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9690U -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9690U
CN216849690U CN202123159725.XU CN202123159725U CN216849690U CN 216849690 U CN216849690 U CN 216849690U CN 202123159725 U CN202123159725 U CN 202123159725U CN 216849690 U CN216849690 U CN 216849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ing
mounting seat
portable self
energy storage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97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周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597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9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9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9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发电装置电连接,以响应于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而发射信号;其中,以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第二投影图形至少部分重合。优点:将自发电发射器的复位装置与发电装置设置在同侧,缩减了发电装置和复位装置占用的空间,使发射器的体积得以缩小。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开关是直接通过控制强电的通断,从而达到控制灯具或者其它电器目标。传统开关操作简单,售价便宜,但容易产生火花,会发生短路,存在安全隐患;传统开关安装位置固定,由于没有遥控功能,房间越大,使用传统开关越不方便。
无源无线开关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电源开关的新式开关,这种开关无需使用电池,无需连接电源线,节能环保。其主要有两种,一种通过按下按键产生的机械能,就可自动转换为电能,再由电能驱动无线信号通信模块发射信号从而控制电器;另一种是靠吸收光能进行光伏发电做到无源无线。无源无线开关可移动的特点,给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控制方案;它免布线的特点,在安装时减少电线和PVC管的使用量,更加环保。
现有的自发电无线开关一般由按键按压发电机产生电能,再通过复位装置将按键和发电机恢复原位。由于发电机需要设置按键和复位装置,所以导致自发电无线开关的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自发电无线开关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
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并被设置为适于被触发而产生电能;
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并至少部分部位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
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发电装置电连接,以响应于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而发射信号;
其中,以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第二投影图形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面的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还包括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一操控力而触发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电能。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装置通过第一枢转轴与所述壳体枢转连接,且所述触发装置包括至少一触发部,所述触发部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座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触发装置的第一枢转轴与所述触发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装置具有第一储能部,所述复位装置具有第二储能部,所述第二储能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的一侧,所述触发部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的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触发部、所述第一储能部以及所述第二储能部顺次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装置包括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包括:
螺旋管;
从所述螺旋管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扭转臂;
从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扭转臂;
所述螺旋管及所述第一扭转臂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扭转臂朝向所述第一储能部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储能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储能部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并跟随所述触发装置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座的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
至少一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一体成型地突出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侧;所述螺旋管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
至少一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体成型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扭转臂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
至少一第二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螺旋管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
至少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扭转臂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进一步包括密封件;
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形成防水腔体,所述发电装置、所述通信模块和所述触发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防水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与底壳,所述密封件被设置于所述上壳与底壳之间,所述上壳朝向所述底壳的一侧设有防水墙,所述防水墙与所述底壳的边缘将所述密封件的边缘夹在中间,以压紧密封件。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装置上设置有至少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所述操控力直接或间接作用而使所述触发装置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当所述触发装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触发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电量。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固定连接有至少一操控部,所述操控部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上方,以将所述操控力传递至所述触发装置;
所述壳体于所述操控部对应位置开设操控通孔,所述操控部至少部分部位穿过所述操控通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部朝向所述触发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套接槽,所述操控部通过所述套接槽套设于所述按压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通信模块包括:
电路板;
检测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检测件被所述操控部直接或者间接驱动而切换通断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件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按压部设置容纳孔,所述检测件穿过所述容纳孔后位于所述操控部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部于所述容纳孔对应位置突出设置检测件驱动单元,所述操控部响应于所述操控力向下运动,带动所述检测件驱动单元向下运动以驱动所述检测件切换通断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枢转轴对应位置设置转轴孔;
所述第一枢转轴与所述转轴孔枢转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枢转支撑部和枢转限位部,所述枢转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的至少部分下表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一枢转轴;所述枢转限位部与所述触发装置的部分上表面接触,以限制所述触发装置部分部位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枢转轴在所述枢转支撑部和枢转限位部的作用下允许以所述枢转支撑部为支点做枢转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自发电控制设备,包括:
如上任一所述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以及
无线接收器,其包括无线接收模块、解码模块和指令输出模块;
其中,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响应于一控制力以自发电的方式发射无线信号,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无线信号,所述解码模块对所述无线信号进行解析,所述指令输出模块根据解析结果输出控制指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将自发电发射器的复位装置与发电装置设置在同侧,使得复位装置的安装位与发电装置的安装位部分重合,有效缩减了发电装置和复位装置共同占用的空间,使发射器的体积得以缩小,提高了自发电发射器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发电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2a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图2的左剖视图;
图3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底壳俯视图;
图5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7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8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9为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复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复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复位装置与触发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13为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复位装置与壳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又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密封件安装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上壳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整体安装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安装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的触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底壳;111-转轴孔;112-卡扣;113-枢转支撑部;114-枢转限位部;115-底面;116-第一侧面;12-上壳;121-扣合位;122-操控通孔;123-防水墙;13-第一安装座;131-第一投影图形;14-第二安装座;141-第二转轴;142-第四限位部;143-第二限位部;144-第二投影图形;145-第一转轴;146-第一限位部;147-第三限位部;
2-通信模块;21-检测件;211-第一检测件;212-第二检测件;22-电路板;
3-发电装置;31-作动部;311-第一储能部;32-感应部;
4-复位装置;41-扭转弹簧;411-螺旋管;412-第二扭转臂;413-第一扭转臂;414-第二储能部;
5-触发装置;51-按压部;511-第一按压部;512-第二按压部;52-第一枢转轴;53-拆装缺口;54-触发部;541-发电装置接触部;542-复位装置接触部;55-容纳孔;551-第一容纳孔;552-第二容纳孔;56-卡接部;57-倒沟槽;571-封闭端;572-开放端;58-斜面;
6-密封件;61-检测件驱动单元;62-操控部;621-第一操控部;622-第二操控部;
7-无线接收器;71-无线接收模块;72-解码模块;73-指令输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包括壳体1、发电装置3、复位装置4以及通信模块2,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安装座13和第二安装座14;所述发电装置3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3,并被设置为适于被触发而产生电能;所述复位装置4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14,并至少部分部位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3;所述通信模块2与所述发电装置3电连接,以响应于所述发电装置3产生的电能而发射信号;
如图3至图4所示,以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面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底面115,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壳体1的底面115向下的方向,即如图2a中箭头所指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可以是垂直于所述壳体1任一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安装座13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一投影图形131(图4中已用阴影标出),所述第二安装座14 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二投影图形144(图4中已用阴影标出);所述第一投影图形131与所述第二投影图形144至少部分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安装座13与第二安装座14采取同侧布置,使得发电装置3与复位装置4同侧安装,第一安装座13与第二安装座14的外轮廓包围区域部分重合,第一投影图形131与第二投影图形144部分重合。现有的自发电发射器的发电装置3与复位装置4一般采用相对安装,第一安装座13与第二安装座14的外轮廓包围区域极少有重合的部分,使得发电装置3和复位装置4安装占用空间较大;而本实用新型复位装置4占用的空间与发电装置3占用的空间部分重合,有效缩减了发电装置3和复位装置4共同占用的空间,使发射器的体积得以缩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3通过安装卡扣卡紧所述发电装置3,所述发电装置3为电磁感应发电机,所述发电装置3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14的感应部32以及与感应部32活动连接的作动部31,所述作动部31设置有永磁体,所述感应部32缠绕有感应线圈,所述作动部31可相对所述感应部32上下运动以产生感应电能。所述复位装置 4抵接于所述作动部31的下方,为所述作动部31提供复位力,当一操控力作用于所述作动部31,使作动部31由上极限位置运动至下极限位置,触发所述感应部32产生感应电能;所述感应电能藉由所述通信模块2产生和发送无线信号;当所述操控力消失,所述作动部31在所述复位力的作用下,从下极限位置恢复至上极限位置。所述发电装置3还可以采用压电陶瓷发电机,或者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发电机。
如图5至图6所示,考虑到所提出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适用于用户手部操控,因此,为提升用户操控安全性以及操控手感,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还包括触发装置5,所述触发装置5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3,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所述操控力而触发所述发电装置3产生电能。
所述触发装置5通过第一枢转轴52与所述壳体1枢转连接,且所述触发装置5包括至少一触发部54,所述触发部54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3;为进一步缩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提高壳体1内部空间利用率,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座 14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触发装置5的第一枢转轴52与所述触发部54之间,使得所述第二安装座14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3在第二方向的布置更紧凑,以缩短所述自发电发射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 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侧面116,所述第二方向同时平行于所述壳体1的底面115和所述第一侧面116,其中,所述第一侧面116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转轴52。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发电装置3的所述感应部32指向所述作动部31的方向,即图 6中箭头所指方向。
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于所述第一枢转轴52对应位置设置转轴孔111;触发装置5通过所述第一枢转轴52与所述转轴孔111枢转连接。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触发装置 5的所述第一枢转轴52设置有拆装缺口53,所述拆装缺口53使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端部具有一上大下小的斜面,以便所述第一枢转轴52装入所述转轴孔111。
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触发部54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5的下方,所述触发部54与所述触发装置5可以一体成型,或采用双色注塑成型,或采用分体成型后固连在一起,或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他方式成型。所述触发部54包括发电装置接触部541 和复位装置接触部542,所述发电装置接触部541设置于所述发电装置3的所述作动部31 的上方,以抵压所述作动部31,所述发电装置接触部541与所述作动部3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复位装置接触部542抵接于所述复位装置4的上部;当所述操控力作用于所述触发装置5时,所述触发装置5绕所述第一枢转轴52向下运动,藉由所述复位装置接触部 542驱动所述复位装置4向下做压缩运动,致使所述复位装置4与所述作动部31脱离接触,所述复位装置4的复位力不再作用于所述作动部31;当触发装置5绕所述第一枢转轴52继续向下运动,所述发电装置接触部541与所述作动部31之间的间隙消失,发电装置接触部541抵接于作动部31,作动部31在所述操控力的作用下克服磁吸力由上极限位置运动至下极限位置,使所述感应部32产生感应电能。相比于触发部54同时作用于复位装置4和发电装置3,本实用新型采用先压缩复位装置4后抵压发电装置3运动的方式,使发电装置3的作动部31向下运动时不受到复位力的作用,能够提高作动部31向下运动的速度,以使发电装置3产生更多电能。
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电装置接触部541与所述作动部31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0.5毫米,此间隙值是在多次实验中总结得出,当间隙大于或等于0.5毫米时,所述作动部31向下运动过程中触碰到所述复位装置4的概率较低,以提高作动部31向下运动的速度。
为进一步提高所述作动部31向下的运动速度,所述作动部31具有第一储能部311,所述触发部54藉由所述第一储能部311驱动所述作动部31运动,所述第一储能部311 为弹性薄片,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能部311为金属弹性片,金属弹性片具有高强度、弹性形变范围大的特点,且不易损坏,采用金属弹性片相较于其它弹性片能够储存更多的弹性势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场景。所述复位装置4具有第二储能部414,所述第二储能部414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311的一侧,所述触发部54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311的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发部54 与所述第一储能部31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6,所述触发部54通过密封件6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311,在此不多描述。
如图7所示,当所述发电装置接触部541驱动所述第一储能部311向下运动时,所述作动部31被磁吸力吸引位置不变,迫使所述第一储能部311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储能部311在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储存弹性势能;当所述第一储能部311的弹力大于所述磁吸力时,所述作动部31由上极限位置运动至下极限位置,在此期间所述第一储能部311 储存的弹性势能释放,促进所述作动部31向下运动,能够进一步提高作动部31向下运动的速度,从而使发电装置3产生更多电能。同时,由于驱动所述作动部31向下运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第一储能部311储存的弹性势能,作动部31的阻力来源主要是磁吸力,所以当用户以不同大小的操控力作用于所述触发装置5时,对所述作动部31运动速度的影响较小,进而提高了所述感应部产生电量的稳定性。
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触发部54、所述第一储能部311以及所述第二储能部414顺次分布,以使零件之间排布更加紧凑,提升壳体1内部空间利用率,缩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所述第三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壳体1的底面115向下的方向,即图7中箭头所指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同向。
如图9、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复位装置4包括扭转弹簧41,本实施例采用的扭转弹簧41为双扭簧,所述双扭簧于所述第二安装座14左右对称安装,所述双扭簧包括:一对螺旋管411、一对第一扭转臂413以及一对第二扭转臂412;所述第一扭转臂413从所述螺旋管411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扭转臂412从所述螺旋管411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螺旋管411及所述第一扭转臂413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14,所述第二扭转臂412朝向所述第一储能部311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储能部414。
所述第二安装座14包括:两个第二转轴141以及两个第二限位部143,所述第二转轴141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一对螺旋管411分别套设于所述两个第二转轴141;所述第二限位部143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二扭转臂412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 143,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414进行限位。其中,为便于所述双扭簧安装,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第四限位部142,所述第四限位部142卡接于所述第一扭转臂413的一端,以限制所述第一扭转臂413向外侧滑移。采用所述双扭簧的好处在于:双扭簧具有对称性,双扭簧的两个第二扭转臂412共同支撑所述第二储能部414,所提供的复位力更具稳定性,有利于提升用户操控的手感。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能部414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5,并跟随所述触发装置5运动。如图10至图13所示,所述扭转弹簧41为单扭簧,所述单扭簧包括:一螺旋管411、一第一扭转臂413以及一第二扭转臂412;所述第一扭转臂413 从所述螺旋管411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扭转臂412从所述螺旋管411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螺旋管411及所述第一扭转臂413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14,所述第二扭转臂412朝向所述第一储能部311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储能部414。所述第二储能部 414的端部卡接在所述触发装置5,以支撑所述第二储能部414的端部,使得所述第二储能部414与所述触发装置5能够固定连接,进而,所述触发装置5的运动能够同时带动所述第二储能部414的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能部414的端部也可以穿设于所述触发装置5,或者搭接在所述触发装置5,或者与所述触发装置5固定连接,或者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使所述触发装置5支撑所述第二储能部414端部的其它连接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单扭簧和触发装置5固定连接,以防止单扭簧再触发装置5的运动过程中脱落,触发装置5的运动能够同时带动单扭簧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为所述触发装置5提供复位力。
如图11至12所示,为便于所述单扭簧的所述第二储能部414安装,所述触发装置5于所述第二储能部414对应位置开设倒钩槽57;安装所述第二储能部时,第二储能部414 的端部从所述倒钩槽57的开放端572压入,由于所述触发部54给予第二储能部414向下的压力,受自身弹力作用,所述第二储能部414的端部卡紧在所述倒钩槽57的封闭端571,以跟随所述触发装置5一起运动。采用倒钩槽57的设计能够提高单扭簧的安装效率,安装完成后所述第二储能部414受自身弹力作用,能够紧紧卡在倒钩槽57的封闭端571,在运动过程中不会脱离出来。
如图13所示,适用于所述单扭簧的所述第二安装座14包括:至少一第二转轴141以及至少一第二限位部143,所述第二转轴141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单扭簧的螺旋管411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141;所述第二限位部143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第二扭转臂412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43,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414进行限位。为便于所述单扭簧安装,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第四限位部142,所述第四限位部142卡接于所述第一扭转臂413的一端,以限制所述第一扭转臂413向外侧滑移。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复位装置4不限于单扭簧或双扭簧,也可以是弹簧、弹性海绵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他方式,在此不过多描述。
优选地,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14的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3一体成型,从而缩短所述第一安装座13和第二安装座14 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发电装置3和所述复位装置4安装更加紧凑,进一步缩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所述第二安装座14包括:至少一第一转轴145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 146;所述第一转轴145一体成型地突出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3的一侧;所述螺旋管411 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45;所述第一限位部146一体成型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3;所述第二扭转臂412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46,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414进行限位。其中,为便于所述扭转弹簧安装,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第三限位部147,所述第三限位部147卡接于所述第一扭转臂413的一端,以限制所述第一扭转臂413向外侧滑移。
如图15至17所示,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进一步包括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壳体1密封连接形成防水腔体,所述发电装置3、所述通信模块2和所述触发装置5 被设置于所述防水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12与底壳11,所述密封件6被设置于所述上壳12 与底壳11之间,所述密封件6与底壳11扣合,所述上壳12朝向所述底壳11的一侧设有防水墙123,所述防水墙123与所述底壳11的边缘将所述密封件6的边缘夹在中间,从而压紧密封件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6采用硅胶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6的制作材料不限于硅胶,也可以是橡胶、塑料薄膜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他软性材料,在此不过多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底壳11四周的侧面设置有多个扣合位121,所述上壳12于所述扣合位121对应位置设有卡扣112,所述上壳12藉由所述卡扣112卡紧于所述底壳11;相比于采用连接件的连接方式,采用卡扣112节省了连接件的制造成本,同时,采用卡扣 112装配更加方便,而且节省了连接件安装所需的空间,能够进一步缩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其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上壳12与所述底壳11扣合后,所述防水墙123 与所述底壳11边缘的间隙小于所述密封件6的厚度,所述防水墙123与所述底壳11边缘挤压所述密封件6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优选地,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触发装置5上设置有至少一按压部51,所述按压部51被所述操控力直接或间接作用而使所述触发装置5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当所述触发装置5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触发所述发电装置3产生电量;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作动部31位于上极限位置时所述触发装置5所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作动部31 位于下极限位置时所述触发装置5所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51包括第一按压部511和第二按压部512,所述第一按压部511和第二按压部512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5的上部,并一体成型于所述触发装置5;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按压部51的中心位于所述触发部54与所述第一枢转轴52之间,目的在于缩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进一步缩小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
优选地,如图15至17所示,所述密封件6固定连接有至少一操控部62,所述操控部62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5上方,以将所述操控力传递至所述触发装置5;所述壳体1 于所述操控部62对应位置开设操控通孔122,所述操控部62至少部分部位穿过所述操控通孔122位于所述壳体1外部。由于所述操控部62适于直接响应于用户手部操控而将所述操控力传递至所述按压部51,所以所述操控部62的厚度大于所述密封件6的厚度,以提高所述操控部62的使用寿命。目前的自发电发射器防水一般通过在触发装置5和发电装置3之间或者按键和触发装置5之间设置密封件6来达到防水目的,由于密封件6设置在触发装置5和发电装置3之间,或者设置在按键和触发装置5之间,使得在频繁的按压摩擦过程中,密封件6很容易破损(硬质按键按压软质密封件6),从而破坏防水效果。本实用新型将密封件6的操控部62设于上壳12外部,进而用户通过操控部62直接按压驱动触发装置5,且操控部62设置的足够厚,减小了密封件6破损风险;
优选地,所述操控部62朝向所述触发装置5的一侧设置有套接槽,所述操控部62通过所述套接槽套设于所述按压部51上;即,在密封件6于所述第一按压部511和第二按压部512的对应位置突出设置第一操控部621和第二操控部622,所述操控部62的位置和形状与所述按压部51的位置和形状对应,操控部62套设在按压部51上;由于操控部62与上壳12的操控通孔122之间配合紧密,当所述按压部51按压时,操控部62与操控通孔122的紧密配合使水难以进入密封件6与上壳12之间的夹层,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通信模块2包括:电路板22以及检测件21,所述电路板22设置在所述发电装置3下方,与所述底壳11固定连接;所述检测件21与所述电路板22电连接,其中,所述检测件2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2,所述检测件21被所述操控部62直接或者间接驱动而切换通断状态。所述检测件21为机械微动开关,本实施例采用检测开关,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件21不限于检测开关,也可以是轻触开关、金属触片开关、导电薄膜开关、半导体材料的开关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他方式,在此不过多描述。
优选地,如图5、图6、图15以及图16所示,所述检测件21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5与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按压部51设置容纳孔55,所述检测件21穿过所述容纳孔55后位于所述操控部62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孔55包括第一容纳孔551和第二容纳孔55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按压部511和第二按压部512,所述第一容纳孔551和第二容纳孔552均为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检测件21包括第一检测件211 和第二检测件21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孔551和第二容纳孔552内,所述按压部51 在运动过程中与所述检测件21不干涉。在按压部51上开设容纳孔55能够减少所述检测件21占用的空间,使触发装置5与检测件21之间的布置更紧凑,有利于缩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为防止所述检测件21高度过低导致所述操控部62无法触发检测件21,所述操控部62于所述容纳孔55对应位置突出设置检测件驱动单元61,所述操控部62响应于所述操控力向下运动,带动所述检测件驱动单元61向下运动以触发所述检测件21 切换通断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检测件驱动单元61与所述容纳孔55之间设置一定间隙,防止所述按压部51在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操控部62一起运动而造成检测件21被误触发。
当所述操控力作用于所述第一操控部621时,操控力驱动第一操控部621和所述第一按压部511一起向下运动,第一操控部621带动所述检测件驱动单元61向下运动以触发所述第一检测件211;在此过程中,第二操控部622由于没有操控力的驱动,仍保持原有状态,从而未触发所述第二检测件212;所述电路板22接收到第一检测件211和/或第二检测件212的检测信号而发送对应的无线信号。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所述按压部51于边缘处开设半封闭容纳孔55,检测件21被设置于所述半封闭容纳孔55内;相比于所述方形的容纳孔55,采用半封闭容纳孔55可使壳体1内部零件布置更紧凑,更节省空间,有利于缩小所述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20至21所示,所述壳体1设有枢转支撑部113和枢转限位部114,所述枢转支撑部113与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至少部分下表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一枢转轴52;所述触发装置5包括卡接部56,所述卡接部56与所述触发装置5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后固连在一起,或者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其它方式成型,所述枢转限位部114与所述卡接部56接触,以限制所述触发装置5部分部位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枢转轴52在所述枢转支撑部113和枢转限位部114的作用下允许以所述枢转支撑部113为支点做枢转运动。其中,所述枢转支撑部113为方形凹槽,所述枢转支撑部113上表面开放,当所述上壳12与所述底壳11扣合后,所述上壳12与所述枢转支撑部113形成上表面封闭的方形孔,从而限制所述第一枢转轴52上下方向的自由度,使所述第一枢转轴52在所述枢转支撑部113内做枢转运动。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卡接部56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轴心的左侧;原因在于,若所述卡接部56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轴心右侧,当所述按压部51绕第一枢转轴52向下转动时,所述卡接部56将绕第一枢转轴52向上转动,卡接部56将与所述枢转限位部114干涉,导致触发装置5转动受阻。优选的,所述卡接部56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52 的轴心左侧距离3mm内,原因在于,若卡接部56与第一枢转轴52轴心的距离过大,当所述按压部51绕第一枢转轴52向下转动时,所述卡接部56将绕第一枢转轴52向下转动,卡接部56与枢转限位部114脱离,枢转限位部114将失去限位作用。
所述枢转限位部114的作用在于,为使所述第一枢转轴52在所述枢转支撑部113内枢转顺滑,所述上壳12与所述第一枢转轴52之间设有间隙;当操控力作用于所述按压部 51远离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边缘时,所述触发装置5以所述触发部54为支点做杠杆运动,导致所述第一枢转部向上运动,直至第一枢转轴52与所述上壳12之间的间隙消失,第一枢转部不再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上壳12与所述第一枢转轴52之间的间隙对按压手感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为提升用户按压手感,在壳体1上设置枢转限位部114,抵压于所述触发装置5部分上表面,以防止所述第一枢转轴52在按压过程中向上运动。
为防止所述触发装置5绕所述第一枢转轴52转动时与所述上壳12发生干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触发装置5在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轴心右侧切削一斜面58;当所述触发装置5绕所述第一转轴52逆时针旋转时,所述触发部54向下运动,所述触发装置5 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52的轴心右侧部位向上翘起,由于斜面58的作用,使触发装置5 与所述上壳不会相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自发电控制设备,包括:
如上任一所述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以及无线接收器7,如图22所示,所述无线接收器7包括无线接收模块71、解码模块72和指令输出模块73;其中,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响应于一控制力以自发电的方式发射无线信号,所述无线接收模块71接收所述无线信号,所述解码模块72对所述无线信号进行解析,所述指令输出模块73根据解析结果输出控制指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缩小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
(1)所述第一安装座13与第二安装座14采取同侧布置,相比于第一安装座13与第二安装座14相对侧布置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复位装置4占用的空间与发电装置3占用的空间部分重合,有效缩减了发电装置3和复位装置4共同占用的空间,使自发电发射器的体积得以缩小。
(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座14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触发装置5的第一枢转轴52与所述触发部54之间,使得所述第二安装座14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3在第二方向的布置更紧凑,以缩短所述自发电发射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3)所述第二安装座14的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3一体成型,从而缩短所述第一安装座13和第二安装座14之间的距离,使所述发电装置3和所述复位装置4 安装更加紧凑;
(4)所述上壳12藉由所述卡扣112卡紧于所述底壳11,相比于采用连接件的连接方式,采用卡扣112更加节省成本,装配更加方便,而且节省了连接件安装所需的空间;
(5)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按压部51的中心位于所述触发部54与所述第一枢转轴52之间,进一步缩短所述自发电发射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6)在按压部51上开设容纳孔55能够减少所述检测件21占用的空间,使触发装置5与检测件21之间的布置更紧凑,而采用所述半封闭容纳孔55可使壳体1内部零件布置更紧凑,进一步节省空间。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自发电发射器体积过大、便携性差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在密封件上设置操控部,通过操控部来按压触发装置,优化了现有自发电发射器使用硬质按键来按压密封件的方案,提高了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20)

1.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
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并被设置为适于被触发而产生电能;
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并至少部分部位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
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发电装置电连接,以响应于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而发射信号;
其中,以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外轮廓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图形为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第二投影图形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面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还包括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一操控力而触发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通过第一枢转轴与所述壳体枢转连接,且所述触发装置包括至少一触发部,所述触发部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发电装置;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座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触发装置的第一枢转轴与所述触发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装置具有第一储能部,所述复位装置具有第二储能部,所述第二储能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的一侧,所述触发部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于所述第一储能部的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触发部、所述第一储能部以及所述第二储能部顺次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包括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包括:
螺旋管;
从所述螺旋管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扭转臂;
从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扭转臂;
所述螺旋管及所述第一扭转臂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扭转臂朝向所述第一储能部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储能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部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并跟随所述触发装置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
至少一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一体成型地突出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侧;所述螺旋管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
至少一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体成型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扭转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
至少一第二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螺旋管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
至少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扭转臂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以对所述第二储能部进行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进一步包括密封件;
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形成防水腔体,所述发电装置、所述通信模块和所述触发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防水腔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与底壳,所述密封件被设置于所述上壳与底壳之间,所述上壳朝向所述底壳的一侧设有防水墙,所述防水墙与所述底壳的边缘将所述密封件的边缘夹在中间,以压紧密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上设置有至少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所述操控力直接或间接作用而使所述触发装置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当所述触发装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触发所述发电装置产生电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固定连接有至少一操控部,所述操控部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上方,以将所述操控力传递至所述触发装置;
所述壳体于所述操控部对应位置开设操控通孔,所述操控部至少部分部位穿过所述操控通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部朝向所述触发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套接槽,所述操控部通过所述套接槽套设于所述按压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包括:
电路板;
检测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检测件被所述操控部直接或者间接驱动而切换通断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于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按压部设置容纳孔,所述检测件穿过所述容纳孔后位于所述操控部的下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部于所述容纳孔对应位置突出设置检测件驱动单元,所述操控部响应于所述操控力向下运动,带动所述检测件驱动单元向下运动以驱动所述检测件切换通断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枢转轴对应位置设置转轴孔;
所述第一枢转轴与所述转轴孔枢转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枢转支撑部和枢转限位部,所述枢转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的至少部分下表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一枢转轴;所述枢转限位部与所述触发装置的部分上表面接触,以限制所述触发装置部分部位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枢转轴在所述枢转支撑部和枢转限位部的作用下允许以所述枢转支撑部为支点做枢转运动。
20.一种自发电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所述的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以及
无线接收器,其包括无线接收模块、解码模块和指令输出模块;
其中,所述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响应于一控制力以自发电的方式发射无线信号,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无线信号,所述解码模块对所述无线信号进行解析,所述指令输出模块根据解析结果输出控制指令。
CN202123159725.XU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Active CN216849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9725.XU CN216849690U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9725.XU CN216849690U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9690U true CN216849690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08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9725.XU Active CN216849690U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9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33787A1 (zh) 无源无线控制模组
WO2022032650A1 (zh) 超薄自供电无线开关及其方法与应用
CN211350444U (zh) 自发电开关
CN113517151B (zh) 自发电开关、其控制方法、配网方法、处理方法与系统
WO2018223956A1 (zh) 微动限位通用开关
CN216849690U (zh)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CN201417713Y (zh) 磁力感应干簧管式微动开关
US7667152B2 (en) Luminous micro-switch
WO2009012617A1 (fr) Ensemble commutateur étanche à l'eau et magnétique
CN110767483A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及其联动方法
CN214411022U (zh) 一种电开关
US6717085B2 (en) Press-button switch
CN212967470U (zh) 无线动能开关
CN112735885A (zh) 一种防水隔离磁力按键
CN207319972U (zh) 一种水下电气开关
CN210629321U (zh) 一种无源无线开关
CN217213940U (zh) 一种无线控制器、无线控制系统及热水系统
WO2006122449A1 (fr) Commutateur magnetique etanche a l'eau
CN210296185U (zh) 一种按钮式门外点动开关
CN211294899U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
CN219322764U (zh) 自发电遥控器及坐便器
CN217181669U (zh)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CN218887031U (zh) 微动开关装置
CN213402768U (zh) 一种自发电装置及无线开关
CN211701808U (zh) 一种按键开关发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