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3892U -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3892U
CN217003892U CN202220864996.0U CN202220864996U CN217003892U CN 217003892 U CN217003892 U CN 217003892U CN 202220864996 U CN202220864996 U CN 202220864996U CN 217003892 U CN217003892 U CN 217003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base
guide rod
base bod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649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朋朝明
文勇兵
张广谱
邹文聪
陈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649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3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3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389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外壳,该底座伸缩组件包括:凸轮;驱动装置,与凸轮连接;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外壳上,导杆具有随动部,随动部用于与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底座本体,连接于导杆的一端;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凸轮转动,以通过凸轮的外周面与随动部的配合带动导杆沿轴向往复移动,使底座本体相对外壳作直线往复移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底座伸缩组件可解决现有显示设备的底座拆装及存放不便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视机等显示设备的安装方式一般有坐立式和挂墙式两种,对于坐立式来说,需要在显示设备上安装底座,以使显示设备保持竖立状态放置于桌子、电视柜上。若需将坐立式改为挂墙式,需要拆卸底座并寻找空间存放,以备后续再次改为坐立式时使用,底座的拆装及存放过程较为复杂繁琐,不便于用户自行调整,而若不拆卸底座,显示设备挂墙时可能产生干涉,且多余的底座会影响用户观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座伸缩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显示设备的底座拆装及存放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底座伸缩组件,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底座伸缩组件包括:
凸轮;
驱动装置,与所述凸轮连接;
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导杆具有随动部,所述随动部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
底座本体,连接于所述导杆的一端;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凸轮转动,以通过所述凸轮的外周面与所述随动部的配合带动所述导杆沿轴向往复移动,使所述底座本体相对所述外壳作直线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随动部包括第一随动板,所述第一随动板位于所述凸轮背向所述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随动板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随动板背向所述凸轮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随动部还包括第二随动板,所述第二随动板位于所述凸轮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随动板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随动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随动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随动板与所述第二随动板围合形成随动区域,所述凸轮位于所述随动区域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随动板、所述第二随动板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具有弧状部,所述凸轮的外周面上存在与所述弧状部内切的周段。
进一步地,所述随动部包括第二随动板,所述第二随动板位于所述凸轮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随动板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随动板背向所述凸轮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连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基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杆具有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一限位凸缘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底座本体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用于与所述基座相抵接,以阻止所述底座本体往进入所述外壳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导杆远离所述底座本体的一端具有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用于与所述基座相抵接,以阻止所述底座本体往伸出所述外壳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导杆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两个容纳凹腔,所述容纳凹腔绕所述导杆的中心轴周向阵列分布,所述底座本体连接于任一所述容纳凹腔中。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至少一个如前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中:
所述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凸轮转动,以通过所述凸轮的外周面与所述随动部的配合带动所述导杆沿轴向往复移动,使所述底座本体相对所述外壳作直线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具有容置内腔,所述外壳表面开设有收纳通道,所述收纳通道与所述容置内腔连通,所述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容置内腔中;
所述底座本体用于通过所述收纳通道进入所述容置内腔中或伸出所述外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底座伸缩组件,在可相对外壳直线滑动的导杆上设置随动部,通过随动部与凸轮的抵接配合,构成一凸轮机构,基于凸轮机构的特性,当驱动装置控制凸轮转动时,凸轮的旋转运动可转化为随动部的直线运动,从而带动导杆沿轴向作直线往复移动,进而带动连接于导杆上的底座本体相对外壳作直线往复移动。当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时,如需改为挂墙式,可通过上述方式控制底座本体移动到外壳所覆盖的区域内(具体可移动到外壳背面,且位于不超出外壳边缘的位置;或者移动到外壳的内腔中),以实现底座本体的收纳;同理,当显示装置处于挂墙式状态时,如需改为坐立式,可通过上述方式控制底座本体向外移动(具体可由外壳的背面向外伸出,或者由外壳的内腔中向外伸出),以利用伸出后的底座本体对显示装置进行支撑。基于上述设置,可在显示装置处于挂墙式状态时避免超出外壳边缘的底座本体发生干涉及影响用户观感,且用户在调整显示装置的安装方式时可免于对底座本体进行拆装,使得调整过程更为便捷高效,提高了显示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本体处于伸出状态时底座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本体处于收纳状态时底座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伸缩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伸缩组件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凸轮 31 随动部
2 驱动装置 32 第一限位凸缘
3 导杆 33 容纳凹腔
4 底座本体 41 连接凸起
5 第二弹性件 311 第一随动板
6 基座 312 第二随动板
7 外壳 331 调节通槽
11 外周面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伸缩组件,应用于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外壳7;该底座伸缩组件包括:
凸轮1;
驱动装置2,与凸轮1连接;
导杆3,沿轴向滑动配合于外壳7上,导杆3具有随动部31,随动部31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
底座本体4,连接于导杆3的一端;
驱动装置2用于驱动凸轮1转动,以通过凸轮1的外周面11与随动部31的配合带动导杆3沿轴向往复移动,使底座本体4相对外壳7作直线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可通过显示屏呈现视觉图像的设备;外壳7盖合于显示装置背面并用于覆盖及保护显示装置内部的元器件。
凸轮1具体可为一种平面凸轮,凸轮1的外周面11在平面上的投影即构成可表征凸轮1从动运动规律的凸轮轮廓线,该凸轮轮廓线上至少两处到凸轮1旋转中心的距离存在差值。驱动装置2可包括旋转电机,其可控制凸轮1绕其旋转中心转动;优选地,驱动装置2可通过有线或无线(在驱动装置2中设置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方式与外部操控装置(如遥控器)或终端设备(如手机)进行通信,使得用户可通过向驱动装置2输入控制信号来驱动凸轮1转动。
导杆3可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滑动配合于外壳7上,如在外壳7上设置一体成型的带孔座体,以供导杆3穿设于该带孔座体上并可相对其轴向移动;导杆3亦可采用间接连接的方式滑动配合于外壳7上,如图1和图2所示,可将导杆3可滑动地穿设于基座6上,并将基座6通过螺纹连接、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于外壳7上,使导杆3可相对外壳7轴向移动,通过基座6的转接,更便于对导杆3及相关构件进行拆装更换,亦降低了因导杆3的运动而对外壳7造成直接损伤的风险。随动部31可包括连接于或一体成型于导杆3上的至少一处凸起部,该凸起部可与凸轮1的外周面11间歇性接触,亦可在重力、弹力的辅助作用下与凸轮1的外周面11持续抵接,从而构成一凸轮机构,可将凸轮1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导杆3的直线运动。
底座本体4即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时用于支撑显示装置的部分,底座本体4可通过螺纹连接、粘接、卡接等方式连接于导杆3的一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可通过驱动装置2控制凸轮1按预设转动参数转动,通过凸轮1与随动部31所形成的凸轮机构,将凸轮1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随动部31的直线运动,从而带动导杆3相对外壳7沿轴向作直线移动,进而带动底座本体4直线移动,当底座本体4移动至预设位置时,用户可通过驱动装置2控制凸轮1停止转动,以使底座本体4保持于当前位置。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底座伸缩组件,在可相对外壳7直线滑动的导杆3上设置随动部31,通过随动部31与凸轮1的抵接配合,构成一凸轮机构,基于凸轮机构的特性,当驱动装置2控制凸轮1转动时,凸轮1的旋转运动可转化为随动部31的直线运动,从而带动导杆3沿轴向作直线往复移动,进而带动连接于导杆3上的底座本体4相对外壳7作直线往复移动。当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时,如需改为挂墙式,可通过上述方式控制底座本体4移动到外壳7所覆盖的区域内(具体可移动到外壳7背面,且位于不超出外壳7边缘的位置;或者移动到外壳7的内腔中),以实现底座本体4的收纳;同理,当显示装置处于挂墙式状态时,如需改为坐立式,可通过上述方式控制底座本体4向外移动(具体可由外壳7的背面向外伸出,或者由外壳7的内腔中向外伸出),以利用伸出后的底座本体4对显示装置进行支撑。基于上述设置,可在显示装置处于挂墙式状态时避免超出外壳7边缘的底座本体4发生干涉及影响用户观感,且用户在调整显示装置的安装方式时可免于对底座本体4进行拆装,使得调整过程更为便捷高效,提高了显示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参照图3,导杆3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两个容纳凹腔33,容纳凹腔33绕导杆3的中心轴周向阵列分布,底座本体4连接于任一容纳凹腔33中。
为保证显示装置的支撑稳定性,一个显示装置上通常设置至少两个底座伸缩组件,并使每一底座伸缩组件对应的底座本体4间隔分布,以多个支点对显示装置进行支撑。而底座本体4通常呈图示的人字形,其具有两个支撑脚,当各个底座本体4之间平行设置时,显示装置在坐立式状态下容易倾倒。为避免这一问题,可在导杆3上开设绕导杆3的中心轴周向阵列分布的容纳凹腔33,每一容纳凹腔33的中心到导杆3中心轴的距离直线之间两两呈一定夹角,如此可使安装于不同容纳凹腔33中的各个底座本体4之间保持一定夹角,提高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稳固程度。具体地,容纳凹腔33可开设于导杆3一端的端面或柱面上,以图3所示为例,容纳凹腔33呈椭圆状并开设于导杆3一端的端面上,容纳凹腔33优选为两个并呈90°夹角(两个容纳凹腔33的中心存在重叠部分),底座本体4上具有与容纳凹腔33的轮廓相适配的连接凸起41,该连接凸起41可卡接到任一容纳凹腔33中并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当底座伸缩组件为两个时,两个底座本体4可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连接到横向和纵向的容纳凹腔33中,如此,两个底座本体4之间可呈90°夹角,可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产生支撑作用(如图4所示),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支撑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3所示,容纳凹腔33的边缘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调节通槽331(图示为四个调节通槽331),如此可使导杆3上开设容纳凹腔33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形变量,使得容纳凹腔33的截面尺寸可在一定幅度内变化,从而更便于将底座本体4的连接凸起41卡接到容纳凹腔33中。
关于导杆3的随动部31与凸轮1之间的具体连接配合方式,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随动部31仅包括第一随动板311,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背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第一随动板311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若以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基准,则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上方,第一随动板311在重力作用下始终与凸轮1的外周面11贴合。随着凸轮1的转动,凸轮1的远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将第一随动板311上顶时,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上升而收纳于外壳7内部;而当第一随动板311在重力作用下与凸轮1的近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靠近旋转中心的部分)贴合时,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下降而伸出外壳7。
在第二实施例中,随动部31包括第一随动板311和第二随动板312,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背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朝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第一随动板311、第二随动板312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若以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基准,则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上方,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下方。随着凸轮1的转动,当凸轮1的远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与第一随动板311抵接时,将推动导杆3上升,底座本体4亦随导杆3上升而收纳于外壳7内部;当凸轮1的远端与第二随动板312抵接时,将推动导杆3下降,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下降而伸出外壳7。通过增设第二随动板312,可在显示装置不处于竖直状态时,无需借助重力作用即可实现导杆3的直线往复移动。
在第三实施例中,随动部31仅包括第一随动板311,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背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并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图中未示意出),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随动板311背向凸轮1的一侧连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外壳7连接(具体可直接连接于外壳7上,亦可通过与基座6连接而间接地连接于外壳7上),且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若以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基准,则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上方。第一弹性件具体可为弹簧、胶垫、缓冲器、阻尼器等,压缩状态下的第一弹性件可对第一随动板311施加朝向凸轮1的推力,使第一随动板311始终与凸轮1的外周面11抵接。随着凸轮1的转动,当凸轮1的远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与第一随动板311抵接时,将推动导杆3上升,底座本体4亦随导杆3上升而收纳于外壳7内部;而当第一随动板311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力作用下与凸轮1的近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靠近旋转中心的部分)抵接时,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下降而伸出外壳7。
在第四实施例中,随动部31仅包括第二随动板312,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朝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并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5的一端与第二随动板312背向凸轮1的一侧连接,第二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外壳7连接(具体可直接连接于外壳7上,亦可通过与基座6连接而间接地连接于外壳7上),且第二弹性件5处于压缩状态。若以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基准,则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下方。第二弹性件5具体可为弹簧、胶垫、缓冲器、阻尼器等,压缩状态下的第二弹性件5可对第二随动板312施加朝向凸轮1的推力,使第二随动板312始终与凸轮1的外周面11抵接。随着凸轮1的转动,当凸轮1的远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与第二随动板312抵接时,将推动导杆3下降,底座本体4亦随导杆3下降而伸出外壳7;而当第二随动板312在第二弹性件5的推力作用下与凸轮1的近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靠近旋转中心的部分)抵接时,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上升而收纳于外壳7内部。
在第五实施例中,随动部31包括第一随动板311和第二随动板312,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背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并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朝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并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随动板311连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外壳7连接(具体可直接连接于外壳7上,亦可通过与基座6连接而间接地连接于外壳7上),第一弹性件可处于压缩状态或拉伸状态。若以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基准,则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上方,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下方。第一弹性件具体可为弹簧、胶垫、缓冲器、阻尼器等。当第一弹性件远离第一随动板311的一端位于第一随动板311上方时,压缩状态下的第一弹性件可对第一随动板311施加朝向凸轮1的推力;当第一弹性件远离第一随动板311的一端位于第一随动板311下方时,拉伸状态下的第一弹性件可对第一随动板311施加朝向凸轮1的拉力;如此均可使第一随动板311始终与凸轮1的外周面11抵接。随着凸轮1的转动,当凸轮1的远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与第一随动板311抵接时,将推动导杆3上升,底座本体4亦随导杆3上升而收纳于外壳7内部;而当第一随动板311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力或拉力作用下与凸轮1的近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靠近旋转中心的部分)抵接时,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下降而伸出外壳7。
在第六实施例中,随动部31包括第一随动板311和第二随动板312,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背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并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朝向底座本体4的一侧并用于与凸轮1的外周面11相抵接;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5的一端与第二随动板312连接,第二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外壳7连接(具体可直接连接于外壳7上,亦可通过与基座6连接而间接地连接于外壳7上),第二弹性件5可处于压缩状态或拉伸状态。若以显示装置处于坐立式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基准,则第一随动板311位于凸轮1上方,第二随动板312位于凸轮1下方。第二弹性件5具体可为弹簧、胶垫、缓冲器、阻尼器等。如图1和图2所示,当第二弹性件5远离第二随动板312的一端位于第二随动板312下方时,压缩状态下的第二弹性件5可对第二随动板312施加朝向凸轮1的推力;当第二弹性件5远离第二随动板312的一端位于第二随动板312上方时,拉伸状态下的第二弹性件5可对第二随动板312施加朝向凸轮1的拉力;如此均可使第二随动板312始终与凸轮1的外周面11抵接。随着凸轮1的转动,当凸轮1的远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与第二随动板312抵接时,将推动导杆3向下移动,底座本体4亦随导杆3下降而伸出外壳7;当第二随动板312在第二弹性件5的推力或拉力作用下与凸轮1的近端(即凸轮1的外周面11上较为靠近旋转中心的部分)抵接时,底座本体4将随导杆3上升而收纳于外壳7内部。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随动板311与第二随动板312围合形成随动区域(图中未示意出),凸轮1位于随动区域内。
第一随动板311与第二随动板312首尾连接形成闭环,可提高结构稳定性,并可将导杆3在第一随动板311、第二随动板312之间的部分去除,以便于安设凸轮1,并可使凸轮1的旋转中心位于导杆3的中心轴位置上,从而提高了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和传动稳定性。
具体地,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随动板311、第二随动板312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具有弧状部,凸轮1的外周面11上存在与弧状部内切的周段。
参照图1和图2,以弧状部设于第二随动板312上为例,凸轮1可对应设置为图示的圆弧状,通过凸轮1的外周面11与弧状部的内切配合,可减少凸轮1的外周面11与第二随动板312之间的冲击作用,使凸轮1与导杆3之间的传动更为平滑。当弧状部设于第一随动板311上时亦是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杆3具有第一限位凸缘32,第一限位凸缘32位于基座6与底座本体4之间;第一限位凸缘32用于与基座6相抵接,以阻止底座本体4往进入外壳7的方向移动。
由于凸轮1的外周面11与随动部31的接触面积较小,当底座本体4处于完全伸出外壳7或完全收纳于外壳7内部的状态下时,相互抵接的凸轮1与随动部31之间可能仍然存在轻微的相对运动,如此便难以保证底座本体4相对外壳7的位置稳定性。基于此,通过设置图示的第一限位凸缘32,可用于在导杆3移动过程中,当底座本体4完全收纳于外壳7内部时产生轴向限位作用,同时在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5的助力作用下,第一限位凸缘32可如图2所示与基座6下部紧贴,从而保证处于收纳状态下的底座本体4的位置稳定性。
具体地,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杆3远离底座本体4的一端具有第二限位凸缘(图中未示意出);第二限位凸缘用于与基座6相抵接,以阻止底座本体4往伸出外壳7的方向移动。
通过设置第二限位凸缘,可用于在导杆3移动过程中,当底座本体4完全伸出外壳7时产生轴向限位作用,同时在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5的助力作用下,第一限位凸缘32可与基座6上部紧贴,从而保证处于伸出状态下的底座本体4的位置稳定性。
对应地,参照图1、图2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外壳7以及至少一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底座伸缩组件;其中:
导杆3沿轴向滑动配合于外壳7上,驱动装置2用于驱动凸轮1转动,以通过凸轮1的外周面11与随动部31的配合带动导杆3沿轴向往复移动,使底座本体4相对外壳7作直线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可通过显示屏呈现视觉图像的设备;外壳7盖合于显示装置背面并用于覆盖及保护显示装置内部的元器件。关于底座伸缩组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外壳7具有容置内腔(图中未示意出),外壳7表面开设有收纳通道(图中未示意出),收纳通道与容置内腔连通,导杆3沿轴向滑动配合于容置内腔中;
底座本体4用于通过收纳通道进入容置内腔中或伸出外壳7。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伸缩组件可设置于容置内腔中,导杆3与收纳通道相对,从而可带动底座本体4经收纳通道进出容置内腔。当底座本体4收纳于容置内腔中时,外壳7可对底座本体4形成屏蔽保护作用,避免底座本体4在显示装置安装搬运过程中发生碰撞而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底座伸缩组件,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伸缩组件包括:
凸轮;
驱动装置,与所述凸轮连接;
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导杆具有随动部,所述随动部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
底座本体,连接于所述导杆的一端;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凸轮转动,以通过所述凸轮的外周面与所述随动部的配合带动所述导杆沿轴向往复移动,使所述底座本体相对所述外壳作直线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部包括第一随动板,所述第一随动板位于所述凸轮背向所述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随动板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随动板背向所述凸轮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部还包括第二随动板,所述第二随动板位于所述凸轮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随动板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随动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
且/或,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随动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随动板与所述第二随动板围合形成随动区域,所述凸轮位于所述随动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随动板、所述第二随动板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具有弧状部,所述凸轮的外周面上存在与所述弧状部内切的周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部包括第二随动板,所述第二随动板位于所述凸轮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随动板用于与所述凸轮的外周面相抵接;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随动板背向所述凸轮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伸缩组件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连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基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具有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一限位凸缘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底座本体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用于与所述基座相抵接,以阻止所述底座本体往进入所述外壳的方向移动;
且/或,所述导杆远离所述底座本体的一端具有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用于与所述基座相抵接,以阻止所述底座本体往伸出所述外壳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两个容纳凹腔,所述容纳凹腔绕所述导杆的中心轴周向阵列分布,所述底座本体连接于任一所述容纳凹腔中。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伸缩组件;其中:
所述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凸轮转动,以通过所述凸轮的外周面与所述随动部的配合带动所述导杆沿轴向往复移动,使所述底座本体相对所述外壳作直线往复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容置内腔,所述外壳表面开设有收纳通道,所述收纳通道与所述容置内腔连通,所述导杆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所述容置内腔中;
所述底座本体用于通过所述收纳通道进入所述容置内腔中或伸出所述外壳。
CN202220864996.0U 2022-04-14 2022-04-14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003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4996.0U CN217003892U (zh) 2022-04-14 2022-04-14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4996.0U CN217003892U (zh) 2022-04-14 2022-04-14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3892U true CN217003892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76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6499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003892U (zh) 2022-04-14 2022-04-14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38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6769A (zh) * 2022-09-22 2022-11-22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推出锁止系统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6769A (zh) * 2022-09-22 2022-11-22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推出锁止系统及车辆
CN115366769B (zh) * 2022-09-22 2024-01-16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推出锁止系统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03892U (zh) 底座伸缩组件及显示装置
EP3739239B1 (en) An actuator for converting a rotating motion into a linear reciprocating motion
CN109394487B (zh) 一种多功能护理设备及制造方法
US20180235360A1 (en) Adaptable workstation
US11924531B2 (en) Retractab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263058A (zh) 用于表带的按键式连接结构
CN111037538B (zh) 一种水下三自由度姿态调节并联装置
KR101492226B1 (ko) 축방향 왕복 운동 장치
CN204580325U (zh) 一种套管结构及升降立柱
CN214480722U (zh) 伸展屏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2038207U (zh) 按摩装置
CN211176074U (zh) 一种旋转底座
CN210095666U (zh) 一种多维移动装置及内镜操作装置
CN219802380U (zh) 一种懒人支架结构
CN219960315U (zh) 伸缩减速电机
CN218543808U (zh) 一种弹扣式支架旋转底座
KR101518784B1 (ko) 안마구 이동방향의 변경이 가능한 안마 모듈
CN215309699U (zh) 颈部按摩仪
CN221081375U (zh) 扫描组件及扫描设备
CN213745648U (zh) 一种彩超机的屏幕调节结构
CN212139951U (zh) 一种多功能扶手
CN215080673U (zh) 连接结构、支架及挂脖式按摩仪
CN218978790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驱动组件
CN218279094U (zh) 一种椅子及其椅脚
CN217592903U (zh) 超声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