套设在容纳管(3)外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可转动的套设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外部,且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均与控制模块(22)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的顶端设有第一挡环(41),在第一挡环(41)上设有与第一导气孔(14)相对正的第二导气孔(42),且在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流切口(43);所述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顶端设有第二挡环(51),所述第二挡环(51)设置在第一挡环(41)底部,在第二挡环(51)上设有第三导气孔(52),且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切口(53);当第三导气孔(52)与第二导气孔(42)相对正时,所述加热空腔(12)与壳体(1)外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气孔(52)为多个,多个第三导气孔(52)呈弧形分布在第二挡环(51)圆心的周侧;多个第三导气孔(52)的内径沿顺时针方向逐渐减小,且第一导气孔(14)的内径大于第二导气孔(42)的内径,第二导气孔(42)的内径大于第三导气孔(52)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气孔(42)与第一导流切口(43)相对正,且内径最小的第三导气孔(52)与第二导流切口(53)相对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切口(15),在所述第二挡环(51)的侧壁上设有操作块(511),且所述操作块(511)置于导向切口(15)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的底端设有导电座(44),所述导电座(44)通过导线(442)与控制模块(22)电连接;在导电座(44)的顶面上设有导电环(441),相应的,在所述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的底端设有导电触点,且导电触点与导电环(441)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空腔(12)内部设有反射套筒(6),所述反射套筒(6)套设在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外部,且反射套筒(6)的顶端与壳体(1)顶部内壁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套筒(6)的顶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锥形反射面(61),在反射套筒(6)的底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锥形反射面(6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31)内部设有拦截筛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空腔(12)的内侧壁上设有保温层(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红外加热套筒(4)和第二电红外加热套筒(5)上均设有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与控制模块(22)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96854.3U CN217012788U (zh) | 2021-11-15 | 2021-11-15 |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96854.3U CN217012788U (zh) | 2021-11-15 | 2021-11-15 |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12788U true CN217012788U (zh) | 2022-07-22 |
Family
ID=82440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96854.3U Active CN217012788U (zh) | 2021-11-15 | 2021-11-15 |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12788U (zh) |
-
2021
- 2021-11-15 CN CN202122796854.3U patent/CN2170127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929638U (zh) |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A3128962C (en) | A rotary-pan pizza oven | |
CN217012788U (zh) | 一种远红外外周加热电子烟 | |
CN111419079A (zh) | 蒸烤箱及具有蒸烤箱的集成灶 | |
CN210580985U (zh) | 烟液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 |
CN218044822U (zh) | 一种蒸汽空气炸烤箱 | |
CN215016025U (zh) | 烹饪设备 | |
CN216961502U (zh) |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3686995U (zh) | 环保型节能电暖器 | |
CN207927768U (zh) | 一种气管与烟支双向顶出的低温烟具 | |
CN220916614U (zh) | 一种分段式发热体、控制系统及加热烟具 | |
CN210275885U (zh) | 雾化装置及其电子烟 | |
CN220369470U (zh) | 蒸汽装置 | |
CN220713701U (zh) | 一种多功能烤炉 | |
CN21507748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791268U (zh) | 一种嵌入式集成灶 | |
CN219373789U (zh) | 一种新型的双口味电子烟 | |
CN220757221U (zh) | 烧烤炉 | |
CN218936656U (zh) | 空气加热装置 | |
CN221129673U (zh) | 空气炸锅 | |
CN218738476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21785348U (zh) | 一种能够读取烟盒存储信息的电子烟具 | |
CN219020199U (zh) | 一种气流循环加热设备 | |
CN218942978U (zh) | 一种稳定进风的烹饪器具 | |
CN217693513U (zh) | 具有温控功能的硬盘录像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9 Address after: 518000 Aerospace Building 1-2104, No. 51, Gaoxin South 9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raco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1799 No. 156, room 1026, building B11, venture headquarters base, North Fuyuan Road, development zone,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mirico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