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66099U -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66099U
CN216866099U CN202220278846.1U CN202220278846U CN216866099U CN 216866099 U CN216866099 U CN 216866099U CN 202220278846 U CN202220278846 U CN 202220278846U CN 216866099 U CN216866099 U CN 216866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andwich
units
interlayer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788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展磊
李秋成
杨鸿雷
潘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788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66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66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66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装置包括若干紧固单元、两第一连接单元、第二连接单元、第三连接单元和埋设单元,若干紧固单元将两第一连接单元对称设置于既有梁的两侧,第二连接单元分别与两第一连接单元连接,第三连接单元分别与第二连接单元、埋设单元连接。其优点在于,与结构连接位置设置于混凝土梁两侧,避免了混凝土梁底部的植筋;工厂化加工钢板连接件可降低造价;采用两块钢板夹住混凝土梁的两侧,钢板尺寸不需考虑混凝土梁的截面尺寸,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钢板连接件在工厂内加工,加工精度及焊接连接节点质量有保证;避免现场钢筋植筋作业,减少结构安全风险;工厂化加工,减少施工难度、提高效率,并提高施工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拆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既有楼层结构下方新增混凝土设备下挂夹层,目前都采用种植钢筋的方式与上部楼层结构进行连接。从梁底向上植筋,植筋深度根据下方新增夹层的荷载一般为15-20d。
上述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从既有混凝土梁底部向上植筋,植筋钻孔操作难度高;
2、梁底钢筋密集,植筋深度无法得到保证;
3、该植筋方式在注射植筋胶时,胶水会出现向下流淌,无法保证植筋胶的饱满度;
4、植筋注胶后插入钢筋,钢筋自重大,易发生脱落。
因此,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减少植筋操作难度,便于施工;
2、避开混凝土梁钢筋密集区域;
3、植筋胶水不脱落;
4、对不同截面的混凝土梁具备施工通用性,具备工厂施工的可行性,不需要在现场切割钢板焊接成型。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植筋难度高、不具有施工通用性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植筋难度高、不具有施工通用性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包括:
若干紧固单元,若干紧固单元贯穿既有梁设置;
两第一连接单元,两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对称设置于既有梁的两侧,并分别与若干所述紧固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于既有梁的下侧,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连接;
第三连接单元,所述第三连接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连接;
埋设单元,所述埋设单元与所述第三连接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第一紧固元件,所述第一紧固元件贯穿既有梁设置,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一端与一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紧固元件,至少一所述第二紧固元件与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二端进行连接,并抵接一所述第一连接单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单元还包括:
若干垫片元件,至少一所述垫片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紧固元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之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紧贴既有梁设置,并与若干所述紧固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若干通孔元件,若干所述通孔元件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并与对应的所述紧固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埋设单元包括:
两第一埋设元件,两所述第一埋设元件对称设置,且一所述第一埋设元件与所述第三连接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埋设元件,若干所述第二埋设元件设置于两所述第一埋设元件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埋设元件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包括:
至少四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其中,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设置于一既有梁,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设置于另一既有梁;
至少两夹层梁装置,其中,至少一所述夹层梁装置与一既有梁的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所述埋设单元连接,至少一所述夹层梁装置与另一既有梁的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所述埋设单元连接;
至少一夹层板装置,所述夹层板装置分别与位于两侧的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层梁装置包括:
第一钢筋单元,所述第一钢筋单元的第一端与一所述埋设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钢筋单元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埋设单元连接;
第一混凝土单元,所述第一混凝土单元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钢筋单元、所述埋设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单元包括:
若干第一钢筋元件,若干所述第一钢筋元件的第一端围绕一所述埋设单元设置,若干所述第一钢筋元件的第二端围绕另一所述埋设单元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层板装置包括:
第二钢筋单元,所述第二钢筋单元的第一端与一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钢筋单元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
第二混凝土单元,所述第二混凝土单元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二钢筋单元、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钢筋单元包括:
若干第二钢筋元件,若干所述第二钢筋元件的第一端间隔地设置于一所述夹层梁装置,若干所述第二钢筋元件的第二端间隔地设置于另一所述夹层梁装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一既有梁的所述第三连接单元与另一既有梁的对应的所述第三连接单元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夹层梁装置和所述夹层板装置的下方;
其中,在设置所述夹层梁装置和所述夹层板装置之前,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下方,且其顶端面与若干所述埋设单元的底端面抵接;在设置所述夹层梁装置和所述夹层板装置之后,移除所述支撑装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端面与若干所述埋设单元的底端面抵接;
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底端与水平面抵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
第一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顶端面与若干所述埋设单元的底端面抵接;
若干第一锁定元件,若干所述第一锁定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底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二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底端连接;
若干第三支撑元件,相邻两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之间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三支撑元件;
若干第二锁定元件,每一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二锁定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若干第三锁定元件,每一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三锁定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三支撑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若干第四锁定元件,每一所述第三支撑元件设置至少一所述第四锁定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三锁定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与结构连接位置设置于混凝土梁两侧,避免了混凝土梁底部的植筋;工厂化加工钢板连接件可降低造价;采用两块钢板夹住混凝土梁的两侧,钢板尺寸不需考虑混凝土梁的截面尺寸,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钢板连接件在工厂内加工,加工精度及焊接连接节点质量有保证;避免现场钢筋植筋作业,减少结构安全风险;工厂化加工,减少施工难度、提高效率,并提高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紧固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连接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埋设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的示意图(一);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层梁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层板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的示意图(二);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10、紧固单元;111、第一紧固元件;112、第二紧固元件;120、第一连接单元;121、第一连接元件;122、通孔元件;130、第二连接单元;140、第三连接单元;150、埋设单元;151、第一埋设元件;152、第二埋设元件;
200、夹层梁装置;210、第一钢筋单元;211、第一钢筋元件;220、第一混凝土单元;
300、夹层板装置;310、第二钢筋单元;311、第二钢筋元件;320、第二混凝土单元;
400、支撑装置;410、第一支撑单元;411、第一支撑元件;412、第一锁定元件;420、第二支撑单元;421、第二支撑元件;422、第三支撑元件;423、第二锁定元件;424、第三锁定元件; 425、第四锁定元件;
500、既有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包括若干紧固单元110、两第一连接单元120、第二连接单元130、第三连接单元140和埋设单元150。其中,若干紧固单元110贯穿既有梁500设置;两第一连接单元120对称设置于既有梁500的两侧,并分别与若干紧固单元11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单元130设置于既有梁500的下侧,并分别与两第一连接单元120连接;第三连接单元140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单元130连接;埋设单元150与第三连接单元140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既有梁500的梁宽≤550mm。
如图2所示,紧固单元110包括第一紧固元件111和若干第二紧固元件112。其中,第一紧固元件111贯穿既有梁500设置,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与一第一连接单元120连接,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二端与另一第一连接单元120连接;至少一第二紧固元件112与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和/或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二端进行连接,并抵接一第一连接单元12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纵截面呈T形,即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端为开放端,在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二端设置至少一第二紧固元件1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纵截面呈直线形,即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第二端均为开放端,在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第二端均设置至少一第二紧固元件112。
优选地,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纵截面呈直线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元件111为螺杆,如穿墙对拉螺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元件111为M20对穿螺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采用倒锥形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既有梁500的宽度大于等于400mm的情况下,第一紧固元件111 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采用倒锥形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既有梁500的宽度大于等于400mm的情况下,第一紧固元件111 的锚固深度为17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竖直方向上的相邻两第一紧固元件111的轴线之间的竖直距离为 1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紧固元件112为螺帽,如六角螺帽。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紧固元件111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至少两第二紧固元件 112。
进一步地,紧固单元110还包括若干垫片元件113,至少一垫片元件113设置于第二紧固元件 112与第一连接单元120之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垫片元件113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垫片元件113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情况下,垫片元件113的规格(厚度×长度×宽度)为20mm×75mm×75mm。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单元120包括第一连接元件121和若干通孔元件122。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21紧贴既有梁500设置,并与若干紧固单元110进行可拆卸连接;若干通孔元件122贯穿第一连接元件121设置,并与对应的紧固单元11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若干通孔元件122呈阵列式设置于第一连接元件121,且每一通孔元件122与对应的一第一紧固元件111进行可拆卸连接,即一第一紧固元件111穿过一通孔元件122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21为钢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21的底边与既有梁500的底边之间的竖直距离为 1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21的厚度为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2至少呈2行2列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2呈m行n列设置,其中,m≥n≥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2呈3行2列设置。
其中,通孔元件122的内径与第一紧固元件111的外径基本相同,通孔元件122的内径小于第二紧固元件112的外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上至下,位于第一行的通孔元件122的圆心与第一连接元件121 的顶边之间的间距为75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下至上,位于第一行的通孔元件122的圆心与既有梁500的底边之间的距离为1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排的通孔元件122,相邻两通孔元件122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列的通孔元件122,相邻两通孔元件122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垫片元件113与第一连接元件121焊接构成,如进行围焊。
第二连接单元130的一侧与一第一连接元件121的内侧面进行焊接,第二连接单元130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一连接元件121的内侧面进行焊接。
其中,第二连接单元130的宽度与既有梁500的宽度相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单元130为两个钢板,两个钢板对称设置,两个钢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连接单元120的第一连接元件121进行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单元130与既有梁500可以紧密接触,也可以有间隙。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单元130的厚度为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单元130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单元120的宽度。
如图4所示,第三连接单元140的横截面呈H形,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降低重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单元140为型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单元140的规格为H150mm×200mm×12mm×12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单元140与第二连接单元130进行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总,第三连接单元140的第一端与既有梁500之间有间隙。
如图5所示,埋设单元150包括两第一埋设元件151和若干第二埋设元件152。其中,两第一埋设元件151对称设置,且一第一埋设元件151与第三连接单元140连接;若干第二埋设元件152 设置于两第一埋设元件151之间,并分别与两第一埋设元件151连接。
具体地,一第一埋设元件151与第三连接单元140的底端连接,如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埋设元件151为钢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埋设元件151的厚度为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埋设元件151的规格为250mm×200mm×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埋设元件152呈a行b列设置,其中,a≥b≥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埋设元件152呈3行2列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埋设元件152为锚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埋设元件152的直径为18。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与结构连接位置设置于混凝土梁两侧,避免了混凝土梁底部的植筋;工厂化加工钢板连接件可降低造价;采用两块钢板夹住混凝土梁的两侧,钢板尺寸不需考虑混凝土梁的截面尺寸,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钢板连接件在工厂内加工,加工精度及焊接连接节点质量有保证;避免现场钢筋植筋作业,减少结构安全风险;工厂化加工,减少施工难度、提高效率,并提高施工质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6所示,一种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包括至少四如实施例 1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至少两夹层梁装置200和至少一夹层板装置300。其中,至少两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设置于一既有梁500,至少两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设置于另一既有梁500;至少一夹层梁装置200与一既有梁500的至少两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的埋设单元150连接,至少一夹层梁装置200与另一既有梁500的至少两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的埋设单元150连接;夹层板装置300分别与位于两侧的夹层梁装置20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一般为两既有梁500,每一既有梁500设置两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每一既有梁500设置一夹层梁装置200,两既有梁500之间设置一夹层板装置30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有三既有梁500,每一既有梁500设置两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每一既有梁500设置一夹层梁装置200,相邻两既有梁500之间设置一夹层板装置300。
如图7所示,夹层梁装置200包括第一钢筋单元210和第一混凝土单元220。其中,第一钢筋单元210的第一端与一埋设单元150连接,第一钢筋单元210的第二端与另一埋设单元150连接;第一混凝土单元220分别与若干第一钢筋单元210、埋设单元150连接。
具体地,第一钢筋单元210设置于两第一埋设元件151之间,并避开若干第二埋设元件152 设置。
第一钢筋单元210包括若干第一钢筋元件211,若干第一钢筋元件211的第一端围绕一埋设单元150设置,若干第一钢筋元件211的第二端围绕另一埋设单元150设置。
具体地,若干第一钢筋元件211设置于两第一埋设元件151之间,并避开若干第二埋设元件 152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钢筋元件211的长度小于等于两埋设单元150最外侧的端面的距离。
如图8所示,夹层板装置300包括第二钢筋单元310和第二混凝土单元320。其中,第二钢筋单元310的第一端与一夹层梁装置200连接,第二钢筋单元310的第二端与另一夹层梁装置200 连接;第二混凝土单元320分别与若干第二钢筋单元310、夹层梁装置200连接。
具体地,第二钢筋单元310设置于两第一混凝土单元220之间,并避开第一钢筋单元210设置。
第二钢筋单元310包括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的第一端间隔地设置于一夹层梁装置200,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的第二端间隔地设置于另一夹层梁装置200。
具体地,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设置于两第一混凝土单元220之间,并避开若干第一钢筋元件 211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钢筋元件311的长度大于两第一混凝土单元220的内侧面的水平间距。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呈纵横交错设置,即从俯视图观察,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形成网格结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呈3层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形成上横向层、中纵向层和下横向层。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形成上纵向层、中横向层和下纵向层。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一既有梁500的第三连接单元140与另一既有梁500的对应的第三连接单元140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5m。
具体地,一第三连接单元140的竖直轴中心与另一第三连接单元140的竖直轴中心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5m。即一第一混凝土单元220与第二混凝土单元320的宽度之和小于等于5m。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一种后置夹层增设系统还包括支撑装置400,支撑装置400设置于夹层梁装置200和夹层板装置300的下方,其中,在设置夹层梁装置200和夹层板装置300之前,支撑装置400设置于后置夹层增设装置100的下方,且其顶端面与若干埋设单元150的底端面抵接;在设置夹层梁装置200和夹层板装置300之后,移除支撑装置400。
具体地,支撑装置400与第一混凝土单元220和第二混凝土单元320抵接。
如图10所示,支撑装置400包括第一支撑单元410和第二支撑单元420。其中,第一支撑单元410的顶端面与若干埋设单元150的底端面抵接;第二支撑单元420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410 的下方,第二支撑单元420的顶端与第一支撑单元410的底端连接,第二支撑单元420的底端与水平面抵接。
具体地,第一支撑单元410的顶端面分别与第一混凝土单元220、第二混凝土单元320进行抵接。
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单元410包括第一支撑元件411和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2。其中,第一支撑元件411的顶端面与若干埋设单元150的底端面抵接;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2间隔地设置于第一支撑元件411的底端,用于与第二支撑单元42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一支撑元件411的顶端面分别与第一混凝土单元220、第二混凝土单元320进行抵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从俯视视角观察,第一混凝土单元220和第二混凝土单元320位于第一支撑元件411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2呈阵列式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4个第一锁定元件412为一组,若干组成阵列式设置。在同一组中, 4个第一锁定元件412呈环形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412为锁定孔。
如图12所示,第二支撑单元420包括若干第二支撑元件421、若干第三支撑元件422、若干第二锁定元件423、若干第三锁定元件424和若干第四锁定元件425。其中,若干第二支撑元件421 的顶端与第一支撑单元410的底端连接;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421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三支撑元件 422;每一第二支撑元件421设置至少一第二锁定元件423,用于与第一支撑单元410进行可拆卸连接;每一第二支撑元件421设置至少一第三锁定元件424,用于与第三支撑元件422进行可拆卸连接;每一第三支撑元件422设置至少一第四锁定元件425,用于与第三锁定元件424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若干第二支撑元件421与第一支撑元件411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锁定元件423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412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二支撑元件421进行竖直方向的支撑,第三支撑元件422进行水平方向的支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421为钢管。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元件423为锁定块。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元件423包括锁定盘和4个锁定凸起,每一锁定凸起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412进行插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元件422为钢管。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421之间设置2~6个第三支撑元件42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锁定元件424包括锁定盘和4个锁定凹槽,4个锁定凹槽环绕设置于锁定盘,且贯穿锁定盘设置。即在同一水平面上,一第三锁定元件424至多可以与4个第三支撑元件422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二支撑元件421设置2~6个第三锁定元件424。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元件422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第四锁定元件425,每一第四锁定元件425与对应的第三锁定元件424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锁定元件425为锁定块,用于与锁定凹槽进行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既有梁500上钻若干孔,根据既有梁500的梁宽设置若干第一紧固元件111;
在既有梁500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元件121,并使第一紧固元件111穿过对应的通孔元件 122;
在每一第一紧固元件111的外侧设置一垫片元件113,并将垫片元件113与第一连接元件121 进行围焊;
在每一垫片元件113的外侧设置至少一第二紧固元件112,从而将第一连接元件121固定牢靠;
在两第一连接元件121的内侧焊接第二连接单元130,并使第二连接单元130抵靠既有梁500;
在第二连接单元130的下方焊接第三连接单元140;
在第三连接单元140的下方焊接预先焊接成型的埋设单元150(即预先将两第一埋设元件151 与若干第二埋设元件152进行焊接);
在埋设单元150的下方设置预先安装好的支撑装置400;
在埋设单元150的周边绑扎若干第一钢筋元件211,然后设置若干第二钢筋元件311;
浇筑混凝土,以分别形成第一混凝土单元220和第二混凝土单元320;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后,拆除支撑装置400。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1、经济性:工厂化加工钢板连接件可降低造价;
2、安全性:避免现场钢筋植筋作业,减少结构安全风险;
3、施工便利性:工厂化加工,减少施工难度、提高效率,并提高施工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紧固单元,若干紧固单元贯穿既有梁设置;
两第一连接单元,两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对称设置于既有梁的两侧,并分别与若干所述紧固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于既有梁的下侧,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连接;
第三连接单元,所述第三连接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连接;
埋设单元,所述埋设单元与所述第三连接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第一紧固元件,所述第一紧固元件贯穿既有梁设置,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一端与一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紧固元件,至少一所述第二紧固元件与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的第二端进行连接,并抵接一所述第一连接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单元还包括:
若干垫片元件,至少一所述垫片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紧固元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埋设单元包括:
两第一埋设元件,两所述第一埋设元件对称设置,且一所述第一埋设元件与所述第三连接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埋设元件,若干所述第二埋设元件设置于两所述第一埋设元件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埋设元件连接。
5.一种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四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其中,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设置于一既有梁,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设置于另一既有梁;
至少两夹层梁装置,其中,至少一所述夹层梁装置与一既有梁的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所述埋设单元连接,至少一所述夹层梁装置与另一既有梁的至少两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所述埋设单元连接;
至少一夹层板装置,所述夹层板装置分别与位于两侧的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梁装置包括:
第一钢筋单元,所述第一钢筋单元的第一端与一所述埋设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钢筋单元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埋设单元连接;
第一混凝土单元,所述第一混凝土单元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钢筋单元、所述埋设单元连接;和/或
所述夹层板装置包括:
第二钢筋单元,所述第二钢筋单元的第一端与一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钢筋单元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
第二混凝土单元,所述第二混凝土单元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二钢筋单元、所述夹层梁装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既有梁的所述第三连接单元与另一既有梁的对应的所述第三连接单元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5m。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夹层梁装置和所述夹层板装置的下方;
其中,在设置所述夹层梁装置和所述夹层板装置之前,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后置夹层增设装置的下方,且其顶端面与若干所述埋设单元的底端面抵接;在设置所述夹层梁装置和所述夹层板装置之后,移除所述支撑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端面与若干所述埋设单元的底端面抵接;
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底端与水平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置夹层增设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既有梁的所述第三连接单元与另一既有梁的对应的所述第三连接单元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5m。
CN202220278846.1U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6866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78846.1U CN216866099U (zh)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78846.1U CN216866099U (zh)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66099U true CN216866099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54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78846.1U Active CN216866099U (zh)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660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7214B1 (en) Framework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same
CN113846607B (zh) 装配式渠槽侧墙的现浇底板中预埋钢筋的精密定位固定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16866099U (zh) 一种后置夹层增设装置及系统
CN218234016U (zh) 一种由复合连接组件制成的混凝土骨架结构
CN115506538A (zh) 一种由复合连接组件制成的混凝土骨架结构及搭建方法
KR101389044B1 (ko) 교량용 강재거더 및 그 제작 방법과, 강재거더를 교각에 강결 설치하는 시공방법
CN113293858A (zh) 一种快速分梁器及装配插入式混凝土叠合梁柱结构
KR101393497B1 (ko) 계단형 강선정착블록
CN105133787A (zh) 一种用于支撑后浇带的格构柱
CN217529783U (zh) 胎架及胎架的施工系统
CN206317048U (zh) 一种钢筋存放用支架
CN218479556U (zh) 一种可周转布料机操作平台装置
CN212825316U (zh) 预制内墙板存放架
CN215670137U (zh) 一种建筑结构异形柱防错边现场拼接节点
CN108560731B (zh) 一种跨空楼层用外用电梯锚固装置
CN103953111A (zh) 一种工业化装配式钢框架咬合拼接体系
JP6576204B2 (ja) スラブ構造の施工方法
CN217871027U (zh) 大截面多排纵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
CN103899021A (zh) 一种刚性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咬合拼接体系
CN103882947A (zh) 一种工业化装配式钢框架偏心支撑咬合拼接体系
CN215631903U (zh)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梁现场组装拼接支撑架
CN210013484U (zh) 先贴法施工不锈钢箱体变形控制支撑工装
CN219219378U (zh) 一种可调节的装配式钢结构预埋件
CN212080359U (zh) 一种用于管道和电缆桥架的支撑系统及支撑体系
CN210217192U (zh) 一种用于厂房牛腿结构施工的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