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9798U -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9798U
CN216849798U CN202220436066.5U CN202220436066U CN216849798U CN 216849798 U CN216849798 U CN 216849798U CN 202220436066 U CN202220436066 U CN 202220436066U CN 216849798 U CN216849798 U CN 216849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impact
resistant structure
pole
magne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360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生圣
范彬
李凯
曲敏
陶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360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9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9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97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其中抗冲击结构包括绝缘套以及与所述绝缘套连接的杆体,抗冲击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磁性件,磁性件靠近所述杆体的外侧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上述抗冲击结构以及轭铁板,所述抗冲击结构具有一部分穿过轭铁板并与动铁芯连接,抗冲击结构穿过所述轭铁板的一部分还连接反力弹簧;抗冲击结构的另一部分通过触点压力弹簧连接动簧片。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弹簧力值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磁性件,利用磁性件与轭铁板之间的吸附力克服了杆体在克服反力弹簧之后的上升力,进而避免瞬时接通引起异常导通的问题,并且也不需要增加弹簧的力值,进一步延长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解决继电器在高冲击时出现瞬时闭合的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直动式直流继电器中具有动组件以及静组件,在继电器断开状态时,通过弹性件的作用力使动组件与静组件断开。而当出现短时间机械冲击时,动组件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力与静组件接触,进而出现瞬时接通并会对应用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产生异常导通。现有的动组件以及静组件之间设置的抗冲击机构包含弹性件,通过提高弹性件的力值,进而提升动组件克服反力的难度来实现短时间机械冲击时避免瞬时接通,但是上述结构仍然存在问题如下:
(一)弹性件的安装空间有限,导致弹性件的力值无法无限增加,进而无法克服更高的抗冲击要求。
(二)弹性件的力值过大会导致动组件的复位速度增加,在长时间反复复位后导致动组件的机械寿命减少。
(三)弹性件的力值过大导致继电器内部线圈功耗过高,无法满足经济实用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抗冲击结构,所述抗冲击结构包括绝缘套以及与所述绝缘套连接的杆体,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杆体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绝缘套抵接或所述磁性件全部或部分嵌入所述绝缘套。
进一步的,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磁性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一部分与所述绝缘套的一部分连接,所述金属片的另一部分连接所述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置于轭铁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为单片时,所述磁性件被所述杆体贯穿。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为多片时,多片所述磁性件以所述杆体为中心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具有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以及所述第二磁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磁性件的相对面。
进一步的,多片所述磁性件中任意两个磁性件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布置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多片所述磁性件中任意两个磁性件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布置方向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的形状为矩形、框形、圆环形、非矩形、非框形或非圆环形中的任意一种。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上述抗冲击结构以及轭铁板,所述抗冲击结构具有一部分穿过所述轭铁板并与动铁芯连接,所述抗冲击结构穿过所述轭铁板的一部分还连接反力弹簧;所述抗冲击结构的另一部分通过触点压力弹簧连接动簧片;罩壳包围在所述抗冲击结构另一部分的外侧,在所述罩壳上设置静触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弹簧力值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磁性件,利用磁性件与轭铁板之间的吸附力克服了杆体在克服反力弹簧之后的上升力,进而避免瞬时接通引起异常导通的问题,并且也不需要增加弹簧的力值,进一步延长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同样还避免了线圈功率过高的问题,具有经济实用的优点。
(二)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增加外壳,所述外壳可以包覆磁性件并且对磁性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同时所述外壳也具有导磁功能,同样可以实现磁性件与轭铁板之间的吸附。
(三)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金属件,将金属件嵌入绝缘套,并且将磁性件与轭铁板固定连接,使金属件始终与磁性件磁性连接,其不仅减轻了继电器推动部分的重量,并且可以避免磁性件随推动部分运动产生碰撞破损的风险,有效延长了磁性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抗冲击结构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抗冲击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增加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设置于绝缘套内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框形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矩形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圆环形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异形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矩形时磁极在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矩形时磁极在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矩形时磁极在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相邻磁性件磁极不同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相邻磁性件磁极不同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相邻磁性件磁极不同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相邻磁性件磁极不同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相邻磁性件磁极不同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相邻磁性件磁极不同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框形时磁极在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框形时磁极在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磁性件为框形时磁极在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架体;2、绝缘套;201、第一槽;3、杆体;4、磁性件;5、轭铁板;501、第二槽;6、外壳;7、静触头;8、罩壳;9、动簧片;10、触点压力弹簧;11、反力弹簧;12、动铁芯;121、第三槽;13、金属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所述抗冲击结构包括绝缘套2以及与所述绝缘套2连接的杆体3,具体的,所述绝缘套2连接于杆体3的顶端,在所述绝缘套2的外侧还连接架体1。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磁性件4,所述磁性件4靠近杆体3的外侧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件4优选采用永磁体。
具体的,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磁性件4连接于所述绝缘套2的外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一所述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所述磁性件4与所述绝缘套2的外侧铆接。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一所述的抗冲击结构以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所述磁性件4的数量为多片,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一所述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所述磁性件4为两片,多片所述磁性件中,任意两片磁性件4以所述杆体3为中心对称布置。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任意两片磁性件4也可以以所述杆体3为中心非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3,磁性件4连接于绝缘套2的外侧时,抗冲击结构还包括外壳6,外壳6与所述磁性件4连接。具体的,所述外壳6将所述磁性件4的部分包覆或抵接,被所述外壳6包覆或紧贴的磁性件4具有一面与所述绝缘套2的底部抵接,除上述一面之外所述磁性件4的所有面均被所述外壳6包覆,所述外壳6不仅保护所述磁性件4的使用寿命不受影响,同时还具有导磁作用。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3,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与外壳6的形状以及与绝缘套2的形状匹配。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9、图10以及图11,所述磁性件4具有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磁性件4的相对面。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2、图13以及图14,多片所述磁性件4中任意两片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布置方向相同。
具体的,请参考图9,所述相对面表示磁性件的上面和下面,具体的,请参考图12,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下表面,相邻两片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且同样位于上表面,同样的相邻两片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即S极面都位于磁性件4的下表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为S极面,第二磁极为N极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具体的,请参考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相对面表示磁性件的左面和右面,具体的,请参考图13,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左侧面,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右侧面,相邻两片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且同样位于左侧面,同样的相邻两片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即S极面都位于磁性件4的右侧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为S极面,第二磁极为N极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具体的,请参考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相对面表示磁性件的前面和后面,具体的,请参考图12,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前面,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后面,相邻两片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均为N极面并且同样位于前面,同样的相邻两片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即S极面都位于磁性件4的后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为S极面,第二磁极为N极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磁性件4与所述绝缘套2还可以采用除铆接之外的任意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通过连接件固接、粘接或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其只要满足可以实现磁性件与绝缘套2连接固定即可。
请参考图21,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上述抗冲击结构及轭铁板5,上述轭铁板5的上表面与抗冲击结构中磁性件4的下表面互相吸附,抗冲击结构中杆体3的下端穿过所述轭铁板并与动铁芯12连接,在所述动铁芯12上还开设槽121,反力弹簧11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槽121内并套在杆体3的外侧。所述抗冲击结构中杆体3的另外一部分与绝缘套2连接,而绝缘套2的上表面与触点压力弹簧10的一部分连接,所述触点压力弹簧10的另一部分连接动簧片9。罩壳8位于轭铁板5的上半部分,并且所述罩壳8包围所述抗冲击结构的架体1、绝缘套2以及磁性件4,在所述罩壳8上还设置两个静触头7。上述抗冲击结构在所述继电器中位于静触头7构成的静组件以及动铁芯12构成的动组件之间。
请参考图2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当继电器断开时,受反力弹簧11的影响动铁芯12始终保持在初始位置,同时触点压力弹簧10也连接动簧片9与各静触头7之间保持距离,以实现断开状态。而当出现短时间机械冲击时,受机械冲击影响杆体3会克服反力弹簧11的力并且向上运动,而由于磁性件4与轭铁板5的磁性吸附作用,使得杆体3向上的力无法克服磁性作用力继续上行,继而无法驱动触点压力弹簧10带着动簧片9去接触静触头,继而不会出现瞬时接通,也就不会出现异常导通等不利影响,进而提高了整个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相应的,请参考图22和图2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磁性件4位于绝缘套2外侧的另一种实施例,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件4为单片并,优选为圆环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具有金属片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片13优选为铁片,所述金属片13嵌入所述绝缘套2的内部,具体的,在所述绝缘套2上开设第一槽201,金属片13可嵌入所述第一槽201,并且所述金属片13在嵌入绝缘套2的内部之后与所述绝缘套2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22以及图23,为了避免对杆体3、动簧片9构成的推动部分产生增重影响,在所述轭铁板5上还开设可与磁性件4间隙配合的第二槽501,所述磁性件4可嵌入该第二槽501内。所述磁性件4可与所述金属片13磁性连接,使得所述磁性件4不会随推动部分运动,其始终与金属片13吸附,进而降低了磁性件4碰撞破损的风险,延长了磁性件4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二中,多片所述磁性件4中任意两片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布置方向不同,请参考图12。实施例二中未详尽描述或者未涉及到的技术方案,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具体描述。
具体的,请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二所述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中,其中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具体为其前面和后面,另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为上面和下面。请继续参考图12,位于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磁性件4前面,该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为N极面并且位于该磁性件4的后面。同样的,位于杆体3另一侧的另一块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上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下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例如在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前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后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请参考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中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具体为其前面和后面,另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为左面和右面。请继续参考图12,位于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磁性件4前面,该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且位于该磁性件4的后面。同样的,位于杆体3另一侧的另一块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左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右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请参考图14,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中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具体为其上面和下面,另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为左面和右面。请继续参考图14,位于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磁性件4的上面,该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且位于该磁性件4的下面。同样的,位于杆体3另一侧的另一块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左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右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请参考图15,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中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具体为其上面和下面,另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为前面和后面。请继续参考图15,位于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磁性件4的上面,该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且位于该磁性件4的下面。同样的,位于杆体3另一侧的另一块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前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后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请参考图16,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中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具体为其左面和右面,另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为上面和下面。请继续参考图15,位于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磁性件4的左面,该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且位于该磁性件4的右面。同样的,位于杆体3另一侧的另一块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上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下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请参考图17,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中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具体为其左面和右面,另一块磁性件4的相对面为前面和后面。请继续参考图15,位于杆体3一侧的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磁性件4左面,该磁性件4的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且位于该磁性件4的右面。同样的,位于杆体3另一侧的另一块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前面,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该另一块磁性件4的后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磁性件4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18至图20,在实施例三中,所述磁性件4(图中未示出)是连接于绝缘套2的内部,并且磁性件4为单片设置。实施例三中未详尽描述或者未涉及到的技术方案,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具体描述。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件4也可以嵌入于绝缘套2的内部并且为多片设置,例如图6所示。
具体的,请参考图4和图5:所述磁性件4连接于绝缘套2的内部时,所述绝缘套2的内部具有一空心部分,所述磁性件4可以嵌入所述空心部分,所述磁性件4在嵌入所述空心部分之后磁性件4的底面与所述绝缘套2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即该空心部分的深度略大于所述磁性件4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与外壳6的形状以及绝缘套2的形状相匹配。例如请参考图5,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可为中间具有空心部分的框形。请参考图6,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可为矩形。请参考图7,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也可以为圆环形,但是上述绝缘套2也可以不与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匹配,请参考图7中,所述绝缘套2内部的空心部分的长度宽度大于所述圆环形磁性件4的直径,也同样可以覆盖所述磁性件4在绝缘套2的内部。同样的,请参考图8,所述磁性件4的形状也可以是非框形、非矩形或非圆环形中的任意一种,对于磁性件4的形状,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只需要满足能和轭铁板5吸附即可。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8,当所述磁性件4为框形时,上述磁性件4的相对面可以是所述磁性件4的上面和下面。其中在图18中,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下表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为S极面,第二磁极为N极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9,所述相对面可以是所述磁性件4的左面和右面。其中在图19中,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左侧面,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右侧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为S极面,第二磁极为N极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相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0,所述相对面可以是所述磁性件4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其中在图20中,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前侧面,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面并位于磁性件4的后侧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为S极面,第二磁极为N极面,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抗冲击结构,所述抗冲击结构包括绝缘套以及与所述绝缘套连接的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杆体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绝缘套抵接或所述磁性件全部或部分嵌入所述绝缘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磁性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结构还包括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一部分与所述绝缘套的一部分连接,所述金属片的另一部分连接所述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置于轭铁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为单片时,所述磁性件被所述杆体贯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为多片时,多片所述磁性件以所述杆体为中心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具有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以及所述第二磁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磁性件的相对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片所述磁性件中任意两片磁性件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布置方向相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片所述磁性件中任意两片磁性件的第一磁极以及第二磁极的布置方向不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的形状为矩形、框形、圆环形、非矩形、非框形或非圆环形中的任意一种。
11.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抗冲击结构以及轭铁板,所述抗冲击结构具有一部分穿过所述轭铁板并与动铁芯连接,所述抗冲击结构穿过所述轭铁板的一部分还连接反力弹簧;所述抗冲击结构的另一部分通过触点压力弹簧连接动簧片;罩壳包围在所述抗冲击结构另一部分的外侧,在所述罩壳上设置静触头。
CN202220436066.5U 2022-03-02 2022-03-02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Active CN216849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36066.5U CN216849798U (zh) 2022-03-02 2022-03-02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36066.5U CN216849798U (zh) 2022-03-02 2022-03-02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9798U true CN216849798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2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36066.5U Active CN216849798U (zh) 2022-03-02 2022-03-02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97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26970C (en) Bi-st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x-drive motor
EP3147920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489985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1605052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的触头结构
CA2432444A1 (en) Low noise relay
CN216849798U (zh)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US9697973B2 (en) Structure electromagnetic relay containing permanent magnet
US4562418A (en) Electromagnetically operated electric switch
US3042775A (en) Relay
CN114400169A (zh) 抗冲击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US3921107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4378261U (zh) 一种能够提高触点接触稳定性的直流继电器
CN211265370U (zh) 一种高组装精度的继电器
CN210325647U (zh) 一种降低吸合碰撞噪音的继电器
CN109727816B (zh) 一种结构改良式继电器
CN210378796U (zh) 一种起动机的电磁开关
CN210489484U (zh) 一种带有发声和信号同步磁感应开关的键盘
CN109887804B (zh) 一种消音式继电器
JP6319684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21125758U (zh) 具有灭弧结构的继电器
CN218917794U (zh) 一种光学致动器
US4496920A (en) Electromagnetically operated electric switch
CN220341131U (zh) 继电器
CN102129934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20627707U (zh) 磁力驱动模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41199 building 11, lvzhuang standardized workshop, Wuhu Xinw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anyi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41199 building 11, lvzhuang standardized workshop, Wuhu Xinw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anyi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