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1255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01255U
CN216901255U CN202220799911.5U CN202220799911U CN216901255U CN 216901255 U CN216901255 U CN 216901255U CN 202220799911 U CN202220799911 U CN 202220799911U CN 216901255 U CN216901255 U CN 216901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film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99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三妹
姚君乐
罗增昌
叶海霞
刘启玉
李伟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99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01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01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01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胶框、灯板、导光板和反光膜,通过在灯板上设置多个灯珠组,配合IC芯片根据输入信号来调节各灯珠组的亮度,能够实现分区调控显示,具有灯孔的反光膜有利于提升光源的利用率,起到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作用,同时使得灯珠发出的光更发散和更均匀,并通过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为镜面结构和出光面为磨砂面结构,能够进一步地使得光源发出的光更加发散,以达到改善暗格的作用,使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更好,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品味。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背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LED背光源技术因为其使用寿命长、功耗低,广泛用于汽车车内仪表照明,常见的背光模组都是通过在导光板的单面或者双面固定焊接好LED的柔性电路板,当LED发出的光束通过导光板上的锯齿网纹和圆柱网点时,会均匀分布在导光板上,实现汽车仪表盘的照明。
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背光亮度不均匀的情况,背光模组显示效果上容易出现暗条或暗格,导致背光模组难以达到理想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灯板、导光板和反光膜;
所述灯板及所述导光板固定在所述胶框内;
所述灯板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灯珠组,所述灯板的第二面上设置有IC芯片,所述IC芯片与各所述灯珠组电连接;
所述反光膜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反光膜上开设有灯孔,所述灯珠组的灯珠对应设置于所述灯孔内,且灯珠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灯孔的外侧;
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光膜的第二面上,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为镜面结构,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为磨砂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散光膜,所述散光膜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增光膜,所述增光膜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散光膜的第二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窥膜,所述防窥膜贴合在所述增光膜的第二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凸耳,所述胶框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槽,每一所述第一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膜和所述增光膜可以设置为:
所述散光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二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和/或;
所述增光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三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窥膜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四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框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射侧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板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导热胶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在灯板上设置多个灯珠组,配合IC芯片根据输入信号来调节各灯珠组的亮度,能够实现分区调控显示,具有灯孔的反光膜有利于提升光源的利用率,起到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作用,同时使得灯珠发出的光更发散和更均匀,并通过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为镜面结构和出光面为磨砂面结构,能够进一步地使得光源发出的光更加发散,以达到改善暗格的作用,使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更好,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品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灯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背光模组;100、胶框;110、限位槽;200、灯板;210、灯珠组;220、IC芯片;300、反光膜;310、灯孔;400、导光板;410、第一限位凸耳;500、散光膜;600、增光膜;700、防窥膜;800、反射侧膜;900、导热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胶框100、灯板200、导光板400和反光膜300;所述灯板200及所述导光板400固定在所述胶框100内;所述灯板200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灯珠组210,所述灯板200的第二面上设置有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220,所述IC芯片220与各所述灯珠组210电连接;所述反光膜300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灯板200的第一面上,所述反光膜300上开设有灯孔310,所述灯珠组210的灯珠对应设置于所述灯孔310内,并且灯珠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灯孔310的外侧;所述导光板400设置于所述反光膜300的第二面上,所述导光板400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所述导光板400的入光面为镜面结构,所述导光板400的出光面为磨砂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灯板200的侧壁及导光板400的侧壁均与胶框100的侧壁连接,各灯珠组210均匀分布在灯板200上,每一灯珠组210包括4个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珠,在一个方向上,相邻两个LED灯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1.25毫米,在另一个方向上,相邻两个LED灯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1.90毫米,IC芯片2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IC芯片220能够根据输入信号来调节各灯珠组210的亮度,从而实现背光模组10的分区调控显示,还可以通过调节占空比从而达到调节LED灯珠的明暗亮度,实现更高的对比度显示效果。需要理解的是,IC芯片220根据输入信号来调节各灯珠组210的亮度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知的技术,且是能够实现的,在本实施例中,不作累赘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反光膜300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灯板200上,具有灯孔310的反光膜300有利于提升光源的利用率,起到提高背光模组10的亮度的作用,同时使得灯珠发出的光更发散和更均匀,能够降低背光模组10的OD(optical density,光密度)值,并通过在导光板400的入光面为镜面结构和出光面为磨砂面结构,能够进一步地使得光源发出的光更加发散,能够进一步起到改善暗格的作用,使背光模组10的显示效果更好,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光学品味。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散光膜500,所述散光膜500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导光板400的出光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散光膜500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导光板400上,能够对从导光板400传导的光散射进行扩散传播,通过扩大扩散角,能够克服亮暗不均的问题,实现均匀的面光源出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增光膜600,所述增光膜600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散光膜500的第二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增光膜600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散光膜500上,能够将经散光膜500传导的分散光向正面方向聚集,能够进一步匀化光源和修正光源,起到提高亮度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防窥膜700,所述防窥膜700贴合在所述增光膜600的第二面上。在本实施例中,防窥膜700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增光膜600上,防窥膜700能够使得各灯珠组210发出的光线专供使用者正面接收,而在两侧旁观只能看到漆黑画面。
为了更好地对导光板400进行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4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凸耳410,所述胶框10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槽110,每一所述第一限位凸耳410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110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耳410的形状与所述限位槽110的形状相适配,各第一限位凸耳410均匀设置在导光板400上,各限位槽110均匀分布在胶框100上,通过第一限位凸耳410嵌合在限位槽110内,能够对导光板400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导光板400在胶框100内出现移位的情况。
为了能够正确安装导光板4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40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所述胶框100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所述第二定位块的宽度相异,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块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位置相对应,这样,当所述导光板400反向安装时,由于所述第一定位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宽度相异,所述第一定位块无法嵌合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定位块无法嵌合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使得所述导光板400不能安装在所述胶框100上,能够起到提示的作用,避免了所述导光板400以错误的方向装入至所述胶框100,从而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安装所述导光板4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膜500和所述增光膜600可以设置为:所述散光膜50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二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110内,和/或;所述增光膜6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三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110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散光膜50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凸耳,在本实施例中,增光膜600上不设置限位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散光膜500上不设置限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增光膜6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凸耳;在一个实施例中,散光膜50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凸耳,在本实施例中,增光膜6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凸耳。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对散光膜500和/或增光膜600进行限位固定,能够避免散光膜500和/或增光膜600在胶框100内出现移位影响光学效果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窥膜700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四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110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限位凸耳嵌合在限位槽110内,能够对防窥膜700进行限位固定,避免防窥膜700在胶框100内出现移位的情况。
为了提高背光模组10的亮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胶框100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射侧膜800。具体地,反射侧膜800能够将灯珠组210发射出的光线更好地反射到导光板400和光学膜上,能够避免胶框100吸光导致亮度损失,能够提高光源的利用率,从而能够提升背光模组10的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灯板200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导热胶层900。具体地,所述胶框100内设置有底板,所述灯板200的第二面通过所述导热胶层900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灯板200的四周侧壁与所述胶框100连接,通过在灯板200上设置有导热胶层900,能够及时将灯板2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及时传导至外界环境中,能够使得灯板200具有较佳的工作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电路板、液晶显示屏和外框,所述背光模组10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之上,通过安装脚和固定脚安装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液晶显示屏固定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上,所述外框围设在所述背光模组10外侧,需要理解的是,所述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元件,在此不作累赘描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框、灯板、导光板和反光膜;
所述灯板及所述导光板固定在所述胶框内;
所述灯板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灯珠组,所述灯板的第二面上设置有IC芯片,所述IC芯片与各所述灯珠组电连接;
所述反光膜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反光膜上开设有灯孔,所述灯珠组的灯珠对应设置于所述灯孔内,且灯珠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灯孔的外侧;
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光膜的第二面上,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为镜面结构,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为磨砂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光膜,所述散光膜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光膜,所述增光膜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散光膜的第二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窥膜,所述防窥膜贴合在所述增光膜的第二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凸耳,所述胶框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槽,每一所述第一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膜和所述增光膜可以设置为:
所述散光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二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和/或;
所述增光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三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膜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限位凸耳,每一所述第四限位凸耳嵌合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射侧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导热胶层。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20799911.5U 2022-04-08 2022-04-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901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9911.5U CN216901255U (zh) 2022-04-08 2022-04-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9911.5U CN216901255U (zh) 2022-04-08 2022-04-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01255U true CN216901255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93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9911.5U Active CN216901255U (zh) 2022-04-08 2022-04-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012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1566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KR10145395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1012241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2023621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10514884U (zh) 发光二极管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00283718A1 (en) Light-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708442B2 (en) Light emitting panels for display devices
WO201107786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462278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701329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の光源装置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US20120099028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16901255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260015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EP2351960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US2012026263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WO2013088594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60111997A (ko) 백색 발광다이오드를 채택한 백라이트 패널
KR20060128551A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8848520U (zh) 一种双面发光显示屏
JPH11232920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同装置用の光取り込み口モジュール
WO2012102096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5857085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9872045U (zh) 一种mini led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CN219245903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20730571U (zh) 一种抬头显示屏背光照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