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42561U -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42561U
CN216942561U CN202220633858.1U CN202220633858U CN216942561U CN 216942561 U CN216942561 U CN 216942561U CN 202220633858 U CN202220633858 U CN 202220633858U CN 216942561 U CN216942561 U CN 216942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arm
shock absorber
bracket
mount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338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辉
窦德海
季红丽
陈匡钱意
赵勇
张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338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42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42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42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其中,所述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设有相对的车轮安装部和副车架安装部,所述车轮安装部用以与所述车辆的车轮安装,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用以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安装;所述控制臂本体还设有用以安装所述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部,所述减振器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轮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所述减振器安装部呈平坦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控制臂的重量,以实现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

Description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悬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车架与车轮弹性地联系起来,并对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控制臂作为悬架系统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架,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目前悬架系统的控制臂由于结构复杂,且载荷传递路径欠佳,导致控制臂需要做得很粗壮笨重,才能满足性能要求。因此,急需提出一种轻量化设计的控制臂,以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控制臂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臂,旨在降低控制臂的重量,以实现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控制臂,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所述控制臂包括:
控制臂本体,设有相对的车轮安装部和副车架安装部,所述车轮安装部用以与所述车辆的车轮安装,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用以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安装;
所述控制臂本体还设有用以安装所述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部,所述减振器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轮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所述减振器安装部呈平坦设置。
可选地,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连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减振器安装部位于所述上支架上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支架冲压成型设置。
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冲压成型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支架的侧边缘翻折有第一加强翻边,所述下支架的侧边缘翻折有第二加强翻边,所述第一加强翻边焊接于所述第二加强翻边。
可选地,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夹设有补强支架,所述补强支架对应所述减振器安装部设置。
可选地,所述补强支架包括本体段和两翻边段,两所述翻边段分设于所述本体段的相对两侧,所述本体段连接于所述上支架,两所述翻边段均连接于所述下支架。
可选地,所述上支架对应所述本体段设有让位缺口,所述本体段焊接于所述让位缺口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控制臂还包括设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的减振器支架,所述减振器支架用以与所述减振器连接。
可选地,所述减振器支架设有相对的两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以与所述减振器连接,至少一所述安装板的靠近所述减振器安装部的侧缘向外翻折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连接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控制臂还包括设于所述控制臂本体的稳定杆连杆支架,所述稳定杆连杆支架用以安装所述车辆的稳定杆连杆,所述减振器支架与所述稳定杆连杆支架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臂还包括球销,所述球销包括球销本体、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球销本体的球销安装座,所述球销安装座连接于所述车轮安装部,所述球销本体用以与所述车轮安装。
可选地,所述球销安装座包括座本体和两支臂,两所述支臂分设于所述座本体的相对两侧,两所述支臂均连接于所述车轮安装部,所述球销本体连接于所述座本体。
可选地,所述球销安装座通过螺栓锁附在所述车轮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及前述的控制臂,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控制臂的减振器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悬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减振器安装部设置为平坦、无突变特征的结构,也即,平整光顺且不存在突变凹坑或鼓包的结构,能够避免减振器安装部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优化载荷传递路径,以使来自减振器的载荷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传递出去。而在此基础上,当减振器载荷不变的条件下,就能够降低对控制臂本体的结构强度要求,容易理解的,可以选择通过减小控制臂本体的料厚来降低控制臂本体的结构强度。所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小控制臂本体的料厚,从而降低控制臂的重量,以实现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控制臂的零件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控制臂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控制臂的左侧视图;
图5为图3中控制臂在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3中控制臂在B-B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59496080000031
Figure BDA000355949608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悬架系统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车架与车轮弹性地联系起来,并对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控制臂作为悬架系统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架,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目前悬架系统的控制臂由于结构复杂,且载荷传递路径欠佳,导致控制臂需要做得很粗壮笨重,才能满足性能要求。因此,急需提出一种轻量化设计的控制臂,以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控制臂的重量。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控制臂,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参照图1至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控制臂包括:
控制臂本体10,设有相对的车轮安装部11和副车架安装部12,所述车轮安装部11用以与所述车辆的车轮安装,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2用以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安装;
所述控制臂本体10还设有用以安装所述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部13,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位于所述车轮安装部11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2之间,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呈平坦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减振器安装部13设置为平坦、无突变特征的结构,也即,平整光顺且不存在突变凹坑或鼓包的结构,能够避免减振器安装部13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优化载荷传递路径,以使来自减振器的载荷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传递出去。而在此基础上,当减振器载荷不变的条件下,就能够降低对控制臂本体10的结构强度要求,容易理解的,可以选择通过减小控制臂本体10的料厚来降低控制臂本体10的结构强度。所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小控制臂本体10的料厚,从而降低控制臂的重量,以实现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2设有两个,两所述副车架安装部12均位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的远离所述车轮安装部11的一侧,并呈相对设置。也即,控制臂本体10呈V字型结构设置,减振器位于两副车架安装部12之间。如此,既能够提高控制臂本体10自身的结构强度,还能够提高控制臂与副车架的连接强度,并使该控制臂能够适用于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车型。
为了便于控制臂本体10的生产制造,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控制臂本体10包括相连接的上支架110和下支架120,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位于所述上支架110上设置。如此,通过分体设置的上支架110和下支架120安装后得到控制臂本体10,能够方便控制臂本体10的生产制造,从而降低控制臂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控制臂本体锻造一体成型设置。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上支架110、所述下支架120均冲压成型设置。如此,能够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上支架110和下支架120的料厚,从而有利于控制臂的轻量化。并且,冲压工艺成熟稳定,有利于保证控制臂本体10的制造良品率,并降低控制臂本体10的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上支架、下支架锻造成型设置,或由碳纤维材料注塑成型设置。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上支架110的侧边缘翻折有第一加强翻边111,所述下支架120的侧边缘翻折有第二加强翻边121,所述第一加强翻边111焊接于所述第二加强翻边121。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翻边111和第二加强翻边121不仅能够提升上支架110和下支架120的自身结构强度,还能够方便上支架110与下支架120的焊接作业,从而提升控制臂的生产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上支架的侧边缘翻折有加强翻边,加强翻边的端面抵接于下支架上。
请参照图2和5,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加强翻边111的边缘抵接在第二加强翻边121的外壁面。如此,能够在上支架110与下支架120焊接时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从而方便上支架110与下支架120的焊接作业,并且还能增大上支架110与下支架12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横截面面积,从而进一步优化载荷传递路径,以使上支架110上的部分载荷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传递给下支架120,并经由下支架120传递给车辆上的其他部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加强翻边的端面抵接于第二加强翻边的端面,也即,上支架与下支架相拼接。
请参照图2、5和6,为了进一步优化载荷传递路径,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110与所述下支架120之间夹设有补强支架130,所述补强支架130对应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设置。如此,通过在减振器支架140的下方增设一个补强支架130,能够使上支架110所承受的载荷经由该补强支架130传递至下支架120,也即增加了一条载荷传递路径,使得载荷能够更迅速地传递出去。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补强支架130包括本体段131和两翻边段132,两所述翻边段132分设于所述本体段131的相对两侧,所述本体段131连接于所述上支架110,两所述翻边段132均连接于所述下支架120。如此,能够提高补强支架130自身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保证其传递载荷的性能,并且还通过简化补强支架130的结构来减小其重量,从而有利于控制臂的轻量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补强支架的本体段连接于下支架,翻边段连接于上支架;或者是补强支架配置为圆管,圆管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上支架和下支架。
请参照图2、3、5和6,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上支架110对应所述本体段131设有让位缺口112,所述本体段131焊接于所述让位缺口112的边缘。具体而言,补强支架130的两个翻边段132先焊接在下支架120上,然后上支架110扣合并焊接在下支架120上,此时本体段131至少部分抵接于让位缺口112的内侧边缘,然后采用焊枪将本体段131焊接在让位缺口112的边缘上。当然,在补强支架的本体段连接于下支架,翻边段连接于上支架的实施例中,让位缺口对应开设在下支架上。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本体段设有安装孔,上支架对应安装孔设有安装过孔,安装过孔通过螺栓锁附在安装孔上。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臂还包括设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的减振器支架140,所述减振器支架140用以与所述减振器连接。具体的,减振器支架140先焊接固定在上支架110上,然后将减振器的下端安装到减振器支架140上,如此,能够方便减振器的安装,从而提升悬架系统的装配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减振器的下端直接焊接固定在上支架上。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减振器支架140设有相对的两安装板141,所述安装板141用以与所述减振器连接,至少一所述安装板141的靠近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的侧缘向外翻折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连接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13。具体的,安装板141上设有螺栓23安装孔,减振器通过螺栓23锁附在安装板141上;连接翻边焊接固定在上支架110上。如此,通过连接翻边不仅能够提升减振器支架140自身的结构强度,还能增大减振器支架140与上支架110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改善减振器支架140的应力集中程度,进而提升减振器支架140的载荷传递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减振器通过铆钉连接在安装板上,连接翻边通过螺栓锁附在上支架上。
请参照图1和2,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控制臂还包括焊接于副车架安装部12的衬套套管150,衬套套管150用以与车辆的副车架转动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副车架安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副车架。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控制臂还包括设于上支架110的稳定杆连杆支架160,稳定杆连杆支架160用以安装车辆的稳定杆连杆,减振器支架140与稳定杆连杆支架160相连接。具体的,减振器支架140和稳定杆连杆支架160先分别焊接固定在上支架110上,然后将减振器支架140的端部与稳定杆连杆支架160焊接固定。如此,能够使减振器支架140所承受的载荷经由该稳定杆连杆支架160传递至车辆的稳定杆上,也即,增加了一条载荷传递路径,使得载荷能够更迅速地传递出去,从而进一步降低对减振器支架140的性能要求,进而有利于减小减振器支架140的尺寸和料厚,实现减振器支架140的轻量化。另外,通过先将稳定杆连杆支架140安装到控制臂本体10,再将稳定杆连杆的端部安装到稳定杆连杆支架160上,如此,能够方便稳定杆连杆的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稳定杆连杆支架还可以通过铆钉或螺栓安装在控制臂本体上,减振器支架还可以通过铆钉或螺栓与稳定杆连杆支架相连接,或者再经由另一支架与稳定杆连杆支架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控制臂还包括球销20,所述球销20包括球销本体210、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球销本体210的球销安装座220,所述球销安装座220连接于所述车轮安装部11,所述球销本体210用以与所述车轮安装。如此,控制臂通过球销20安装在车轮上,使车轮能够顺畅地实现上下跳动和转向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车轮安装部直接与车轮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球销安装座220包括座本体221和两支臂222,两所述支臂222分设于所述座本体221的相对两侧,两所述支臂222均连接于所述车轮安装部11,所述球销本体210连接于所述座本体221。也即,球销安装座220呈U字型结构设置,如此,能够在保证球销安装座220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球销安装座220的重量,从而有利于控制臂的轻量化。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球销安装座220通过螺栓23锁附在所述车轮安装部11。具体的,支臂222上设有至少两安装过孔,球销安装座220通过四个螺栓23锁附在车轮安装部11上。如此,通过螺栓23与控制臂可拆卸安装,能够方便维修或更换磨损的球销20,以免因球销本体210或球销安装座220的磨损造成整个控制臂失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球销安装座铆接在车轮安装部上。
本实例中,可选地,所述安装板141的靠近螺栓23的侧边缘斜向外弯折出一延伸部143,延伸部143与上支架110焊接固定。如此,将延伸部143朝外侧弯折以避让螺栓23,使螺栓23安装时不会受安装板141的影响,从而充分利用此处的布置空间,使安装板141与上支架110之间的焊缝尽量加长,从而提高减振器支架140与上支架11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优化控制臂的载荷传递路径,并提升其载荷传递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及前述的控制臂,该控制臂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悬架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控制臂的减振器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及前述的控制臂,该控制臂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控制臂,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包括:
控制臂本体,设有相对的车轮安装部和副车架安装部,所述车轮安装部用以与所述车辆的车轮安装,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用以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安装;
所述控制臂本体还设有用以安装所述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部,所述减振器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轮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所述减振器安装部呈平坦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连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减振器安装部位于所述上支架上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冲压成型设置;
和/或,所述下支架冲压成型设置;
和/或,所述上支架的侧边缘翻折有第一加强翻边,所述下支架的侧边缘翻折有第二加强翻边,所述第一加强翻边焊接于所述第二加强翻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夹设有补强支架,所述补强支架对应所述减振器安装部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支架包括本体段和两翻边段,两所述翻边段分设于所述本体段的相对两侧,所述本体段连接于所述上支架,两所述翻边段均连接于所述下支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对应所述本体段设有让位缺口,所述本体段焊接于所述让位缺口的边缘。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还包括设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的减振器支架,所述减振器支架用以与所述减振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支架设有相对的两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以与所述减振器连接,至少一所述安装板的靠近所述减振器安装部的侧缘向外翻折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连接于所述减振器安装部;
和/或,所述控制臂还包括设于所述控制臂本体的稳定杆连杆支架,所述稳定杆连杆支架用以安装所述车辆的稳定杆连杆,所述减振器支架与所述稳定杆连杆支架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还包括球销,所述球销包括球销本体、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球销本体的球销安装座,所述球销安装座连接于所述车轮安装部,所述球销本体用以与所述车轮安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销安装座包括座本体和两支臂,两所述支臂分设于所述座本体的相对两侧,两所述支臂均连接于所述车轮安装部,所述球销本体连接于所述座本体;
和/或,所述球销安装座通过螺栓锁附在所述车轮安装部。
11.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臂,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控制臂的减振器安装部。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悬架系统。
CN202220633858.1U 2022-03-22 2022-03-22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6942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33858.1U CN216942561U (zh) 2022-03-22 2022-03-22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33858.1U CN216942561U (zh) 2022-03-22 2022-03-22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42561U true CN216942561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6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33858.1U Active CN216942561U (zh) 2022-03-22 2022-03-22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42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2591B2 (en) Suspension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me
EP2429840B1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heavy and vocational vehicles
US5203585A (en) Split-beam suspension system
US8025313B2 (en) Suspension sub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US4740011A (en) Suspension for motor vehicles
US7520515B2 (en) Steer axle suspension
WO2023050964A1 (zh) 悬架结构、车辆
EP1501693B1 (en) Suspension and axle assembly
CN216374098U (zh) 悬架结构、车辆
CN212579545U (zh) 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942561U (zh) 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6268536U (zh) 板簧结构、悬架结构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14295450U (zh) 前悬架控制臂结构
CN210526646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6545599U (zh) 一种前悬架下摆臂结构、前悬架及车辆
CN219257597U (zh) 摩托车及其车体框架
EP0233845B1 (en) Improvements in motor vehicle suspensions
CN217835277U (zh) 一种多连杆上控制臂
CN221233869U (zh) 一种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2373495U (zh)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CN111376668A (zh) 横置板簧悬架
CN211617349U (zh) 后纵臂结构、后悬架及车辆
CN218839096U (zh) 下控制臂总成、后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5398051U (zh) 摆臂组件、悬架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