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0913U - 电连接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0913U
CN216980913U CN202123012119.5U CN202123012119U CN216980913U CN 216980913 U CN216980913 U CN 216980913U CN 202123012119 U CN202123012119 U CN 202123012119U CN 216980913 U CN216980913 U CN 216980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elastic
abutting
connection modu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121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建志
金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0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0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模组,用以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至第二电子元件,包括: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设于绝缘本体的第一导体,第一导体用以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第二导体,设于导电组件且与第一导体电性导通,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多个抵接部使得第二导体的电阻减小,电力流通能力增强且克服温升偏高的影响;弹性件,设于导电组件且位于第一导体的一侧,第一导体的导电率和第二导体的导电率均大于弹性件的导电率,当电连接模组电性连接第二电子元件,弹性件给予第二导体向下的力,使抵接部向下稳固的抵接于第二电子元件且相互电性连接,有利于大电流传输的稳定。

Description

电连接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模组,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和第二电子元件的电连接模组。
【背景技术】
相比于圆形插针插孔类接触件,片式接触件具有通流能力强、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所以片式接触件连接器更能满足对大电流连接器的需求。现有的一种片式插孔结构形式单一,接触触点数量少,导致片式接触件阻抗较大,电力流通能力不足且温升偏高;且接触触点与对接件的保持力差,对弹片刚性要求较高,容易导致接触触点与对接件的接触不稳定,不利于大电流的稳定传输。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模组,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第一电子元件和第二电子元件形成稳定连接且可传输大电流的电连接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模组,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至一第二电子元件,包括:一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至少一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用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至少一第二导体,设于所述导电组件,所述第一导体用以与所述第二导体电性导通,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至少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导电组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导体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导电率,当所述抵接部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性件弹性变形且给予所述第二导体向下的力。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体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所述第二导体包括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下弯折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抵接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导体下方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上的一固定部和自所述固定部向下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弹臂,所述弹臂位于所述抵接部上方且向下抵接于所述抵接部。
进一步,自所述抵接部的前侧和后侧其中至少之一延伸一挡止部,每一所述弹臂包括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的一延伸部和至少一台阶部,所述延伸部限位于两个所述抵接部之间,所述挡止部与所述基部位于所述弹臂的前后两侧且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延伸部朝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位移,所述台阶部向下抵持于所述抵接部。
进一步,所述挡止部将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部相互连接,所述挡止部和所述抵接部共同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形成整体线或整体面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体的宽度大于所述基部的宽度,当所述抵接部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导体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基部的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一导体的方向位移,所述抵接部和所述第一导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导体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抵接部。
进一步,当所述抵接部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时,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基部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通孔,多个弹片分别自多个所述通孔内一体延伸形成,每一个所述弹片仅一端连接每一个所述通孔,所述弹片悬置于所述通孔内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焊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及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一隔离墙,两个所述侧部形成一插接槽,用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插设,所述隔离墙位于所述插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两个且固定至两个所述侧部,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位于所述插接槽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所述第二导体具有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二导体的基部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多个所述抵接部自所述基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第一导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弹性体,所述隔离墙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让位空间用以收容多个弹臂,所述让位空间内远离所述第一导体一端具有一内壁。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顶部、相对的两个侧部、一隔离墙、至少一加强肋及一收容槽,每一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收容槽中且连接所述顶部、所述隔离墙和其中的一个所述侧部,每一所述第一导体上端包括与所述加强肋构造对应的多个缺口,当所述第一导体装入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缺口与每一所述加强肋相互嵌合。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体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旋线圈,所述螺旋线圈的底部设有多个所述抵接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件彼此接触,每一所述环形件的底部具有一个所述抵接部,所述弹性件抵接每一所述环形件。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体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体,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穿过所述通孔并被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或所述第一导体,所述第二导体相对所述定位件上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定位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轴部及位于所述轴部前后两端的两个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轴部的前后两端一体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体套设于所述轴部外,所述定位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所述定位部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或所述第一导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体的前后两侧分别朝所述第一导体凹设有一凹部,所述定位部设于对应的所述凹部,所述定位件为导电体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接触。
进一步,所述导电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定位件的前后两端的下方,以将所述定位件被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所述弹性件包括一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形成的多个弹臂,所述固定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当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臂抵靠所述第二导体而使所述弹臂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每一所述环形件的底部具有一个所述抵接部,每一所述弹臂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环形件。
进一步,所述弹性件包括一第一弹性部及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上方,所述第二弹性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一侧,当所述抵接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第一弹性部受到所述第二导体向上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受到所述第二导体左右方向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体的下端设有一第一止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下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相对两侧,以共同限制所述第二导体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及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一隔离墙,两个所述侧部形成一插接槽,用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插设,所述隔离墙位于所述插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两个且固定至两个所述侧部,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位于所述插接槽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所述导电组件的底部向上凹设有两个容置槽,每一所述容置槽一部分设于所述隔离墙,另一部分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导体,每一所述容置槽收容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体。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及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一隔离墙,两个所述侧部形成一插接槽,用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插设,所述隔离墙位于所述插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两个且固定至两个所述侧部,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位于所述插接槽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隔离墙的下方,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橡胶,所述弹性件的左右两侧各一个凹口,每一所述凹口收容一个所述第二导体,当所述抵接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性件受到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导体的力而发生弹性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向下电性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抵接部数量增多,使得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减小,电力流通能力增强,且克服温升偏高的影响,增加所述电连接器模组的使用寿命;当所述电连接模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性件给予所述第二导体向下的力,使所述抵接部向下稳固的电性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有利于大电流传输的稳定。
所述第一导体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导电率,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流主要通过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直接传输,距离短,损耗小,确保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导体与弹性件组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组装图;
图4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沿B-B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沿C-C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电连接模组刚与第二电子元件抵接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电连接模组与第二电子元件完全抵接后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体与弹性件组装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与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图12中的电连接模组隐藏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图12中的电连接模组的立体组合图;
图15为图14沿D-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图14中的电连接模组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4中的电连接模组与第一电子元件、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后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与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图18中的电连接模组隐藏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图18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1为图18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且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另一剖视图;
图22为图18中电连接模组组合后且与第一电子元件、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后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与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立体分解图;
图24为图23中的电连接模组隐藏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25为图23中的电连接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26为图23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且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另一剖视图;
图27为图23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且与第一电子元件、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后的剖视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与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立体分解图;
图29为图28中的电连接模组隐藏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30为图28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31为图28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且与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前的剖面视图;
图32为图28中的电连接模组组合后且与第一电子元件、第二电子元件对接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模组100 导电组件1 绝缘本体11
顶部111 侧部112 端部113
隔离墙114 让位空间1141 内壁11411
插接槽115 收容槽116 加强肋1161
第一导体12 缺口121 凹部122
第一止挡部123 抵接面124 接合面125
容置槽13 定位件14 轴部141
定位部142 固定件15 第二导体2
基部21 抵接部22 通孔23
挡止部24 螺旋线圈2a 环形件2b
弹性件3 固定部31 通孔311
弹片312 弹臂32 第一弯折部321
第二弯折部322 延伸部323 台阶部324
第一臂325 第二臂326 第三臂327
连接部33 第一弹性部34 第二弹性部35
第二止挡部36 凹口37 第一电子元件200
第二电子元件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模组100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定义一前后方向、一左右方向与一上下方向,所述前后方向、所述左右方向及所述上下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所述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所述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所述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模组100,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200至一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优选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优选为电路板,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包括一导电组件1以及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1的多个第二导体2和多个弹性件3,所述导电组件1包括一绝缘本体11 和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两个第一导体12,所述第一导体12用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所述第二导体2用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如图3、图5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一插接槽115以及位于所述插接槽115两侧并与所述插接槽115相互连通的两个收容槽116,所述绝缘本体11还包括一顶部111、相对的两个侧部112、相对的两个端部113、一隔离墙114以及多个加强肋1161,每一所述收容槽116向下贯穿于所述绝缘本体11并侧向贯穿于每一所述侧部112,每一所述加强肋1161位于所述收容槽116中且连接所述顶部111、所述隔离墙114和其中的一个所述侧部112,用以强化所述绝缘本体11的整体结构,所述隔离墙114凹设形成两个让位空间1141,每一所述让位空间1141具有一内壁1141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116可设置一个,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一侧并与所述插接槽115相互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收容槽116可不侧向贯穿于每一所述侧部112;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收容槽116设置一个时,所述加强肋1161可根据所述收容槽116的长度设置一个或多个,确保所述绝缘本体11的整体结构强度足够;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收容槽116设置一个时,所述隔离墙114可凹设形成一所述让位空间1141。
如图3和图7所示,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收容槽116中,每一所述第一导体12上端包括与所述加强肋1161构造对应的多个缺口121,当所述第一导体12装入所述收容槽116,每一所述缺口121与每一所述加强肋1161相互嵌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收容槽116设置一个时,所述第一导体12可设置一个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的一侧。
如图1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长度方向作为所述前后方向,以所述第一导体12的宽度方向作为所述左右方向,所述第一导体12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如图1至图5所示,多个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每一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下方,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一基部21和自所述基部21向下弯折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22,所述基部21位于所述第一导体12下方并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导体12的底部,所述抵接部22用以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自每一所述抵接部22的前侧和/或后侧延伸挡止部24,相邻的两个所述抵接部22之间的两个所述挡止部24相互对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可设置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电性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挡止部24可设置一个,位于所述抵接部22的一侧。
如图1至图10所示,多个所述弹性件3位于所述收容槽116中,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体12的左右两侧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可为一个且位于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一侧。每一所述弹性件3包括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1上的一固定部31和自所述固定部31向下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弹臂32,多个所述固定部31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导体12的左右侧面且位于所述缺口121的下方,所述固定部31包括多个通孔311,多个弹片312分别自多个所述通孔311内一体延伸形成,每一个所述弹片312仅一端连接每一个所述通孔311,所述弹片312悬置于所述通孔311内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12焊接固定。所述挡止部24与所述基部21位于所述弹臂32的前后两侧。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弹臂32 向下压缩弹性变形且向下抵接于所述抵接部2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31可固定于所述侧部112的内表面以及所述隔离墙114的侧面。
如图2和图4所示,每一所述弹臂32还包括远离所述固定部31一端的一延伸部323和两个台阶部324,所述延伸部323限位于两个所述抵接部22之间并侧向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抵接部22之间的两个所述挡止部24,相邻的两个所述抵接部22之间的两个所述挡止部24共同挡止所述延伸部323朝远离所述基部21的方向位移,所述台阶部324 位于相对两侧并向下抵持于所述抵接部2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323可抵接于一个所述挡止部24,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台阶部324可设置一个并向下抵持于所述抵接部22。
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每一所述弹臂32还包括自所述固定部31弯曲延伸的一第一弯折部321和自所述第一弯折部321弯曲延伸的一第二弯折部322,所述第一弯折部321与所述第二弯折部322弯折延伸的方向相反,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弯折部321与所述第二弯折部322弹性变形的方向相反。
如图6至图10所示,所述让位空间1141对应所述弹臂32侧向凹设,所述让位空间1141的所述内壁11411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一端;靠近所述隔离墙114的所述弹臂32变形前至所述内壁11411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抵接部2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 2的过程中带动所述弹臂32相对所述内壁11411的变形位移量为L2,L1大于L2;当所述抵接部2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2的过程中带动所述弹臂32变形后,靠近所述侧部112 的所述弹臂32与所述侧部112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1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呈板状,所述第二导体2呈片状,所述第一导体1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厚度,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可采用高导电性的铜材,如合金铜或纯铜,所述第一导体12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硬度,所述第一导体12垂直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可为所述第二导体2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提供足够的正向抵持力,当所述抵接部22完全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后,所述基部21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弹性件3 采用高弹性的不锈钢材质,有利于为所述第二导体2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提供稳定的接触保持力,进一步,有利于所述电连接模组100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的大电流传输。所述第一导体12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2 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3的导电率,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之间的电流主要通过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直接传输,距离短,损耗小,确保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10所示,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的组装方法如下:先将多个所述弹性件3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两侧或所述绝缘本体11上,然后将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自下而上分别装入两个所述收容槽116中,再将多个所述第二导体2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下方,所述第二导体2可与所述第一导体12焊接固定,也可与所述绝缘本体11固定,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组装完毕,然后将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 自上而下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插接槽115中,并焊接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 12之间,最后将所述电连接模组100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当两个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插入所述插接槽115,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体12 的宽度大于所述基部21的宽度,在所述电连接模组100朝向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安装的过程中,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时,所述抵接部22与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绝缘本体11继续向下相对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移动,即当所述抵接部22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抵接部22靠近所述基部21的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一导体12的方向位移,所述抵接部22和所述第一导体 12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导体12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抵接部22。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时,所述基部21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22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抵接部22 远离所述基部21的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方向位移,所述基部21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抵接部22与所述基部21位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同一表面。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时,所述抵接部22朝向下方向突出于所述端部113,所述端部113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22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端部113向下位移直至与所述抵接部22齐平,所述端部113和所述抵接部22一起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挡止部24将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部22相互连接,所述挡止部24和所述抵接部22共同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形成整体线或整体面接触,整体线或整体面接触有利于电流的多路径传输,尤其是当某一所述抵接部22未能抵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电流可通过相连的所述挡止部24传输到相邻的所述抵接部22,再通过相邻的所述抵接部22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传输,且所述弹臂32经过长期使用,所述抵接部22之间的距离不会变大而容易造成所述延伸部323抵接不到所述挡止部24,有利于所述弹臂32抵接所述挡止部24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第二导体2的所述抵接部22还可通过所述挡止部24进行分片区相连,形成多个片区的整体线或整体面。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如图12至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100的第三实施例,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200至一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电子元件 200优选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优选为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元器件。
如图12、图13和图16至图17所示,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包括一导电组件1,所述导电组件1包括一绝缘本体11及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导体12。所述电连接模组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组件1的至少一第二导体2和至少一弹性件3,所述导电组件1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组件1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所述弹性件3发生弹性变形且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二导体 2均设有两个,所述弹性件3对应设有两个,每一所述弹性件3给予每一所述第二导体 2向下的力。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量及所需位置的所述第一导体 12、所述第二导体2和所述弹性件3,例如,所述第一导体12可设置一个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的一侧。
如图16至图17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底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第二导体2的底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下表面的下方,当所述电连接模组 100电性导通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大致为一平板状结构,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1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
如图12、图16至图17所示,所述导电组件1的底部向上凹设有至少一容置槽13,所述容置槽13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所述容置槽13内且与所述第一导体12在左右方向电性导通,所述弹性件 3位于所述容置槽13内且固定至所述导电组件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容置槽1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导体12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容置槽13,一个所述容置槽13收容一个所述弹性件3和一个所述第二导体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量的所述容置槽13,一个所述容置槽13也可以收容所需数量的所述弹性件3及所需数量的所述第二导体2。
如图13、图16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2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3的导电率,使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的电流主要通过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之间直接传输,所述第一导体12的弹性力与所述第二导体2的弹性力均小于所述弹性件3的弹性力,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优选为高导铜,所述弹性件3为弹性橡胶、或者金属弹性体、或者弹性橡胶与金属弹性体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为金属弹性体,例如,所述弹性件3 为由薄的金属片冲压并弯折成型的片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可以为弹性橡胶、或者弹性橡胶与金属弹性体的组合。
如图12、图14和图1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一顶部111、两个侧部112、两个端部113、及一隔离墙114,两个所述侧部11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端部11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隔离墙114位于两个侧部112之间及位于两个端部 113之间,两个所述侧部112、两个所述端部113及所述隔离墙114共同围设形成一插接槽115,所述隔离墙114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下方,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115的左右两侧,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 向下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每一所述容置槽13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隔离墙114。
如图12、图1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位于所述插接槽115左右两侧,且与所述插接槽115相互连通的两个收容槽116,所述收容槽116向下贯穿于所述绝缘本体11 的下表面,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分别向上组装至两个所述收容槽116中,所述侧部112 朝所述收容槽116方向延伸形成至少一加强肋1161,所述加强肋1161向上延伸至所述顶部111且向下延伸接至所述隔离墙114,以强化所述绝缘本体11的整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肋1161设有多个。
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包括至少一缺口121及两个凹部122,所述缺口121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且在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导体 12,两个所述凹部122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的前后两端,且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前后两端朝所述第一导体12凹设形成,所述凹部122也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导体12,且所述凹部122向下贯穿所述第一导体12,但未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一导体12向上组装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16,所述缺口121与所述加强肋1161相互嵌合,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导体1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121的数量对应所述加强肋1161的数量,因此所述缺口121也设有多个。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包括一抵接面124及一接合面125,所述抵接面124与所述接合面125为所述容置槽13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上的部分的槽壁,所述接合面 125位于所述抵接面124的上方且两者相互连接,所述接合面125用以固定所述弹性件 3,所述抵接面124用以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24与所述接合面125均为自上向下朝远离所述隔离墙114方向延伸的斜面,且所述抵接面124与所述接合面125共面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24可以设置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面,所述接合面125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面,也可以为在其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表面。
如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导电组件1进一步包括一定位件14,所述定位件14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轴部141及位于所述轴部141前后两端的两个定位部142,所述定位部142自所述轴部141的前后两端一体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体2套设于所述轴部141,所述定位部14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外侧,每一所述定位部 142设于对应的所述凹部122,以将所述定位件14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1或所述第一导体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14在前后方向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1与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所述定位件14在左右方向的一侧抵靠至所述侧部112。
如图12至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14为导电体,为金属材料制成,且为一细长的金属板材弯折成型,所述定位部142收容于对应的所述凹部122,且与所述第一导体12在前后方向接触,所述轴部141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定位件14设置为绝缘体。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二导体2相对所述定位件14上下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第二导体2与所述定位件14设为一个整体,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
如图13、图16所示,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一通孔23及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22,多个所述抵接部22设于所述通孔23的下方,所述通孔23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体2,所述通孔23套设于所述轴部141外,多个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旋线圈2a,所述螺旋线圈2a的底部设有多个所述抵接部2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也可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且套设在所述轴部141外的多个环形件,每一所述环形件的底部设有一个所述抵接部22。
如图12、图15至图16所示,所述弹性件3包括一固定部31及自所述固定部31 延伸形成的多个弹臂32,所述固定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接合面125,多个所述弹臂32沿前后方向呈一排设置,所述弹臂32抵靠所述第二导体2而使所述弹臂 32发生弹性变形。
如图13、图16所示,每一所述弹臂32包括自所述固定部31依次延伸的一第一臂325、一第二臂326及一第三臂327,所述第一臂325自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朝远离所述抵接面12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臂326自所述第一臂325的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臂327自所述第二臂326的一端朝向所述抵接面12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臂327与所述抵接面124之间存在间隙,使所述第三臂327在所述容置槽13内可受力而发生运动,所述第二导体2在左右方向位于所述抵接面124与所述第二臂326之间,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所述第三臂327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臂327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通过一连接部33一体连接,所述第一臂325自所述固定部31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326自所述第一臂325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臂327自所述第二臂326的下端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臂325 与所述第三臂327位于所述第二臂326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臂325、所述第二臂326 以及所述第三臂327围设成一“U”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臂327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可以为自由端。
如图16至图17所示,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二导体2相对所述导电组件1向上运动并与所述抵接面124接触,所述第二导体2的上端抵靠所述第三臂327而使所述第三臂327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三臂327远离所述第二臂326的一端相对于靠近所述第二臂326的一端发生转动,所述第三臂327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的力可以分为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分力以及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沿左右方向朝远离所述插接槽115而朝向所述第一导体12的水平分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稳定接触,同时,使所述第二导体2与所述第一导体12稳定接触。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为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下端朝所述容置槽13凸伸形成的突起,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抵接面124的下方,所述弹性件3的下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为自所述弹性件3朝所述容置槽13凸伸形成的突起,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在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相对两侧,以共同限制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1。
如图18至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100的第四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200至一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优选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优选为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元器件。
如图18至图22所示,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包括一导电组件1,所述导电组件1包括一绝缘本体11及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导体12。所述电连接模组100 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组件1的至少一第二导体2和至少一弹性件3,所述导电组件1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组件1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所述弹性件3发生弹性变形且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二导体2均设有两个,所述弹性件3对应设有两个,每一所述弹性件3给予每一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力,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量及所需位置的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二导体2和所述弹性件3,例如,所述第一导体12可设置一个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 的一侧。
如图21至图22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底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第二导体2的底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下表面的下方,当所述电连接模组 100电性导通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大致为一平板状结构,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1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
如图18、图21至图22所示,所述导电组件1的底部向上凹设有至少一容置槽13,所述容置槽13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所述容置槽13内且与所述第一导体12在左右方向电性导通,所述弹性件 3位于所述容置槽13内且固定至所述导电组件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容置槽1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导体12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容置槽13,一个所述容置槽13收容一个所述弹性件3和一个所述第二导体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量的所述容置槽13,一个所述容置槽13也可以收容所需数量的所述弹性件3及所需数量的所述第二导体2。
如图19、图21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2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3的导电率,使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的电流主要通过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之间直接传输,所述第一导体12的弹性力与所述第二导体2的弹性力均小于所述弹性件3的弹性力,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优选为高导铜,所述弹性件3为弹性橡胶、或者金属弹性体、或者弹性橡胶与金属弹性体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为金属弹性体,例如,所述弹性件3 为由薄的金属片冲压并弯折成型的片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可以为弹性橡胶、或者弹性橡胶与金属弹性体的组合。
如图18、图2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一顶部111、两个侧部112、两个端部 113、及一隔离墙114,两个所述侧部11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端部113 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隔离墙114位于两个侧部112之间及位于两个端部113之间,两个所述侧部112、两个所述端部113及所述隔离墙114共同围设形成一插接槽115,所述隔离墙114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下方,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位于所述插接槽115 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115的左右两侧,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向下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每一所述容置槽13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隔离墙114。
如图18、图2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位于所述插接槽115左右两侧,且与所述插接槽115相互连通的两个收容槽116,所述收容槽116向下贯穿于所述绝缘本体11 的下表面,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分别向上组装至两个所述收容槽116中,所述侧部112 朝所述收容槽116方向延伸形成至少一加强肋1161,所述加强肋1161向上延伸至所述顶部111且向下延伸接至所述隔离墙114,以强化所述绝缘本体11的整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肋1161设有多个。
如图18、图21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包括至少一缺口121,所述缺口121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且在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一导体12向上组装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16,所述缺口121与所述加强肋1161相互嵌合,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导体1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121的数量对应所述加强肋1161的数量,因此所述缺口121也设有多个。
如图21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包括一抵接面124及一接合面125,所述抵接面124与所述接合面125为所述容置槽13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上的部分的槽壁,所述接合面 125位于所述抵接面124的上方且两者相互连接,所述接合面125用以固定所述弹性件 3,所述抵接面124用以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24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面,所述接合面125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24可以为自上向下朝远离所述隔离墙114方向延伸的斜面,也可以为在其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表面。
如图18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组件1进一步包括一定位件14及两个固定件15,所述定位件14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体2套设于所述定位件14,两个所述固定件15分别位于所述定位件14的前后两端的下方,以将所述定位件14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1。
如图19、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14为绝缘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定位件14设置为导电体,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二导体2与所述定位件14一起向上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可以相对所述定位件14向上移动。
如图19至图21所示,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一通孔23及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22,多个所述抵接部22设于所述通孔23的下方,所述通孔23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体2,所述通孔23套设于所述定位件14外,多个所述抵接部22用以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2b,每一所述环形件2b的底部设有一个所述抵接部2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旋线圈,所述螺旋线圈的底部设有多个所述抵接部2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环形件2b在前后方向相互堆叠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件2b彼此接触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环形件2b在前后方向可以存在间隙,例如可以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件2b之间设置绝缘件。
如图19、图21至图22所示,所述弹性件3包括一固定部31及自所述固定部31 延伸形成的多个弹臂32,所述固定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接合面125,多个所述弹臂32沿前后方向呈一排设置,所述弹臂32抵靠所述第二导体2而使所述弹臂 32发生弹性变形。
如图19、图21所示,每一所述弹臂32包括自所述固定部31依次延伸的一第一臂325、一第二臂326及一第三臂327,所述第一臂325自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朝远离所述抵接面12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臂326自所述第一臂325的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臂327自所述第二臂326的一端朝向所述抵接面12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臂327与所述抵接面124之间存在间隙,使所述第三臂327在所述容置槽13内可受力而发生运动,所述第二导体2在左右方向位于所述抵接面124与所述第二臂326之间,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所述第三臂327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325自所述固定部31 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326自所述第一臂325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臂327自所述第二臂326的下端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臂325与所述第三臂327位于所述第二臂326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臂325、所述第二臂326以及所述第三臂327围设成一“U”型。多个所述第三臂327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可以为自由端。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臂327远离所述固定部 31的一端可通过一连接部一体连接。
如图20至图22所示,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二导体2相对所述导电组件1向上运动并与所述抵接面124接触,每一所述第三臂327在前后方向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环形件2b,使所述第三臂327远离所述第二臂326的一端相对于靠近所述第二臂326的一端发生转动,所述第三臂327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的力可以分为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分力以及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沿左右方向朝远离所述插接槽115而朝向所述第一导体12的水平分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稳定接触,同时,使所述第二导体2与所述第一导体12稳定接触。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为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下端朝所述容置槽13凸伸形成的突起,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抵接面124的下方,所述弹性件3的下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为自所述弹性件3朝所述容置槽13凸伸形成的突起,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在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相对两侧,以共同限制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1。
如图23至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100的第五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200至一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优选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优选为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元器件。
如图23至图27所示,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包括一导电组件1,所述导电组件1包括一绝缘本体11及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导体12。所述电连接模组100 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组件1的至少一第二导体2和至少一弹性件3,所述导电组件1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组件1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所述弹性件3发生弹性变形且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二导体2均设有两个,所述弹性件3设有一个,两个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所述弹性件3的左右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量及所需位置的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二导体2 和所述弹性件3,例如,所述第一导体12可设置一个,且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对接后,所述第一导体12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的一侧。
如图26至图27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底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第二导体2的底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下表面的下方,当所述电连接模组 100电性导通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导体12与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12大致为一平板状结构,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1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
如图23、图26至图27所示,所述导电组件1的底部向上凹设有至少一容置槽13,所述容置槽13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第二导体2位于所述容置槽13内且与所述第一导体12在左右方向电性导通,所述弹性件 3位于所述容置槽13内且固定至所述导电组件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3设有一个,一个所述弹性件3和两个所述第二导体2均收容于同一个所述容置槽13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量的所述容置槽13,一个所述容置槽13也可以收容所需数量的所述弹性件3及所需数量的所述第二导体2,例如,可以设置两个所述容置槽13,每一个所述容置槽13内收容一个所述第二导体2与一个所述弹性件3。
如图24、图26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2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3的导电率,使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的电流主要通过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之间直接传输,所述第一导体12的弹性力与所述第二导体2的弹性力均小于所述弹性件3的弹性力,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优选为高导铜,所述弹性件3为弹性橡胶、或者金属弹性体、或者弹性橡胶与金属弹性体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为弹性橡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可以为金属弹性体、或者弹性橡胶与金属弹性体的组合。
如图23、图2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一顶部111、两个侧部112、两个端部 113、及一隔离墙114,两个所述侧部11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端部113 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隔离墙114位于两个侧部112之间及位于两个端部113之间,两个所述侧部112、两个所述端部113及所述隔离墙114共同围设形成一插接槽115,所述隔离墙114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弹性件3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115的左右两侧,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向下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之间。所述容置槽13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另一部分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
如图23、图2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位于所述插接槽115左右两侧,且与所述插接槽115相互连通的两个收容槽116,所述收容槽116向下贯穿于所述绝缘本体11 的下表面,两个所述第一导体12分别向上组装至两个所述收容槽116中,所述侧部112 朝所述收容槽116方向延伸形成至少一加强肋1161,所述加强肋1161向上延伸至所述顶部111且向下延伸接至所述隔离墙114,以强化所述绝缘本体11的整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肋1161设有多个。
如图23、图26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包括至少一缺口121,所述缺口121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且在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一导体12向上组装入所述收容槽116,所述缺口121与所述加强肋1161相互嵌合,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导体1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121的数量对应所述加强肋1161的数量,因此所述缺口121也设有多个。
如图26所示,所述第一导体12包括一抵接面124及一第一止挡部123,所述抵接面124为所述容置槽13设于所述第一导体12上的部分的槽壁,所述抵接面124用以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体2电性导通。所述第一止挡部123为自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下端朝所述容置槽13凸伸形成的突起,所述第一止挡部123位于所述抵接面124的下方,以限制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24为自上向下朝远离所述隔离墙114方向延伸的斜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24可以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面,也可以为在其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表面。
如图24至图25所示,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一通孔23及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22,所述通孔23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体2,多个所述抵接部22设于所述通孔23的下方,多个所述抵接部22用以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为金属线材制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旋线圈2a,所述螺旋线圈2a 的底部设有多个所述抵接部2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2也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每一所述环形件的底部设有一个所述抵接部22。
如图24、图26至图27所示,所述弹性件3包括一第一弹性部34、一第二弹性部 35及两个凹口37,所述弹性件3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凹口37,两个所述凹口37 左右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凹口37向下贯穿所述弹性件3,沿左右方向向外贯穿所述弹性件3,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弹性件3,使得所述弹性件3大致呈“T”形,每一所述凹口37收容一个所述第二导体2,所述第一弹性部34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体2的正上方且位于所述隔离墙114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弹性部35在左右方向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体2的之间,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弹性部34受到所述第二导体2向上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所述第一弹性部34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 向下的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稳定接触,所述第二弹性部 35受到所述第二导体2左右方向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35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朝向所述第一导体12的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与所述第一导体12稳定接触。
如图26所示,所述第二弹性部35的下端设有一个第二止挡部36,所述第二止挡部36为自所述第二弹性部35朝所述第二导体2方向凸伸形成的突起,所述第一止挡部123 与所述第二止挡部36在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相对两侧,以共同限制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1。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组件1进一步包括一定位件,所述第二导体2套设于所述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1或所述第一导体12,所述第二导体2的所述通孔23可与所述定位件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导体2可相对所述定位件上下移动。
如图28至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100的第六实施例,该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模组100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2b,每一所述环形件2b的底部设有一个所述抵接部2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环形件2b在前后方向相互堆叠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件2b彼此接触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环形件2b在前后方向可以存在间隙,也可以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件2b之间设置绝缘环。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22,多个所述抵接部22向下电性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抵接部22数量增多,使得所述第二导体2 的电阻减小,电力流通能力增强且克服温升偏高的影响,增加所述电连接器模组100的使用寿命;当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弹性件3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力,使所述抵接部22向下稳固的电性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300,有利于大电流传输的稳定。
(2)所述弹性件3的所述弹臂32向下压缩弹性变形且向下所述第二导体2,能提供所述第二导体2足够的正向抵持力抵持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可降低对所述弹性件 3刚性材质的要求;由于所述第一导体12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厚度并不相互影响,还可根据应用场景合理设计所述连接模组100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大小。由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抵接部22均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同一表面,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可适用于设置单面接触点的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且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300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与所述电连接模组100接触的接触点而不受所述电连接模组100限制;
(3)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可采用高导电性的铜材,所述弹性件3采用高弹性的不锈钢材质,有利于为所述第二导体2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提供稳定的接触保持力,进一步,有利于所述电连接模组100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之间的大电流传输。所述第一导体12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2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3的导电率,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之间的电流主要通过所述第一导体12和所述第二导体2之间直接传输,距离短,损耗小,确保电流传输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导体12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硬度,所述第一导体12垂直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确保所述第一导体12可为所述第二导体 2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提供足够的正向抵持力,所述抵接部22完全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后所述基部21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
(4)所述延伸部323限位于两个所述抵接部22之间并侧向抵接于所述挡止部24,所述挡止部24挡止所述延伸部323朝远离所述基部21的方向位移,所述台阶部324向下抵持于所述抵接部22,均可防止所述弹性件3在与所述第二导体2抵接过程中因所述弹臂32过度移动而造成两者抵接错位。
(5)所述挡止部24将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部22相互连接,所述挡止部24和所述抵接部22共同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形成整体线或整体面接触,整体线或整体面接触有利于电流的多路径传输,尤其是当某一所述抵接部22未能抵接到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时,电流可通过相连的所述挡止部24传输到相邻的所述抵接部22,再通过相邻的所述抵接部22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传输,且所述弹臂32经过长期使用,所述抵接部22之间的距离不会变大而容易造成所述延伸部323抵接不到所述挡止部24,有利于所述弹臂32抵接所述挡止部24的稳定性。同一个所述第二导体2的所述抵接部 22还可通过所述挡止部24进行分片区相连,形成多个片区的整体线或整体面;多个片区的整体线或整体面既有利于电流局部传输,又可降低所述弹臂32对所述抵持部的整体线或整体面抵持的力度,减少所述弹臂32的疲劳损耗。
(6)所述第二导体2包括一基部21和自所述基部21向下弯折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22,所述基部21位于所述第一导体12下方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 12电性导通,所述抵接部22用以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设置多个所述抵接部22有利于增加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接触点,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所述第一导体12的宽度大于所述基部21的宽度,所述第一导体12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抵接部22,所述第一导体12除了向下抵接所述基部21外,还向下抵接多个所述抵接部 22,可增加所述第一导体1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2的接触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通流能力。
(7)所述加强肋1161位于所述收容槽116中且连接所述顶部111、所述底部和其中的一个所述侧部112,用以强化所述绝缘本体11的整体结构,防止所述绝缘本体11 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所述第一导体12设置缺口121是为了给所述加强肋1161让位,避免所述加强肋1161与所述第一导体12相互干扰。
(8)所述弹片312悬置于所述通孔311内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12焊接固定,悬置的所述弹片312可避免因加热焊接时导致整个所述固定部31受热膨胀变形。
(9)所述让位空间1141对应所述弹臂32侧向凹设,所述让位空间1141为所述弹臂32弹性变形让位,避免当所述弹臂3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2时干涉到所述弹臂32弹性变形。当所述抵接部2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2的过程中带动所述弹臂32变形后,当所述抵接部2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2的过程中带动所述弹臂32变形后,靠近所述侧部112 的所述弹臂32与所述侧部112之间具有间隙,避免当所述弹臂32抵接所述第二导体2 时干涉到所述弹臂32弹性变形。
(10)所述端部113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端部113向下位移直至与所述抵接部22齐平,所述端部 113和所述抵接部22一起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由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端部113抵靠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可确保所述电连接模组100抵靠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的稳定性。
(11)所述第一导体12的下端设有所述第一止挡部123,所述弹性件3的下端设有所述第二止挡部36,所述第一止挡部123与所述第二止挡部36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左右两侧,以共同限制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1。
(12)所述第一导体12的弹性力与所述第二导体2的弹性力均小于所述弹性件3 的弹性力,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抵接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弹性件3受到所述第二导体2的力而易发生压缩变形,防止所述第二导体2受力发生过度变形,进而造成过度疲乏的风险出现。
(13)所述第一弹性部34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上方,所述第二弹性部35位于所述第二导体2左右方向的一侧,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弹性部34受到所述第二导体2向上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所述第一弹性部34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稳定接触,所述第二弹性部35受到所述第二导体2左右方向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使所述第二导体2 在左右方向与所述第一导体12稳定接触。
(14)所述弹臂32的所述第三臂327在所述容置槽13内可受力而发生运动,当所述抵接部2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三臂327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的力可以分为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的分力以及给予所述第二导体2沿左右方向朝远离所述插接槽115而朝向所述第一导体12的水平分力,使所述第二导体2向下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稳定接触,同时,使所述第二导体2与所述第一导体12稳定接触。
(15)多个所述弹臂32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通过一连接部33一体连接,便于所述弹性件3的成型。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模组,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至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至少一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用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
至少一第二导体,设于所述导电组件,所述第一导体用以与所述第二导体电性导通,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抵接部;
至少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导电组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导体的导电率和所述第二导体的导电率均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导电率,当所述抵接部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性件弹性变形且给予所述第二导体向下的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所述第二导体包括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下弯折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抵接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导体下方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上的一固定部和自所述固定部向下延伸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弹臂,所述弹臂位于所述抵接部上方且向下抵接于所述抵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抵接部的前侧和后侧其中至少之一延伸一挡止部,每一所述弹臂包括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的一延伸部和至少一台阶部,所述延伸部限位于两个所述抵接部之间,所述挡止部与所述基部位于所述弹臂的前后两侧且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延伸部朝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位移,所述台阶部向下抵持于所述抵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将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部相互连接,所述挡止部和所述抵接部共同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形成整体线或整体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宽度大于所述基部的宽度,当所述抵接部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导体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基部的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一导体的方向位移,所述抵接部和所述第一导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导体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抵接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抵接部向下刚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时,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抵接部继续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基部向下位移直至抵接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通孔,多个弹片分别自多个所述通孔内一体延伸形成,每一个所述弹片仅一端连接每一个所述通孔,所述弹片悬置于所述通孔内并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焊接固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及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一隔离墙,两个所述侧部形成一插接槽,用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插设,所述隔离墙位于所述插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两个且固定至两个所述侧部,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位于所述插接槽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所述第二导体具有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二导体的基部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多个所述抵接部自所述基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第一导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弹性体,所述隔离墙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让位空间用以收容多个弹臂,所述让位空间内远离所述第一导体一端具有一内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顶部、相对的两个侧部、一隔离墙、至少一加强肋及一收容槽,每一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收容槽中且连接所述顶部、所述隔离墙和其中的一个所述侧部,每一所述第一导体上端包括与所述加强肋构造对应的多个缺口,当所述第一导体装入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缺口与每一所述加强肋相互嵌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旋线圈,所述螺旋线圈的底部设有多个所述抵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件彼此接触,每一所述环形件的底部具有一个所述抵接部,所述弹性件抵接每一所述环形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体,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穿过所述通孔并被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或所述第一导体,所述第二导体相对所述定位件上下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轴部及位于所述轴部前后两端的两个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轴部的前后两端一体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体套设于所述轴部外,所述定位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所述定位部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或所述第一导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前后两侧分别朝所述第一导体凹设有一凹部,所述定位部设于对应的所述凹部,所述定位件为导电体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体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定位件的前后两端的下方,以将所述定位件被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一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形成的多个弹臂,所述固定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导电组件,当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臂抵靠所述第二导体而使所述弹臂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导体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多个环形件,每一所述环形件的底部具有一个所述抵接部,每一所述弹臂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环形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一第一弹性部及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上方,所述第二弹性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一侧,当所述抵接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第一弹性部受到所述第二导体向上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受到所述第二导体左右方向的力而发生压缩变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下端设有一第一止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下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相对两侧,以共同限制所述第二导体向下脱离所述导电组件。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及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一隔离墙,两个所述侧部形成一插接槽,用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插设,所述隔离墙位于所述插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两个且固定至两个所述侧部,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位于所述插接槽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所述导电组件的底部向上凹设有两个容置槽,每一所述容置槽一部分设于所述隔离墙,另一部分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导体,每一所述容置槽收容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体。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及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一隔离墙,两个所述侧部形成一插接槽,用以供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插设,所述隔离墙位于所述插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两个且固定至两个所述侧部,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位于所述插接槽的左右两侧且显露于所述插接槽,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隔离墙的下方,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橡胶,所述弹性件的左右两侧各一个凹口,每一所述凹口收容一个所述第二导体,当所述抵接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弹性件受到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导体的力而发生弹性变形。
CN202123012119.5U 2021-11-08 2021-12-02 电连接模组 Active CN2169809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38024 2021-11-08
CN202111313802 2021-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0913U true CN216980913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6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12119.5U Active CN216980913U (zh) 2021-11-08 2021-12-02 电连接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09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06597A1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CN108711692B (zh) 电连接器
CN109950727B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9301546B (zh) 电连接器
US9666962B1 (en) Power terminal with compliant pin for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CN10919321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N116526192A (zh) 电连接器
CN11357192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8351763U (zh) 电连接器
CN216980913U (zh) 电连接模组
CN111653888A (zh) 一种片式插孔结构及连接器
CN116544691A (zh) 端子模组以及电连接器
CN217036067U (zh) 一种连接器的接线端子和连接器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212209795U (zh)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081U (zh) 电连接器
CN210182635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086017B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23B (zh) 电连接器
CN109119780B (zh) 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
CN210517068U (zh) 电连接器
TW202130052A (zh) 電連接器
CN220368176U (zh) 线缆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