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3159U -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3159U
CN216953159U CN202121481205.8U CN202121481205U CN216953159U CN 216953159 U CN216953159 U CN 216953159U CN 202121481205 U CN202121481205 U CN 202121481205U CN 216953159 U CN216953159 U CN 216953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trol
cover
display
electric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812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文祥
王小鹰
吴志勇
何少华
陈锦森
冷芬勇
洪健
杨杰
孙建滨
汪洋
王德强
王星生
王国海
陈永顺
梁海星
陈嘉良
马日春
李晓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812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3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3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31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显控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控板的容纳空间;导水结构,设在壳体上,并位于容纳空间外,用于引导到达壳体的液体沿着所述导水结构离开壳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控装置,增设了导水结构,由于导水结构能够引导到达壳体的液体沿着导水结构由容纳空间外离开壳体,从而能够防止水进入容纳空间内导致电控板触水造成电控板故障甚至损坏,进而提高了显控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炉等烹饪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显控装置的电控板存在接触水的风险,会导致电控板发生故障甚至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导水结构的显控装置,能够利用导水结构引导与显控装置的壳体接触的液体离开壳体,从而避免液体接触电控板导致电控板故障甚至损坏,提高显控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控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控板的容纳空间;和导水结构,设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用于引导到达所述壳体的液体沿着所述导水结构离开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控装置,增设了导水结构,由于导水结构能够引导到达壳体的液体沿着导水结构离开壳体,而导水结构位于容纳空间外,因而水也经由容纳空间外离开壳体,从而能够防止水进入容纳空间内导致电控板触水造成电控板故障甚至损坏,进而提高了显控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控制座和与所述控制座盖合连接的控制盖,所述导水结构包括导水流道,所述导水流道设在所述控制座上,且所述导水流道设有至少一个漏水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壳体包括相互独立的控制座和控制盖,便于内部电控板等结构的装配。在控制座上设导水流道,且导水流道设有至少一个漏水孔,因而由控制盖与控制座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的液体会进入导水流道内,并经漏水孔流出壳体。
进一步,所述导水流道沿所述控制座的周向设置,并环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外侧;所述控制座包括外围板和内围板,所述外围板套设在所述内围板外侧,所述内围板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外围板与所述内围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导水流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导水流道呈环形,并环绕容纳空间,则从控制盖与控制座之间缝隙的任何部位进入壳体的液体都可以快速进入导水流道内,从而提高了对电控板的防水保护效果。
利用外围板与内围板之来形成导水流道和容纳空间,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构思巧妙。并且,这样缩小了导水流道与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便于由控制盖与控制座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快速进入导水流道内,从而提高对电控板的防水保护效果。
进一步,所述导水流道包括:引流槽;和排水槽,与所述引流槽的两端连通,所述漏水孔设在所述排水槽的底壁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导水流道包括引流槽和排水槽,引流槽主要起到引流作用,使得从各处缝隙进入壳体的液体可以汇入排水槽,最终经由排水槽的漏水孔排出。这样可以减少控制座上开设的漏水孔的数量,有利于优化控制座的结构,提高控制座的强度,降低外界杂物进入显控装置的风险。另一方面,这样也使得漏水孔的位置相对集中,便于集中处理显控装置排出的液体。
进一步,所述控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控制座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缝隙;所述控制座设有第一挡水筋,所述第一挡水筋设在所述第一缝隙内侧;所述第一挡水筋与所述控制盖之间的缝隙与所述导水流道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控制座上设第一挡水筋,且第一挡水筋位于第一缝隙的内侧,则由第一缝隙进入的液体必须越过第一挡水筋才能进入壳体内,因此第一挡水筋能够起到良好的挡水作用,减少经由第一缝隙进入壳体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控板的防水保护效果。而经由第一挡水筋与控制盖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的少量液体则进入导水流道内,经导水流道排出壳体。
进一步,所述控制座的外围板包括座体和与所述座体的顶端相连的凸沿,所述凸沿形成为所述第一挡水筋;所述控制盖包括盖体和与所述盖体的边缘相连的盖沿,所述盖体的内表面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盖沿之间的空间形成定位凹槽,所述第一挡水筋与所述定位凹槽凹凸配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座的第一挡水筋与控制盖的定位凹槽凹凸配合,能够对控制座与控制盖之间的装配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降低控制座与控制盖之间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第一挡水筋与控制盖的配合,也形成了止口配合结构,便于控制控制座与控制盖之间的装配间隙。
进一步,所述导水结构包括第二挡水筋,所述第二挡水筋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挡水筋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两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壳体的顶部设第二挡水筋,则到达壳体顶部的液体会沿着第二挡水筋向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流,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壳体的外表面向下滴落,最终离开壳体。这样能够减少进入壳体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控板的防水保护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电器,包括:电器本体;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控装置,与所述电器本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控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所述显控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所述电器本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取消了常规烹饪电器将显控装置内置于电器本体的设计,采用显控装置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的设计,使得显控装置可以不受电器本体尺寸的限制,设计更加灵活,进而也有利于促进烹饪电器整体设计的发挥。
另一方面,显控装置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则显控装置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而不受常规设计中电器本体的灶面板、注塑件等结构的阻隔封闭,因而在与用户的交互上更加直接,可以丰富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相较于常规设计,显控装置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能够增加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的加热区域之间的距离,使得用户在操作时可以远离灶面板的加热区域、加热锅具和加热食材等高温物品,从而降低高温烫伤用户的风险。
进一步,所述电器本体包括电器盖和电器座,所述电器盖与所述电器座盖合连接,并与所述电器座拼合限定出安装缺口;所述显控装置穿设于所述安装缺口,以使所述显控装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电器本体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电器本体上开设安装缺口,将显控装置的一部分内置于电器本体内,能够缩小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距离,便于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线路连接。
另一方面,将显控装置的一部分内置于电器本体内,便于将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的连接结构内置于电器本体内,这样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计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的具体装配方案,也使得烹饪电器的外观较为简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
另外,将电器本体进行拆分,便于电器本体内部结构的装配。安装缺口由电器盖与电器座拼合限定出,则装配时可以先将电器座和电器盖中的一者与显控装置装配在一起,然后再装上电器座和电器盖中的另一者,这样降低了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之间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
并且,这样设计,使得安装缺口位于电器本体的侧壁上,保证了电器本体的顶部面板的完整性,且使得显控装置不会影响面板上物品的取放。
此外,显控装置的一部分内置于电器本体内,显控装置的另一部分凸出于电器本体的侧壁且悬空设置,这样显控装置形成了类似于杠杆的结构,显控装置位于安装缺口处的部位相当于杠杆结构的支点。相对于将显控装置完全置于电器本体外而形成悬臂梁结构,杠杆结构更加稳定,电器本体能够对显控装置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因而这样有利于提高显控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电器座设有接水槽,所述导水结构用于引导到达所述显控装置的壳体的液体离开所述壳体并流向所述接水槽。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电器座上设接水槽,可以对经由导水结构引导离开显控装置壳体的液体进行收集,防止液体对电器本体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造成影响,提高了对电器本体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防水保护效果。
进一步,所述导水结构的排水槽位于所述电器本体内,且所述排水槽底壁上的漏水孔与所述接水槽连通;和/或所述显控装置的控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电器盖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二缝隙,所述显控装置的第二挡水筋位于所述第二缝隙的内侧;所述第二挡水筋在所述电器座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槽内,用于引导液体流入所述接水槽。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于导水结构包括导水流道的方案,导水流道的排水槽位于电器本体内。由于水容易直接沿着显控装置的控制座与控制盖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内,也容易沿着显控装置与电器本体之间的缝隙进入电器本体内,并进一步沿着控制座与控制盖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内。因此,导水流道位于电器本体内的部分是最容易聚水多的地方,故而将排水槽的位置设在显控装置位于电器本体内的部位,更容易快速将水排出,防止水满溢出。导水流道的漏水孔与接水槽连通,使得由导水流道排出的水可以进入接水槽内。
对于导水结构包括第二挡水筋的方案,第二挡水筋位于第二缝隙的内侧,则由第二缝隙进入的液体必须越过第二挡水筋才能进一步向内流动。因此,第二挡水筋能够起到良好的挡水作用,减少经由第二缝隙进入电器本体内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器本体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防水保护效果。
而电器座上设有接水槽,使得经由第二挡水筋分流引导的液体可以滴落至电器座的接水槽内,防止液体对电器座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电器本体内的电磁线圈盘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防水保护效果。
进一步,所述电器盖设有限位凹槽,所述显控装置的第二挡水筋插入所述限位凹槽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挡水筋与限位凹槽凹凸配合,还能够对显控装置与电器盖之间的装配起到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提高烹饪电器的装配效率,提高显控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电器本体设有排水孔,所述显控装置的漏水孔与所述排水孔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漏水孔与排水孔连通,则漏水孔流出的水也经由排水孔排出。
进一步,所述显控装置的控制座与所述电器本体的电器座之间形成第三缝隙;所述电器座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挡水筋,所述第三挡水筋位于所述第三缝隙的内侧;所述第三挡水筋插入所述漏水孔,并与所述控制座相抵靠。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三挡水筋位于第三缝隙的内侧,则由第三缝隙进入的液体必须越过第三挡水筋才能进入壳体内。因此,第三挡水筋能够起到良好的挡水作用,减少经由第三缝隙进入壳体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壳体内的电控板的防水保护效果。
第三挡水筋插入漏水孔,则越过第三挡水筋进入壳体的液体可以直接经由漏水孔排出壳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控板的防水保护效果。
另一方面,第三挡水筋与控制座相抵靠,限制了显控装置向插入电器本体的方向运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显控装置的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烹饪电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烹饪电器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控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显控装置装配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烹饪电器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烹饪电器的另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G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H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中J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8所示烹饪电器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K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8所示烹饪电器的一个剖视图;
图25是图24中L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M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7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显控装置,11连接部,111定位套筒,112连接臂,113限位凸部,1131第一挡筋,114通孔,1141钩部,12操控部,121旋钮,13控制盖,131定位凹槽,132第一卡扣,133第二卡扣,134盖体,135盖沿,136导水斜面,14控制座,141定位凸起,1411第一挡水筋,142座体,143第一卡孔,1431延伸部,144第二卡孔,145外围板,146内围板,147容纳空间,15电控板,16控制面贴,17壳体,18导水结构,181导水流道,1811引流槽,1812排水槽,1813漏水孔,182第二挡水筋,183第一缝隙,184第二缝隙,185第三缝隙;
2电器本体,21安装缺口,22电器盖,221限位凹槽,222第一延伸臂,23电器座,231定位柱,2311连接柱,232限位卡钩,233第二挡筋,2331第三挡水筋,234接水槽,2341排水孔,24限位支撑结构,241第一支撑筋,242第二支撑筋,2421台阶槽,25面盖,26电磁线圈盘,27加热区域,28电源连接部;
3限位结构,31第一限位部,311凸止口,312凹止口,313卡凸,314卡槽,32第二限位部,321定位卡钩,322定位卡孔,33第三限位部;
其中,图9、图16和图17中的箭头示意水的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控装置1,包括:壳体17和导水结构18。其中,壳体17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控板15的容纳空间147,如图7所示。导水结构18设在壳体17上,并位于容纳空间147外,用于引导到达壳体17的液体沿着导水结构18离开壳体1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控装置1,增设了导水结构18,由于导水结构18能够引导到达壳体17的液体沿着导水结构18离开壳体17,而导水结构18位于容纳空间147外,因而水也经由容纳空间147外离开壳体17,从而能够防止水进入容纳空间147内导致电控板15触水造成电控板15故障甚至损坏,进而提高了显控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
比如:当水到达壳体17外表面时,至少一部分水可以在导水结构18的引导下,直接离开壳体17,而不会进入壳体17内。当少量水由壳体17的缝隙渗入壳体17内时,水不会进入容纳空间147内接触电控板15,而是在导水结构18的引导下由容纳空间147外离开壳体17。如此,导水结构18对容纳空间147内的电控板15起到了良好的防水作用,降低了电控板15接触水而发生故障甚至损坏的风险,从而提高了显控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壳体17包括控制座14和与控制座14盖合连接的控制盖13,如图7所示。导水结构18包括导水流道181,如图6和图9所示。导水流道181设在控制座14上,且导水流道181设有至少一个漏水孔1813,如图8和图9所示。
壳体17包括相互独立的控制座14和控制盖13,便于内部电控板15等结构的装配。在控制座14上设导水流道181,且导水流道181设有至少一个漏水孔1813,因而由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17的液体会进入导水流道181内,并经漏水孔1813流出壳体17。进一步,漏水孔18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漏水孔1813沿导水流道18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有利于提高排水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导水流道181沿控制座14的周向设置,并环设于容纳空间147外侧,如图7所示。
导水流道181呈环形,并环绕容纳空间147,则从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之间缝隙的任何部位进入壳体17的液体都可以快速进入导水流道181内,从而提高了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控制座14包括外围板145和内围板146,如图7所示,外围板145套设在内围板146外侧,内围板146限定出容纳空间147。外围板145与内围板146之间的空间形成导水流道181。
利用外围板145与内围板146之来形成导水流道181和容纳空间147,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构思巧妙。并且,这样缩小了导水流道181与壳体17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便于由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17的液体快速进入导水流道181内,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导水流道181包括:引流槽1811和排水槽1812,如图7和图9所示。排水槽1812与引流槽1811的两端连通,漏水孔1813设在排水槽1812的底壁上,如图9所示。
导水流道181包括引流槽1811和排水槽1812,引流槽1811主要起到引流作用,使得从各处缝隙进入壳体17的液体可以汇入排水槽1812,最终经由排水槽1812的漏水孔1813排出。这样可以减少控制座14上开设的漏水孔1813的数量,有利于优化控制座14的结构,提高控制座14的强度,降低外界杂物进入显控装置1的风险。另一方面,这样也使得漏水孔1813的位置相对集中,便于集中处理显控装置1排出的液体。比如,由排水槽1812排出的水可以集中排入电器本体2的接水槽234中,经由接水槽234的排水孔2341排出烹饪电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排水槽1812的深度大于引流槽1811的深度;排水槽1812的宽度大于引流槽1811的宽度。
排水槽1812的深度大于引流槽1811的深度,便于排水槽1812容纳更多的液体,防止排水槽1812内的液体溢出,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排水槽1812的宽度大于引流槽1811的宽度,也便于排水槽1812容纳更多的液体,防止排水槽1812内的液体溢出,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9所示,控制盖13的外表面与控制座1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缝隙183。控制座14设有第一挡水筋1411,第一挡水筋1411设在第一缝隙183内侧。第一挡水筋1411与控制盖13之间的缝隙与导水流道181连通。
在控制座14上设第一挡水筋1411,且第一挡水筋1411位于第一缝隙183的内侧,则由第一缝隙183进入的液体必须越过第一挡水筋1411才能进入壳体17内,因此第一挡水筋1411能够起到良好的挡水作用,减少经由第一缝隙183进入壳体17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而经由第一挡水筋1411与控制盖13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17的少量液体则进入导水流道181内,经导水流道181排出壳体17。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控制座14的外围板145包括座体142和与座体142的顶端相连的凸沿,凸沿形成为第一挡水筋1411。控制盖13包括盖体134和与盖体134的边缘相连的盖沿135,盖体134的内表面设有限位筋,限位筋与盖沿135之间的空间形成定位凹槽131(如图11所示),第一挡水筋1411与定位凹槽131凹凸配合。
控制座14的第一挡水筋1411与控制盖13的定位凹槽131凹凸配合,能够对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降低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第一挡水筋1411与控制盖13的配合,也形成了止口配合结构,便于控制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导水结构18包括第二挡水筋182,如图9所示。第二挡水筋182设于壳体17的顶部,第二挡水筋182沿壳体17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壳体17的两端。
在壳体17的顶部设第二挡水筋182,则到达壳体17顶部的液体会沿着第二挡水筋182向壳体1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流,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壳体17的外表面向下滴落,最终离开壳体17。这样能够减少进入壳体17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壳体17与第二挡水筋182的两端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导水斜面136,如图27所示。
导水斜面136的设置,使得离开第二挡水筋182的液体在滑落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分速度和向外的分速度,因而有利于液体平稳地滑落并离开壳体17,而不是沿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之间的缝隙向内进入壳体17,因而也有利于减少进入壳体17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第二挡水筋182位于导水结构18的排水槽1812的上方,如图9所示。
第二挡水筋182位于排水槽1812的上方,则第二挡水筋182引导离开壳体17的液体可以与排水槽1812排出的液体位于同一区域,便于集中处理显控装置1排出的液体。比如,可以集中排入电器本体2的接水槽234中,经由接水槽234的排水孔2341排出烹饪电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电器,包括:电器本体2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控装置1。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控装置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显控装置1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电器本体2,如图1和图3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取消了常规烹饪电器将显控装置1内置于电器本体2的设计,采用显控装置1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2的设计,使得显控装置1可以不受电器本体2尺寸的限制,设计更加灵活,进而也有利于促进烹饪电器整体设计的发挥。
具体而言,常规烹饪电器的显控装置1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导致显控装置1受到电器本体2尺寸限制,在设计上不够灵活,功能组合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得烹饪电器整体设计发挥也受此连累。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电器,则改变了常规设计,显控装置1至少部分凸出于电器本体2,即采用显控装置1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2的设计,因而突破了常规设计中电器本体2的内部空间尺寸对显控装置1的限制,使得显控装置1可以利用电器本体2的外部空间来实现更加灵活的设计方案,也便于显控装置1的功能组合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也有利于烹饪电器整体设计的发挥。
另一方面,显控装置1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2,则显控装置1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而不受常规设计中电器本体2的灶面板、注塑件等结构的阻隔封闭,因而在与用户的交互上更加直接,可以丰富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相较于常规设计,显控装置1至少部分外置于电器本体2,能够增加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的加热区域27之间的距离,使得用户在操作时可以远离灶面板的加热区域27、加热锅具和加热食材等高温物品,从而降低高温烫伤用户的风险。
进一步,如图4和图26所示,电器本体2包括电器盖22和电器座23,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盖合连接,并与电器座23拼合限定出安装缺口21;显控装置1穿设于安装缺口21,以使显控装置1的一部分位于电器本体2内。
在电器本体2上开设安装缺口21,将显控装置1的一部分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能够缩小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距离,便于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线路连接。
另一方面,将显控装置1的一部分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便于将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的连接结构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这样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计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的具体装配方案,也使得烹饪电器的外观较为简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
另外,将电器本体2进行拆分,便于电器本体2内部结构的装配。安装缺口21由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拼合限定出,则装配时可以先将电器座23和电器盖22中的一者与显控装置1装配在一起,然后再装上电器座23和电器盖22中的另一者,这样降低了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之间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
并且,这样设计,使得安装缺口21位于电器本体2的侧壁上,保证了电器本体2的顶部面板的完整性,且使得显控装置1不会影响面板上物品的取放。
此外,显控装置1的一部分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显控装置1的另一部分凸出于电器本体2的侧壁且悬空设置,这样显控装置1形成了类似于杠杆的结构,显控装置1位于安装缺口21处的部位相当于杠杆结构的支点。相对于将显控装置1完全置于电器本体2外而形成悬臂梁结构,杠杆结构更加稳定,电器本体2能够对显控装置1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因而这样有利于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电器座23设有接水槽234,如图5和图27所示。导水结构18用于引导到达显控装置1的壳体17的液体离开壳体17并流向接水槽234。
在电器座23上设接水槽234,可以对经由导水结构18引导离开显控装置1壳体17的液体进行收集,防止液体对电器本体2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造成影响,提高了对电器本体2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导水结构18的排水槽1812位于电器本体2内,且排水槽1812底壁上的漏水孔1813与接水槽234连通。
对于导水结构18包括导水流道181的方案,导水流道181的排水槽1812位于电器本体2内。由于水容易直接沿着显控装置1的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17内,也容易沿着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之间的缝隙进入电器本体2内,并进一步沿着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17内。因此,导水流道181位于电器本体2内的部分是最容易聚水多的地方,故而将排水槽1812的位置设在显控装置1位于电器本体2内的部位,更容易快速将水排出,防止水满溢出。导水流道181的漏水孔1813与接水槽234连通,使得由导水流道181排出的水可以进入接水槽234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显控装置1的控制盖13的外表面与电器盖2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二缝隙184,如图16所示。显控装置1的第二挡水筋182位于第二缝隙184的内侧;第二挡水筋182在电器座23上的投影位于接水槽234内,用于引导液体流入接水槽234。
第二挡水筋182位于第二缝隙184的内侧,则由第二缝隙184进入的液体必须越过第二挡水筋182才能进一步向内流动。因此,第二挡水筋182能够起到良好的挡水作用,减少经由第二缝隙184进入电器本体2内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电器本体2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防水保护效果。
而电器座23上设有接水槽234,使得经由第二挡水筋182分流引导的液体可以滴落至电器座23的接水槽234内,防止液体对电器座23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电器本体2内的电磁线圈盘26或其他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电器盖22设有限位凹槽221,显控装置1的第二挡水筋182插入限位凹槽221内,如图16所示。
第二挡水筋182与限位凹槽221凹凸配合,还能够对显控装置1与电器盖22之间的装配起到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提高烹饪电器的装配效率,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电器本体2设有排水孔2341,如图5和图27所示,显控装置1的漏水孔1813与排水孔2341连通。
漏水孔1813与排水孔2341连通,则漏水孔1813流出的水也经由排水孔2341排出。
进一步,排水孔2341设在接水槽234的底壁上,便于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排水孔2341排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电器座23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卡钩232,如图17所示。限位卡钩232插入漏水孔1813并与显控装置1的控制座14钩接配合。
限位卡钩232与控制座14钩接配合,能够实现显控装置1与电器座23之间的预固定,便于后续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实现电器本体2与显控装置1的紧固连接,且结构简单,限位效果好。进一步,限位卡钩2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卡钩232沿显控装置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使得显控装置1与电器座23的多个部位实现钩接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电器座23的限位卡钩232插入控制座14的漏水孔1813内,并与显控装置1的控制座14钩接配合,可以限制显控装置1沿上下方向运动。这样,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显控装置1与电器座23装配在一起,利用限位卡钩232与显控装置1的钩接配合,来对显控装置1进行预固定,然后再盖上电器盖22,利用螺钉等紧固件锁紧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即可实现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的固定连接,同时夹紧显控装置1,实现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的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显控装置1的控制座14与电器座23之间形成第三缝隙185,如图17所示。电器座23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挡水筋2331,第三挡水筋2331位于第三缝隙185的内侧。
第三挡水筋2331位于第三缝隙185的内侧,则由第三缝隙185进入的液体必须越过第三挡水筋2331才能进入壳体17内。因此,第三挡水筋2331能够起到良好的挡水作用,减少经由第三缝隙185进入壳体17的液体量,从而提高对壳体17内的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如图17所示,第三挡水筋2331插入漏水孔1813,并与控制座14相抵靠。
第三挡水筋2331插入漏水孔1813,则越过第三挡水筋2331进入壳体17的液体可以直接经由漏水孔1813排出壳体17,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控板15的防水保护效果。
另一方面,第三挡水筋2331与控制座14相抵靠,限制了显控装置1向插入电器本体2的方向运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显控装置1的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第三挡水筋2331与限位卡钩23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第三挡水筋2331与对应的限位卡钩232相背设置。漏水孔1813的孔壁设有钩部1141,钩部1141与限位卡钩232钩接配合。
第三挡水筋2331和限位卡钩232数量相等、一一对应,且相背设置,可以起到协同作用。第三挡水筋2331可以限制显控装置1向插入电器本体2的方向运动,限位卡钩232可以限制显控装置1向脱出电器本体2的方向运动,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显控装置1的预固定效果,且减少了第三挡水筋2331和限位卡钩232各自受到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第三挡水筋2331和限位卡钩232的使用可靠性。
另一方面,在控制座14的底部设置漏水孔1813,并在漏水孔1813孔壁的对应位置设置钩部1141来与限位卡钩232相钩接,同时第三挡水筋2331与漏水孔1813孔壁的对应位置相抵,这样降低了限位卡钩232和第三挡水筋2331脱离控制座14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显控装置1的预固定效果。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进一步,以电器本体2的安装缺口21为界限进行划分,如图13和图27所示,显控装置1包括连接部11和操控部12,连接部11插入至电器本体2内部并与电器本体2固定连接,操控部12与连接部11相连并凸出于电器本体2。
显控装置1包括连接部11和操控部12。连接部11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与电器本体2固定连接,实现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的装配固定。操控部12外置于电器本体2外,可以与用户直接进行交互,实现显控装置1的操控功能。由于不受常规设计中电器本体2灶面板、注塑件等部件的阻隔封闭,因而操控部12在与用户的交互上更加直接,且操控部12可以利用电器本体2的外部空间实现更加灵活的设计,功能组合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大大丰富显控方案,使得显控方案可以灵活扩展,因而有利于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操控部12远离电器本体2的加热区域27,能够极大地降低用户使用时被烫伤的风险。
进一步,连接部11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套筒111,如图27所示。电器本体2内设有定位柱231,如图5所示。定位柱231的数量与定位套筒11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定位套筒111套设在对应的定位柱231上。
利用定位套筒111与定位柱231的配合,能够有效限制显控装置1沿垂直于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的方向运动,对显控装置1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实现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之间的装配预固定,便于后续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实现电器本体2与显控装置1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定位柱231为内部中空的连接柱2311,如图11和图13所示。连接柱2311与紧固件相配合,将电器本体2的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固定连接,连接部11夹设固定于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之间。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231内部中空,形成能够与紧固件配合连接的连接柱2311,因而集成了定位功能和连接功能,提高了电器本体2的集成度,有利于简化电器本体2的结构。并且,连接柱2311与紧固件的配合,实现了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锁紧的电器盖22和电器座23也夹紧了显控装置1,实现了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因而本方案利用一道固定工序实现了两重固定功能,构思巧妙,装配效率高。
另一方面,为便于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之间的紧固连接,连接柱2311沿竖直方向设置,定位套筒111也沿竖直方向设置。这样,定位套筒111与连接柱2311的配合,可以限制显控装置1在水平方向上运动。
其中,连接柱2311可以设在电器座23上,电器盖22上相应设置连接孔,紧固件穿过连接孔与连接柱2311固定连接,实现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的紧固连接,以及实现显控装置1与电器本体2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连接部11还设有至少一个连接臂112,如图27所示。连接臂112的数量与定位套筒11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如图7和图8所示。定位套筒111与连接臂112远离操控部12的一端相连。
连接臂11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其中一端与操控部12的距离相对较近,另一端与操控部12的距离相对较远。连接臂112与操控部12相距较远的一端连接定位套筒111,这样有利于增加定位套筒111与安装缺口21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高杠杆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并且,利用连接臂112来增加定位套筒111与安装缺口21之间的距离,不会占据电器本体2内部的过多空间,有利于电器本体2内部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显控装置1的轻量化。
进一步,连接臂112的数量为两个,如图7和图8所示。两个连接臂112沿操控部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连接臂112远离操控部1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连接臂112靠近操控部1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
本方案采用两个倾斜设置的连接臂112,增加了两个定位套筒111之间的距离,形成了类似于牛角的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一般在转角附近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采用倾斜设置的连接臂112,便于定位套筒111与电器本体2转角附近的连接柱2311配合,且不会增加显控装置1操作部的尺寸,因而也有利于显控装置1的轻量化。
进一步,连接臂112为悬臂,定位套筒111的高度大于悬臂沿定位套筒111高度方向的厚度,如图9所示。
连接臂112采用悬臂,相对较薄,有利于减轻显控装置1的重量。定位套筒111的高度大于悬臂的厚度,有利于增加定位套筒111与定位柱231的配合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预固定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
进一步,电器本体2内部设有限位支撑结构24,如图11和图13所示。限位支撑结构24用于限制连接部11沿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运动。
限位支撑结构24的设置,能够限制连接部11沿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运动,从而降低显控装置1所形成的杠杆结构发生倾斜的风险,这样能够降低定位套筒111受到的倾斜作用力,进一步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限位支撑结构24能够限制显控装置1相对于电器本体2沿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运动,使得显控装置1在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上的自由度和垂直于定位套筒111高度方向的方向上的自由度均得到了限制,从而提高了显控装置1装配完成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如图11和图13所示,限位支撑结构24包括设在电器本体2的电器盖22上的第一支撑筋241,第一支撑筋241沿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与连接臂112相抵靠。
电器盖22设有第一支撑筋241,第一支撑筋241可以向下延伸,并与连接臂112相抵靠,从而可以限制连接部11向上摆动。其中,第一支撑筋24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进一步,如图11和图13所示,限位支撑结构24还包括设在电器本体2的电器座23上的第二支撑筋242,第二支撑筋242沿定位套筒111的高度方向与定位套筒111相抵靠。
电器座23设有第二支撑筋242,第二支撑筋242可以向上延伸,并与定位套筒111相抵靠,从而可以限制连接部11向下摆动。
进一步,电器座23上的第二支撑筋2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筋242沿定位柱231的周向间隔设置,如图5所示。
这样,多个第二支撑筋242能够对定位套筒111的多个位置进行支撑,有利于定位套筒111受力均衡,从而进一步提高定位套筒111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多个第二支撑筋242还能够对定位柱231起到加强作用,从而提高定位柱231的强度和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第二支撑筋242的顶部设有台阶槽2421,如图5所示。定位套筒111的底部插入该台阶槽2421内,这样第二支撑筋242还能够对定位套筒111的外侧壁起到限制作用,进一步防止定位套筒111沿垂直于其高度方向的方向运动,进一步提高预固定的效果。
进一步,连接部11设有限位凸部113,如图11所示。电器本体2的电器盖22设有限位凹槽221,限位凸部113与限位凹槽221凹凸配合。
利用限位凸部113与电器盖22的限位凹槽221进行凹凸配合,能够对显控装置1与电器盖22之间的装配起到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进一步提高显控装置1的稳定性。
进一步,限位凸部113包括第一挡筋1131,如图7所示。第一挡筋1131沿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连接部11的两端。其中,该第一挡筋1131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挡水筋182合二为一,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集成度,简化产品的结构。当然,第一挡筋1131与第二挡水筋182也可以分开设置。
进一步,电器本体2的电器座23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挡筋233,如图5和图11所示。第二挡筋233与显控装置1相抵靠,用于限制显控装置1向插入电器本体2的方向运动。
第二挡筋233的设置,限制了显控装置1向插入电器本体2的方向运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显控装置1的预固定效果。
其中,该第二挡筋233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挡水筋2331合二为一,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集成度,简化产品的结构。当然,第二挡筋233与第三挡水筋2331也可以分开设置。
进一步,操控部12包括旋钮121(如图14所示)、按键、触摸板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现有烹饪电器的显控装置1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操控形式比较单调。而本申请的操控部12位于电器本体2外,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因而不受电器本体2的限制,可以采用旋钮121、按键、触摸板等各种操作形式,操作形式丰富多样,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操控部12包括丝印区、镭雕区、贴片区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现有烹饪电器的显控装置1内置于电器本体2内,加工形式也比较单调。而本申请的操控部12位于电器本体2外,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可以采用丝印、镭雕、贴片等各种工艺进行加工,丰富了操控部12的加工形式,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如图9所示,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中的一者设有定位凸起141,另一者设有定位凹槽131,定位凸起141与定位凹槽131凹凸配合,如图11所示。
定位凸起141与定位凹槽131的配合,能够对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起到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有利于提高显控装置1的装配效率。
进一步,控制座14包括座体142和与座体142的顶端相连的凸沿,凸沿形成为定位凸起141;控制盖13包括盖体134和与盖体134的边缘相连的盖沿135,盖体134的内表面设有限位筋,限位筋与盖沿135之间的空间形成定位凹槽131。
本方案中,定位凸起141与定位凹槽131的配合,形成了止口配合结构,便于控制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
进一步,如图9所示,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中的一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扣132,另一者设有与第一卡扣132卡接配合的第一卡孔143,第一卡扣132与第一卡孔14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第一卡扣132和第一卡孔143位于电器本体2的外部。
第一卡扣132与第一卡孔143的配合,实现了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的卡接固定,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第一卡扣132和第一卡孔143位于电器本体2的外部,能够有效控制显控装置1位于电器本体2外的部分(即操控部12)的装配间隙,提高烹饪电器的美观度。进一步,第一卡扣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扣132沿操控部1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卡孔143的数量与第一卡扣13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如图9所示,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中的一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扣133,另一者设有与第二卡扣133卡接配合的第二卡孔144,第二卡扣133与第二卡孔144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第二卡扣133和第二卡孔144位于电器本体2的内部。
第二卡扣133与第二卡孔144的配合,实现了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的卡接固定,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第二卡扣133和第二卡孔144位于电器本体2的内部,能够有效控制显控装置1位于电器本体2内的部分(即连接部11)的装配间隙。
进一步,第二卡扣1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卡扣133沿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卡孔144的数量与第二卡扣13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控制座14设有多个向靠近控制盖13的方向凸出的延伸部1431,如图6所示,第二卡孔144设在延伸部1431的下方,延伸部1431的数量与第二卡孔144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这样能够提高控制座14设第二卡孔144的部位的强度,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二卡孔144的位置,防止水由第二卡孔144进入电控板15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电器本体2设有电源连接部2811,如图1和图3所示。显控装置1凸出于电器本体2远离电源连接部2811的一端。
烹饪电器的电源连接部2811通常位于电器本体2的后端,因而显控装置1凸出于电器本体2远离电源连接部2811的一端,即凸出于电器本体2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即前端,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与操作者距离较近,便于用户操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显控装置1也可以凸出于电器本体2的左端或者右端。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烹饪电器还包括:限位结构3,如图22和图24所示。设在电器本体2和/或显控装置1上,用于控制电器本体2与显控装置1之间的装配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电器,增设了限位结构3,来控制电器本体2与显控装置1之间的装配间隙,从而防止外界异物进入装配间隙而影响烹饪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也提高了烹饪电器的美观度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限位结构3包括:第一限位部31,如图25所示,设在电器本体2和/或显控装置1上。第一限位部31用于控制电器盖22、电器座23、控制盖13以及控制座14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即图19所示部位的装配间隙。
显控装置1包括相互独立的控制座14和控制盖13,便于内部电控板15等结构的装配。电器本体2的外观件包括电器盖22和电器座23,显控装置1的外观件包括控制座14和控制盖13。因此,电器盖22、电器座23、控制座14、控制盖13四者会在安装缺口21的侧部进行交汇。该部位的装配间隙直接朝向操作者,用户使用时极易看出,对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体验影响极大。且由于涉及到的部件较多,因而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也较难控制。为此,本方案设置了第一限位部31,来控制电器盖22、电器座23、控制盖13以及控制座14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以对烹饪电器安装缺口21侧部的装配间隙进行控制,从而有利于防止异物进入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并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体验。
进一步,如图25所示,第一限位部31还包括凸止口311和与凸止口311凹凸配合的凹止口312,凹止口312和凸止口311中的一者设于电器座23上,另一者设于电器盖22上;凸止口311沿烹饪电器的高度方向插入凹止口312。
由于烹饪电器一般放置在水平工作台面上工作,故烹饪电器的高度方向即为竖直方向。凸止口311与凹止口312沿烹饪电器的高度方向凹凸配合,能够形成沿电器座23周向延伸的止口配合结构,该止口配合结构的长度较长,使得电器盖22能够稳稳地盖在电器座23上,而不能相对电器座23沿水平方向随意晃动,使得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水平方向的装配间隙得到控制。而在重力的作用下,电器盖22也不易相对电器座23沿竖直方向随意晃动,使得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竖直方向的装配间隙也得到一定的控制。
进一步,如图25所示,第一限位部31包括卡凸313和与卡凸313配合的卡槽314,卡凸313和卡槽314中的一者设于电器盖22上,另一者设于电器座23上;卡凸313沿垂直于烹饪电器高度方向的方向插入卡槽314;卡凸31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卡槽314的数量与卡凸31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卡凸313与卡槽314沿垂直于烹饪电器高度方向的方向(即水平方向)插装配合,能够限制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沿135竖直方向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沿135竖直方向的装配间隙得到可靠控制。进一步,卡凸3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凸313沿电器座23的周向间隔设置,卡槽314的数量与卡凸31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这样,多个卡凸313与多个卡槽314的配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在水平方向的间隙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同时,显控装置1作为一个模组,夹在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之间,当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相对固定时,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的位置也得到相对固定。如此,电器座23、电器盖22、控制座14、控制盖13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后续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锁紧,则显控装置1也夹紧在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之间,电器座23、电器盖22、控制座14、控制盖13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可以进一步减小。换言之,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之间的装配间隙,对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影响较大,当电器座23与电器盖22之间的装配间隙得到可靠控制时,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也能够得到可靠控制。
进一步,当第一限位部31既包括相互配合的凸止口311与凹止口312,也包括相互配合的卡凸313与卡槽314时,电器座23、电器盖22、控制座14、控制盖13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能够得到可靠控制。
进一步,如图25所示,第一限位部31的卡凸313和凸止口311设于电器座23上,且卡凸313与凸止口311的底部相连。
将卡凸313和限位筋都设在电器座23上,且卡凸313与凸止口311的底部相连,则卡凸313与卡槽314形成的卡接配合结构位于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的交界部位附近。由于止口配合结构也位于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的交界部位,因此卡接配合结构与止口配合结构能够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使得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之间的装配间隙得到更好的控制。而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的装配间隙对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影响较大,因而这样设计也使得四者交汇处的装配间隙得到更好的控制。
进一步,电器盖22设有第一延伸臂222,如图25所示,卡槽314设于第一延伸臂222上。电器盖22设有第二延伸臂(图中未示出),凹止口312设于第二延伸臂的底部。
在电器盖22上设第一延伸臂222,将卡槽314设在第一延伸臂222上,可以降低对电器盖22壁厚的要求,也可以降低对电器盖22深度的要求。进一步,卡槽314具有缺口,延伸臂的底部形成钩部1141,钩部1141钩住卡凸313,有利于提高卡凸313与第一延伸臂222的配合可靠性,降低卡凸313脱出卡槽314的概率,从而提高卡接配合结构对装配间隙的控制可靠性。
同理,在电器盖22上设第二延伸臂,将凹止口312设在第二延伸臂的底部也,可以降低对电器盖22壁厚和电器盖22深度的要求。进一步,第二延伸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延伸臂沿电器盖22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可以增加凸止口311与电器盖22的配合长度,进一步提高止口配合结构对装配间隙的控制效果,进一步减小装配间隙。
进一步,限位结构3还包括:第二限位部32,如图23所示,设在电器盖22和/或控制盖13上。第二限位部32用于控制电器盖22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即图20所示部位的装配间隙。
电器本体2的外观件包括电器盖22和电器座23,显控装置1的外观件包括控制座14和控制盖13。因此,电器盖22和控制盖13会在安装缺口21的顶部进行交汇。该部位的装配间隙直接朝向操作者,用户使用时极易看出,对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体验影响极大。为此,本方案设置了第二限位部32,来控制电器盖22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以对烹饪电器安装缺口21顶部的装配间隙进行控制,从而有利于防止异物进入控制盖13与电器盖22之间的装配间隙,并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体验。
进一步,如图23所示,第二限位部32包括:定位卡钩321和与定位卡钩321卡接配合的定位卡孔322。定位卡钩321和定位卡孔322中的一者设在电器盖22上,另一者设在控制盖13上;定位卡钩321沿烹饪电器的高度方向插入定位卡孔322,并沿垂直于烹饪电器高度方向的方向钩在控制盖13或电器盖22上;定位卡钩32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定位卡孔322的数量与定位卡钩32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定位卡钩321沿烹饪电器的高度方向插入定位卡孔322,能够限制控制盖13相对电器盖22沿135水平方向运动。定位卡钩321沿垂直于烹饪电器高度方向的方向钩在控制盖13或电器盖22上,能够限制控制盖13相对电器盖22沿135竖直方向运动。如此,电器盖22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能够得到可靠的控制。
进一步,如图23所示,第二限位部32还包括:限位凸部113和与限位凸部113凹凸配合的限位凹槽221。限位凸部113和限位凹部中在一者设在电器盖22上,另一者设在控制盖13上,限位凸部113沿烹饪电器的高度方向插入限位凹槽221。这样,限位凸部113与限位凹槽221的配合,还起到了控制电器盖22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的功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进一步,限位凸部113包括第一挡筋1131,第一挡筋1131沿显控装置1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限位结构3还包括:第三限位部33,如图23所示,设在电器座23和/或控制座14上。第三限位部33用于控制电器座23与控制座14之间的装配间隙,即图21所示部位的装配间隙。
电器本体2的外观件包括电器盖22和电器座23,显控装置1的外观件包括控制座14和控制盖13。因此,电器座23和控制座14会在安装缺口21的底部进行交汇。该部位的装配间隙直接朝向操作者,用户使用时极易看出,对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体验影响极大。为此,本方案设置了第三限位部33,来控制电器座23与控制座14之间的装配间隙,以对烹饪电器安装缺口21底部的装配间隙进行控制,从而有利于防止异物进入控制座14与电器座23之间的装配间隙,并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体验。
进一步,如图23所示,第三限位部33包括:限位卡钩232和与限位卡钩232钩接配合的钩部1141。限位卡钩232和钩部1141中的一者设在电器座23上,另一者设在控制座14上。限位卡钩23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钩部1141的数量与限位卡钩23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如图23所示,第三限位部33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挡筋233。第二挡筋233与控制座14相抵靠,用于限制控制座14向插入电器本体2的方向运动。
这样,限位卡钩232、钩部1141、第二挡筋233还起到了控制电器座23与控制座14之间的装配间隙的功能,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的结构来作为第三限位部33,因而也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电器可以为电磁炉、煎烤机、电饼铛等。下面结合附图介绍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该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电器,具体为电磁炉,包括电器本体2和显控装置1。显控装置1部分凸出于电器本体2呈悬空形态。
如图4、图5、图6、图26和图27所示,电器本体2包括上盖组件和底座组件,上下装配在一起。上盖组件包括电器盖22、面盖25等结构。底座组件包括电器座23、支脚、电源连接部2811等结构。显控装置1凸出于电器本体2的前端,靠近操作者方向。显控装置1包括控制面贴16、控制盖13(也可以叫上控制盒)、电控板15(也可以叫显控PCB)和控制座14(也可以叫下控制盒),模组成一个整体组件。
控制盖13设有两个定位套筒111、两个连接臂112、一个第一挡筋1131、三个定位卡孔322、一个定位凹槽131、七个第一卡扣132、三个第二卡扣133。
控制座14设有定位凸起141、引流槽1811、排水槽1812、三个漏水孔1813、三个钩部1141、七个第一卡孔143、三个第二卡孔144。
电器盖22设有三个定位卡钩321、一个限位凹槽221、一个凹止口312、四个卡槽314、第一支撑筋241。
电器座23设有三个限位卡钩232、三个第二挡筋233、一个凸止口311、两个连接柱2311、两个排水孔2341。
其中,两个定位套筒111套装在两个连接柱2311上,连接柱2311通过螺钉与电器盖22锁紧。两个连接臂112与第一支撑筋241相抵靠。第一挡筋1131插入限位凹槽221内。三个定位卡孔322与三个定位卡钩321配合。定位凹槽131与定位凸起141配合。七个第一卡扣132与七个第一卡孔143一一配合。三个第二卡扣133与三个第二卡孔144一一配合。三个限位卡钩232与三个钩部1141一一钩接配合。凹止口312与凸止口311凹凸配合。
如图4至图13所示,该显控装置1两侧有两个类似“牛角”的悬臂结构,即两个连接臂112,悬臂自由端各有一个套筒。装配时将套筒套设在电器座23的连接柱2311(用于与螺钉配合,也可以叫螺钉柱)上,进行预固定,再通过螺钉锁紧电器本体2的上盖组件和底座组件,最终实现显控装置1的彻底固定。
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位于电器本体2外侧的部分,通过七个第一卡扣132与七个第一卡孔143的配合实现固定。七个第一卡孔143沿着控制座14的周向呈U形间隔分布。控制盖13与控制座14位于电器本体2内侧的部分,通过三个第二卡扣133和三个第二卡孔144的配合实现固定。三个第二卡孔144横向间隔分布。同时,控制座14顶端设有一圈凸沿,控制盖13设有一圈限位凹槽221,二者凹凸配合形成一圈止口结构来限制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即通过图11中D2部位的结构来将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之间的装配间隙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将显控装置1看成一个整体,控制盖13两侧悬臂上的套筒套在电器座23的螺钉柱上。同时,电器座23设有限位卡钩232和第二挡筋233,与控制座14配合。当显控装置1装配到位时,限位卡钩232会钩住整个显控装置1,防止其上下方向松动。同时,定位套筒111与连接柱2311的限位可有效限制显控装置1水平方向上运动。因此,定位套筒111与连接柱2311的配合(即图13中E1部位的结构),以及限位卡钩232与控制座14的配合起到了装配前预固定的作用。
此外,控制盖13顶部有一条第一挡筋1131,装配时正好插在电器盖22的限位凹槽221内。电器盖22还设有第一支撑筋241,位于控制盖13的连接臂112的正上方,第一支撑筋241可以顶住连接臂112(即图13中E2部位的结构),防止其上下松动。整体通过电器本体2螺钉锁住后彻底固定。
该显控装置1凸出于电器本体2时,显控装置1可以自由扩展多种显控方案。比如,如图14所示,可以在显控装置1的右部设置一旋钮121,实现控制功能;也可以采用触控、贴片(常规、玻璃等)等方式,大大丰富了显控方案,可灵活扩展。同时,也使用户在操作时远离高温部件,保护其不受高温烫伤。
进一步,该显控装置1还具有防水效果。如图9所示,当水漫过控制面贴16后,沿控制座14与控制盖13的止口位置进入到显控装置1内部后,会沿控制座14的引流槽1811往两侧分流,最终经由排水槽1812底部的漏水孔1813流出显控装置1,如图17所示,进入到电器本体2的电器座23,最终从电器座23的排水孔2341流出到烹饪电器外部。
如图16所示,当电器本体2的上盖组件的水沿着电器盖22与控制盖13之间的间隙进入电器本体2内部时,会被控制盖13上的第二挡水筋182筋挡住而往两边分流,最终也流到电器座23上,经由电器座23的排水孔2341排出。
进一步,图18中,H、I、J为三处关键的装配间隙,位于烹饪电器前端,用户使用时极易看出,对产品美观及使用体验影响极大。其中,H处的间隙为电器盖22、电器座23、控制盖13和控制座14四件交汇处,间隙控制最难。I为控制盖13与电器盖22两件交汇处的间隙。J为控制座14与电器座23两件交汇处的间隙。
其中,I处的间隙可以通过电器盖22与控制盖13之间的第一挡筋1131与限位凹槽221的配合(图11中D1部位的结构)、以及定位卡钩321与定位卡孔322的配合(图11中D3部位的结构)来控制。控制盖13上横向均布三个定位卡孔322,电器盖22的对应位置设有定位卡钩321。装配到位时,三个定位卡钩321与三个定位卡孔322实现配合,即可保证此处的装配间隙位于设计范围内。
J处的间隙通过控制座14横向均布三个钩部1141,装配时电器座23上的限位卡钩232钩住三个钩部1141,即通过图11中D4部位的结构来控制该处的间隙。
H处的间隙通过电器盖22与电器座23之间的止口设计和卡扣设计来控制。当显控装置1装配再电器座23上后,最后将上盖组件通过螺钉锁紧在电器座23上,实现最终产品的装配。此过程中,电器盖22的凹止口312会与电器座23的凸止口311凹凸配合,将电器座23的凸止口311卡住,将水平方向间隙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其次,卡凸313尽量设置在四件交汇处附近,这样卡凸313扣合到位后就会控制竖直方向间隙。基于此,H处的装配间隙得以很好的控制在设计范围内,保证了产品的美观和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控板的容纳空间;和
导水结构,设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用于引导到达所述壳体的液体沿着所述导水结构离开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控制座和与所述控制座盖合连接的控制盖,所述导水结构包括导水流道,所述导水流道设在所述控制座上,且所述导水流道设有至少一个漏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水流道沿所述控制座的周向设置,并环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外侧;
所述控制座包括外围板和内围板,所述外围板套设在所述内围板外侧,所述内围板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外围板与所述内围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导水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流道包括:
引流槽;和
排水槽,与所述引流槽的两端连通,所述漏水孔设在所述排水槽的底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控制座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缝隙;
所述控制座设有第一挡水筋,所述第一挡水筋设在所述第一缝隙内侧;
所述第一挡水筋与所述控制盖之间的缝隙与所述导水流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座的外围板包括座体和与所述座体的顶端相连的凸沿,所述凸沿形成为所述第一挡水筋;
所述控制盖包括盖体和与所述盖体的边缘相连的盖沿,所述盖体的内表面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盖沿之间的空间形成定位凹槽,所述第一挡水筋与所述定位凹槽凹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水结构包括第二挡水筋,所述第二挡水筋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挡水筋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两端。
8.一种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器本体;和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控装置,与所述电器本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控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所述电器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本体包括电器盖和电器座,所述电器盖与所述电器座盖合连接,并与所述电器座拼合限定出安装缺口;
所述显控装置穿设于所述安装缺口,以使所述显控装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电器本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座设有接水槽,所述导水结构用于引导到达所述显控装置的壳体的液体离开所述壳体并流向所述接水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水结构的排水槽位于所述电器本体内,且所述排水槽底壁上的漏水孔与所述接水槽连通;和/或
所述显控装置的控制盖的外表面与所述电器盖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二缝隙,所述显控装置的第二挡水筋位于所述第二缝隙的内侧;所述第二挡水筋在所述电器座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槽内,用于引导液体流入所述接水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盖设有限位凹槽,所述显控装置的第二挡水筋插入所述限位凹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本体设有排水孔,所述显控装置的漏水孔与所述排水孔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控装置的控制座与所述电器本体的电器座之间形成第三缝隙;
所述电器座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挡水筋,所述第三挡水筋位于所述第三缝隙的内侧;
所述第三挡水筋插入所述漏水孔,并与所述控制座相抵靠。
CN202121481205.8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Active CN216953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81205.8U CN216953159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81205.8U CN216953159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3159U true CN216953159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88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81205.8U Active CN216953159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31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17275B2 (en) Laundry device
CN216953159U (zh) 一种显控装置和烹饪电器
JPH03140111A (ja) 電気湯沸し器の表示装置
CN216346438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6953160U (zh) 一种烹饪电器
JPH0531046U (ja) 電子部品の防滴構造
CN217040028U (zh) 一种洗碗机
CN208286844U (zh) 烹饪器具
CN108634903B (zh) 踢脚板组件及洗碗机
CN108670161B (zh) 控制面板盒和洗碗机
CN215650679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7659205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JPH0419687Y2 (zh)
CN215220587U (zh) 旋钮组件和烹饪器具
JP2007312845A (ja) 電気調理器および該調理器に用いる基板ホルダー
CN215686737U (zh)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6189111U (zh) 用于洗衣机的电控板组件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218583255U (zh) 电器防水结构和电炉
CN210185313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7852391U (zh) 一种家用电器的控制面板结构及家用电器
CN211155178U (zh) 厨房电器
CN217365360U (zh) 烹饪器具
KR101093418B1 (ko) 빌트인 레인지
CN216797312U (zh) 烹饪器具
CN216731885U (zh) 舱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