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4486U -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4486U
CN216984486U CN202120649344.0U CN202120649344U CN216984486U CN 216984486 U CN216984486 U CN 216984486U CN 202120649344 U CN202120649344 U CN 202120649344U CN 216984486 U CN216984486 U CN 216984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ody assembly
inner container
heat insulation
insul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93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钊强
刘化勇
吕伟刚
杨云
梅若愚
吴良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934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4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4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4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锅体组件包括隔热外壳、隔热底壳以及内胆,隔热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隔热底壳嵌设于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内;内胆设置于隔热外壳内。本申请便于搬运取食,也提升了安全性。

Description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部分烹饪器具设置有内胆,当烹饪器具烹饪完成后,用户需要取出内胆食物时,如将整个烹饪器具搬到外界平台(如饭桌),则因其体积太大而不方便;如直接把内胆单独取出搬到外界平台,则其内胆侧壁有烫伤用户的风险,而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部分烹饪器具取食物时,因烹饪器具体积太大而不方便;内胆侧壁烫伤用户,而不安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锅体组件,包括:隔热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隔热底壳,连接于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内;内胆,设置于隔热外壳内。
其中,锅体组件包括连接壳,连接壳嵌设于隔热外壳内,连接壳的部分嵌设于隔热外壳的第二端口内,另一部延伸至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并与隔热底壳抵接,其中内胆位于连接壳/或隔热底壳上。
其中,连接壳与隔热底壳可拆卸连接;内胆可拆卸连接于连接壳或隔热底壳。
其中,连接壳包括设置于隔热外壳的第二端口内的连接环和与连接环连接的若干个连接柱,若干个连接柱远离连接环的一端与隔热底壳可拆卸连接。
其中,隔热底壳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连接柱远离连接环的一端插入连接孔内。
其中,连接环套设在内胆和隔热外壳之间;内胆的外凸缘挂设在连接环上或内胆的底部与隔热底壳抵接。
其中,隔热外壳和内胆之间填充有隔热层。
其中,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包括底壁和与底壁连接的环形侧壁;环形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往里弯折从而形成过渡部;过渡部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隔热底壳连接。
其中,支撑结构远离过渡部的外侧表面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内胆的环形侧壁外表面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其中,支撑结构靠近内胆的底壁外表面的一侧表面与内胆的底壁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
其中,支撑结构固定于过渡部。
其中,支撑结构开设有支撑孔,固定件穿设隔热底壳并与支撑孔连接。
其中,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包括底壁和与底壁连接的环形侧壁;环形侧壁靠近其外凸缘的一端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相同,环形侧壁远离外凸缘和远离底壁的中端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逐渐增大,环形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往里弯折从而形成过渡部。
其中,连接壳由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拼接形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锅体组件,包括锅体组件,锅体组件为上述所述的锅体组件。
其中,包括锅盖组件和加热底座,锅盖组件盖设于锅体组件,锅体组件与加热底座分体设置。
其中,锅体组件中隔热底壳形成有隔热开口,锅体组件中内胆底部位于隔热开口内并与加热底座连接。
本申请锅体组件包括隔热外壳、隔热底壳以及内胆,隔热底壳嵌设于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内,以使得隔热外壳与隔热底壳连接。内胆设置于隔热外壳内。即通过设置隔热外壳和隔热底壳容纳内胆,用户可以直接将锅体组件搬运至外界平台上,防止因内胆侧壁烫伤用户,也防止内胆底部烫伤外界平台,不仅便于搬运食物等,而且也提升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锅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二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第三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内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锅体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7是本申请烹饪器具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号:20、锅体组件;201、隔热外壳;2011、第一端口;2012、第二端口;202、隔热底壳;2021、连接孔;203、连接壳;2031、连接环;2032、连接柱;204、内胆;2041、外凸缘;2042、环形侧壁;2043、底壁;2044、过渡部;205、支撑结构;10、锅盖组件;30、加热底座;100、烹饪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锅体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截面图。
本实施例中锅体组件20包括隔热外壳201、隔热底壳202以及内胆204,隔热外壳20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口2011和第二端口2012,隔热底壳202连接于隔热外壳201的第一端口2011内,实现隔热底壳202与隔热外壳201之间连接。内胆204设置于隔热外壳201内,由此通过设置隔热外壳201以及隔热底壳202用于容纳内胆204,可以直接将上述锅体组件20搬运至外界平台(如饭桌等)上,防止因内胆204侧壁烫伤用户,也防止内胆204底部烫伤外界平台,不仅便于搬运取食等,而且也提升了安全性。
具体地,连接壳203连接于隔热外壳201内,连接壳203的一部分设置于隔热外壳201的第二端口2012内,以实现连接壳203与隔热外壳201之间连接。另外,连接壳203的另一部延伸至隔热外壳201的第一端口2011并与隔热底壳202抵接,实现连接壳203和隔热底壳202之间连接,以使得连接壳203和隔热底壳202分别对应锁定于隔热外壳201第一端口2011和第二端口2012。其中,内胆204可以位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或者连接壳203和隔热底壳202上。
可选的,隔热底壳202嵌设于隔热外壳201的第一端口2011内,连接壳203的一部分嵌设于隔热外壳201的第二端口2012内,不仅实现隔热外壳201分别与隔热底壳202、连接壳203之间连接的美观度,同时也起到连接作用。上述隔热底壳202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嵌设于第一端口2011内。如隔热底壳202一部分嵌设于隔热外壳201的第一端口2011时,当锅体组件20放置在外界平台时,隔热底壳202另一部分与外界平台接触,或者隔热底壳202和隔热外壳201同时与外界平台接触。当隔热底壳202完全嵌设于隔热外壳201的第一端口2011时,当锅体组件20放置在外界平台时,隔热外壳201底部与外界平台接触。
其中,隔热外壳201和隔热底壳202可以由隔热材料制成,如具体隔热作用的塑料等。可选的,隔热外壳201可以由聚苯乙烯或聚丙烯材料制成等。隔热外壳201和隔热底壳202可以由相同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制成,其具体材料的选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连接壳203也可以由隔热材料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壳203也可以不由隔热材料制成,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所示的第二截面图。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内胆204可以连接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上。如当内胆204连接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上时,内胆204一直位于隔热底壳202内,当需要清洗锅体组件20时,直接搬运锅体组件20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内胆204也可以仅放置在连接壳203和/或隔热底壳202上。当需要清洗锅体组件20时,直接拿出内胆204进行清洗即可。
具体地,为了提升锅体组件20的安全性,将内胆204连接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上,防止内胆204窜出;同时,为了便于内胆204安装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上,本实施例中内胆204可拆卸连接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上,不仅将内胆204安装在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同时也便于快速安装或更换等。上述内胆204与连接壳203或隔热底壳202之间可拆卸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要方便安装或更换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连接壳203与隔热底壳202可拆卸连接,不仅提升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而且便于两者之间快速安装和更换,提升了安装效率。上述连接壳203与隔热底壳202之间可拆卸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两者之间安装或更换即可。
由于连接壳203不仅需要设置在隔热外壳201的第二端口2012,而且也需要延伸到第一端口2011与隔热底壳202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中连接壳203包括连接环2031和若干个连接柱2032,连接环2031设置在隔热外壳201的第二端口2012内,其可以全部套设于内胆204外周或部分绕设于内胆204外周等。若干个连接柱2032连接于连接环2031上,连接柱2032因其自身长度能够延伸至第一端口2011处,即若干个连接柱2032远离连接环2031的一端与隔热底壳202可拆卸连接,以使得连接壳203通过若干个连接柱2032与隔热底壳202连接,从而实现连接壳203与隔热底壳202之间连接,便于安装和更换。
上述若干个连接柱2032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当连接柱2032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呈角度分布于连接环2031上。其中连接柱2032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如连接柱2032从远离连接环2031方向上,连接柱2032面积逐渐减小等,只要能够实现连接柱2032与隔热底壳202连接即可。上述连接柱2032和连接环203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或分别独立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结合图1至图3,为了提升连接壳203与隔热底壳202之间的安装效率,在隔热底壳202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2021,连接柱2032远离连接环2031的一端插入连接孔2021内,而后通过固定件(图上未示意)将连接柱2032固定于连接孔2021内。通过设置连接孔2021,不仅起到安装作用,而且起到定位作用,便于两者之间的安装和更换。其中固定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母等,在此不作限定。上述连接孔2021数量可以与连接柱2032数量一致。
进一步地,隔热底壳202可以设置若干个限位柱(图上未示意),连接孔2021设置于限位柱上,连接柱2032穿设连接孔2021,而后通过固定件锁紧。当然,限位柱上可以包括连接孔2021和螺钉孔(图上未示意),连接孔2021和螺钉孔连通设置,且两者横截面大小不同。其中,连接柱2032限位于连接孔2021内,固定件穿设螺钉孔后与连接柱2032螺纹连接。可选的,连接柱2032底部开设有对应的螺纹孔(图上未示意)。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连接环2031套设在内胆204和隔热外壳201之间,以使连接于连接环2031上的连接柱2032能够沿隔热外壳201内部延伸到第一端口2011位置处,同时也提升了连接壳203连接于隔热外壳201的稳定性,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上述连接环2031呈环形设置,可以套设在内胆204外周上。连接环203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至少两部分拼接设置。
其中,内胆204靠近连接环2031的一端设置外凸缘2041,内胆204通过外凸缘2041挂设在连接环2031上,以支撑内胆204。在其他实施例中,内胆204的底部与隔热底壳202抵接,以通过隔热底壳202支撑内胆204。当然,内胆204即可以通过外凸缘2041挂设在连接环2031上,其底部也可以与隔热底壳202抵接。即内胆204具体通过连接环2031和/或隔热底壳202支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外壳201和内胆204之间可以填充有隔热层,其中隔热层由隔热材料形成,隔热层具有隔热性,能够阻隔内胆204外表面热量传递至隔热外壳201上,进一步提升了锅体组件20使用的安全性。上述隔热材料可以为塑料等。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所示的第三截面图;图5是图1所示内胆结构示意图。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锅体组件20中内胆204可以有多种不同形状,因内胆204结构的不同,可能会使内胆204与隔热底壳202或连接壳203连接关系改变。下面将详细介绍阐述几种不同内胆204的结构。当然,内胆204并不限于下面阐述的几种类型,还可以是其他类型,在此不作限定。
如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内胆204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包括外凸缘2041、环形侧壁2042、底壁2043以及过渡部2044,环形侧壁2042呈环状设置,环形侧壁2042连接于底壁2043上;环形侧壁2042远离底壁2043的一端往外翻,从而形成外凸缘2041,该外凸缘2041用于挂设在连接环2031上;环形侧壁2042靠近底壁2043的一端往里弯折从而形成过渡部2044。可选的,内胆204为金属内胆;外凸缘2041、环形侧壁2042、底壁2043以及过渡部2044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为了实现上述内胆204与隔热底壳202之间可拆卸连接,在该过渡部2044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结构205,以通过上述支撑结构205可拆卸连接于隔热底壳202,从而实现内胆204和隔热底壳202之间锁紧,同时也避免在连接壳203上穿孔,从而保持了连接壳203的完整外观。其中支撑结构205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多个,在此不作限定。当支撑结构205数量为多个时,支撑结构205可以呈等角度或不等角度设置于过渡部2044外周面上。
其中支撑结构205可以固定于过渡部2044上,如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过渡部2044上,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于过渡部2044,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205形成有支撑孔,固定件穿过隔热底壳202后与支撑结构205上的支撑孔连接,以将内胆204锁紧于隔热底壳202上。其中固定件可以为自攻螺钉或机械螺钉等,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支撑孔可以为螺纹孔或光孔,当支撑孔为螺纹孔,固定件穿过隔热底壳202后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即可。当然,支撑孔也可以为光孔,该光孔能够防止内胆204喷砂、喷涂过程中孔内堆积砂粉,而导致固定件等难以锁紧。
当连接壳203套设于上述内胆204时,可能因过渡部2044设置的支撑结构205位置或大小等而影响内胆204与连接壳203之间的装配,因此将支撑结构205远离过渡部2044的外侧表面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内胆204的环形侧壁2042外表面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以便内胆204能够穿过连接壳203。其中内胆204的环形侧壁2042外表面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如图5中a所指示距离;支撑结构205远离过渡部2044的一端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如图5中b所指示距离。
另外,由于上述固定件穿过隔热底壳202后与支撑结构205锁紧连接,为了防止锅体组件20安装放置在后续提及的加热底座上时,固定件碰到外界平台等,将支撑结构205靠近内胆204的底壁2043外表面的一侧表面与内胆204的底壁2043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其中支撑结构205靠近内胆204的底壁2043外表面的一侧表面与内胆204的底壁2043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如图5中c所指示距离。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锅体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截面图。
如另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5,内胆204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也包括外凸缘2041、环形侧壁2042、底壁2043以及过渡部2044,该内胆204与上述内胆204不同之处在于环形侧壁2042,本实施例中环形侧壁2042靠近外凸缘2041的一端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间距相同,其中环形侧壁2042远离外凸缘和远离底壁的中端位置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逐渐增大,而后环形侧壁2042靠近底壁的一端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逐渐减小,以使得环形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往里弯折形成过渡部。由于过渡部2044与底壁2043之间空间有限,在此内胆204中可以不用设置支撑结构205。该内胆204通过固定件连接于连接壳203上即可。
由于环形侧壁2042直径发生相对变化,较难直接将连接壳203套设在内胆204上,因此本实施例中连接壳203可以分成至少两个部分拼接装配在内胆204上,而后再装入隔热外壳201和隔热底壳202,再用固定件锁紧隔热底壳202与连接壳203即可。如连接壳203包括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即连接壳203通过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拼接形成。其中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之间可以固定件连接,或者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分别通过固定件连接于内胆204表面处。可选的,上述内胆204为胀形内胆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5,内胆204包括内胆本体,该内胆204与上述两种类型的内胆204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内胆204无过渡部2044,内胆本体也可以包括外凸缘2041、环形侧壁2042以及底壁2043,其中环形侧壁2042与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相同,以使得内胆204为直身内胆等。其中内胆204直接通过固定件连接壳203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锅体组件包括隔热外壳、隔热底壳、连接壳以及内胆,隔热底壳嵌设于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内,以使得隔热外壳与隔热底壳连接。内胆设置于隔热外壳内并位于连接壳和/或隔热底壳上,以安装内胆。另外,连接壳的一部分设置于隔热外壳的第二端口内,以使得隔热外壳与连接壳连接;连接壳的另一部延伸至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并与隔热底壳抵接,以实现隔热连接壳和隔热外壳锁紧连接并位于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使得内胆位于隔热外壳内。即用户可以直接将锅体组件搬运至外界平台上,防止因内胆侧壁烫伤用户,也防止内胆底部烫伤外界平台,不仅便于搬运食物等,而且也提升了安全性。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烹饪器具的爆炸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组件20,锅体组件20应用于烹饪器具100中,以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将锅体组件20搬运至外界平台上,防止因内胆204侧壁烫伤用户,也防止内胆204底部烫伤外界平台,不仅便于搬运食物等,而且也提升了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锅体组件20为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锅体组件20,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由于现有部分烹饪器具100为一体结构,其加热系统不可分离。当烹饪器具100完成烹饪后,用户需要从烹饪器具100中取出食物时,如将整个烹饪器具100搬到饭桌,则因烹饪器具100体积太大不方便;如直接将烹饪器具100中的内胆204单独取出搬到饭桌,则内胆204侧壁有烫伤用户的风险。另外,由于加热系统与锅体外壳相连,整个烹饪器具100就只能用于一种烹饪场景,功能单一。
因此,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锅盖组件10、锅体组件20和加热底座30,锅体组件20位于锅盖组件10和加热底座30之间,锅盖组件10盖设在锅体组件20,以便锅盖组件10拿取。锅体组件20下部与加热底座30之间分体设置。通过设置锅体组件20分别与锅盖组件10和加热底座30分体设置,以使得锅盖组件10、锅体组件20和加热底座30可分离。由此,当烹饪器具100完成烹饪后,用户可以直接从烹饪器具100中取出锅体组件20,将锅体组件20搬到饭桌,减轻了重量,而且也能防止锅体组件20中内胆204侧壁有烫伤用户以及内胆204底部烫伤外界平台等。
另外,由于加热底座30可以与锅体组件20分体,即加热底座30可以单独作为加热灶具使用,丰富了烹饪器具100的烹饪场景,实现了多功能产品需求。如加热底座30可以包含完整的加热、控制系统,可以单独作为电磁炉使用,且具有锅具定位结构,用于定位配套锅体组件20等,其压力烹饪安全可靠。
为了便于加热底座30对锅体组件20中内胆204加热,本实施例中锅体组件20中的隔热底壳202上形成有隔热开口(图上未示意),内胆204底部位于隔热开口上并与加热底座30连接,以便加热底座30对内胆204底部加热。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通过上述锅体组件分别与锅盖组件和加热底座之间分体设置,以实现烹饪器具可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热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隔热底壳,连接于所述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内;
内胆,设置于所述隔热外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嵌设于所述隔热外壳内,所述连接壳的部分嵌设于所述隔热外壳的第二端口内,另一部延伸至所述隔热外壳的第一端口并与所述隔热底壳抵接,其中所述内胆位于所述连接壳/或所述隔热底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与所述隔热底壳可拆卸连接;所述内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壳或所述隔热底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包括设置于所述隔热外壳的第二端口内的连接环和与所述连接环连接的若干个连接柱,所述若干个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接环的一端与所述隔热底壳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底壳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接环的一端插入所述连接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套设在所述内胆和所述隔热外壳之间;所述内胆的外凸缘挂设在所述连接环上或所述内胆的底部与所述隔热底壳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填充有隔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内胆本体,所述内胆本体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往里弯折从而形成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隔热底壳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过渡部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内胆的环形侧壁外表面与所述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内胆的底壁外表面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内胆的底壁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固定于所述过渡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开设有支撑孔,固定件穿设所述隔热底壳并与所述支撑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内胆本体,所述内胆本体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靠近其外凸缘的一端与所述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相同,所述环形侧壁远离所述外凸缘和远离所述底壁的中端与所述内胆本体中心轴之间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环形侧壁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往里弯折从而形成过渡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由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拼接形成。
15.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为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锅体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盖组件和加热底座,所述锅盖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与所述加热底座分体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中隔热底壳形成有隔热开口,所述锅体组件中内胆底部位于所述隔热开口内并与所述加热底座连接。
CN202120649344.0U 2021-03-30 2021-03-30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984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9344.0U CN216984486U (zh) 2021-03-30 2021-03-30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9344.0U CN216984486U (zh) 2021-03-30 2021-03-30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4486U true CN216984486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66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9344.0U Active CN216984486U (zh) 2021-03-30 2021-03-30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44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6670B2 (ja) プラスチック製の装飾部を設けた圧力調理器
AU2015100774A4 (en) Multifunctional Cookware
US7412922B2 (en) Cooking apparatus
US20050276892A1 (en) Cooking apparatus
JP2017530847A (ja) デュアル調理モードバーベキューグリル
WO2006025862A1 (en) Slow cooker and stand
CN216984486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US10495315B2 (en) Egg shaped barbeque grill
CN205994261U (zh) 锅具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3153443U (zh) 用于电压力锅的锅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压力锅
US5950614A (en) Portable cooking utensil
CN203953295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JP6376713B1 (ja) 寸胴鍋用カバー
CN210095520U (zh) 烤盘组件及煎烤机
JP3655087B2 (ja) 調理器
CN107569088B (zh) 一种带锅盖的焖锅
KR200209637Y1 (ko) 받침대 겸용 가열기
CN216602552U (zh) 一种多功能锅具
CN214387239U (zh) 炸锅组件及空气炸锅
CN214855956U (zh) 一种便携式电煮锅
CN215532581U (zh) 一种取暖火锅桌
CN217185714U (zh) 电煮锅
CN215127444U (zh) 密封圈、锅盖组件及其烹饪器具
JP3075968U (ja) 多機能鍋
CN212878885U (zh) 一种早餐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