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75233U -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75233U
CN216875233U CN202121735362.7U CN202121735362U CN216875233U CN 216875233 U CN216875233 U CN 216875233U CN 202121735362 U CN202121735362 U CN 202121735362U CN 216875233 U CN216875233 U CN 216875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el
area
point
skid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353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龙发
李光廷
刘向阳
龚海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353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752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75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752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大底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凹槽和防滑部;第一凹槽包括对应覆盖大底前脚掌、足弓以及后跟区域的第一、二、三凹槽区域;第一凹槽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凸起,第三凹槽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防滑部环绕第一凹槽设置,包括第一、二防滑区域,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通过本实用新型,在鞋底提供足够摩擦力和支撑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鞋底重量,提高运动鞋的舒适性与轻便性。

Description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鞋底能够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和支撑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鞋底重量,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与轻便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凹槽以及防滑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防滑部一体成型以构成所述大底;所述第一凹槽开设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包括第一凹槽区域、第二凹槽区域、第三凹槽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区域,所述第二凹槽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足弓区域,所述第三凹槽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跟区域;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凸起,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所述防滑部环绕所述第一凹槽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大底的对应区域;其中,所述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环绕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第二凹槽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跟区域,环绕所述第三凹槽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形状为近似菱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设置在距离脚尖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在距离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四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在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所述第二凹槽区域的形状近似菱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设置在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足弓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在距离足弓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四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在后跟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形状进行三角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设置在后跟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后跟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端设置在距离后跟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
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防滑凸起的形状为长方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防滑凸起、以及所述防滑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防滑凸起的尺寸按照由所述第一端向第四端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凸起高度逐渐增加;分布在所述第三凹槽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凹槽的形状为近似长方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凹槽、以及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凹槽的尺寸按照由所述第一端向对边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凹槽深度逐渐增加;其中,所述对边由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所形成的。
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的形状近似菱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第一防滑凸起、以及所述第一防滑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按照由脚尖向足弓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凸起高度逐渐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增加;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凹槽的形状近似为菱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凹槽、以及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凹槽的尺寸按照由足弓向后跟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凹槽深度逐渐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增加。
其中,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对应后跟部位在所述大底上形成的防护部、对应后跟外侧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的第一支撑部、对应后跟内侧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的第二支撑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形状均为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且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封闭的环形带状;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带、第二支撑带以及第三支撑带;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带沿着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外侧边缘进行设置,并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方且距离所述第一支撑带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所述第一支撑带另一端作为起点,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点正上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第三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带、第二支撑带以及第三支撑带;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带沿着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内侧边缘进行设置,并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方且距离所述第一支撑带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所述第一支撑带另一端作为起点,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点正上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第三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大底外侧边缘上的、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带一端起点的位置作为起点,以设置在大底内侧边缘上的、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带一端起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防护部从所述起点沿着后跟边缘延伸至终点,以环绕后跟进行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于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网面;所述鞋面两侧分别与鞋跟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整体;所述鞋跟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在所述鞋跟的表面还设置包覆部,以所述鞋跟后侧中轴线中心位置为起点,分别以足弓外侧、内侧正上方且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的位置分别为第一终点和第二终点,所述包覆部的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一终点以覆盖所述鞋跟相应的位置,所述包覆部的另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二终点以覆盖所述鞋跟相应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内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和第二包覆片;在所述鞋跟的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分布在所述后跟内侧表面的包覆部以及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分布在所述后跟外侧表面的包覆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形状均为近似T字的形状,包括组成T字形状固定部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与设置在距离所述前片最远的鞋眼扣的位置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带的近似中心位置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以位于所述鞋跟中轴线上的、且对应所述包覆部中心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靠近所述第一包覆片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固定带从所述起点向所述终点延伸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形状为近似T字的形状,包括组成T字形状固定部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与设置在距离所述前片最远的鞋眼扣的位置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带的近似中心位置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以位于所述鞋跟中轴线上的、且对应所述包覆部中心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靠近所述第一包覆片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固定带从所述起点向所述终点延伸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鞋底不同的部位分布菱形形状的防滑凸起和防滑凹槽,在大底上开设第一凹槽,且凹槽内部也与大底对应分布菱形形状的防滑凸起和防滑凹槽,一方面保证了鞋底的抓地力及在前进、后退方向上的摩擦力,鞋底在运动时不会出现横向打滑的情况,能够确保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凹槽与凸起的设置方式,以第一凹槽与防滑部一体成型的方式,能够大大减轻鞋底的重量。进一步地,鞋面由三层网面材料制成、中底由MD材料制成,确保减少鞋的重量。更进一步地,前脚尖及其周边区域、以及鞋面的两侧还分别设置包覆片和固定部,加固鞋面两侧,增强鞋面的包覆性与稳固性,避免脚部在鞋内来回移动而出现崴脚等受伤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的后跟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的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其中,所述大底1连接在中底2的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底1由3D高弹材料制成,所述中底2由 3D橡塑材料制成。
所述大底1包括第一凹槽11以及防滑部12,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防滑部12一体成型以构成所述大底1。具体地,所述第一凹槽11开设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包括第一凹槽区域111、第二凹槽区域112、第三凹槽区域113;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 前脚掌区域,所述第二凹槽区域112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足弓区域,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后跟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凸起1110,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1130。
所述防滑部12环绕所述第一凹槽11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大底1 的对应区域。其中,所述防滑部12包括第一防滑区域121、第二防滑区域122,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前脚掌区域,环绕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第二凹槽区域112进行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后跟区域,环绕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 进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210,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1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的形状为近似菱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图未标号)设置在距离脚尖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h1 的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h2的位置,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在距离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h3的位置,第四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在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由所述第一、二、三、四端按照如上所述的分布形成近似菱形形状的区域。
进一步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触地面的若干个防滑凸起 1110的形状为长方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的触地面,相邻两个防滑凸起1110、以及所述防滑凸起1110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 111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防滑凸起1110的尺寸按照由所述第一端向第四端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凸起高度逐渐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区域112的形状近似菱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图未标号)设置在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足弓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H1的位置,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在距离足弓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H2 的位置,第四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在后跟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所述第二凹槽区域112由所述第一、二、三、四端按照如上所述的分布形成近似菱形形状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区域112的触地面平滑,用于印刷品牌标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的形状进行三角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图未标号)设置在后跟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后跟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L1的位置,第三端设置在距离后跟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L2的位置。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由所述第一、二、三端按照如上所述的分布形成近似三角形形状的区域。
进一步地,分布在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触地面的若干个凹槽1130 的形状为近似长方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的触地面,相邻两个凹槽1130、以及所述凹槽1130与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凹槽1130的尺寸按照由所述第一端向对边(由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所形成的)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凹槽深度逐渐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21触地面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210的形状近似菱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 121的触地面,相邻两个第一防滑凸起1210、以及所述第一防滑凸起1210 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111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210的尺寸按照由脚尖向足弓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凸起高度逐渐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增加。
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触地面的若干个凹槽1220的形状近似为菱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22的触地面,相邻两个凹槽1220、以及所述凹槽1220与所述第三凹槽区域113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凹槽1220的尺寸按照由足弓向后跟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凹槽深度逐渐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防滑凸起、防滑凹槽均由MD材料制成。
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案,在大底1的触地面不同部位分布菱形形状的防滑凸起和防滑凹槽,在大底1上开设第一凹槽11,且凹槽内部也对应大底1不同部位分布菱形形状的防滑凸起和防滑凹槽,一方面保证了鞋底的抓地力及在前进、后退方向上的摩擦力,鞋底在运动时不会出现横向打滑的情况,能够确保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凹槽与凸起的设置方式,以第一凹槽11与防滑部12一体成型的方式,能够大大减轻鞋底的重量。
请同时参阅图2~3,所述中底2包括外环部21、对应后跟部位在所述大底1上形成的防护部22、对应后跟外侧在所述外环部21上形成的第一支撑部23、对应后跟内侧在所述外环部21上形成的第二支撑部24。其中,所述外环部21与所述防护部22是一体成型,由3D橡塑材料制成,保证运动鞋具有轻便舒适的特点,使得鞋底不仅具有高弹性、高强度、高伸长率性能,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耐热老化性能。
所述第一支撑部23、第二支撑部24由MD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支撑部23、第二支撑部24的形状均为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且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封闭的环形带状。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部23 包括第一支撑带231、第二支撑带232以及第三支撑带233;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带231沿着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跟外侧边缘进行设置,并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21上方且距离所述第一支撑带231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 231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支撑带232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位置的表面;以所述第一支撑带231 另一端作为起点,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21上且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点正上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第三支撑带233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位置的表面。同样地,所述第二支撑部24包括第一支撑带241、第二支撑带242以及第三支撑带243;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带241沿着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跟内侧边缘进行设置,并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 21上方且距离所述第一支撑带241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241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支撑带242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位置的表面;以所述第一支撑带241另一端作为起点,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21上且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点正上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第三支撑带243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位置的表面。
所述防护部22环绕所述后跟边缘上方进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在大底1外侧边缘上的、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带231一端起点的位置作为起点,以设置在大底1内侧边缘上的、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带241 一端起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防护部22从所述起点沿着后跟边缘延伸至终点,以环绕后跟进行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在后跟设置防护部,采用半包围式的环状MD设计,以及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表面对应后跟内外两侧设置支撑部,能够防止中底后跟过度形变,有效提供安全防护。
请同时参阅图4~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 400,包括:鞋带41、鞋面42、鞋眼扣43、以及鞋舌44;其中,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所述面42,所述鞋面42的内部预留所述鞋眼扣 43,所述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所述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于鞋舌44的上侧。
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所述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42的两侧分别与鞋跟422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400整体;其中,所述鞋跟42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3、第二支撑部24固定连接。
所述鞋跟422的表面还缝制第一提带423,具体地,所述第一提带 423的两个自由端相互重叠地,同时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3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二支撑部23覆盖在所述第一提带423的两个自由端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提带423从固定自由端的位置作为起点沿着与所述鞋跟422中轴线A-A’向上延伸,使得固定在所述鞋跟422后侧表面的所述第一提带423的高度高于所述后跟422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提带423由编织材料制成,宽度为15mm。
在所述鞋跟422的表面还设置包覆部424,所述包覆部423为条形带状,由皮革材料制成。具体地,以鞋跟422后侧中轴线A-A’中心位置为起点,分别以足弓外侧、内侧正上方且设置在所述外环部21上的位置分别为第一终点和第二终点,所述包覆部424的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一终点以覆盖所述鞋跟422相应的位置,所述包覆部424的另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二终点以覆盖所述鞋跟422相应的位置。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包覆部424的分布在所述起点位置的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提带423的表面,如上所述的包覆部424的宽度随着两端向终点位置延伸不变。
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表面、内侧表面还分别设置近似为椭圆形形状的第一包覆片425和第二包覆片426。具体地,所述第一包覆片425 分布在由所述第一支撑部23、外环部21、防护部429(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说明)以及设置在所述鞋面42外侧表面的鞋眼扣43所形成的的区域;所述第二包覆片426分布在由所述第二支撑部24、外环部21、防护部 429以及设置在所述鞋面42内侧表面的鞋眼扣43所形成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片425和第二包覆片426均由皮革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覆片425还设置若干个冲孔4250,所述第二包覆片426还设置若干个冲孔4260。
在所述鞋跟422的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固定部427 和第二固定部428,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427与分布在所述后跟内侧表面的包覆部424以及第一支撑部2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427与分布在所述后跟外侧表面的包覆部424以及第二支撑部24固定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427的形状均为近似T字的形状,包括组成T字形状固定部的第一固定带427a、第二固定带427b;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带427a的一端与设置在距离所述前片421最远的鞋眼扣43的位置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427a的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带427b的近似中心位置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鞋跟422的相应位置;以位于所述鞋跟422中轴线A-A’上的、且对应所述包覆部424覆盖所述第一提带423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231靠近所述第一包覆片425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固定带427b从所述起点向所述终点延伸以覆盖所述鞋跟422的相应位置。
所述第二固定部428的形状为近似T字的形状,包括组成T字形状固定部的第一固定带428a、第二固定带428b;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带 428a的一端与设置在距离所述前片421最远的鞋眼扣43的位置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428a的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带428b的近似中心位置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鞋跟422的相应位置;以位于所述鞋跟422 中轴线A-A’上的、且对应所述包覆部424覆盖所述第一提带423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241靠近所述第一包覆片426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固定带428b从所述起点向所述终点延伸以覆盖所述鞋跟422的相应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427和第二固定部428均由皮革材料制成。
对应脚尖边缘上方的区域,在所述前片421上覆盖一层防护部429,其中,所述防护部429由皮革材料制成。具体地,所述防护部429从脚尖部位环绕前片421的边缘向鞋面42的两侧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部429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带状,并以脚尖中心位置为起点,以前脚掌外侧、内侧正上方位置分别为第一终点和第二终点,所述防护部429的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一终点以覆盖所述鞋面42 相应的位置,所述防护部429的另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二终点以覆盖所述鞋面42相应的位置。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防护部429的宽度随着两端向终点位置延伸而逐渐增加。
由于所述鞋面42由网面材料制成,材质较软,通过在前片421受力较大的区域,即,脚尖及其周边区域,覆盖防护部429形成防护膜,以加固所述前片421和鞋面42的强度,避免鞋面损坏的情形。同时,在鞋面42的两侧还分别设置包覆片和固定部,也是为了加固鞋面两侧,增强鞋面的包覆性与稳固性,避免脚部在鞋内来回移动而出现崴脚等受伤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部22环绕所述后跟422设置,具体地,所述防护部22的两端向后跟422的两侧延伸,且位于后跟422中轴线的部位向下凹陷,从而形成中间低、两侧高的形状。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在鞋底不同的部位分布菱形形状的防滑凸起和防滑凹槽,在大底1上开设第一凹槽11,且凹槽内部也与大底 1对应分布菱形形状的防滑凸起和防滑凹槽,一方面保证了鞋底的抓地力及在前进、后退方向上的摩擦力,鞋底在运动时不会出现横向打滑的情况,能够确保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凹槽与凸起的设置方式,以第一凹槽 11与防滑部12一体成型的方式,能够大大减轻鞋底的重量。进一步地,鞋面由三层网面材料制成、中底由MD材料制成,确保减少鞋的重量。更进一步地,前脚尖及其周边区域、以及鞋面的两侧还分别设置包覆片和固定部,加固鞋面两侧,增强鞋面的包覆性与稳固性,避免脚部在鞋内来回移动而出现崴脚等受伤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凹槽以及防滑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防滑部一体成型以构成所述大底;
所述第一凹槽开设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包括第一凹槽区域、第二凹槽区域、第三凹槽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区域,所述第二凹槽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足弓区域,所述第三凹槽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跟区域;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凸起,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
所述防滑部环绕所述第一凹槽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大底的对应区域;其中,所述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环绕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第二凹槽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跟区域,环绕所述第三凹槽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形状为近似菱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设置在距离脚尖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在距离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四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在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
所述第二凹槽区域的形状近似菱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设置在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足弓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在距离足弓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四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在后跟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
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形状近似三角形的形状;其中,第一端设置在后跟与足弓连接处的中心点位置;第二端设置在距离后跟外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端设置在距离后跟内侧边缘中心点位置预定距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
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防滑凸起的形状为长方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防滑凸起、以及所述防滑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防滑凸起的尺寸按照由所述第一端向第四端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凸起高度逐渐增加;
分布在所述第三凹槽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凹槽的形状为近似长方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凹槽、以及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凹槽的尺寸按照由所述第一端向对边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凹槽深度逐渐增加;其中,所述对边由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所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
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的形状近似菱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第一防滑凸起、以及所述第一防滑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按照由脚尖向足弓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凸起高度逐渐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增加;
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触地面的若干个凹槽的形状近似为菱形形状,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相邻两个凹槽、以及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区域的边缘,均间隔预定距离;其中,所述若干个凹槽的尺寸按照由足弓向后跟延伸方向分布的趋势逐渐减小,凹槽深度逐渐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对应后跟部位在所述大底上形成的防护部、对应后跟外侧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的第一支撑部、对应后跟内侧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的第二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形状均为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且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封闭的环形带状;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带、第二支撑带以及第三支撑带;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带沿着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外侧边缘进行设置,并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方且距离所述第一支撑带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所述第一支撑带另一端作为起点,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点正上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第三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
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带、第二支撑带以及第三支撑带;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带沿着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内侧边缘进行设置,并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方且距离所述第一支撑带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以所述第一支撑带另一端作为起点,以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点正上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第三支撑带从所述起点延伸至终点进行设置,以覆盖在所述外环部对应位置的表面;
以设置在大底外侧边缘上的、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带一端起点的位置作为起点,以设置在大底内侧边缘上的、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带一端起点的位置作为终点,所述防护部从所述起点沿着后跟边缘延伸至终点,以环绕后跟进行设置。
6.一种轻便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于鞋舌的上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鞋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网面;所述鞋面两侧分别与鞋跟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整体;所述鞋跟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在所述鞋跟的表面还设置包覆部,以所述鞋跟后侧中轴线中心位置为起点,分别以足弓外侧、内侧正上方且设置在所述运动鞋底的中底所包括的外环部上的位置分别为第一终点和第二终点,所述包覆部的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一终点以覆盖所述鞋跟相应的位置,所述包覆部的另一端从所述起点延伸至所述第二终点以覆盖所述鞋跟相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内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和第二包覆片;
在所述鞋跟的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分布在所述后跟内侧表面的包覆部以及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分布在所述后跟外侧表面的包覆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轻便运动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形状均为近似T字的形状,包括组成T字形状固定部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与设置在距离所述前片最远的鞋眼扣的位置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带的近似中心位置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以位于所述鞋跟中轴线上的、且对应所述包覆部中心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靠近所述第一包覆片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固定带从所述起点向所述终点延伸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
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形状为近似T字的形状,包括组成T字形状固定部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与设置在距离所述前片最远的鞋眼扣的位置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带的近似中心位置进行设置,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以位于所述鞋跟中轴线上的、且对应所述包覆部中心的位置作为起点,以所述第一支撑带靠近所述第一包覆片的一端作为终点,所述第二固定带从所述起点向所述终点延伸以覆盖所述鞋跟的相应位置。
CN202121735362.7U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Active CN2168752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5362.7U CN216875233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5362.7U CN216875233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75233U true CN216875233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79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35362.7U Active CN216875233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752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6721B2 (en) Articles of footwear
US10251445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improved arch support
US20170251762A1 (en) Footwear Upper With Ribbed Panels
CN216875233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4283610U (zh) 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EP3954244B1 (en) Shoe
EP3890547B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comfortable and protective toe cap
CN215685225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15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5685188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16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14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8418649U (zh) 一种具有稳定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JP5114159B2 (ja) 足裏クッショ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6123919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户外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4594506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5685187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5455776U (zh) 一种具有包覆性的运动鞋
CN215455777U (zh) 一种高弹性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17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06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4283577U (zh) 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9088528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07U (zh) 一种具有支撑性的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9719890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