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6350U - 集成式换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换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6350U
CN216886350U CN202121397903.XU CN202121397903U CN216886350U CN 216886350 U CN216886350 U CN 216886350U CN 202121397903 U CN202121397903 U CN 202121397903U CN 216886350 U CN216886350 U CN 216886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power supply
charging
suppl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979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威
刘伟
李小冬
贺石磊
王成昆
羊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ma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ma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ma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ma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979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6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6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6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该装置包括充电模块、供电模块以及基板;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间隔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上,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电连接,充电模块用于给车辆的电池充电,供电模块用于给充电模块供电。由于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均固定在基板上,使得将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集成在基板上,因此在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时,只需将整个基板移动至其他位置,不仅方便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而且方便将集成式换电装置整体运输。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建筑式的换电站不方便移动,而且运输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集成式换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换电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换电站一般是用来给电池充电,在换电站中,用户可以更换已充满电的电池。
现有技术中,车辆配套服务的换电站大多为临时性建筑,通常是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一般基于地基、钢筋混凝土、砖等建造而成,其结构平稳、位置固定。
但现有技术中的换电站不方便移动,当更换换电站位置时,需要整体进行拆卸,运输到新的地方再重新建造,不仅费时费力又费财,而且运输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换电站,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式换电站,在调整换电站位置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运输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该集成式换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供电模块以及基板;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给车辆的电池充电,所述供电模块用于给所述充电模块供电。
可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基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用于将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隔开。
可选地,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后侧板均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基板之间,且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分别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连接;
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均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位置相对,所述后侧板位于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且所述后侧板分别与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连接;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基板围成容纳腔,所述充电模块以及所述供电模块均位于所述容纳腔中。
可选地,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包括箱体支架和电池支架;所述箱体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箱体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杆、多个第二支杆以及多个第三支杆;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杆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多个所述第二支杆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多个所述第三支杆沿第三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左侧板至所述右侧板的方向或所述右侧板至所述左侧板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支杆至所述后侧板的方向或所述后侧板至所述第一支杆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垂直的方向;
所述第三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连接,所述第三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的第一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杆连接;
所述电池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杆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多个输电箱,多个所述输电箱均与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多个所述输电箱均与所述第三支杆连接,所述输电箱用于向所述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供电模块包括充电机底座、控制器以及多个充电机;所述充电机底座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多个所述充电机安装在所述充电机底座上,多个所述充电机分别与多个所述输电箱电连接,多个所述充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机,以使所述充电机向所述充电模块供电。
可选地,所述充电机底座上设置有固定线孔,所述固定线孔中设置有进线板,所述进线板与所述固定线孔的孔壁滑动连接;
所述进线板设有限位孔,所述充电机底座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件的尺寸;
在所述进线板相对于所述固定线孔的孔壁滑动的情况下,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定所述进线板的位置,以使所述进线板遮挡所述固定线孔的遮挡部分变化,以使所述固定线孔的进线空间变化。
可选地,所述后侧板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处设有格栅,所述格栅与所述通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通风口用于给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散热,所述格栅用于调节进入所述通风口的进风量。
可选地,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包括线束管,所述线束管与所述基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线束管用于收纳线束,所述线束包括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所述线束管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线束管的内部空间分隔后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高压线束,所述第二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低压线束;
所述线束管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线束管的内部空间分隔后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壁上间隔设置有第一线孔和第二线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三线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高压线束,所述第二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低压线束;所述第一线孔用于使所述高压线束穿出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线孔用于使穿入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所述高压线穿出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线孔用于使所述低压线束穿过所述第二隔板以穿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供电模块还包括防静电通道,所述防静电通道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所述防静电通道用于疏散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内的静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之间电连接,充电模块用于给电池充电,供电模块用于给充电模块供电。由于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均固定在基板上,使得将充电模块和供电模块集成在基板上,因此在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时,只需将整个基板移动至其他位置,不仅方便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而且方便将集成式换电装置整体运输。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建筑式的换电站不方便移动,而且运输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被隐藏了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线束管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充电机底座和防静电通道局部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安装了电池的局部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充电机底座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充电模块;101:输电箱;2:供电模块;201:充电机底座;2011:固定线孔;2012:进线板;202:控制器;203:充电机;3:基板;4:第一隔板;5:左侧板;6:右侧板;7:后侧板;701:通风口;8:顶板;9:箱体支架;901:第一支杆;902:第二支杆;903:第三支杆;10:电池支架;11:线束管;1101:第二隔板;1102:第一线孔;1103:第二线孔;1104:第三线孔;12:防静电通道;13:填缝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的示意图,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被隐藏了充电模块的示意图,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线束管的示意图,参照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充电机底座和防静电通道局部示意图,参照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安装了电池的局部充电模块的示意图,参照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中充电机底座的局部示意图。
如图1至图6所示,集成式换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1、供电模块2以及基板3;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间隔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上,充电模块 1和供电模块2电连接,充电模块1用于给车辆的电池充电,供电模块2用于给充电模块1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之间电连接,充电模块1用于给电池充电,供电模块2用于给充电模块1供电。由于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均固定在基板3上,使得将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集成在基板3上,因此在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时,只需将整个基板3移动至其他位置,不仅方便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而且方便将集成式换电装置整体运输。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建筑式的换电站不方便移动,而且运输困难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之间可以设制第一隔板4,第一隔板4与基板3之间可拆卸连接,第一隔板4用于将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隔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之间设置第一隔板4,使得将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分隔开,不仅安全,而且便于分块管理。因为充电模块1用于给汽车的电池充电,即充电模块1相当于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前端充电端,在该模块中需要将汽车的电池安装在给电池充电的接口上,充电完成后再将电池取出。而供电模块2用于给充电模块1供电,即供电模块2相当于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后端供电端,给电池充电的电源均来自于供电模块2。因此将前端充电端和后端供电端使用第一隔板4 分隔开,可以有效避免前端充电端的操作人员因为失误或其他原因给后端供电端带来损害,而且,可以防止后端供电端的电源电压对前端工作端的设备和操作人员带来危害。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之间设置第一隔板4,利用第一隔板4将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隔开,保证了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的安全,而且集成式换电装置对操作人员带来不利的安全隐患,进一步的,也便于分块对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进行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与基板3可拆卸连接,可以使用螺栓和铰接件将第一隔板4与基板3连接,也可以直接在基板3上设置与第一隔板4匹配的沉槽或连接孔,将第一隔板4镶嵌在基板3上。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设备的维修或拆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隔板4与基板3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可以包括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和顶板8;顶板8与基板3位置相对,左侧板5、右侧板 6、后侧板7均位于顶板8与基板3之间,且左侧板5、右侧板6以及后侧板 7分别与基板3连接,左侧板5、右侧板6以及后侧板7分别与顶板8连接;左侧板5、右侧板6以及后侧板7均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左侧板5与右侧板6位置相对,后侧板7位于左侧板5与右侧板6之间,且后侧板7分别与左侧板5以及右侧板6连接;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顶板8以及基板3围成容纳腔,充电模块1以及供电模块2均位于容纳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式换电装置还设置了左侧板5、右侧板 6、后侧板7和顶板8;其中顶板8的位置和基板3的位置相对,左侧板5 和右侧板6的位置相对,后侧板7位于顶板8与基板3之间。由于左侧板5、右侧板6以及后侧板7分别与基板3连接,左侧板5、右侧板6以及后侧板 7分别与顶板8连接,左侧板5、后侧板7、右侧板6之间依次连接。即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顶板8以及基板3之间连接后形成一个容纳腔,供电模块2靠近形成容纳腔的后侧板7的一侧,另外,可以设置充电模块1 与供电模块2位置相对,且供电模块2也可以位于容纳腔中,即将充电模块 1和供电模块2半包裹在该容纳腔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单独分开的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以及顶板8,在拆装时可以先固定基板3的位置,然后将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以及顶板8分步拆装,即是便于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分块拆装。另外,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顶板8以及基板3之间连接后形成的容纳腔可以将充电模块1与供电模块2 保护起来,防止集成式换电装置被损坏。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可以包括箱体支架9 和电池支架10;箱体支架9位于容纳腔中,箱体支架9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杆901、多个第二支杆902以及多个第三支杆903。至少两个第一支杆901 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上,多个第二支杆902沿第二方向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上,多个第三支杆903沿第三方向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上。第一方向为左侧板5至右侧板6的方向或右侧板6至左侧板5的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支杆901至后侧板7的方向或后侧板7至第一支杆901 的方向;第三方向为与基板3的第一面垂直的方向;第三支杆903的一端与第二支杆902连接,第三支杆903的另一端与基板3的第一面连接;第二支杆90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支杆901连接。电池支架10的数量有多个,电池支架10连接在第三支杆903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顶板8 以及基板3之间连接后形成的容纳腔内设置箱体支架9,因此,左侧板5、右侧板6、后侧板7以及顶板8均可以固定在该箱体支架9上。而且,箱体支架9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杆901、多个第二支杆902以及多个第三支杆 903,其中,至少两个第一支杆90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使至少两个第一支杆901同时与左侧板5和右侧板6垂直,且至少两个第一支杆901之间互相平行。多个第二支杆902沿第二方向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上,使第二支杆902与第一支杆901连接,且多个第二支杆902之间互相平行。第三支杆903的一端垂直固定在基板3上,第三支杆90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902连接,多个第三支杆903之间互相平行。即在整个容纳腔内设置了由第一支杆901、第二支杆902和第三支杆903形成的三维支架空间,设置该三维支架空间,一方面方便固定充电模块1,可以利用多个第一支杆901、多个第二支杆902以及多个第三支杆903形成多个子容纳腔,可以便于固定充电模块1。
另外,由于在第三支杆903上设置多个电池支架10,因此,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可以利用电池支架10来连接和固定电池。在每个子容纳腔内均可以设置至少四个电池支架10,即可以在子容纳腔相对的两侧中每一侧的两个第三支杆903上分别设置一个电池支架10,之后可以将电池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电池支架10上,从而使得将电池与箱体支架9连接起来。另外,可以同时将多个电池连接在箱体支架9上,利用充电模块1对电池进行充电。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利用第一支杆901、第二支杆902以及第三支杆903搭接成一个立体的框架,且立体的框架包括多个子容纳腔,每个容纳腔中设置电池支架10,使得可以同时将多个电池分别安装在多个子容纳腔中,从使得充电模块1可以同时对多个电池进行充电,提升了电池的充电效率,也提升了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杆901、第二支杆902以及第三支杆903的数量可以根据整个集成换电装置的规模和实际设计以及操作的需要来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支杆901、第二支杆902以及第三支杆 903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另外,可以根据设计或实际操作的需要,可以在第一支杆901、第二支杆902以及第三支杆903搭接成一个立体的框架上设置其他的连杆,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连杆的位置,使得第一支杆 901、第二支杆902以及第三支杆903形成的框架更加稳定。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块1可以包括多个输电箱 101,多个输电箱101均与供电模块2电连接,多个输电箱101均与第三支杆903连接,输电箱101用于向电池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充电模块1设置了多个输电箱101,多个输电箱101均与供电模块2电连接,因此可以同时将多个电池与输电箱101 连接进行充电。其中,多个输电箱101与第三支杆903固定连接,即该输电箱101相当于充电模块1中的电源接头,当电池需要充电时,将电池与输电箱101连接就可以对电池进行充电。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充电模块1中设置多个输电箱101,便于前端充电端的充电模块1与后端供电端的供电模块2连接,实现了同时对多个电池进行充电的操作,不仅提升了电池充电的效率,而且提升了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电箱101的数量可以根据整个集成换电装置的规模和实际设计需要来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输电箱101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模块2可以包括充电机底座201、控制器202以及多个充电机203;充电机底座201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多个充电机203安装在充电机底座201上,多个充电机203分别与多个输电箱101电连接,多个充电机203均与控制器202电连接;控制器202用于控制充电机203,以使充电机203向充电模块1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机203用于向充电模块1供电,是供电模块2的核心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充电机203。由于在充电机203下设置充电机底座201,充电机底座201与基板3的第一面连接,因此将充电机203与基板3间接固定,而且,设置充电机底座201,方便安装充电机203。由于,充电模块1的多个输电箱101与多个充电机203一一对应的连接起来,使得输电箱101与充电机203配对使用,即相当于多个充电机203之间是并联的方式,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当其中一个充电机203 或者输电箱101损坏后,不影响其他充电机203和输电箱101的使用,以提升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实用性。
由于供电模块2还设置了控制器202,控制器202同时与多个充电机203 电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器202来控制多个充电机203。例如,可以通过控制器202来控制充电机203的开启与关闭,也可以控制部分充电机203 工作,控制其他充电机203处于待机状态,也可以通过控制器202调节充电机203的参数,如输出电压、充电速率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控制器202对充电机203的具体控制方式和相关控制参数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
也即是,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在充电模块1中设置充电机 203、充电机底座201和控制器202,不仅方便充电机203安装,而且方便对充电机203进行控制。同时,设置多个充电机203与充电模块1的输电箱 101一一对应连接,充电机203之间是并联的方式,防止一个部件损坏后影响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工作,即也提升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实用性。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机底座201上设置有固定线孔2011,固定线孔2011中设置有进线板2012,进线板2012与固定线孔2011 的孔壁滑动连接。进线板2012设有限位孔,充电机底座201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穿设于限位孔,限位孔的尺寸大于限位件的尺寸;在进线板 2012相对于固定线孔2011的孔壁滑动的情况下,限位件用于限定进线板 2012的位置,以使进线板2012遮挡固定线孔2011的遮挡部分变化,以使固定线孔2011的进线空间变化。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充电机底座201上设置固定线孔2011,因此便于充电机203的线束穿过充电机底座201。由于在固定线孔2011上设置进线板2012,因此当线束穿出固定线孔2011时,可以利用进线板2012 来遮挡除了线束以外的其他固定线孔2011的进线空间。又由于,进线板 2012上设有限位孔,充电机底座201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穿设于限位孔,限位孔的尺寸大于限位件的尺寸,因此,在进线板2012相对于固定线孔2011的孔壁滑动时,限位件可以限定进线板2012滑动的位置,以使进线板2012遮挡固定线孔2011的遮挡部分变化,即使得可以利用进线板2012 来调整固定线孔2011的进线空间。
由于线束的尺寸和数量可能不定,因此在设计固定线孔2011时需要考虑最大尺寸的线束,当进线孔需要穿出的线束的尺寸和数量较少时,可以利用进线板2012来遮挡固定线孔2011中线束以外的进线空间,防止外界杂物通过固定线孔2011而进入充电机底座201。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在充电机底座201上设置固定线孔2011和进线板2012,不仅方便线束从充电机底座201上穿出,而且,进线板2012可以调整固定线孔2011的进线空间,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外界杂物通过固定线孔2011进入充电机底座 201,而且可以方便多种规格的线束从充电机底座201中穿出,增加了固定线孔2011的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线孔2011和进线板2012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固定线孔 2011和进线板201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灵活设计。同样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固定线孔2011和进线板2012的数量也不做具体的限定。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侧板7上可以设制通风口701,通风口701处设有格栅,格栅与通风口701可拆卸连接;通风口701用于给集成式换电装置散热,格栅用于调节进入通风口701的进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模块2位于后侧板7与第一隔板4之间,而且,周围还有左侧板5、右侧板6、顶侧板与基板3包围,即供电模块2 在一个封闭的箱体内,由于充电机203在工作过程中会释放热量,该热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释放将影响充电机203的充电速度和充电效率,因此,整个供电模块2需要设计通风结构,以实现通风好换气的功能,即对充电机203 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后侧板7上设置了通风口701,因此,在需要对供电模块2进行散热时,可以打开该通风口701,以实现对供电模块2中的充电机203进行散热。
由于,通风口701处设有格栅,其中格栅与通风口701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格栅来调节通风口701的进风量。风量的大小与散热效率相关,当风量较大时,充电机203的散热效率相对更高,反之,充电机203的散热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充电机203的数量、充电功率以及供电模块2所在空间的大小来设计通风口701和格栅的尺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风口701和格栅的尺寸、形状、数量均不作具体限定。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后侧板7上设置通风口701和格栅,不仅方便充电机203进行散热,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格栅来控制进风量,以实现调节充电机203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充电机203的充电速度和充电效率。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可以包括线束管 11,线束管11与基板3可拆卸连接,线束管11用于收纳线束,线束包括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线束管11内设有第二隔板1101,第二隔板1101将线束管11的内部空间分隔后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腔壁上间隔设置有第一线孔1102和第二线孔1103,第二隔板1101上设有第三线孔1104;第一容纳腔用于收纳高压线束,第二容纳腔用于收纳低压线束。第一线孔1102用于使低压线束穿出第一容纳腔,第二线孔1103用于使穿入第一容纳腔的低压线穿出第一容纳腔,第三线孔1104用于使低压线束穿过第二隔板1101以穿入第一容纳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线束管11,因此可以收纳线束。另外,线束管11可以设置在充电模块1与供电模块2之间,使得线束管11 穿设于充电模块1与供电模块2之间的第一隔板4,实现充电模块1与供电模块2之间的连接线束从该线束管11中穿出。考虑到线束中包括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因此,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将高低压线束分隔开。由于线束管11内设置了第二隔板1101,第二隔板1101将线束管11的内部空间分隔后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因此可以在第一容纳腔内收纳高压线束,在第二容纳腔内收纳低压线束,以防止高压线束盒低压线束混合带来安全隐患。
另外,由于第一容纳腔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一线孔1102和第二线孔 1103,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线孔1102使高压线束穿出第一容纳腔,可以通过第二线孔1103使使穿入第一容纳腔的低压线束穿出第一容纳腔。由于第二隔板1101上设有第三线孔1104,因此,可以通过第三线孔1104使低压线束穿过第二隔板1101后穿入第一容纳腔,最后使穿入第一容纳腔的低压压线穿出第一容纳腔。由于第一线孔1102和第二线孔1103间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的腔壁上,因此可以分别将高压线束从第一线孔1102中穿出,将低压线束从第二线孔1103中穿出,即在高低压线束从线束管11中穿出时同时将两者分开。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设置线束管11,使得充电模块1 内的线束和供电模块2内的线束通过该线束管11来穿过第一隔板4。通过在线束管11上设置第一线孔1102、第二线孔1103以及第三线孔1104,方便线束在线束管11的多个方向和多个位置上穿出。另外,通过在线束管11内设置第二隔板1101将线束管11内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使得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被隔开,进而减少了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混合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线束管11上设置第四线孔,使第四线孔同时与第一容纳腔以及第二容纳腔导通,因此可以通过第四线孔使高压线束或低压线束穿出线束管1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线束管11的数量、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线束管11的数量和其尺寸规格不做具体的限定。同样的,线束管11上的第一线孔1102、第二线孔1103、第三线孔1104 以及第四线孔的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和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模块2还可以包括防静电通道 12,防静电通道12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防静电通道12用于疏散集成式换电装置内的静电。
考虑到供电模块2内电子设备较多,不仅电子设备可能会产生静电,而且,用户自身也可能产生或携带的静电进入供电模块2所在的容纳腔中,考虑到静电的危险,可能会对设备或人体带来危害,因此,在供电模块2所在的容纳腔内需要设置防静电的装置或者可以设置疏散静电的结构。由于在供电模块2内的基板3的第一面上设置防静电通道12,因此,当供电模块2 内产生静电时,防静电通道12可以将静电导入基板3,进而导入大地中。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供电模块2中设置防静电通道12,可以将静电导入地下,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对设备或人体带来的危害。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设计时,可以根据供电模块2所在的容纳腔的尺寸、电机底板的尺寸和安装位置来调节防静电通道12的尺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防静电通道12的尺寸的具体安装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模块2还可以包括填缝板13,填缝板13设置在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设置填缝板13,因此,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杂质从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的缝隙中进入,而且,该填缝板13可以使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的间距灵活设计,当需要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间距比较宽时,再不增加防静电通道12的尺寸和供电模块2的尺寸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填缝板13的尺寸。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填缝板13与基板3行的充电机底座201连接,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不仅方便连接,而且便于拆除。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设置填缝板13,不仅可以防止杂质从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的缝隙中进入,而且,可以使防静电通道12与供电模块2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即增加了供电模块2的实用性与灵活性,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模块2还可以包括保温装置,保温装置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保温装置用于维持供电模块2的温度。
供电模块2内的充电机203是供电模块2的核心部件,充电机203在充电时需要适当的充电温度,只有在适当的温度下,充电机203的充电速度和充电效率才最优。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当集成式换电装置所在的环境温度较低时,如集成式换电装置设置在冬天的室外,此时供电模块2内的温度较低,在低温下,充电机203的充电速度有道影响,使充电变慢,因此,考虑到要保障充电机203的充电温度,需要设置相应的保温装置,以满足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可以通过保温装置来给充电机203提供热量,使得充电机203 能够在最优的充电温度下充电。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基板3的第一面设置了保温装置,因此,可以通过保温装置来给充电机203提供热量,使得充电机203能够在最优的充电温度下充电。保温装置可以采用电加热保温装置或水浴加热保温装置,当采用电加热的保温装置时,可以采用风冷式PTC加热器(一种半导体电子加热器,可以恒温加热,PTC是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的缩写),将风冷式PTC加热器安装在充电机203周围,给风冷式PTC加热器通电后,该加热器产生热量,在风冷式PTC加热器的外围设置风扇,风扇转动带动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样源源不断的热空气即可吹向充电机 203,使得充电机203保持最佳的充电温度。因为,风冷式PTC加热器有恒温的效果,不需要认为去时刻调整加热温度,当选择一定温度规格的PTC 加热器后,当加热温度到达设定值时,PTC加热器就停止加热,并保持在该温度。同样也可以采用水浴加热保温装置,即通过加热水,利用水热传导间接给充电机203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对加热装置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加热温度与充电机203的规格相关,需要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恰当的加热保温温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3的第二面上还可以设置移动装置,移动装置与基板3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板3的第一面是用于安装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的,基板3的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即相当于是基板3与放置基板3 的地面之间的面为基板3的第二面。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基板3 的第二面上设置移动装置,因此,在需要移动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时,可以利用该移动装置来实现移动的目的,即增加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可移动性能,方便更换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基板3的第二面设置移动装置,使得整个集成式换电装置的可移动性能增加,更方便移动该装置的位置,给用户带来了便利。
最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该装置包括充电模块1、供电模块2以及基板3;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间隔设置在基板3的第一面上,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电连接,充电模块1用于给车辆的电池充电,供电模块2用于给充电模块1供电。由于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均固定在基板3上,使得将充电模块1和供电模块2集成在基板3上,因此在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时,只需将整个基板3移动至其他位置,不仅方便调整集成式换电装置的位置,而且方便将集成式换电装置整体运输。也即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建筑式的换电站不方便移动,而且运输困难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供电模块以及基板;
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给车辆的电池充电,所述供电模块用于给所述充电模块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基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用于将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顶板;
所述顶板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后侧板均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基板之间,且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分别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连接;
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均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位置相对,所述后侧板位于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且所述后侧板分别与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连接;
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基板围成容纳腔,所述充电模块以及所述供电模块均位于所述容纳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包括箱体支架和电池支架;
所述箱体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箱体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杆、多个第二支杆以及多个第三支杆;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杆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多个所述第二支杆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多个所述第三支杆沿第三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左侧板至所述右侧板的方向或所述右侧板至所述左侧板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支杆至所述后侧板的方向或所述后侧板至所述第一支杆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垂直的方向;
所述第三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连接,所述第三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的第一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杆连接;
所述电池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多个输电箱,多个所述输电箱均与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多个所述输电箱均与所述第三支杆连接,所述输电箱用于向所述电池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包括充电机底座、控制器以及多个充电机;
所述充电机底座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多个所述充电机安装在所述充电机底座上,多个所述充电机分别与多个所述输电箱电连接,多个所述充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机,以使所述充电机向所述充电模块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底座上设置有固定线孔,所述固定线孔中设置有进线板,所述进线板与所述固定线孔的孔壁滑动连接;
所述进线板设有限位孔,所述充电机底座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件的尺寸;
在所述进线板相对于所述固定线孔的孔壁滑动的情况下,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定所述进线板的位置,以使所述进线板遮挡所述固定线孔的遮挡部分变化,以使所述固定线孔的进线空间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板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处设有格栅,所述格栅与所述通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通风口用于给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散热,所述格栅用于调节进入所述通风口的进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还包括线束管,所述线束管与所述基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线束管用于收纳线束,所述线束包括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
所述线束管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线束管的内部空间分隔后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壁上间隔设置有第一线孔和第二线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三线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高压线束,所述第二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低压线束;所述第一线孔用于使所述低压线束穿出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线孔用于使穿入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所述高压线穿出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线孔用于使所述低压线束穿过所述第二隔板以穿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换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还包括防静电通道,所述防静电通道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所述防静电通道用于疏散所述集成式换电装置内的静电。
CN202121397903.XU 2021-06-22 2021-06-22 集成式换电装置 Active CN216886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97903.XU CN216886350U (zh) 2021-06-22 2021-06-22 集成式换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97903.XU CN216886350U (zh) 2021-06-22 2021-06-22 集成式换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6350U true CN216886350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79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97903.XU Active CN216886350U (zh) 2021-06-22 2021-06-22 集成式换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63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02319U (zh) 一种直流充电桩
CN108944505A (zh) 一种三开门的双枪非车载充电机
WO2020042670A1 (zh) 一种便携式储能电站的冷却结构
CN103280712B (zh) 用于户外型光伏发电设备的柜体
CN210628750U (zh) 一种便于安装维护的配电柜
CN110011206B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
CN203416177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
CN216886350U (zh) 集成式换电装置
CN207265501U (zh) 组装式配电柜
CN211629574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安全型电力柜
CN115503544A (zh) 集成式换电装置
CN205566953U (zh) 一种户外风冷式充电桩
CN208522490U (zh) 一种三开门的双枪非车载充电机
CN216054978U (zh) 应用于集装箱储能的圆柱锂电池储能单元
CN213125296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箱式变电站
CN108819770A (zh) 一种单开门的双枪非车载充电机
CN112172565B (zh) 一种充电机机柜及充电机
CN219961235U (zh) 一种高效散热充电单元及充电设备
CN221530616U (zh) 低压设备、变电站和新能源电站
CN217124586U (zh) 一种具备能源控制功能的直流充电桩
CN218633853U (zh) 一种光伏储能盒
CN217656450U (zh) 充电装置及换电柜
CN221530617U (zh) 变电站和新能源电站
CN214673798U (zh) 通风散热式高压电柜
CN217486393U (zh) 一种铜排防护罩及集中式中压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