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10975U -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10975U
CN217010975U CN202220131186.4U CN202220131186U CN217010975U CN 217010975 U CN217010975 U CN 217010975U CN 202220131186 U CN202220131186 U CN 202220131186U CN 217010975 U CN217010975 U CN 217010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groove
cylindrical shell
protrusion
wall
lens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311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振华
陈洪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rray Industr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rray Industr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rray Industr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rray Industr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311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10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10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10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镜头安装壳包括环形套壳与筒形外壳,本实用新型于环形套壳的内壁设有第一凸起部,并于筒形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一滑槽以及与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二滑槽,由此,将第一凸起部沿筒形外壳的轴向插入第一滑槽后,能通过旋转环形套壳,使第一凸起部经由第一滑槽进入第二滑槽,从而将环形套壳装设于筒形外壳上,此时第一凸起部能配合第二滑槽使环形套壳无法沿筒形外壳的轴向移动,需要将环形套壳从筒形外壳上拆卸下来时,仅需反向旋转环形套壳,使第一凸起部从第二滑槽退回第一滑槽,随后顺着第一滑槽将环形套壳拔出即可,十分地便捷。

Description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拍摄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背景技术
为了对云台中的镜头加以保护,通常会将镜头装设于镜头安装壳内。镜头安装壳由环形套壳与筒形外壳组成,现有技术通常是在环形套壳外壁设置公扣,在筒形外壳外壁设置凹槽,当环形套壳插入至公扣与凹槽相对时,公扣伸入凹槽内从而将环形套壳装设于筒形外壳上,虽然安装方便,但拆卸极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公扣配合凹槽将环形套壳装设于筒形外壳上,虽然安装方便,但拆卸极为困难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安装壳,包括:环形套壳,其内壁设有第一凸起部;筒形外壳,其外壁设有第一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二滑槽;其中,当所述第一凸起部插入所述第一滑槽,并经由所述第一滑槽进入所述第二滑槽时,所述环形套壳与所述筒形外壳可拆卸式连接,当所述第一凸起部从所述第二滑槽退回所述第一滑槽,并相对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反向移动至脱离所述第一滑槽时,所述环形套壳与所述筒形外壳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具有靠靠近所述筒形外壳的中轴线的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自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口起,逐渐朝远离所述筒形外壳的中轴线的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内壁周向延伸呈条形。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套壳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筒形外壳一端设有缺口,所述筒形外壳还设有弹性压接部,所述弹性压接部朝所述筒形外壳一端延伸至缺口内;其中,所述第二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凸起部插入所述第一滑槽时插入所述缺口,并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经由所述第一滑槽进入所述第二滑槽的过程中压接所述弹性压接部使其弹性形变,使所述第二凸起部能从所述弹性压接部的一侧位移至所述弹性压接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压接部包括:连接段,其沿所述筒形外壳的轴向延伸入所述缺口;延伸段,其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筒形外壳的周向延伸,以使所述延伸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悬空于所述缺口内;压接段,其与所述延伸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压接段用于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压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接段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压接的一端呈半球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内壁轴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均至少设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环形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筒形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缺口以及所述弹性压接部均至少设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环形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缺口以及所述弹性压接部沿所述筒形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云台,所述云台的镜头装设于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安装壳及云台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安装壳包括环形套壳以及筒形外壳,于环形套壳的内壁设有第一凸起部,并于筒形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一滑槽以及与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二滑槽,由此,将第一凸起部沿筒形外壳的轴向插入第一滑槽后,能通过旋转环形套壳,使第一凸起部经由第一滑槽进入第二滑槽,从而将环形套壳装设于筒形外壳上,此时第一凸起部能配合第二滑槽使环形套壳无法沿筒形外壳的轴向移动,需要将环形套壳从筒形外壳上拆卸下来时,仅需反向旋转环形套壳,使第一凸起部从第二滑槽退回第一滑槽,随后顺着第一滑槽将环形套壳拔出即可,十分地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与镜头安装壳的爆炸视图;
图2是图1中A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安装壳的爆炸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安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凸起部与弹性压接部的使用参考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镜头安装壳;11、环形套壳;111、第一凸起部;112、第二凸起部;12、筒形外壳;121、第一滑槽;1211、第一槽壁;122、第二滑槽;123、缺口;124、弹性压接部;1241、连接段;1242、延伸段;1243、压接段;2、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实施例供了一种镜头安装壳1,如图1-图3所示,镜头安装壳1包括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环形套壳1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起部111。筒形外壳12的外壁设有第一滑槽121以及与第一滑槽121连通的第二滑槽122。其中,当第一凸起部111插入第一滑槽121,并经由第一滑槽121进入第二滑槽122时,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可拆卸式连接,当第一凸起部111从第二滑槽122退回第一滑槽121,并相对第一滑槽121的槽底反向移动至脱离第一滑槽121时,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分离。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在需要将环形套壳11装设于筒形外壳12上时,只需要将第一凸起部111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插入第一滑槽121,当第一凸起部111沿第一滑槽121移动至与第二滑槽122相对时,就能通过旋转环形套壳11,使第一凸起部111经由第一滑槽121进入第二滑槽122内,此时第一凸起部111能配合第二滑槽122使环形套壳11无法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将环形套壳11装设于筒形外壳12上。在需要将环形套壳11从筒形外壳12上拆卸下来时,仅需反向旋转环形套壳11,使第一凸起部111从第二滑槽122退回第一滑槽121内,随后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顺着第一滑槽121将环形套壳11拔出即可,十分地便捷。本实施例不仅不会像公扣(图中未示出)配合凹槽(图中未示出)连接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一样难以拆卸,也不会像利用螺钉连接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一样影响镜头安装壳1的美观性,用户体验较好。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滑槽121具有靠近筒形外壳12的中轴线的第一槽壁1211,第一槽壁1211自第一滑槽121的槽口(图中未示出)起,逐渐朝远离筒形外壳12的中轴线的方向倾斜。
具体地,由于第一槽壁1211自第一滑槽121的槽口起,逐渐朝远离筒形外壳12的中轴线的方向倾斜,所以第一滑槽121的槽口会比较大,这样第一凸起部111很容易就能从第一滑槽121的槽口处插入第一滑槽121内,降低了将环形套壳11安装于筒形外壳12时的难度,用户体验较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凸起部111沿内壁周向延伸呈条形。
具体地,如果第一凸起部111与环形套壳11的内壁连接面积太小的话第一凸起部111很容易会在受力时断裂,为了使第一凸起部111不那么容易坏,本实施例的第一凸起部111沿内壁周向延伸呈条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环形套壳11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112;筒形外壳12一端设有缺口123,筒形外壳12还设有弹性压接部124,弹性压接部124朝筒形外壳12一端延伸至缺口123内;其中,第二凸起部112用于在第一凸起部111插入第一滑槽121时插入缺口123,并于第一凸起部111经由第一滑槽121进入第二滑槽122的过程中压接弹性压接部124使其弹性形变,使第二凸起部112能从弹性压接部124的一侧位移至弹性压接部124的另一侧。
本实施例能够避免环形套壳11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反向转动,导致第一凸起部111退回第一滑槽121内。具体是因为第一凸起部111插入第一滑槽121时,第二凸起部112会插入缺口123,在第一凸起部111经由第一滑槽121进入第二滑槽122的过程中,第二凸起部112会朝弹性压接部124移动,并压接弹性压接部124使弹性压接部124产生弹性形变,此时继续旋转环形套壳11就能使第二凸起部112从弹性压接部124的一侧位移至弹性压接部124的另一侧,随后弹性压接部124恢复弹性形变,从而限制环形套壳11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反向转动。
在需要拆卸本实施例的环形套壳11时,只需要在反向旋转环形套壳11时出一点力,使第二凸起部112挤压弹性压接部124并让其产生弹性形变,进而使第二凸起部112能从弹性压接部124的另一侧退回至弹性压接部124的一侧,第一凸起部111从第二滑槽122退回第一滑槽121,随后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顺着第一滑槽121将环形套壳11拔出即可。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弹性压接部124包括连接段1241、延伸段1242与压接段1243。连接段1241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延伸入缺口123。延伸段1242一端与连接段1241连接,另一端沿筒形外壳12的周向延伸,以使延伸段1242远离连接段1241的一端悬空于缺口123内。压接段1243与延伸段1242远离连接段1241的一端连接,压接段1243用于与第二凸起部112压接。
在本实施例中,压接段1243受到第二凸起部112挤压时,会把力传递至延伸段1242处,由于延伸段1242远离连接段1241的一端悬空于缺口123内,所以延伸段1242会于缺口123内产生弹性形变,进而带动压接段1243朝远离第二凸起部112的方向位移,使压接段1243不再对第二凸起部112起到阻挡作用,当第二凸起部112完成位移并不再挤压压接段1243时,延伸段1242内部的应力会驱使延伸段1242恢复弹性形变,进而带动压接段1243归位。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压接段1243与第二凸起部112压接的一端呈半球形。
具体地,半球形的结构具有一定地导向作用,可以在第二凸起部112与压接段1243压接的时候更好地引导延伸段1242形变,优化拆卸与安装环形套壳11时的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二凸起部112沿内壁轴向延伸。
具体地,如果第二凸起部112与环形套壳11的内壁连接面积太小的话第二凸起部112很容易会在受力时断裂,为了使第二凸起部112不那么容易坏,本实施例的第二凸起部112沿内壁轴向延伸。
为了提高环形套壳11装设于筒形外壳12上的稳定性。如图1-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11、第一滑槽121以及第二滑槽122均至少设有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凸起部111沿环形套壳11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滑槽121以及第二滑槽122沿筒形外壳12的周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凸起部111、第一滑槽121以及第二滑槽122均至少设有两个可以设有两个,例如三个,又例如四个。本实施例对比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此进行适应性调节。
为了提高环形套壳11装设于筒形外壳12上的稳定性。如图1-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112、缺口123以及弹性压接部124均至少设有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凸起部112沿环形套壳11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缺口123以及弹性压接部124沿筒形外壳12的周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凸起部112、缺口123以及弹性压接部124均至少设有两个可以设有两个,例如三个,又例如四个。本实施例对比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此进行适应性调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展示了一种镜头安装壳1,如图1-图3所示,镜头安装壳1包括环形套壳11以及筒形外壳12,于环形套壳11的内壁设有第一凸起部111,并于筒形外壳12的外壁设有第一滑槽121以及与第一滑槽121连通第二滑槽122,由此,将第一凸起部111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插入第一滑槽121后,能通过旋转环形套壳11,使第一凸起部111经由第一滑槽121进入第二滑槽122,从而将环形套壳11装设于筒形外壳12上,此时第一凸起部111能配合第二滑槽122使环形套壳11无法沿筒形外壳12的轴向移动,需要将环形套壳11从筒形外壳12上拆卸下来时,仅需反向旋转环形套壳11,使第一凸起部111从第二滑槽122退回第一滑槽121,随后顺着第一滑槽121将环形套壳11拔出即可,十分地便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云台(图中未示出),如图1-图3所示。云台的镜头2装设于上述实施例所展示的镜头安装壳1内。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使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的拆卸变得十分地便捷,不会像公扣配合凹槽连接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一样难以拆卸,也不会像利用螺钉连接环形套壳11与筒形外壳12一样影响镜头安装壳1的美观性,用户体验较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套壳,其内壁设有第一凸起部;
筒形外壳,其外壁设有第一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二滑槽;
其中,当所述第一凸起部插入所述第一滑槽,并经由所述第一滑槽进入所述第二滑槽时,所述环形套壳与所述筒形外壳可拆卸式连接,当所述第一凸起部从所述第二滑槽退回所述第一滑槽,并相对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反向移动至脱离所述第一滑槽时,所述环形套壳与所述筒形外壳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具有靠靠近所述筒形外壳的中轴线的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自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口起,逐渐朝远离所述筒形外壳的中轴线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内壁周向延伸呈条形。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套壳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筒形外壳一端设有缺口,所述筒形外壳还设有弹性压接部,所述弹性压接部朝所述筒形外壳一端延伸至缺口内;其中,所述第二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凸起部插入所述第一滑槽时插入所述缺口,并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经由所述第一滑槽进入所述第二滑槽的过程中压接所述弹性压接部使其弹性形变,使所述第二凸起部能从所述弹性压接部的一侧位移至所述弹性压接部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接部包括:
连接段,其沿所述筒形外壳的轴向延伸入所述缺口;
延伸段,其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筒形外壳的周向延伸,以使所述延伸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悬空于所述缺口内;
压接段,其与所述延伸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压接段用于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压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段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压接的一端呈半球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内壁轴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均至少设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环形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筒形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缺口以及所述弹性压接部均至少设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环形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缺口以及所述弹性压接部沿所述筒形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10.一种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云台的镜头装设于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安装壳内。
CN202220131186.4U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Active CN217010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1186.4U CN217010975U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1186.4U CN217010975U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10975U true CN217010975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9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31186.4U Active CN217010975U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109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65910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517373B2 (en) Circular connector
JP6389598B2 (ja) メス端子アセンブリ
KR20070110775A (ko) 주름형 케이블 인터페이스 인서트를 구비한 커넥터
US8628362B2 (en) Connector with elastic deformation member
JP5602751B2 (ja) スリーブ部材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KR101953481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쌍
US20090191750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Slider Element
CN20973278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WO2013120936A1 (en) Housing for a contact device
US1098550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9977196B2 (en) Opt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optical fiber cables
CN217010975U (zh) 一种镜头安装壳及云台
US6007364A (en) Guide post assembly
EP3467957B1 (en) Connecting part, method for mating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nd method for unplugging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from a second connecting part
CN209233075U (zh) 连接器和二次锁的组合件及连接器组件
CN10906490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492293A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2010113962A (ja) ソケット端子
JP522376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4468499A (zh) 连接轴和可穿戴设备
CN210769694U (zh) 背板螺母插接结构
US20190052015A1 (en) Circular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retaining components
EP4091495A1 (en)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wearable device
JP2008004454A (ja) モジュラジャック用爪折れ修復アタッチメ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